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系统病理学绪论

合集下载

病理学绪论

病理学绪论

变性




细 胞 水 肿
脂 肪 变
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璃 样 变
粘 液 样 变
病 理 性 色 素 沉 着
病 理 性 钙 化
1) 细胞水肿cellular swelling (水变性 hydropic degeneration)
①原因:由于缺氧、感染、中毒 ②病变:轻度水肿,电镜下线粒体和 内质网肿胀,光镜下胞浆内出现红染细 颗粒。高度水肿,胞浆疏松,染色变淡, 极期为气球样变。病变器官肉眼体积增 大,包膜紧张,颜色变淡。
4.缺氧
氧获得或利用障碍 细胞内ATP↓,无氧酵解增强 细胞酸中毒、膜破裂 活性氧类物质↑
5.理化性损伤
直接细胞毒作用
代谢产物毒性
诱发过敏反应
诱发遗传变异
6.遗传变异
基因突变
染色体畸变
二、形态学变化
(一)变
性(degeneration)
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 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浆内或 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 质异常蓄积的现象称为变性。
定量病理学 quantitative pathology
第一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损伤
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能 耐受内、外环境中各种因子的刺激 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 (adaptation)。
萎缩 肥大
适 应
增生 化生
一、萎
缩(atrophy)
1. 概念: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
③ 细动脉壁玻璃样变
细动脉壁增厚、红染、管腔狭窄 ,如良性高血压。
4)淀粉样变(amyloidosis) 细胞间质中出现淀粉样蛋白质粘多糖复合物沉淀称为淀粉样变。 可用碘、刚果红等染色证实,其成 分来源于免疫球蛋白、降钙素前体 蛋白等,见于多发性骨髓瘤等肿瘤 间质及皮肤、喉等处炎症。

病理学绪论

病理学绪论

绪论概述病理学(pathology)是研究疾病的病因(etiology)、发病机制(pathogenesis)、病理变化(pathological change)、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病理学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对上述内容的了解来认识和掌握疾病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为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理论基础。

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全书共设十八章第一至第八章为病理学总论第九至第十七章为病理学各论第十八章为疾病的病理学诊断和研究方法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在医学教育中,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

病理学也是一门高度实践性的学科。

在医疗工作中,活体组织检查是迄今诊断疾病最可靠的方法。

细胞学检查在发现早期肿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科学研究中,病理学是重要的研究领域。

心、脑血管疾病及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科学研究,无一不涉及病理学内容。

应用蛋白质和核酸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分子病理学已是一个新兴的分支学科。

临床病理数据和资料,包括大体标本、石蜡包埋组织和切片的积累,不仅是医学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材料,也是病理学教学和病理专科医师培养的资料来源。

病理学诊断和研究的方法病理学分为人体病理学(human pathology)通过尸体解剖(autopsy)、活体组织检查,或称外科病理学(surgicalpathology)和细胞学(cytology)检查所获得的材料对疾病作出最后诊断实验病理学(experimental pathology)以疾病的动物模型或在体外培养的细胞组织或器官为材料进行医学研究。

病理学诊断和研究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以下两类(一)人体病理学的诊断和研究方法1.尸体剖检(autopsy)2.活体组织检查(biopsy)3.细胞学检查(二)实验病理学研究方法1.动物实验(animal experiment)2.组织和细胞培养(tissue and cell culture)病理学的发展病理学学科体系用肉眼观察病变器官的大体变化,被称为大体所见或解剖病理学(anatomicalpathology);借助于显微镜所进行的组织学或细胞学研究,被称为组织病理学(histopathology)或细胞病理学(cytopathology);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病变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被称为超微结构病理(ultrastructural pathology)。

病理学基础绪论.完整PPT资料

病理学基础绪论.完整PPT资料

疾病发生的原因(补充)
生物学死亡期 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
9、颈围:在颈的中部最细处。 应变能力强,能较快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其对组织器官多有一定的选择性毒性作用。
濒死期
临床死亡期
生物学死亡
脑死亡
1、自主呼吸停止 2、不可逆性深昏迷或对外界刺激完全失 去反应 3、脑干神经反射消失 4、瞳孔散大、固定 5、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6、脑血管造影证明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健康的概念
健康是指机体在神经、体液、细胞、分子等机制的调节下, 内部的结构与功能完整而协调地维持内环境稳定性,同时与 不断变化的外环境保持协调,从而维持躯体、精神和对社会 适应的完好状态。 躯体完好:机体内结构和功能正常,采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均 无异常发现。 精神完好:心理、思维、情绪、学习、记忆处于正常状态。 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具有良好的道德规范、善于与人沟通 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在社会上拥有适合自己的位置等。
心理健康的十个标准
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 2、是否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的评价自己的行为。 3、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能否切合实际。 4、能否与周围环境事物保持良好的接触。 5、能否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能否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否保持适当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否适度的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9、能否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的发挥你自己的个性。 10、能否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3、细胞学(cytology)检查
遗传性因素:遗传物质的改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均可引起疾病;
转归期
1、 掌握病理学的任务 3、细胞学(cytology)检查
濒死期
4、 了解学习病理学的思想方法

