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米精编中考历史复习方案 第5单元 世界现代史 第20课时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课时训练 岳麓版

合集下载

中考复习方案历史中考总复习第单元第课时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东西

中考复习方案历史中考总复习第单元第课时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东西

考点 6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原因
建立 头目
德国法西斯
日本法西斯
意大利法西斯
1929—1933年 的世界经济危 机严重打击了 德国,激化了 社会阶级矛盾
1929—1933年的世界 经济危机对日本的打 击沉重,日本阶级矛
盾异常尖锐
第一次世界大战 沉重地打击了意 大利,使经济衰
退,政局动荡
1933年初,希 特勒出任总理
调整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凡尔赛和约》无视中国人 民的正义要求,规定把德国 在山东的全部权益转让给日

《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 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
放”“机会均等”的原则。为美国在中国的扩 张提供了方便
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 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
新秩序
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 区的统治秩序
No
Image
第二页,共25页。
第三页,共25页。
第22课时 苏联社会主义道 路的探索和凡尔赛—华盛顿
体系下的东西方世界
第四页,共25页。
第22课时┃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凡尔
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东西方世界
考点聚焦
考点 1 十月革命
1.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阶级矛盾 尖锐。
考点聚焦
能力拓展
第方二十法四示页,例共25页。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2.苏联成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
“苏联”。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
俄罗斯。后来,苏联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考点聚焦
能力拓展
方法示例

2018年中考历史复习方案 第5单元 世界现代史 第20课时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课时训练 岳麓版

2018年中考历史复习方案 第5单元 世界现代史 第20课时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课时训练 岳麓版

课时训练(二十)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基础夯实练|·1.[2017·青岛]《新全球史》中写道:“很多人认为,这种制度(农奴制)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障碍……为了保持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沙皇政府着手开始了一项改革计划……使俄罗斯社会在19世纪最后十年发生了转型。

”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 A.农奴制阻碍了俄国发展B.沙皇专制统治结束C.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D.改革目的是保持俄国大国地位2.[2017·滨州]11月7日晚,下图军舰炮口对准冬宫,发出进攻的信号,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该事件距今(2017年)( )A.80周年 B.90周年C.100周年 D.110周年3.[2017·攀枝花]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的下列措施带有明显无产阶级革命性质的是( )A.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收归国有B.建立红军反对协约国武装干涉C.签订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D.把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4.[经典题]有学者曾经这样评价苏俄某一经济政策,“农民向国家交了粮食税以后,余粮归自己支配,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该学者评价的是( )A.新经济政策 B.农业集体化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5.[2017·宜宾]1928年—1937年的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建成了六千多个大型工矿企业,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这说明了苏联当时( )A.经济明显超过欧美资本主义国家B.轻工业是处于完全停止的状态C.采取计划经济手段使其成就显著D.一直坚持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6. 由下图中的数据可判断出当时苏联正处于( )A.新经济政策实施时期B.“一五”计划实行时期C.“二五”计划实行时期D.赫鲁晓夫改革时期7. 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共同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B.都是高度的计划经济模式C.都曾经产生了积极作用D.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途径|能力提升练|·8.[2017·成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

中考历史复习 背记手册 模块6 世界现代史 一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素材

中考历史复习 背记手册 模块6 世界现代史 一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素材

模块六世界现代史
一、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俄国十月革命
1.十月革命:1917年11月,列宁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炮声为信号攻打冬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苏维埃政府。

通过《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2.意义: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1.新经济政策: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目的:为了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时间:1921年;领导人:列宁。

主要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①农业:粮食税;②工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型企业;③商业:恢复自由贸易。

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工业化打下基础。

巩固了新政权。

2.斯大林模式:内容:①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

1928-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工业总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②实现了农业集体化。

1936年新宪法颁布,标志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即斯大林模式(计划经济、公有制)。

评价:积极:使苏联迅速完成工业化,为以后打败德国法西斯打下了基础。

弊端:权力高度集中;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经济效益低下,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3.苏联的建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湖南省中考历史复习教材梳理第五单元世界现代史第20课

湖南省中考历史复习教材梳理第五单元世界现代史第20课

4.[2016·常德]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
就令世界惊讶和赞叹,其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这一 成就得益于( B )
考点梳理 综合拓展 考情在线
第20课时┃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理解:20世纪二 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 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1.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工业化 ①方针:1925年,联共(布)确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成就: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 成强大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 (2)农业集体化 ①1927年,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②把个体小农经济改造成为大规模的集体农庄。 ③经过几年努力,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并初步实现 了农业机械化。
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取消自由贸易,实行粮食和日用品配给
制。 (3)作用:在集中财力、物力战胜敌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考点梳理
综合拓展
考情在线
第20课时┃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2)时间:1921年。 (3)内容: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交税后 可自由处理自己的粮食。工业方面,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 经营某些中小企业。商业方面,取消实物配给制,恢复商品 买卖。 (4)作用: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 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苏维埃政权。 (5)特点:运用商品价值规律,调动市场因素恢复经济。 3.苏联的成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简称“苏联”
考点梳理 综合拓展 考情在线
第20课时┃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中图版初三历史下册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单元知识点总结

