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对《阅微草堂笔记》中人狐关系的影响
简论草堂论《阅微草堂笔记》中的“狐”形象中心讲解

简论草堂论《阅微草堂笔记》中的“狐”形象中心内容导读:,必不可恕,告其父兄,自当处置。
遽加以恶声,于理毋乃不可。
且我辈出入无形,往来不测,皆君闻见所不及,堤防所不到,而君攘臂与为难,庸有幸乎?于势亦必不敌,幸熟计之。
”(P143)这人急忙披衣坐起,连声向狐仙道歉。
从此以后,他们便相安无事。
东光狐的话句句在理,与邻居相处,不能动辄辱骂不休。
平白无故受人诬陷,心里总是不好受的,连摘要:《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著名学者纪昀晚年所作的笔记小说集,全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共二十四卷,每卷至少有四篇专门写狐。
在纪昀的笔下,这些狐都是个性鲜明,具有人性化的。
作者主要是“借狐说人说世情”。
关键词:《阅微草堂笔记》狐形象前言明清时期的文言小说里,人物形象以鬼狐居多。
关于狐仙的故事,最早出现于汉代。
在《搜神记》里有一篇《宋大贤》,写的是狐狸变成美女诱惑人,被人杀死后发现是只老狐狸。
狐狸有超能力能通灵的传说由来已久。
唐代张鹜的《朝野佥载》则说:“唐初以来,百姓事多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饮食与人同之,事者非一主。
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
’”到了明清时代,文言小说中的狐仙故事十分流行,最著名的就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以及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
在他们的小说里,狐仙不再是性格单一的狡诈之徒,它们的身上更多具有了人的影子,性格也多样化,使得狐仙形象一改明清以前的负面色彩。
清代学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里的狐仙,则往往充满智者和侠士的精神。
与《聊斋志异》里的狐仙形象相比,《笔记》里的狐仙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分别是狡诈戏谑之狐摘自:毕业论文选题,明理之狐,侠义之狐和有情有义的狐女。
狡诈之狐狐狸的狡诈习性,在多篇故事中已有所体现,但这并不是《笔记》想要着重表现的,作者纪昀只是以此来告诉读者,狐狸之所以狡诈多端是跟人学的,以刺世人。
比如,《滦阳续录(三)》里有一则狐狸吃白饭的故事。
有一人家宅后的空屋里住着一只狐狸,虽看不见它的身影,它却能和人交谈。
从《阅微草堂笔记》到“拟阅微小说”,狐形象的式微现象

从《阅微草堂笔记》到“拟阅微小说”,狐形象的式微现象《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学者纪昀撰写的一部追录见闻的笔记体小说。
此书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而写作风格不一,基本上是记述见闻,语言质朴淡雅,庄谐杂陈,对后世影响颇深,产生了大量拟作。
代表作品有《咫闻录》、《三异笔谈》、《闻见异辞》、《右台仙馆笔记》、《耳邮》等等。
“拟阅微小说”基本上继承了《阅微草堂笔记》的主旨和笔法,虽然在文学成就上远逊于“阅微”,但也表现出自己的一些独特之处。
其中的一大特色就是狐故事显现出明显的式微趋势。
从几部“拟阅微”的代表性作品可以看出,以狐为主题的志怪故事数量相当有限。
《三异笔谈》四卷涉及到狐的只有一篇;《咫闻录》十二卷里只有两三篇谈到了狐,如卷二的《治狐》和卷三的《柝击狐》;《闻见异辞》也只有三篇。
而《耳邮》在篇首自序中即云:“盖志怪搜神,从古有之矣。
然窃以为惊心动魄之事,即在男女饮食之间;非必侈谈灵怪,然而耳目一新也”“其涉及鬼怪者十之一二而已。
”即是在这十之一二的志怪内容中,狐故事依然是寥寥无几,而且,狐也不再是劝惩的代言人了。
从《阅微草堂笔记》到“拟阅微小说”,为什么狐形象会逐步逍逝,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首先,纪昀所撰的《阅微草堂笔记》有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相抗衡的初衷,所以会大量描写狐故事。
而后世的“拟阅微小说”则没有这个目的。
清初,身负高才而郁不得志的蒲松龄奋如椽之笔,以狐鬼寄托情怀,以传奇笔法书写志怪故事,创造出清代文言小说史上乃至中国小说史上颇负盛名的《聊斋志异》,首次突破了中国传统笔记小说的旧有模式,以生动的传奇笔法去记述一向以梗概示人的志怪内容,尤以其独特奇幻、绚丽多姿的艺术成就、清新雅洁、精练自然的语言特色被世人广泛关注和喜爱。
