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中的墨文化研究
关于墨字的研究报告

关于墨字的研究报告摘要“墨”字是一个常用的汉字,其语义特征和语用特征都非常丰富。
本篇研究报告从语言学和文化学的角度来探讨“墨”字的意义和用法。
在分析了“墨”字的语义特征和语用特征后,我们进一步探究了它在文化、历史、演变、语法、用法方面的研究。
引言“墨”是一个充满文化内涵的汉字,它既可以作为名词、形容词、动词、量词,还可以用来组成各种成语、词语,如“中国画的四宝之一水墨”,“墨客”,“墨汁”,“墨迹”,等等。
它的用法相当广泛,在汉字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和韵味。
本文从语义和语用两个层面来探讨“墨”字的意义和用法。
首先,我们将分类讨论“墨”字的语义特征和语用特征,然后更进一步的探究它在文化、历史、演变、语法、用法方面的研究。
“墨”字的语义特征“墨”字作为一个名词,主要指某些颜色较浓淡的液体,如黑色的墨汁、墨水、彩墨等等。
在汉字中,“墨”字还有“国画的四宝”之一的“水墨”二字。
作为形容词,“墨”字则指的是墨汁留下的痕迹,表现出黑白分明的效果。
例如,“墨迹斑斑的纸张”。
“墨”字作为动词则表示迹上沾了墨汁,或是涂抹墨汁,例如,“墨汁洒在衣服上了”或“用毛笔墨汁刻画山水风景”。
此外,“墨”还可以做为量词,代表依照字数计算的多少,如“一文字一墨”或“一百字一墨”。
“墨”字的语用特征作为一个汉字,不仅仅是指事物的具体含义,还有其在语境中的语用作用。
在“墨”字的语用方面,它有着多种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首先,“墨”可以做为一个形容词,形容文字颜色深沉,精雕细琢。
例如,“一篇墨迹斑斑的书信”,这句话中的“墨迹斑斑”形容这封书信的内容、格调及艺术风格。
其次,“墨”还有熟词成语的形式,例如,“墨守成规”,意思是把规矩死死地守着,不愿意改变、创新。
此外,“墨客”这个词表示文人雅士用墨为媒介描绘文房四宝,是一个文化的象征。
“墨”还可以代表文学作品及文化遗产。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起源于“木、砖、石、墨”的四种建筑材料,这些材料分别代表了建筑所用的木材、砖块、石料和涂料。
【精选】文房四宝中的墨文化研究

松柴不能随意砍伐,应先用锋利的斧头轻砍松树,查看渗出树脂的反应,树脂分泌丰富时方可砍伐,砍下后以3到5根松柴烧。距离火焰愈远愈能采到好煤,在距离火焰最远的顶部收集的煤叫做顶烟。有的墨标明了由顶烟所制,以示为品质优良的好墨。
根据材质、烟料品类的不同,有了不同特点的松烟墨与油烟墨,油烟性柔,松烟性刚;油烟性润,松烟性燥;油烟色黑而泛紫,松烟色黑而光泛蓝;相同墨体的油烟墨稍重,而松烟墨稍轻。另外,松烟更适宜写字,不适宜作画。
墨以黑色、深褐色为多,但也有彩色墨,颜色多是红、黄、蓝、白、石绿和紫色,墨质好,价格昂贵。
三、墨的制作
文房四宝中的墨文化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墨的起源与发展的陈述和对墨的特点的描绘,以及对墨的制作过程、方式的具体介绍,使人们初步了解了墨的发展历史、特征形态、墨的制作方式和制墨的材料,最后通过对墨的鉴别赏识来说明历代喜爱书画的人对墨的热爱之情,以及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墨文房四宝艺术文化书画制作鉴赏
墨之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中国的经济文化对其发展与繁荣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从春秋时期开始,墨已经被广泛使用在竹帛上写字,随着人工制墨的不断推广,优良的品质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得到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隋唐五代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这些为制墨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得唐代的制墨业异常的兴盛。宋代,由于统治者轻文事,制墨业没有特别显著的发展。元代制墨以朱万初为代表,他所取的墨材为摧朽之松,三百年不坏,所制作的烟墨非常好。明代,随着经济发展的稳定,文化得到了不断地推进,制墨业也变得发达起来,特别以徽墨为盛,徽州制墨业因此分为了“歙派”和“休派”。到了清代,徽墨的发展更加多元化,更加丰富多彩,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天柱形成了各领风骚的四大家。至新中国解放以前,徽墨业已经处在了微衰阶段,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积极支持各地墨厂墨店的恢复和发展,在安徽各县成立墨厂、生产合作社,久负盛名的徽墨得到了继续发展。
