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和怒江流域的气候变化及其对径流的影响
澜沧江流域自然条件

澜沧江流域自然条件1 概述澜沧江发源于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西北,唐古拉山北麓查加日玛以西4km的高地,河源海拔5388m。
源头河段称加果空桑贡玛曲,南流至尕纳松多后称扎曲,在西藏昌都与右岸昂曲汇合后称澜沧江。
再南流穿行于他念他翁与宁静山之间,然后穿过云南西部和云南南部,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有31km河段在中缅边境,至南腊河口流出中国国境后称湄公河。
澜沧江全长2161km(中缅边境河段31km),平均比降2.12‰,流域面积16.74万km2。
昌都以上为上游,昌都至四家村为中游,四家村以下为下游。
青海省境内河段长454km,区间流域面积3.87万km2,落差1548m,平均比降3.4‰;西藏自治区境内河段长480km,区间面积3.85万km2,落差1255m,平均比降2.61‰;云南省境内河段长1227km,区间流域面积9.02万km2,落差1780m,平均比降1.45‰,国界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760亿m3。
澜沧江水系主要由干流和众多的支流组成,主要支流有:子曲、昂曲、盖曲、麦曲、金河、沘江、黑惠江、罗闸河、小黑江、威远江、南班河、南拉河等。
昂曲是澜沧江最大支流,发源于青海省杂多县结多乡唐古拉山北麓瓦尔公冰川,海拔5664m。
南流人西藏巴青县境称松曲,又东流人青海省境称解曲,转东南流圣囊谦县吉曲乡8km后进入西藏,称昂曲,改向偏南在昌都汇人澜沧江。
河长约500km,流域面积16774km2,天然落差1898m,平均比降3.8‰,多年平均流量186m3/s。
黑惠江是澜沧江在云南境内最大的支流,澜沧江第二大支流,全长334km,落差1402m,平均比降4.2‰,流域面积11970km2,河口多年平均流量为155m3/s。
2 流域自然特征2.1 地形地貌澜沧扛流域,南北纵跨北纬21°~34°。
,东西横跨东经94°~102°,地势北高南低,自北向南呈条带状,上、下游较宽阔,中游则狭窄,流域平均宽度约80km,其中溜筒江~功果桥河段平均宽度仅为36km,流域内地形起伏剧烈,地形复杂。
河流是否会因气候变化而改变?

河流是否会因气候变化而改变?一、全球气候变暖对河流的影响1. 黄河水量减少近年来,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黄河源头降雨量减少,冰川融水减少,导致黄河流量减少。
气候变暖还导致冰川消融加速,降雨集中在夏季,进一步导致黄河水量的季节性波动。
高级词汇:气温上升,降雨量减少,冰川消融加速,季节性波动。
详细内容:- 气候变暖导致黄河源头降雨量减少,减少了河流的补给水源,从而使得河水流量变少。
- 冰川融水是黄河的重要水源之一,然而气候变暖导致冰川消融速度加快,使得冰川融水减少,进一步降低了河水量。
- 受气候变暖影响,黄河的降雨过程也出现了明显的季节性波动,通常降雨量集中在夏季,而其他季节的降雨量较少。
2. 长江洪水频发长江流域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近年来洪水频发。
气候变暖导致了雨水增多和暴雨过程的增强,加上水体蒸发速度的加快,导致洪水泛滥、形成暴雨洪水。
高级词汇:洪水频发,暴雨过程增强,水体蒸发速度加快,洪水泛滥。
详细内容:-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长江流域降雨量的增加,将增加了洪水的概率和频率。
- 气候变暖还导致了暴雨过程的增强,暴雨会导致河流水位迅速上涨,使得洪水更容易形成。
- 随着气候变暖,水体蒸发速度加快,水汽含量增加,降雨时降水量会增大,导致洪水泛滥的可能性增加。
二、气候变化对河流生物多样性的影响1. 水温上升导致鱼类数量减少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河流水温上升,影响了河流中的鱼类生存环境。
较高的水温会导致鱼类的代谢速率加快,需氧量增加,从而使其生存环境变得恶劣,鱼类数量减少。
高级词汇:水温上升,生存环境恶劣。
详细内容:- 气候变化导致河流水温升高,高温环境对于鱼类而言是个极大的挑战,鱼类的生存能力受到严重影响。
- 高温环境下,鱼类的新陈代谢速率加快,需氧量增加,但氧气溶解在水中的能力有限,这使得鱼类难以获得足够的氧气供应,导致其数量减少。
- 高温环境下,鱼类的繁殖能力也受到抑制,这进一步导致了鱼类数量的减少。
2. 河流水质恶化威胁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导致河流水温上升,降雨减少,导致水流变缓,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河流水质恶化,威胁河流生物多样性。
气候变化对河流水文过程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河流水文过程的影响近年来,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全球气温不断上升,冰川融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等现象显著增加。
这些变化不仅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稳定造成了直接影响,而且对河流水文过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降水模式、径流过程和水质方面,探讨气候变化对河流水文过程的影响。
首先,降水模式的变化是气候变化对河流水文过程的直接推动力之一。
根据气候变化模型和实测数据,全球范围内的降水模式正在发生显著变化。
一方面,某些地区降水量大幅增加,导致河流水位急速上涨,造成洪水灾害。
另一方面,一些地区则面临长期干旱和水资源稀缺的困境。
这样的变化使得原本平稳的水文过程受到了剧烈的干扰,给当地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挑战。
其次,气候变化对河流径流过程的影响不容忽视。
河流径流是河流水文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受降水、蒸发和土壤含水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随着气温升高和降水模式的改变,河流径流量发生了较大波动。
