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2019-2020年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3.雨下得有多大巩固辅导第九十篇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4.3《雨下得有多大》教学设计2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4.3《雨下得有多大》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4.3《雨下得有多大》一课,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雨水大小进行观察和比较,引导学生理解“雨量”的概念,并学习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测量和记录。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生活中的雨水大小有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在科学实验方面的经验可能不足,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此外,学生可能对雨量的单位和大小的概念理解不够清晰,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理解“雨量”的概念。
2.培养学生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测量和记录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理解“雨量”的概念。
2.难点:让学生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测量和记录,以及理解雨量的单位。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中的雨水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雨量测量工具,如雨量杯、尺子等。
2.准备实验材料,如水、容器等。
3.准备教学课件和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大小的雨,引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观察过雨的大小?雨下得有多大呢?”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2.呈现(5分钟)教师介绍“雨量”的概念,解释雨量的单位,如毫米、厘米等。
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雨量的大小与容器的大小有关。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雨量测量工具和容器,测量不同大小的雨水的雨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你们测量到的雨量是多少?是根据什么判断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判断依据。
三年级科学教案-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雨下得有多大-优秀

雨下得有多大【教材分析】本课是本单元关心天气主题下第二次级主题的第二个项目,即指导学生开展测量降雨量的活动,了解雨下得大小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课结构较为简单,呈直线结构,其内容围绕雨量大小这个主题展开。
其中包括三个活动:一是应该用自制雨量器测量并记录雨量大小,二是了解雨量大小划分标准的相关知识,三是讨论下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个活动环环相扣,使教材学习的实用价值得到彰显,为学生以后认识气候特点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1知道降雨影响我们的生活。
2知道天气预报中,雨的等级划分标准。
3能够制作的简单的雨量器,会使用雨量器,知道用“毫米”表示雨量的大小。
4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雨下得大小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能够制作简单的雨量器,并测量降雨量。
【教具准备】塑料瓶、彩色水、盆、自制雨量器、课件、毫米尺卡纸。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谈话:前天咱们凌源迎来了一场降雨,谁能用一句话来形容这场雨吗学生自由回答。
2.大家都说雨下得很大,你们是怎样判断雨的大小的生:我听见雨的声音很大;我看见雨下得很大;我看到积水很深3大家的方法都是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或者看路上的积水来判断雨的大小,这些方法准确吗有什么方法可以准确的知道雨下的到底有多大呢我们这节课就来探究这个课题——雨下得有多大。
(板书课题:雨下得有多大)二、认识降水量及雨量单位1谈话:通常我们会通过天气预报或来了解降雨信息,我们来看一则天气信息。
(26日辽宁省凌源市迎来大范围降雨天气,凌源的降水量是。
)2从这则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3.提问:什么是降水量呢学生自由回答。
4.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
(从天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或雪,未经蒸发渗透流失,在地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我们称为降水量。
)5雨量的单位是什么(毫米)6大家想不想知道气象专家是怎么测量雨的呢7我们听听视频中是怎么说的播放视频。
谈话:原来气象观测者是通过雨量器来测量雨量的。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雨下得有多大

雨下得有多大【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会制作简易雨量器。
2.会用雨量器测量雨的大小。
二、知识与技能1.知道雨量器的原理,知道用“毫米”表示雨量的大小。
2.能够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知道怎样使用。
3.善于思考,能想办法解决自己在制作、使用雨量器时遇到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研究和制作雨量器。
2.乐意使用自己制作的雨量器在雨天测量雨量。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知道怎样使用。
教学难点:如何使用雨量器。
【教学准备】塑料瓶、塑料盘、塑料杯、毛巾、笔、刻度纸、双面胶布、水、课件、模型。
【教学分析】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对云与雨的联系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有“乌云”会下雨;还知道雨量的大小也有不同;在生活中学生对雨量的大小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毛毛雨、小雨、中雨、大雨等。
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还不够强,需要教师做好安排。
【教学准备】根据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我这样处理教材:在科学知识目标上,由原来的研究“雨下得有多大”这个问题转变为明确地研究“降水量”这一类的问题,即通过对降水量的大小的讨论探究来解决“雨下得有多大”这个问题。
本课的教学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很贴近,如云与雨的联系,雨量的大小等,所以,本课的课堂教学将延伸到课外,学生课后需要用更多的时间使用雨量器测量雨的大小,这也正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使得科学课上的研究学习走进了学生的生活。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与知识基础,围绕制作和运用雨量器进行教学。
以开放式的科学探究活动来展开整个教学过程。
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既有动手制作的科学研究方法与技能的培养,又有观测中的长期性、坚持性和亲近、体验大自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更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经历中学习科学。
【教学过程】一、天气新闻引入:刚才,大家朗读了谷雨节气的谚语,今年的4月20日是谷雨想不到同学们的知识这么丰富,那我再考考你们!你们知道谷雨节气后,天气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下雨、雨水增多、提到“可以开始种稻谷”)太棒了!就像同学们提到的,谷雨过后,降雨便会开始增多。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4.3《雨下得有多大》教学设计3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4.3《雨下得有多大》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4.3《雨下得有多大》是一节关于水循环和降水量的科学课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雨的形成过程,以及如何测量雨的大小。
教材内容丰富,以实验和观察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自然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在观察和实验方面,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验和观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雨的形成过程,掌握测量雨大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热爱和探究精神,提高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雨的形成过程,测量雨大小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方法和观察技巧。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地操作,让学生了解雨的形成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降水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3.讨论法: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器材准备:雨伞、雨衣、水杯、量筒、计时器等。
2.教学资源:相关视频、图片、实验资料等。
3.教室环境:确保教室光线充足,便于学生观察和实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降水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雨的形成过程,以及测量雨大小的方法。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雨的大小。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测量雨大小的方法。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雨的大小?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点评。
2019-2020学年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3.雨下得有多大苏教版复习巩固三十六

