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教学设计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教案第一章:诗歌的基本概念与特点1.1 诗歌的定义:诗歌是一种以抒情为主的文学体裁,通过韵律、节奏、形象等手段,凝练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1.2 诗歌的特点:1.2.1 语言精炼:诗歌的语言经过精心挑选,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1.2.2 情感真挚:诗歌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2.3 想象丰富:诗歌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1.2.4 形式多样:诗歌有各种形式,如绝句、律诗、词、赋等。
第二章:古代诗歌的分类与历史背景2.2 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的诗歌特点和代表人物。
第三章:诗歌的表达技巧3.1 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单位,通过具体的事物描绘出抽象的意境。
3.2 比喻:比喻是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突出其中一个特点。
3.3 象征: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抽象的概念或思想。
3.4 拟人:拟人是将非人类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3.5 借代:借代是用一个与所要表达的事物有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第四章:诗歌的鉴赏方法4.1 了解诗歌的背景:研究诗歌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创作动机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
4.2 把握诗歌的主题:通过诗歌的形象、情感、思想等方面,提炼出诗歌的主题。
4.3 分析诗歌的结构:分析诗歌的起承转合,了解诗歌的组织结构和艺术构思。
4.4 品味诗歌的语言:关注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对仗等技巧。
第五章:诗歌鉴赏实践5.1 选取一首古代诗歌,分析其表达技巧。
5.2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鉴赏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六章:意象与意境的解读6.1 意象的构成:分析诗歌中意象的选取、组合和创造,理解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6.2 意境的营造:探讨诗人如何通过意象的叠加、空间的拓展和情感的渲染来营造意境。
6.3 案例分析:以具体诗歌为例,解读其意象与意境的关系,体会诗歌的美感。
古典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鉴赏教学设计[精选5篇]
![古典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鉴赏教学设计[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cfaf716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40.png)
古典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鉴赏教学设计[精选5篇]第一篇:古典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鉴赏教学设计古典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鉴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确修辞手法。
2.分析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结合句意理解)。
3.对情感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教学重难】【考点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是阅读“古代诗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能力层级为D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修辞手法。
涉及的范围一般在《考试大纲》里规定的九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偶、夸张、排比、借代、设问、反问、反复)之内。
第二,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
第三,篇章结构。
“修辞手法” 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知识点,所以引导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使用及其表达效果就显得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学生们普遍热爱语文,对诗词的兴趣非常浓厚,长久以来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很容易使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然而古代诗歌鉴赏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一些学生在鉴赏古代诗歌时有畏难情绪,因为诗歌的语言凝练,思维又具有跳跃性,所以需要读者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理解不到位,答题也不够规范,所以应对学生做必要的鉴赏指导。
【课时安排】一课时【设计理念】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并结合“诱思探究教学论”,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真正动起来,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考虑到高考的要求,重在方法、技巧地点拨和答题的规范性、准确性和熟练程度的训练。
【教学流程】一、导入二、小试牛刀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学生回答,明确分别使用了对偶、比喻、夸张、比拟的修辞手法。
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
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明手法 )写开 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 山色“送”进门来。( )化静为动,化 详解析 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 园风光的盎然生机。( )写出了诗人身 谈效果 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 表感情) 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题步骤:
常见设问
1、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 析其作用。 3、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 XX这一修辞手法的?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 效果?
合作探究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①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情感?
