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导学案
(2021年整理)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的全部内容。
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身边的植物1、校园植物【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初步认识校园里常见的植物。
2、了解地球上存在不同的植物,不同的植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植物也存在不同的差异。
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好奇心,体会解决问题的乐趣;产生观察植物和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1、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搜集信息。
2、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植物进行比较,认识植物特征。
【教学难点】: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植物进行比较,认识植物特征。
【教学准备】:植物和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在校道边上栽种着各种各样的植物,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它们各自有哪些特征?在其他地方也能找到它们吗?二、活动一:认识校园里的植物1、观察、比较生物园植物上的标识牌,初步认识校园里植物的名称以及分布特点。
2、继续观察并描述植物的名称、形态特点和生长环境.3、在观察的过程中使用关键词记录并交流。
三、活动二:给校园里的植物分类1、学生整理活动一所任女士的植物,把分类的范围确定下来,并对植物进行编号,也可以制作成简单的植物卡纸,方便后期的分类操作。
2、梳理选定植物的信息(如形态特征等),并按之前的编号整理和记录,使活动有序进行。
3、通过比较植物之间的相似性,把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植物归类,师帮助学生找出作为分类标准的特征。
板书设计:1、校园植物植物: 名称形态特点生长环境观察记录植物类别植物名称植物特点教学反思:对于把观察到的植物信息记录下来,部分学生并未能很好地完成此项任务,教师应从观察的目标、方法和记录要点等方面对学生给予相应的指导.在学生分类的过程中,还可鼓励学生不只是选择一个特征作为分类标准,可选择另一个特征作为分类标准进行再次分类,学会科学的分类方法。
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案概述教材版本:粤教版年级:四年级册别:下册科目:科学本册教案分为八个单元,涵盖了四年级下册科学课程的主要内容。
每个单元都设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和作业布置,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案【单元一:天气与环境】1.教学目标:(1)了解天气对环境的影响。
(2)学会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
(3)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的意识。
2.教学重难点:(1)天气对环境的影响。
(2)天气变化的观察与记录。
3.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
(2)新课导入:讲解天气对环境的影响。
(3)实践活动:分组观察并记录一周内的天气变化。
4.作业布置:(1)绘制一周天气变化曲线图。
【单元二:植物的生长】1.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2)学会观察和记录植物生长过程。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教学重难点:(1)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2)植物生长过程的观察与记录。
3.教学过程:(1)导入:讲解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2)新课导入:观察教室内的植物。
(3)实践活动:分组种植植物,观察并记录生长过程。
4.作业布置:(1)绘制植物生长过程示意图。
【单元三:动物的行为】1.教学目标:(1)了解动物的基本行为。
(2)学会观察和分析动物行为。
(3)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的情感。
2.教学重难点:(1)动物的基本行为。
(2)动物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3.教学过程:(1)导入:讲解动物的基本行为。
(2)新课导入:观察校园内的动物。
(3)实践活动:分组观察并记录动物行为。
4.作业布置:(1)绘制动物行为分类图。
【单元四:声音与音乐】1.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学会区分乐音和噪音。
(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2.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乐音和噪音的区分。
3.教学过程:(1)导入: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新课导入:区分乐音和噪音。
粤教版科学教案四年级下册

粤教版科学教案四年级下册粤教版科学教案四年级下册1教学目标:过程和方法:1.两人合作,画出自身及其它物体的影子,观察影子。
2.自制日影仪并会用它测量影子。
3.观察记录一天中太阳的位置和观察时刻。
4.模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以及影长的转变。
知识技能: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2.认识太阳在天空中的(视)运动模式。
3.知道太阳的(视)运动与影子变化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持久而细心地连续进行一天的观测。
2.体会到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3.建立起对宇宙探究的兴趣。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师说谜语: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子乌黑头,太阳光下伴你走,一到黑处就分手。
(谜底:影子)2.学生猜谜。
3.讨论:你怎么知道谜底是影子的?关于影子你还知道哪些?4.学生交流对影子的了解。
[评析: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
学生从下课到上课有个思维转换的过程,谜语可使学生迅速集中思维,很快地进入课堂角色中来。
同时,这个谜语中还暗含了很多科学知识,如影子是什么颜色,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影子的产生需要光线等)]二.画影子(一)画自身的影子。
谈话:你们画过影子吗?有人画过自身的影子吗?讨论:你们打算怎样画自身的影子?你的影子可能是什么样的?带学生到操场上画自身的影子。
这么多的学生一齐来到操场上画影子,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场面。
学生在讨论中就已经盼望着画出自身的影子来看个究竟。
影子虽然是极为普通的,但他们就是对这些极为普通的影子没有太多的关注,更谈不上关注自身的影子了。
这一活动中,学生在画影子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发现:1.影子与太阳分别在人(物体)的两侧。
2.影子的底端是与人(物体)相连的。
3.影子是灰黑色的(即使穿着彩色的衣服也一样)。
4.影子比人长(注:早上9点钟)在获得这些发现的同时,他们学会了合作,懂得:有时候,一个人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只有相互合作,才能画出自身的影子。
过程:1.出发之前,告诉学生将干什么。
粤教粤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粤教粤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动物的分类方法。
2.学习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类能力。
教学重点:1.动物的分类方法。
