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案1
1-学生研学案——《第三节 常量与变量》

第3节认识程序的基本要素——常量和变量同学们,本节课课堂列车将停靠六站:你能顺利到达终点站吗?一、阅读认知概念:(起点站,请给你的课堂列车强动力)1、在程序中,我们经常要处理哪三类数据类型?2、布尔类型的取值只用两个,分别是什么?3、什么是常量?4、什么是变量?5、变量的命名有什么约定?二、数据类型辨别:分析上面这段程序代码中,其常量的数据类型:常量 3.14 是类型常量 1000 是类型常量 "圆的半径:" 是类型常量 "厘米" 是类型常量 "圆的面积:" 是类型常量 "平方厘米" 是类型结论:字符型常量有什么特点?三、判断理解:下面的变量是否是合法的变量名?原因是?3aa 判断(填写“是”、“不是”)合法的变量名。
因为:Print 判断(填写“是”、“不是”)合法的变量名。
因为:Aa-a. 判断(填写“是”、“不是”)合法的变量名。
因为:print1 判断(填写“是”、“不是”)合法的变量名。
因为:@_@ 判断(填写“是”、“不是”)合法的变量名。
因为:变量名Aaa、AaA、aaa是同一个变量名。
判断:说法正确吗?(填写:正确、错误)四、我来尝试起变量名:为银行开发的居民存款管理软件系统中,程序开发人员要设置一个变量,用来存放用户的身份证信息。
如果你是程序开发人员,你会这样给这个变量命名呢?填写你起的变量名:五、阅读拓展:材料一:以下是某论坛的帖子节选:材料二:材料三:选择好变量名的注意事项你可不能像给狗取名字那样给变量命名----仅仅因为它很可爱或者听上去不错.狗和狗的名字不一样,它们是不同的东西,变量和变量名酒本质而言却是同一事物.这样一来,变量的好与坏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命名的好坏.在给变量命名的时候需要小心谨慎.下面举一个使用不良变量名的例子:Java示例糟糕的变量名x = x – xx;xxx = fido + SalesTax( fido );x = x + LataFee(x1,x); + xxx;x = x + Interest( x1, x);这段代码究竟在做什么x1,xx和xxx代表什么fido又是什么意思假如说有人告诉你这段代码基于一项余额和一组新开销来计算一位顾客的支付总额,那么你应该适用哪个变量来为该顾客的那组新的花销打印账单呢下面是这些代码的另一种写法,它可以使上述问题回答起来非常容易:Java示例:良好的变量名balance = balance – lastPayment;monthlyTotal = newPurchases + SalseTax( newPurchases);balance = balance + LatFee( customerID, balance) + monthlyTotal; balance = balance +Insert( customerID, balance);从上述两段代码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一个好的变量名是可读的,易记的和恰如其分的.你可以通过应用多条原则来实现这些目标.最重要的命名注意事项为变量命名时最重要的考虑事项是,该名字要完全,准确地描述出该变量所代表的事物.获得的好名字的一种实用技巧就是用文字表达所代表的是什么.通常,对变量的描述就是最佳的变量名.这种名字很容易阅读,因为其中并不包含晦涩的缩写,同时也没有歧义.因为它是对该事物的完整描述,因此不会和其它事物混淆.另外,由于这一名字与所表达的概念相似,因此也容易记忆.对于一个表示美国奥林匹克代表团成员数量的变量,你可能会把它命名为numberOfPeopleOnTheUsOlympicTeam.表示运动场中座椅数量的变量可能会命名为numberOfSeatInTheStadiu.表示某国代表团在现代奥运会上获得的最高分数的变量可能会命名为maxmumNumberOfPointsInModernOliympics.表示当前利率的变量最好命名为rate或interestRate,而不是r或x.你明白了吧.请留意上述这些命名所共有的两个特征.首先,它们都很容易理解.事实上它们更笨不需要什么解释,因为你可以很轻松地读懂它们.不过第二点,有些字太长了——长的很不实用.下面我很快就会讲到变量名的长度问题.变量用途好名字,好描述。
学案1:第3课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全面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深刻内涵及其重大现实意义。
2.了解时政评论类文体特点,学习本文事理论证和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梳理本文小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文章的严谨准确的语言特色。
学习重难点梳理本文小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
学习过程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胡福明,男,1935年7月生, 江苏无锡人。
1955年9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新闻专业,翌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学习,1962年毕业后,到南京大学政治系(后更名为哲学系)任教,是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要作者。
2.了解“特约评论员文章”特约评论员文章是报刊约请有关权威人士就某一重大理论或现实问题发表看法的评论,是评论员文章的特殊形式。
论及的内容大都是事关全局和举足轻重的大问题,具有极强的专题性、理论性和政论性,往往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反响。
它一般要求多侧面、多角度地展开论述,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严密性。
3.写作背景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延续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举国欢腾,人心思变,百业待举。
党面临着思想、政治、组织等各个领域全面拨乱反正的任务。
但是,这一进程受到“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严重阻碍,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局面。
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多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我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与此同时,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不少老同志也从不同角度提出,要恢复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正确认识与把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1977年秋季,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胡福明完成了两篇稿子,其中一篇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经过中央党校和《光明日报》多次修改后,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成为党和国家实现历史性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
