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八下教案《桃花源记》教学文稿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是唐代道士陶渊明所编写的一篇散文,内容讲述一个神秘的桃花源,人们在那里享受美好生活的故事。

这篇文章不仅描绘了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也传递了陶渊明对人文关怀和理想社会的构想。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份优秀的《桃花源记》教案,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这篇经典文学作品。

一、教学目标1、了解《桃花源记》的文学背景和作者陶渊明生平事迹,掌握其写作风格。

2、理解桃花源的特点和桃花源人的生活方式,了解其影响和意义。

3、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建立自信与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桃花源的特点和桃花源人的生活方式。

2、掌握如何从文中描绘和比较描写等多个角度分析文学作品。

三、教学过程及方法1、导入教师可通过课堂互动的方式将学生引入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思考,通过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和写作风格,以及《桃花源记》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2、探究(1)分析桃花源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找文中的关键词,如桃花、山水等,分析其象征意义和寓意。

(2)比较描写:教师可以选择文中结构相似但语言形式不同的段落,分析作者用比较描写手法的原因和意义。

(3)寓意分析:教师可以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探讨桃花源人的生活方式和陶渊明的理想社会构想等。

3、拓展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兴趣,教师可以安排相关拓展活动,如课外阅读推荐、写作练习、文学讨论等。

四、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检查、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2、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掌握程度,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

3、通过交流和讨论,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提高学习成效和满意度。

五、总结通过以上的教学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中学生来说,文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还可以促进其个性和智力的全面发展。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桃花源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桃花源记
在上完《桃花源记》这一课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文言文教学的挑战与乐趣。课堂上,我尽力将陶渊明的理想世界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在理解古文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文章背后的深刻内涵。
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式掌握程度参差不齐,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解释来帮助他们理解,但从教学效果来看,还需要在课后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辅导,确保他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7.练习与应用:通过课堂讨论、写作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文阅读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通过学习《桃花源记》,使学生掌握古文阅读的基本方法,提高对文言文词汇、句式、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2.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意境美、韵律美,培养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言文词汇与句式: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如“渔人”、“桃花林”等)和特殊句式(如省略句、判断句等),以便于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情节概括与主旨理解:能够概括文章的情节发展,理解陶渊明通过渔人发现桃花源所表达的理想生活追求。
-文化背景认知:了解东晋时期的社会背景,认识陶渊明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思辨能力培养: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从渔人的角度、桃源人的角度等多角度分析文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文化内涵挖掘:讲解“隐逸”思想在文中的体现,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以及这种思想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桃花源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美丽地方,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桃花源记》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桃花源记》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桃花源记》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桃花源记》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桃花源记》是我国古代文学巨著之一,从初中开始,学生接触到这篇文章,往往会被它深深吸引。

在八年级下册的《国学经典》教材中,《桃花源记》被选为一篇重点阅读。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设计一节优质的《桃花源记》课,使学生在阅读中更好地领悟和理解这篇经典之作。

一、目标与需求通过阅读《桃花源记》,学生将会:1.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价值,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知和认同。

2.通过对全文的阅读和理解,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掌握文学鉴赏技巧。

3.锻炼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强化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

二、教学策略基于以上目标和需求,该课的教学策略可以采用“观看课件-合作探究-个性表达”三步法,充分结合情境教学、合作学习、思维导图等多种教学方法,形成一个充满益智和趣味性的课堂氛围。

1.观看课件:启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知本堂课一开始,可以通过展示精美的幻灯片或PPT,让学生先对《桃花源记》有个全面而清晰的了解:它是哪个朝代的作品,作者又是谁,这个故事里有哪些重要的人物、事件以及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等等,同时,也可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或提问。

2.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和探究然后,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提出一个问题,试图从自己的角度、背景和知识面来思考文本,例如:"这篇文章和现实有怎样的关系?"、"这个桃花源与小区、城市,社区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等等。

小组的成员相互合作,进行头脑风暴,并进行重要信息的收集、分类、筛选等工作。

最后,每个小组会派出一位代表,将自己的答案呈现给大家,并与其他答案进行比较和讨论,互相交流。

3.个性表达: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小组讨论之后,老师再集中大家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思考和心得。

