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房四宝”谈文人的雅逸文化心理
【高一作文】我心中的文房四宝

【高一作文】我心中的文房四宝从小便对文房四宝有特别的喜爱。
我心中的文房四宝是那样文雅,带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总能令人无比神往。
爷爷的书房,是我最爱待着的地方,不管是阴天晴天,心情好还是坏。
不因为别的,只因书房的桌子上摆着笔、墨、纸、砚。
我总觉得它们才是我精神的寄托。
爷爷嗜好练书法,他总喜欢在我面前显摆一下,显露他的功底。
而我总爱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盯着那支不停地舞动着的笔。
有时,我会为爷爷磨墨,却往往因不小心弄得衣服上这儿沾上一点那儿洒下一块黑黑的墨迹。
即便如此,我还是乐呵呵的,乐于为爷爷磨墨的同时欣赏爷爷的大笔挥毫。
不过,童真终归要面对现实,每回弄脏衣服都得挨妈妈一顿数落,并被责令不准再进书房。
即使如此,我和爷爷还是成天躲藏在书房里。
对爷爷来说,他一生最稀有的物品就是“文房四宝”,爷爷快乐抱着我,跟我谈有关“文房四宝”的故事。
文房四宝是笔墨纸砚的统称,是五千年中华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勤劳智慧的华夏儿女将门出一宗的文房四宝及其衍生的习俗打造的百花争艳,精彩纷呈。
笔之魁,墨之冠,纸之最,砚之首,开创了文房四宝的辉煌历史。
有些地方,有些人,把端砚做为吉祥物崇拜。
不可否认,这全然就是自身利益人们对于文化的崇尚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求。
文房四宝源于南北朝,经历时代的结晶,它逐步形成了广为的社会新颖基础,不仅物质,精神亦就是。
借由“文房四宝”,我仿佛看见了隋唐科举考试中读书人内心的艰苦代价和美好理想,我仿佛感受到了夫妻间女磨砚男写诗的美满生活,我仿佛看见了诗仙李白心中无穷的豪情和愤怒……古人通过笔墨纸砚,写出一段段美丽的文章,我们借由文房四宝,体会至一份份幸福或伤感的情感,体会多样美妙的华夏文化和中华民族永恒的文明……爷爷已经不在了,可他对文化的喜爱和追求影响了我;历史已走过,可他留下的一段段过往,赋予了笔墨纸砚不一样的意义。
那是我心中的文房四宝,代表着我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追求。
如今,我对文房四宝存有了更多的认知,我明白它不仅代表自学,也代表着期望。
文房四宝的道理

文房四宝的道理
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四种物品不仅具有实用性,还有深刻的哲学内涵。
笔,代表着思维和表达能力,墨,代表着沉静和内敛,纸,代表着纯净和清雅,砚,代表着坚定和稳重。
在书法、绘画、诗歌等艺术领域,文房四宝更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一支好笔能够带来舒适的手感和流畅的表现力,优质的墨汁则能带来深邃的韵味和沉静的氛围。
好的纸张可以让作品更加美观和持久,而砚则是艺术家必不可少的磨墨工具。
除了在艺术领域,文房四宝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需要用到笔、纸、墨等物品。
在书写、做笔记、记录思路时,文房四宝都能够提高我们的效率和品质。
文房四宝不仅是实用工具,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思想表达方式。
通过使用文房四宝,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哲学内涵。
因此,无论是在艺术创作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该重视文房四宝,将其看作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和传承。
- 1 -。
文房四宝-----清心明目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文房四宝-----清心明目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中国汉族传统文化中的文书工具。