地理研学案和作业设计【喀斯特地貌】

新授课课题:喀斯特地貌【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1、运用景观图与地图,描述各喀斯特地貌的形态和分布特点(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2、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探究分析,推测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背景和过程,探究其形成条件,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综合思维)3、结合现实生产生活场景和资料,分析喀斯特地貌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感受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密切联系(人地协调观)【评价标准】1、能够识别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喀斯特地貌景观,能简单分析其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总结归纳其形成条件并解释主要地貌的时空变化过程(综合思维)2、能根据地貌景观的成因,推断喀斯特地貌的空间分布特点(区域认识)3、能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喀斯特地貌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人地协调观)【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识别喀斯特地貌,说出其分布与特点、探究喀斯特地貌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综合分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与过程【温故·习新】阅读书本P56-58,结合已有知识,尝试回答下列问题: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地貌?2、生活中是否见过类似的地貌景观,在我国都发育在何处?3、喀斯特地貌与之前所学的流水地貌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研讨·拓展】研学活动一:“喀斯特之奇”【材料1 名称之奇】“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意思是岩石裸露的地方,那里发育着由石灰岩溶蚀而成的各种奇特地貌。
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尤以《徐霞客游记》中的记述最为详尽。
我国喀斯特地貌不但分布广,面积大,而且发育也很典型。
【材料2 景观之奇】“路依西界北行,遥望东界遥峰下,峭峰离立,分行竞颖,复见粤西面日。
盖此丛立之峰,西南始于此,东北尽于道州,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而此又其西南之极云。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材料3 形成之奇】问题1:从文字材料中提炼出喀斯特地貌的景观特点,并结合图示概括该地貌在我国的分布。
《长城》研学案

小学语文四年上册《长城》研学案
姓名:
番禺区市桥南双玉小学廖春平
研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研学重难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研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二、研读文本:
任务一:研学第二自然段。
1、独立完成后同位交流:
在文中找出能概括近看长城的特点的词语:。
在文中画出表现这一特点的语句。
任务二:研学第三自然段。
1、独立完成:自由朗读,用横线在文中画让你感受最深的词句,并写一写感受(批注)。
2、研学小组交流:自己所画的词句及感受。
说话练习:
从词句,我感受到。
三、总结拓展:
1、欣赏:领导人的题词
2、说说:你能说几句赞美长城的话吗?
四、拓展延伸:
课后研学小组交流我国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
〖自我评价〗请根据自己的表现在对应栏内打“√”。
一次函数研学案1

时)函数研学案主备:李玉女 副备 吕秋梅 周遇贤 袁常军 学习目标1、能从实际问题中分清常量和变量、自变量与函数(因变量),并能理解常量、变量、函数以及函数图象的意义;2、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并会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3、理解函数的概念,培养识图能力,发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函数的概念,难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课前热身 1.点P (3,-4)关于x 轴的对称点的坐标是 ,关于y 轴的对称点的坐标是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是 .2.点M (-5,-8)到x 轴的距离是 ,到y 轴的距离是 ,到原点O 的距离是 .3.若点A 和点B 的横坐标相同,则线段AB 一定平行于 轴,垂直于 轴. 二.自学提示:阅读书177页至179页 1、回答下列问题:一般地,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______变量___和___,如果给定一个x 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 值,那么我们称___是_____的函数,其中___是自变量,___是因变量.概念解读:(a ) 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函数关系是指两个变量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对应关系,即变量x 与变量y 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例如,y = 2x - 1中的对应关系是指:__________________(b )给定一个x 的值这句话有两层含义:(1)自变量x 的取值不能使对应关系无意义,如y =11x ,x的取值不能为_____;(2)自变量x 的取值不能使某个变化过程(实际问题)无意义. 