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的详细介绍

文房四宝的详细介绍
文房四宝,又称文房四宝,是传统中国文人必备的书写用具,包括毛笔、墨、纸和砚。
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厚的意义,代表了文人雅士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以下是对文房四宝的详细介绍:
1. 毛笔:毛笔是中国古代的书写工具,用来书写汉字和绘画。
毛笔的笔尖是由羊毛、狼毫等动物的毛制成,通过不同的笔法和用力变化,可以书写出不同的笔画和线条。
毛笔在中国的书法和绘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每个字、每个画作都可以因为毛笔的运用而展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2. 墨:墨是用来书写、绘画的黑色颜料,可以通过砚台加水搓磨而成。
中国古代的墨主要有固体墨和水墨两种,水墨是把固体墨磨碎后加水搓磨,调配出不同浓淡的墨汁。
墨在书法和绘画中是不可或缺的,它可以用来表达深沉、浓烈的意境。
3. 纸:纸是书写和绘画的载体,中国古代纸张以及制造技术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
早期的纸是由桑树皮和其他植物纤维制成,后来的发明逐渐改良了纸的制作方法。
不同种类的纸有不同的质感和适用范围,如宣纸适合书法和绘画,它能够吸收墨水,展现出独特的笔触效果。
4. 砚:砚是一种用来磨墨的石头,通常为青石、黑石等。
在砚台的一面可以刻出凹凸不平的磨墨面,另一面则是平整的书写面。
文人在书写之前需要将墨汁搓磨在砚台上,这也成为一种雅致的活动。
砚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象征着坚定意志和不拘一格的寓意。
这些文房四宝不仅仅是书写和绘画的工具,更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修身修行和审美追求。
传统中国的文房四宝与文化传承

传统中国的文房四宝与文化传承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房四宝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代表了文化传承的重要价值。
文房四宝指的是毛笔、墨、宣纸和砚台,这些文房用具凝聚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情感,对于推动中国文化的繁荣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毛笔是文房四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工具。
毛笔起源于中国教育系统中的“毛笔字”,不仅是一种写字工具,更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
毛笔笔杆由竹子制成,笔毛则由动物毛发制成。
毛笔通过调整笔触的轻重,可以表达出不同的线条和笔画。
它的创作方式注重“疾中有徐,徐中有疾”,给人一种灵动的感觉。
毛笔的使用需要练习和耐心,对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毛笔是一个极具教育意义的工具。
其次,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墨是一种黑色的液体,由研磨而成。
中国的墨有很多种类,常见的有徽墨、松烟墨等。
墨在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书法、国画等艺术形式都需要使用墨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
