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是一门艺术》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中国艺术史读书笔记(原创5篇)

中国艺术史读书笔记(原创5篇)

中国艺术史读书笔记(原创5篇)中国艺术史读书笔记篇1中国艺术史读书笔记《中国艺术史》是一本全面而深入地介绍中国艺术史的书籍,作者是著名艺术史家巫鸿。

这本书从史前时期一直到二十世纪初,对中国艺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让我们得以一窥中国艺术的全貌。

本书的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探讨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各个门类,包括绘画、雕塑、陶瓷、建筑、工艺美术等。

作者通过对这些艺术门类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和独特魅力。

在书中,巫鸿以丰富的历史资料和艺术品为例,详细阐述了每个时期艺术风格的变化、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以及艺术品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他的叙述清晰而生动,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每个历史阶段的艺术风貌。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书中对中国古代艺术的理解和阐述深感认同。

作者通过对历史背景的剖析,使我对中国古代艺术的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

同时,书中所涉及的艺术品和历史人物,也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习俗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然而,我也注意到了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书中对某些艺术门类的介绍可能过于简略,对于一些新兴艺术形式的出现和发展并未给予足够的关注。

此外,书中的一些观点可能过于强调传统审美观念,对于现代艺术的独特价值有所忽视。

总的来说,《中国艺术史》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籍。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中国艺术的壮丽画卷。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国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中国艺术史读书笔记篇2中国艺术史读书笔记一、背景概述中国艺术史,是指对中国艺术起源、发展、演变过程和各个艺术门类的艺术特色、代表作品、著名艺术家以及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的研究和阐述。

中国艺术史源远流长,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深入分析1.古代艺术:从新石器时代到汉朝,是中国艺术的起源阶段。

陶器、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逐渐形成。

其中,汉朝的画像石和画像砖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表现了人们的生活场景和神话传说。

教师读书笔记汇编15篇_3

教师读书笔记汇编15篇_3

教师读书笔记汇编15篇教师读书笔记1我们向来要求学生做听话的乖孩子,做一个尊敬老师的好学生,然而反身自问,你尊重他们了吗?现代教育首先要求教育工作者做一个尊重学生的好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好老师,才能让学生真正尊敬你。

尊重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教师应着力去关心每一位学生,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的特点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不同的情感体验与交流。

如果用同一种方法同一种模式同一个标准,去要求每一位学生,毫无区别,其实那就是一种漠不关心,不负责任,也是极大的不公正不公平,也是极大的不道德不民主的表现。

我们既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也要尊重学生的特长,一个人在社会上吃饭生活,在社会上立足,是靠他的特长,培养一个有个性的学生可能比培养若干个平庸的大学生更有意义。

不具备爱心的人当了老师对自己是一种折磨,对学生是一种痛苦,甚至是一种万劫不复的生命灾难。

现代教师的职业道德可以归结和提炼成一个字“爱”,有了爱教师的职业道德便全有了,作为教师爱心比什么都重要。

有爱学生就要尽自己的最但努力,爱心和爱的教育往往能创造奇迹。

世界上千千万万种教育方法,爱的教育是一种最伟大的方法,有爱就有希望,有心就有力量。

教师读书笔记2我最近读了《赏识你的学生》一书,读后感受颇多。

全书用许多生动的案例诠释了“期待效应”试验、“需要层次”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教育理论知识,阐释了实施“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可行性,通过一个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教育故事,喊出了教师要善待每一个生命的教育理念。

一、让人人都享受一份关爱其实德育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对学生偶然的错误和闪失,不要过分求全责备,因为教师偶尔也会有背离道德的言行。

学生在形成良好品行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教师的关爱。

爱,是一种重视,一种呵护。

我们要站在珍视每个生命价值的高度去关爱每个生命个体的成长,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去保护学生的自主发展权。

我们要重视每个个体的存在,每个人都是同样重要的。

论科学与艺术读后感

论科学与艺术读后感

论科学与艺术读后感
《论科学与艺术》是一本关于科学与艺术之间关系的书籍,作者通过对科学和
艺术的本质进行深入的探讨,揭示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性,也对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书中,作者首先对科学和艺术进行了定义和区分。

