诗歌鉴赏之修辞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课件

2、比拟、
6、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岁暮》
3、设问、
作 7、“终岁不闻丝竹声”、“门前冷落鞍马稀”。 8、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业 9、“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10、“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1、“路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反问、 5、借代、 6、双关、 7、对照、
谢谢大家!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巨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艰巨: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此诗是诗人晚年旅居夔州时
重九登高后所写。
设置题目:
A.“无边”“不尽”用了夸张手法,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
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地传达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4、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问题:诗人是怎样表现农忙气氛的?请简要分析(3 分)。
答:①正侧结合。
②诗人一方面从正面以“妇姑相唤浴蚕去”来反应山 村的繁忙;
③另一方面又从侧面落笔,借栀子花的“闲”,衬出 农忙的气氛。
知识回顾:
抒情方式

五借+一衬
化;“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两者生 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 ②排比。同时三句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 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三、考查方式: 1、这首诗/XX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2、分析诗句“xxxx”使用的修辞手法。 3、这首诗/XX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4、这首诗/XX联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达技能?请结合诗句分析。 5、赏析诗中XX联。

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

实战演练: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提问: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分析其 作用。 答: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潭面比作未 磨之镜,将湖中的君山作比皓月银辉下银盘里的一 颗青螺,两个比喻的运用,使得本诗的景物描写生动 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之情。
(七)设问: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或 者故作疑问,自己不答,让读者去思索体会。 其作用有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 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秦观 《踏莎行·郴州旅舍》)
(三)夸张:为了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突 出事物的某个特征,作者借助于想象,对事物 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 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王维《终南山》)
(四)互文

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写作时为了增强某种 表达效果,把本应该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 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 相互渗透,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 辞方法。

(五)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 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 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 含蓄。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秦观《踏莎行·郴州旅 舍》)
(六)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题乌江亭 》
(八)双关:在有些诗歌中,作者为了
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 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诗歌鉴赏·修辞篇

诗歌鉴赏·修辞篇

二、拟人 1.请看下面两首诗歌: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 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 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 城。” 第一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 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 “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第二首诗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 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三、迭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 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有些拟声词就属于迭词,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 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九、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 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如“江东弟子今虽 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迭题乌江 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 然。
十、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 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在增强了作品意蕴 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出塞》“秦时 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 马度阴山。”
三、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 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春思》(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 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 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 “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

形象类3借代
• • • • 以特征代本体:“绿肥红瘦” 以具体代抽象:“无丝竹之乱耳” 以部分代整体:“征帆去棹残阳里” 突出人和事物的特征,收到形象鲜明的艺 术效果
• 借代与借喻的区别:借喻是比喻的一种, 可以还原为比喻句。借代不能。
强调类1对比
• 鲜明地突出诗人的思想情感,增强说服力,感染力 •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 是否有主次 对比既是一种修辞方法,也是一种表达技巧;而衬托 只是一种表达技巧,不是修辞方法。 • *思考角度:形成两者差异的原因 • 强烈对比后的结果 • 咏史怀古诗 题材诗歌经常用对比手法 • 在古今对比中突出历史的沧桑和王朝兴替的感慨
含蓄类2设问
• 引入问题、引起读者注意
• • • •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孤零之感)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亡国痛之深,愁绪之多)[比喻、夸张]
含蓄类3反语
• 多表示讽刺、愤激不平 •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 前句说明其志向未酬,反而因文章而扬名, 读来令人心沉;后句诗人以自嘲口吻诙谐地 说出自己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把豪门奢侈浪费与贫民窘困进行鲜明地对 比,突出了贫富对立的严酷社会现实。
强调类2夸张
• 突出事物的某一特征,便于更好地抒情,增 强感染力(注意:程度)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极言愁思之深) •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极言时间之快、人生之短,表达浓厚的伤 感)
12互文
• 因遵守格律、受字数限制而节省笔墨的表 达方法,解释理解时必须前后结合 • 本句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主人 下马客在船”。 • 对句互文: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互文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烟、月互文见义,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 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两个“笼” 字将烟、月、水、沙四者和谐地融合在一 起,绘成了一幅凄凉冷寂的淡雅水月图。)

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借代
用某个事物的特定部分或特征来代替整个事物。例如杜牧的《秋夕》中“银 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以“流萤”的翅膀代替整个萤火虫,描 绘出秋夜的静谧和美丽。
营造诗歌的氛围
排比
通过重复相同的句式或词语来强化某种情感或效果。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通过重复“明月”和“问”字,表现出作者对明 月的痴迷和追求。
详细描述
对比可以通过将两个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来突出诗歌的情感或主题。如杜甫 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通过对比富人和穷人的生活状态,表达了 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02
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分析
比喻
总结词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以形象、生 动的方式表达出作者的意图和感情。
修辞手法丰富了诗歌的语言形式,让诗歌更 加多样化和富有变化,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 艺术美感。
传达情感
表现时代精神
修辞手法能够传达诗人的情感,让读者更好 地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从而产 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修辞手法也表现了时代精神,反映了当时的 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化和趋势,为 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拟人
将非人类的事物赋予人类的情感和动作,使诗歌更加生动形 象。例如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将花和鸟赋予人的情感,表达出作者对时局的感慨和对离别 的伤感。
丰富诗歌的意象
象征
通过特定的形象或符号来表达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情感。例如李清照的《如梦 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以“雨疏风骤”象征生活中的波 折和不顺,表达出作者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和感慨。
夸张
总结词
夸张是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数量或程度,以突出诗 歌的主题或情感。