文房四宝墨的介绍

文房四宝墨的介绍
文房四宝是指中国古代文人必备的书写工具,包括笔、墨、纸、砚四种物品。
其中,墨是最为核心的一种,因为它代表了文化和文明的象征。
下面是对文房四宝之墨的介绍:
一、墨的种类
1. 块墨:是中国传统的墨种之一,由水和墨汁制成,通常用于书法和国画。
2. 颜料墨:是用植物、矿物或动物材料制成的颜料,具有不同的颜色和质地,可以用于绘画和印刷。
3. 液墨:是指加入少量胶体或其他溶剂,在墨汁中形成一定的粘性,使墨水更加流畅,方便书写。
二、墨的制作
1. 块墨的制作:首先要选用优质的墨汁,然后将其加热蒸发,待其蒸发至一定程度时停止加热,然后将其放入模具中压制,最后晾干。
2. 颜料墨的制作:根据不同的颜色需要,选取不同的植物、矿物或动物材料,经过研磨和混合后制成。
3. 液墨的制作:将墨汁加入适量的胶体或其他溶剂中,搅拌均匀即可。
三、墨的保存
墨的保存非常重要,因为墨质一旦受到氧化或污染,就会失去其原有的品质和特性。
因此,我们应该将墨存放在干燥、通风、阴
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或潮湿。
在使用时,我们也应该注意保持笔洁净、墨池清洁,避免将灰尘或其他杂质带入墨汁中。
四、墨的用途
墨的用途非常广泛,可以用于书法、国画、篆刻、印章等方面。
在书法和国画中,墨是最基础的工具,它可以通过渐变、浓淡、粗细等变化来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在篆刻和印章中,墨可以通过不同的刻法和印章材料来实现不同的效果,表达不同的含义。
秦朝的文房四宝毛笔墨纸砚的发展与传承

秦朝的文房四宝毛笔墨纸砚的发展与传承秦朝的文房四宝:毛笔、墨、纸、砚的发展与传承自古以来,文房四宝一直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其中,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王朝,对于文房四宝的发展与传承有着重要的贡献。
在秦朝时期,毛笔、墨、纸、砚开始逐渐成为重要的文具,对于后世的书法、绘画等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毛笔的发展与传承在秦朝,毛笔作为写字工具,开始受到重视。
相传,秦始皇曾命人从外地采集各种鹿毛、羊毫等材料,经过精心加工制作成毛笔。
这标志着毛笔在秦朝期间开始逐渐成为主流的写字工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毛笔在秦朝后期逐渐得到改良与完善。
毛笔的制作过程更加精细,工艺更加考究,笔头的锋利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书写流畅度也有了显著的增强。
这些改进对于后世毛笔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毛笔在中国历史上的里程碑。
二、墨的发展与传承在秦朝,墨作为书写与绘画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一定的发展与传承。
秦朝时期,墨的主要原料为石墨和柏木,经过煅烧、研磨等工艺加工成墨。
在秦朝后期,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墨的制作技术不断提升。
通过不断改进制作工艺,墨的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墨的颜色也更加纯正鲜艳。
秦朝时期的墨在后世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中国古代墨的起源之一。
三、纸的发展与传承秦朝是纸的重要发展时期,纸从当时的辅助工具发展成为重要的书写材料。
在秦朝时期,纸的制作工艺逐渐完善,使用纸张书写成为主流。
利用秦墓出土的文献证明,秦代的纸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质量。
但由于制作工艺的限制,纸质较为粗糙,无法达到后世纸的质量水平。
然而,秦朝的纸制作工艺为后世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纸张成为主要书写载体打下了重要的基石。
四、砚的发展与传承秦朝时期,砚作为重要的文房用具,也经历了一定的发展与传承。
秦代的砚主要以石料制作,采用磨制的方式将石块打磨成形。
在秦朝后期,随着砚的使用范围的扩大,砚的制作工艺逐渐提高。