科学是通过实验和观察来
探索自然规律的一种方法,而艺术则是通过创造性的表达来反映人类内心世界的一种形式。

虽然二者在方法和目的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书中也探讨了科学和艺术之间的联系。

虽然科学和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有
所不同,但它们都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的一种表达。

科学通过理性的分析和实验来揭示自然规律,而艺术则通过感性的表达来反映人类的情感和思想。

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多维度。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科学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科学和艺术
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科学和艺术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

科学和艺术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的一种表达,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科学和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
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科学和艺术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将会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创新和进步,为人类的美好未来铺平道路。

《研究是一门艺术》读书笔记

《研究是一门艺术》读书笔记

《研究是一门艺术》读书笔记引言三位作者韦恩C布斯、格雷戈里G卡洛姆和约瑟夫M 威廉姆斯强调:无论是撰写学位论文、调研报告,还是撰写一部图书,研究者应突破自我中心,从目标读者的角度出发,来寻找读者关心的话题,用读者接受的语言和文体写作,预见读者可能提出的富有见解而又挑剔的意见并加以回应。

成功的论文、研究报告或图书其实是一场在作者与读者间精心组织的对话。

虽然我从没写过论文,但是却看过不少,深觉作者言之有理。

作者发现大多数研究生对研究有着刻板印象,他们以为研究就是一个设计问卷或实验展开调查或实验回收问卷或数据清理数据做统计分析书写论文的过程,他们对研究的内涵多不理解甚或误解、曲解。

对他们而言,做研究只是一个他们为了求得学位必经的过程,论文对他们而言,是一个缺乏感情、缺乏生命投入的身外之物。

Part1:研究、研究者与读者研究是什么?研究有何意义?广义来说,我们每个人都在做研究:搜集资料,回答问题以解决难题。

我们常常不落笔将其写下来,但是事实上我们正依赖着那些写出研究成果的人。

没有这些经过检验、值得信赖而且发表过的研究作为参考,我们将局限在当下的知识经验。

做研究的最终追求是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愉悦,发现没有人知道的事物带来的满足感,以及对丰富人类知识与理解贡献一己之力。

正如作者所强调的一样,研究着和读者之间是双向对话的:读者会评判研究者,而深思熟虑的研究者也会借由想象预先评判他的读者:他们是谁?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知道什么?以及,他们有什么需求?然后再利用这些判断来形成他的写作。

对于研究者而言,有三种可能的关系。

第一,我找到了一些真的很有趣的东西。

第二,对你很重要的实际难题,我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案。

第三,我找到了一个对你而言很重要的问题的答案。

对于读者而言,也有互补的三种关系。

第一,用一些我不知道但有趣的事情来让我愉悦。

第二,帮我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帮助我更了解某些事物。

理解这些读者研究者关系如何运作的一个最佳方式,就是团体合作,进行有组织的团体分享。

《研究是一门艺术》思维导图读书笔记

《研究是一门艺术》思维导图读书笔记

对于这类经典书籍,思维导图和书评只是让你对书的内容有个简单了解,最好自己去读上几遍,才能真正有所帮助并能学到一些东西
思维导图作者: 雲小·川貝枇杷(感谢他的分享)豆瓣:雲小·川貝枇杷
研究的内涵:
研究是有血有肉的,是一个感情与生命投入的过程,是有灵魂的,是需要有反省力的,是一种对话的过程,是一个严谨的逻辑推理过程,是要建立一个尊重别人,别人也尊重你的风范的努力,是对人类福祉和命运的深切关怀的行动。
了解读者的检验表:
一开始就想到读者,也知道在执行研究计划的过程中会更了解读者。在研究初期就应回答下面的问题,当开始规划时再回答一次,修改稿件时再看一次:
1)谁会阅读我的报告:
1.专业人员;
2.信息充分的一般读者;
3.对我的题目一无所知的一般读者;
2)他们是否期待进行我打算做的研究?我是否应该:
在企业与政府里、在法律与医学中、在政治与国际外交上,最有价值的技巧莫过于找出其他人都应严肃看待的难题,并以一种说服他人去关心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如果你在中国历史的课堂上可以做到这样,你在街道上或香港的企业或政府办公室里也可以办得到。
今日为是明日即非的原则:宁可选择纸质的形式而不是互联网的原始资料,除非你有一个不这么做的好的理由。(不想去图书馆并不是个好理由)。虽然你不应盲目相信任何一种原始资料,但大部分的读者比较愿意信任来自可靠出版社或期刊的原始资料,而不是那么相信互联网上的大部分原始资料。
一旦你认为找到的数据似乎能为你的问题提供一个合理的答案时,你已准备就绪,可以开始把数据塑造成一个论证,接着撰写初稿与修改报告。
不管路径多么迂回,如果按部就班地进行,并预想着可能碰到的困难,你会有信心稳健地迈向你的答案。
我们承认:只有当我们不再说”那又怎样“,而改说”哦不!那我们怎么办才好呢“时,一个难题才会存在。