但身为当朝重臣同时也是文坛泰斗的纪昀对此却不以为然。
其门人盛时彦在《姑妄听之》跋文中曾转述他的观点:“《聊斋志异》盛行一时,然才子之笔,非著书者之笔也……”,纪昀认可甚至欣赏蒲松龄的才气,然而创作观念与写作手法却与之大相径庭。
从纪晓岚的“狐界”感悟儒家之“礼”

以害人。其中一则故事更把狐与女二者看为同位
一
分 , 读 书者多” 读 书者少” 有“ 和“ 之分 ; 道狐命好 , 能
“ 飞升 霞 举 ”而 凡 狐野 性 十足 , 似于 兽 , 被 描 写 , 近 多
体 : 隆 时 一举 人 赶 往 会 试 时 , 永 光 寺 西 街 见 乾 过
一
女“ 门外” “ 立 ,意颇悦 之” “ , 以三 百金 纳为妾” ;
同 ” 未 成道 者 , 。“ 未离 乎 兽 , 于 远 人 , 山林 弗 利 非 便 也 。 已成 道者 , 事 与人 同 , 于 近 人 , 城 市 事 利 非 弗 便 也 。其 道行 高 者 , 城 市 山林 皆 可 居 , 丈 富 则 如 大 贵 家 , 力百 物 皆 可 致 , 荒 村 僻 壤 , 其 住 与通 都 太 邑 , 也 。就 是 说 , 狐 只 能 居 于 乡 郊 野 外 , 狐 一 ” 凡 道
为媚惑人或常与人作对而被人“ 延请道士骇治”下 , 场悲惨。狐的等级 之分还表现在描写 狐的婢女 的
媪 正 如“ 类之 内, : 人 良莠 不齐 ,都存 在“ ” 好丑 不
作 者简 介 : 韩红星(9o . 贵州师范大学中文系 1 一)女. 7 讲师
维普资讯
贵 州社 会 科 学
《阅微草堂笔记》中狐仙的形象分析

文 学评论
《 阅微草堂笔记 》中狐仙 的形象分析
严 澜
( 无锡 市广播 电视 大学 , 江 苏 无锡 2 42 ) 10 1
家 伦理精 神与 性善 思想 同道 教修仙 理论 始终 是紧 密联 系在 一起 的 。
节 、义 、孝是 中 国传 统 思想 中被 肯定和 鼓励 的 ,在 民间心理 上亦 有 所 以导致 关于 家狐 的传 闻 比比 皆是 , 《 阅微 草堂 笔记 》对 此 即多有 上 天 嘉奖 此 类 人士 的看 法 。可 见 , 在狐 “ 变人 心 ”的修 道 过 程 记述 ,而 且其 中有 些还 是纪 昀家 中的 家狐 。此外 ,清 人更 进~ 步将 兽 中 ,狐不 仅要 学习人 间儒 家典 籍 ,还 要 争取 获得人 类友 爱善 良的美 此与 求仙 修道 联系起 来 ,在他 们看 来 ,狐 既在 “ 人物 之 间” 、 “ 仙 好情 感 。得到 这一善 性 的狐 ,不光 “ 礼 ”, “ 循礼 义 ” ,重 视 怪之 间 ”,能 有人性 、仙 性 , 自然应 当 以人 居 为居 。狐 占据 高楼 空 知 颇 情感 ,而且 通常在最终得 到仙界 的嘉 奖,修成 正果。 屋 ,乃是在 人类 环境 中体 悟人 道 ,因而 不仅 “ 为害 ” ,还甚 至与 不 人建 立起 良好 的睦邻 关系 来 。狐 与人共 居 ,有成 为人 类家 庭保 护神 的 ,还 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多家 狐成 为人 的朋 友 ,即狐 友 。为家 庭保 护神 的 , “ 凡
一
、
修 道之狐 仙
中日文化下具有人性内涵的主流狐形象研究

中日文化下具有人性内涵的主流狐形象研究内容摘要:现代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中开始出现狐的形象,狐被赋予了很多神秘的色彩。
在这些作品中吸引大众的不仅仅是狐本身,更有其体现出来的人性内涵。
然而不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其狐形象在相同中又存在着不同。
本文就中日文化对主流狐形象进行了简要的对比,分析了中日文化中狐形象的人性表现以及人性内涵背后的中日文化差异。
关键词:狐形象人性内涵主流中日文化随着文学在国际中的杂糅并进,狐形象在众多现代作品中呈现出来。
现代的文学甚至影视作品以狐这一形象为流行趋势。
而自古以来关于狐的故事在各个地方都有流传,欧洲的《伊索寓言》、中国的《广异记》以及日本的稻荷神等都是关于狐的传说。
那么在文化的长河中是什么赋予了狐这样特殊又吸引大众的魅力呢?一、狐形象的考据中国的狐文化较为复杂,大致以唐为界。
唐朝之后狐文化因在人性上的突破而在历史中记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影响直至今日。
传说或故事能够独具魅力而流传深广,首先是因为它自身的艺术价值。
黑格尔说:“艺术到了成熟期,按照必然律,就必须用人的形象来表现。
”狐形象能够吸引大众正是由于其丰富的人性化表现。
中国最早的狐信仰出现于《山海经》,“青丘国在其北,有狐四足九尾。
一曰在朝阳北。
”(《山海经·海外东经》)而郭璞在他的《山海经图赞》中道:“青丘奇兽,九尾之狐。
有道祥见,出则衔书。
作瑞于周,以摽灵符。
”狐在此就被赋予了祯祥的寓意,同时被神性化。
到了两汉时期,当时神仙之说盛行,人们受到“物老成精”思想的影响,狐被给予了精怪的形象,逐渐被妖性化。
而到了唐以后,狐被大量写入志怪小说中。