中图版初三历史下册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单元知识点总结

中图版初三历史下册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
探索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俄国十月革命
1、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有哪些主要原因?
原因: (1) 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影响;(3)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4) 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
2、比较中俄两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方式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主要原因及给你的启示。

不同:俄国采取有是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而中国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原因:(1) 俄国是帝国主义国家,城市是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无产阶级力量也聚集在
城市,它的变革必然引起全国中小城市和农村的追随。

所以十月革命走的是由城市到农村的革命道路。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经济上:实行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

(2)领导人:列宁。

(3)实施时间:1921年1924年。

(4)内容(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单元知识点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不知道大家是否已经都掌握了呢?预祝大家可以更好的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

中图版初三历史下册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单元知识点总结

中图版初三历史下册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单元知识点总结

中图版初三历史下册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单元知识点总结
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上有丰富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方面的经验教训。

初中频道为大家整理了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单元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俄国十月革命
1、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有哪些主要原因?
原因: (1) 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
内外政策;(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影响;(3)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4) 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
2、比较中俄两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方式有何不同?为什么会
有不同的主要原因及给你的启示。

不同:俄国采取有是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而中
国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原因:(1) 俄国是帝国主义国家,城市是国家的政治、经
济中心,无产阶级力量也聚集在
城市,它的变革必然引起全国中小城市和农村的追随。

所以十月革命走的是由城市到农村的革命道路。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经济上:实行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

(2)领导人:列宁。

(3)实施时间:1921年 1924年。

(4)内容(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单元知识点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不知道大家是否已经都掌握了呢?预祝大家可以更好的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

中考复习宝典复习主题苏联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复习主题

中考复习宝典复习主题苏联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复习主题

中考复习宝典:复习主题: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复习主题一、总体结构概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的一个重要后果,即俄国无产阶级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苏联人民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二、三维目标导航1、知识目标:俄国“二月革命”;《四月提纲》的提出及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爆发和胜利;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土地法令》;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及巩固;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苏联的成立;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实行;苏联的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新宪法。

2、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及历史意义,初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客观地叙述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同时实事求是地总结其成就与失误,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历史发展的进程,让学生懂得无产阶级革命是俄国历发展的选择,掌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观。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十月革命的胜利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引导学生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的讲述和分析,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三、知识网络图解四、中考热点链接:链接一:坚定社会主义道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距今已整整七十年了。

数十年的风风雨雨,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无数的坎坷曲折,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艰辛。

尤其是二十世纪末期,社会主义道路遭到了严重的挫折。

在二十一世纪,如何更好的面对未来,如何继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

链接二:苏联建设的经验。

苏联从1928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已经有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基本上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2018年中考历史 第一篇 复习 第五单元 世界现代史 第20课时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

2018年中考历史 第一篇 复习 第五单元 世界现代史 第20课时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

考点梳理
重难突破
第20课时┃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凡尔赛—华盛顿 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3.苏联成立 1922年,由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 联邦组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 联”。后来,苏联加盟共和国发展到15个。
考点梳理
重难突破
第20课时┃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凡尔赛—华盛顿 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考点梳理
重难突破
第20课时┃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凡尔赛—华盛顿 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特别提示】 《凡尔赛和约》涉及中国的问题:规定 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这激起了中国 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
考点梳理
重难突破
第20课时┃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凡尔赛—华盛顿 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日本法西斯
意大利法西斯
原因 建立
1929年—1933年的 世界经济危机严重 打击了德国,激化
了社会阶级矛盾
1929年—1933年的世 界经济危机沉重打击 了日本,日本阶级矛
盾异常尖锐
第一次世界大战 沉重地打击了意 大利,使其经济 衰退,政局动荡
1933年,希特勒上 台
1936年“少壮派”军 官兵变失败,日本军
列宁回到彼得格勒
考点梳理
重难突破
第20课时┃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凡尔赛—华盛顿 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2.十月革命(1917 年11 月) (1)原因: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依然进行罪恶的帝国主义战争, 前线失利,经济情况继续恶化,激起人民不满,革命浪潮席卷 全国。 (2)事件: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3)领导人:列宁。 (4)经过:1917年11月6日晚,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起义。11 月7日晚,革命者最终占领了东宫。 (5)结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 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6)意义: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 埃俄国,把俄国人民从资本主义和封建农奴制残余的统治下解 放出来。十月革命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促进了殖 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独立运动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训练(二十)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基础夯实练|·
1.[2017·青岛]《新全球史》中写道:“很多人认为,这种制度(农奴制)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障碍……为了保持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沙皇政府着手开始了一项改革计划……使俄罗斯社会在19世纪最后十年发生了转型。

