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合集下载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一、测量距离问题例1(1)如图,A,B两点在河的同侧,且A,B两点均不可到达,要测出A,B 的距离,测量者可以在河岸边选定两点C,D,若测得CD=32km,∠ADB=∠CDB=30°,∠ACD=60°,∠ACB=45°,则A,B两点间的距离为km.答案6 4解析∵∠ADC=∠ADB+∠CDB=60°,∠ACD=60°,∴∠DAC=60°,∴AC=DC=32km.在△BCD中,∠DBC=180°-∠CDB-∠ACD-∠ACB=45°,由正弦定理,得BC=DCsin∠DBC·sin∠BDC=32sin 45°·sin 30°=64(km).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AB2=AC2+BC2-2AC·BCcos 45°=34+38-2×32×64×22=38.∴AB=64km.∴A,B两点间的距离为64km.(2)如图,为了测量两座山峰上P,Q两点之间的距离,选择山坡上一段长度为300 3 m且和P,Q两点在同一平面内的路段AB的两个端点作为观测点,现测得∠PAB=90°,∠PAQ=∠PBA=∠PBQ=60°,则P,Q两点间的距离为m.答案900解析由已知,得∠QAB=∠PAB-∠PAQ=30°.又∠PBA=∠PBQ=60°,∴∠AQB=30°,∴AB=BQ.又PB为公共边,∴△PAB≌△PQB,∴PQ =PA.在Rt△PAB中,AP=AB·tan 60°=900(m),故PQ=900 m,∴P,Q两点间的距离为900 m.二、测量高度问题例2如图所示,为测量一树的高度,在地面上选取A,B两点,从A,B两点分别测得树尖的仰角为30°,45°,且A,B 两点间的距离为60 m,则树的高度为m.答案30+30 3解析在△PAB中,∠PAB=30°,∠APB =15°,AB=60 m,sin 15°=sin(45°-30°)=sin 45°cos 30°-cos 45°sin 30°=22×32-22×12=6-2 4,由正弦定理得PB sin 30°=AB sin 15°, 所以PB =12×606-24=30(6+2), 所以树的高度为PB ·sin 45°=30(6+2)×22=(30+303)(m ). 三、测量角度问题例3 已知岛A 南偏西38°方向,距岛A 3海里的B 处有一艘缉私艇.岛A 处的一艘走私船正以10海里/小时的速度向岛北偏西22°方向行驶,问缉私艇朝何方向以多大速度行驶,恰好用0.5小时能截住该走私船?⎝⎛⎭⎫参考数据:sin 38°≈5314,sin 22°≈3314 解 如图,设缉私艇在C 处截住走私船,D 为岛A 正南方向上一点,缉私艇的速度为x 海里/小时,结合题意知BC =0.5x ,AC =5,∠BAC =180°-38°-22°=120°.由余弦定理可得BC 2=AB 2+AC 2-2AB ·ACcos 120°,所以BC 2=49,所以BC =0.5x =7, 解得x =14.又由正弦定理得sin ∠ABC =AC ·sin ∠BAC BC=5×327=5314, 所以∠ABC =38°,又∠BAD =38°,所以BC ∥AD ,故缉私艇以14海里/小时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行驶,恰好用0.5小时截住该走私船. 素养提升 数学抽象是指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主要包括: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并且用数学符号或数学术语予以表征.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距离、高度、角度等数学问题,然后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求解,很好地体现了数学抽象的数学素养.。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二)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二)

B
80
A0
A
B0
C
已知△ABC中, BC=85mm,AB=340mm,∠C=80°,
求AC. 解:(如图)在△ABC中, 由正弦定理可得: BC sin C 85 sin 80 sin A 0.2462 AB 340 因为BC<AB,所以A为税角 , A=14°15′ ∴ B=180°-(A+C)=85°45′ 又由正弦定理: AB sin B 340 sin 85 45 AC 344.3( mm) sin C 0.9848

A0 A A0C AC ( AB BC ) AC ( 340 85) 344.3 80.7 81( mm )
答:活塞移动的距离为81mm.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总结 实际问题 抽象概括 示意图 数学模型 推 演 理 算 实际问题的解 还原说明 数学模型的解

B

A
C
CD=BD-BC=42-28=14(m) 答:山的高度约为14米。
D
测量术语: 1 仰角,俯角 2 方向角:北偏西,南偏东 3 方位角:从正北方向顺时针旋转 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
例 2 如图, 某渔轮在航行中不幸遇 险, 发出呼救信号. 我海军舰艇在 A处获悉后, 测出该渔轮在方位角为45 0 , 距离为10n mile的C处, 并测得渔轮正沿方位角 为105 0 的方向,以9 n mile / h的速度向小岛靠拢 .我海军舰艇立 即以21 n mile / h的速度前去营救 .求舰艇的航向和靠近 渔轮所需的时间 (角度精确到 0.10 , 时间精确到1 min).
答 舰艇应沿着方位角66.8 0 的方向航行, 经过40 min 就可靠近渔轮.