首先,全球范围内的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导致河流径流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
这不仅对附近的生态环境构成威胁,还会引发洪水等自然灾害。
其次,干旱地区的河流径流量持续下降,致使水资源供应紧张,对当地农业生产和人类饮水带来了严重问题。
因此,合理利用和管理河流水资源已成为缓解气候变化对水文问题带来影响的关键。
最后,气候变化对河流水质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河流水质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人类健康,而气候变化对河流水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气温上升导致冰川融化,增加了冰川融水对河流的输入。
这种情况下,冰川融水的携带物质含量增加,从而对河流水质产生了负面影响。
其次,降水模式的变化会导致降水对土壤的冲刷和污染物的流失增加,进而对河流水质造成污染。
这些现象使得原本清澈的河水变得浑浊,并且富含有害物质,对水生生物和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
综上所述,气候变化对河流水文过程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降水模式的变化导致水文过程异常波动,河流径流量发生剧烈变化,河流水质也面临负面影响。
气候变化对河流径流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河流径流的影响摘要:气候变化对河流径流产生显著影响。
全球气候趋势导致降水模式和蒸发模式发生变化,直接影响河流水量。
不同地区和季节性变化也表现出差异。
气候变化给水资源管理带来挑战,水供需平衡问题突出,水灾和旱灾频发风险增大。
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包括提高监测与预测能力,推进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强化灾害应对措施。
综上所述,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对河流径流的影响,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对于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至关重要。
关键词:气候变化;河流;径流1.气候变化对降水和蒸发的影响1.1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地球气候系统长期发生的变化趋势,其中最明显的特征是气温持续上升。
自工业化时代以来,人类活动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加速了地球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温逐年上升。
这种气候变化趋势引发了一系列的影响,其中之一是对河流径流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了地球降水模式的改变。
某些地区可能经历更频繁和更强烈的降雨事件,造成洪涝灾害。
1.2 降水模式的变化气候变化对河流径流的影响之一是降水模式的变化。
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降水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发生了显著的改变。
一方面,某些地区可能出现更频繁和更强烈的降雨事件,导致洪水的频发和洪水峰值流量的增加。
这些洪水事件可能给沿岸地区和河流流域带来严重的洪水灾害,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气候变化也可能导致其他地区的降水减少和干旱的发生。
干旱期的延长和干旱强度的增加会导致河流的水位降低,甚至出现干涸现象,河流的径流量大幅减少。
1.3 蒸发模式的变化气候变化对河流径流的影响改变了蒸发模式。
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蒸发过程受到影响,地表水的蒸发量也可能发生变化。
气温上升会导致水体中的水分蒸发速率增加,尤其在干燥炎热的气候条件下,蒸发增加更为显著。
这意味着更多的水分被蒸发而未能参与河流的径流,导致河流的水量减少,河流水位下降,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引发干涸。
2.气候变化对河流径流的影响2.1 河流径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河流的水量主要来源于降水和融雪,而融雪和降水又直接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高一地理澜沧江知识点

高一地理澜沧江知识点澜沧江,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中国第三大河流,也是亚洲第四大河流。
它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云南、西藏、缅甸等地,最终注入中国的南海。
澜沧江不仅是中国重要的水利资源,也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本文将介绍澜沧江的流域特点、水文特征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流域特点澜沧江流域横跨中国和缅甸两国,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
其地势起伏较大,主要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部分。
上游主要由高原和山脉组成,中游地区为山地和丘陵地形,下游为平原和近海河口平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上游的青藏高原,海拔高,地势陡峭,河流湍急。