磨制技术变得更加精细,砚的质量和使用寿命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故宫的文房四宝之墨

故宫的文房四宝之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房四宝是指书法、绘画等文人雅士所必备的四种文具,包括笔、墨、纸和砚。
作为其中之一,墨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也是收藏和展示文房四宝的重要场所之一。
本文将重点介绍故宫的文房四宝之一——墨。
墨,是一种独特的文房用品,用于中国传统书法、绘画和篆刻等艺术形式。
它是由植物染料、水和胶结材料混合研磨而成的墨汁,其制作工艺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和完善。
墨的原料主要来源于某些质地坚韧、色泽鲜艳的植物,如松烟墨、油烟墨等。
选择合适的原料并运用独特的制作工艺,才能制作出品质优良的墨汁。
故宫收藏的文房四宝中的墨,不仅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在故宫的文房收藏中,有着众多墨的精品。
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清代乾隆皇帝御用的“神墨”了。
神墨是乾隆帝特别命人研制的一种墨,它色泽纯正,墨汁渗透力强,书写流畅。
为了制作神墨,乾隆帝特意派遣御匠与墨工配合,历经层层筛选和磨研,终于成功研制出这种极具特色的墨汁。
墨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具有广泛的用途,既可以用于书法与绘画等艺术创作,也可以用于文化传承与教育。
它可以通过配合不同的笔触和纸张,展现出丰富的墨色层次和独特的艺术效果。
无论是颠簸的山石还是繁华的都市,无论是激越的情感还是深邃的意境,墨都能够以独特的方式抒发出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文化的魅力。
而在故宫的墨藏中,我们可以欣赏到许多优秀的墨迹作品。
这些作品既是艺术家们才情与功力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珍贵的遗产。
墨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底蕴深厚的文学艺术之一。
故宫藏书楼中,珍藏着许多著名文人墨客的墨迹作品,如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
通过欣赏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才情和墨迹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现代社会,尽管墨已经不再是日常书写的主要工具,但它依然被广泛用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篆刻、工艺制作,墨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中国文房四宝精粹之——墨

中国文房四宝精粹之——墨徽墨墨的发明是我国先民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
徽墨是我国制墨技艺中的一朵奇葩,也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
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
它是书画家至爱至赖的信物。
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
'安徽省的绩溪县、黄山市屯溪区、歙县两地为徽墨制造中心。
徽墨特征鲜明、技艺独特、流派品种繁多、科技内涵丰富,在中国制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由于原料不足和工匠后继乏人,徽墨生产前景堪忧,相关的制作技艺也有失传的危险,急需保护与抢救。
徽墨起源与鼎盛墨与笔砚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端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
作为一种消耗品,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都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作为书写材料。
据《述古书法纂》记载:'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