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
文房四宝,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载体。
文房四宝,也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象征。
纸,是汉族的一个伟大发明。
毛笔,是古代汉族与西方民族用羽毛书写风采迥异的独具特色的书写、绘画工具。
墨,是书写、绘画的色料。
文房四宝,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载体,也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象征。
砚,俗称砚台,是汉族书写、绘画研磨色料的工具。
笔、墨、纸、砚,各有各的用途,各有各的讲究。
所谓'名砚清水,古墨新发,惯用之笔,陈旧之纸'。
“文房四宝”不仅是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的文具用品,也是融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为一体的艺术品。
文房四宝独具一格,它既表现了汉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风俗,又为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明清文人的雅致生活与文化修养

明清文人的雅致生活与文化修养明清文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独特群体,以其独具匠心的雅致生活和深厚的文化修养而闻名于世。
他们常坐于窗前,静听蝉鸣鸟叫,或是沉浸在书法、绘画和诗词创作中。
他们追求的不是浮华张扬的繁华世界,而是一种安静而深邃的闲适生活,尽情享受着文化的滋润和致美的艺术享受。
一、清新雅致的生活方式明清文人生活中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其清新雅致的生活方式。
对于这些文人来说,修习文化是他们生活的中心,而与之相伴的自然环境以及人际交往,便是他们的生活源泉。
因此,他们往往选择居住在山林之中,亲近大自然,同时却不失城市文明的优雅和精致。
这种生活方式的典型代表,便是明代文学家冰心曾居住过的九華山草堂。
草堂三面依山,一面临水,沿着山势而建,环境优美安静,恰好适合文人隐居修行。
阳台花园,书房夹道,道旁抹茶,身心愉悦,为文人带来了浓厚的灵感,也为后人留下了经典的生活方式样本。
二、文化修养与艺术追求在明清时期,文化素养极高是文人必备的品质,因为文化修养可以给予他们高尚的人生品质以及视野展示。
明清文人的精世之处,在于师生之间良性互动,他们常常围绕健身、命理、历史、文学等方面开展深入的讨论和探索。
由此可见,文化修养不仅是文人的内涵和素质,还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外,热爱艺术是明清文人的共性特征。
他们痴迷于书法、绘画、诗词和音乐等艺术形式,不断追求艺术的极致和完美。
例如明代文学家高启与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他们都为后世留下许多卓越的诗文作品和绘画作品,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这样的追求是明清文人艺术情怀和独特思考方式的体现。
三、倡导自然生活和人伦关系对于明清文人来说,自然和人际交往是一种完整的生活方式,而这种自然与人的统一,更是他们的人生信条。
他们深谙人伦之道,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他们重视家庭,倡导新的家庭理念,追求平和、和谐、富有幸福感的家庭生活。
而在自然生活方面,文人们极具践行生态价值观的责任意识。
从“文房四宝”谈文人的雅逸文化心理

