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云南省第一次高三统测理综化学考试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2016年高考新课标1卷理综化学试题评析

2016年高考新课标1卷理综化学试题评析

2016年高考新课标1卷理综化学试题评析一、总体评价“稳中有变、凸显能力”是2016年新课标全国1卷的突出特征,不但考察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同时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综合运用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数据的处理能力、实验的探究能力等核心化学素养,试卷体现出“基础性、应用性、时代性”试题的“稳”体现:在试卷的题型与考察的主干知识点与前几年基本保持一致。

题型:选择题7题,42分;非选择题必考题3题,包括实验题、化学反应原理题与化工流程题,共43分,选考题选修2《化学与技术》、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三选一1题,15分,共计100分。

主干知识点有:阿伏加德罗常数、有机基本概念、实验基础操作,电化学原理,电解质溶液,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元素、化合物知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相关计算、化学平衡常数、溶度积的简单计算、化学平衡的移动、未知方程式的书写等等。

试题的“变”体现:必做题的难度有所下降、部分题目相比前几年更加简洁明了、言简意赅,有的素材给料形式比较新颖。

二、近三年考点与难度比较1、贴近教材,注重双基今年的试题,贴近教材,依托于课本上的知识,注重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例如第7题,怎样鉴别蚕丝与人造纤维、食用油不可反复加热、用加热法可以杀死流感病毒、什么样浓度的酒精才有消毒作用,这些知识既来自于课本,又贴近生活。

选择题10、实验题26题考察了实验的基本操作,例如分液、除杂、气体的收集、溶液的配制、仪器的连接等。

这些双基的考察,具有很好的导向性,既让学生重视课本、重视双基,又切身体会到化学的实用性与重要性。

2、突出能力的的考察,注重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为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学生,一定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纯知识性题目的考核逐渐偏少,在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全面考察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例如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计算能力等。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云南卷化学试题重难点分析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云南卷化学试题重难点分析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海南卷)化学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物质中,其主要成分不属于烃的是A.汽油B.甘油C.煤油D.柴油【答案】B【解析】甘油为丙三醇,是醇类,不是烃,其余各项都为烃类。

故选B。

2.下列物质不可用作食品添加剂的是A.谷氨酸单钠B.柠檬酸C.山梨酸钾D.三聚氰胺【答案】D【解析】A.谷氨酸单钠为味精的主要成分;B.柠檬酸主要用作酸味剂、抗氧化剂、调色剂等;C.山梨酸钾,主要用作食品防腐剂;D.三聚氰胺有毒,不能不可用于食品加工及作食品添加剂。

故选D。

3.下列反应可用离子方程式“H++OH−=H2O” 表示的是A.NaHSO4溶液与Ba(OH)2溶液混合B.NH4Cl溶液与Ca(OH) 2溶液混合C.HNO3溶液与KOH溶液混合D.Na2HPO4溶液与NaOH溶液混合【答案】C4.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氦气可用于填充飞艇B.氯化铁可用于硬水的软化C .石英砂可用于生产单晶硅D .聚四乙烯可用于厨具表面涂层【答案】B【解析】A .氦气性质稳定,故可用于填充飞艇,正确;B .硬水的软化指的是除去水中的Ca 2+、Mg 2+,加入氯化铁只能水解产生氢氧化铁胶体吸附悬浮物,用于水的净化,错误;C .石英砂为SiO 2,可用碳还原得到粗硅,经提纯得单晶硅,正确;D .聚四乙烯具有抗酸抗碱、抗各种有机溶剂的特点,几乎不溶于所有的溶剂,故一般用于不粘锅的涂层,正确。

故选B 。

5.向含有MgCO3固体的溶液中滴加少许浓盐酸(忽略体积变化),下列数值变小的是A .c (23CO )B .c (2+Mg ) C .c (H +) D .K sp (Mg 3CO ) 【答案】A【解析】MgCO 3固体的溶液中存在溶解平衡:MgCO 3(s)Mg 2+(aq)+CO 32−(aq),加入少量稀盐酸可与CO 32−促使溶解平衡正向移动,故溶液中c(CO 32−)减小,c (Mg 2+)及c (H +)增大,K sp (MgCO 3)只与温度有关,不变。

