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裂畸形CT及磁共振成像诊断一例
裂头蚴治疗一千例678_脑裂头蚴病1例报告

病例报告脑裂头蚴病1例报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510630)雷姿颖朱建芸谢仕斌柯伟民[摘要]脑裂头蚴病临床较为少见。
该文对1例脑裂头蚴病患者进行了报道。
该例患者以反复抽搐伴右下肢乏力为主要表现,在外院被诊断为/结核性脑膜脑炎0,经抗结核治疗无效,转另一综合性医院进一步检查,发现血清裂头蚴抗体弱阳性,遂转送笔者所在医院。
该院对外院多次头颅MRI片进行会诊,结果提示脑裂头蚴病可能性大。
予吡喹酮驱虫治疗,疗效欠佳,遂行脑裂头蚴取出术及周围炎性肉芽肿清除术。
术中取出一可活动线状物,经鉴定为裂头蚴,送检脑组织病理检查亦示符合寄生虫性肉芽肿形成。
术后半年复查头颅MR I提示原环形强化影消失。
该例提示,临床医师须提高对脑裂头蚴病的认识水平,重视患者病史及脑脊液等辅助检查结果。
影像学增强扫描及追踪随访对脑裂头蚴病的诊断及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脑裂头蚴病;磁共振成像;迭宫绦虫属;寄生虫疾病1引言人裂头蚴病是迭宫绦虫第Ó期幼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临床较为少见,容易误诊[1]。
为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水平,现将我科近年收治1例脑裂头蚴病患者的病例资料报告如下。
2病例报告患者男,16岁。
因反复抽搐伴右下肢乏力半年于2008年10月17日入住我科。
患者自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抽搐1次,无伴意识障碍、口吐白沫,约1m in自行缓解,抽搐后渐出现右下肢乏力,右侧踝关节背屈障碍,呈跛行,当地医院头颅MR I示左侧额顶叶交界处及左侧额叶、顶叶多发病灶,增强呈多个环状及小结节状强化,考虑多发结核瘤可能性大,未排除寄生虫病并炎性肉芽肿形成,脑脊液常规、生化及压力均正常,诊断为/结核性脑膜脑炎0。
从2008年5月26日起在外院使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四联抗结核治疗,并予鞘内注射异烟肼及抗癫痫治疗。
抗结核治疗4月余后发现病灶增大,抽搐症状无改善,遂停用抗结核药物,转另一综合医院进一步检查,查血清裂头蚴抗体弱阳性,考虑寄生虫感染可能性大,遂转入我院。
脑血管疾病的MRI诊断

侧脑室周围的脑白 质,或三脑室周围。
CT 表现
脑白质密度降低, 脑回增宽,脑沟变窄, 侧脑室周围条形、
常呈“手指状” 脑实质密度无明显变 边缘光滑的低密度
分布。
化或轻度降低。
影。
MRI 表现
DWI
在T1WI上呈低信 号,在T2WI上呈 高信号。
不呈高信号, ADC 值 常 高 于 正 常脑组织
脑沟变窄、脑回肿胀 模 糊 , 在 FLAIR 的 T2WI上可见皮质异常 信号。
DWI
ADC
较低信号
细胞毒性水肿
T2WI
DWI
ADC
血管周围间隙
T2WI
T1WI
T1WI
DWI
空泡蝶鞍
一、发病原因 不明,可能跟下列因素有关:1,鞍隔的先天性解剖变异。
2,脑脊液压力。3,鞍区的蛛网膜粘连。4,内分泌因素。5, 垂体变扁。6,鞍内非肿瘤性囊肿。 二。病理生理
蝶鞍呈球形或方形扩大,鞍背变薄,鞍隔缺损或缺如,垂 体变扁,平贴于鞍底或鞍壁。空余处被蛛网膜下腔充填,内含 无色透明的脑脊液并与鞍外的蛛网膜下腔交通。 三、临床表现
弥散成像DWI
观察活体组织中水分子扩散运动的一种成像方法, 对水分子扩散运动敏感的成像技术,目前已扩展到 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mg, DTI )。
SE序列1800脉冲两侧施加双极脉冲。
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 )和 DWI图。
认识放射冠、半卵圆中心的位置
放射冠
半卵圆 中心
如何简单理解、认识MRI图像
如何区分T1WI图像和T2WI图像
看水的信号:水是长T1长T2信号 在T1上低信号、T2上高信号
颅脑CT报告模版

