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绿绿的爬山虎2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重点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重点知识盘点背诵并默写、 1.《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 7-10 自然段。
2.P141《日积月累》课文重点。
(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重点)1.“崛起”的意思是:兴起。
周恩来的理想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明少年周恩来有远大的理想和博大的胸襟。
2.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抱负和远大理想。
3. 但是,在外国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1)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反问句改陈述句: 改法一:但是,在外国租界里,没有人敢怎么样。
改法二: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
(2)“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中国贫穷落后,受帝国主义欺凌。
4. 从租界地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
(1)周恩来可能在沉思:正是“因为中华不振”,中国人才会被帝国主义欺凌,只有振兴中华才能彻底改变中国的命运。
5. 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
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
”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
”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
”“为吃饭而读书”……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
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拿其他同学与周恩来作对比,是为了突出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2)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是因为:周恩来目睹国人被帝国主义欺凌,明白“中华不振”,也认识到要想不被帝国主义欺凌,就必须振兴中华。
(3)你为而读书。
列举:A.为成为祖国的栋梁而读书。
B.为中华之富强而读书。
2020-2021学年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组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2课时)习题课件.ppt

• 10、人的志向通常和他们的能力成正比例。2020/12/142020/12/142020/12/1412/14/2020 8:00:41 AM • 11、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2020/12/142020/12/142020/12/14Dec-2014-Dec-20 •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2020/12/142020/12/142020/12/14Monday, December 14, 2020 • 13、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2020/12/142020/12/142020/12/142020/12/1412/14/2020
• 14、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aking me with you on that splendid outing to London.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d seen the Tower or any of the other famous sights. If I'd gone alone, I couldn't have seen nearly as much, because I wouldn't have known my way about.
何明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神井子小学何明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
本文篇幅较长,学生在学习上有一定难度。
考虑到学生已有“速读”的知识准备,所以教学时,本着“用足用好教材”的理念,从激发学习兴趣入手,速读理解课文,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文本,抓点带面、以简驭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教材分析】《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以成长故事”为主题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时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老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含义深刻的句子较多,对于刚升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颇有难度。
因此,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叶老给“我”批改作文是教学重点;几次写爬山虎,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教学难点。
教学中,通过对比读、想象画面法、抓关键词语,讨论交流等方法理解,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学情分析】通过平时的教学,了解到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喜欢阅读语言优美、生动的文章,阅读中能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对重点词句有一定理解和感悟,通过引导愿意积累精彩句段,本课感情真挚、语言简洁生动定会激起学生的学习愿望。
【教学目标】1、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3、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感受叶老先生真诚、质朴、平易近人的人品,对待文学事业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态度以及对待祖国下一代的热切关怀和希望。
2023年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_2

2023年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2023年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1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时,在导入新课以后,我直接切入__最后一自然段,学生齐读之后,知道“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指的就是叶老家院中种植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我不失时机的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其中古志威同学提出:“这篇__是以事写人的,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目呢?我觉得有点离题了!”我用赞赏的神态肯定了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表扬了这位善于动脑筋的同学。
在我的引导下,通过进一步读书,学生开展了激烈的讨论。
同学们或两人一组,或多人一组,各抒己见,讨论激烈,找出了问题的答案:作者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课题,既是对人品与作品堪称楷模的叶老先生的赞美,也是对具有高尚品格与情操的作家的赞美。