这类故事的受众下移至民众,使得狐开始介入人们的世俗生活,从“狐吃人”变成“狐变人”,狐形象开始有显现人性内涵的趋势。
直至明清,袁枚的《子不语》、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使得狐形象愈发的丰富,狐形象发展成熟到达顶峰。
日本在狐这方面的分界点同样也是隋唐时期。
中国古代小说解读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狐的形象研究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 NO.5,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 UR NA L OF YU N NA NI N ST I TU T E OFS O CI A L I S M 292中国古代小说解读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狐的形象研究 白文勇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226) 摘 要: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之下,男性对待女性的态度就有两种,狐女成了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的代表。
从先秦时期的典籍到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再到后来的笔记小说、文言小说以及民间的信仰里,都有着各具风格、面貌迥异的狐形象存在。
不同的历史时期里狐形象的转变一方面映射出特定时期民间信仰的特点以及时代思潮的变迁,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思想观念及信仰的变化。
文章根据古代小说中狐形象在各个时期以不同的寓意出现来揭示其文化内涵。
试图理清其在文化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本文就先秦时期,汉魏晋六朝时期,唐宋、明清时期,四个阶段的狐形象分别展开论述。
关键词:狐形象;文化内涵;小说解读 中图分类号:I204.4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5-0292-2 一、狐的形象发展历程 有关狐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和《山海经》。
这里注意的是狐不同于人而长成的那条毛茸茸的大尾巴,也就出现了九尾狐的传说: 《山海经》: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郭璞注:即九尾狐),其音如婴儿,能食人。
食者不蛊。
(《南山首经》) 又南三百里,曰姑逢之山。
无草木,多金玉。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鸿雁,其名曰撇撇。
见则天下大旱。
(《东次二经》)撇撇,狐属也。
又南五百里,曰尧丽之山。
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篇石。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鳌侄。
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东次二经》) 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
(《大荒东经》) 此类记载中的狐已具有了一些“怪异”的特征,但形象上还只是“蠢然一兽”,仅在兽形上较普通的狐多了一些东西(如头或尾或翼之类),显得狰狞一点、异样一点而已。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古代文学作品欣赏论文(精华版8篇范文)之第三篇摘要: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之众多兽类意象之中, 狐狸这一意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且狐意象在远古时期呈现出文化层面的变迁发展, 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及社会价值。
