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

合集下载

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
北伐军行至山东时,日本一度出兵山东,暗助军阀张宗昌,杀害交涉员蔡公时,史称“五三惨案”。此时蒋介石与冯玉祥在济南以南的党家庄车站会晤,决定绕过济南,继续北伐,同时命令济南驻军一律撤出。避免再发生冲突。另一方面则从外交交涉,分别向日军司令,日本外交部严重抗议,并要求日军同时撤出济南,同时请求英美协助调停。
北伐战争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北伐战争
北伐时国民革命军接管位于汉口的英国租界北伐战争,是1926年至1928年,由中华民国的广州国民政府及其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北进讨伐北京北洋政府及其领导下的各路军阀,使中华民国在形式上完成统一的战争。1926年7月9日蒋介石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进行北伐誓师,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奉吉黑三省由北洋政府五色旗改悬国民政府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改保安委员会为东北政务委员会,即东北易帜,至此北伐成功。
国既沉沦,家孰与存。
民不安宁,民孰与生。
嗟我将士,矢尔忠诚。
三民主义,革命之魂。
嗟我将士,共赋同仇。
革命不成,将士之羞。
嗟我将士,如兄如弟,生则俱生。
存亡绝续,决于今兹。
不率从者,军法无私。
北伐部队
壮烈之死,荣于偷生。
嗟我将士,保此国家。
嗟我将士,保此人民。
遵守纪律,服从司令。
唯纪与律,可以致胜。
生命为私,纪律为公。
生命为轻,命令为重。
嗟我将士,团结精神。
彻始彻终,相爱相亲。
毋惧强敌,毋轻小丑。
万众一心,风雨同舟。
北伐战争
我不杀贼,贼岂肯休。
势不两立,义无夷犹。
我不牺牲,国将沉沦。
我不流血,民无安宁。
何应钦、谭延闿、朱培德、李济深、李福林、程潜、李宗仁、唐生智分任第1军至第8军军长;缪斌、李富春(共产党员)、朱克靖(共产党员)、廖乾吾(共产党员)、李朗如、林伯渠(共产党员)、黄绍竑、刘文岛分任第1军至第8军党代表或副党代表。除第8军驻湖南衡山、安仁地区,第7军驻广西外,其余6个军均驻广东。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在以V.K.布柳赫尔(化名加伦)为首的苏联军事顾问建议下,根据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和军阀之间的矛盾,制定了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首先消灭吴佩孚军,然后歼灭孙传芳军,最后消灭张作霖军。部署以主力进军湘、鄂,另以第1军大部在广东汕头、梅县地区对闽警戒,第1、第4军各一部和第5军大部留守广州。

北伐战争 知识点总结

北伐战争 知识点总结

北伐战争知识点总结一、战争背景北伐战争的背景可以追溯到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政局。

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然而,在袁世凯等北洋军阀的混战和割据下,中华民国政权并没有得到有效巩固,实际上是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

在这样的政治混乱中,国家经济衰退,社会秩序紊乱,百姓生活困顿,外国列强也利用这一机会在中国各地争夺势力范围。

面对这一局面,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都认识到必须打破军阀割据的局面,实现国家的统一。

于是,孙中山提出了联合共产党、联合苏俄、联合全国人民,进行国共合作争取国家统一的思路。

其中“联合共产党”便是国共合作的一大内容。

国共两党之间的合作,就是为了打破北洋军阀的统治,推进国家的民主改革。

二、导火线北洋军阀统治中国的不稳定和腐败,以及对外国列强的依附和割地求和,使得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不断高涨。

而北洋军阀政权内部的矛盾和冲突也增加了中国社会的动荡。

各地军阀之间的争斗,对民生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加速了革命力量的壮大。

北洋军阀的腐败和无能,也使得各地群众的反抗情绪逐渐蔓延。

在此时,国民党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发动了康德尔起义和广州起义,向北洋军阀进行武装反抗。

这两场起义,对北洋军阀政权构成了直接威胁,无疑成为了北伐战争的导火线。

三、战争进程北伐战争的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北伐战争的准备期,主要是国民党加强自己的武装力量,扩大自己的影响范围;第二阶段是北伐战争的全面爆发期,主要是国民革命军向北洋军阀的主要据点和势力范围发动攻势;第三阶段是北伐战争的胜利结束期,主要是国民革命军推翻北洋军阀政权,实现国家的统一。