墨的运用需要练习和磨墨的技巧。
在磨墨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时间的沉淀和思考的艰辛,这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和修养。
第三,宣纸是中国传统文房四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宣纸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纸张,由苇叶制成。
宣纸纹理细腻,透气性好,使得书法和绘画的作品更加质朴和自然。
宣纸的制作和使用历史悠久,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洗礼,代代传承。
宣纸不仅是艺术家表达情感的载体,更是传统文化的象征。
宣纸以其独特的质地和卓越的品质,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
最后,砚台是文房四宝中最为神秘和重要的一种。
砚台是由石头制成,可以用来研磨墨和储存墨水。
砚台制作精细,外形多变,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砚台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思考和智慧,砚台上镌刻的文字和花纹都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标志。
砚台的制作和使用是一个艰辛而精细的过程,需要文化人士耐心和技巧的结合。
砚台的存在不仅让书法和绘画更具历史感和文化底蕴,也成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和追求。
文房四宝是哪四宝

文房四宝,即纸、笔、墨、砚,它们都是中国古老传统的书写、绘画工具,为弘扬中国文化、推动世界文明进步,曾立下卓著功绩,直到如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房”之名始于南北朝时期,意指“国家典掌文翰之地”。
唐代时亦作为文人读书、绘画的地方,但它还有典藏、陈设、鉴赏、文友聚会的功能,与一般定义的书房不同。
古代文房必备纸、笔、墨、砚,室内典藏文物古玩,博古架自不可少;文友相聚所需琴、棋、书、画更不能缺。
文房追求笔墨用具精良,重视氛围清新、别致,富有儒雅的文人气息。
纸、笔、墨、砚,并不是从使用之日起,就以“文房四宝”命名的。
笔与墨的历史,远在三千年前,正规砚的出现与纸的使用,从西汉算起也有两千多年。
唐以前,许多文学家、书画家都曾以诗文,分别对纸、笔、墨、砚评说和赞颂。
南唐后主李煜擅长诗词、书画,酷爱“澄心堂纸”。
五代时,始将澄心堂纸、李廷珪墨、龙尾石砚称为“新安三宝”,主要是从产地归类。
到了宋代,苏易简著《文房四谱》,第一次将纸、笔、墨、砚从文房用具角度做专门研究,自始便有“文房四宝谱”之说;北宋诗人梅尧臣有“文房四宝出二郡,迩来赏爱君与予”句,“文房四宝”的称呼,遂流传至今。
当今四宝中之最佳品则以湖笔、端砚、徽墨及宣纸居之。
毛笔是中国独创的书画工具,早在三千年前已使用。
它伴随着中国文化共同成长,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精粹。
因为有了笔,我们今天才拥有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诗歌、碑拓、书画作品等宝贵遗产。
笔确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推动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墨,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传播,以至促进世界文明,可谓功不可没。
三千多年来,墨由手制的丸粒,到模印成形,以至成为装饰华美的工艺品。