《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课件

《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课件
一号的组合体在离地球表面 343 km 的圆形轨道上运行.
如图,当组合体运行到地球表面
P 点的正上方时,从中能直接看到的地球
表面最远的点在什么位置?最远点与 P 点
的距离是多少 (地球半径约为 6 400 km,π
取 3.142,结果取整数)?
F
P
FQ 是☉O 的切线,
∠FQO 为直角
Q
最远点
O
෢ 的长,要先
解:在 Rt△AOC 中,∵sin75°=


,
∴OC ≈ 38.8 cm.
在 Rt△BOC 中,∵tan30°=

,

∴BC ≈ 67.3 cm.
答:该台灯照亮水平面的宽度 BC 约为67.3 cm.
易错警示:注意结果必须根据题目要求精确到0.1cm.
技巧点拨:
借助公共边解双直角三角形
面的夹角是 30°,拉索 CD 与水平桥面的夹角是 60°,
两拉索顶端的距离 BC 为 2米.两拉索底端的距离 AD 为
20米,请求出立柱 BH 的长.(结果精确到0.1米, 3≈1.732)
解:设 DH =x 米. ∵ ∠CDH =60° ,∠H =90°,
∴ CH =DH·tan60°= 3x 米,
∴ 此时南楼的影子落在北楼上约 3.5 m 高.
解:(2)如图,若使每层楼在冬天都受阳光照射,则
DC =0 m,即点 C 与点 D 重合.
当点 C 与点 D 重合时,
tan∠ACB
∴ BD=

= ,即


tan32°
=
tan32°=
16
tan32°



≈ 25.6 (m),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B C
α β
A
D
BC AB = sin(α β ) sin(90 + β )
BC sin(90 + β ) BC cos β = 所以,AB = sin(α β ) sin(α β )
解RtABD, 得 BC cos β sin α BD = AB sin ∠BAD = sin(α β ) 28 cos 30 sin 60 = sin(60 30 ) = 42(m)
视 线
N 仰角 俯角
水平线
方位角 60度
目标方向线
视 线
二、例 题 讲 解
例2、如图,要测底部不能到达的烟囱的高 ,从与烟囱底部在 、如图,要测底部不能到达的烟囱的高AB, 间的距离是12m.已知测角仪器高 已知测角仪器高1.5m,求烟囱的高。 求烟囱的高。 , 间的距离是 求烟囱的高 β = 60° CD间的距离是 已知测角仪器高 想一想 图中给出了怎样的一个 几何图形?已知什么, 几何图形?已知什么, 求什么? 求什么?
a sin β AC = sin(α β ) a sin α sin β AB = AE + h = AC sin α + h = +h sin(α β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练习: 在山顶铁塔上B处测得地面 练习 在山顶铁塔上 处测得地面 上一点A的俯角 的俯角α= ° 上一点 的俯角 = 60° ,在塔底 C处测得 处的俯角 =30°。已 处测得A处的俯角 处测得 处的俯角β= ° 知铁塔BC部分的高为 部分的高为28m,求出 知铁塔 部分的高为 , 山高CD. 山高 分析:根据已知条件, 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应该设 法计算出AB或 的长 法计算出 或AC的长 解:在⊿ABC中, 中 ∠BCA=90°+β, ° ∠ABC=90°-α, ∠BAC=α° β, ∠BAD=α.根据正弦定理, 根据正弦定理, 根据正弦定理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优秀课件ppt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优秀课件ppt