如圆的面积公式S=πR 2中R 不能为_____(c )给定一个x 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 值值得注意的是“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 值”的含义,即有一个而且只有一个值.因此,自变量x 在取值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函数 y 都有一个而且只有一个值与它对应 .如 y = ±x ,这里y 是不是 x 的函数?为什么?2、函数的表示方法 函数有三种表示方法: (1)______;(2)________;(3)________. 三.必做练习: 书179页至180页 四.当堂检测:某人从甲地出发,骑摩托车去乙地,到达乙地时正好用了2小时,已知摩托车行驶的路程(S 千米)与行驶的时间t (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由如图1的图象ABCD 给出,若这辆摩托车平均每行驶100千米的耗油量为2升,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行驶一小时,摩托车走了________千米 耗油________升,S 与t 的关系式________. (2)1小时到1.5小时这段时间,摩托车走了________千米,猜想这段时间出现什么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 (3)1.5小时到2小时这段时间,摩托车走了________千米,S 与t 的关系式________. (4)从甲地到乙地,这辆摩托车共耗油 升.五.小结:本节课你掌握了那些知识 六.选作练习:1、张大伯家养了很多小金鱼,每只金鱼卖2元钱,张大伯卖金鱼的收入y (元)与金鱼的数量x (只)之间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自变量为______________ 因变量为_________2、汽车由甲地驶往相距400千米的乙地,如果汽车的平均速度是100千米/小时,那么汽车距乙地的路程S (千米)与行驶时间t (小时)的函数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自变量为_______因变量为_________3、电信公司规定:通话不超过3分钟,收费0.22元,超过3分钟部分,按每分钟0.1元计算(不足1分钟按1分钟收费).求通话费P (元)与通话时间t (分钟)(t>3)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自变量为_______因变量为_________。
辽宁省灯塔市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上册研究性学习实践学案:真心暖意敬老情(1)

七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导学案课题:真心暖意敬老情(第 1 课时)主备人:唐敏英备课时间:2019.8【学习目标】课标要求:1、感受人与人之间相互真诚关爱的情感,体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深远,激发敬老爱老的真实感情2、初步培养学生形成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3、在日常生活中,能以实际行动关心老人、尊敬老人,主动为老人做事。
学习流程:【课前展示】重阳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历史久远,习俗各异。
重阳节也称“老人节”,全国各地都要举行各种各样的敬老活动。
但就目前的这批独生子女来说,对重阳文化了解甚少,他们在家如掌上明珠一般,被家人宠爱着,对老人缺乏爱心,忽视了老人的存在和价值。
平日,许多年轻的父母由于忙于工作,把照顾孩子的重要大事全权托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老人们冒着寒风酷暑,不管风吹雨打接送宝宝孙子,为孩子的冷热饥饱操劳,他们无怨无悔,乐于奉献。
而孩子们一直熟视无睹,觉得理所当然,有的还向老人家发脾气。
本活动以重阳佳节为契机,搜集有关重阳的资料,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习俗等祖国的传统文化,增强情感的亲身体验,激发起对老人的敬爱,对父母的热爱、对同学的友爱、对朋友的关爱,让学生从自主活动中把爱种在心里。
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组织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个性的发展。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古人把“九九相重”叫重阳节;“九”是数学当中最大,“九九”与“久久”同音,包含着长久长寿的含意。
1989年,我国把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将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爱老、助老的“老人节”。
【创境激趣】中华民族有一种美德叫“孝”,古人有云“百善孝为先”,一切事情从孝开始做起。
羊有跪乳之恩,牛有舔犊之情,大地乃万物之源,父母是我们的生命之本。
.以一首《我爱爸爸妈妈》导入新课。
为什么要爱爸爸妈妈,尊敬老人?(生交流)【自学导航】 1.听《黄香温席》故事,思考并讨论:1)、从哪些地方看出黄香十分孝敬母亲?2)、使你感动的是什么?小结:黄香是个孝敬的孩子,从小就懂得关心父母。
辽宁省东港市小甸子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研学案1(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学习目标: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预备知识:关于文言文的翻译,在文言词汇积累的基础上,采用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其中一种或两种综合使用都可以。
我们往往习惯直译法。
预习提示:1、《答谢中书书》的体裁_________作者_________(朝代)_______(名),字_______,著有___________。
2、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②结合主要内容体会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③概括出山水的各自特点:山:,水。
3、掌握重点书下注释,组长提问检查。
五色交辉.. _________ 晓雾将歇. ________昔日欲颓.________沉鳞..竞跃 _________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___4、翻译下列句子: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②高峰入云,清流见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两岸石壁,五色交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青林翠竹,四时俱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⑤晓雾将歇,猿鸟乱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⑥夕阳欲颓,沉鳞竞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⑦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学检测:1、《答谢中书书》的体裁_________作者_________(朝代)_______(名),字_______,著有_____________。