整个流域气候多样,以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高山气候为主。
二、水文特征澜沧江流域水势汹涌,年降水量和年径流量都较大。
受青藏高原山地、冰川和季风气候的影响,澜沧江流域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呈现出大雨季和小雨季的特点。
由于地形的变化,澜沧江河道断陷和纵谷的形成,使其河流段呈现出急流、瀑布和险滩等自然地貌景观。
此外,澜沧江还是藏缅横断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主要的水源地之一,以其特有的冰川和高山湖泊形成了丰富的水资源。
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澜沧江在地理、经济和生态方面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澜沧江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以水稻和茶叶种植为主要农作物。
其次,澜沧江上游的青藏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牧区,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产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畜产品。
此外,澜沧江还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提供了水电发电的条件。
中国多个大型水电站都建在澜沧江上,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支持。
然而,澜沧江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随着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的推进,澜沧江流域的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和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逐渐凸显。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对流域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实践。
综上所述,澜沧江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河流,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经济价值。
了解澜沧江的流域特点和水文特征,以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对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这一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气候变化对河流径流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河流径流的影响近年来,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话题。
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洪水、干旱和暴风雨,对河流的径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河流径流的影响及可能带来的后果,为我们认识这一问题提供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气候变化导致降水模式的改变。
随着气温上升,大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增加,这可能导致更加频繁和暴力的降水事件。
这意味着河流在较短时间内接收到更多的水量,从而使径流量上升。
然而,这种降水分布的变化并不均匀,某些地区可能经历更严重的干旱,而其他地区则面临更多的洪水威胁。
这种不规律的降水分布对河流径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变得更加困难。
其次,气候变化加剧了水文循环的变化。
水文循环是指水从地球表面蒸发,然后升华至大气中再次降落到地面的过程。
气温升高导致蒸发速率的增加,这意味着更多的水从地表蒸发到大气中。
然而,由于气温升高,水的蒸发速度往往快于降水速度,这导致河流的净径流量减少。
这给河流流域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带来了巨大挑战。
此外,冰川融化也是气候变化对河流径流产生的重要影响之一。
全球气温上升导致冰川的融化速度加快,释放了大量的水资源。
这些融水进入河流系统,增加了径流量。
然而,随着冰川的持续融化,径流量的增加是暂时的。
一旦冰川完全消融,将会导致河流的流量锐减,对沿岸社区和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影响。
对于河流径流的这些变化,我们应该关注其可能带来的后果。
首先,洪水风险的增加可能导致更多的灾害和人员伤亡。
在降水量异常增加的情况下,河流的水位上升,容易导致沿岸地区的洪水。
这给低洼地区的居民和农田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其次,干旱事件的增加可能导致水资源紧缺,影响农业和城市用水。
干旱还会增加野火的风险,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最后,冰川融化可能导致河流流量减少,影响供水和水力发电等重要功能。
这可能对沿岸居民和工业带来困难。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河流径流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首先,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定灵活的水资源分配策略,以适应不规律的降水分布。