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 其中主要包含九尾狐、玄狐、天狐三种, 并论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狐形象的演变历程及狐形象演变的内在动因, 旨在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狐形象的特点及其产生原因。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兽类意象,狐形象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是经过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洗礼而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文化意象, 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世俗的角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狐形象的产生是根据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 就历史发展规律而言, 社会生产技术及文化的进步推动着人们认识能力及觉悟水平的提升, 从远古时期的无性别文化到雄性文化, 再到雌性文化的演变之中, 文学作品皆受到社会中主导性别的影响而不断发展。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 狐形象充溢在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小说创作之中, 而狐女这一形象的出现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美丽女性的人性。
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一) 九尾狐在传统文化及社会制度的影响之下,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态, 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独有的文化形象。
狐狸与其他动物形象不同, 其拥有着一种观念载体, 具有精神性、超物质性, 并携带着中国古代极为重要的传统观念。
在中国古代作品中, 狐形象丰富多样且形态各异, 其中, 九尾狐这一形象主要分为两种, 即祥瑞的九尾狐及生殖崇拜的九尾狐。
祥瑞的九尾狐形象是太平祥瑞征兆, 如青丘国的九尾狐是太平则出而为瑞也。
时至汉代时期, 符命思想得到了极大发展, 《白虎通》认为九尾狐、凤凰、麒麟等为太平盛世的祥瑞之物。
[1]生殖崇拜的九尾狐在后世解说纷纭, 其中主要包含两种说法, 一是九尾狐是以天命启示的意义出现在大禹面前, 并暗示其娶涂山女为妻;二是九尾狐即是涂山女的化身, 代表着图腾民族的生育观念, 代表着子孙繁息。
阅微草堂笔记的主要内容

阅微草堂笔记的主要内容《阅微草堂笔记》是明代著名学者袁宏道所写的一本笔记集。
这个书名的意思是“琢玉丛说”,可以看出书中涵盖的领域非常广泛,从哲学、宗教到历史、文学都有涉及。
书中第一章是“小学”,主要讨论的是诸子百家的学说。
这一章的核心在于分析“名实之分”的概念,认为某些学派的分析过于空泛,缺乏实践或是递归逻辑的支撑。
书中还探讨了“时然之辩”和“名实之辨”的问题,指出二者不应对立而应相辅相成。
第二章则是“进士”,主要涉及到科举考试。
袁宏道在这一章中指出了科举考试存在的弊端,比如说官场腐败、察举标准低下等。
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建议,比如说开放官僚机会,加强人才选拔。
第三章是“天文”,主要讨论天文星象的知识。
袁宏道在这一章中详细探讨了七星宿的定义,以及不同时期对于天体吉凶的评价标准。
在这些知识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出明代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影响。
第四章是“地理”,探讨的是中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袁宏道主要介绍了各地地势、气候等自然环境,以及各地的文化、风俗等人文因素。
这些知识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非常重要。
最后,第五章是“杂记”,涉及到各种杂七杂八的知识。
这一章中包括了成语、俗语、谚语等等,非常有趣。
这些知识也反映出袁宏道丰富的常识和知识储备。
总的来说,《阅微草堂笔记》是一本非常有深度和广度的书。
它不仅讲述了中国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还包括了哲学、科学等不同的领域。
阅读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知识体系。
当时的文化背景: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文化方面呈现出多元和开放的特点。