2.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1.学生对动物分类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2.学生对动物特征和生活习性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动物图片和实物。
2.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动物图片,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对动物进行分类?二、讲授(25分钟)1.动物的分类方法(1)教师出示PPT,讲解动物的分类方法。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外部特征,如:身体形状、皮毛、羽毛、鳞片等。
(3)教师让学生根据外部特征将动物进行分类。
2.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1)教师出示PPT,讲解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如:食性、行动方式、栖息地等。
(3)教师让学生根据生活习性将动物进行分类。
三、练习(15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动物图片,让学生根据外部特征进行分类。
2.教师出示一些动物图片,让学生根据生活习性进行分类。
四、总结(5分钟)1.教师让学生总结动物的分类方法和特征。
2.教师鼓励学生多观察动物,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
五、作业(5分钟)1.让学生回家观察身边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动物,并标注它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动物的分类方法和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类能力。
同时,通过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动物的分类方法和特征。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粤教科技版)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粤教科技版)四年级科学(下)教学设计第一课《光的传播》内容标准: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2. 知道小孔成像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3. 动手制作简易“照相机”。
能力培养1.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动手制作的能力。
3. 运用互联网查找资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1.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本课主要以学生身边的事例:太阳透过密林射入的情景,引发学生对“光是如何传播”进行讨论,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小孔成像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本课主要是组织学生通过几个简单的动手实验,通过交流研讨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验操作、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了解光直线传播的现象。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的能力。
本课以一个“光是如何传播”的研讨活动引入主题。
因此,除了创设情景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外,重点是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引导他们分析、讨论,找出光直线传播的特点,以及知道小孔成像的原理。
教学流程:提出问题——动手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迁移应用。
重点难点:以“光是如何传播”的研讨活动引入主题。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分析、讨论的能力,找出光是直线传播的特点,以及知道小也成像的原理。
教学准备:任务驱动页图片、视频;塑料水管、吸管;“光线打靶”的演示及分组材料;“小孔成像” 演示的分组材料;照相机的内部结构图片;自制简易“照相机”的材料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导入出示小朋友在树林间玩耍的图片。
提问孩子们在树林间玩耍,发现叶子缝隙间射下来的一缕缕阳光,他们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缕缕阳光像一条条线,阳光是直直地照过来的吗?目的引出问题,让学生知道所要研究的内容。
二、活动一:用管子看光导入出示一段塑料水管实物。
提问这支水管可以弯成各种形状。
请你试试把它弯成各种形状。
最新粤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精品教案

备课本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班级______教师______日期______粤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整体学习状况:经一学年学生学习科学的情况分析,四学生整体学习认真,灵活性、学习习惯很好,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有所增强。
由于条件的限制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四年级教材共计16课,可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是光,主要内容是光的传播,镜子,彩虹,光与生活阐述了光的初步知识与运用,第二单元是生理与健康主要内容是健康饮食、呼吸与健康、保护心脏、人体的司令部,主要阐述人体器官的功能与生活的良好习惯对身体的影响。
第三单元是物体的运动,主要内容有认识物体的运动,物体运动的测量,主要阐述了简单物体运动的有关知识。
第四单元常见的力,主要内容是力的现象,重力、大气压力、弹力、浮力、摩擦力的力学知识,主要阐述了力学的简单的知识。
四、教学目标:(一)质量目标参考率100%;A等率80%以上;B等率90% 以上;。
抽考、调考、统考全市综合排名位居前30名。
面向全体,防差转差措施有力,效果良好,50分以下潜能生率小于9%。
全镇抽考摆尾学生数比例低于平均值。
(二)教学目标1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紧扣《科学课程标准》,从发挥学生主体性角度出发,选择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学生兴趣的、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内容,经过精心选择和设计,让学生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养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科学与社会有关问题,并逐步培养出明智决策的技能。
四年级下册粤教科学教案

四年级下册粤教科学教案四年级下册粤教科学教案课程信息•科目:粤教科学•年级:四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骨骼的组成和作用。
2.掌握常见动物的分类和特征。
3.理解能源的来源和转化。
教学内容第一课:人体与健康•知识点:–人体的骨骼组成。
–骨骼的作用和保护作用。
•教学重点:–了解人体骨骼的组成。
–掌握骨骼的作用和保护作用。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和讲解。
–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
•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问问题激发学生对骨骼的了解。
2.导入:通过展示人体骨骼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骨骼组成的思考。
3.讲解:讲解人体骨骼的组成和作用。
4.实践:进行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感受骨骼的保护作用。
5.小结:总结人体骨骼的组成和作用。