颅脑CT模板一、.颅脑正常表现脑实质内未见异常密度影,脑沟脑池未见异常狭窄或增宽,脑室大小形态位置正常,中线构造居中,增强:脑实质未见异常强化,脑沟脑室脑池未见异常。
检查结论:颅脑平扫未见异常。
二、脑血管病变1.脑梗死左侧脑实质内可见类扇形低密度区〔MRI:病变区为长T1长T2异常信号〕,基底部贴近大脑外表,病灶边界清晰。
临近脑回肿胀,密度减低,余脑实质及脑室、脑裂、脑沟均为见异常,中线构造居中,增强扫描左侧额顶叶病变皮质及皮质下区脑回状强化,左侧大脑中动脉细小,余脑实质未见异常强化灶。
检查结论:左侧额顶叶脑堵塞。
2.出血性脑梗死可见扇形低密度区灶〔MRI:病灶内不均匀长T1长T2,其内夹杂短T1短T2,〕,基底部贴近大脑外表,边界模糊,密度不均匀,病变内可见斑点状高密度灶,CT值约55~65HU,右基底节区密度不均匀,邻近脑回肿胀,密度减低。
脑室脑池系统未见异常,中线构造居中。
增强脑回样强化。
检查结论:右额顶叶出血性脑堵塞。
3.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双基底节区可见多发的斑点状低密度灶〔长T1长T2〕,边界欠清,病灶大小不一,直径小于1cm,侧脑室旁脑白质密度减低,侧脑室略增宽,中线构造居中检查结论:双侧基底节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
4.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右侧丘脑区可见团状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密度较均匀,CT值约78~90HU,病灶周边可见环形低密度水肿带,出血破入双侧脑室内,右侧明显,右侧脑室体内呈高密度铸型,第三脑室内亦可见高密度积血影,右侧裂池受压变窄,中线构造略左侧移位,MRI:病变短T1短T2信号,检查结论:右侧丘脑区急性脑出血。
5.动脉瘤破裂出血鞍上池区见大片类圆形高密度影,双侧脑室之间可见高密度影充填,CT值约62HU,边界清晰,出血破如侧脑室内,脑室内出现高密度血液影,鞍上池、侧裂池、纵裂池及四叠体池内亦可见高密度影,与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影。
中线构造居中。
检查结论:动脉瘤破裂出血。
6.脑血管畸形出血右枕叶可见多个点状高密度灶,局部于侧脑室后角融合成片,CT值约60HU,周围可见少量低密度水肿带环绕,相应右侧脑室后角及四叠体池稍受压,中线结构稍向左侧偏移。
骨裂影像学诊断报告

骨裂影像学诊断报告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两侧侧脑室周围可见对称性小片状低密度影,以侧脑室周围明显。
脑室系统扩大,脑沟、脑池增宽。
颅中线结构未见移位。
右侧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灶。
右侧基底节区见—结节状低密度影,边缘欠清,余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灶,脑沟脑池大小正常,中线结构居中。
左额叶脑挫裂伤
左侧额叶内见不规则点、片状密度增高影,CT值约60HU,边缘欠清,周围见低密度水肿带。
脑室系统未见明显异常。
中线结构稍右偏。
颅底未见明显透亮骨折线,生理窦道存在。
左额叶脑挫裂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
左侧额叶内见不规则点、片状密度增高影,CT值约60HU,边缘欠清,周围见低密度水肿带。
各脑室未见扩大;第三、四脑室、环池、鞍上池、纵裂池、两侧侧裂池内可见条、片状密度增高影。
中线结构稍右偏。
颅底未见明显透亮骨折线,生理窦道存在。
右侧颞部颅骨内板下见梭形高密度影,CT值为60HU左右,局部有颅骨骨折,右侧侧脑室明显受压移位,中线结构左移。
右侧颞部颅骨内板下见梭形高密度影,CT值为60HU左右,局部有颅骨骨折,右侧侧脑室明显受压移位,中线结构左移。
两侧额颞部硬膜下积液。
两侧额颞部颅骨内板下可见新月状低密度灶,CT值与脑脊液接近,境界清晰。
颅内脑实质密度未见明显异常改变。
各脑室、脑池未见扩大,脑沟无加深。
中线结构居中。
颅脑CT未见明显异常。
鼻骨右支及侧颧弓、乳突部、眼眶内侧壁、上颌窦后壁骨折。
脑裂头蚴病的CT和MRI诊断

