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教案设计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教案教学设计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语言风格。
2. 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古代诗歌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押韵、对仗、平仄、意象等。
2. 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豪放、婉约、清新、凝练等。
3. 分析古代诗歌的方法:关注、作者、注释、意象、关键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语言风格,学会分析古代诗歌。
2.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和内涵,感受古代诗歌的美。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语言风格。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古代诗歌,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分析。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整理相关古代诗歌资料,制作PPT。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古代诗歌,了解诗歌背景。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如押韵、对仗、平仄等。
2. 提问: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二、新课内容讲解(10分钟)1. 讲解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如豪放、婉约、清新、凝练等。
2. 通过具体诗歌案例,分析其语言风格特点。
三、诗歌分析练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首古代诗歌进行分析。
2. 关注诗歌的、作者、注释、意象、关键词等方面,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 各组分享分析结果,讨论交流,互相学习。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谈谈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认识。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背诵本节课学习的古代诗歌。
2.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和欣赏,下周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风格。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
通过课后作业的设置,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一)教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学习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3.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2. 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诗歌五首》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导入课堂气氛,介绍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2.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正文(40分钟):1.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朗读。
2. 讨论分析:让学生根据所选诗歌,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指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声调、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背景介绍: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4.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整篇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旨,分析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5.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强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意义?课后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2. 思考并书写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感悟。
板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作者背景内容(根据具体五首诗歌进行板书)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胡适的生平及其写作风格。
2.理解短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2.学习理解短文中的隐含意义。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诗歌鉴赏》教案

《诗歌鉴赏》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演讲稿、合同范本、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 drafts, contract templates, personal experiences, policy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诗歌鉴赏》教案《诗歌鉴赏》教案(精选9篇)《诗歌鉴赏》教案篇1(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 148 次)时间:2004/11/24、02:36pm 来源:Xiaoyanzi时间:23日下午学生:高三某班教材内容:海子的《日记》,杜甫的《孤雁》,苏轼的《卜算子》课前准备:投影仪投放,苏东坡的画像,字迹。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完整版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第三章,详细内容包括《登鹳雀楼》、《静夜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三首古代诗歌的鉴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如韵律、对仗、意境等。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学会从多角度欣赏和分析诗歌。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意境的理解与把握。
重点:诗歌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三首诗歌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古代诗歌鉴赏的氛围。