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理综化学试卷分析

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理综化学试卷分析

2016 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理综化学试卷剖析寿县一中高三化学组高考理综化学部分是以化学新课程标准、全国新考试纲领为命题依照、以人民教育第一版社第一版的一般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命题基础的。

试题一直坚持“立足教材,稳中有变,着重创新”的原则,在全面观察考生素质的同时,也增强了对技术和知识运用能力的查核。

2016 年理科综合全国乙卷(化学部分)持续走“基础性、新奇性、研究性、开放性”的路线,全卷着重基础、试题突出了学科的骨干知识,内容紧扣教材、很多题目源于教材,覆盖面广,着重原创,在试卷的长度、难度、计算量、填空的数目等方面着重导向性,并且给教师的讲评和学生的反省预留了很大的空间,全卷没有偏题和怪题。

为了更好的为 2017 年的高考化学备考复习供给有价值的参照,下边我们就 2016 年高考全国理综乙卷中化学题的观察内容、观察特色进行对照剖析,获得的教课启迪和大家一同分享。

一、选择题剖析(一)选择题观察内容题号分值观察内容7 6 分化学与生活、化学知识。

波及蛋白质的变性及其鉴识方法,医用酒精的辨别,食用油高温变质等问题8 6 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计算与判断。

波及氧化复原反响,化学均衡和化学键等基础知识。

9 6 分观察有机物构造和性质判断。

波及有机物的命名,同分异构体,加成反响,高分子化合物等基本观点。

10 6 分观察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波及分液、气体采集、气体净化和溶液配制等基本实验操作方法。

11 6 分观察电解原理的应用。

以三室式电渗析法办理含Na2SO4废水为剖析目标,波及电极反响、离子互换膜、pH 及电子转移的计算等基础知识。

12 6 分观察中和滴定、弱电解质的电离以及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等。

136分观察元素和无机框图题推测以及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要点查核了氢、碳、氧和氯元素的重要化合物的互相转变。

