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困境及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困境及对策

摘要人与自然和谐,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关乎人类生存,是人类发展的基础。立足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战略层面,将其加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显示了我们党增进人民福祉、关注民生、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决心。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受到诸多局限,实现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协调发展异常艰难。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并且会长期面临这样的难题。因此,我们要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透析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所在,找到真正适合本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作为了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而科学发展观中重要内容之一生态文明建设,也在党的“十八大”中提升到战略的层面。[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将生态的内涵上升到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穿针引线、合纵连横的高度。

报告还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和“五位一体”,这是顺应发展潮流,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诉求的积极回应,显示了我们党增进人民福祉、关注民生、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决心,[2]彰显了我党执政治国的新理念,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是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生态文明是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充满绿色的发展道路。但我们要认识到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同时展开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受到很多局限,实现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协调发展异常艰难,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并且会长期面临这样的难题。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透析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所在,才可以设计出真正适合本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例一直占70%以上,我国煤炭资源约占化石能源的95%。因此,可以说煤炭是我国主体能源,是能源安全的基石。当前,我国的资源利用率仅有33%,与世界水平相差10%还多,这是一个十分严峻的现实。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身边的资源也日益减少,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正面临着枯竭的危险,煤炭资源更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干旱缺水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全国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每年就影响工业产值达2300亿元。此外,伴随着主要河流下游及干流普遍出现的断流和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还引起了如沙尘暴频发等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

人类生产、生活的污水、废气排放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农业部2010年2月6日发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2007年12月对我国境内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各类源废水排放总量2092. 81亿吨,废气排放总量637203. 69亿立方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严重。2012年冬天以来我国30

多个大中城市的PM 2. 5数值突破警戒线,雾霾笼罩,大气污染严重,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增加。

工业文明时代,人们认为,地球资源是无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而没有所谓“资源保护”的问题。世界工业化发展过早过量过多地消耗资源,使得人们最终对资源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所认识,开始在科学技术、资金、人力等各方面作出很大投入。但是,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全球矿产资源面临枯竭,资源“耗尽的危险”不是将来而是现在,我国资源短缺的问题又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要严重。这里的问题主要在于,现在我们的生产方式仍然主要遵循“原料—产品—废料”这一非循环线性的生产方式。在这样的生产中,发展和运用科学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节约,只能达到局部的效果,或延缓资源全面枯竭时候的到来,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资源危机的严重性及其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已经表明,人类需要从工业文明时代向生态文明时代转变。生态文明时代需要超越这种线性非循环模式,依据矿产资源有价值的观点,遵循生态学整体性思维,创造“矿产—产品—资源再生—产品……”的“非线性”循环的生产模式,通过“资源再生”实现地球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和保护。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

1.公众生态意识淡薄的制约。

首先,人们的环保意识淡薄。新中国成立以后,单纯追求GDP 和政绩观使我国的生态建设进入了误区。一些落后地区的人们刚刚迈过“温饱线”,[3]生态意识几乎没有得到确立和普及,环保行为更是无从谈起,导致他们的生活习惯、消费习惯、参与环保的积极性与如今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仍有一定距离。生态环保意识尚且停留在“浅绿”的阶段,丝毫没有“深绿色”思想。[4]

其次,公众环保意识狭隘。将环保与发展割裂开来,不符合现代环保理念。在治理上缺少从源头上找问题的预防性解决对策。

2.对粗放型经济模式的依赖。

改革开放以来,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一直没有改变,给我国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传统重化工资源型产业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的特征,其进一步发展必将进一步消耗大量的水、矿物、能源、耕地等资源,使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日益严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冲突将不断加剧。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解除工业文明弊端,探索、创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科学发展道路。因此,如何通过克服现有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突破路径依赖陷阱,形成有效的路径创造机制来减轻资源需求压力,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

3.生态文明建设缺少全球视野

当前世界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与各国快速发展工业有关,也与西方国家两百多年的工业化进程密不可分,西方国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未来世界的生态治理中,无论从科技的需求还是责任的承担都需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密切配合,中国处理自身的生态问题要拥有全球视野。

工业文明达到它的最高成就,伴随成就而来的问题凸现出来,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表现的生态危机,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工业文明的进程给人类最糟糕的副产品之一是污染。而更糟糕的是,在污染方面,中国没有吸取到教训,仍是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并非仅仅是中国特色,它理应充分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生态文明的经验。当前我国在处理生态文明的全球治理问题上存在两个问题:一方面缺少对西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借鉴。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当前西方理论界有意义的生态建设思想为我所用。另一方面我国在国际生态领域缺少发言权或缺少话语主导权。当前,欧美都已经在紧锣密鼓地谋划新国际制度的发言权、主导权,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