历史上曾涌现出无数著名的制墨专家,留下成千上万件作品,成为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
它亦成为古代文人交朋聚友的最佳调剂品,苏轼的《孙萃老寄墨》便说:“墨成不敢用,进入蓬莱宫。
蓬莱春昼永,三殿明房栊。
金笺洒飞白,瑞雾萦长虹。
”得到佳墨,原来是如此美事!砚的历史非常悠久,并随着社会发展而演变,是社会文化发展的缩影。
文房四宝是指什么

文房四宝是指什么文房四宝是指什么?文房四宝是指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书画用具),即笔、墨、纸、砚。
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
历史上“文房四宝”还叫做《文房四谱》、《文房四宝谱》、“文房四士”等。
其实,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文房四宝”的含义有所不同。
例如,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诸葛笔、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纸,婺源(原属歙州府,现属于江西)龙尾砚。
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湖笔(浙江省湖州)、徽墨(徽州,现安徽歙县)、宣纸(现安徽省泾县,泾县古属宁国府,产纸以府治宣城为名)、端砚(现广东省肇庆,古称端州)和歙砚(现安徽歙县)。
话说宣纸一般认为,纸是东汉时期由湖南籍宦官蔡伦发明的,但从西汉的墓中就曾经发现有纸的存在。
西汉的纸,是把纤维都混合在一起,再制成厚纸,蔡伦大概是改进西汉的造纸术,将厚纸改良成较薄的纸。
纸的别称很多,有楮先生、楮如白、楮待制、楮园公、好畴侯、剡溪遗老、不二冤家、文庙、云肪等。
汉代造纸原料主要是嘛和楮,后来发展到桑皮、藤皮,隋唐五代时,竹纸又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出现了一些造纸中心:安徽泾县以产"宣纸"著称,静安哪里培训轻松筹,纸张名目繁多,质地精良,尤以"薛涛笺"名满天下。
宣纸为书法用纸,唐代书法大家欧阳询、颜真卿、张旭等擅用宣纸。
历史上第一位赞美宣纸的帝王是南唐后主李煜。
明清以后,1967年5月上旬属羊10月份广东26选5手机号码,相继出现了麻纸、皮纸、棉纸、二层纸等,但仍以安徽泾县宣纸在纸坛一枝独秀,独领风骚。
当纸上有了书和画,就担负了文化传播的使命,纯以文房清玩的形式藏至今日的纸并不多,大都是清朝以后的产品。
南唐李后主曾制澄心堂纸。
这种彩色以笺纸传到乾隆时,乾隆十分喜爱,大连当地花呗怎么开通,因而下令仿造了"乾隆仿制澄心堂纸"。
由于乾隆性喜奢华,故清朝产有三公尺以上的描有花纹的纸笺。
所绘内容有山水楼台、云龙、凤凰、鸟兽、花卉等,底色五彩斑斓,极为华丽,可惜现在这种乾隆花纹笺已成稀罕之物。
文房四宝的介绍

文房四宝的介绍一、什么是文房四宝文房四宝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种文具,包括毛笔、墨、纸和砚。
这些文房四宝在中国的书法、绘画、文学创作等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誉为文化的象征。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四种文具的特点和用途。
二、毛笔1. 毛笔的起源和制作毛笔起源于古代中国,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
毛笔的制作材料主要是鲜毛和竹签。
制作毛笔的工艺非常讲究,需要选取质地优良的鲜毛,并将其精心剪裁、破磨、修剪,然后通过与竹签的粘合固定,最终完成一支毛笔。
2. 毛笔的特点和用途毛笔的最大特点是笔锋的变化和墨水的吸附能力。
毛笔的笔锋可以根据用力的不同而变化,从而呈现出不同的线条粗细和笔画变化。