'也就是说人工墨的历史起始于周宣王。
邢夷制墨也就是人工墨的开始,人工墨的出现,无论是从它的质量、使用价值,还是审美观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天然墨,天然墨因此被渐渐淘汰。
至汉代,墨之原料开始取自松烟,其次是漆烟和桐烟。
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十分松散,后来改用模制,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工序制成墨锭,才使墨质坚实耐用。
徽墨,作为“徽州所产之墨”的统称,起始于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而此前则誉为“新安香墨”。
徽州制墨历史,不晚于唐朝末年,名声鹤起,则在南唐后主李煜执政之时。
徽墨的成名宋时,随着制墨业的繁荣,形成了“徽人家传户习”以及“新安人例工制墨”的盛况。
黟县的张遇、黄山的沈桂、歙州的潘谷、新安的吴滋,等等,都是十到十一世纪制墨业的著名人物。
张遇是油烟墨的创始人,以制“供御墨”闻名于世,其“龙香剂”为历代收藏家追来的瑰宝;沈以占松煤用脂、漆滓烧之,得烟极黑,名为漆烟,人称其墨“十年如石,一点如漆”;吴磁所造之墨的妙处在于“滓不留砚”,曾得宋孝宗犒赏缗线二万的奖励。
风靡一时的制墨高手潘谷,被世人誉为“墨仙”。
中国文房四宝之二——墨

中国文房四宝之二——墨
墨给人的印象似稍嫌单一,但却是古代书写中必不可缺的。
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
墨的世界并不乏味,而是内涵丰富。
作为一种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现于今者,当十分珍贵。
墨的制作非常讲究,选料纯正加工精细,上等的墨极为细腻、香醇.而细腻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加工时捣杵的次数,捣杵次数愈多愈细腻,据说一臼捣杵有上十万次的。
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做为书写材料。
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缣帛书画等到处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
文献记载,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绳(木工所用)、墨龟(占卜)也均曾用墨。
经过这段漫长的历程,至汉代,终于开始出现了人工墨品。
这种墨原料取自松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来用模制,墨质坚实。
据东汉应劭《汉官仪》记载:"尚书令、仆、丞、郎,月赐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
"愉麋在今陕西省千阳县,靠近终南山,其山古松甚多,用来烧制成墨的烟料,极为有名。
从制成烟料到最后完成出品,其中还要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多道工序,并有一个模压成形的过程。
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项重要的工序,也是一个艺术性的创造过程。
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长方、圆、椭圆、不规则形等。
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块组成,圆形或偶像形墨模则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
内置墨剂,合紧锤砸成品。
款识大多刻于侧面,以便于重复使用墨模时,容易更换。
墨的外表形式多样,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边墨(一定要是古代的那种磨的墨也可以是专门的黑墨)。
文房四宝之墨(上)

文房四宝之墨(上)中国人使用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当时使用的主要是天然墨。
原始人已经学会用天然的有色矿石来作画,被用来作画的矿石可以看做最早的墨。
它们虽然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墨,但已经具备墨的书画功能,原始人用它们可以绘画出红、黄、黑、白等不同的颜色。
当历史发展到奴隶社会的时期,人们使用的墨便开始由天然墨向人工墨转化。
人工墨的出现扩大了墨的来源,使得墨的大量运用成为可能,因此人工墨的出现是墨史上的第一个转折点。