(二)选择题观察特色剖析今年高考的选择题部分都着重基础知识的观察,观察要点突出,题目的综合度加大,信息量多,涵盖的知识点多。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理综化学试题解析(原卷版)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理综化学试题解析(原卷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理科综合(化学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用灼烧的方法可以区分蚕丝和人造纤维B.食用油反复加热会产生稠环芳香烃等有害物质C.加热能杀死流感病毒是因为蛋白质受热变性D.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体积分数)为95%8.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14 g乙烯和丙烯混合气体中的氢原子数为2N AB.1 molN2与4 mol H2反应生成的NH3分子数为2N AC.1 molFe溶于过量硝酸,电子转移数为2N AD.标准状况下,2.24 LCCl4含有的共价键数为0.4N A9.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2-甲基丁烷也称异丁烷B.由乙烯生成乙醇属于加成反应C.C4H9Cl有3种同分异构体D.油脂和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10.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用长颈漏斗分离出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产物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铜粉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NOC.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D.将Cl2与HCl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得到纯净的Cl211.三室式电渗析法处理含Na 2SO 4废水的原理如图所示,采用惰性电极,ab 、cd 均为离子交换膜,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两膜中间的Na +和SO 42-可通过离子交换膜,而两端隔室中离子被阻挡不能进入中间隔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通电后中间隔室的SO 42-离子向正极迁移,正极区溶液pH 增大 B .该法在处理含Na 2SO 4废水时可以得到NaOH 和H 2SO 4产品C .负极反应为2 H 2O –4e –=O 2+4H +,负极区溶液pH 降低D .当电路中通过1mol 电子的电量时,会有0.5mol 的O 2生成12.298K 时,在20.0mL 0.10mol 1L -⋅氨水中滴入0.10 mol 1L -⋅的盐酸,溶液的pH 与所加盐酸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已知0.10 mol 1L -⋅氨水的电离度为1.3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滴定过程应该选择酚酞作为指示剂B .M 点对应的盐酸体积为20.0 mLC .M 点处的溶液中c(NH 4+)=c(Cl -)=c(H +)=c(OH -)D .N 点处的溶液中pH<1213.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m、p、r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n是元素Z的单质,通常为黄绿色气体,q的水溶液具有漂白性,0.01 mol·L–1r溶液的pH 为2,s通常是难溶于水的混合物.上述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的大小W<X<YB.元素的非金属性Z>X>YC.Y的氢化物常温常压下为液态D.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强酸26.(14分)氮的氧化物(NO x)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工业上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条件下用NH3将NO x 还原生成N2,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对NH3与NO x反应进行了探究.回答下列问题:(1)氨气的制备①氨气的发生装置可以选择上图中的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②预收集一瓶干燥的氨气,选择上图中的装置,其连接顺序为:发生装置→______(按气流方向,用小写字母表示).(2)氨气与二氧化氮的反应将上述收集到的NH3充入注射器X中,硬质玻璃管Y中加入少量催化剂,充入NO2(两端用夹子K 1、K 2夹好).在一定温度下按图示装置进行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 解释原因 打开K 1,推动注射器活塞,使X中的气体缓慢通入Y 管中①Y 管中_____________ 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 将注射器活塞退回原处并固定,待装置恢复到室温Y 管中有少量水珠 生成的气态水凝集打开K 2③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27.(15分)元素铬(Cr)在溶液中主要以Cr 3+(蓝紫色)、Cr(OH)4−(绿色)、Cr 2O 72−(橙红色)、CrO 42−(黄色)等形式存在,Cr(OH)3为难溶于水的灰蓝色固体,回答下列问题:(1)Cr 3+与Al 3+的化学性质相似,在Cr 2(SO 4)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 溶液直至过量,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2)CrO 42−和Cr 2O 72−在溶液中可相互转化.室温下,初始浓度为1.0 mol·L −1的Na 2CrO 4溶液中c (Cr 2O 72−)随c (H +)的变化如图所示.①用离子方程式表示Na 2CrO 4溶液中的转化反应____________.②由图可知,溶液酸性增大,CrO 42−的平衡转化率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根据A 点数据,计算出该转化反应的平衡常数为__________.③升高温度,溶液中CrO42−的平衡转化率减小,则该反应的ΔH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3)在化学分析中采用K2CrO4为指示剂,以AgNO3标准溶液滴定溶液中的Cl−,利用Ag+与CrO42−生成砖红色沉淀,指示到达滴定终点.当溶液中Cl−恰好完全沉淀(浓度等于1.0×10−5 mol·L−1)时,溶液中c(Ag+)为_______ mol·L−1,此时溶液中c(CrO42−)等于__________ mol·L−1.(已知Ag2 CrO4、AgCl的K sp分别为2.0×10−12和2.0×10−10).(4)+6价铬的化合物毒性较大,常用NaHSO3将废液中的Cr2O72−还原成Cr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28.(14分)NaClO2是一种重要的杀菌消毒剂,也常用来漂白织物等,其一种生产工艺如下:回答下列问题:(1)NaClO2中Cl的化合价为_______.(2)写出“反应”步骤中生成Cl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3)“电解”所用食盐水由粗盐水精制而成,精制时,为除去Mg2+和Ca2+,要加入的试剂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电解”中阴极反应的主要产物是______.(4)“尾气吸收”是吸收“电解”过程排出的少量ClO2.此吸收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该反应中氧化产物是_________.(5)“有效氯含量”可用来衡量含氯消毒剂的消毒能力,其定义是:每克含氯消毒剂的氧化能力相当于多少克Cl2的氧化能力.NaClO2的有效氯含量为____.(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36.【化学——选修2:化学与技术】(15分)高锰酸钾(KMnO4)是一种常用氧化剂,主要用于化工、防腐及制药工业等.以软锰矿(主要成分为MnO2)为原料生产高锰酸钾的工艺路线如下:回答下列问题:(1)原料软锰矿与氢氧化钾按1∶1的比例在“烘炒锅”中混配,混配前应将软锰矿粉碎,其作用是 .(2)“平炉”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3)“平炉”中需要加压,其目的是.(4)将K2MnO4转化为KMnO4的生产有两种工艺.CO歧化法”是传统工艺,即在K2MnO4溶液中通入CO2气体,使体系呈中性或弱①“2碱性,K2MnO4发生歧化反应,反应中生成K2MnO4,MnO2和(写化学式).②“电解法”为现代工艺,即电解K2MnO4水溶液,电解槽中阳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阴极逸出的气体是.CO歧化法”中,K2MnO4的理论利用率之比为.③“电解法”和“2(5)高锰酸钾纯度的测定:称取1.0800 g样品,溶解后定容于100 mL容量瓶中,摇匀.取浓度为0.2000 mol·L−1的H2C2O4标准溶液20.00 mL,加入稀硫酸酸化,用KMnO4溶液平行滴定三次,平均消耗的体积为24.48 mL,该样品的纯度为(列出计算式即可,已知2MnO4-+5H2C2O4+6H+=2Mn2++10CO2↑+8H2O).锗(Ge)是典型的半导体元素,在电子、材料等领域应用广泛.回答下列问题:(1)基态Ge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Ar]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个未成对电子. (2)Ge与C是同族元素,C原子之间可以形成双键、叁键,但Ge原子之间难以形成双键或叁键.从原子结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3)比较下列锗卤化物的熔点和沸点,分析其变化规律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GeCl4GeBr4GeI4熔点/℃−49.5 26 146沸点/℃83.1 186 约400(4)光催化还原CO2制备CH4反应中,带状纳米Zn2GeO4是该反应的良好催化剂.Zn、Ge、O电负性由大至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5)Ge单晶具有金刚石型结构,其中Ge原子的杂化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微粒之间存在的作用力是_____________.(6)晶胞有两个基本要素:①原子坐标参数,表示晶胞内部各原子的相对位置,下图为Ge单晶的晶胞,其中原子坐标参数A为(0,0,0);B为(12,0,12);C为(12,12,0).则D原子的坐标参数为______.②晶胞参数,描述晶胞的大小和形状,已知Ge单晶的晶胞参数a=565.76 pm,其密度为__________g·cm-3(列出计算式即可).秸秆(含多糖物质)的综合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是以秸秆为原料合成聚酯类高分子化合物的路线: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关于糖类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填标号)A.糖类都有甜味,具有C n H2m O m的通式B.麦芽糖水解生成互为同分异构体的葡萄糖和果糖C.用银镜反应不能判断淀粉水解是否完全D.淀粉和纤维素都属于多糖类天然高分子化合物(2)B生成C的反应类型为______.(3)D中官能团名称为______,D生成E的反应类型为______.(4)F 的化学名称是______,由F生成G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5)具有一种官能团的二取代芳香化合物W是E的同分异构体,0.5 mol W与足量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生成44 gCO2,W共有______种(不含立体结构),其中核磁共振氢谱为三组峰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6)参照上述合成路线,以(反,反)-2,4-己二烯和C2H4为原料(无机试剂任选),设计制备对二苯二甲酸的合成路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9高中教师读书心得体会作为教师,在教授知识的提示,也应该利用空暇时刻渐渐品读一些好书,吸收书中的精华。