放射 学 实 践 2 0 0 8பைடு நூலகம் 7月 第 2 卷 第 7期 3
R do rci ,u 20 , l 3 No 7 a i P at eJ l 0 8 Vo , . l c 2
7 49
中枢 神 经 影 像 学
脑 裂 头 蚴病 的 C 和 MRI 断 T 诊
whiem ate t ow i a n e iy o l I hi i a n e iyon T2 I w ih un larm a gn, tw iho viusO — t t r wih l sgn li t nst n T W , gh sgn li t nst W , t c e r i ye t utob o C
o n CT n R i g si l o h s e e r l p r a o i p t n s Th ma e h we u t l ,l d f e ,r e u a y a d M ma e n al f e ec r b a s a g n ss a i t. eCT i g ss o d m li e i — e i d i g lrh — t e p l n r
能检 出脑 裂 头蚴 病 患 者 的 脑 内 多发病 灶 , 具 有 一 定 特征 性 表 现 。 并
【 键 词】 脑 裂 头 蚴 病 ;体 层 摄 影 术 , 线计 算机 ;磁 共 振 成 像 关 x 【 图 分 类 号】R 1 . 2 4 5 2 【 献 标 识 码 】A 【 章 编 号】1 0 - 3 3 2 0 ) 70 4 — 3 中 8 4 4 ;R 4 . 文 文 0 0 0 1 ( 0 8 0 — 7 90
CT a dM RIDig o io Cee rl p r a o i JN h n — a , n a n ss f rb a S a g n ss I Z o g g o ZHOU i-in YAO h n we. p rme t f doo y L nja g, Z e — iDe a t n ilg , o Ra teCe ta s i lo z o iy Z ein 1 0 0 P R. ia h n rlHo pt fHu h u C t , h j g 3 3 0 , . Chn a a
视-隔发育不良的CT和MRI表现

视-隔发育不良的CT和MRI表现左赞江;赖秋荣;程广;韦骏;宋高业【摘要】目的:探讨视-隔发育不良的CT、MRI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影像证实的9例视-隔发育不良患者的CT、MRI表现,4例行CT扫描,5例行MRI扫描,常规行横轴面、矢状面及冠状面扫描.结果:影像学主要表现为透明隔缺如,双侧侧脑室融合,侧脑室前角呈方形,视神经、视交叉和视神经管发育不良,合并脑裂、脑白质发育不良、胼胝体发育不良、小脑发育不良、垂体后叶缺如等畸形.结论:视-隔发育不良的CT、MRI表现具有特征性,MRI对视路的观察优于CT,对于轻度视神经发育不良者需结合眼科检查.【期刊名称】《放射学实践》【年(卷),期】2013(028)009【总页数】4页(P951-954)【关键词】透明隔-视神经发育不良;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作者】左赞江;赖秋荣;程广;韦骏;宋高业【作者单位】545001,广西,柳州市中医院放射科;545001,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影像科;545001,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影像科;545001,广西,柳州市中医院放射科;545001,广西,柳州市中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8;R445.2;R814.42视-隔发育不良(septo-optic dysplasia,SD)是罕见的中线结构前部畸形,也称De-Morsier综合征,包括透明隔缺如及视觉传导通路发育不良,可合并其他脑内发育异常。
笔者搜集柳州市中医院及柳州市妇幼保健院2007年-2013年经临床、影像证实的9例视-隔发育不良患者,回顾性分析其CT、MRI表现,旨在探讨视-隔发育不良的影像特征。
材料与方法1.病例资料本组9例SD 患者,男3例,女6例,年龄6个月~33岁。
主要临床表现:视觉异常9例,包括单侧或双侧视力障碍、视敏度减弱、眼盲、双眼球震颤,癫痫4例,智力及生长发育迟缓6 例,尿崩症3 例。
4 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检查,4例行眼底检查发现单侧和双侧视乳头发育不良各2例。
大脑皮层发育畸形的磁共振成像诊断