1.北伐战争的准备期北伐战争的准备期主要是指1923年至1926年初的这段时间,国民党通过改组国民革命军,加强武装力量和政治准备,并加强国共两党之间的合作。

其中,国民党通过发动康德尔起义和广州起义,打响了北伐战争的第一枪。

国民党在这个阶段采取了灵活的战略,通过组织革命军事和政治人员,开展对北洋军阀的抵抗,并在广州建立国民政府。

北伐战争的简介

北伐战争的简介

北伐战争的简介北伐战争的简介北伐战争,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

1926年7月9日,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从广东起兵,在连克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以后,国民政府内部因对中国的不同态度而一度分裂,汪精卫和蒋介石决裂,北伐陷于停顿。

宁汉合流后,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伐,并在西北的冯玉祥和山西的阎锡山加入下,于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张作霖撤往东北并被日本刺杀于皇姑屯,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1] 至此北伐完成,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北伐战争主战场北伐战争主战场是一场完美的忧国共合作共同完成的一次大革命。

虽然是主动要求的合作,但是也的确是拿出了百分百的诚意去合作,在战争中,充分投入兵力去作战。

——即使在这之前,两党因为立场不同摩擦不断,但是共同的奋斗目标还在支撑着合作。

那么北伐战争主战场是哪里呢?这场战争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北伐战争主战场主战场是湖南、湖北,作战对象是吴佩孚。

再者由于吴佩孚是三者之间实力比较弱的,我们集中兵力去对抗成功性也大一点。

再加之,三大军阀之间也不是完全的合作关系,还是有利益竞争的,所以另外两家肯定会观望一段时间。

第二阶段的北伐战争主战场是从江西到江苏南部和浙江,主要作战对象是孙传芳。

虽然孙传芳在看到自己的上家快被灭了之后,已经赶紧的商量对策了,但是无奈还是一直在被打退,最后也被灭了。

第三阶段的北伐战争主战场是东三省,作战对象是张作霖。

这个人也是三者之中实力最强,最难搞的。

这一阶段情形比较复杂,蒋介石在占据南京上海后,心里就不安分了,发动政变。

国民政府在武汉曾发动沿平汉线北伐,但是仅仅将奉军驱出河南。

随后武汉发动“清共”。

后来蒋发动第二次北伐,将奉系势力驱逐出山海关。

总的来说,这次战役是胜利的,但是胜利果实却是被蒋介石盗取了。

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役北伐战争在历史上是十分重要的一场战争,这次的行动对于国家的统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在战争中途曾经一度的停顿,并且出现了分裂现象,但是这次战争还是带来了许多重要的作用。

初中历史北伐知识内容整理归纳

初中历史北伐知识内容整理归纳

初中历史北伐知识内容整理归纳初中历史北伐知识内容整理归纳北伐是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

1926年至1928年的北伐打破了封建势力的束缚,消灭了北洋政府,促进了国家民族和平统一,奠定了近代中国的基础。

初中历史教育中,北伐的内容也是不可缺少的。

下面将从北伐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三个方面,对初中历史北伐知识进行整理归纳。

一、北伐的起因1.国民党的开明政策: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了国民政府,推行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方针,加强了中国革命力量,为北伐奠定了基础。

2.军阀混战的削弱: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各地军阀割据,削弱了国家的力量,使得人民生活疲于奔命,这也是北伐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日本帝国主义的干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越来越猖狂,把东北、华北划给日本,引发了广泛的民族愤慨,为北伐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4.国共合作的促进: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形成了“宝山之战”等战役,对北伐的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北伐的过程1.北伐的始于1926年6月,以清除张作霖为首的东北军为目标,实现南北统一和打击日本的目的。

2.在李宗仁、白崇禧、邹韬奋等将领的带领下,军队从广东广州出发,历经湖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最终攻占北平,宣告北洋政府倒台。

3.在北伐的过程中,红军和国民军相互配合,互相支援,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左右合流”。

