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人教版八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的背景及其主要观点。
2、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和重要句型。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与讨论,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2、学习运用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形成正确的国际观和历史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背景及作者的态度。
2、掌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2、理解文章中蕴含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第二课时:深入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主要观点,讨论修辞手法。
第三课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知道圆明园吗?它是怎么被毁坏的?明确:圆明园是中国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被誉为“万园之园”。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和抢劫,最终将其焚毁。
2、你对英法联军的行为有什么看法?明确:例如:“我认为这是一种野蛮的行为,是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巨大损失。
”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归纳文章主要讨论了哪个事件?明确:文章主要讨论了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中国并破坏圆明园的事件。
2、作者对这个事件的态度是什么?明确:作者对英法联军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谴责,认为这是一种野蛮的行为。
3、学习生字词:掠夺 (lüè duó):指用暴力夺取财物。
炫耀(xuàn yào):指夸耀自己的财富、地位等。
谴责 (qiǎn zé):指严厉地批评或指责。
4、找出文中出现这些词语的句子。
例如,“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掠夺。
”(解释“掠夺”)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学习了文章中的一些重要词汇。
四、布置作业:预习第二课时的内容,思考作者的观点。
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5篇)

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5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赃物、箱箧、制裁、荡然无存、富丽堂皇等词语,把握字音及字义。
⑴了解作家及背景资料。
⑴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能力目标:⑴整体把握文意,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⑴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这篇短文的深刻。
3、德育目标:作为一个法国作家,雨果公开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表现了一个作家的正义、良知;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展现了一个作家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学习本文,应学习作家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全人类,为祖国的壮大、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一生。
【教学重点】重点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谴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其丰富的意蕴。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精彩,充溢着浓浓的情感,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借声音传情,充分融入文章的氛围中,深切感受作者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襟。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揣摩语言,教师须引导学生利用比较法、替换法、设问法深入理解句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助读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读懂文意,读出情感;把握文章大意,体味作家的思想感情;揣摩语句,理解文章丰富的意蕴。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
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
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
(请同学翻到课本前面的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
初中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经典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重要的词汇和句子;(2)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3)能够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和逻辑思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和交流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历史事件的关注和思考能力;(2)培养对国家尊严和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选用初中语文教材中《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
2.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重要的词汇和句子,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和逻辑思路。
3. 教学难点:对文中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对国家尊严和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林则徐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中重要的词汇和句子,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共同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和逻辑思路。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情况;2. 书面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性;3.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包括发言质量和合作态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初中语文教材中《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和播放相关视频资料;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和学术研究,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入研究。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事件的背景和意义。
2. 阅读理解:学生通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词汇学习:教师挑选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解释其含义,并要求学生进行笔记。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课程背景本文所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由康有为等人翻译自英文原版,提供了清末中国对洋人入侵和优越感的一种呈现。
本文将采用《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对《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最开始接触的西方国家——英国和法国的情况。
2.了解中国被侵略时对于洋人的西方国家领事馆等的汽车财产比较敏感的原因。
3.学习了解中国被侵略时的一些措施,比如在附近地方下旗帜,调集民兵对付敌人等。
4.了解《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写作背景、内容和有关的人物以及背后的历史背景。
5.体会翻译过程和翻译对于文本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重点(1)了解中国最开始接触的西方国家——英国和法国的情况。
(2)学习了解中国被侵略时的一些措施,比如在附近地方下旗帜,调集民兵对付敌人等。
(3)了解《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写作背景、内容和有关的人物以及背后的历史背景。
2.难点(1)学习了解中国被侵略时对于洋人的西方国家领事馆等的汽车财产比较敏感的原因;(2)体会翻译过程和翻译对于文本的影响。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独立阅读、小组阅读及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独立阅读过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内容并汇报,最后在班级中一起展开讨论。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教师向学生们简要介绍英国和法国对中国侵略的情况,并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人当时为什么对洋人的西方国家领事馆等的汽车财产有所敏感呢?2.教师向学生展示图片,让学生看图片猜测图片背后的故事,并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第二步:阅读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要求每个小组至少有一个同学朗读全文。
2.小组讨论,找出文章中的主旨;3.学生开始独立阅读,并做好笔记。
第三步:展示1.小组汇报文章中的关键内容,班级进行讨论。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相关历史知识。
第四步:评价对本文教学实施的效果进行全面评价,今后作为教学经验的借鉴。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内容,感受雨果的正义感和对中国文化的尊重。
2.分析雨果在信中的论证方法及其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本内容,分析雨果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雨果的正义感和对中国文化的尊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这封信的写作背景。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事件吗?这封信是谁写的?为什么要写这封信?2.理解文本内容让学生自主阅读信件,理解文本内容。
提问:请同学们简要概括这封信的主要内容,雨果在信中表达了哪些观点?3.分析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关注雨果在信中的论证方法,如对比、讽刺等。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雨果在信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这些方法对表达他的观点有何作用?4.语言特色分析引导学生关注雨果的语言特色,如生动、形象、幽默等。
提问:请同学们举例说明雨果在信中的语言特色,并分析其效果。
5.感受正义感与尊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雨果的正义感和对中国文化的尊重。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雨果在信中是如何表达对中国文化的尊重的?这体现了他的哪种品质?6.小组讨论雨果在信中的观点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历史和文化?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读后感,要求结合雨果的观点进行分析。