愿他们青春常在,活力永存。
同时,也隐含着作者的决心,要像爬山虎那样,朝气蓬勃,不断攀登。
反思:对于一个小学生而言,能有这样的发现是多么可贵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扶持、鼓励、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恰当地利用这种状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课堂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要有笑声、有争议、有讨论、有思考的。
教师要善于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进去,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达观点,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所在,体验到创新学习的乐趣。
2023年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2__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__,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认真的、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有了名篇范例,加上态度认真,又掌握了修改__的方法。
课文的题目却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题与文之间表面上看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1、作者怎么会看到那片爬山虎的?“我”作文“亲切自然”,叶圣陶先生请“我”做客。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同步练习及答案

《那⽚绿绿的爬⼭虎》同步练习及答案 爬⼭虎(拉丁名: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是多种植物的别称。
捆⽯龙、枫藤、⼩⾍⼉卧草、红丝草、红葛、趴⼭虎、红葡萄藤、巴⼭虎,葡萄科植物。
夏季开花,花⼩,呈黄绿⾊,浆果紫⿊⾊。
⼩编在此整理了《那⽚绿绿的爬⼭虎》及阅读答案,快来看看吧! 《那⽚绿绿的爬⼭虎》同步练习及答案 基础训练 ⼀、看拼⾳,写词语。
shān( )掉 fān( )开眼lián( ) tuī jiàn( ) cí( )语 wò( )⼿ kè tīnɡ ( ) rónɡ qià( ) zào rè( ) huánɡ hūn( ) ⼆、⽐⼀⽐,再组词。
篇( ) 荐( ) 删( ) 燥( ) 洽( ) 糊( ) 遍( ) 存( ) 册( ) 躁( ) 适( ) 胡 三、照样⼦,写词语。
绿葱葱(ABB式) 密密⿇⿇(AABB式) 四、括号⾥填上合适的词语,试试吧! ( )的湖⽔ ( )的本⼦ ( )的爬⼭虎 ( )的⼩精灵 ( )的摇曳 ( )地修改 ( )的光点 ( )得仔细 五、写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推荐——( ) 确切——( ) 蕴含——( ) 摇曳——( ) 楷模——( ) ⾮凡——( ) 呈现——( ) 融洽——( ) 六、选词填空。
果然居然 1、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那样的⼤作家( )要见⼀个初中⽣! 2、我想远处那个⼈⼀定是爸爸,⾛近⼀看,( )是他。
亲热亲密亲切 3、乡亲们围着⼦弟兵( )地问寒问暖。
4、叶⽼先⽣的( )之中蕴含着认真。
5、⼩红是我最( )的朋友。
七、⽤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1、纸上到处满是红⾊的圈。
2、我每天晚上收听⼴播和电视。
3、我们全校师⽣和班主任都参加了义务劳动。
4、我⾮常庆贺,⾃⼰见到了⼀位⼈品与作品教堪称楷模的⼤作家。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

语言特点
生动形象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形容词与比喻手法,使文 章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画面感。
朴实自然
文章语言平实自然,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与 修辞手法,给人以亲切真实的感觉。
05
课文中的文化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体现
儒家思想的影响
课文中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一些价值观,如重视家庭、尊重长辈、勤奋学习等。
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保护 环境。
作者思想表达
作者通过描写爬山虎的生长环境和特 点,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敬畏和喜爱 之情。
VS
作者认为人类应该向自然学习,遵循 自然规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 生。
对现实的意义和启示
启示人们要珍惜自然环境,保护 地球家园,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部描写童年生活的小说,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 的童年故事。
《绿野仙踪》
一部富有想象力的童话,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 野。
THANKS
感谢观看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96年,当时作者已经年过半百,回忆起自己40多 年前在北京读中学时,叶圣陶先生给他批改作文的往事,感 慨万千。
课文内容概述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回忆叶圣陶先生给作者修改作文并邀请他到家里做客的故事,表达了 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怀念和感激之情,同时也强调了叶圣陶先生对自己在写作 上的影响。
传统文化意象的运用
作者运用了一些具有传统文化意象的元素,如爬山虎、小院子等,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地域文化元素的呈现
北京地域文化的描绘
课文中通过对北京的地貌、气候、建筑等元 素的描绘,表现了北京的地域文化特色。
地方风情的展示
作者通过描写当地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地方 文化的独特魅力,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浓郁的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_2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1课文《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强盛辉煌的历史。
针对__篇幅较长,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况,我认真研读教材,充分利用高年级学生学会预习的优势,在第二课时的设计上大胆取舍,直奔中心,突出__重点以及根据实际情况,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上做了一点尝试:首先,采用直奔中心段落的教学方法。
我抓住全文的中心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展开教学,迅速理清全文脉络,采用多种方式对“神态自若”“擎着利剑”“惟妙惟肖”等词语进行深敲细酌,逐一品味,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语言文字的生动与准确。
其次,在朗读指导上做足功夫,确保有效的读的时间,确保了有效的朗读指导,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始终伴随读书的全过程,与文中的兵马俑们进行了一番零距离的接触,书声朗朗的课堂显得情趣浓浓。
教学中,我还在点拨、过渡的语言上做好推敲,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学习语言。
第三,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重难点的突破。