研究是一门艺术读后感

研究是一门艺术读后感

研究是一门艺术读后感
研究是一门艺术,这本书让我对研究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这本书中,作者详细地介绍了研究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技巧,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研究的魅力和重要性。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研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研究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研究的本质是什么。

研究并不仅仅是收集资料、撰写论文,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探索的精神和方法。

研究需要我们不断地提出问题、寻找答案,要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做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其次,这本书还让我了解了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研究需要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创新性,需要遵循一定的研究规范和方法。

在进行研究时,我们要善于观察、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分析数据,最终得出结论。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研究的创新性,要有勇于挑战传统观念的精神,不断地探索新的研究领域和方法。

最后,这本书还让我意识到了研究的艺术性。

研究需要我们有耐心、细心和毅力,需要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调整思路、改进方法,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

同时,研究还需要我们有灵活
的思维和创造性的想象,要能够在复杂的研究环境中找到突破口,做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研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研究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我相信,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我会更加认真地对待研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做出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研究是一门艺术,我会用心去学习、去实践,让自己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研究者。

勒内·韦勒克 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读书笔记

勒内·韦勒克  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1949年)勒内·韦勒克(René Wellek,1903-1995),1903年出生于维也纳,为捷克裔美国籍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史家,比较文学学科的创始人,后期新批评的杰出代表,韦勒克在布拉格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学。

韦勒克早期曾参加布拉格语言学派的活动,二战爆发后移居美国,后在耶鲁大学执教。

主要著作有《英国文学史的兴起》、《文学理论》、《批评的概念》、《辨析:再论批评的概念》、《近代文学批评史》等,在对文学研究的坚守中,韦勒克为现代文学理论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奥斯汀·沃伦(Austin Warren, 1899-1986),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长期执教于密歇根大学,1926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获博士学位。

代表作有《批评家和人文主义者蒲柏》、《新英格兰良知》,以及和韦勒克等学者共同编写的《文学学:目标与方法》和《文学理论》等。

本书总体分为四大部分:1.对文学理论术语的定义和区分,2. 文学研究前期的资料搜集和准备,3.文学的外部研究文学,4. 文学的内部研究。

其中内部研究是本书的重点总的说来,作者的立场是坚持形式主义的文学研究方法,注重文学的“文学性”和文学作品的内部研究。

接下来是对每部分的细致解读:在第一部分“定义和区分”中,阐释了文学的本质、作用,对文学和文学研究的关系,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关系进行了界定,并对总体文学、比较文学和民族文学的概念进行了辩证的分析。

文学和文学研究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文学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而文学研究,是一门不能称为科学的知识或者学问。

作者认为对文学艺术的“鉴赏”与“研究”是不应分割开来的。

真正的文学研究应是既具有“文学艺术性”又具有“系统性”。

接下来便是如何对文学艺术做研究的问题。

之前有人提倡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学艺术,寻求文学创作的因果规律和客观性、确定性等。

美术读书笔记与心得(精选10篇)

美术读书笔记与心得(精选10篇)

美术读书笔记与心得(精选10篇)美术读书笔记与心得篇12021年8月5日至17日,我有幸参加了__区90学时美术培训,虽然天气炎热,但也没有阻挡我们学习的热情,第一天看到培训安排,我就感觉这次培训非常具有实效性,非常注重我们美术教师的专业技能成长,安排了很多实践学习的时间,也感觉到领导对此次培训的重视,不但课程安排上合理有序,更重要的是采用了与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合作的形式,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场地和优良的师资。

