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线地形图(上课)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等高线是什么,如何读取等高线,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和读图方法。
2.通过学习,提高观察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熟练读取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地形特征。
3.教育学生珍惜自然资源,爱护环境,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
3.熟练分析等高线地形图,了解地形特征。
四、教具准备:
1.等高线地形图。
2.计算器。
3.投影仪,电脑(教师用)。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通过观看视频,介绍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帮助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和读图方法。
2.知识讲解
通过投影仪将等高线地形图呈现给学生,详细讲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如等高距、海拔高度、峰、坡、谷等。
3.知识运用
(1)通过等高线地形图的读取和分析,给出某个区域的地形图,并提出问题:这个区域是山地、丘陵、平原、盆地还是高原?
(2)学生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地形特征,并写出分析报告。
(3)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互相检查及改正自己分析错误或不完整的地方。
4.总结
回顾本节课所讲解的知识点,并请学生分组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能力。
5.作业
请学生进行一个实地考察,在实地观察中与等高线地形图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并填写调查报告。
六、教学反思
1.教师要注意课堂管理,防止学生玩手机等行为分散课堂注意力。
2.要对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发挥积极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初中地理《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方案【课题】七年级第一章第三节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等高线的定义,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出山体部位;二、过程与方法:了解等高线绘制原理,并能画出山体部位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建立平面的地图和立体的地形相结合的地理空间思维方式【教材分析】本节主要介绍等高线地形图的知识,这是一个新的概念,也是初中地理中关于等值线学习的第一个知识点。
一、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解等高线的定义,认识山体部位,学会判读等高线地形图,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运用。
二、教材结构特点:通过安排“探索”“讨论”、学生阅读,分析,连线,绘制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读图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等。
【教学重、难点分析】一、教学重点:对等高线地形图中山体部位判读,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运用二、教学难点:山谷和山脊部位的判读【教学建议】七年级新生,对地理学科还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
所以设计内容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对地图进行分析学习,设计探究性的问题也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看图、读图能力,通过日常生活小技巧与地理知识的融合,力争使学生学到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
【探索活动设计】利用动画,图片等手法,通过看动画,看图片,找山体部位,结合所学知识的方式,掌握等高线的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1.3 等高线地形图一、认识等高线二、识别山体部位三、判读等高线地形图【课堂评价】本节教学内容在设计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并力求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多练习,多互动,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新的知识体系的构建,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了独自练,同桌纠,小组论的形式,并在过程中不断运用激励性和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探究意愿和探究兴趣。
通过对各学习小组的及时评价和反馈,学生们学习热情高涨,即获得了新的知识、培养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生活能力。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1. 引言1.1 背景介绍等高线地形图是一种用等高线表示地形高度的地图,是地形图的一种。
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等高线地形图已经成为地图制图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可以直观地展示地形的起伏和坡度,为地理空间分析和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背景介绍部分主要介绍等高线地形图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其在地理学、测绘学和地质学等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等高线地形图的背景介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的概念和意义,为后续的教学内容打下基础。
1.2 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概念,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探究等高线地形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领域。
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信息处理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实践能力。
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希望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相关知识,拓展他们的地理思维,培养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地理基础。
2. 正文2.1 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等高线地形图是一种用等高线表示地形高度的地图,是地形图的一种。
它是通过连接同一高度的点所组成的曲线来描绘地形地貌的一种方法。
等高线地形图可以清晰地展示地形的起伏和坡度,帮助人们更直观地理解地形特征。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的间距代表着地形的相对陡峭程度,密集的等高线表示陡峭的坡地,而稀疏的等高线则表示较为平坦的地形。
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源自19世纪初由法国地质学家Gaspard de Prony等提出的等高线法,是当时地形测量和地图制图的重要方法。
而今,在现代地图制图中,等高线地形图仍然被广泛使用,并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卫星遥感技术的支持下得到了更精确和高效的制作和应用。
通过等高线地形图,人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地形地貌的分布特征,为地质勘测、城市规划、环境评估等领域提供重要参考。
高中地理 区域地理 等高线地形图(共34张ppt)

2020/6/4
32
从图中F点 俯视能否看
到A点?