比如课文的第二段,这一段分三方面来介绍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一是介绍了已发掘的三个俑坑的总面积19120平方米和坑内兵马俑总数近8000个;二是介绍了一号坑的长230米、宽62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以及坑内兵马俑总数6000个左右;三是介绍了一号坑上面的主要设施和作者的观后感。
因为条件所限而无法让学生欣赏到相关的录像片段,所以仅让学生通过这些数字去体会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是很困难的。
怎么办呢?我灵机一动想到了用我们的教室、全校学生总人数作为参照对象。
我先问学生我们的这间教室大吗?他们说挺大的。
我又问他们我们学校学生多吗?他们说很多。
接着我告诉学生我班的教室大概20多个平方米,我们全校学生数大概在1300个左右,然后我让学生去计算一下三个俑坑的大小和一号坑大小分别相当于几间教室的大小,三个俑坑内的兵马俑总数和一号坑内的兵马俑数分别相当于全校学生总人数的几倍,他们计算出的结果是:三个俑坑大小相当于956间教室的大小,一号坑的大小相当于713间教室的大小,三个俑坑内的兵马俑总数相当于全校学生总人数的8倍,一号坑内的兵马俑数相当于全校学生总人数的6倍。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文9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文9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文1我家窗前,是一面满是爬山虎的墙。
它是绿的那么耀眼,密的那么紧簇。
放学回家时,每次都会路过那里。
它是那么壮观、魁梧。
绿,但让人看着舒服;密,但一点也不觉得乱。
只见那绿叶,一片接着一片,但却又不挡光,光可以照到每一片叶子上,在阳光下星星闪闪,真的可以说是一件伟大的手工作品。
不,再怎么伟大的作品,也比不上这片爬山虎的。
它生来就这么好吗?它到底用了多少努力?这是一个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的夜晚,天没有完全暗下来,风就起来了。
那时,爬山虎只有现在的一半高,而那场雨太大、太大了。
当时的情景,雨打在窗上,只能很勉强的看清一点;路上打伞的人们,被风吹的东倒西歪;鸟儿也都在自己的窝里,蜷缩着身体,为自己保暖。
爬山虎很艰难的抓在墙上,和将被打落的命运进行抗争。
它虽然现在让人觉着摇摇欲坠,但它最后却能更加枝叶繁茂,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这颗坚强的心,所以才不会在风雨中死去的原因吧。
第二天起来,我看到爬山虎的叶子掉了很多,可见它在昨晚的风雨中熬过了多少磨难,但,藤依然紧紧倚在墙上,没有了多少叶子,显得单调,但仔细观察,便会在一些小小的地方发现嫩嫩的绿芽。
对啊,爬山虎在那么的狂风暴雨中都没有低头,我们也不能被一次考试失败而打倒了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文2如少女的秀发一样垂下,如瀑布一般流泻,如唯恐走失的孩子紧攥妈妈的手一样攀牢一面墙!一副绿绿的画,——它们便是我在叶圣陶的文字中认识的爬山虎。
爬山虎的绿,绿的那么深沉。
那铺天盖地的绿,让人惊讶得目瞪口呆。
远远望去,就像绿色的绒毯挂在墙上。
人们禁不住这绿的诱惑,纷纷拍照留念。
爬山虎的叶子有轻柔的、有硬邦的,大小不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作者:张秀菊
∙单位:青州经济开发区学校小学部
∙更新时间:2016-09-08 17:51
∙浏览量: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5、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和人品。
三、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初步解题。
板书“虎”,指导书写“虎”,师生交流爬山虎的特点,板书“攀登”。
区别“绿的”和“绿绿的”,感悟叠词的妙用。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一)学生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二)检查生词。
用举例子的方法理解“动词”,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推荐”,指导书写“荐”。
读准多音字“模”。
(三)略读课文,理清脉络。
略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教师随机板书:“修改作文”、“邀请做客”。
知道这两件事和叶圣陶的关系。
三、品读6—10自然段,感悟“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等含义深刻句子。
(一)默读课文6—10自然段,画出描写作者到叶老先生家做客的句子读一读。
(二)细读品味:“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等含义深刻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感悟作者当时的心情,让学生初步了解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感悟描写爬山虎的意义。
1、画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2、师生交流
指导朗读,渗透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突出爬山虎不畏艰险,不断攀登的特点。
3、再谈爬山虎的“绿”,引导学生感悟“绿”的深刻含义。
4、提出问题:在作者的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又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呢?
(1)指导学生看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描写爬山虎的含义。
(2)读“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质疑:为何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4、整体感悟,教师引读几处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再次感悟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当我看到叶老先生给我批改的作文,树立了写作的信心,要见叶老先生时,心中充满欢快与激动。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
爬山虎因阳光照耀而绿,“我”因叶老先生的教导而深受鼓舞,每当想起叶老先生的教导和期望,就像那片爬山虎一样,总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
5、指导学生背诵喜欢的句子。
四、再读课题老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
(一)阅读课后资料袋,预习第二课时的内容──叶老先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二)推荐阅读叶圣陶和肖复兴的书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回忆上节课内容,课文写了哪两件事?为什么在作者的眼前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二、深入学习课文1-5自然段。
(一)初看叶老先生修改的作文原稿,让学生谈感受,奠定情感体验。
(二)默读课文1-5自然段,画出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子,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抓住“密密麻麻”和“到处”可以看出叶老先生批改作文的认真细致。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密密麻麻”的意思。
1、质疑:从叶老先生的批改中为什么能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
2、体会用词的准确,感悟比喻句的妙用。
3、体会叶老的认真,让学生先谈自己的想法,感受到叶老修改的必要性,总结出修改作文的好方法。
4、学会增添、删改、删去等修改符号的用法。
(三)对比评语,谈感受。
1、请学生给满篇都是修改符号的作文写个评语。
2、学生读读叶老先生写的评语。
3、通过对比,感悟叶老先生的人品和文品。
4、引导学生结合板书说出肖复兴同学成长之路。
三、读写结合
(一)用想象法,写出70岁的老人当时如何修改这篇作文的情景。
(二)教师范读这一段,让学生感受叶老对下一代的关心。
四、结合板书,师生交流收获。
五、指导书写生字。
六、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