总之,能有这样一次学习的机会,内心感到无比的幸福。

在几天的学习时间里,有幸聆听了导师的新的教育教学信息,以及国画专业上导师的示范指导,受益匪浅,开阔了眼界,也结识了很多良师益友。

其中__市美术教研员,李芳老师的讲座,讲到了学校特色教育的打造和新材料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用她身边活生生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__地区一些具有特色的美术教学研究案例。

确实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也感受到,要打造学校的特色教育,需要我们教师潜心去研究,用心去打造,像培养自己的孩子一样,从点滴做起。

她还在如何撰写教学研究课题方面给了我们很多的指导,用通俗的言语,典型的案例,讲解了课题研究方面要注意的方面,她教导我们在教学中,要多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表现,真正关爱学生,用情感倾注于教学中。

而不能以自己的教为中心去撰写*。

湖州师范学院姚起老师,给我们讲授了新材料的应用,也通过了一些例子,在材料表现方面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特别是他的一些创造性的理念,给我无尽的想象空间,体会到了艺术创造的魅力和价值。

这次培训我们分了三个班级,我选择了国画班,但其实我在国画方面的学习是很薄弱的。

平时拿笔的时间也比较少,对笔墨的运用是很生疏的。

但我内心却对国画艺术十分喜爱,所以作此选择。

比较幸运的是,我们国画班有一位十分优秀的导师,钟安老师,初见时就被他儒雅的气质,和谦逊的言语所感染。

期间,他给我们在国画学习上提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时在学习方法上的指导,给我指明了学习的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是一门艺术》读书笔记韦恩·c·布斯、格雷戈里·G·卡洛姆、约瑟夫·M·威廉姆斯,研究是一门艺术,新华出版社,2009年8月本书介绍了一种环形研究过程:思考-写作-修订-重新思考,并提出了在寻找话题、制定计划、收集资料、组织论据、起草初稿、修改润色等各个环节中贯彻以读者为中心原则的具体方法。

作者强调,无论是撰写学位论文、调研报告,还是撰写一部图书,研究者应突破自我中心,从目标读者的角度出发,来寻找读者关心的话题,用读者接受的语言和文体写作,预见读者可能提出的富有见解而又挑剔的意见并加以回应。

成功的论文、研究报告或图书其实是一场在作者与读者间精心组织的对话。

第一部分研究、研究者与读者1、写作前的实现规划是必要的。

机敏的研究者不会受制于自己的规划,当计划内容出现问题时,或无意中发现更有趣的,可以引出新方向的想法时,他们会改变自己原先的计划。

P32、为什么要写出来?写作有主意记忆,有助于了解,有助于获得新的观点。

P10-123、撰写研究报告是一种书面的方式思考,不过是以读者的角度来思考。

P144、创造与读者的关系:第一,你的角色。

与读者建立稳定的研究关系的第一步,是提供比他们已经知道的事实更多的东西。

有三种与读者的关系:“我找到一些真的很有趣的东西”、“对你很重要的实际问题,我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案”、“我找到了一个对你而言很重要的问题的答案”,第三种关系常见于学术界。