2. 新课导入:讲解《登鹳雀楼》,分析其韵律、对仗、意境等。
3. 例题讲解:以《静夜思》为例,讲解如何鉴赏古代诗歌。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5. 知识拓展:介绍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著名诗人。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鉴赏。
六、板书设计1. 古代诗歌鉴赏韵律对仗意境2. 《登鹳雀楼》鉴赏作者:王之涣背景:登高望远韵律:平仄相间对仗:工整严谨意境:开阔宏大3. 《静夜思》鉴赏作者:李白背景:月夜思念家乡韵律:平仄相间对仗:自然流畅意境:寂静凄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鉴赏《春晓》,分析其韵律、对仗、意境。
2. 答案提示:《春晓》作者:孟浩然韵律:平仄相间对仗:自然流畅意境:生机盎然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古代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掌握程度,以及课堂氛围的活跃程度。
2.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组织诗歌鉴赏比赛,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提示的准确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和兴趣,同时要体现古代诗歌的多样性。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精品教案教学设计精选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精品教案教学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的第三章,详细内容围绕“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展开,通过分析唐诗、宋词中的语言特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语言特点,如平仄、韵律、对仗等;2. 掌握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方法,能从语言层面分析诗歌的美感;3.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古代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古代诗歌的平仄、对仗等语言特点的把握。
教学重点: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方法及其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辅导书、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首古典诗词,引导学生关注其语言特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讲解古代诗歌的基本语言特点,如平仄、韵律、对仗等,结合具体诗词进行分析。
a. 平仄:介绍平仄的定义,以《静夜思》为例,分析其平仄规律。
b. 韵律:讲解韵律的基本知识,以《登鹳雀楼》为例,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c. 对仗:阐述对仗的概念,以《春望》为例,解析其中的对仗技巧。
3. 实践环节:分组让学生分析教材中的一首诗歌,讨论其语言特点,并分享心得。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如何从语言层面鉴赏古代诗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古代诗歌鉴赏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六、板书设计1. 古代诗歌语言特点:平仄、韵律、对仗。
2. 鉴赏方法:从语言层面分析诗歌美感。
3. 课堂例题:教材中的一首诗歌。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鉴赏一首古代诗歌,分析其语言特点。
答案: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2. 拓展延伸:推荐一首课外诗歌,让学生课后鉴赏,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例题讲解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方法。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调整。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精选)-高三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精选)-高三语文</Script>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诗歌鉴赏(一)高考要求:鉴赏评价E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关于诗歌的基本知识,我指的是体裁方面的知识,因为很少考及而且以前讲过,此地处不再涉及。
一.鉴赏用词之妙(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
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
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
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
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
实际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做诗,如果有的话,也是可笑的打油诗。
(静夜思是个例外吧!)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要详加分辨。
例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前两句: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
)本篇描写与友人惜别的情景。
"夜雨"二句渲染与友人话别时的环境气氛,是历来傅诵的名句。
古诗词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1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2. 能够运用古诗词的鉴赏技巧进行欣赏和赏析;3.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读懂一些经典的古诗词;4. 能够了解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培养文学素养和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1. 前置知识梳理通过对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初步了解,思考和讨论以下问题:1)你认为古诗词有什么独特魅力?2)你觉得古诗词的词汇和语言方式有何不同?3)你曾经读过哪些古诗词?印象最深刻的是哪首?2. 理论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古诗词鉴赏的意义和重要性,包括以下内容:1)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古诗词具有较强的文学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3)古诗词鉴赏是提高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的有效途径。