地形剖面图的应用 ——通视
DE F
B
A
C
2020/6/4
33
①凸凹坡的判断:等高线先疏后密——凸坡 等高线先密后疏——凹坡
②是否经过山脊山丘
低B
高
低
高
A
D
C
2020/6/4
挡住视线
凸坡
凹坡
34
●
最高处
700<H<800
B
31
地形剖面图的判读
判读技巧:
一看:关键点
起止点(起点、终点);
观察剖面线中(起止、极值)四点的高度
极值点(最高点、最低点); 值是否与等高线图一致
二看:高低起伏趋势
从起点开始,对比分析等高线地形图与地形剖面图的 高低起伏是否一致
三看:特殊部位
看剖面线是否经过河流陡崖山脊鞍部等特殊地形部位及海拔 高度范围
2.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 C )
A.260米 B.310米 C.360米 D.410米
2020/6/4
18
陡崖的相关高度计算
海拔(米) t
850
b
800
t
750
700
650
崖顶上限
<750
崖顶下限
≥700
崖底上限
≤650
高度计算: H顶 H底
600
b
0
崖底下限
>600
(n-1)*d<H相≤(n+1)*d
2020/6/4
19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 判断水系水文特征
① 山地:放射状水系; ② 盆地:向心状水系; ③ 山谷:常有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相反 ④ 陡崖:常有瀑布。 ⑤ 等高线密集,流速快,水能丰富,但不利航运。 ⑥ 出山口处常形成冲积扇 ⑦ 流量与流域面积有关
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精讲PPT教案

考点二选线 (1)铁路公路线
理由
一:可以减少修路的工程量和工程难度 和投资, (沿等高线修建,建设周期 短,工程量小,投资少,成本低);
二:地形坡度和缓,道路路面比较平坦, 道路质量好,行车安全,利于车辆行使;
三:不会造成水土流失
例、读下面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小河的流向是_西北_—东;南计划引小河水到 C处,在AC和BC两条线路中,__AC线路较 合理, 原因是:
大高差可能为
A.50m B.55m C.60m D.65m 7.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8.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设
计坝高约13 m。若仅考虑地形因素,最 适宜建坝处的坝顶长度约
A.15m B.40m C.90m D.65m
答案:C C B 解析:本组题考查等高线的判读,地形与
(3)等高线地形图中 河流流速的判断:
等高线密集河流流速快,水能丰富; 等高线稀疏河流流速慢,水运便利.
(4)流域面积的大小(山脊的 连线——集水区)决定流量。
考点二:等高线地形图中的 选“线”问题
(1)主要有交通线(公路、铁路)、 引水线和输油管线的选择。
(2)基本选线原则:
1、选择有利的自然条件(地形地 势),尽量避开自然障碍;
选址(1)有利的地形条件——选择坡度较 缓,线路平稳,避开陡崖、滑坡;翻山时 应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2)距离较短, 弯道较少的线路为好(3)尽量避开自然障 碍——减少施工量和施工难易程度(尽可 能减少通过河流,少建桥梁;避免通过断 崖、沼泽、沙漠等)(4)尽量避免穿越等 高线——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修 行“S”形,或者“之”字形,只有必须时 才可穿过一、两条等高线;通往山顶的公 路,往往需建盘山路。(5) 尽量少占农田。
高中区域地理等高线地形图(38页)

•多C.位置偏东,受东南季风影响大,降水
•强D.临近水库,水体对当地气候调节作用
考法二 根据等高线的分布判断农作物分布
2.(2017·江苏地理,15~16)河南淅川是我国南橘北种的最后一站,因其个大、质优、
早熟,深受消费者喜爱。下图为“汉中、淅川位置示意图”。
获取信息 南橘北种最后一站 ”这一关键信息, ①地海拔最 低,位于阳坡,热量最丰富, 且位于水库附近。
B.河流自北向南流,河流水补给水渠 解析 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 建设成本最低的水库大坝宜建在( )
(1)图中主体部分表示的地表景观最可能是( )
调动知识 新月形沙丘的等高线是新月形的;
(1)根据坡度陡缓情况。
坡
坡等高线“高密低疏” 坡等高线“高疏低密”
坡的类型 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 缓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等高线上疏下密为 凸坡,如下图中的甲、乙;等高线上密下疏为凹 坡,如下图中的丙、丁
c在350—400m之间
的
最
大
值
加
等
高
距
,
大坝应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出口最窄处,因该处筑坝工程量小且落差大;
最 小 值 为 交 点 的 最 小 值 减 等 高 考点一 等高线地形图上常考的三大应用
应选在地势较高的缓坡或较平坦的鞍部宿营
距 调动知识 柑橘早熟主要受气温影响;
将剖面线与等高线的所有交点尤其是特殊点(如最高点、最低点)按其水平距离和高程转绘到坐标图中
(1)根据坡度陡缓情况。 A.a B.b C.c D.d
A
A.③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②
纵 轴 最 大 数 值 为 剖 面 线 与 等 高 ①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即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易排水的地方;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1. 引言1.1 引言地形图是地理学中重要的工具,通过地形图可以直观地了解一个地区的地势起伏和地理特征。