大脑皮层发育畸形的磁共振成像诊断刘斋;赵彦昭;何丽;任庆云;王伟秀【摘要】目的总结大脑皮层发育畸形(CDM)的MRI特点,以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CDM的临床及MRI表现,总结MRI影像特征.结果105例患者中,多微脑回畸形39例,灰质异位32例,脑裂畸形18例,巨脑回畸形10例,无脑回畸形3例,半侧巨脑畸形3例.多微脑回畸形表现为脑回细小、数目增多、皮质表面可见多数浅凹.灰质异位表现为室管膜下及白质内结节状、团块状或带状病灶,在所有序列上都与正常脑灰质信号相同.脑裂畸形表现为横贯大脑半球的异常裂隙,裂隙边缘衬有灰质信号.巨脑回畸形表现为脑回体积增大、皮质增厚、白质变薄.无脑回畸形表现为脑表面平滑,脑沟浅平,皮质增厚,白质变薄.半侧巨脑畸形表现为患侧大脑半球体积增大而对侧大脑半球体积缩小,患侧皮层发育不良.结论 MRI是诊断CDM的最佳影像学方法.【期刊名称】《临床荟萃》【年(卷),期】2013(028)010【总页数】4页(P1110-1113)【关键词】神经系统畸形;端脑;大脑皮质;磁共振成像【作者】刘斋;赵彦昭;何丽;任庆云;王伟秀【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放射科,河北,石家庄,050031;晋州市人民医院,CT室,河北,晋州,052260;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放射科,河北,石家庄,050031;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放射科,河北,石家庄,050031;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放射科,河北,石家庄,05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8大脑皮层发育畸形(cortical development malformation,CDM)是一组以大脑皮层结构异常为特征的先天性疾病,由于异常基因的产生或外部的原因如感染或缺血导致基因功能的破坏、正常的基因表达缺失而引起大脑皮质正常发育的中断。
包括脑裂畸形、灰质异位、无脑回、巨脑回、多微脑回、半侧巨脑畸形及局限性皮质发育不良[1]。
ctmri颅脑影像看片

CT
徐州医学院 09专临3 董晟 092113130 MRI
MRI
2
正常脑CT横断位图像
颅底层面
2019年1月27日7时8分 徐州医学院 09专临3 董晟 092113130
蝶鞍层面
3
正常脑CT横断位图像
鞍上池层面
2019年1月27日7时8分
三脑室前部层面
徐州医学院 09专临3 董晟 092113130
徐州医学院 09专临3 董晟 092113130
2019年1月27日7时8分
11
颅内肿瘤
2019年1月27日7时8分
徐州医学院 09专临3 董晟 092113130
12
胶质瘤(Glioma)
• 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
• (一)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
– Ⅰ级 分化良好,良性 – Ⅱ级 良恶性交界性肿瘤 – Ⅲ -Ⅳ级 分化不良,恶性
4
正常脑CT横断位图像
三脑室后部层面
2019年1月27日7时8分
侧脑室体部层面
5
徐州医学院 09专临3 董晟 092113130
正常脑CT横断位图像
侧脑室顶部层面
2019年1月27日7时8分
脑室上层面
6
徐州医学院 09专临3 董晟 092113130
正常脑CT横断位图像
骨
窗
徐州医学院 09专临3 董晟 092113130
胶质瘤(Glioma)
• 良性星形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 均匀
• 无水肿 无强化
• CT 低密度 • MRI T1低信号 T2高信号
2019年1月27日7时8分
徐州医学院 09专临3 董晟 092113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