病理学课件第一章绪论

病理学课件第一章绪论

•2、活体组织检查 (活检)( Biopsy )
•快速 手术中,30分钟确定性质、手术范围
•钳取、穿刺、搔刮、摘除等方法从病变部位取出组织
制作病理切片,进行病理诊断。
•常规
诊断病理学、外科病理学
•在医院里病理科主要从事诊断病理学工作
活检的优点在于所获取的新鲜组织保留了完整结 构有利于正确诊断。对一些肿瘤来说,它还是外科治 疗的手段。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㈠人体病理学研究方法 1.尸体剖检(autopsy,尸检) 2.活体组织检查(biopsy,活检) 3.细胞学检查 ㈡实验病理学研究方法 1.动物试验 2.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
将某种组织或单细胞用适宜的培养基在体外加以 培养以观察细胞、组织病变的发生发展。如肿瘤 的生长、细胞的演变、细胞的癌变、病毒的复制、 染色体的变异等。
•3、细胞学检查
(1) 脱落细胞涂片 采集病变处脱落细胞,涂片、染色、诊
断。如阴道、鼻咽等,或分泌物、尿、痰、溢液、渗出物(胸膜 积液、腹水)等,设备简单,操作简捷,复查容易。
1、大体观察
主要运用肉眼或辅之以放大镜,量尺等 各种衡量辅助工具,对检材及其病变性 状(大小、形状、色泽、重量、表面及 切面状态,病灶特征及硬度等)进行细 致的观察和检测,方法简便易行。图3、 图4
2、组织学观察
将病变组织制成原约数微米的切片,经 不同方法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其细胞微 病变,千百倍地提高了肉眼观察的分辩 能力,加深了对和病变的认识,通过分 析和综合病变特点,作出疾病的病理诊 断。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基本方法。图5
大体观察
观察描述大体标本的外观和特征。 三维大小以及病灶边缘。
显微镜观察
显微镜检查可以观察组织的不同成分(如胞核, 胞浆,胶原等)。

1-1 病理学绪论

1-1 病理学绪论
病理学基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病理学绪论
人民卫生出版社
学习目标
➢ 掌握
◆ 病理学的概念 ◆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 熟悉
病理学的内容及在医学中的地位
第一章第一节 病理学绪论
病理学基础概述
➢ 《病理学基础》包括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传统 上,病理学称为病理解剖学。
病理学主要侧重从形态结构变化的角度观察和研究 疾病,并联系疾病时机体代谢和功能的变化,进一 步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病变与临床表现 的关系。
第一章第一节 病理学绪论
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 医学教育地位: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学科之一,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 。学习病理学,需要以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 生物学和免疫学等的学习为基础,而以后学习临床医学课,如内科学 、外科学、妇产科、儿科学等,病理学是学习学好的基础。
主要意义与作用:因为方法简单、操作简便,患者痛 苦小,广泛用于疾病的普查,如健康普查,特别是肿瘤普 查和高危患者的筛选。常用制作切片的方法有刮片(如宫 颈刮片)、刷片(如气管刷片)、印片(如皮肤溃疡印 片)、涂片(如胸水涂片)等。
第一章第一节 病理学绪论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第一节 病理学绪论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第一节 病理学绪论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病理学教学标本
尸体解剖
第一章第一节 病理学绪论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 2.活体组织检查(biopsy):简称活检,即通过局部切 取、钳取、细针穿刺等手术方法,从活体内获取病变组织 进行病理诊断。活检是目前临床病理学研究最常用的方 法,是迄今诊断疾病最可靠的方法,特别是对肿瘤良、恶 性的鉴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要意义与作用:①确定病变性质,了解病变范围, 为临床提供可靠诊断,并为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提 供依据;②用于在手术中作冷冻切片快速诊断,协助临床 医生选择最佳的手术治疗方案;③疾病治疗过程中,定期 活检可动态了解病变的发展和判断疗效。

病理学 1(绪论—适应)

病理学 1(绪论—适应)