而等高线地形图是地形图中的一种常见形式,它通过等高线的方式展示地形的起伏变化,能够直观地显示出山脉、河流、高地、低洼等地形特征。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地形图,提高地理认知能力。
本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绘制方法,帮助他们掌握这一重要的地理工具,提高地理学习的效果和趣味性。
通过本教学设计的实施,学生将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理学知识,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培养地理兴趣,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2. 正文2.1 引言等高线地形图是以等高线为主要表示方式的地形图,它通过线条的连接来描绘出地表的起伏变化,使得地形特征一目了然。
在现代地理教学中,等高线地形图常被用于展示地型高低、坡度陡缓等情况,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地表地形。
通过学习等高线地形图,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形的特征和地势的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
深入学习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和应用技巧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地形图的概述、等高线的概念、等高线的作用以及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等高线地形图。
2.2 地形图概述地形图是地球表面上地理特征的可视化表示。
它以图形和符号的形式展示了地球上的山脉、河流、岗地等地形特征。
地形图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地形特征,还可以为地质勘查、土地利用规划、军事战略等领域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
在地形图上,各种地形特征都会以不同的符号和颜色进行标示。
山脉通常用棕色或灰色表示,河流则用蓝色表示。
地形图的比例尺通常比较大,能够清晰地显示地球表面的细节。
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帮助人们更直观地理解地形。
通过等高线地形图,人们可以了解地势的起伏、山脉的分布、河流的走向等信息。
第一章 第六讲 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及地形剖面图课件(自制)

等高线地形图及绘制
山顶
130米 120米 110米
100米
130 120 110 100
等高线的特点:等高距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山脊源自鞍部 山谷陡崖 山顶
小山鸡(脊)
大山姑(谷)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
1.什么是分层设色地形图 2.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类型的识别:
一般用 绿色 表示平原, 用 浅绿色表示盆地; 用 淡黄色 表示丘陵; 用 深黄色 表示高原; 用 棕黄色 表示山地; 用 蓝 色表示海洋。
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及 地形剖面图
知识导航
1.等高线地形图
2.分层设色地形图
3.地形剖面图
知识精讲
一、等高线地形图
海拔: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
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
的垂直距离。
例:计算甲、丙两地的相对高度。 答: 1500-(-500)= 2000(米)
丙-500米
3.五种基本地形及特点
地形 山地 高原 平原 丘陵 盆地
海拔 500米以上 500米以上 200米以下 200—500米
无
地表形态 坡度陡峻 顶部平坦 地形平坦 坡度和缓 四周高中部低
知识应用
1.读图完成下题: 甲处地形部位是 陡崖 。 1.A点的海拔是 300 米。 2.A点与山顶的相对高度最多为 400 米。 3.CD一段是 山脊 (山谷或山脊)。 4.沿AB线路和沿CD线路爬到山项, 较容易的是 CD线路 。 原因是 CD线路等高线稀疏,坡缓 。
2.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颜色的地区表示的
地形类型一般是( C )
A.山地
B.丘陵
C.平原
D.高原
3.读图填出对应的五种基本地形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推算等高线的值: 推算等高线的值:
在同一幅等高线图上,等高距是相同的, 在同一幅等高线图上,等高距是相同的,相邻两等高线之 间的数值差为0 如在鞍部)或相差一个等高距。 间的数值差为0(如在鞍部)或相差一个等高距。知道任一条 等高线和等高距,可推算出该图上其他等高线的值。 等高线和等高距,可推算出该图上其他等高线的值。
(5)两地温度差的计算 先算相对高度,再算温差。 先算相对高度,再算温差。 读下图,若等高线所示高度为100m、200m、300m、 读下图,若等高线所示高度为100m、200m、300m、 100m 400m, 的温差为多少? 400m, H与I的温差为多少?