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Management is about doing countless small details.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诗歌鉴赏修辞手法在诗词鉴赏中常常会出现分析修辞手法的题目。

今天就来和大家讲一讲关于诗歌鉴赏修辞手法的相关知识,赶紧来看看吧。

诗歌鉴赏常用修辞手法及术语一、诗歌鉴赏常用修辞手法1.比喻也叫譬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主要包括如下四种形式:(1)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二者在形式上是相类的关系,说甲(本体)像(喻词)乙(喻体),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2)暗喻,即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二者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3)借喻,即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本体说成喻体,如“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

(4)博喻,即连续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共同说明或描绘本体,如“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2.借代不直接写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借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另一事物代替。

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红”代指“花”,“绿”代指“叶”。

3.夸张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把被描写的事物加以艺术地夸大或缩小,给人以强烈的、异乎寻常的感觉,从而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4.比拟把人当物来写或把物当人来写。

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何况于人!5.双关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使语句同时关涉两种事物,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效果。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比喻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将抽象的愁绪比作具体可感的水,生动形象 地写出愁绪如春水东去,有逝去飘零之感。
2、“误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 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尘网”喻庸俗污浊的官场,以“羁鸟”、 “池鱼”自比,“旧林”、“故渊”喻清新 的农村和和谐的自然。多个比喻连用,形象 地强化了厌倦官场生活,向往归耕田园的隐 居之意。
比拟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产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春 雨连绵滋润之态,含蓄又生动地表达了 诗人对这场春雨的爱好之情。
课堂练习:
《梅花》
1、“凌寒独自开”一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2、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花面对寒冷的环境傲
• 本句互文:“秦时汉时关”、“主人下马客在 船”。
• 对句互文: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互文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烟、月互文见义,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 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两个“笼” 字将烟、月、水、沙四者和谐地融会在一 起,绘成了一幅凄凉冷寂的淡雅水月图。)
含蓄类1双关
作用:言在此而意在彼,增强语言容量, 表意含蓄、奇妙
• 谐音双关:“春蚕到死丝方尽” (思) • 语义双关:“路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
索”(地上的路、人生之路、政治之路、 事业之路)
双关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诗中“无晴”与“有晴”,表面上是说天

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借代是用相关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 事物的修辞方式。可用部分代表全体, 详细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 知否的,运知用否使?语应言是简绿练肥、红瘦含蓄。
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 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年不闻丝竹声
南国烽烟正十年
举酒欲饮无管弦
指出以下诗句的修辞手法
❖ 1.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夸大〕 ❖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比喻 〕 ❖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拟人 〕 ❖ 4.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仗/对偶 〕 ❖ 5.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反问〕 ❖ 6.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设问〕 ❖ 7.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双关〕 ❖ 8.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借代〕 ❖ 9.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互文〕
析其作用。 3、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
XX这一修辞手法的?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
手法〕诗人是怎样、如何抒发自己的情 感的?有何效果?
二、结论:鉴赏诗歌表现手法通常分三步走
1、明确说出表现手法是什么。〔明手法〕 〔如借景抒情,白描,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 〕
2、该种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阐运用〕 〔要求:结合关键词句描绘〕
1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大〕
李白秋浦歌
12、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杜牧题乌江
〔反问〕
13、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对偶〕
14、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诗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做“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例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请从“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两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2、艺术效果地表现了特定思想感情。
模式二:
1、明确哪一个字好
2、运用何种修辞,具体如何运用。
3、艺术效果地表现了特定思想感情。
模式三:
1、明确哪一句诗好
2、运用何种修辞,具体如何运用。
3、艺术效果地表现了特定思想感情。
4、与另一句比更加形象\生动\突出\具体地表达思想感情或表现意境。
五、强化训练:
例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答案二:比喻,表现了自己的离别之苦和思念之切。
答案三:比喻。上片作者用“孤雁”“浮萍”来比喻自己,表现了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来比喻自己的心要追随友人远去,抒发了自己的思念之情。
二、分析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诗歌鉴赏之修辞
一、案例:
柳梢梅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答案一:借代。上片作者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代自己,写出了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代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写出了自己的思念之情。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本诗运用何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例二: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六、知识迁移
在现代文阅读中,能力层级要求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其中就包括了修辞手法。就是要求考生准确理解修辞手法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即表达效果)。
练习: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语句。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如果你学会了,请对我说,我为你高兴;如果你没学会,请对我说,我为你再讲一遍。
3、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4、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5、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三、考查方式:
1、直接考查。题干中直接涉及修辞手法。
2、隐性考查。题干上并没有出现修辞字眼,但是在答案上体现了修辞手法,考查的比较隐蔽,值得我们重视。
四、答题模式:
模式一:
1、运用何种修辞,具体如何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