一、2016年高考全国理科综合(1)化学试题评析

一、2016年高考全国理科综合(1)化学试题评析

2016年高考名师沙龙——化学篇一、2016年高考全国理科综合化学试题评析试题基本遵循“立足基础、稳中求变、突出能力”的命题指导思想,依据《考试大纲》要求命题,试卷结构、考试内容与往年保持相对稳定,难度较前几年略有下降,体现在不仅控制了选择卷试题的陌生程度和入题难度,而且对Ⅱ卷设置必要的铺垫分、适当降低化学定量处理过程运算的难度。

此外,注意选考题设置匹配且难度降低等。

但从考生答卷情况看,其综合难度仍比我省自主命题试卷大一些,得分比去年低一些。

从所了解情况看,II卷得分情况为:26题 4.8/5.07分,27题5.86 /6.15分,28题4.52 /4,82分,36题 2.52 /2.87分,37题(85029)6.98/7.24分和38题 (26290 )4.63 /5.24。

和去年相比试题有几个特点:1、突出主干和核心知识,考查内容覆盖广考查的知识覆盖了所有必修、选修,突出了所考查范围内的主干知识。

试题紧扣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对化学学科核心知识进行重点考查。

具体体现在,第8题(NA)、第9题(有机基本概念)、第10题(实验基础)、第11题(电化学原理)、第12题(电解质溶液)、第13题(元素周期表及无机化合物)、第26(1)(2)小题(NH3的制取、净化)、27(3)(Ksp的简单计算)、28(1)(NaClO2中Cl的化合价)等均属于中学化学最基础的知识。