H与I的高差为200m 的高差为200m H与I的温差为1.2℃ 的温差为1.2℃
等高线地形图
一、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
地面高度的表示方法: 地面高度的表示方法: 绝对高度(海拔) 绝对高度(海拔) 相对高度
1、等高线: 、等高线: 地图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的连线
2、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 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状态的地图
等高距:等高线地形图上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度差 等高距:
400 300 200 100
I H
城镇
N Q
风向
840 830 820
P
0
30m
练习:读上图,图中等高线表示风力堆积的地表形态。 练习:读上图,图中等高线表示风力堆积的地表形态。 回答: 图中盛行风向为__________风 回答:①图中盛行风向为 西北 风;
点的相对高度H多少 ②Q对P点的相对高度 多少? 对 点的相对高度 多少?
40<H<60
地区。 ③该类地形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______地区。 该类地形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 西北 地区
二、等高线地形图判读
4、等高线与区位选择 根据要求考虑位置、海拔及其周围的环境。 根据要求考虑位置、海拔及其周围的环境。 判断水系、 (1)判断水系、水文特征 (2)判断气候特征
陡 崖
近于垂直 的山坡, 的山坡, 称陡崖
多条等高 线会合重 叠在一处
近于垂 直的山 坡
二、等高线地形图判读
1、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 (1)同线等高 (2)同图等距(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度差) 图等距(等高距) 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度差) (3)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 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等高线一般不相交、 陡崖除外) 合(陡崖除外) (4)同图中等高线疏密程度反映坡度缓陡 (5)等高线与山谷线和山脊线垂直相交 (6)示坡线:垂直于等高线并指向低处的短线段 示坡线: (7)几条特殊等高线:0、200、500、1000 几条特殊等高线: 200、500、
盆地 洼池
四周高 中间低
闭合曲线 外高内低
山脊 从山顶到 山麓凸起 高耸部分 等高线凸 向低处、 向低处、 山脊连线
地 形 山 谷
地形特征
表示方法
示意图
等高线图
说明
山脊之间 低洼部分
等高线 凸向高 处山谷 连线 一对山 脊等高 线组成
山谷 线也 叫集 水线
鞍 部
相邻两个 山顶之间 呈马鞍形
鞍部是山 谷线最高 处,山脊 线最低处
比例尺、等高距相同: 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疏→ 比例尺、等高距相同: 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疏→坡缓 等高距、等高线疏密相同:比例尺大→坡陡;比例尺小→ 等高距、等高线疏密相同:比例尺大→坡陡;比例尺小→坡缓 比例尺、等高线疏密相同: 等高距大→坡陡;等高距小→ 比例尺、等高线疏密相同: 等高距大→坡陡;等高距小→坡缓 例、下面四幅图中的等高距和等高线间隔相同,坡度最陡的应 下面四幅图中的比例尺和等高线间隔相同, 例、下面四幅图中的等高距和等高线间隔相同, 坡度最陡的应 下面四幅图中的比例尺和等高线间隔相同, B 是 。 是 。 D
该省自东往西排列的地形依次是( 该省自东往西排列的地形依次是( 山地、丘陵、平原、 A.山地、丘陵、平原、湿地 湿地、山地、丘陵、 B.湿地、山地、丘陵、平原 山地、湿地、丘陵、 C.山地、湿地、丘陵、平原 丘陵、山地、平原、 D.丘陵、山地、平原、湿地
A
)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2)各种大地形类型的等高线形态: 各种大地形类型的等高线形态: 平原:海拔低于200M 等高线分布稀疏。 200M, 平原:海拔低于200M,等高线分布稀疏。 山地: 山地: 海拔500M以上,区内高差大,等高线分布密集。 500M以上 海拔500M以上,区内高差大,等高线分布密集。 500—1000M, A、500—1000M,低山 1000—2000M, B、1000—2000M,中山 2000以上 以上, C、2000以上,高山 丘陵: 丘陵: 海拔500M以下200M以上,区内高差相对较小。 500M以下200M以上 海拔500M以下200M以上,区内高差相对较小。 高原: 高原: 海拔高度相对较大,区内高差小, 海拔高度相对较大,区内高差小,边缘等高线密集 盆地: 盆地: 中间低四周高,等高线闭合状。 中间低四周高,等高线闭合状。
山谷 山脊 山谷 山脊