这里有两种方式:(1).每人都有机会在班级中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体会或感受,并接受同学和老师的提问或评论。

《桃花源记》公开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桃花源记》公开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桃花源记》公开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桃花源记》公开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桃花源记》公开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本课程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是一篇古文阅读课。

文本选自唐代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该文写的是一片乌托邦般的桃花源,描述了其中百姓和物产的丰富和幸福。

唐代诗人陶渊明的文笔凝练纯熟,充满了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的关爱,其作品融入了文人的理想和情怀,也充满了文字魅力。

本文通过对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讲解,旨在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理解作者的写作用意以及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阅读:通过阅读能准确理解文本的意思和情感表达2. 意义转化:理解文本中的词语和句子并转化为语言表达3. 总结归纳:通过PPT、教具等手段,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总结课文中的重要内容和结构4. 发表观点: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个人表述等形式,表达自己的见解和对文本的感悟三、教学内容1. 课前预习学生阅读并理解《桃花源记》,了解文本的情景和人物。

2. 课堂教学(1)导入:通过围绕桃花源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

(2)内容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文本的内涵,让学生了解文本的结构和情感表达。

通过教学讲解和问答互动,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例如“亭午”、“自繇耕织”、“舟楫交通”的意思和作用等。

(3)课堂互动:通过游戏、互动、竞赛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性,同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通过“排列游戏”,鼓励学生将课文重要故事情节整理成一个拼图,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4)学生输出:鼓励学生通过个人思考和小组讨论,分析文本的重点和难点,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为了辅助学生通过结构化和系统化的方式组织和表达相关问题,可以使用模板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例如:(5)课堂总结:通过画图、展示等方式,让学生把学习结果汇总在一起,增强学生的归纳能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桃花源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桃花源记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桃花源记》的背景和基本情节。这篇文章通过渔人的经历,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它是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具体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陶渊明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构建出一个令人向往的理想境界。
(2)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课文中所学的修辞手法,以提高写作水平。
(3)文章主题的深入理解: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的象征,学生需要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含义,以及作者借此表达的思想感情。
(4)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理想境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举例:课文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的“具言”和“叹惋”,学生需要理解其分别代表详细说明和感叹的意思,从而把握作者对桃花源的赞美之情。
(4)体会作者情感:感悟作者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举例:如文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运用了排比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桃花源的美好景象。
2.教学难点
(1)古代词汇理解:课文中有许多古汉语词汇,如“俨然”、“属”等,学生需要理解这些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一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桃花源记》,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学会运用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三是锻炼思维品质,分析课文结构和主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四是增强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欣赏古诗文的过程中,培养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五是培养人文情怀,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关注社会与人生。通过以上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为新时期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教案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桃花源记》的生字词及其用法,如“渔人”、“豁然”、“鸡犬相闻”等,以便于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分析作者如何描绘理想中的桃花源;
(3)理解文章主旨,体会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4)能够熟练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描写手法和主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文言文句式和寓意,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桃花源记》相关的问题,如“你认为现代社会是否存在类似桃花源的地方?”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活动。学生将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创作一段描述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内容。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桃花源记》的基本内容、描写手法和主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并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和创造美好。如果对课程内容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向我提问。
举例解释:
(1)生字词的掌握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如“渔人”一词,在文中指捕鱼的人,学生需了解其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2)描写手法的学习有助于分析文章结构,如文中对比了渔人初入桃花源时的惊异与离去时的惋惜,展现了桃花源的美丽与神秘;
(3)文章主旨的理解是本节课的核心,通过分析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桃花源作为一个寓言,寓意深刻,学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理解其中的社会理想;

部编版初二下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

部编版初二下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

部编版初二下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部编版初二下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这里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初二下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初二下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文言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案#导语。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

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__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9桃花源记》优质课教学说课稿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9桃花源记》优质课教学说课稿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9 桃花源记》优质课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寓言故事,作者通过描绘一个与世隔绝、和谐美好的桃花源,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课文语言优美,情节引人入胜,寓意深刻。