活动相继停止。
死亡的判定——脑死亡
• 主要诊断依据为:
① 自主呼吸停止(人工呼吸15分钟仍无自主呼吸)
② 不可逆昏迷和大脑无反应性,对外界刺激完全 失去反应; ③ 脑神经反射消失、瞳孔散大或固定; ④ 脑电波消失; ⑤ 脑血液循环停止。
第三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 与修复
第1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1.完全康复 2.不完全康复
3.死亡
死亡的判定——传统
• 临床上传统判定死亡的标志是心跳、呼吸停止 和各种反射消失。包括: ①濒死期:又称临终状态,垂危阶段 ; ②临床死亡期:表现为心跳、呼吸停止,各种反 射消失,如能及时抢救,患者可望复苏成功; ③生物学死亡期:是死亡过程的最后阶段,又称 细胞死亡或完全死亡,机体各重要器官的代谢
萎缩
肥大
化生
增生
一、萎缩
概念: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生理性萎缩
营养不良性萎缩 失(废)用性萎缩
病理性萎缩
压迫性萎缩 神经性萎缩 内分泌性萎缩
脑萎缩
肾压迫性萎缩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灰质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
二、肥大
概念: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生理性肥大 代偿性肥大
病理性肥大
内分泌性肥大
高血压→心肌肥大
三、 增生
概念: 组织或器官内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 生理性增生 代偿性增生 病理性增生 再生性增生 内分泌性增生
四、化生
概念: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转化为 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的过程。 鳞状上皮化生 肠上皮化生 结缔组织化生
•类型
鳞状上 皮化生
柱状上皮
化生的鳞状上皮
基底膜
储备细胞
子宫颈鳞状上皮化生

第1章 绪论 病理学基础课件

第1章 绪论 病理学基础课件

五、学习病理学基础的指导思想
• 实事求是与精益求精 • 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 • 疾病外因与疾病内因 • 形态结构与功能代谢
第1章 绪论 病理学基础课件
第1章 绪论
学习要点 1.病理学基础研究的对象、任务和内容 2.病理学基础常用的检查方法及其特点 3.病理学基础的学习方法和指导思想
第1章 绪论
一、病理学基础的概念与任务 二、病理学基础的内容 三、病理学基础在医学中的地位 四、病理学基础的研究方法 五、学习病理学基础的指导思想
一、病理学基础的概念与任务
• 病理学基础的概念:
病理学基础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机制、 病理变化和结局与转归的一门医学基础课程。
• 病理学基础的任务:
为学习临床学科如内科学及护理、外科学及护理、妇 产科学及护理、儿科学及护理等打下基础。
二、病理学基础的内容
• 总论:阐述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属普通病理学 • 各论:阐述各系统疾病的特殊规律,属系统病理学
三、病理学基础在医学中的地位
●桥梁学科:基础 ●疾病确诊:
临床
四、病理学基础的研究方法
(一)尸体解剖 (二)活体组织检查:确诊疾病 (三)动物实验 (四)组织与细胞培养 (五)病理学基础的观察方法
1、肉眼观察 2、镜下观察 :形态学诊断疾病的最主要方法
四、病理学基础的研究方法
(二)活体组织检查:临床广泛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手术前确诊 2、简单易行、损伤小、费用低 3、鉴别良、恶性肿瘤