5、第二,读者的角色。

想象读者正期待你去做某个你自己实际上也想做的研究。

“用一些我不知道但有趣的事情来让我愉悦”、“帮我解决实际问题”、“帮助我更了解某些事物”。

P17-236、成功合作的三个关键:经常讨论,容许异议,组织与规划,团体中应指定一位主持人、推动者、协调者和组织者,可以轮流,也可以固定一个人负责。

这个负责人要记录时间、确保进度、主持讨论,而当团体进度停滞时,他要决定接下来该怎么进行。

其他人可以保持随时更新的大纲,一开始是主题式大纲,接着是你研究论证的大纲,最后是你的论点式大纲。

如果你的计划需要很多的资料,则得有人负责维持搜集数据的进度,并将引用的参考文献列成清单,并为引用的数据用途加上批注。

P24-257、处理因经验不足而无法避免的问题:第一,要知道不明确感和焦虑是无法避免的。

那不是能力不足,而是缺乏经验的现象。

第二,借随时书写去掌控主题。

写下概述、评论和问题,写的东西越多,不论多么粗糙,就越自信。

第三,把整个过程分成可处理的数个步骤去了解整体,但要知道哪些步骤是相互支持的。

一旦发现一个主题或形成一个好的研究问题时,就可以在写作和修改上更有效率。

反过来说,如果预先设想如何写初稿与修改,也会较有效率去找到好问题。

第四、设定实际的目标。

读者即使不见得同意你的论点也会认为你做的很严谨,这样你已经完成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更重要的,应该认识到,这些辛劳是一种学习的经验,尤其是在沮丧的时候,继续你的研究工作,有信心终将成功。

最后可能只是“总的来说,好不错”,但或许比“好不错”更好。

P27-28第二部分提问题,找答案8、规划研究计划。

最初的四个步骤:第一、找到一个具体的题目。

第二,提出与该题目相关的问题,直到发现某些引发自己兴趣的问题。

第三,决定你的读者会期待你用什么类型的证据来支持你的答案。

第四,决定你是否可以找到那些数据的来源。

P339、花时间写作来帮助自己了解自己的研究:拟定初步的大纲,质疑你阅读到的,绘图来连接不同的事实,概述不同的原始资料、立场及学派;甚至记录随想。

边进行边写作,将会激发做好的批判思考,更加了解原始资料,更有效率完成文稿。

P3410、如何确定题目?第一,让题目更加明确。

利用增加特定的文字及词组来限定主题,如冲突、描述、贡献以及发展等,与……冲突、加以描述、对……贡献以及发展出……,注意题目要具体,但是不要太狭隘。

第二,从明确的题目到问题。

阅读研究报告的读者并不是想要获得信息,而是想要获得一个值得提出的问题的答案。

找出对某题目不懂之处的最佳方法,就是用许多提问来质疑它。

方法如下:一问研究题目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你的题目如何成为一个更大系统里的一部分。

二问你的题目如何以及为何随着时间而改变,仿佛有它的历史一样?如何、为何只是一个大历史中的一小部分?三问题目属于哪一类?变异性还有多大?在哪些情况下,它们彼此间相似或有差异?题目可以放入哪个更大的类别?这么做对我们理解它有何帮助?四问题目反映什么价值?支持怎样的价值?或者抵触怎样的价值?你的题目有多好或者多糟?是否有用?五问有关“HOW”“why”的问题,可能引致更深入的研究及导向更有趣的答案。

接着将小问题汇聚成一点的,更有意义的问题。

当你确定一两个问题后,它便能导引你更有系统的进行研究。

一个问题可以将你的研究聚焦到只要搜索需要回答所提问题的资料,而当你找到认为可以支持答案的数据时,你便知道这是停滞搜索数据的时候了。

在前面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目标是找到可以挑战你、或者最好是可以引发你强烈好奇心的问题。

P38-43第三、如何让题目更有意义?从“那有怎样?”这个问题开始,问问自己,如果我不懂……,那有怎样?第一步:为题目命名:你在写什么——我在研究……第二步:对这个题目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你的问题:因为我想要找出……第三步:为什么你希望读者知道这些——你的理由: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P47 如何快速找到题目?书中提供了些经验。

P4811、从问题到难题什么是研究难题?与实际难题对比理解。

实际难题是由某些让我们不快乐的情景所导致的,这些情景造成我们时间、金钱、尊严、安全的损失,甚至影响我们的生活。

我们可以借由消除导致损失的因素,或鼓励别人做些什么事使这个世界产生某种改变,以解决这个实际难题。

研究难题源自不完整的知识或有瑕疵的理解。

我们不是借着改变世界、而是借由更理解它的方式来解决研究难题。

P53难题的共同结构:一个处境或情境该情境会导致令人不悦的后果,而这样的损失是你不想承担的。

P54对于实际难题来说,没有损失就没有难题。

P55对于研究难题来说,它的情境总是对事物不知道或者不了解。

P56找到一个研究难题的西靠模式:提出一个问题——不知道但是想知道的事物假想有个人问你:“如果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那又怎样?”然后,我们可以这样回答——陈述其他我不知道的事物,知道我解答第一个问题,即其他人应该也想知道的问题时为止。