2019-2020学年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关心天气3.雨下得有多大苏教版复习巩固三十六第1题【单选题】“24小时内雨量在10-25毫米之间,可听到雨声,低洼处有少量积水”描述的是( )A、毛毛雨B、小雨C、中雨D、大雨【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雨声激烈,在排水不良的地方积水不退,水沟流水很快”这是( )。
A、中雨B、暴雨C、大雨D、大暴雨【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暴雨的降雨量在( )。
A、25~50B、100~200C、50~100D、大于200【答案】:【解析】:第4题【判断题】测量降水量时,测量的时间相同不管在哪测量降水量都会相同。
A、正确B、错误【答案】:【解析】:第5题【判断题】全国各地的百叶箱的放置高度是不同的,沿海地区高,内陆地区低。
( )A、正确B、错误【答案】:【解析】:第6题【判断题】降雨量的多少与降雨的时间和大小有关。
A、正确B、错误【答案】:【解析】:第7题【判断题】下雨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
A、正确B、错误【答案】:【解析】:第8题【判断题】小雨的降雨量小于10。
A、正确B、错误【答案】:【解析】:第9题【填空题】降雨量______的是大雨;降雨量______的是暴雨;降雨量______的是大暴雨。
【答案】:【解析】:第10题【填空题】通常情况下,以“______”为单位表示雨量的大小。
【答案】:【解析】:第11题【填空题】测量雨量大小的工具叫______。
【答案】:【解析】:第12题【填空题】______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很大。
用______、______只能知道大概下得大小,要想知道雨下得有多大,需要利用______来测量。
【答案】:【解析】:第13题【填空题】天气预报中把降雨强度划分为六个等级,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第14题【解答题】天气预报中雨量的等级划分标准是如何?【答案】:【解析】:第15题【解答题】你们觉得雨水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关系?说说下雨的对我们生产、生活的利弊。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雨下得有多大

3.雨下得有多大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出自郑燮的《新竹》前进学校史爱东【教学目标】1.知道降雨影响我们的生活,知道天气预报中雨的等级划分标准。
2.能够用废旧塑料瓶自制雨量器,能够尝试用自制雨量器测量降雨量。
3.对判断雨的大小和用简易的雨量器来测量降雨量等活动充满兴趣,留心观察,了解下雨给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知道降雨影响我们的生活,了解天气预报中各个等级的雨量划分。
【教学难点】用废旧的塑料瓶自制雨量器,尝试用自制雨量器测量降雨。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塑料瓶、胶带,剪刀、标尺、雨量器。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谜语激趣导入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个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河里看不见。
你们知道是什么吗?2.那么你们学过有关雨的古诗吗?如《春夜喜雨》、《春晓》。
有没有比它大的雨?3.下雨时,怎么知道雨下得有多大?(听雨声大小、屋檐滴水的大小、看叶子下垂的程度、看水花的大小。
)4.你认为这种方法很科学、很准确吗?5.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的知道雨下得到底有多大呢?(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认识雨量1.谈话:研究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天气预报中的播报员是怎样播报雨的?大家认真观察。
2.知道了些什么?雨量,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吗?(或什么是雨量?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我们称为降雨量。
)3.雨量的单位是什么呢?(雨量:毫米)4.谈话:我们知道了雨的大小用雨量表示,雨量是多少可以用毫米表示,那么雨量是用什么测出来的呢?5.接着出示雨量器,这个你们见过吗?同学们好好看它是什么形状的?由几部分组成的,每部分各有什么作用呢?6.下面我们来看看它组成的结构图。
给学生介绍。
7.它们是专门用来测量雨量的仪器,科学家把这个仪器叫做雨量器。
8.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测量雨量的办法,就是用雨量器来测量。
第二课时一、探究雨量器的制作1.先让学生说制作雨量器之前要准备些什么材料,先想想制作雨量器时的步骤,以及需要注意些什么?2.播放制作雨量器的步骤(强调安全及制作的细节。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雨下得有多大》教案1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雨下得有多大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 能够通过较为明显的几种云的形状和颜色来判断哪种云会下雨;2. 能够用雨量器测量雨量的大小,初步了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
知识与技能1.认识几种常见的云,知道哪种云可能会下雨;2. 知道用“毫米”表示雨量的大小;3. 能够制作简单的雨量器,并知道怎样使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愿意研究和制作雨量器,发展操作技能和情趣;2. 对气象工作产生兴趣,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长期记录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
3. 愿意和雨水亲近,培养与大自然的亲近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雨下得大小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难点:自制雨量器并测量降雨量。
教学准备:塑料瓶、剪刀、尺子、透明胶带等。
教学过程:一、认识使用器具测量降雨量的必要性1. 导入:今天天气怎样?前一段时间我们这里经常下雨,你知道雨下得有多的吗?2. 有什么好办法测量雨的大小吗?二.制作雨量器1 教师出示事先做好的雨量器,引导学生观察。
告诉学生测量雨的大小的工具叫雨量器,有毫米(ml)作单位。
(板书)2.大家想不想做一个,来测量雨量的大小?3.出示课件,指明读一读。
学生对照制作步骤,进行合作。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三、利用雨量器测量雨量的大小1.简单评价做得好的小组。
2.雨量器做好了怎样使用呢?出示问题,指明读一读。
3. 学生讨论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课件出示正确使用雨量器的方法,齐读。
友情提醒:有的瓶子底部不平,为了便于测量,每次量雨前,要在雨量器里加水直到最低刻度。
读数时,要把雨量器放在平坦的桌面上,视线与水面保持水平。
每次测量前都必须倒掉一些水,使水面与雨量器的最低刻度齐平。
4老师来看看同学们是否真的会使用雨量器了,取三只做的好的、口径不一的雨量器,..教师模拟降雨。
4.指导学生读出雨量的大小。
5.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量雨行吗?怎么办?四、鼓励学生实际应用1.同学们,有了雨量器今后下雨时,我们就可以像气象工作者一样来测试每次的降雨量了。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雨下得有多大