气候变化对河流流域的影响与保护对策

气候变化对河流流域的影响与保护对策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它对各个地区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了广泛的影响。
而河流流域作为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也未能幸免于气候变化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河流流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
一、气候变化对河流流域的影响1. 水资源减少:随着气候变化,河流流域的水量出现了显著变化。
一方面,气温升高导致冰川融化加速,使得冰川融水的供给减少;另一方面,降水模式发生了变化,一些地区面临干旱,导致河流的水量减少。
这样一来,河流流域的水资源变得更加稀缺,给水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压力。
2. 洪涝灾害增加:气候变化使得极端降雨事件频率增加,河流流域的洪涝灾害也随之增加。
大规模的洪水不仅破坏河岸生态系统,还对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这种情况下,河流流域的防洪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3. 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对河流流域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些物种无法适应气候变暖的环境,导致它们的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同时,水温的变化也影响了河流中的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破坏了食物链的平衡。
二、保护对策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由于水资源的减少,必须采取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可以通过加强水资源管理,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合理调配水资源等方式来实现。
同时,注重水资源的保护和修复,例如植被恢复、湿地保护等,也是重要的环节。
2. 加强河流流域的防洪工作:面对洪涝灾害的增加,必须加强河流流域的防洪工作。
这包括完善防洪设施,加强河道疏浚与治理,提高防洪能力等。
此外,还应该注重河岸带的生态修复,通过恢复湿地等生态手段来减缓洪水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3. 保护河流流域生物多样性:为了保护河流流域的生物多样性,需采取多种措施。
例如,设立自然保护区和湿地保护区,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来限制开发和污染活动。
同时,加强环境监测和生物调查,及时了解河流流域的生物情况,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澜沧江流域(怒江段)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澜沧江流域(怒江段)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下面从自然条件、人文环境方面等分析了澜沧江流域(怒江段)的生态现状,找出其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该地区生态修复提出了加强树种保障建设、加强河(湖)长制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执行相关制度、争取项目资金支持等多条对策。
关键词:澜沧江流域;现状;问题;对策区域自然概况怒江州位于滇西北横断山脉怒江大峡谷中段,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全州总面积1.4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4万人。
境内有怒江、澜沧江、独龙江三大干流水系及183条支流,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23条。
本文所指的澜沧江流域(怒江段)具体特指怒江州的兰坪县,包括中排、石登等多个乡镇,以及大理州的云龙县境内一部分区域。
怒江州现有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55.75%[1],加之自然灾害又具有多样性,如洪水灾害、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河道防洪标准低及洪水泛滥等各种地质灾害。
使原本生态脆弱、恶化的山区小流域又承受了新的压力。
1.澜沧江流域(怒江段)存在主要问题从以上可以看出,怒江州受季风和暖湿气流的交汇影响,气候湿润。
以及是高山峡谷的特殊地形,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加之小型水电站的过度开发,还有相关技术人才的缺失,导致了澜沧江流域(怒江段)存在生态修复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1流域生态脆弱怒江州的兰坪县处于青藏高原东南、横断山高山峡谷区,又是湄公河的上游。
此地区有着复杂的地质构造,陡峭的山体和众多的河流,这特殊复杂的地形,易造成滑坡、泥石流、洪水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特别是兰坪县澜沧江干热河谷区,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区域。
由于气候的原因,其植被分布、植物群落和植物生态系统发展和演替都比较漫长和不易生长,自身的恢复、更新、再生能力也比较弱。
一经破坏将难以恢复和再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植被、植物群落和植物生态系统的脆弱。