而非选择题27(2)(平衡移动原理)、28(4)(5)(得失电子相等)等均属于中学化学主干知识。

2、形式灵活和简洁明了,适度控制阅读量题型保持稳定,经典题型延续。

如第8、10、11和12和28题(工业流程题);试题设计注重适度创新,体现命题形式灵活。

如第13题,将周期表(律)与元素化合物知识考查相结合,提高思维容量;第10题以三室式电渗析法处理废水为背景,综合考查电化学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28题(5)要求结合“有效氯含量”定义进行计算,考查氧化还原反应基本计算,同时考查阅读理解能力。

2016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分析

2016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分析

2016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分析2016年高考已经结束,我做完高考题后有一下几点想法:一、对试卷的总体感觉2016年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形式稳定,试题所涉及的内容均为常见知识,能够立足基础,强化能力,突出了化学学科的特点,虽难度适中,却有一定区分度。

注重能力,注重应用,灵活性突出,且与实际生产生活紧密联系,更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融合,突出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二、今年高考试卷特点1、选择题涉及了环境保护、元素周期律、有机物基本反应类型、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原电池、物质的鉴别和制备等知识点。

总体立足平稳,重在基础。

如第7题考查大气污染物,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第8题通过加成反应来考查学生对于课本上基本物质和基本反应类型的理解;第9题为元素周期律的应用,要求考生对“位-构-性”有充分的认识;第10题考查同分异构体,为传统题型;第11题以“海水电池”为背景考查原电池的基本原理;第12、13题借助实验手段考查学生对元素化合物基本性质的理解。

2、三道必做大题的出题模式遵循了往年规律,涉及元素化学、反应原理、实验化学三大板块。

其中26题以联氨为背景,考查了元素化学的基本规律,虽然没有延续历年高考借“化工”考“元素”的命题思路,但综合性较强,在计算部分也体现出了良好的区分度;27题以丙烯腈为背景,考查勒夏特列原理、转化率、化学反应的方向等多个反应原理问题,对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28题以Fe2+、Fe3+的氧化还原性为背景考查了实验探究能力,来源于课本元素化学的知识,这说明重视基础仍是实验题的首要立足之地。

3、选做题中,有机化学推断涉及到比较陌生的氢氰酸的加成反应,但总体思路依然与往年相似,聚酯是考生们所熟悉的物质,合成路线不长,考点仍旧分布在官能团、反应类型、同分异构体等基础知识点上。

选3结构题保持了往年知识点比较分散的特点,立足课本进行适当拓展,但整体难度不大。

选2化工题以双氧水的工业制备作为背景,考查了化工中的基本操作和常见工艺流程,背景并不陌生,虽然有氢化釜、氧化塔这类新颖的设备,但考点并不突兀,来源于课本,高于课本。

腾冲市2016第一次省统测化学质量分析

腾冲市2016第一次省统测化学质量分析

2016第一次省统测理综化学质量分析题号:26题(14分)以工业用电解法制铝为载体,综合考生对Al及其化合物的考察,注重考察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K W,pH,K SP等化学原理和理论。

本题共9个问题,满分14分,批卷结果为:最高分12分,平均分2.04分,零分人数153,占考生人数的10%以上,其中得分主要在(1)、(2)、(4)第二空。

失分最多的是(3)第一空,得分人数为5人左右。

考生对本题的答题情况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如下:1、学生捕捉信息能力有待提高,即关键字、词、句的捕获。

2、答题不规范,不完整。

建议下一步备考加强以下几个方面:1、进一步夯实基础的同时,加强关键字、词、句方面的训练,提高非选题答题能力。

2、规范答题,答题时抓住得分点,减少错别字。

题号:27题(14分)(一)得分情况满分1人,13分1人,12分5人,0分人数133人,平均分3. 98分。

(二)失分原因1、计算能力不强;2、电极反应方程式错误率大;3、电解池中,阴阳离子运动情况,阴阳离子不书写区分不开;(三)优势分析(四)今后措施题号:28题(15分)一、得分情况得分率23.9%,满分没有,10分以上共有25人,最高分13分,0分48人,平均分3.59分。