从“文房四宝”谈文人的雅逸文化心理(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文房四宝”是中国书画艺术的传统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从历代文人学士对“文房四宝”的称颂可见一斑。
自隋唐开科取士便形成士大夫文人阶层。
在“入世”与“出世”之间,逐渐积淀出文人的雅逸文化心理。
关键词:“文房四宝”;雅逸文化;文人“文房四宝”是中国书画艺术的传统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体现着文人学士雅逸的文化心理倾向。
一、笔与文人雅逸文化的心理追求毛笔居“文房四宝”之首,从毛笔形制的出现便显现出其富于变化性的特征。
毛笔笔毫就其原料和性能来说,可分为软毫、硬毫和兼毫三大类。
软毫选取弹性较弱、硬度较小且柔软的如羊毛、鸡毛等制成,其特点是毫端柔,容易摄墨,笔毫便于展开,适宜表现内敛敦厚、变化丰富含蓄的效果。
硬毫是用一种弹性较强、硬度较大的动物毛制成的,如兔毛或黄鼠狼尾毛,因兔毫呈深紫色故称“紫毫”,黄鼠狼毫简化为“狼毫”。
其特点是锐利坚挺,富于弹性,笔锋艺易于显露,干湿燥润分明。
兼毫介于两者之间,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弹性不同的动物毛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软硬适中,刚柔兼具。
按锋颖长短,毛笔又可分为长锋、短锋。
长锋笔锋颖长,锋腹柔,贮墨多;短锋笔锋颖短,锋腹刚,贮墨少。
古人所谓毛笔要具备“四德”,就是要求笔头“尖、齐、圆、健”。
“尖”是笔毫聚在一起,锋颖尖锐如锥,毛料根根出锋、笔身挺直。
由于笔锋尖,在书写时,便于写出优美,微妙的点画。
“齐”是笔锋润开捏扁后,笔锋整齐。
说明笔毛纯净,制做精良。
“圆”就是笔尖丰满圆润。
笔头圆,运行时才不至于头扁、锋散,从而“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汉扬雄提出“书,心画也。
”(《扬子法言·问神》)从用笔“中锋”,“藏头”中,可见文人儒雅内敛的文化心理追求。
“健”是指把笔锋在纸上任意提按,铺开敛起能显出弹力。
用有弹力的笔,不仅笔锋有力,而且能抒发胸中逸气并感到笔肚充实。
文房清供,雅人之致

文房清供,雅人之致| 明清家具研习社 |研习君语君子托物,善养闲身;长物为友,即是修身。
有卷可读,有画可临,有物能赏,又涵养之,是谓心性得以安放。
享世间清福者,未有过于此也。
以文人的方式,陶养自己的心性,当为时下一股清流。
张岱在《自为墓志铭》记有:“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这应当是以张岱为代表的一代明末文人的生活缩影和精神世界。
文人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精神上的高度契合是他们一身的追求,“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是文人雅士之间的惺惺相惜;“雪夜闭门读禁书”,这是一己的精神狂欢。
而一切的精神愉悦与追求的基础,便是那一件件的文房趣物。
笔、墨、纸、砚、笔架、墨床、砚屏、笔筒、水盂、笔洗、笔掭、臂搁、水注、山子、墨盒、镇纸、印章、文房盒、文房盘、等等,都是他们钟情的对象。
这些文房趣物或简或繁,都带有一种天生的雅素性质,其造型或纹饰都有一种人格化倾向,这种人格化中包含着主人自己的影子乃至是一种理想向往的人格。
所谓梅之傲、兰之幽、竹之坚、菊之淡是文人的四种理想人格,故将其刻画在文房趣物之上,有的甚至直接以其为外形进行雕刻打磨,置于文房中时时观赏,时时把玩,即是对于理想的追求,又是对于自我的提醒。
本乃身外之物,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则凡闲适玩好之事,自古就有雅俗之分,长物者,文公谓之“入品”,实乃雅人之致。
无关生存实用,这正是艺术的本质之一。
生活审美化、审美生活化即是浮华与颓败裂隙中开出的花朵,几千年的文化不止体现在生活日用中,更体现在我们的趣味与心灵上。
寻一件旧物,得一件珍玩,任世相纵横,自己内心都能独守一份平静与喜悦,这份情愫能通融古今、感天动地。
也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不是最高的境界,感性的生命体验才是人之为人的独特价值。