春风吹皱一江水 无限风光无限情
——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
【学习目标】
1、熟悉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能准确判断诗歌使用的修辞手法。
2、了解诗歌修辞手法题的提问方式,
掌握鉴赏修辞手法的解题步骤。
古典诗词讲究语言凝练、语意含蓄,所以常 采用多种修辞手法。运用修辞,可以使作品更加 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准确、鲜明、生动、形象”。(效果)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 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 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考纲要求有 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 设问和反问。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 对偶、设问、反问、顶真、起兴等
诗词的修辞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并能识别和运用这些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词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诗词之美,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比喻:通过对比喻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比喻的特点和作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春风”比喻万物复苏。
2. 拟人:讲解拟人的概念和作用,如“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小荷”拟人化。
3. 夸张:分析夸张的特点和作用,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夸张手法。
4. 对偶:讲解对偶的规则和作用,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中的对偶手法。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播放一首具有丰富修辞手法的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词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手法有什么作用?(二)讲授新课1. 讲解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诗词作品,让学生了解这些修辞手法在实际运用中的效果。
3.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这些修辞手法。
(三)实践与应用1. 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具有修辞手法的诗词,如比喻、拟人等。
2. 鼓励学生互相评价,提高创作水平。
(四)总结与反思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教师点评并提出改进建议。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如诗词创作、鉴赏等。
3.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创作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五、教学资源1. 诗词作品:收集具有丰富修辞手法的诗词作品,供学生分析、欣赏。
2. 教学课件:制作PPT,展示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应用实例。
3. 课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为今后的文学创作和欣赏打下坚实基础。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并熟悉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2.辨认修辞手法并具体解说3.说明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教学重点:辨认修辞手法并具体解说教学难点:说明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歌曲《知否知否》(胡夏/郁可唯)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借代、拟人、设问二、带领学生回顾常见的修辞手法含义及作用。
(一)比喻含义: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与道理,来说明或描述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与道理的一种修辞手法。
表达对象叫本体,用来作比喻的事物叫喻体,表示相似的词语叫比喻词。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作用: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二)夸张含义: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
(三)对偶含义: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四)比拟含义: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做人来写,或把人当做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
作用:使物人格化(拟人)或者使人物化(拟物),使描写的人、物更形象生动。
(五)排比含义: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作用:使语言更富有气势和节奏感。
(六)借代含义: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分为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特征代替本体三类。
作用: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使语言简练、含蓄。
(七)设问含义: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来。
作用:开头设问,引入问题,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八)反问含义: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作用: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修辞》 PPT教学课件

“一日三秋,寸肠千结”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夸张、对偶;②表现离愁之重、思念之苦以及 与在京亲友们的情谊之深。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修辞》 PPT教学课件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修辞》 PPT教学课件
4.借代
❖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 五百字》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
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 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 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 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2.比拟(拟人、拟物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白鹤将要飞下来时,
使至塞上
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
王维
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尔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西唐节玄度宗副命大王使维崔以希监逸察在御青史涤的西身大份破奉吐使蕃凉军州。,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赏析。
(点明修辞)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 (阐释运用)春愁乃无形之物 ,帘儿一卷,它竟象鸟儿 一样被放了出去。(分析效果)这句诗写得富有特色, 作者成功地赋予抽象之物以形象的感觉,化无形为有形, 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表达出词人在阳光涌入 室内后的愉悦心情。
古代诗歌鉴赏指导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鉴赏指导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3. 帮助学生通过鉴赏古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古代诗歌的定义和分类2. 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3. 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和技巧4. 分析古代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5. 欣赏古代诗歌的美感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古代诗歌的定义和分类,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3. 示范:以一首古代诗歌为例,展示鉴赏方法和技巧。
4. 实践:让学生自主鉴赏一首古代诗歌,分析其意象、意境和情感。
5. 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鉴赏心得和感悟。
6. 总结:总结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和技巧,强调反复品味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鉴赏古代诗歌时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以及对文化素养的提升。