二、失分原因1、基础知识有待强化,如:溶液离子颜色容易混淆,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不规范;2、文字表达不清楚、不完整;3、对题目题意理解不透彻,或是审题不清,导致错误;4、数字处理能力、计算能力较薄弱,有待加强;三、今后建议1、审题有待加强2、答题抓住关键词3、答题规范4、夯实基础选考题题号:36题(15分)、题号:37题(15分)全市各中学都没有开此选修课,但仍有15个同学选做此题,但平均分1.13分,零分2人,最高分2分。

说明学生成绩较差者不能选做这题,企图“凭运气”弄得安慰分,真实情况是不懂所填内容。

此题存在原因:多数基础差的学生畏惧。

只有化学基础(选修5),平时放弃学习,造成恐惧“有机”心理。

云南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含解析

云南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含解析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Al-27 Si-28Cl-35.5 Fe-56第I卷(共54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4分)1.所谓合金,就是不同种金属(也包括一些非金属)在熔融状态下形成的一种熔合物.根据下列四种金属的熔、沸点,判断其中不能..形成合金的是Na Cu Al Fe熔点/℃97。

510836601535沸点/℃883259522003000A.Cu和Al B.Fe和Cu C.Fe和Na D.Al 和Na【答案】C【解析】考点:考查了合金的相关知识。

2.下列两种气体的分子数一定相等的是A.质量相等、密度不同的N2和C2H4B.体积相等的CO和N2C.等温、等体积的O2和N2D.等压、等体积的N2和C2H4【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N2和C2H4的摩尔质量都是28g/mol,二者质量相等时物质的量相等,所含分子数一定相等,A正确;B、体积相等的CO和N2,二者的温度和压强不一定相等,若温度和压强相等,分子数相等,若温度和压强不等,分子数不一定相等,B错误;C、等温等体积的O2和N2,二者的压强不一定相同,若压强相同,含有的分子数相同,若压强不同含有的分子数不同,C错误;D、等压等体积的N2和C2H4,二者的温度不一定相同,若温度相同,含有的分子数相同,若温度不同,含有的分子数与温度成反比,D 错误。

考点:考查了气体摩尔体积和阿伏伽德罗定律的应用的相关知识。

3.Fe(OH)3胶体虽然是由FeCl3溶液制得,但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物质.FeCl3溶液、Fe(OH)3胶体共同具备的性质是A.都呈透明的红褐色B.分散质颗粒直径相同C.都比较稳定,密封保存一段时间都不会产生沉淀D.当有光线透过时,都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FeCl3溶液呈黄色,A错误;B、溶液和胶体粒子的直径不同,胶体粒子直径大于溶液,B错误;C、胶体比较稳定一般可以保存一段时间;溶液更稳定,C正确;D、只有胶体才有丁达尔效应,溶液没有,D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云南省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学科质量分析报告摘要:本报告针对云南省2016年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化学学科测试,计算机随机抽取1389份试卷进行定量分析,并由云南省教科院中学室化学学科研究小组成员人工抽样进行定性分析,结合阅卷教师提供的相关信息,从试题解答和考试情况两方面作出分析评价。

旨在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高三年级下一步的复习备考工作提供有用依据。

关键词:省统测理综化学命题质量考试质量分析云南省2016年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学科质量分析报告是在云南省教科院中学室化学学科专题研究小组集体讨论下,遵循全面性、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研究性等原则,按考试人数的一定比例抽样(抽样人数为1389人),定量、定性相结合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后形成的。

本报告分为三个部分:对试题的分析与评价、考试情况分析、备考复习建议。

一、对试题的分析与评价(一)对试题的总体评价本次检测的主要目的是检测高中化学教学质量及高三第一轮复习质量,兼顾高考难度。

试卷命题以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版)、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及相关说明为依据。