读图,从山峰向下望, 读图,从山峰向下望,将不能看见的点是 ( A ) A.A点 B.B点 . 点 . 点 C.C点 D.D点 . 点 . 点
等高线上疏下密,凸坡,视野不好; 等高线上疏下密,凸坡,视野不好; 等高线上密下疏,凹坡,视野好。 等高线上密下疏,凹坡,视野好。
例:读下图为我国某省 的地形等高线示意图, 的地形等高线示意图, 据此回答题。 据此回答题。
H陡崖 陡崖
400 300
H
200 100
(1)各种地形(小地形)的等高线形态: 各种地形(小地形)的等高线形态:
H峡谷 峡谷
300 H 400 河流 300 400
例、读某地等高线图回答: 读某地等高线图回答
甲或乙), (1)沿AB方向所作的地形剖面图是 乙 (甲或乙), ) 方向所作的地形剖面图是 甲或乙) 沿CD方向所作的地形剖面图是 甲 (甲或乙) 方向所作的地形剖面图是 (2)在等高线图上标出山脊和山谷的位置 )
300
山脊
集水线
等高线穿越河谷时向上游弯曲, ◆ 等高线穿越河谷时向上游弯曲,即 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的方向相反。 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的方向相反。
500 400
300
山谷
(1)判断水系、水文特征 判断水系、 B、水文特征: 水文特征:
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丰富, ◆ 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丰富,陡崖处有时 形成瀑布; 形成瀑布; ◆ 河流的流量还与流域面积(集水区域面积)和所处的迎风 河流的流量还与流域面积(集水区域面积) 坡、背风坡位置有关; 背风坡位置有关; ◆ 河流流出山口后常形成冲积扇。 河流流出山口后常形成冲积扇。
X 100 300 400 200 E M 400 300 200100 Y N
米 300 200 100 米 400 300 200 100
E
XY
E
MN
(1)各种地形(小地形)的等高线形态: 各种地形(小地形)的等高线形态:
F陡坡、G缓坡 陡坡、 缓坡 陡坡
G 1000 河流 500
F
(1)各种地形(小地形)的等高线形态: 各种地形(小地形)的等高线形态:
400 200 300
◆若其高度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
递减
递增
◆若其高度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 高值相等, 高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高度 值高于其等高线的高度值; 值高于其等高线的高度值; 低的更低,高的更高” (即“低的更低,高的更高”。)
(2)坡度大小的判断与计算: 坡度大小的判断与计算: 影响因素:比例尺、等高距、 影响因素:比例尺、等高距、等高线的疏密 规 律
3、等高线地形图中各种地形表示
鞍部 山顶
山 体 的 不 同 部 位
山谷 山脊
陡坡
缓坡
地形 地形特征
表示方法
示意图
等高线图
说明
山地 山峰
四周低 中部高
闭合曲线 外低内高 ▲符号
示坡线画 在等高线 外侧, 外侧,坡 度向外侧 降 示坡线画 在等高线 内侧, 内侧,坡 度向内侧 降 山脊线 也叫分 水线
(3)两地的相对高度的计算 读下图,若等高线所示高度为100m、200m、300m、 读下图,若等高线所示高度为100m、200m、300m、 100m 400m,求城镇与H地的相对高度H 取值范围? 400m,求城镇与H地的相对高度H1取值范围?
200m<H1<300m
400 300 200 100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鞍部 山顶
山 体 的 不 同 部 位
山谷 山脊
陡坡
缓坡
二、等高线地形图判读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各种地形(小地形)的等高线形态: )各种地形(小地形)的等高线形态: 山顶、盆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山顶、盆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缓坡、陡坡、峡谷等 缓坡、陡坡、 (2) 各种大地形类型的等高线形态: 各种大地形类型的等高线形态: 平原、高原、山地、盆地、 平原、高原、山地、盆地、丘陵
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以下问题: 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以下问题: 1、按地表形态来看,A处是 按地表形态来看, E处是 。 河。 ,C处是 ,
2、甲、乙、丙三条支流的画法中不合理的是
2、丙处是山脊, 、丙处是山脊, 不可能形成河流
甲
丙
乙
读下图(图中河谷流水自西向东流),分析判断: 读下图(图中河谷流水自西向东流),分析判断: ),分析判断 1、图中正确表示河谷发育位置的是( D ) 、图中正确表示河谷发育位置的是( A.110ºE线 B、30ºN C、a线 D、b线 E 、 N 、 线 、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