本次【借古融今】专场遴选数件文房摆件、文人清玩及竹木雕件等,琳琅满目,它们既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又为文房斯文不丧之精灵,长物风流,邀您一同共赏!精選拍品拍品编号2001明黄花梨面包文房盒尺寸:23×13×8.5 cm估价:RMB 19,000~38,000此例文房盒黄花梨制,形虽小,但无简化之处,边缘为了防止磨损,依旧包以铜片保护,可见古人并未因此盒形小,而忽视其实用性,反而做得更加精致。
介绍文房四宝推文

介绍文房四宝推文
文房四宝,古雅的情致在现代生活中绽放着不朽的韵味。
笔、墨、纸、砚,每一件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国文人书房中不可或缺的灵魂。
笔,以精选之毫,手工精制,不仅仅是书写工具,更是传递文化的桥梁。
一笔下去,无论是力透纸背的坚定,还是轻柔如风的细腻,都是心灵的流露,情感的宣泄。
墨,历经千锤百炼,凝聚了工匠的汗水与智慧。
它的颜色深邃如夜,却又蕴含着光芒。
墨香微漾,书写时那一抹淡淡的清香,仿佛能够穿越时空,带你回到那个书香弥漫的古代书房。
纸,质地柔韧,吸墨性佳。
一张好纸,如同一位贤淑的伴侣,默默承受着笔墨的洗礼,记录下每一个瞬间的灵感与心动。
它不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艺术的画布,让每一次创作都成为可能。
砚,沉静而深邃,是文人墨客沉思冥想的伙伴。
一方好砚,蓄水如镜,研墨时那一声声清脆,是对美好生活最朴素的向往。
它见证了无数诗词歌赋的诞生,也寄托了无数文人的情感与梦想。
文房四宝的感悟和理解

文房四宝的感悟和理解
文房四宝原指墨、笔、纸、砚,早在先秦时期就存在,古人将其称为“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显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积淀,也体现了中
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古代文人活学习的必备物品,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文房四宝的感悟可以概括为:墨、笔、纸、砚,代表着文明社会中人
们求学、经营、审美、禅修等自由自主地发展各自信仰、技能及智慧的理念,是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特殊寓意。
文房四宝的理解就是要把它们看成是提高自身素养、追求美丽生活的
理念。
在这四样物品里,墨主要是指我们学习,笔是我们思考表达的工具;纸代表我们的思想沟通,砚则象征着我们的智慧,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打开
思维的大门,让自己的智力得到更多的发展和提高,让我们拥有更多的精
神满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房四宝”谈文人的雅逸文化心理
作者:杜敏
来源:《新校园·理论(上旬刊)》2011年第02期
摘要:“文房四宝”是中国书画艺术的传统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从历代文人学士对“文房四宝”的称颂可见一斑。
自隋唐开科取士便形成士大夫文人阶层。
在“入世”与“出世”之间,逐渐积淀出文人的雅逸文化心理。
关键词:“文房四宝”;雅逸文化;文人
“文房四宝”是中国书画艺术的传统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体现着文人学士雅逸的文化心理倾向。
一、笔与文人雅逸文化的心理追求
毛笔居“文房四宝”之首,从毛笔形制的出现便显现出其富于变化性的特征。
毛笔笔毫就其原料和性能来说,可分为软毫、硬毫和兼毫三大类。
软毫选取弹性较弱、硬度较小且柔软的如羊毛、鸡毛等制成,其特点是毫端柔,容易摄墨,笔毫便于展开,适宜表现内敛敦厚、变化丰富含蓄的效果。
硬毫是用一种弹性较强、硬度较大的动物毛制成的,如兔毛或黄鼠狼尾毛,因兔毫呈深紫色故称“紫毫”,黄鼠狼毫简化为“狼毫”。
其特点是锐利坚挺,富于弹性,笔锋艺易于显露,干湿燥润分明。