28cos 30 sin 60 sin(60 30 )
42(m)
CD=BD-BC=42-28=14(m)
答:山的高度约为14米。
例2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西行驶,
到A处时测得公路北测远处一山顶D在西偏北15º的方向上,
行驶5km后到达B处,测得此山顶在西偏北25º的方向上,
仰角为8º,求此山的高度CD. sin150 0.26,sin100 0.17,
tan 80 0.14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2.某人向东方向走了x千米,然后向右转120°,再朝新方向走了3千米, 结果他离出发点恰好 13 千米,求x的值。 3.如图,为了测量A,C两点间的距离,选取同一平面上B,D两点,测 出四边形ABCD各边的长度(单位:km):AB=5,BC=8,CD=3,DA =5,A,B,C,D四点共圆,求AC的长.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跟踪训练1 甲船在A点发现乙船在北偏东60°的B处, 乙船以每小时a海里的速度向北行驶,已知甲船的速 度是每小时 3a 海里,问甲船应沿着什么方向前进, 才能最快与乙船相遇? 解答
3.某人向东方向走了x千米,然后向右转120°,再朝新方向走了3千米, 结果他离出发点恰好 13 千米,那么x的值是__4_. 答案 解析
由余弦定理,得x2+9-3x=13, 整理得x2-3x-4=0,解得x=4.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3 .
14
在Rt HAO中,AH=350米,cos HAO=11, 14
所以OA= AH =4900 445(米). cos HAO 11
答:扇形的半径OA的长约为445米.
测量角度问题
【例5】 缉私艇发现在北偏东45°方向,距离12 n mile的海面上有一走私船正以10 n mile/h的 速度沿东偏南15°方向逃窜.缉私艇的速度 为14 n mile/h.若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追上该走 私船,缉私艇应沿北偏东45°+α的方向去 追.求追及所需的时间和角α的正弦值.
方法2:连结AC, 作OH AC,交AC于H. 由题意,得 CD=500米,AD=300米,CDA=120. 在 ACD中, AC 2=CD 2+AD 2-2?CD·AD·cos120 =5002+3002+2 500 300 1=7002,
2 所以AC=700(米).
则cos CAD= AC2 AD2 CD2 =11. 2 AC AD 14
44
得A+ ,故A= .
42
4
2由S=1 AC·ABsinA=3 2 AB=3,得AB=2 2.
2
4
由此及余弦定理得BC2=AC2+AB2-2AC ABcosA
=9+8-2 3 2 2 2 =5,故BC= 5. 2
测量距离问题
【例1】 如图,某住宅小区的平面图呈 扇形AOC.小区的两个出入口设 置在点A及点C处,小区里有两 条笔直的小路AD,DC,且拐弯处的转角为120°. 已知某人从C沿CD走到D用了10分钟,从D沿DA走 到A用了6分钟.若此人步行的速度为每分钟50米, 求该扇形的半径OA的长(精确到1米).
【解析】方法1:设该扇形的半径为r米. 由题意,得 CD=500米,DA=300米,CDO=60. 在 CDO中, CD2+OD2-2 CD OD cos60=OC2,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B
例4:如图,在山顶铁塔上B处测得地面上一 点A的俯角,在塔底C处测得A处的俯角.已 知铁塔BC部分的高为27.3米,求出山高 CD.
例5: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 东行驶,到A处时测得公路南侧远处一山 顶D在东偏南15°的方向上,行驶5KM后 到达B处,测得此山顶在东偏南25°的方 向上,仰角为8° ,求此山的高度CD.

(1)已知a=14.8cm,c=23.5cm,B=148.5° (2)已知B=62.7°C=65.8° ,b=3.16cm; (3)已知三边的长分别为 a=41.4cm,b=27.3cm,c=38.7cm.
例8:在某市进行城市环境建设中,要把 一个三角形的区域改造城市内公园,经 过测量得到这个三角形区域的三条边长 分别为68m,88m,127m,这个区域的面 积是多少? (精确到0.1cm2)
例1 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 距离,测量者在A的 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是55cm,
BAC 51, ACB 75
求A,B两点间的距离
B
A
C
例 2 如图A,B两点都在河的对岸(不可到达),设 计一种测量A,B两点距离的方法
A B
例3 : AB是底部B不可到达的一个建筑物,A 为建筑物的最高点,设计一种测量建筑物高 度AB的方法. A
例6:如图一艘海轮从A出发,沿北偏东75°的方 向航行67.5海里后到达海岛B,然后从B出发,沿 北偏东32°的方向航向54海里后到达海岛C. 如果下次航行直接从A出发到达C,此船应该沿 怎样的方向航行,需要航行多少距离?,根据下列条件,求三角 形的面积S(精确到0.1cm2)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2)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2)
三个条件?