而且,毛笔可以吸附墨水并适度释放,使得书写或绘画时的线条更加流畅自然。
毛笔主要用于中国书法和绘画。
在书法中,毛笔被用来写字,通过不同的笔法和用力,可以书写出优美的汉字。
在绘画中,毛笔可以勾勒出线条和描绘细节,给作品增添生动和艺术感。
三、墨1. 墨的起源和制作墨是一种用于书写和绘画的液体。
中国古代的墨主要由煤烟和水磨制而成。
墨的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煤烟的熏制、研磨和沉淀等,最终得到一种黑色的浓稠液体。
2. 墨的特点和用途墨的特点是颜色鲜明、附着力强。
墨水在纸上干燥后,不易褪色和变淡。
而且,墨水可以适度渗透纸张,使得字迹或画线更加饱满和有质感。
墨主要用于中国书法和绘画。
在书法中,墨是书写的基本材料,通过不同的用墨技巧和墨的浓淡变化,可以表现出不同的书法风格和气韵。
在绘画中,墨可以用来勾勒线条和描绘细节,给作品增添层次和立体感。
四、纸1. 纸的起源和制作纸是一种用于书写、绘画和记录的薄片材料。
中国是纸的发源地,最早的纸出现在汉朝。
古代纸的制作主要采用植物纤维(如葵花、桑树等)为原料,经过多道工序的制作,包括浸泡、研磨、晾晒等,最终得到一张张光滑坚韧的纸张。
2. 纸的特点和用途纸的特点是质地轻盈、吸墨性好。
纸张的质地轻薄,透明度适中,使得书写和绘画更加方便。
中国文房四宝

墨 汁
一家生产经营墨汁的店铺,店铺名称叫“一得阁”,并 亲手书写牌匾,悬挂于门前。这便是“一得阁”墨汁的 来历。
墨
的
鉴
别
• 质细(磨出的颗粒细腻) • 胶轻(太重粘笔,太轻则 不浓) • 质坚(紧实) • 色亮而轻)(以黑得泛紫 光为最上乘) • 味香而轻
宣 纸
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纸张产生之前,最早的人们是采用结绳来记事的,遇
约大 弱 根 大 原 写 ,一 , 书 字 则 大 却点 笔 写 。 是 字 易的 画 , 因 宁 用 气笔 瘦 虽 为 可 大 势些 削 笔 小 大 笔 满小 , 法 笔 笔 , 足一 显 易 写 写 写 。些 露 于 大 小 小 的声控字字字 字嘶制就,用 ,力,必不小 虽竭然须可笔 线之行使小。 条态笔用笔一 简。势笔写般
松烟墨是用松枝烧烟制的墨,再配以胶料、香料 而成,黑而无光泽,宜于书写,作画不常用。 油烟墨是用桐油烧出的烟子制成的,再加入胶料、
墨 块
麝香、冰片、郁金等制成,油烟墨色有光泽,宜
于作画。油烟墨以质细而轻,上砚无声为佳。
北京“一得阁”以生产墨汁而闻名与耳,距今已有 100多年的生产历史。清朝同治年间,安徽一个姓谢名松
• 西汉初年,政治稳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跃,对传播工具的需求旺盛, 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应运而生。从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来看,造纸术 的发明不晚于西汉初年。最早出土的西汉古纸是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 尔古烽燧亭中发现的,年代不晚于公元前49年。东汉的蔡伦改进造纸 术,使得书写工具得以普及,也为世界文化的传播作出卓越的贡献。 随着西北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工作的进展,许多西汉遗址和墓葬被发现, 其中也不乏纸的遗物。这些右纸均据其出土的地点而被冠名。 • 从目前出土古纸自身的年代顺序,可以分别排列为:西汉早期的放马 滩纸,西汉中期的灞桥纸、悬泉纸、马圈湾纸、居延纸,西汉晚期的 旱滩坡纸。这些纸不但都早于蔡伦纸,而且有些纸上还有墨迹字体, 说明已用于文书的书写。
中国古代的文房四宝

中国古代的文房四宝中国古代的文房四宝是指毛笔、墨块、宣纸和砚台这四种文房用品。
它们在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书写工具,更是文人情怀的象征。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四宝的特点和影响。