“如果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就无法回答一个更重要的问题:……”P57也许还可以问一句:“那又怎样?”,那么就得提出一个更大的问题,而该问题的答案须根据前一个问题的答案而定,这个答案对读者而言必须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P58却别纯理论研究和应用性研究P58-61怎么样找到好的研究难题?寻求协助,阅读之际寻找难题——注意阅读最后几页,寻找你的观点所要解决的难题类别不同的矛盾整体部分的矛盾发展的历史的矛盾外部的因果矛盾角度的矛盾P62-6812、如何使用原始资料原始资料的三种用途阅读以找出难题:注意论文的结尾部分,作者常在此处指出他们尚未解决的议题或可能的新研究路线。

这属于快速、发掘式阅读,一定要对那些引发兴趣、刺激思考的东西保持敏感。

边读边写,但只记录自己粗略笼统的反应及想法。

阅读以提出论证:借用好的论证逻辑。

做注释时,记录较为广泛的观点,写下论证的大纲,记下用以支持他的论据种类。

这种阅读要仔细小心,必须放慢速度,在完成的语境中掌握论证的整个意义。

阅读以寻找证据:做好记录,注意不要把观点当事实。

不要尝试收集与问题有关的全部资料,那通常是不可能的,但的确需要充分的并具有代表性的证据。

P85-88广泛而批判地阅读。

一是务求广博,二是放慢速度,重复阅读那些让你感到迷惑不解的段落。

三是先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了解全貌,才能真正提出自己的看法。

四是准确性。

P88-90第三部分提出观点并加以支持13、什么是论证?五要素:观点——理由——证据——承认和回应——原理或论据关系:观点建立在理由基础上,理由建立在证据基础上,通过承认和回应读者有可能会提出的问题,论据是赋予观点和理由之间的关联,要注意的是,论据提出一般原理,而观点和理由是这个一般原理的特例。

这整个过程构成一个论证。

P107-11514、什么是好的观点?具体明确的语言。

第一要务是清楚的表达自己观点,毫不含糊。

具体明确的逻辑。

用两种方法详述观点的逻辑:“以虽然或者即使开头引出观点”、“以因为开头来结束观点”P121-122有意义。

理由:说明读者为什么应该接受这个观点。

证据:读者认为事实的说法。

研究者可以相处理由,但是无法想出证据;证据是显而易见的确凿的事实。

P130-13116、承认和回应一、质疑自己的论证首先质疑自己的难题质疑你的解决方案质疑对论证的支持,重点放在证据上。

二、针对论证找出替代方案从原始资料中找出替代方案三种可预测的替代方案:处理作者提出的原因,还有其他原因;不过,这些反例怎么解释;我对X的定义与你不同,对我来说,X的意思是指……三、决定要承认什么选择替代方案来回应;承认无法回答的问题四、以回应作为次要论证P143-15517、论据论据总是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一般情况,另一个是读者据以推想的一般性后果。

这两个部分,可以是因果、征兆、行为规则、定义、推理的原则或者是原理P159第四部分准备、撰写以及修改草稿18、主题式大纲和论点式大纲19、比较早的提出论点20、撰写一个暂时性导言,提供简短的语境,然后简要陈述问题及其重要的理由,接着是问题的答案。

P18421、报告主体:描绘必要的背景、定义和条件以最佳的顺序呈现理由与证据:从旧到新,从比较短而简单的到比较长而复杂的,从没有争议的到比较有争议的。

同时可以考虑:时间先后顺序;逻辑的顺序——证据、理由到观点,或者反过来;先从让步与条件开始,接着是能够驳斥的反对意见,最后是肯定证据,或者反过来。

确定承认与的位置确定论据的位置:一般而言,在提出观点及支持的理由之前,先陈述论据。

P18822、导言的三个要素共同背景+难题+回应23、开头两句的三种选择令人印象深刻的引文令人印象什么的事实一个相关的逸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