五、教学资源1. 古代诗歌选集或教材2. 相关参考书籍和资料3. 教学PPT或黑板4. 网络资源或多媒体设备(可选)六、教学活动设计活动一:诗歌朗诵会目的:让学生体验诗歌的韵律美,提高朗诵能力。
方式:学生选择一首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朗诵,其他学生欣赏并给予评价。
活动二:诗歌创作比赛目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文学素养。
方式:学生根据给定的主题或情境,创作一首古代诗歌,评选出最佳创作奖。
七、教学策略策略一:案例分析法步骤: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引导学生分析其意象、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策略二:讨论法步骤:组织学生针对古代诗歌的主题、形式、艺术特色等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八、教学计划第一周: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内容:了解古代诗歌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学习古代诗歌的分类。
第二周:鉴赏方法与技巧内容:学习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和技巧,如关注意象、意境、情感等。
【教案】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教学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2)学会分析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其表达效果;(3)能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古代诗歌,感知修辞手法的运用;(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3)进行诗歌创作实践,运用所学修辞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2)培养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自信心;(3)引导学生感受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美感,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古代诗歌中常见修辞手法的识别与理解;(2)分析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3)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2. 教学难点:(1)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2)创作中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
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魅力;(2)引导学生关注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 课堂讲解:(1)讲解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2)举例分析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效果;(3)引导学生理解修辞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
3.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找出课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例子;(2)每组选取一个例子,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3)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运用所学修辞手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2.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讨论和创作中的修辞手法运用情况和表达效果;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中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资源1. 古代诗歌文本;2. 相关修辞手法的参考资料;3. 写作纸张和文具;4. 投影仪和投影屏幕。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2.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诗歌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修辞手法的运用;3.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 创作实践法:学生通过诗歌创作,将所学修辞手法应用于实际写作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教学设计
语文组戎承谦
教学目标:
1、理解修辞含义;
2、熟悉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3、理解赏析诗歌修辞手法,并且准确组织语言回答诗歌修辞手法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之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准确组织语言回答诗歌修辞手法问题
教学过程:
一、理解含义:
修辞,也就是“修饰文辞”,运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
二、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1、比喻;
2、比拟;
3、借代;
4、夸张;
5、对偶;
6、设问;
7、反问;
8、双关;
9、互文;10、反复
三、修辞手法的效果
1、比喻:生动形象、化虚为实
2、比拟:感情色彩鲜明启人联想
3、借代:特点突出含蓄凝练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5、对偶:整齐和谐、表意凝练
6、设问:启发思考、加强印象
7、反问:加强语气感情强烈
8、双关:含蓄委婉、趣味性强
9、互文:言简意赅相互解释
10、反复:强调突出
四、指出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1.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2.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4.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6.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7.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8.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9. 秦时明月汉时关
10.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
五、(一)课堂示例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分析其作用。
①、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②、将潭面比作未磨之镜,将湖中的君山作比皓月银辉下银盘里的一颗青螺,
③、两个比喻的运用,使得本诗的景物描写生动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
喜爱之情。
(二)课堂示例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yù(中唐)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简要分析。
答:①、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
②、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
③、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三)小结古诗词“修辞”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步骤一:修辞名称)
2、结合诗句解释怎么用这种修辞手法,突出了什么特征。
(步骤二:修辞诗句)
3、这种修辞手法的描写效果以及如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感情。
(步骤三:抒发情感及效果)
(四)课堂示例
次潘别驾韵
汪莘shēn (南宋)
野店溪桥柳色新,千愁万恨为何人。
殷勤织就黄金缕,带雨笼烟过一春。
注:次韵就是和诗的一种方式。
也叫步韵。
1.举例说明这首送别诗中修辞手法的妙用。
答案:
① .运用了拟人、比喻、对比等手法。
② . “殷勤织”运用拟人赋予柳以人的行为、感情,把绞缠无绪的柳丝比喻成“黄金缕”,将“柳色新”同“野店溪桥”荒凉寂寞的背景对比,将“殷勤织就黄金缕”的不易与“带雨笼烟过一春”的易衰老、凋残对比。
③ .突出诗人友人离去后的千愁万恨之情和悲凉、寂寞之感。
六(一)课堂练习
定林①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②。
因脱水边屦jù③,就敷岩上衾qīn 。
但留云对宿,仍④值⑤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②襟:指胸怀、心怀。
③屦:用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④仍:又。
⑤值:恰逢。
问题: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明确答案:
1、运用拟人手法;
2、诗人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
3、写出在定林留恋往返的愉悦心情。
(二)课堂练习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南宋)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1、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三)总结:诗词修辞常见提问形式
1、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这一修辞手法的?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七、布置作业:
三维设计辅导资料
————关于诗歌修辞鉴赏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