本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理解故事的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课文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式理解有困难,需要教师耐心引导。

同时,学生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现实生活的矛盾有一定的认识,但如何从文章中提炼出这一主题,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的语言美,理解故事的主题,培养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积极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2.教学难点:对课文主题的把握,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反思。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和讨论中提高语文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3.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主题,分享对理想社会的理解和现实生活的感悟。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桃花源记1.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3.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好情景,体味古人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4.欣赏文本写法特色,感受本文的简洁笔法和丰富内涵。

5.探究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理想及其现实意义。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桃花源记》视频前半段。

导入语:同学们,我们刚刚看到的这段视频叫《桃花源记》,讲的是一位打鱼人不经意间发现了一片桃林,桃林尽头、溪水的源头有一个可容一人通过的石缝,石缝后面有什么呢?想知道的话,就和我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桃花源记》。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作品背景1.了解作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著名诗人。

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父亲都做过官。

他受家庭教育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但时值东晋和南朝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使之壮志难酬。

陶渊明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归。

陶渊明35岁时,在江陵为桓玄僚佐。

40岁为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义熙元年八月,因叔父推荐,得为彭泽令。

郡遣督邮至县,吏役告诉他要束带鞠躬迎接,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

”即自离职去,在官仅八十多天。

离任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

因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再没有出仕,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2.写作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时年57岁。

他目睹当时黑暗的社会:统治者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了争夺统治地位,多次发生流血政变。

如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

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恭帝。

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役和剥削压榨,给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

他面对现实,深有感触,于是,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又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

这篇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目标导学二:字词积累,梳理文言句义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讨论,互助解答。

2.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豁.然开朗(huò)俨.然(yǎn)垂髫.(tiáo)诣.太守(yì)阡.陌交通(qiān) 便要.(yāo) 还.家(huán) 刘子骥.(jì)3.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4.教师点拨。

(1)通假字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2)古今异义①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②率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

)③来此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④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不管(连词)。

](3)一词多义①舍:A.便舍.船(离开)B.屋舍.俨然(房子)②寻:A.寻.向所志(寻找)B.寻.病终(随即,不久)③志:A.处处志.之(做记号)B.寻向所志.(记号)④为:A.不足为.外人道也(对)B.捕鱼为.业(作为)⑤乃:A.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B.乃.不知有汉(竟然,居然)⑥遂:A.遂.迷(终于)B.后遂.无问津者(于是,就)(4)词类活用①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异)②欲穷.其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走到……的尽头)5.学生翻译全文。

目标导学三:找出线索,梳理文章情节明确:全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渔人行踪的不同分五部分: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其中重点是第二、三两部分。

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自由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三、板书设计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桃花源记》完整视频。

引导语:我们看到,动画中的桃花源真是美极了,桃源外桃花灼灼,落英如雨;桃源内屋舍俨然,人们其乐融融。

这动画中的美景,正是从这篇文字生出的。

同学们,我们何不再来看看这些文字,也许我们能创造出比动画更美的桃花源呢!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深入桃源,感受桃源之美1.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明确: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明确: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

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3.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明确: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4.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明确: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桃花源”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世界,成为美的象征。

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类追求幸福和谐安宁生活的愿望没有改变,这仍是我们的理想和目标。

5.我们已经在视频中看见了桃花源的景色美丽如画,其中进入桃花源前与进入桃花源时的景色更令人如痴如醉,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这两段景物描写的句子,想象其画面,并说说它给你的感受。

明确:(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感受:无论是桃林景色还是桃花源景色,都是风光无限,美丽如画的自然之景。

如画的美景更多的是靠读者的想象,读者的艺术再创造。

经过读者的艺术再创造,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一幅幅美丽的自然风光画卷,有着诗歌般的意境。

探究:除了感受到古人寄情山水的山水自然之美,我们是否还能感受到别的美呢?明确:人文美。

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世界充满了人文之美。

在这个理想世界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过着自由、快乐、祥和、安宁的生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完全是一个中国的乌托邦。