人工墨诞生以后,又经过了漫长的时期才慢慢发展起来。
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墨初步发展的三个重要时期。
隋唐时代,制墨技术逐渐趋于成熟。
两宋时期,徽州成为了全国制墨的中心。
元代制墨业在宋代的基础上又有了一定的发展。
到了明清,中国制墨业发展到了最高峰。
早期的墨是以天然石墨来制作,到了人工墨发明之后,制墨材料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先后经历了松烟墨、油烟墨、炭黑等时代。
古墨分类,通常要按照用材、形制、图绘、用途四种方法划分。
按用材来分,古墨可分为松烟墨、油烟墨、油松墨、彩墨、清墨、茶墨、再和墨、药墨、蜡墨等。
按形制分为圆形墨、正方形墨、长方形墨、多边形墨和杂佩墨。
按墨身上的图绘名目,明朝制墨名家方于鲁将墨分为六种,即与皇帝有关的称“国宝”,与国家精粹有关的称“国华”,与神话有关的称“博古”,与人类生活有关的称“博物”,与佛教有关的称“大莫”,与老子、庄子有关的称“太玄”。
墨按用途分为贡墨、御墨、文人自制墨、礼品墨、集锦墨等几种。
徽墨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
现在的黄山市屯溪区、绩溪县、歙县等地为古代徽墨的制造中心。
徽墨的创始人是南唐制墨名家奚超和其子奚廷?,发展已历经千年。
徽墨品种繁多,传统品种有漆烟墨、油烟墨、松烟墨、全烟墨、净烟墨、减胶墨、加香墨等。
现代徽墨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改良了茶墨、青墨、朱砂墨、五彩墨和手卷墨等品种,并增添、开发了许多新品种,同时恢复了一些古代名品,如“苍天珍品”、“廷?遗法”、“潇湘八景”、“十六罗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房四宝中的墨文化研究【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墨的起源与发展的陈述和对墨的特点的描绘,以及对墨的制作过程、方式的具体介绍,使人们初步了解了墨的发展历史、特征形态、墨的制作方式和制墨的材料,最后通过对墨的鉴别赏识来说明历代喜爱书画的人对墨的热爱之情,以及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墨文房四宝艺术文化书画制作鉴赏墨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皆有赖于墨这一重要的物质,有了墨信息文字得于交流传播,有了墨绘画艺术得于增光添彩,它使中国的书写文化独树一帜,使中国的绘画艺术在世界美术之林中别具一格。
因为有了它才使得我国古代的典籍以及拓片流传于世,使今天的人们得于享受古老珍贵的文化遗产。
此外墨锭本身的造型则汇集了中国绘画、书法和雕刻技巧于一身,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工艺品。
我本人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对中国画的材料特别是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资料的查阅,图片的搜集,以及现实中对墨的运用体验,丰富了对中国传统绘画材料的认识,加深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情感,对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内涵认识更加深刻。
一、墨的起源与发展墨在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属于文房四宝之一的墨远在毛笔出现之前,就已经被我们的祖先用来作为着色的颜料。
中国古代使用墨品最早的历史是凭借着有限的出土文物以及古代文献中的相关记载整理而推演出来的,据此我们可以对墨的历史起源和发展有一些认识。
墨可以分为天然墨和人工墨两类。
天然墨始于新石器时代,在1980年时山西临潼姜寨村仰韶文化墓葬中出土了一套有石研、研石、水孟和黑红色氧化铁组成的绘画工具,其中黑红色氧化铁矿石就是天然墨。
关于古墨,《尚书》中记载:“墨,墨刑也。
臣下不能匡正其君,则以墨刑加之。
”说明古代有过“墨刑”这种刑罚。
《礼仪》中也有记载:“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
”由此可以看出在古代建筑中多以墨线截木,这是墨的又一用途。
人工墨普遍认为是出现在西周时期。
最初的墨是墨粉,使用的时候调制,同调制绘画时使用的颜料一样。
随后由于书画的需求,促使墨在形式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从粉末状进化到了固态。