”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 A.农奴制阻碍了俄国发展
B.沙皇专制统治结束
C.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D.改革目的是保持俄国大国地位
2.[2017·滨州]11月7日晚,下图军舰炮口对准冬宫,发出进攻的信号,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该事件距今(2017年)( )
A.80周年 B.90周年
C.100周年 D.110周年
3.[2017·攀枝花]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的下列措施带有明显无产阶级革命性质的是( )
A.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收归国有
B.建立红军反对协约国武装干涉
C.签订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D.把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4.[经典题]有学者曾经这样评价苏俄某一经济政策,“农民向国家交了粮食税以后,余粮归自己支配,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该学者评价的是( )
A.新经济政策 B.农业集体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5.[2017·宜宾]1928年—1937年的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建成了六千多个大型工矿企业,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这说明了苏联当时( )
A.经济明显超过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B.轻工业是处于完全停止的状态
C.采取计划经济手段使其成就显著
D.一直坚持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
6. 由下图中的数据可判断出当时苏联正处于( )
A.新经济政策实施时期
B.“一五”计划实行时期
C.“二五”计划实行时期
D.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7. 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共同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B.都是高度的计划经济模式
C.都曾经产生了积极作用
D.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途径
|能力提升练|·
8.[2017·成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伦斯基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倒台了,新政权立即就要提出正义的和平,把土地交给农民。

各地的政权都已转到工人、士兵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的手里。

——彼得格勒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推翻
临时政府经过的通告(1917年11月7日)
(1)指出材料一中“新政权”的名称。

该新政权建立后“提出正义的和平”“把土地交给农民”的措施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1921年3月,布尔什维克第四次代表大会通过一个决议。

该决议主要提到七点:国有工业仍为国民经济之基础;小工业及手工业应得到充分发展;可以自由出卖其制品及承受定购;苏维埃全力支持人民之日常需要品的生产;自由贸易;废除粮食法定价格,实行市场价格;企业可以出租给私人或外资。

——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实行的政策是什么。

该政策的实施有什么重大意义?
材料三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细致地规划自己的发展进程,这
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

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

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大国崛起》解说词
(3)材料三中“苏联人的一个创造”是指什么?这个“创造”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9.[原创题]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人民在列宁和斯大林领导下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探索,使苏联成为强大的工业国,在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非常政策】
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苏联史》
(1)材料一列宁所说的“共产主义任务”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根据材料一概述这一政策的内容。

这一政策有何作用?
【创新政策】
材料二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

1921年,他到苏俄访问,他看到了苏俄的饥荒,也看到蕴藏着巨大的宝藏。

他用易货贸易的方式为俄国购买了价值100万美元的小麦。

后来,列宁特地接见了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

(2)材料二中美国人哈默在苏俄(苏联)开采石棉的计划能否得到实现?为什么?
【图说历史】
材料三
(3)材料三中图(a)和图(b)分别反映苏联和中国哪一时期的宣传画?这两幅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共同之处?
【感悟历史】
材料四前苏联有一个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对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

”伊万说:“那就煮。

”老婆说:“没锅。

”伊万说:“那就烤。

”老婆说:“没有柴。

”伊万气坏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

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
(4)材料四这则笑话反映了什么问题?上述材料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迪?
参考答案
1.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使沙皇专制统治结束的历史事件是二月革命,二月
革命发生在1917年,与题干中的时间限定“19世纪”不符。

2.C [解析] 题中图片是“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它的炮声是进攻冬宫的信号,它成为十月革命的象征。

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2017年是它爆发100周年。

故选C项。

3.A [解析] 本题考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考查学生的知识识记能力。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故选A项。

4.A [解析] 本题考点为新经济政策,考查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

由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可推断出该学者评价的是新经济政策,故选A 项。

5.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分析可知,苏联从1928年—1937年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建成了六千多个大型工矿企业,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这表明苏联依靠国家的力量,采取计划经济手段使其成就显著。

故选C 项。

6.C [解析] 本题考点为苏联“二五”计划,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

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从图文信息可知,苏联工业总产值仅次于美国,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故选C项。

7.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比较分析能力。

A项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斯大林模式不符;B项只符合斯大林模式; D项仅与新经济政策相符,因而A、B、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

题中三种经济政策在历史上都曾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故选C项。

【能力提升练】
8.(1)名称:工农苏维埃政府(或“苏俄”)。

措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2)政策:新经济政策。

重大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对具有苏俄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使苏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苏维埃政权得以进一步巩固。

(3)“苏联人的一个创造”是指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答出“国家全面细致地规划自己的发展进程”亦可)。

重大成就:苏联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或“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

9.(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

作用:在集中财力、物力战胜敌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在列宁执政时期,哈默开采石棉的计划是可以实现的。

因为当时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按政策规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某些中小企业,这有利于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但到斯大林执政时期,哈默开采石棉的活动最有可能因停止实行新经济政策而终止。

(3)图(a):农业集体化时期。

图(b):“大跃进”运动时期。

都急于求成、盲目追求建设的高速度;都损害了农民利益;都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4)反映了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带来的弊端。

启迪:经济建设要从实际出发、走自已的道路;要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要遵循经济建设的规律;政策的制定要与时俱进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