3. 实践操作针对古诗词鉴赏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包括结构鉴赏、语言鉴赏、文化鉴赏等;2)使用个案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运用所学鉴赏技巧进行诗词赏析。
4. 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学生实践操作的情况,并进行以下评价:1)对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综合评价,包括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2)对学生诗词鉴赏的兴趣和能力的评价,包括对于古诗词文化的积累和应用能力的评价。
四、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和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促进学生对于古诗词鉴赏方法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促进学生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交流,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3. 个案分析法:通过个案分析,让学生能够深入分析古诗词中的文化内含,锻炼学生分析和批判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前期准备通过课前探究调研,搜集一些古诗词的鉴赏案例,并选择一些经典名篇,准备一些教学名句和解析,为后期课堂使用做准备。
古代诗歌鉴赏(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鉴赏(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古代诗歌的起源与发展教学重点:了解古代诗歌的起源、发展与演变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不同历史时期诗歌的特点。
2. 第二课时:古代诗歌的类型与结构教学重点:掌握古代诗歌的类型和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不同类型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3. 第三课时: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教学重点:学会使用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方法分析和解读古代诗歌。
4. 第四课时:古代诗歌的意象与意境教学重点:理解古代诗歌中意象的作用和意境的创造。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象美和意境深远。
5. 第五课时: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教学重点:掌握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技巧和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鉴赏方法和表达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歌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
3. 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促进师生互动。
4. 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动手分析和解读古代诗歌,提高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诗歌鉴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诗歌鉴赏测试:评估学生对古代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的古代诗歌鉴赏教材,提供学习材料。
2. 参考书籍:提供相关古代诗歌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阅读。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诗歌资源和鉴赏文章,拓展学生视野。
4. 诗歌朗诵音频:选取经典的古代诗歌朗诵音频,增强学生感受。
5. 投影仪:用于展示诗歌文本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
六、教学步骤1. 引导:通过引入古代诗歌的名句,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设计——鉴赏诗歌的语言鉴赏古代诗歌作品的语言既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主要的鉴赏方法。
说它是一个重要内容,是因为高考就这方面本身会设置题目;说它是一个重要方法,是因为通过鉴赏语言能够帮助我们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诗歌形象和意境!高考要求的鉴赏作品的语言,与一般的文学鉴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高考要求的语言鉴赏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作用,并能体会语言美,作一定程度的评述,这里着重阐述如何理解诗歌的语言并作一定程度的评析。
一、鉴赏诗歌语言的途径主要说以下三点:体会语言的风格特色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清新,有的古朴。
人称李白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便是一种清新美。
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
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
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把握语言风格:清新绚丽平淡(质朴)明快含蓄简洁(洗炼)1、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平淡: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委婉: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象九个烟点,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7、奔放:直率有气势: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8、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把握诗歌语言的个人风格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郊寒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品味语言风格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4、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母题迁移1、《江西乐平县)人。
《录鬼簿》说他「善卜术,任阴阳学正」。
著杂剧《教女兵》、《村学堂》八种,均佚。
散曲存小令二十九首。
《太和正音谱》称其曲「如蓝田美玉」。
赏析:本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燕子春来秋去,寒时搬走,热时飞回,唧唧喳喳忙个不停.有时落于王府华弟,有时歇于寻常巷陌.看朝代兴荣时多,亡时也多。