《考古通讯》1957对河南一座东汉墓的发掘简报上写:“……墨做成圆馒头形,已稍残,外边还保留真人手捏制作的痕迹。
”从墨粉到墨丸的改变是制墨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进步,纸的发明以及笔的改进带来了这种进步。
纸笔的进化极大促进了书画业的发展,所需要的墨也随之增加,墨粉的使用就较为不便了,于是产生了成锭的墨。
利用天然材料粘合制作墨是古代人类在日常、文化生活的需求和发展中不停探索的结果。
墨之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中国的经济文化对其发展与繁荣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从春秋时期开始,墨已经被广泛使用在竹帛上写字,随着人工制墨的不断推广,优良的品质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得到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隋唐五代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这些为制墨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得唐代的制墨业异常的兴盛。
宋代,由于统治者轻文事,制墨业没有特别显著的发展。
元代制墨以朱万初为代表,他所取的墨材为摧朽之松,三百年不坏,所制作的烟墨非常好。
明代,随着经济发展的稳定,文化得到了不断地推进,制墨业也变得发达起来,特别以徽墨为盛,徽州制墨业因此分为了“歙派”和“休派”。
到了清代,徽墨的发展更加多元化,更加丰富多彩,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天柱形成了各领风骚的四大家。
至新中国解放以前,徽墨业已经处在了微衰阶段,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积极支持各地墨厂墨店的恢复和发展,在安徽各县成立墨厂、生产合作社,久负盛名的徽墨得到了继续发展。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体,墨经过数千年的持续发展,无数能工巧匠的精雕细刻,历代文人的使用和赏味,已经成为一种在悠远历史长河中留下自己深刻印记的富有博大文化内涵的文化用品,得到人们的欢迎和广泛使用。
二、墨的特点墨由于各方面特征不同,从用途上分实用墨和观赏墨;从材质上分为松烟墨、漆烟墨、油烟墨等;从色彩上分有素色墨与彩色墨等;从形制上大体分为两类,实用性墨多为长方形或椭圆长条形,便于研磨,另一类观赏性墨,制作精致,形制多样,造型优美。
实用墨和观赏墨具有不同的用途,实用墨注重实用性,主要用于绘画和书写,而观赏则墨侧重形状、色彩和装潢,主要用于赏玩。
另外墨的用途还可细分为:御墨、贡墨、礼品墨、自制墨、玩赏墨等。
御墨和贡墨多为皇家和达官贵人所用之物,属于优质高档墨,御墨通常多在墨上著有“御制”二字,民间所见御墨多为制墨名家汪近圣“鉴古斋”所出的御墨。
礼品墨——装饰性强、造型美观,大部分属于观赏性、纪念性,实用性不好,中品多上品少。
礼品墨根据送赠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寿礼墨,如“福绿寿”、“八仙”,“寿屏”等;二是婚礼墨,如“凤九雏”、“龙九子”、“百子榴”等;三是赠送学生的学习用墨。
自制墨也有自用和观赏两种,其制作精致,包装讲究,价格上等。
玩赏墨形态奇趣,小巧玲珑,人见人爱,是收藏家热切所求之物。
此外还有药墨、茶墨等。
根据材质、烟料品类的不同,有了不同特点的松烟墨与油烟墨,油烟性柔,松烟性刚;油烟性润,松烟性燥;油烟色黑而泛紫,松烟色黑而光泛蓝;相同墨体的油烟墨稍重,而松烟墨稍轻。
另外,松烟更适宜写字,不适宜作画。
墨以黑色、深褐色为多,但也有彩色墨,颜色多是红、黄、蓝、白、石绿和紫色,墨质好,价格昂贵。
三、墨的制作制墨是东方独有的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艺,墨从粗糙的原料变成可以让人使用、赏析、收藏的珍贵艺术品,期间要经历非常复杂和精细的制作过程。
首先是备料,煤、胶、香料是制墨所需要的原料。
制作墨使用的煤是指燃烧各种油脂后所产生的黑色烟尘,如松脂、桐油等,在其燃烧的火焰上方采集,主要成分是碳元素单质。
从菜籽油、胡麻油、椿油、大豆油的燃烧中采集的煤较好,用松树脂燃烧之后采集的煤就是有名的松烟,用松烟制成的墨属于上品,享有很高的声誉。
宋代晁贯之在《墨经》中有关采集松烟有这样的描述:松柴不能随意砍伐,应先用锋利的斧头轻砍松树,查看渗出树脂的反应,树脂分泌丰富时方可砍伐,砍下后以3到5根松柴烧。
距离火焰愈远愈能采到好煤,在距离火焰最远的顶部收集的煤叫做顶烟。
有的墨标明了由顶烟所制,以示为品质优良的好墨。