兼毫介于两者之间,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弹性不同的动物毛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软硬适中,刚柔兼具。
按锋颖长短,毛笔又可分为长锋、短锋。
长锋笔锋颖长,锋腹柔,贮墨多;短锋笔锋颖短,锋腹刚,贮墨少。
古人所谓毛笔要具备“四德”,就是要求笔头“尖、齐、圆、健”。
“尖”是笔毫聚在一起,锋颖尖锐如锥,毛料根根出锋、笔身挺直。
由于笔锋尖,在书写时,便于写出优美,微妙的点画。
“齐”是笔锋润开捏扁后,笔锋整齐。
说明笔毛纯净,制做精良。
“圆”就是笔尖丰满圆润。
笔头圆,运行时才不至于头扁、锋散,从而“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汉扬雄提出“书,心画也。
”(《扬子法言·问神》)从用笔“中锋”,“藏头”中,可见文人儒雅内敛的文化心理追求。
“健”是指把笔锋在纸上任意提按,铺开敛起能显出弹力。
用有弹力的笔,不仅笔锋有力,而且能抒发胸中逸气并感到笔肚充实。
笔毛锋芒可刚可柔,可方可圆,能枯能润,能缩能伸,所谓“笔软则奇怪生焉”,说明笔毛变化与内心表现的对应关系。
古人常说执笔要“指实掌虚”,“指实”指五个手指各有着落,分有用场;“掌虚”是要让手指和笔杆与手心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形成一个空当儿,保证运笔的“灵活劲儿”。
只有笔杆和圆才能使笔杆转动时灵动并减少偏差,因此运笔的动作变化,力量轻重要拿捏适度,那怕是一点
点动作的不同和力量的微妙变化,落在纸上的迹象便有不同。
正是这样,文人追求雅逸的文化心理才能通过毛笔得以呈现。
毛笔的运用,用石涛的话说:“夫一画含万物于中。
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
”从心到笔,由毛笔丰富的表现性在书画过程中的作用,反映出文人的雅逸文化心理。
一是用笔的粗细、枯湿以及用力的强弱变化,产生了点画线条的体积感、质感和力量感,展现用笔“法度”的规范,尚雅心理。
二是由运笔中提按、使转、映带、垂缩等一系列活动造成“气”在笔墨中流动产生韵律变化,使心性自然流露,又不拘常法,反映求逸心理。
二、墨与文人雅逸文化心理的形成
中国书画艺术,非常重视用墨。
墨的正式出现,最早是在西周时期。
汉代以后,则多用松枝或桐油燃烧后的烟制墨。
由于制作原料不同,墨可分为三种:松烟墨,采用松木烧烟,加入胶和香料制成。
其质细色润、无光泽、香气防腐、研无声。
油烟墨,用桐油、菜籽油或其他植物油烧烟,参胶和香料制成,色泽黑润、渗透力强、耐水性强、不褪色。
油松墨,即松烟和油烟混合制成的墨,色浓又有光泽。
文人重墨尚雅求逸,因好墨有四个条件:色墨、烟油、胶轻、声清。
色墨指纸上的墨色要沉静有神采,以墨色黝黑而发紫光的最好。
宋代晁以道在其《墨经》中说:“凡墨色,黑色次之,青光又次之,白光为下。
凡光与色不可废一,以久而不渝者为贵。
”烟油指烟无杂质,质地坚细,磨出的墨颗粒细洁,被磨的横断面犹如镜面,绝无砂眼。
胶轻指墨中胶成分要少,墨身浸在水中四边平正,不变形,不胀裂。
声清指研磨时声音清而细微,敲时声音清脆而不粗浊。
用墨之前,先需研墨。
研墨要有耐心,按顺时针方向,墨锭保持垂直、移动平正,重按缓磨,用力均匀,疾徐有节,忌急于求成。
整个研磨过程,就是一个书画的运思过程。
古人有云:“非人磨墨墨磨人。
”一来构思运筹帷幄,二来凝神养性修身,展现文人雅逸文化的心理取向。
在国画艺术中,以墨代彩,所谓“墨分五色”,就是和水研墨为汁,出现不同的墨色和层次,表现水墨变化。
历代文人对水墨情有独钟,王维在《山水诀》中说:“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
”王洽云:“泼墨山水,烟云惨淡,脱去笔墨町畦。
”宋代米芾、米友仁提出“墨戏”。
用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的一句话“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道出文人以墨代彩,追求水墨的文化心理是“意”所驱使。
所以,文人对水墨变化的热爱是追求雅逸文化心理的具体呈现。
三、纸与文人雅逸文化心理的实现