C

A
D
新课讲授
2 如图,在山顶铁塔上 B 处测得地面上 A 的俯角 =54o40',在塔底 C 处测得 一点 A 处的俯角 =50o1' .已知铁塔 BC 部分的高 为 27.3 m,求出山高 CD(精确到 1m). B 问题 3:哪个三角形已经知道
三个条件?
问题 4:要求 CD,必须借助哪个 三角形?还需要什么条件?

C

A
D
新课讲授
2 如图,在山顶铁塔上 B 处测得地面上 A 的俯角 =54o40',在塔底 C 处测得 一点 A 处的俯角 =50o1' .已知铁塔 BC 部分的高 为 27.3 m,求出山高 CD(精确到 1m). B 问题 3:哪个三角形已经知道
三个条件?
问题 4:要求 CD,必须借助哪个 三角形?还需要什么条件?
B
新课讲授
1 AB 是底部 B 不可到达的一个建筑物, A 为建筑物的最高点,设计一种测量建筑物高度 AB 的方法。 A
B
新课讲授
1 AB 是底部 B 不可到达的一个建筑物, A 为建筑物的最高点,设计一种测量建筑物高度 AB 的方法。
分析: AB 长的关键是 求 先求 AE,在 ACE 中, 如能求出 C 点到建筑物 顶部 A 的距离 CA, 再测 出由 C 点观察 A 的仰角, 就可以计算出 AE 的长.
问题 6:欲求出 CD, 大家思考在哪个三 角形中研究比较适 合呢?
新课讲授
3 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 正东行驶,到 A 处时测得公路南侧远处一山 顶 D 在东偏南 15o 的方向上,行驶 5km 后到 达 B 处,测得此山顶在东偏南 25o 的方向上, 仰角为 8o,求此山的高度 C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新课讲授一:
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过程一般要充分认真理解题意,正确做出图形,把实际问题里的条件和所求转换成三角形中的已知和未知的边、角,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求解
【例1】如图,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A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是55m,∠BAC=︒
75。

求A、B两点的距离(精确到0.1m)
51,∠ACB=︒
提问1:∆ABC中,根据已知的边和对应角,运用哪个定理比较适当?
提问2:运用该定理解题还需要那些边和角呢?
变式练习一:
两灯塔A、B与海洋观察站C的距离都等于a km,灯塔A在观察站C的北偏东30︒,灯塔B在观察站C南偏东60︒,则A、B之间的距离为多少?
【例2】如图,A、B两点都在河的对岸(不可到达),设计一种测量A、B两点间距离的方法。

变式训练二:
若在河岸选取相距40米的C、D两点,测得∠BCA=60︒,∠ACD=30︒,∠CDB=45︒,∠BDA =60︒,则AB多少?
归纳总结一:
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
(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数学模型
(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
(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
【例】某人在M汽车站的北偏西20︒的方向上的A处,观察到点C处有一辆汽车沿公路向M站行驶。

公路的走向
是M 站的北偏东40︒。

开始时,汽车到A 的距离为31千米,汽车前进20千米后,到A 的距离缩短了10千米。

问汽车还需行驶多远,才能到达M 汽车站?
新课讲授二:
提问:现实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高度呢?又怎样在水平飞行的飞机上测量飞机下方山顶的海拔高度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例1】AB 是底部B 不可到达的一个建筑物,A 为建筑物的最高点,设计一种测量建筑物高度AB 的方法。

【例2】如图,在山顶铁塔上B 处测得地面上一点A 的俯角α=5404'︒,在塔底C 处测得A 处的俯角β=501'︒。

已知铁塔BC 部分的高为27.3 m,求出山高CD(精确到1 m)
【例3】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东行驶,到A处时测得公路南侧远处一山顶D在东偏南15︒的方向上,行驶5km后到达B处,测得此山顶在东偏南25︒的方向上,仰角为8︒,求此山的高度CD.
归纳总结二:
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解题时,要学会审题及根据题意画方位图,要懂得从所给的背景资料中进行加工、抽取主要因素,进行适当的简化。

新课讲授三:
前面我们学习了如何测量距离和高度,这些实际上都可转化已知三角形的一些边和角求其余边的问题。

然而在实际的航海生活中,人们又会遇到新的问题,在浩瀚无垠的海面上如何确保轮船不迷失方向,保持一定的航速和航向呢?今天我们接着探讨这方面的测量问题。

【例1】如图,一艘海轮从A出发,沿北偏东75︒的方向航行67.5 n mile后到达海岛B,然后从B出发,沿北偏东32︒的方向航行54.0 n mile后达到海岛C.如果下次航行直接从A出发到达C,此船应该沿怎样的方向航行,需要航行多少距离?(角度精确到0.1︒,距离精确到0.01n mile)
【例2】在某点B处测得建筑物AE的顶端A的仰角为θ,沿BE方向前进30m,至点C处测得顶端A的仰角为2θ,
再继续前进103m至D点,测得顶端A的仰角为4θ,求θ的大小和建筑物AE的高。