这时期,科技、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均有所发展。
思想解放和文化多样化的趋势逐渐加强,出现了诸多知识分子,他们在不同领域做出了卓越的成就。
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依然是政治、文化、道德之中最重要的一种思想体系,同时这时期中国的艺术、文学和科学技术也在发展,尤其是文学。
明代最为杰出的作家有文学千古之后的四大才子之一的唐寅、明散文的鼻祖徐霞客、传奇大师冯梦龙、戏曲大师汤显祖和李时中等,他们的作品得到了广泛地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文化对《阅微草堂笔记》中人狐关系的影响
作者:马晓楠
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7年第01期
【摘要】《阅微草堂笔记》(以下简称《笔记》)是清代纪昀创作的文言笔记小说,作品中涉及到的中国传统文化,庞博复杂,是一部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封建迷信的糟粕并存的著作。
纪昀身为士大夫阶层,沿袭宋以来士大夫儒释道三者统一的人生态度,其中儒家思想无疑是最主要的。
“狐”不仅是我国志怪小说中经常被描写的对象,而且是一种特色鲜明而又魅力无穷的文学形象。
纪昀在晚年以其丰富的阅历,敏锐的眼光,“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
在《笔记》中,狐与人的关系是狐世界中描述最多的,也是最详细的。
本文主要从儒家所崇尚提倡的积极思想角度出发,来具体分析儒家文化对《笔记》中人狐关系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阅微草堂笔记》;儒家文化;人狐关系;影响
一、强调自身品格的修炼
儒家学说强调人自身品行的修炼,主张自修、自律、自省甚至自我牺牲以践行“仁义礼智信”、“礼义廉耻”等社会道德准则。
“修身”之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作者在《笔记》中塑造了一些通过读书,或者修道来提高自己品行的狐,来向世人宣扬“自修”的重要性。
如《滦阳消夏录》(六)中载:
德清徐编修开厚,亦壬戍前辈,初入馆时,每夜读书,则宅后空屋有读书声,与琅琅相答。
细听所诵,亦馆阁律赋也。
原来附和徐某读书的是一少年狐,因也想进京考取功名,故每夜来此宅吟诵诗书。
连一只狐都如此刻苦学习,更何况我们人类呢?作者借此好学之狐来提倡世人多读书,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纪昀也记述了一些人狐对比的例子,以狐的道德品行之高来对比人的自身修养之不足,使讽刺批判意味更加凸显。
如《如是我闻》(一)中记,有一浪荡公子,见一狐女甚是美丽,于是心生邪念。
然而此狐女正色曰:“吾服气炼形,已二百余岁,誓不媚一人。
汝勿生妄念。
”狐女服气炼形,有更高的追求,恰如人之修养身性,防止堕落。
狐女自制力极强,能抵制各种诱惑,自我修养如此之高必能修成正果。
此浪荡公子听狐女一席话之后肯定羞愧至极。
儒以修己为体,以治人为用。
纪昀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通过建构理想的狐世界,与现实社会的人类思想活动形成对比,进而抨击讽刺当时社会的某些弊病。
如上所析,纪昀通过正反两方面来举例子,肯定狐的言行举止,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人,只有不断地学习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有益于社会,实现人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颂扬善良孝悌的品行
儒家的伦理原则包含许多内容,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孝悌”思想。
《孝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在中国古代社会,孝为百善之先,为诸德之首,被视为到达仁义境界的起点,自然也成为女子的道德义务与德行。
《笔记》中就记述了许多善良孝顺的妇女。
首先,作者借狐对行孝道之人的肯定或帮助来表达自己对尊崇传统伦理道德的人的褒扬。
如《滦阳消夏录》(三)载:
先太夫人乳媪廖氏言,沧州马落坡,有妇以卖面为业。
得余面以养姑。
贫不能畜驴,恒自转磨,夜夜彻四鼓。
姑殁后,上墓归,遇二少女于路,迎而笑曰:同住二十余年,颇相识否?妇错愕不知所对。
二女曰:嫂勿讶,我姊妹皆狐也,感嫂孝心,每夜助嫂转磨,不意为上帝所嘉,缘是功行,得证正果。
今嫂养姑事毕,我姊妹亦登仙去矣。
敬来道别,并谢提携也。