九年级复习研学案1、2

初中部 思品 学科研学稿主编:陈勇清 林龙武 审稿: 日期:协编:初三思品备课组课题:一、珍爱生命一、学习目标 研学分析1.理解每一种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认识各种生命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道理。
2.尝试根据自己的个性和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
3.懂得既要肯定和珍爱自己的生命,又要尊重和善待他人的生命的道理。
二、知识回顾 新课导入三、自主预习 感受新知(阅读课本P70-74,完成以下填空和问题)1、我们要树立正确的 ,尊重生命的多样性,爱护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特别是要珍惜 。
2、我们要树立正确的 ,自觉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3、与其它动植物、微生物相比,人的独特性 在:人类的生命最具有智慧。
人的独特性 在:人的个性品质、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和途径的多样性。
4、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 ,即 。
四、合作展示 探究新知活动一:“以小组为单位背诵4个知识点”1、 生命需要相互关爱的原因及方法2、人的生命具有独特性的表现及启示3、(怎样)肯定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怎样珍爱生命)4、(怎样)延伸生命的价值活动二:“中考真题演练”1、.司马迁遭遇宫刑仍完成《史记》巨著,贝多芬双耳失聪仍创作出世界名曲,霍金禁锢在轮椅上20年仍成为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都在向我们诉说着人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12单)AA .对社会的贡献B .树立正确的成才观C .各种生命相互关爱D .永不放弃生的希望2.人类是地球上的最高生命形式,人的生命具有独特性,突出表现在(11单)DA .人类能够征服和改造自然B .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不同C .人的个性品质最具多样性D .人类的生命最具有智慧3、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的陈及时、何东旭、方招3位大学生为了抢救落水儿童而英勇牺牲。
他们的救人义举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议论。
对他们行为的正确评价是(10单)B①没有正确评估救人的风险,不应提倡和鼓励②没有掌握必备的救生知识,不应肯定和表扬③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唤醒了社会公德④体现了生命的崇高和尊严,延伸了生命价值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残疾人运动员自强不息、奋勇争先的感人表现让人“更深刻地理解了生命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分数乘整数课型:新课授课人:六年级数学组审核人:时间:
研学目标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
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
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研学过程一、课前热身。
1、5个12是多少?
用加法算:12+12+12+12+12
用乘法算:12×5
提问:12×5算式的意义是什么?
2.计算:
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计算?
教师总结:整数乘法的意义,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法则是分子相加作分子,分母不变。
通过将算式:
3
10
+
3
10
+
3
10
改写成乘法算式,引出课
题。
二、自主合作探究。
研学任务一:
1、借助情境理解整数乘分数的意义。
1桶水有12L。
3桶共多少L?
1
2桶是多少L?
1
4桶是多少L?
(1)理解题意,明确题中的数量关系:单位量×数量=
总量
(2)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3桶水共多少L ?12×3 12 桶是多少L ?12×12 14 桶是多少L ?12×1
4 (3)探究每道算式的意义
12×3表示求3个12L ,也就是求12L 的3倍是多少。
12 是一半,12×12 表示12L 的一半,也就是求12L 的1
2
是多少。
12×14 表示求12L 的1
4 是多少。
发现:一个数乘分数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研学任务二:
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练习:29 ×6= 12×3
4 = 310 ×4=
观察巡视学生是否先约分再计算。
在约分时,是否有
学生将分子与约分,为什么只能将整数与分数的分母约分。
集体订正时,请学生说说计算与约分方法。
教师展示一种学生将分子与整数约分的错误方法,让学生辨析。
三、研学检测。
1、计算。
4242
17⨯ 161532⨯ 7965
⨯⨯
1、列式计算
(1)12个 8
7
相加的和是多少?
(2)95
kg 的6倍是多少kg?
(3)一块长方形的铁皮,长是6分米,宽是12
11
分米,这块铁皮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四、归纳反思。
这节课的学习,我的收获是-----------------------------,
还有------------------------------------。
(疑问的问题) 五、拓展延伸。
六、研学评价。
自我评价:研学的目标达成怎样?
优秀 良好 一般 需努力
小组评价:本节课的合作交流表现怎样?
优秀 良好 一般 需努力
作 业
设 计
1、教材第2页“做一做”。
2、教材第5页第3题
3、黄冈作业《分数乘法》第一课时
课
后反思本次课的学习学生对分数乘法有了初步了解,理解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但对以前学习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加减运算还需要回顾起来,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