第二课:动物的分类•知识点:–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教学重点:–掌握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的特征。
–了解不同动物的分类。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和讲解。
–分组讨论。
•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图片展示,引发学生对不同动物的兴趣。
2.导入: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的特征。
3.讲解:讲解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4.实践: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根据特征将动物进行分类。
5.总结:整理并总结动物的分类。
第三课:能源的来源•知识点:–能源的来源和转化。
•教学重点:–理解能源的来源和转化。
–掌握能源的节约与环保。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和讲解。
–讨论和答疑。
•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问题导入,引发学生对能源的思考。
2.导入: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能源的来源。
3.讲解:讲解能源的来源和转化的过程。
4.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能源的节约与环保。
5.小结:总结能源的来源和转化,以及能源的节约与环保的重要性。
教学评估1.第一课:人体与健康•口头回答:请学生简要说明人体骨骼的组成和作用。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示骨骼的保护作用。
2.第二课:动物的分类•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并制作小海报,介绍不同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5篇

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过程和方法:1、两人合作,画出自己及其它物体的影子,观察影子。
2、自制日影仪并会用它测量影子。
3、观察记录一天中太阳的位置和观察时刻。
4、模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以及影长的变化。
知识技能: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2、认识太阳在天空中的(视)运动模式。
3、知道太阳的(视)运动与影子变化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够持久而细心地连续进行一天的观测。
2、体会到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3、建立起对宇宙探究的兴趣。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师说谜语: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子乌黑头,太阳光下伴你走,一到黑处就分手。
(谜底:影子)2、学生猜谜。
3、讨论:你怎么知道谜底是影子的?关于影子你还知道哪些?4、学生交流对影子的了解。
[评析: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
学生从下课到上课有个思维转换的过程,谜语可使学生迅速集中思维,很快地进入课堂角色中来。
同时,这个谜语中还暗含了许多科学知识,如影子是什么颜色,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影子的产生需要光线等)]二、画影子(一)画自己的影子。
谈话:你们画过影子吗?有人画过自己的影子吗?讨论:你们打算怎样画自己的影子?你的影子可能是什么样的?带学生到操场上画自己的影子。
这么多的学生一齐来到操场上画影子,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场面。
学生在讨论中就已经盼望着画出自己的影子来看个究竟。
影子虽然是极为普通的,但他们就是对这些极为普通的影子没有太多的关注,更谈不上关注自己的影子了。
这一活动中,学生在画影子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发现:1、影子与太阳分别在人(物体)的两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光源。
(1)教师出示一些光源的投影片。
(2)讲述: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物体能自己发光,如蜡烛、火柴、电筒、太阳、萤火虫等。这些能自己发光的物体都叫光源。太阳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大源。
(3)学生讨论:镜子在阳光下能反光,镜子是不是光源?电池能使灯泡发光,电池是不是光源?月亮是不是光源?为什么?
⑥学生分组做实验3:把一束光线射入玻璃水槽里的水中,为增加效果,可在水中加入一些粉质颜料,并把实验室窗帘拉上。
⑦讨论:光在透明物体中是如何传播的?
⑧小结:光线是直线传播的,而且光线能透过透明的物体。
⑨学生填写课本第3页实验2、3的结果。
3、指导学生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1)提问:我们为什么能看见周围的东西呢?(学生可能回答:因为我们有眼睛)在漆黑的屋里我们虽然睁着眼睛为什么也看不见东西呢?为什么一开灯又看见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有光,光把东西照亮了)
(2)观察:光以不同角度照在镜面及其他物体上,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3)分组实验:利用投影仪灯光、手电筒灯光或把室外阳光反射进室内,研究不同材料、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光的本领。
(4)学生汇报结果。
(5)讲述:我们能看见周围的物体,是因为光线照亮了这些物体,光又从这些物体上反射到我们眼里的缘故。物体表面越光滑平整,反射光的能力就越强;物体颜色越浅,反射光线的能力越强。
(6)学生填写课本第4页实验结果。
4、教师总结。
5、课后感受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充分认识光是以直线传播的。学生对小孔成像能解释清楚了。
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合作学习交流汇报
课堂检测
在漆黑的屋里我们虽然睁着眼睛为什么也看不见东西呢?为什么一开灯又看见了呢?
教学反思
科学(学科)导学案
年级:四年级审阅人:上传时间:
内容
1.《光的传播》
设计者
课时
2课时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光源,通过实验了解光在自然界中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光可以透过透明物体,了解光的反射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学习重难点
流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一、预习检测
1、谈话: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它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没有光,地球将会变得怎样?人类的生活又将会怎样?
2、指导学生认识光是怎样传播的。
(1)谈话:光源发出的光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
那么光是怎样传播的呢?(板书课题)
(2)出示投影片——透过密林、云层和门窗的阳光。
(3)讨论:生活中你是否看到类似以上图片中的现
象?以上现象说明光是怎样传播的?(通过讨论得出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假设)
(4)实验验证假设。
①讲述: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可以用一支点燃的蜡
烛和一根பைடு நூலகம்管或塑料软管来做对比实验,也可用三张带小孔的硬卡纸做实验。
②学生看课本第4页实验1图示,分组实验,并在可以看到烛光的插图上画出烛光传播到眼睛的路线。
③汇报结果并讨论: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
④学生填写课本第3页实验1的结果。
⑤教师演示实验2:调整光学演示箱使进光孔为3个,在箱内充满烟雾,使灯光或阳光通过光栏射入箱内,可以看到三条直线光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