一、毛笔毛笔是中国独有的书写工具,其独特的笔触和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中国书法与绘画的重要工具。
毛笔的制作使用的是动物的兽毛,通常是羊毛或狼毫。
不同材质的兽毛制作出的毛笔有不同的特点,可以适应不同的书写需求。
毛笔的笔画可以柔媚流畅、挥洒自如,也可以刚劲有力、墨痕淋漓,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艺术效果。
二、墨块墨块是中国古代书写的常用墨汁来源。
它由磨墨石和加入水制成,使用时需要加水磨墨。
墨块的颜色丰富多样,有黑水墨、红墨、黄墨等。
墨块的质地坚硬,具有一定的韧性,可以调节墨色的浓淡和墨迹的潮湿度,使得书写更加灵活。
中国文人士大夫经常用墨块进行多种艺术表达,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书法和绘画作品。
三、宣纸宣纸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纸张,是以湖北宣城出产的油麻纸为代表。
宣纸质地轻盈,洁白细腻,具有良好的水气透性和抗酸碱性。
特别适合毛笔书写和颜料绘画。
宣纸因为其独特的质感和优良的性能,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儒士的首选纸张。
正是因为有了宣纸的使用,中国书法和绘画得以繁荣发展,出现了无数名家绝艳之作。
四、砚台砚台是古代文人士大夫书写时用来磨墨的器具,也是文房四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砚台通常采用石材雕刻而成,如青石、花岗岩等。
砚台的造型多样,常见的有方形、圆形和各种雕花造型。
砚台的使用需要在砚台上倒入适量水分,然后用墨块磨墨。
在使用砚台的过程中,砚台上的水与墨交融,产生独特的墨香,使书写过程更加愉悦。
砚台不仅是墨的存放和加工工具,更是文人雅士思绪飞翔之处。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文房四宝毛笔、墨块、宣纸和砚台在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相互协作,形成了独特的书写和绘画艺术风格。
这些宝贝不仅是文人士大夫的物质文化产品,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文化和艺术的追求和热爱。
文房四宝课件

03
宣纸
宣纸的种类与特点
种类
生宣、熟宣、半熟宣等
特点
质地柔韧、洁白平滑、色泽耐久、吸水性强
宣纸的制作工艺与流程
原料
青檀树皮、沙田稻草
工艺流程
选料、制浆、配料、捞纸、压榨、烘干、剪切、 包装
制作技艺
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宣纸的鉴别与收藏
鉴别
观察纸的颜色、质地、纤维结构 等方面
收藏
注意防潮、防虫、防晒等措施, 保持通风干燥
视。
收藏文房四宝需注意其真伪、年 代、材质、工艺等方面,以鉴别
其价值。
鉴赏文房四宝需从其造型、材质 、工艺、文化内涵等多方面进行 综合分析,以领略其艺术魅力和
文化内涵。
02
砚台
砚台的种类与特点
端砚
歙砚
产于广东肇庆,是四大名砚之一。端砚的 特点是石质细腻、滋润,磨墨效果好。
产于安徽歙县,也是四大名砚之一。歙砚 的特点是石质坚硬、纹理缜密,发墨效果 好。
黑墨的制作工艺与流程
研磨
将烟灰和烟油加入适量的水, 研磨成墨汁。
沉淀
将墨汁倒入容器中,放置一段 时间,使墨汁中的杂质沉淀到 底部。
炼烟
将松树或生漆置于特制的炉灶 中,经过长时间高温燃烧,得 到烟灰和烟油。
滤渣
将墨汁中的杂质过滤掉,得到 纯净的墨汁。
晾干
将沉淀后的墨汁倒入模具中, 晾干后即可得到黑墨。
04
黑墨
黑墨的种类与特点
松烟墨
松烟墨是以松树为原料,经过炼 烟、研磨等工序制成,其特点是 色泽黑亮、细腻,适合书写和绘