1.2林木过度采伐澜沧江(怒江段)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早期的过度采伐、炼山造林,以及野外频繁用火,森林火灾等,造成森林植林破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12006/j.issn.1673-1719.2016.212刘苏峡,丁文浩,莫兴国,等. 澜沧江和怒江流域的气候变化及其对径流的影响 [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7, 13 (4): 356-365澜沧江和怒江流域的气候变化及其对径流的影响刘苏峡1,2,丁文浩1,2,莫兴国1,2,王 盛1,2,刘昌明1,罗 贤3,何大明3,Sagar Ratna Bajracharya 4, Arun Bhakta Shrestha 4, Nand Kishor Agrawal 4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 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2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环学院/中丹学院,北京 100049;3 云南大学,昆明 650091;4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Integrated Mountain Development ,Kathmandu 100023,Nepal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第13卷 第4期 2017年7月CLIMATE CHANGE RESEARCH V ol. 13 No. 4July2017收稿日期:2016-10-14;修回日期:2017-02-06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1026);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2CB957802);喜马拉雅地区气候变化适应项目 (Himalayan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Programme ,HICAP )作者简介:刘苏峡,女,研究员,liusx@引 言澜沧江流域和怒江流域(简称两江流域)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跨越我国青海、西藏、云南3个省区,经横断山区,由云南省流出国境(图1)。
澜沧江流域(21.15°~ 33.82°N ,93.88°~101.85°E )和怒江流域(23.10°~ 32.76°N ,91.15°~100.23°E )形状均呈条带形,呈现西北-东南走向,流域面积分别为167400 km 2和137800 km 2;河流长度分别为2161 km 和 2013 km 。
澜沧江河长和面积分别占其所属国际河流的44.28%和20.67%,怒江河长和面积分别占其所属国际河流的62.13%和42.40%。
两江流域平均高程落差分别为2.12‰和 2.04‰,流域水能蕴藏量丰富,是下游地区的“水塔”。
两江下游流经东南亚各国,径流量分别为760亿m 3(16%)和703亿m 3(27.9%),对下游国家干季河道径流具有调节作用,其水资源利用和管理具有特殊性,受到国内外相关组织和政府高度关注。
流域上游的青藏高寒区和横断山脉区是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区域之一,流域生态和水文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强烈,气候变化影响着水资源总量及其季节分配,对流域水资源利用、水电开发等方面产生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研究两江流域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水资源4期357刘苏峡,等:澜沧江和怒江流域的气候变化及其对径流的影响①气象数据来源网址为/home.do 。
的变化,对制定中国及周边地区的水安全方略至关重要。
图1 研究流域水系图Fig. 1 The map of the Lancang and Nujiang River Basins两江流域的气候在过去几十年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气候持续变暖,随着海拔增加,增温幅度增大。
怒江流域降水量增加不明显[1],澜沧江降水量有所减少,极端降水频率增加明显[2-3]。
气候变化已经影响了流域的径流季节分配和长期变化。
据趋势检测,1960—2005年澜沧江非汛期径流有下降的趋势[4],怒江下游道街坝水文站径流增加。
但由于两江流域跨纬度较广,径流补给多样,受到冰雪融水补给影响,不同海拔高度的站点出现不同变化趋势[5-8]。
据预测,在温度持续上升和降水增加不明显的A1B 气候变化情景下,澜沧江流域径流将有所减少,尤其在3—6月[9]。
本文以两江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主开发的分布式VIP 生态水文动力学模型和HIMS 模型,结合流域的下垫面和实测流量信息,模拟分析流域径流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基于全球GCM (Global Circulation Model )模式在未来3种碳排放情景,即典型浓度路径(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 )RCP2.6,RCP4.5和RCP8.5情景下的气候变化预测集合平均,通过降尺度,预测2030年代和2050年代流域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1 数据与方法1.1 基础数据水文数据来自水文年鉴,主要包括澜沧江流域的允景洪、戛旧、昌都,怒江流域的姑老河、道街坝、嘉玉桥共6个水文站1957—2007年的日径流数据。
由于特殊原因,部分年限资料缺失,所获得的资料见表1。