4.在北伐战争中,还发生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事件,这些事件为北伐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三、北伐的影响1.消灭了北洋政府:北伐胜利后,北洋政府倒台,结束了封建主义的统治。

这次胜利对中国政治局势以及国际地位都起到了深远的作用。

2.推进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件重要的事情,20世纪20年代初期,新文化运动达到了最高潮,北伐更是推进了文化的新生。

3.加速了国共合作:北伐是国共合作的成果,国共两党在北伐的过程中加强了合作,形成了联合政府,从而实现了党派和谐合作的局面。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北伐战争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北伐战争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北伐战争知识点北伐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旨在推翻北洋政府,结束军阀混战,统一中国。

本文将从北伐战争的起因、过程和意义三个方面,介绍北伐战争的相关知识点。

一、北伐战争的起因北伐战争起因于当时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军阀割据:北伐战争前,中国军阀割据严重,形成割据割据局面,国家统一和发展受到阻碍。

2. 经济危机:北伐战争前的中国经济陷入困境,农业、工业和商业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3. 国民党内部矛盾:北伐战争前,国民党内部存在各种矛盾和冲突,统一战线形成困难。

二、北伐战争的过程北伐战争是由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共同发动的一场武装革命战争。

其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开始时,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推动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

2. 第二次合作:国共合作关系再度发展,北伐战争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深入开展。

3. 前进路线:北伐战争中,以苏区为根据地,采取坚持游击战争和歼灭战相结合的策略,逐渐向内地进军。

4. 打破长江防线:北伐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发生多次激烈战斗,最终击溃北洋政府军队,打破了长江防线。

三、北伐战争的意义北伐战争对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1. 推动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进展: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政府,结束了军阀割据局面,达到了国家统一的目标。

2. 建立了南京临时政府:北伐战争成功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实现了政权的更替,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基础。

3. 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北伐战争使中国共产党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认可,增强了党的领导地位。

4. 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北伐战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战术,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总结起来,北伐战争是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

北伐战争的起因、过程和意义都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革命历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北伐战争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北伐战争

二、北伐战争
北伐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北伐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主要战场: 湖南、湖北(两湖战场消灭了吴佩孚)
北伐先锋:第四军叶挺独立团 北伐口号: 打倒列强,除军阀
胜利进军 的表现 迁
主要战役 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
北伐 战争
都 广州
武汉
胜利进军
胜利进军 的原因
①北伐军作战方针的正确; ②国共两党的齐心协力; ③广大北伐军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 锋模范作用; ④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 支援。
国民党一大旧址 (文明路215号)
外观及会场
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
(改组国民党)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 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后共同领导了哪些革命活动?
1、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 2、内容: 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 加入国民党 ,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 帝反封建的主张。
3、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 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一、国共第一次合作
孙中山(创建者)
蒋介石(校长)
周恩来 (政治部主任)
孙中山为什么要创立黄埔军校?
孙中山认识到过去自己进行的革命失败 的原因,就是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所以他 希望通过黄埔军校创建革命军,挽救中国的 危亡。
黄埔军校开学典礼
知识拓展
吴佩孚
孙传芳
张作霖
北伐胜利进军
蒋介石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学史明智
国共合作领导的北伐战争取得巨大胜利,但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导致国共合作破裂,国民 革命失败,给今天的我们什么启示? 北伐战争的历史昭示我们: 国共两党真诚合作时,对于国家、民族和革 命事业具有很大的好处;两党的合作被破坏时, 对于国家、民族和革命事业都会产生负面作用。