画。
漆烟墨
漆烟墨是以生漆为原料,经过炼烟 、研磨等工序制成,其特点是色泽 乌黑、浓烈,适合书写和绘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文化文房四宝130201塘厦1、毛笔被列为文房四宝之首是毛笔。
相传毛笔是秦代大将蒙恬创造的。
南朝周兴嗣《千字文》中也有“恬笔伦纸”之说,都把蒙恬作为制造毛笔的始祖。
近几十年,随着考古新发现,毛笔的产生,大约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
传统的毛笔不仅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国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
不过由于毛笔易损,不好保存,故留传至今的古笔实属凤毛麟角。
我国毛笔产地很多,依产地和制作工艺不同,大致分为"湖笔"和"湘笔"两个流派。
浙江、江苏、上海、安徽以至北京所产均属"湖笔"系列;江西以南大体上属"湘笔"系列。
还有说法认为,我国的制笔,历史上有宣笔(安徽宣城)、湖笔(浙江湖州)两大中心。
现在上海、苏州、北京、成都等地生产的画笔也享有盛誉。
种类1. 笔的大小分为:按笔头大小分为大、中、小三种。
除一般的大、中、小楷外,再大的有京楂、斗笔、提笔、屏对等,再小的则有圭笔。
2. 笔毫的原料上分为:依据制笔的原料不同分为羊毫笔、狼毫笔、紫毫笔、兼毫笔几种。
2.1 羊毫类。
笔头是用山羊毛制成的。
羊毫笔比较柔软,吸墨量大,适于写表现圆浑厚实的点画。
比狼毫笔经久耐用。
此类笔以湖笔为多,价格比较便宜。
一般常见的有大楷笔、京提(或称提笔)、联锋、屏锋、顶锋、盖锋、条幅、玉笋、玉兰蕊、京楂等。
2.2 狼毫笔。
笔头是用黄鼠狼尾巴上的毛制成的。
以东北产的鼠尾为最,称"北狼毫"、"关东辽尾"。
狼毫比羊毫笔力劲挺,宜书宜画,但不如羊毫笔耐用,价格也比羊毫贵。
常见的品种有兰竹、写意、山水、花卉、叶筋、衣纹、红豆、小精工、鹿狼毫书画(狼毫中加入鹿毫制成)、豹狼毫(狼毫中加入豹毛制成的)、特制长峰狼毫,超品长峰狼毫等。
2.3 紫毫。
笔头是以兔毛制成的,因色泽紫黑光亮而得名。
此种笔挺拔尖锐而锋利,弹性比狼毫更强,以安微出产的野兔毛为最好。
2.4 兼毫。
笔头是用两种刚柔不同的动物毛制成的。
常见的种类有羊狼兼毫、羊紫兼毫,如五紫五羊,七紫三羊等等。
此种笔的优点兼具了羊狼毫笔的长处,刚柔适中,价格也适中,为书画家常用。
种类有调和式、心被式。
除此之外,还有用鸡毫、山马、鼠须、猪鬃等制成的笔。
还有白羊毛、青羊毛、黄羊毛、羊须、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貂鼠毛、鼠须、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獭毛、猩猩毛、鹅毛、鸭毛、鸡毛、雉毛、猪毛、胎发、人须、茅草等。
3.笔毛长短分为:长锋,中锋,短锋。
长锋容易画出婀娜多姿的线条,短锋容易使线条凝重厚实,中锋则兼而有之,画山水以用中锋为宜。
4.笔管的质地分为,有水竹、鸡毛竹、斑竹、棕竹、紫擅木、鸡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况香木、雕漆、绿沉漆、螺细、象牙、犀角、牛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银、瓷等,不少属珍贵的材料。
5.按笔的用途,还冠以雅号的有:冰清玉洁、珠圆玉润、右军书法等等,此类笔多数质量较好,大小适中,有数十种之多。
性质5.1 硬性之笔毛如:鬃毛笔,紫毫笔,狼毫笔,鼠毫笔。
硬毫笔包括老兔颈毛制成的紫毫与黄鼠狼尾毛制成的狼毫两种,笔毫均为棕色,笔性硬健,弹力强,蓄水少,画出的线条苍劲爽利。
山水画中树木的立干、出枝、勾叶、点叶,山石的勾勒、皴擦、点擢,屋宇、人物、舟、桥、水波、瀑布等细线,都需靠弹性强的硬毫才能得以表现。
5.2 软性之笔毛如:羊毫笔,鸡毫笔。
软毫笔,用羊毫制成,笔性软,蓄水性强。
山水画的渲染多用它。