这儿的人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桃花源人富有同情心,“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发散探究:可见这篇古文的美是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是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是期待人文和谐的美。

倘若要你刻画一个世外桃源,你希望你的桃源是什么样子的?是否与古人相同呢?目标导学二:感受文章的笔法简洁,内涵丰富前面我们讲到了文章叙述的自然美与人文美,按道理,叙述如此多的美,理当需要很长篇幅,但作者短短几百字不仅叙述了其中的美,还叙述了遇桃源的前因后果。

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明确:原因在于文本叙事简约。

叙事简约的具体体现:(1)省略句子成分。

如:(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省略问答内容。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可见作者裁剪功夫。

(3)运用指代词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

如:“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前文所介绍内容。

探究:本文虽然简约,但是意蕴却丝毫不减,这是为什么呢?明确:文章的语言不仅朴素,而且简练生动。

如“设酒杀鸡作食”几字,虽着墨不多,但亲切之情溢于言表。

又如“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是以少胜多,仅两句八个字,就从反面高度概括他们已经过了汉魏以来整个漫长而动乱的历史年代。

文章里还有许多词语,由于简练生动,一直被后世沿用下来,至今仍有生命力。

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土地平旷”等等。

目标导学三:深度探究,领悟桃源成因探究: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作者以如此精湛的艺术手法虚构这桃源仙境到底有何目的?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以及之前探讨的桃源之美来分析这个问题。

时代背景:东晋末年,陶渊明家乡江州(今江西九江)一带,由于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刘毅传》)。

及至晋宋易代,人民逃亡情形更为严重。

《宋书·荆州蛮传》说“宋民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因“蛮无徭役,强者又不供官税”。

分析: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

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

他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

本文正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

探究:说这是作者本人理想的写照,也许还不够准确,我们可以看见,作者笔下,太守欲往,高尚士刘子骥欲往,这说明了什么?而后大家都未能寻到桃花源,这又说明了什么?分析:桃花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是时代背景下的整体愿望。

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

桃花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

目标导学四:材料拓展,桃花源与乌托邦“乌托邦”是欧洲拉丁文的音译,原意为“乌有之乡”,即不存在的地方。

自从16世纪初叶,英国人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描绘了一个废除私有财产、实行公有制、按计划生产和消费及人人都从事劳动生产的理想社会后,人们便把“乌托邦”理解为“空想的理想社会”,“乌托邦”也就成了“空想”的同义语。

在中国,乌托邦同样令人憧憬、神往。

晋代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在他的作品中就表现了对“乌托邦”的美好向往。

陶渊明一生都生活在社会动荡、灾害频繁的年代中,几次出仕,壮志难酬,终于归隐田园。

自己一生的贫病交加,以及目睹的社会腐败混乱、民生疾苦,使其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对美好、平等、安定的社会生活的渴盼,正是有了这种渴盼,才使得他唱出了一曲世界上最古老的“乌托邦”恋歌。

思考:乌托邦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是否能实现呢?请同学们自由发表意见。

三、板书设计文学名著《家》阅读练习一、根据《家》完成填空题1. 是高家长房长孙,自幼聪慧,成绩优良,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到上海或北京某所名校进修他所喜爱的化学,然后去留学。

但不幸亲母死了,父亲又续娶了一位年轻的继母——。

毕业之后,父亲给他包办了一门婚姻。

虽然他爱从小青梅竹马的,但他在封建礼教前面奉行“”和“”,当这段美好的恋情因梅的母亲和觉新的继母周氏在牌桌子上有了意见,就拿拒婚来报复而遭扼杀,他并不反抗,对父亲通过为他订的亲事,也表示顺从,然后回房蒙头大哭一场,与完了婚,不久,梅出嫁了,觉新也深深的沉溺于端庄美丽的妻子瑞珏的温存与抚爱之中。

作为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的继承人,他生性懦弱:一方面他痛恨旧势力,发生,唤起他被忘却的青春,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崭新的报刊书籍,信服新的观念和理论;另一方面他又顺应旧的环境,觉得这二者并不见得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