试题内容比例、题型和试卷结构符合《考试大纲》要求,所考查的内容均在《考试大纲》规定的知识范围内。

在试题的考核内容中,必修1、必修2、选修4等必考内容占85%;选修2、选修3、选修5三个模块各命制一题,学生从中选考一题,占15%。

所有试题表述合理、无科学性错误;试题在承袭高考主要考查模式之又中不乏新意,兼顾灵活性,难度尽量与高考持平,理论难度值控制在0.5±0.05之间,实际测试结果为0.54,设计值与实测值吻合。

试题在总体设计上尽可能体现考试大纲中的考核目的与考试要求,在全面检测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的同时,着重考查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特别是核心主干知识的考查,同时兼顾与之相关的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考查。

强调知识在新背景下的应用。

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的测试。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试题突出化学学科特点,在内容和形式上贴近高考,尽可能多地涉及化学学科主干知识,重视考核学生答题的规范性,力求全面检测云南省高三学生的现有化学水平,真实反映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现状,为高三后期复习的调整提供参考。

(二)对试题的具体评价1、试题的双向细目表推断15分(5)书写顺式异构体结构简式中 2 (6)判断同分异构体,书写结构简式中 22、抽样统计数据呈现2.1 总体情况抽样统计人数1389;平均分Ⅰ卷23.94,Ⅱ卷21.86,全卷45.80;及格率全卷20.7%;最高分90;难度值全卷0.54;试题区分度第I卷为0.46,第II卷为0.36。

样本数满分值平均分难度标准差及格人数及格率% 最高分最低分138910045.88 0.5412 15.91 286 20.7% 90 52.2 考生分数段人数分布表、图全卷分数段0-2930-3940-4950-5960-6970-7980-8990-100人数231 282 325 265 174 90 20 2数据显示,化学单科成绩呈正态分布,峰值突出,统计有效。

其中0~29这三个分数段人数合计231人,占16.63%;30~39分数段282人,占20..30%,低分段总人数513人,占比36.93%。

峰值为40-69三个分数段,共764人,占55.00%;70-79分90人,占6.78%,80以上的优秀学生人数共22人,占1.58%。

低分数段比例偏大,优秀学生比例略偏小。

2.3 各小题抽样统计数据2.3.1 第I卷各小题抽样统计数据题号满分值答案A人数A比例B人数B比例C人数C比例D人数D比例未(多)选人数未(多)选比例平均分难度区分度标准差满分人数满分率第7题6 A 897 64.77 36 2.60 135 9.75 281 20.9 36 2.60 3.89 0.65 0.47 2.87897 64.77第8题6 A 731 52.8 138 9.96 357 25.78 126 9.10 33 2.38 3.17 0.53 0.61 3.00731 52.782.3.2 第II卷各小题抽样统计数据选考题数据统计说明:难度(即通过率):难题:小于0.35,中等题:0.35 ~0.7,容易题:大于0.7。

区分度:优秀:大于0.4,好:0.3 ~0.4,不理想:小于0.3。

难度值越大,则该题越简单;试题区分度高,则高水平者得高分,低水平者得低分,而区分度低则反映不出应试者的水平差异。

标准差是一组数据平均值分散程度的一种度量。

一个较大的标准差,代表大部分数值和其平均值之间差异较大;一个较小的标准差,代表这些数值较接近平均值。

3、试题的主要特点3.1结构合理,长度适宜试题长度适宜,结构合理,全卷无偏题怪题。

从试卷长度看:沿用多年来新课标模式的“7选+4非选”的题量模式;供题13道做11道,其中选择题7题(第7题到第13题)共42分;主观题必做题3题(第26题到第28题)共43分,选做题1题(第36题到第38题)共15分,总分100分。

II卷必做题共设25个问,与2015年新课标高考化学科部分设31问基本一致;三个选考模块的试题力求耗时相近,分值相同,难度适中且相当,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选择性,满足不同考生的需求,给不同考生以彰显个性的空间。

3.2题型全面,难度适中必考题、选考题区分度优良率均达100%。

全卷难度值0.54,与理论难度值设计值0.55仅相差1%,I卷选择题标准差为9.61、II卷主观题标准差为10.00,这样的离散度是与这次考试的功能相符合的。

从测试数据看,本次测试结果客观、真实、可信,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考试中被甄别出来。