米点山水与泼墨山水也常用羊毫,能收到笔酣墨饱、水墨淋漓的效果。
5.3 中性之笔毛如:兼毫。
(如三紫七羊毫、五紫五羊毫、七紫三羊毫。
)兼毫笔由硬毫与软毫配制而成,有紫狼毫、紫羊毫、鸡狼毫等品种,硬度在狼毫与羊毫之间,可根据个人的习惯与需要去选用。
使用要点写大字用大楷羊毫,写小字用紫毫,狼毫,及兼毫(如能用小楷羊毫写小楷者更好)。
写行书隶书用羊毫。
写甲骨宜用硬毫,写篆书隶书宜用羊毫。
用过之笔,必须随时用清水洗净,不可稍留宿墨。
选笔方法以“尖、齐、圆、健”为原则。
也叫做毛笔四德尖~笔毫聚合时,笔锋要能收尖。
齐~将笔头沾水捏扁,笔端的毛整齐无不齐现象。
圆~笔肚周围,笔毫饱满圆润,呈圆锥状,不扁不瘦。
健~笔毛有弹性,笔毛铺开后易于收拢,笔力要健。
即笔毫聚拢时要尖;压扁时要齐,书写时四面都能铺开,不扁不散为圆;笔毫弹性好,久写不退为健。
羊毫倘若肥钝难写,初学时可选笔锋稍薄者。
至於普通水笔,则绝对不能使用。
6. 毛笔硬毫笔硬毫笔的笔毛弹性较大,常见的有兔毫、狼毫、鹿毫、鼠须、石獾毫、山马毫、猪鬃等。
1.兔毫笔兔毫笔历史悠久,在长沙出土的战国笔就是用兔毫制成的。
它是将笔干一头劈开数片,把笔头插入后再用丝线紧扎而成。
兔毫又分紫毫和花白两种。
紫毫是取兔子背脊(又称箭毫)和尾巴上的毫毛制成,质软而毫健。
花白比较挺利,不如紫毫柔软。
2.狼毫笔这里的“狼”不是动物园里的那种狼,而是黄鼠狼。
用黄鼠狼身上和尾巴上的毛制成的笔,弹性比兔毫笔稍软,比羊毫笔硬,只是质较脆,不耐摩擦。
3.鼠须笔鼠须笔是用老鼠的胡须做成,所以性能坚挺。
相传东晋王羲之就是用鼠须笔写《兰亭序》的。
其他硬毫笔,如山马毫、石獾毫、猪鬃笔等,笔性特别坚硬,一般初学者尚未掌握运笔归规律,不易选用。
软毫笔软毫笔的弹性较小,较柔软。
一般用羊毫、鸡毫、胎毫等软毫制成。
1.羊毫笔羊毫笔是用山羊毫制成,其性能软于紫毫笔,由于羊毫较细、较长,适宜于写大楷及擘窠大字。
2.鸡毫笔鸡毫笔是用雄鸡前胸之毛制成,其性能软于羊毫。
3.胎毫笔胎毫是初生婴儿的头发,其性能极柔软。
南朝萧子云(487-549)就使用过胎毫笔,可见其历史之悠久。
兼毫笔“兼毫”,顾名思义是兼而有之的意思。
亦即以硬毫为核心、周边裹以软毫,笔性介于硬毫与软毫之间。
一般将紫毫与羊毫按不同比例制成。
比分“三紫七羊”、“七紫三羊”、和“五紫五羊”等。
也有用羊毫与狼毫合二为一制成的兼毫笔,以尺寸的大小分“小白云”、“中白云”、“大白云”。
也有在大羊毫斗笔中加入猪鬃,以加强其弹性。
2、墨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做为书写材料。
墨的发明大约要晚于笔。
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缣帛书画等到处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
经过这段漫长的历程,至汉代,终于开始出现了人工墨品。
这种墨原料取自松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来用模制,墨质坚实。
从制成烟料到最后完成出品,其中还要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多道工序,并有一个模压成形的过程。
中国画的用墨也是很讲究的。
墨分"油烟"和"松烟"两种,油烟墨用桐油或添烧烟加工制成;松烟墨用松枝烧烟加工制成。
油烟墨的特点是色泽黑亮,有光泽:松墨的特点是色乌,无光泽。
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只有着色的画偶然用松烟。
但在表现某些无光泽物如墨蝴蝶,黑丝绒等,也最好用松烟。
天然墨分为两类石墨石墨乃自然之物,是一种「悉如墨」之山石。
上古无松烟墨,要写书法唯有使用石墨,以石墨做书之证亦有不少。
但石墨做书自魏晋以后无闻,石墨之用于做书,乃在魏晋之前,后则为松烟所取代,书法遂转入另一新境。
松烟墨松烟至魏晋之后取代石墨之地位。
松烟起源甚早,至汉代已有名贵松烟。
历代制墨名家中,享名最盛者为南唐李廷,相传其质地之坚硬,不亚于石墨,且「其墨能削木,误坠沟中,数月不坏」。