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
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
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本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4、《葛溪驿》赏析《葛溪驿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释:葛溪:今江西省戈阳县。
驿:驿站是古代官方设立的旅店。
缺月:不圆的月亮。
漏:漏壶,古代计时器。
未央:未尽。
明灭:忽明忽暗。
岁月:时光。
起:起来。
行人:诗人自指赏析:皇祐二年(1050)秋天,诗人从故乡江西临川赴杭州,途经弋阳,写下这首诗。
这时的诗人正患着病,身体十分虚弱,诗中提到了这一点,所谓“病中最觉风露早”,写出了病中行役又值晚秋夜寒切肤透骨的感觉。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这两句是说梦中身体对冷风寒露更加敏感.而梦中回家,不觉得路途实际有多长.全诗以客行为线索,从乡思到忧时,既贯穿一气,又推转变化。
前半写景,感觉真切,后半抒情,笔力充沛,是王安石七律中的上乘之作。
5、《寒食孟云卿》赏析《寒食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作者介绍:孟云卿,字升之,平昌人。
约生于725年。
天宝年间赴长安应试未第,30岁后始举进士。
肃宗时为校书郎。
存诗17首。
其诗以朴实无华语言反映社会现实,为杜甫、元结所推重。
孟云卿与杜甫友谊笃厚。
758年夏,杜甫出任华州司公参军,行前夜饮话别,并以诗相赠,即《酬孟云卿》。
同年冬,他们在洛阳相遇,同到刘颢家中畅饮。
杜甫又写了《冬末以事之东郊,城湖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饮宴散因为醉歌》一诗,记叙此次邂逅相遇彼此喜悲交集的情景,表达了诗友间的诚挚感情。
元结极为推重孟云卿的诗。
780年,他所编选诗集《箧中集》里,选入当代七位诗人的诗共24首,其中孟云卿诗5首。
其诗作如实地描写了当时民众在战乱中的苦难,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以及与亲朋故旧的情谊。
766年,孟云卿远往南海,元结作诗赠别,题为《送孟校书往南海》。
诗序中元结自称:“平昌孟云卿与元次山同州里,以词相友,几二十年。
材业,次山不如云卿;诗赋,次山不如云岁,通和,次山不如云卿......云卿少次山六、七岁,孟云卿声名满天下,知己在朝廷。
及次山之年,云卿何事不可至。
”高度评价孟云卿的品德与才学,热情赞扬彼此兄弟般的真诚友谊。
孟云卿生活在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剧变时期,安史之乱中,他家境困顿,飘泊四方。
其诗反于声病,藻绘,语言朴素。
其《伤时二首》有“虎豹不相食,哀哉人食人”之句,颇能反映社会现实。
其一生坎坷,卒年卒地不详。
赏析:孟云卿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
就在这样的飘泊流寓生活中的一个寒食节前夕,他写下了这首绝句。
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当春二月。
由于江南气候温暖,二月已花满枝头。
诗的首句描写物候,兼点时令。
一个“满”字,传达出江南之春给人的繁花竞丽的感觉。
这样触景起情,颇觉自然。
与这种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该是赏心乐事,第二句却出人意外地写出了“堪悲”。
作者乃关西人,远游江南,独在他乡,身为异客;寒食佳节,倍思亲人,不由悲从中来。
加之,这里的“寒食”二字,除了指节令之外,还暗含少食、无食之意,一语双关,因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诗中常见的是以哀景写哀情,即陪衬的艺术手法。
而此诗在写“他乡寒食远堪悲”前却描绘出“二月江南花满枝”的美丽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对繁花似锦的春色,便与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楼伤客心”,乐景只能倍增其哀。
恰当运用反衬的艺术手法,表情也就越有力量。
下联承上句“寒食”而写到断火。
寒食禁火的习俗,相传为的是纪念春秋时贤者介子推。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多外出游春,吃现成食物。
野外无烟,空气分外清新,景物尤为鲜丽可爱。
这种特殊的节日风物与气氛会给人以新鲜愉快的感受,而对于古代贤者的追思还会更使诗人墨客逸兴遄飞,形于歌咏。
历来咏寒食诗就很不少,而此诗作者却发人所未发,由“堪悲”二字,引发出贫居寒食与众不同的感受来。
寒食“无烟火”是为纪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风俗,而贫居“无烟火”却是为生活所迫的结果。
对于富人来说,一朝“断炊”,意味着佳节的快乐;而对于贫家来说,“往往”断炊,包含着多少难堪的辛酸!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联系起来,以“不独”二字轻轻一点,就揭示出当时的社会本质,寄寓着深切的不平。
其艺术构思是别致的。
将貌似相同而实具本质差异的事物对比写出,这也是一种反衬手法。
此诗借咏“寒食”写寒士的辛酸,却并不在“贫”字上大作。
试看晚唐张友正《寒食日献郡守》:“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
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就其从寒食断火逗起贫居无烟、借题发挥而言,艺术构思显有因袭孟诗的痕迹。
然而,它言贫之意太切,清点了一番家产不算,刚说“堪笑”、“堪怜”,又道“惭愧”;说罢“断火”,又说“无烟”。
不但词芜句累,且嫌做作,感人反不深。
远不如孟云卿此诗,虽写一种悲痛的现实,语气却幽默诙谐。
其三、四两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为明朝寒食准备熄火,以纪念先贤;可象我这样清贫的寒士,天天过着“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费心呢。
这种幽默诙谐,是一种苦笑,似轻描淡写,却涉笔成趣,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
这说明诗忌刻露过火,贵含蓄耐味。
而此诗也正由于命意新颖,构思巧妙,特别是恰当运用反衬手法,亦谐亦庄,耐人咀嚼,才使它成为难以数计的寒食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6、晚唐《寒食日献郡守》赏析《寒食日献郡守晚唐张友正》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
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作者介绍:张友正[唐]作草书自云得汉人心法。
其用笔过为锋长而力弱,殆不可持,故使笔常动摇,势若宛转。
其书别构一体,自得成就。
虽神明潜发不逮古人,然自然处正自过人。
《广川书跋》赏析;就其从寒食断火逗起贫居无烟、借题发挥而言,艺术构思显有因袭孟诗的痕迹。
然而,它言贫之意太切,清点了一番家产不算,刚说“堪笑”、“堪怜”,又道“惭愧”;说罢“断火”,又说“无烟”。
不但词芜句累,且嫌做作,感人反不深。
远不如孟云卿此诗,虽写一种悲痛的现实,语气却幽默诙谐。
其三、四两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为明朝寒食准备熄火,以纪念先贤;可象我这样清贫的寒士,天天过着“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费心呢。
这种幽默诙谐,是一种苦笑,似轻描淡写,却涉笔成趣,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
这说明诗忌刻露过火,贵含蓄耐味。
而此诗也正由于命意新颖,构思巧妙,特别是恰当运用反衬手法,亦谐亦庄,耐人咀嚼,才使它成为难以数计的寒食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