纸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在中国文化中也最具特色。
文献上有不少关于纸的奇迹的记载,称颂纸的由来和特色。
最早当为晋代傅咸所作的《纸赋》:
盖世有质文,则治有损益。
故礼随时变,而器与事易。
既作契以代绳兮,又造纸以当策。
犹纯俭之从宜,亦惟变而是适。
夫其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贞;含章蕰藻,实好斯文。
取彼之弊,以为此新。
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屈可伸,能幽能显。
若乃六亲乖方,离群索居;鳞鸿附便援飞书;写情于万里,精思于一隅。
在文中可以体察出古代文人以纸自喻,尚俭高洁、以文为雅、以逸为适的文化心理。
这一心理表现在中国书画艺术中,以作为中国艺术一种独特媒介——宣纸来实现。
中国艺术重意境,书画的发展主要是运用笔墨在纸上表达。
“宣纸”一直是最广泛用于艺术方面的纸,被称为“纸中之王”。
其质地精细、洁白、柔软、产自宣州(今安徽宣城)专供书法和绘画之用。
宣纸是以檀树皮和禾杆混合制成。
其质视其原料中檀皮所占的比例。
最上等的“宣纸”,纯以檀皮为原料;普通的“宣纸”,檀皮约占一半至七成不等。
以檀树皮制纸的方法,相传是东汉蔡伦的弟子孔丹在泾县(隶宣州)于无意间发现,浸在溪间中的檀皮腐蚀后形成纤维体可用以造纸。
“宣纸”一词最早见于唐代文献,当时宣州泾县以“宣纸”作为贡品。
此后,“宣纸”因其特性一直为书画文人喜用。
宣纸吸水性很强,水墨点在纸上会马上洇开,能达到瞬间水墨交融的效果。
用浓墨,墨色鲜亮;用淡墨,层次清楚;用复墨,笔笔分清,干后有立体感,不嫌平薄;用焦墨,飞白清晰;用水混墨能产生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有泾渭分明而又相互渗溶的感觉。
最初,人们绘画是在墙壁上涂绘;到唐代,开始在纸上作画。
至宋代,书画已发展为一种整体的艺术;许多文人学士既是书法家又是画家。
所谓“文人画”也从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文人画”的特征是用快速和流利的笔法作画,而洁白、平滑、柔软和有吸收力的宣纸正是适宜这种特征的需要。
虽然丝织品也具有上述纸张的一些特性,但价值高昂。
此外,用泼、破等墨色深浅法达成的色调效果,也用于宣纸,而难用于丝织品。
因此,文人雅逸文化心理的实现,表现在对宣纸特性的把握上。
四、砚与文人雅逸文化心理的效应
砚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的,又称研。
东汉以后,才抛开研石,自成一体。
中国历史上砚台的品种很多,因制砚的材料不同而出现各种名贵的砚台。
其中最名贵的是端砚、歙砚、兆砚、澄泥砚,被称为中国传统的“四大名砚”。
文人以文为业,以笔墨为生涯,故又常把砚石比做笔耕之地,称为砚田。
一方砚天下多少文章书画从此而出。
宋苏易简《文房四谱》中说:“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取索,可终身与倶者,唯砚而已。
”砚不仅为文人书画喜用,而且也反映出文人雅逸文化心理的效应,使访砚、藏砚、赏砚、刻砚,成为文人相会的一种风气。
宋代文人视砚为“文玩”。
文人从对砚的文玩,意味着摆脱了对效率的考虑,对功利的追求和对名誉的计较,使藏砚表现出文人的学识,赏砚凝聚着文人的高雅。
所以,砚呈现的是一种文人的胸襟,也体现着文人雅逸文化心理的效应。
从“文房四宝”整体看文人雅逸的文化心理,表现出文人对自身心灵的固守。
儒家的“仕”与道家的“隐”契合成文人容纳万有的胸怀,并透过笔、墨、纸、砚,显现出文人的雅逸文化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贾涛.中国画论论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3]欧阳中石.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宋)苏易简.文房四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5]张法.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