后世之制墨名家尚有北宋潘谷、元吴国良、明程君房、方于鲁,及清以来曹素功、胡开文等,皆堪称巨擘。
墨的选择方法:质坚:指墨之质地坚硬,浸水不易化,李延珪墨的「能削木」就是如此。
如果在制墨过程中胶与煤的比例论当,擣的次数也足以使之充分融合到不可分离的程度,质地自然细而坚硬了。
墨色黑而亮:墨的黑是因为煤,过多就会黑而无光;亮则因为胶,过多则光而不黑,制墨之难,难于煤与胶之调配,所谓「对胶法」,两者名半,则乌黑有光泽,就像用了海伦仙度丝一样...至于黑不黑亮不亮,就像看人头发发质好不好一样,只有用眼睛去看啦。
墨味香而轻:墨以有恶臭的煤,易腐的动物胶为主要原料,所以需要加点香料,如龙麝等,一来可以散发宜人清香,二来可以防腐,但是含量也需适中,太多会降低煤与胶之成份,太少又不能达到功效,皆非善类也。
墨的使用方法:以清水逐渐加入:研墨需加清水,若水中混有杂质,则磨出来的墨就不纯了。
至于加水,最先不宜过多,以免将墨浸软,或墨汁四溅,以逐渐加入为宜。
墨正:柳公权有所谓的「笔正」,磨墨也是如此,心正墨亦正,墨若不正偏斜,既不雅观,磨出的墨也不均匀。
力匀而急缓适中:磨墨时用力过轻过重,太急太缓,墨汁皆必粗而不匀。
用力过轻,速度太缓,浪费时间且墨浮;用力过重,速度过急,则墨粗而生沬,色亦无光。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指按推用力」,轻重有节,切莫太急。
浓度适中:这里要先澄清一下,即使是董其昌的淡笔,也是用浓墨写的,差别是在蘸墨的多寡,而不是墨的浓淡。
如果墨汁含水过多,笔一下到纸上便迅速扩散,形成一团团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墨团,怎么有笔画可言?但也别矫枉过正了,拿浓到像半凝果冻的墨来写字也是很可怕的。
还需记得用洁白纸,以浓墨为佳,若用有色纸,则可以稍淡。
随磨随用:用墨必需新磨,因墨汁若放置一日以上,胶与煤逐渐脱离,墨光既乏光彩,又不能持久,故以宿墨作书,极易褪色。
而市面上所售的现成墨汁,有些胶重滞笔,有些则浓度太低,落纸极易化开,防腐剂又多,易损笔锋,不宜采用。
储放匣内:研墨完毕,即将墨取出,不可置放砚池,否则胶易黏着砚池,乾后不易取下,且可防潮湿变软,两败俱伤。
也不可以曝放阳光下,以免乾燥。
所以最好还是放在匣内,即可防湿,又避免阳光直射,不染尘,是最好方法。
传统书论有“墨分五彩之说”,指的是“浓、淡、润、渴、白”。
具体地说: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润可取妍,渴能取险,白知守墨。
“浓”——浓墨行笔中实凝重而沉稳,墨不浮,能入纸。
“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淡”——淡墨有清雅淡远之致,与浓墨一样各具风韵。
“润”——润则有肉,燥则有骨。
运用润笔、润墨,必须做到笔酣墨饱,墨温华滋。
“渴”——亦为”燥笔”。
清代梁同书《频罗庵论书》中将“渴”定位得很准,他说:“燥锋,即渴笔。
“白”——《易经》之“贲卦”中有“白贲”之美。
有色达到无色。
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书法用笔用墨,皆重一个“虚”字。
一味求实,不明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之理。
常见墨法应用古人有“不知用笔,安知用墨”,“字字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等论述。
正是阐明墨法在书艺创作中的重要位置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运墨而五彩具,是为自得。
”后人也有“七墨”、“六色”和“五彩”之说。
“七墨”是指焦、浓、重、淡、清、渴、宿;“六色”是指墨、浓、湿、干、淡、白;“五彩”是指浓、淡、润、渴、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