四、教学反思1.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结合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
4.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关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研究性学习,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2.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3.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中的正义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完整word版)《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科目语文设计者张晓雯学校孟庄镇初级中学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课题《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型授课日期一、课标描述(摘要)及其解读课标描述: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理清思路, 理解主要内容。
欣赏文学作品,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二、解读:本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是会说出本文主题及雨果博大的胸怀;能找出赞美圆明园和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说出自己的观点与感受;本节相关的学科知识为:学习运用反语进行讽刺的写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发展学生的阅读书信体文章的能力、语言概括能力, 提高个人的理解能力, 增强爱国情感。
要达到这些目的, 我采用的方法是:由课本前的插图导入, 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 教师可适当进行点拨补充帮助学生完成本节课的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
三、教材分析《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义务教育朝鲜族学校教科书汉语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该文写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 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 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同时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表现出对东方艺术、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充分的尊重。
四、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书信文体。
书信是传统的交流信息, 沟通感情的方式之一。
学习本单元, 既能学到书信的文体知识, 也能够了解中国文明历史, 感受雨果的人道主义情感, 当代军旅作家刘亚洲对儿子的殷切希望。
学习这篇课文, 对学生学习富有个性的语言, 了解圆明园艺术价值, 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学情分析全班学生的汉语基础知识掌握能力比较好, 但语言表达能力和课文阅读能力相对比较差些。
尤其上了八年级, 各科学习任务多, 压力大, 有些学生不太会自主学习, 遇到困难不会思考, 总想依赖身边的同学, 习惯性地期待老师的最终答案。
2023最新-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优秀10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优秀10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一课主要是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优秀10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渴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作者的思想过去,精彩的语言。
教学内容:法国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教学设计一、导入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我们今天学习他一篇文章,同学们会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整体感悟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2、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一个外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三、合作探究投影圆明园的图片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渴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作者的思想过去,精彩的语言教学内容: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八年级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人教

八年级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人教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学习课文中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法。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学生对相关历史背景的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引导学生关注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学习课文中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法。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和抽象概念。
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和评价。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关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知识。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标注生词和难点句子。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法。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教师深入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和抽象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5.拓展延伸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课文中的观点和态度进行思考和评价。
6.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巩固所学知识。
7.作业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我国近代史上的其他重要事件,进行对比分析。
四、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课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的认同程度。
2.教学改进措施: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加强课堂讲解。
拓展课外阅读,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
五、教学资源1.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2.网络资源:关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资料。
3.其他资源:相关历史书籍、纪录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人教版八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第4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比较阅读,品味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品味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对象及课时
初中二年级、两课时
四、教学手段
实物投影、多媒体投影、教师讲解、学生讨论
五、教学方法
激趣法
六、教学步骤
1、课文导入(两则驴的故事)
目的:通过两则驴的故事的讲述,使学生对什么是讽刺性的语言有初步的认识,并激起学生学习本篇课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接着用多媒体投影打出本课的题目——《就英法联军远征
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雨果
并向学生提出本文的学习重点:体会本文语言运用的特
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作者雨果的简介(此处用PPT的形式)
目的:使学生对作者雨果这位伟大的作家有总体的认识。
3、字词的检测(请学生上来标注字词读音,并用实物投
影出来)
zhuì chóu fà láng piē xī qiè cái
缀满绸缎珐琅瞥见晨
曦箱箧制裁
4、请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5、教师提问学生课文的主要内容
目的:通过以上的内容,检测学生预习课文的效果,为下
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6、过渡并转入本课重、难点的教学(问题的探究与解
决)
(1)请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用PPT展出)阅读课文,
并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稍后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
问题一:雨果是怎样描述圆明园的?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问题二:雨果是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的?在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问题一答案:总评:“世界奇迹”
①与巴特农神庙比较
分说:②具体讲述园中之物
⑶概述耗费劳动之巨
总述:亚洲文明杰作
说明:教师在归纳学生答案同时用PPT展出巴特农神庙以及圆明园景物(包括有名园概况、名园风光、名园奇珍等),务求使学生能在感性及理性两方面理解课文。
问题二答案:运用了一系列的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如“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全部赞誉”等词语,具有极其辛辣和尖锐的嘲讽意味。
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反语,也称“倒反”、“反话”。
多用在揭露,批判,讽刺等方面。
说明:教师在归纳完学生答案后,用多媒体展出遭受空前劫难后的圆明园的图片,使学生能更加深刻的理解课文并了解
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这么一段屈辱的历史,及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7、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使得学生体会到本文在运用语言上的特点,进而通过以下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PPT展出)
(一)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来看,雨果的立场和态度是怎样的?
(二)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但雨果是一个法国人也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说明:此处是由学生自由讨论和发言,教师在前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对待这件事他是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这里充分表现了他的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以及胸怀博大。
8、教师总结全文并布置作业
作业: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