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

1926年2月,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明确提出了出兵北伐推翻军阀统治的政治主张。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一部和第四军叶挺独立团等作为先头部队,先行出兵湖南,援助正被吴佩孚部击败而退守湘南衡阳的第八军唐生智部。7月1日,广东国民政府发出《北伐宣言》,7月9日国民革命军的8个军约10万人,兵分三路,从广东正式出师北伐。共产党员李富春、朱克靖、廖乾吾、林伯渠分别担任二、三、四、六军的党代表。参加北伐军各级负责工作的共产党员还有陈毅、陈赓、蒋先云、张际春、包惠僧、叶挺、周士第等。7月12日至18日,共产党为了讨论党在北伐战争中的方针政策问题,在上海召开了四届中央第三次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第五次对于时局的主张》,号召全国民众积极推动和响应北伐,迅速扩大民众运动,巩固革命的联合战线,推翻国内军阀与打倒帝国主义。北伐战争打击的对象是占据中国广大地区、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张作霖和孙传芳。在西路主攻方向上,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七军主力同第八军会合后,在7月11日胜利进入长沙;8月22日,占领岳州;随后又攻克汀泗桥、贺胜桥,击溃吴佩孚的主力,直指武汉;9月6日、7日第八军主力占领了汉阳、汉口;10月10日,第四军主力和第八军一部攻克已被围困月余的武昌。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叶挺独立团在湖南和湖北战场一些关键性的战役,如汀泗桥、贺胜桥和武昌战役中英勇搏杀,建立了重大功勋,因此,独立团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被誉为“铁军”。北伐军中路部队进展缓慢,蒋介石的嫡系一军一师在南昌附近屡遭挫折,溃不成军,不得不向武汉求援。第四军、第七军先后转入江西,于11月初在南浔铁路一带发动猛烈进攻,终于歼灭孙传芳部主力,占领九江、南昌。在东路福建战场,原来留驻粤闽边境的第一军两个师也乘势向福建发动进攻,于12月中旬进占福州。在北伐军攻占汉阳、汉口的同时,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也在苏联顾问团和共产党员刘伯坚、邓小平等的帮助下,于1926年9月17日在五原誓师,绕道甘肃东进,参加北伐。北伐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打垮了吴佩孚,消灭了孙传芳主力,进占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部分地区,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由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以两湖为中心的全国工农运动亦迅猛发展,有力地支援了北伐战争。北伐战争还得到苏联政府的援助,苏联政府不仅以大批武器弹药、军需物资装备北伐军,还派遣了大批军事干部担任顾问,参加作战指挥。

八年级北伐战争知识点

八年级北伐战争知识点

八年级北伐战争知识点
八年级的学生们会在历史课上学习北伐战争这一段历史。

北伐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关系到国家形成和发展方向的问题。

下面,本文将以北伐战争为主题,为大家介绍具体的知识点。

一、北伐战争的背景
北伐战争的背景是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国家整体处于一个非常落后的状态。

同时受到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各种霸权主义手段的影响。

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矛盾愈发尖锐,各种革命和运动层出不穷。

二、北伐战争的过程
北伐战争是孙中山先生率领革命军发起的一次革命运动,开始于1926年,战争经历了五次大规模战役,战争的结束时间是1928年。

三、北伐战争的胜利
在北伐战争中,革命军经过多次战斗,终于取得了胜利。

北伐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革命从较少的地方性活动转为了全国规模的革命。

同时,也结束了20年来的北洋政府的统治。

四、北伐战争的意义
北伐战争的胜利使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中国的革命事业迎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中国的革命历程中,北伐战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其胜利也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北伐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事件。

在对待历史的认识上,我们应当准确把握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伐战争编辑[běi fázhàn zhēng]
北伐战争,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

1926年7月9日,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从广东起兵,在连克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以后,国民政府内部因对中国共产党的不同态度而一度分裂,汪精卫和蒋介石决裂,北伐陷于停顿。

宁汉合流后,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伐,并在西北的冯玉祥和山西的阎锡山加入下,于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张作霖撤往东北并被日本刺杀于皇姑屯,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1] 至此北伐完成,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北伐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正式统治全中国,成为中国在国际上唯一代表政权。

但实际上,国民政府内外仍有不同势力割据,造成日后发生中原大战等连串内斗冲突。

[2] 北伐期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政府决裂,开始对抗国民政府,导致十年内战。

[3]
北伐时国民革命军接管位于汉口的英国租界北伐战争,是1926年至1928年,由中华民国的广州国民政府及其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北进讨伐北京北洋政府及其领导下的各路军阀,使中华民国在形式上完成统一的战争。

1926年7月9日蒋介石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进行北伐誓师,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奉吉黑三省由北洋政府五色旗改悬国民政府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改保安委员会为东北政务委员会,即东北易帜,至此北伐成功。

基本消灭了南方的军阀势力,结束了军阀混战的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