【例3】某巡逻艇在A处发现北偏东45︒相距9海里的C处有一艘走私船,正沿南偏东75︒的方向以10海里/小
时的速度向我海岸行驶,巡逻艇立即以14海里/小时的速度沿着直线方向追去,问巡逻艇应该沿什么方向去追?需要多少时间才追赶上该走私船?
归纳总结三:
解三角形的应用题时,通常会遇到两种情况:
(1)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依次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之。

(2)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两个或几个三角形,这时需要选择条件足够的三角形优先研究,再逐步在其余的三角形中求出问题的解。

新课讲授四:
重点: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解决简单的相关题目
难点: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来求证简单的证明题
以前我们就已经接触过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今天我们来学习它的另一个表达公式。


∆ABC 中,边BC 、CA 、AB 上的高分别记为h a 、h b 、h c ,那么它们如何用已知边和角表示?
h a =bsinC=csinB h b =csinA=asinC h c =asinB=bsinaA
根据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面积公式S=
21ah,应用以上求出的高的公式如h a =bsinC 代入,可以推导出下面的三角形面积公式,S=2
1absinC ,大家能推出其它的几个公式吗? 同理可得,S=21bcsinA, S=2
1acsinB 【例1】在∆ABC 中,根据下列条件,求三角形的面积S (精确到0.1cm 2)
(1)已知a=14 cm, c=24 cm, B=150︒;
(2)已知B=60︒, C=45︒, b=4 cm;
(3)已知三边的长分别为a=3 cm,b=4 cm, c=6 cm
【例2】如图,在某市进行城市环境建设中,要把一个三角形的区域改造成室内公园,经过测量得到这个三角形区域的三条边长分别为68m,88m,127m,这个区域的面积是多少?(精确到0.1cm 2)?
变式练习:已知在∆ABC 中,∠B=30︒,b=6,c=63,求a 及∆ABC 的面积S
【例3】在∆ABC 中,求证:
(1);sin sin sin 222222C
B A c b a +=+ (2)2a +2b +2c =2(bccosA+cacosB+abcos
C )
变式练习:判断满足sinC =
B A B A cos cos sin sin ++条件的三角形形状。

归纳总结四:
解三角形在实际应用中,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画出示意图,然后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或列出方程求出未知数
掌握四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方法:
1、测量高度问题
2、测量距离问题
3、测量角度问题
4、三角形面积计算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在△ABC 中,B=45°,C=60°,边c=1,则最短边的边长等于( )
C. 12
2.在△ABC 中,cos cos cos a b c A B C
==,则△ABC 一定是( ). A.直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 D.等边三角形
3. 在△ABC 中,已知AB=2,BC=5, △ABC 面积为4,∠ABC 余弦值为( ) A. 35 B. 35- C.± 35 D. ±45
4.已知在△ABC 的三边分别为5,7,8,则它的面积为( )
A. B. C.140 D.
5.甲船在A 点处发现乙船在北偏东60°的B 处,乙船以每小时a 海里的速度向正北行驶,海里,为使甲船与乙船最快相遇,甲船前进的方向为( )
A.北偏东150°
B. 北偏西30°
C. 北偏东30°
D. 南偏东30°
二、填空题
6.在△ABC 中,B=60°,b 2=ac,则△ABC 为 (形状)
7.三角形一边长为14,这条边所对的角为60°,另两边之比为8:5,则这个三角形面积为
8.钝角△ABC ,a=1,b=2则最大边c 的取值范围是
三、解答题:
9.某巡逻艇在A 处发现北偏东45︒相距9海里的C 处有一艘走私船,正沿南偏东75︒的方向以10海里/小时的速度向我海岸行驶,巡逻艇立即以14海里/小时的速度沿着直线方向追去,问巡逻艇应该沿什么方向去追?需要多少时间才追赶上该走私船?
10.(09浙江高考题)在△ABC 中,cos 25
A =,3A
B A
C ∙= ,求 (1)三角形△ABC 面积;(2)若b+c=6,求a 的值。

11.在三角形△ABC 中,求证: 22
(cos cos )c a B b A a b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