但数据也显示出,尽管难度适中,第II卷得分却十分不理想,尤其是选做题部分,很多学生已经没有时间去做,导致试卷空卷率较高,选做题出现区分度为负数的情况。

凸显出新课改下理科综合能力考试的变化给学生造成的困难与不适应。

3.3依纲附本,突出主干试题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依托,85分的必考内容涵盖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和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

突出考查了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和化学实验基础等五个方面的核心知识和主干知识。

15分的选考内容涉及选修模块选修2“化学与技术”、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和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的核心知识和主干知识。

试题第I卷7个选择题,突出了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查,涉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为背景的常见元素化合物性质,以阿伏伽德罗常数为载体的物质结构、氧化还原、盐类水解等知识的考查,元素化学和有机物为载体的实验基本操作,同分异构体书写与判断,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盖斯定律)、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等。

第Ⅱ卷3道必考试题和3道选考试题,突出了对下述综合知识的核心、主干知识及应用能力的考查。

26题考查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等无机化学综合知识,涉及信息给予下陌生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沉淀溶解平衡的相关知识及计算;27题涉及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化学平衡及平衡常数和转化率计算、平衡移动原理,电化学原理等化学原理综合知识;28题考查化学实验综合知识与技能,涉及教材实验再现、实验探究、物质制备等实验内容;36题考查化学与技术综合知识;37题考查物质结构与性质综合知识;38题考查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相互转化等有机化学综合知识。

全卷根据化学的学科体系和学科特点,试题依据课标,紧扣考纲,立足教材,突出主干,适量采用教材上的原始素材,命制试题源于教材却高于教材,注重了对第一阶段复习后学生在知识、技能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全面考查。

3.4联系实际,强调技能试题体现新课程基础性的同时,突出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以生产、生活应用为载体,以能力立意为核心的理念。

重视考查学科能力,特别是《考试大纲》强调以下能力的考查: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化学学习能力等。

3.5以元素单质及化合物、工业生产流程为载体,强化无机物知识综合应用的考查第I卷选择题题中大量涉及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的化学综合知识的考查,第26题和第36题分别以元素单质及化合物、工业生产流程为载体,考查无机物知识综合应用及化学与技术综合知识。

从《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中的题型示例来看,新增了三道工业流程题,说明我们的命题设计预判与这种题型模式的考查趋势是很吻合的。

二、考试情况分析(一)答卷中表现出的共性问题1、元素化学知识薄弱,对高考要求掌握的物质掌握不到位,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掌握不清晰,尤其是化学材料方面的知识较为混淆;在解决元素化学问题时,定势思维严重;2、对一些相近的概念理解和掌握不透彻,容易混淆如氢化物和最简单氢化物等3、同分异构体书写漏写情况严重,思维不够严谨,欠周密思考4、文字阅读理解能力欠佳,表现为抓不住关键信息,不能对信息进行加工、迁移与有效应用,不能充分应用信息解决问题,分解整合信息能力够;5、对教材知识不熟练,理解不够透彻,回归教材力度不够6、基础知识掌握尚可,但知识的迁移能力、新情景下的应变能力欠佳,表现为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把知识分解、迁移转换、重组和灵活应用的能力较低。

例如:指定条件下方程式的书写、新型电池中电极反应式书写等;7、化学用语掌握较差,表现为不能规范、准确地书写各类化学用语,存在较多细节问题,应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尚需提高,具体表现为原理题得分不理想。

8、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差,表现为在做答时,抓不住要点,不能准确表达意思或表达不通顺、不准确、不到位,主要表现在实验题。

9、运算能力较差,放弃计算以及计算失误的现象较为普遍,主要表现在实验题和选做题中37题。

10、做题速度把握不当,尚未思考到位即匆忙作答,一味求快导致正确率降低,得不偿失。

11、时间分配不合理,试题取舍不当,在个别可放弃不答的问题上浪费了时间。

(二)答卷中表现出的具体问题1、第I卷答题情况抽样结果显示,学生在第I卷答题中的错选情况简析如下表:2、第I卷分析7.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盐卤可用于制作豆腐B.从海水中提取物质都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实现C.煤经过气化和液化等物理变化可转化为清洁燃料D.制作航天服的聚酯纤维和用于光缆通信的光导纤维都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答案】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