01病理学绪论解析

01病理学绪论解析

第一章绪论、疾病概论【名词解释】1.疾病2.病因3.完全康复4.脑死亡【是非题】1.生物性因素致病的特点之一为机体对病原体具有感受性时它们才能发挥作用。

2.大多数物理性致病因素只引起疾病的发生,在疾病进一步发展中它们本身不再继续起作用。

3.化学性致病因素大多数对机体组织器官没有明显的选择性。

4.死亡是生命活动的终止,各器官组织的代谢活动完全停止。

5.目前一般以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

【单项选择题】1.病理标本常用的固定液为A.20%甲醛B.40%甲醛C.10%福尔马林D.20%福尔马林E.75%酒精2.病理切片的常规染色方法是A.苏木素染色B.伊红染色C.瑞氏染色D.巴氏染色E.苏木素一伊红染色3.不同疾病过程中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性改变称为A.病理状态B.病理过程C.病理反应D.病理障碍E. 病理表现4.健康是指A.没有躯体疾病B.精神饱满、乐观向上C.没有烟、酒等不良嗜好D.强壮的体魄、健全的精神状态E.有自我保健意识5.疾病的概念是A.病因作用下,躯体、精神及社会上的不良状态B.病因的作用下,出现的成套的病理过程C.病因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D.不舒服E.机体对外界环境的协调发生障碍而有异常活动6.下列关于原因和条件的概念,哪项是错误的A.有些疾病,只要有原因的作用便可发生B.对一种疾病来说是原因,对另一种疾病则可为条件C.一种疾病引起某些变化,可成为另一个疾病发生的条件D.稳态破坏引起的内环境紊乱不一定是引起疾病的危险因素E.能够加强原因的作用,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称为诱因7.能引起疾病并赋予其特征性、决定其特异性的因素称为A.疾病的原因B.疾病的条件C.疾病的诱因D.疾病的内因E.疾病的外因8.下列有关疾病条件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是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B.是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C.某些条件可以促进疾病的发生D.某些条件可以延缓疾病的发生E.某些条件也可以称为诱因9.疾病的本质是指机体A.结构、功能、代谢异常B.心理状态不良C.出现各种症状和体征D.社会适应能力差E.稳态破坏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10.疾病时机体功能、代谢和结构变化是A.损伤性变化的表现B.抗损伤性变化的表现C.损伤和抗损伤性变化的共同表现D.所有疾病的临床表现E.疾病早期的临床表现11.生物性致病因素的特点是A.有一定的入侵门户B.引起的疾病往往有一定的特异性C.有一定的潜伏期D.必须与机体相互作用才能致病E.以上都对12.物理性致病因素的特点是A.达到一定的程度和时间才致病B.参于疾病的发展C.对机体有选择性的损害作用D.有一定的潜伏期E.必须与机体相互作用才能致病13.脑死亡的主要指征不包括A.自主呼吸停止B.心跳停止C.脑干反射消失D.脑电波消失E.脑血管灌流停止14.下列哪种情况可认为已经死亡,继续治疗无意义A.四肢冰冷,血压测不到B.大脑功能停止,脑电波消失C.心跳呼吸停止D.脑电波消失E.全脑功能永久性停止15.死亡是指A.反射消失、呼吸停止、心跳停止B.细胞死亡C.意识永久性消失D.脑电波零电位E.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16.死亡的标志是A.脑死亡B.脑电波零电位C.瞳孔散大D.反射消失E.呼吸停止、心跳停止【多项选择题】1.不完全康复是指A.损害性变化得到控制B.体内仍有某些病理变化C.主要症状已经消失D.可因代偿失调而致疾病再现E.可留有后遗症2.对脑死亡的正确认识是A.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停止B.在一定时间内脑以外的器官仍有血液供应C.意味着人的临床死亡D.意味着人的社会死亡E.意味着法律上已具备死亡的合法依据3.判断脑死亡的根据有A.大脑无反应性和不可逆的昏迷B.呼吸停止C.颅神经反射消失,瞳孔散大或固定D.心跳停止E.脑电波消失,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参考答案【名词解释】1.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精神及社会行为的良好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吸收 分布 代谢 排泄
健康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 患者药代动力学研究 特殊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 不同个体、种族药代动力学研究 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相关性研究
7/10
创新药物的开发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的产业。
进入临床试验后约有40%的候选化合物是由于药动学方面的
原因而被淘汰的 ,在新药的临床前筛选及临床评价中,药
10/10
第二节
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发展概况
活跃发展阶段(1972-1980):两项技术革命
计算机对药动学数据的处理及参数的计算 高效、灵敏的分析测定技术
1975年,Beckett和Rowlan发现,苯丙胺的肾清除率取 决于尿pH, 从此,医学界开始认识到药物代谢动力学在 给药方案制定中具有重要意义,临床药动学学科应运而 生。
11/10
第二节
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发展概况
飞速发展阶段(1980-今) 分析技术迅猛发展:HPLC-MS, GC-MS 理论更新:生理学模型、药动-药效结合模型
12/10
谢谢大家!
第一PPT模板网, 13
1919年,Widmark利用数学公式对体内药物的动态变化数据进行了 相应分析,并于1924年与Tandbery共同构建了动力学模型的雏形, 提出了开放式单室动力学模型。
1953年,FH. Dost博士的第一本药物动力学教科书问世, pharmacokinetics一词诞生。
1972年, 由国际卫生科学研究中心召开的药理学与药物动力学国际 会议上药物动力学被确立为独立学科。
以文字和图
表定性描述
以数学模型与
参数定量描述
3/10
4/10
第一节
临床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研究内容 临床药物动力学(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应用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的基本 原理,阐明药物在人体内过程及人体内药物浓度随 时间变化的规律。
动学的作用不可低估。
8/10
给药方案的制定与调整
• 治疗药物监测 • 特殊人群的临床药代动学研究 • 遗传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 群体药动学研究
9/10
第二节
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发展概况
启蒙发展阶段(1901-1972):基本概念、理论的形成
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首先提出了药物在生物体内随时间而变 化的动力学问题。
临床药学专业
临床药物动力学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第一P P T模板,www.1ppt.c om
第一章 绪论
第一P P T模板网,PPT 素材下载,www.1ppt.c om/s ucai/
药物动力学 (Phar药物的 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5/10
研究任务
评价药Po物siti的ve 质量
获取人体药动学参数 安全性和有效性
制定和调整Neg临ati床ve 用药方案
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有关知识的 咨询与医疗会诊
IDEA
安全、有效、合理 使用药物
6/10
研究内容
新药开发与药物评价
• 建立药物动力学模型,进行模型验证与参数求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