采集松烟的设备是四周围起来约18米的方形空间,排着大小不同的灶,小的灶采集的煤品质比大的灶采集的好。
除了选烟之外,胶是决定墨质的首要因素,好的胶能造出好的墨,胶质通常用兽皮、兽骨、鱼皮、鱼骨、鱼鳞等制得。
另外在制墨过程中加入香料是为了消除墨中胶的气味,动物性的麝香和植物性的龙脑(冰片)都是受到重视的珍贵材料。
由于科技进步,人造香料已经取代天然香料被广泛使用。
人造香料主要是用蔷薇花和茉莉花,进行加工,制造出比天然香料更为复杂的香味。
其次是炼墨。
煤和胶正式融合的时候是开始炼墨时。
煤的颗粒很小,连人呼吸的震动也会使粒子飞散,很容易和灰尘混在一起,墨的品质会因此受到影响,为了除去煤中的夹杂物,必须先过滤。
然后在火上架好一米宽的木板,通常放煤600—700克,胶120—140克,煤和胶就在这块木板上调和均匀,不同的墨所放的份量不一样。
技巧、火候的掌握决定产品的好坏,另外如何搅拌、软硬的程度、色泽等,都不能忽视。
除了揉搓之外,墨匠们还是用木臼、石臼、铁臼来捣。
然后是墨的成型。
将揉拉、搓好的墨团放入模具中使其成型。
模具大部分用梨木、樱花木来做,模具设计好后将墨团放入加压,即产生形态丰富、具有匠意的墨碇。
将墨团放入模具时大小要合适,密度不能过密或者过松,其温度最好接近人的体温,温度过高墨团会太软,过低的温度又会太硬。
从模具中取出的墨碇要经过干燥处理,第一步是放入草灰中干燥,必须每天更换草灰,先在箱中铺上2-3厘米的草灰,再将纸铺在上面,然后将墨放在纸上,翌日换灰。
用同样的方法反复来做,直到墨色固定,光泽不变,而且不致断裂、弯曲为止。
结束了草灰干燥之后便可自然干燥,将墨条用稻草根绑紧吊起来,不能直接受大风吹,放在通风处即可,所需时间约2—3个月,根据天气情况,干燥的时间也不一样。
在一块墨的从诞生到完全干燥这个过程中被认为不合格的墨就会被淘汰。
这一切完成之后就需进行最后的装饰。
干燥后的墨变得坚硬且结实,但外表附着灰尘,要用水洗,洗后再以同性质的烟料涂在上面,等到干燥之后进行抛光,可以用野猪牙、贝壳、棕叶、兽皮等来磨,贝壳磨出的墨较为光亮,而棕叶或兽皮磨出来的墨,色泽较沉静。
现在就可以在其上进行文字、图样、花纹的雕绘了,为了使其更加夺目,画工还会使用金粉、银粉、朱砂等珍贵颜料。
一块墨就这样制作完成了,但是磨墨也是非常有讲究的,不能太用力,轻轻磨就可以。
如果磨时有若即若离的感觉,便是软墨;如果磨的时候像有什么东西阻碍着便是硬墨。
磨墨的时候最好是倾斜一个角度来磨,其磨口惠呈现V字形,此方法水不易溅起,磨角不会产生残渣。
人们常说磨墨最好叫小孩子来做,用力适中,不致造成不良后果。
此过程还需考虑砚台的品质,因为以同样的墨在不同的砚台上来磨,其成色不尽相同。
墨被研磨后写在纸上、绢上,显出特有的光彩,墨的生命就算真正诞生了。
四、墨的赏鉴墨不仅具有书写绘画的功能,还是许多书画家和收藏者赏玩的宝物。
古墨的收藏与鉴定要通过“一看、二比、三记忆”,墨的气味、大小、轻重都与墨的品质有关。
如果墨掂起来轻,摸起来硬,微微清香,几十年不会损坏,就是好墨。
中国的制墨技术在晋代已发展得很纯熟,不但墨香萦绕,而且手感细腻,纹理出色。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曾对朋友说:“一日不闻墨香,三天不知食味”,而他对书法的专注和对墨的迷恋更使得他直接将墨食下。
他食墨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说有一天,王羲之正在书房里书写,妻子端了糯米饼和一碟米糖,叮嘱他趁热快吃,吃完再写。
他左手顺手抓起了个饼,妻子见状微笑离开了书房,待她再次来到书房,看到王羲之居然还是左手抓着饼,右手奋笔疾书,只好再次提醒他赶快吃,王羲之虽然点头却依旧没停下手中的笔。
等到妻子第三次走进书房时,发现桌上的饼已吃完,一旁的米糖碟子依然满当,一转脸看到王羲之嘴角全是浓浓一片墨迹就全明白了,就问王羲之:“你把糯米饼都吃了?”,“是啊。
”王羲之头也不抬,“好吃吗?”,“好吃。
”“蘸的糖甜吗?”“甜!”妻子终于忍不住大笑起来,王羲之抬头看见妻子指着他的嘴唇,便用手往嘴上一抹,看到满手墨迹,再低头看看糖碟和砚台,也哈哈大笑起来:“墨糖、墨糖,人间美味啊!”这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不可征信,但以此可见当时的墨制作精良,具有独特的香味,致使书圣墨入口却不被察觉。
墨也常常被古代诗人赋予诗句给予赞美:珍重岁寒烟,携来路几千。
只应真典浩,消得苦磨研。
正色浮断言,精光动蜀笺。
因君强濡染,舍此即忘荃。
①由于墨锭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还具有独特的收藏价值,所以在这种需求之下,墨质要求越来越精良,并追求形式与装饰美观,这使得中国古代的工艺美术就专门有墨的形制这一门类,墨锭也就随之成为了人们的珍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