小雨淅淅沥沥……那衡量大雨、小雨的标准是什么?
争论产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回忆下雨时的情景
课时备课:
模式
学生学习过程及方法
教师适时引导及评价
预设意图
二次备课
拓展延伸
阅读教材P48了解雨量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小结:雨有小雨、中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
强调天气预报中的各种降雨是如何界定的
板书设计
雨下得有多大
小雨中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
倾听
描述见过的下雨时的情景(有对形状的、雨量大小的、雨中物体的描述)
说说从哪些方面来看出雨的大小
3、你认为什么样的云会下雨?为什么?
4、进行简单的统计。
云多且底厚容易下雨
5、谈话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过长期观察发现,雨层云等最有可能下雨,看来都成了“看云识天气”的小专家了。那么这些云又会下多大的雨呢?你知道的雨是怎样的?
3、几种常见的云,知道哪种云可能会下雨。
4、会科学课的趣味性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雨下的大小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难点:自制雨量器并测量降雨量。
教法
通过讲解、演示法,让学生对雨量器的功用有明确的认识
学法
进行观察、对比,学会雨量器的制作
资源利用
剪刀塑料瓶胶带标尺
模式
学生学习过程及方法
教师适时引导及评价
预设意图
二次备课
谈话导入
回忆
欣赏猜测
一、谈话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下雨前,天空是怎么样的?请你描述一下。
2、云图展示:积雨云、雨层云、高积云、卷云、卷积云、卷层云
用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课时备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2019-2020年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3.雨下得有多大巩固辅导第九十
篇
第1题【单选题】
下面关于雨量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适合与气象站测量雨量
B、用来收集降水的唯一器具
C、只能用雨量器测量降水
D、用来收集降水的专用器具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暴雨的降雨量在( )。
A、25~50
B、100~200
C、50~100
D、大于200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关于影响测量降雨量的因素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雨水反溅
B、树叶阻挡
C、空气中的颗粒物
D、屋檐滴水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降雨量多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时间不同,雨量器的刻度越小降水越小
B、时间相同,雨量器的刻度越大降水越小
C、时间不同,雨量器的刻度越小降水越大
D、时间相同,雨量器的刻度越大降水越大
【答案】:
【解析】:
第5题【判断题】
雨量器的大小、形状不同,测得的结果不可能一致。
(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6题【判断题】
测量降水量时,测量的时间相同不管在哪测量降水量都会相同。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7题【判断题】
用雨量器测雨量前,要把水加到0刻度。
(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8题【判断题】
降雨量的多少与降雨的时间和大小有关。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9题【填空题】
时间相同,雨量器的数据越______说明降雨量越大;雨量器的数据越______,说明降雨量越小。
【答案】:
【解析】:
第10题【填空题】
测量雨量大小的工具叫______。
【答案】:
【解析】:
第11题【填空题】
雨量器测量降雨量多少与______的大小无关。
【答案】:
【解析】:
第12题【填空题】
天气预报中把降雨强度划分为六个等级,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第13题【填空题】
24小时内降雨量在0.1—10毫米之间的是______;10—25毫米之间的是______。
【答案】:
【解析】:
第14题【填空题】
用雨量器测雨量前,要______。
【答案】:
【解析】:
第15题【解答题】
你们觉得雨水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关系?说说下雨的对我们生产、生活的利弊。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