言讫,其去如风,转瞬已不见。
妇归,再转其磨,则力几不胜,非宿昔之旋运自如矣。
此则故事写了卖面的媳妇夜夜转磨卖面养活婆婆,孝心感动了狐姊妹,夜夜帮助推磨,狐姊妹的善行得到天帝的嘉奖修得正果,化仙而去。
狐成仙的品质与人的优良品质相一致,仙与凡在孝的要求上是一致的。
作品在表现狐狸姐妹善良的品行之外,也赞颂了此妇孝道的美德。
再如《滦阳消夏录》(一)中有刘士玉孝廉,他的书屋被一狐所占据,狐白天和人对话,拿瓦石掷人,但人们看不清它的身形。
有一知州前往驱赶此狐,却被狐嘲弄一番。
后来有一妇人来此屋居住,狐狸立刻离开,狐说:“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作者很巧妙的把人与狐设置在同一情境下,以对比手法,借狐之口凸显自己的褒贬之意。
其次,作者直接赋予狐女以孝顺的品行,亲自践行儒家孝道思想。
要求媳妇孝养公婆,连纪峋笔下的狐女媳妇也对公婆很孝顺《姑妄听之》(三)中“狐女奉事无不至,转胜于有子。
”《槐西杂志》(二)中张四喜得狐妻,在四喜死后,“四喜父母贫困,往往于盎中筐内无意得钱米,盖亦狐女所致也。
”
三、揭露自私虚伪的道学
儒家思想体系的基本范畴是仁义礼智信,但是这种思想的形成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否则便成为道貌岸然、假仁假义的借口,从而造成现实中形式主义和虚伪之风。
乾隆年间,这种虚伪的假道学风靡社会,作者借《笔记》中狐对人的揭露讽刺表达自己对这种伪学的憎恶与批判。
首先,体现在对道貌岸然、虚伪丑陋的假道士的批判。
如《如是我闻》(一)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某道士有一次做道场,在事成之后和徒弟计算收支时发现少了一些钱。
师徒二人互相埋怨,久久不得调停,最终被躲在梁上睡觉的狐狸揭示出真相。
原来丢失的那些钱,是被师父偷偷拿去讨女人喜欢去了。
真正的道士依教奉行,接受各种戒律,过那种被世俗之人视为清苦寂寞而实际上高标清逸的宗教生活。
而此道士却贪恋女色,虚伪自私,龌龊不堪,耻为人师。
再次,体现在对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的假道学的讽刺。
如《如是我闻》(三)写:
翰林某公,讲学家也。
一日,其同乡为外吏者,有所馈赠。
某公自称平生俭素,雅不需此。
客见其崖岸高峻,遂逡巡携归。
某公送客之后,徘徊厅事前,怅怅惘惘,若有所失,如是者数刻。
家人请进内午餐,大遭诟怒。
忽闻有数人吃吃窃笑,视之无迹,寻之声,在承尘上,盖狐魅也。
纪昀平生不喜讲学先生,常常引用故事对之进行抨击,由此“讲学先生”形象呈现出了反面色彩。
对于这类虚伪的假道学,作者更是持尖锐的批判态度。
此则笔记中,某公因为拒绝接受馈赠而耿耿于怀,若有所失,连狐魅都嗤之以鼻,讽刺意味浓厚。
可见这些所谓的“道学家”、“讲学家”们虽然在外人面前显得高洁正直,实际上只是逢场作戏,口是心非。
他们虽然顶着受人尊敬的称号,实际上缺乏真正的道德文化修养,甚至都不如平常人。
作者通过狐对这些假道学的揭露与讽刺,体现了自己对风靡时下的假道学的不满与厌恶。
总而言之,探寻作品之深层意蕴,不能不查作者写作背后的思想支撑。
儒家文化的初心是让士人以修养身心来提高处事能力,进而实现济世安邦的人生理想,而不是打着“儒学”的旗号去避善为恶。
孝娣亦是孔门儒家仁学现实社会渊源,它要求人把孝娣作为人最基本的自觉意识内化成人性的自觉,这也是儒学中之人道主义思想之渊源。
正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使纪昀肩负着某种使命感和历史感来作文,來教导、训诫,以“有益于人心”。
但由于当时社会文化制度敏感,又加之纪昀位居高位,因此不能尖锐直接的批判,而是多借于鬼狐与人之间的活动关系来表达自己的认知感受。
《笔记》所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广泛,再加之笔者能力有限,因此本文不能就儒家文化对《笔记》中人狐关系产生的重大影响一一概之,只是从以上最突出的三个方面来论述。
从作品中我们看到纪昀利用儒家思想原则这一评判标准来显示自己的褒贬态度,不管是批判还是提倡都体现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一种人文关怀,并寄寓自己对美好社会的期盼。
參考文献:
[1]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3]杜真强.《论〈阅微草堂笔记〉中狐与人之关系》.《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4]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12月.
[5]蒋小平.《雍容·有益人心·儒道佛整合——〈阅微草堂笔记〉之三层解读》.《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