HIMS 和VIP 模型驱动的气象数据主要来自中国气象局①,包括流域及附近地区30个气象站点表1 水文站及其控制流域相关特性表Table 1 The feature of hydrological stations and the corresponding basins92˚E96˚E100˚E22˚N26˚N30˚N34˚N1957—2012年的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水汽压、风速、日照时数及降水数据。
水文和气象站点位置如图1。
运行VIP 模型还用到数字高程模型(来自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USGS ) 3弧秒Shuttle Radar T opography Mission (SRTM )数据②),植被数据③(8天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 )),土壤质地数据(来自国际粮农组织(FAO )网站[10])。
1.2 模型简介VIP 生态水文动力学模型,包含陆地生态系统能量收支、水文循环和植被动态等过程,其中地表产流采用可变土壤蓄水容量方法、汇流过程采用一维运动波方程进行模拟[10-11]。
模型既可用于田间尺度,也可用于区域和流域,模拟自然和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分收支、生产力和碳循环,以及流域水文过程。
按8 km 网格分辨率,本文将两江流域及其周围气象站的逐日观测值,通过梯度距离平方反比法(GIDS )内插到流域的所有网格点上,连续模拟1981—2012年该流域水量平衡。
HIMS 水文综合模拟系统[12]具有模块化结构,基于河网的空间拓扑关系,综合考虑土地利用和土壤类型空间分布,将研究区域离散为若干个计算单元,通过产流、汇流关系的演算,最后求得流域各个计算单元及出口断面的径流量。
经过验算,VIP 模型和HIMS 模型均能较满意地对两江流域开展水文模拟。
VIP 模型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网格单元为8 km ),详细考虑了植被生长动力学等物理过程,但对研究流域进行模拟,特别是若要同时开展汇流模拟运算量较大。
HIMS 模型对研究流域进行子流域划分,汇流运算量较小,但对植被耗水的机理进行了概化。
因此本文综合运用两模型的优势,选用VIP 生态水文动力学模型开展高空间分辨率的植被耗水和地表径流布局的模拟,采用HIMS 模型开展汇流模拟,旨为综合VIP 与HIMS 模型模拟优势,更好地模拟过去50年和未来气候情景下两江流域可利用水资源量的变化。
1.3 未来情景数据Delta 方法尺度下延未来气候变化数据来自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 )的耦合模型工作组(WGCM )的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5阶段(CMIP5)产出的、由 PCMDI (Program for Climate Model Diagnosis and Intercomparison )计划公开发布的23个GCM 模式的数值模拟结果。
为避免全球尺度的日降水模拟数据可能存在的较大误差,本文直接从国家气候中心网站下载经该中心研究人员整理、分析和惠许使用的上述全球GCM 多模式的集合数据中1901—2100年的月数据。
然后用双线性降尺度方法将气候变化月数据(0.5°×0.5°)降空间尺度到8 km 分辨率。
然后用研究流域的历史日数据叠加降空间尺度到研究流域的全球未来月数据的办法获得研究流域的未来气候变化日数据。
各模式的名称见网站④。
关于气候变化情景,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COP21)提出了最新的1.5℃温升方案。
但限于资料可获得性,本文仍然采用RCPs 情景。
相对于2000年IPCC 在《排放情景特别报告》中定义的SRES (Special Report on Emissions Scenarios )排放情景而言,RCPs 增加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各种政策对未来排放的影响,并考虑了土地利用变化等因素的作用, 经2014年IPCC AR5提出,是一种以未定浓度为特征的较常用气候变化情景。
2 结果分析2.1 两江流域1957—2012年的水文气候变化特征1957—2012年两江流域气温和降水(图2和图3)均从上游地区向下游地区逐渐递增,上游冷干,降水量一般<600 mm ,下游暖湿,中游地区交界区存在复杂变化。
在50多年间,春季两江流域的降水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夏季只有怒江下游的降水呈减②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来源网址为/gdex/。
③植被数据来源网址为 。
④全球未来气候变化数据来源模型清单网址为/cmip5/docs/CMIP5_modeling_groups.pdf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7年358图2 1957—2012年两江流域在春、夏、秋、冬四季的降水变化Fig. 2 The comparison of average precipitation in the four seasons over the period from 1957 to 2012 in the upper (U), middle (M)and downstream (D) of Lancang (LCJ) and Nujiang (NJ) Rivers in spring (a), summer (b), autumn (c) and winter (d)8006004002000(a)春季LCJ_U 降水量/m mLCJ_M LCJ_D NJ_UNJ_M NJ_D流域800600400200(b)夏季LCJ_U 降水量/m mLCJ_M LCJ_D NJ_UNJ_M NJ_D流域8006004002000(c)秋季LCJ_U降水量/m mLCJ_M LCJ_D NJ_UNJ_MNJ_D流域800600400200(d)冬季LCJ_U降水量/m mLCJ_M LCJ_D NJ_UNJ_M NJ_D流域1957—1970年1971—1980年1981—1990年1991—2000年2001—2012年注:LCJ 代表澜沧江,NJ 代表怒江;U 代表上游;M 代表中游;D 代表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