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人教版历史与社会考点全集
人教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九上社会背诵资料1第一课《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1、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走上对外扩张之路的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在一系列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创新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迅速发展。
2、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为获得更多的殖民地,列强进行了疯狂的瓜分。
到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
3、欧洲列强军备竞赛:(1)原因:为了瓜分世界和夺取霸权,(2)表现:英德的军备竞赛引人注目。
(3)特点:工业革命中的科技成果被应用到武器研制上,具有杀伤力的新式武器不断研发。
注:这些国家相互联合的原因:瓜分世界与争夺霸权根本原因: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三、《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1、巴黎和会和《凡尔赛和约》(1)巴黎和会相关知识①会议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如何建立世界新秩序成为解决的问题。
各国人民都热切盼望签署一项真正的和平协定。
②会议时间、地点:1919年1-6月,法国巴黎。
③会议的操纵国:英、法、美。
④会议的性质:列强的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⑤会议的特点(历史地位):历史上第一次具有世界规模的缔结和约的会议。
⑥与会国的意图:A美:借战争发横财,利用德国制约英国与法国,削弱竞争对手。
B英: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让法德相互牵制。
C法:以最严厉的手段处置德国,肢解德国,确立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D日本:确认大战期间所占的全部土地包括中国的山东的权益合法化。
⑦会议焦点问题:对德问题;重点问题:中国山东问题。
(2)《凡尔赛和约》2、凡尔赛体系(1)概念:以《凡尔赛和约》为核心的一系列条约构成的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的新体系,称为凡尔赛体系。
(2)影响:①暂时确立了列强在欧亚非统治的新秩序,欧洲获得了暂时的稳定,列强在欧洲的矛盾基本上等到协调。
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②奥匈帝国解体,波兰等一批新兴国家独立。
③但是列强间的矛盾并未消除,加剧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矛盾。
第二课《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一、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1、20世纪初中国面对的局势政治上:控制清政府,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加紧对中国的掠夺,企图全面控制中国经济。
2024年中考历史必考的知识点

2024年中考历史必考的知识点由于目前无法确切知道2024年中考历史具体必考知识点,以下为人教版初中历史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内容,这些内容在中考中出现频率较高:一、中国古代史。
1. 原始社会。
-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 北京人:距今约70 - 20万年,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并保存火种。
- 河姆渡居民:距今约7000年,生活在长江流域,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
- 半坡居民:距今约6000年,生活在黄河流域,住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
2. 夏商周时期。
-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 商朝: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 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范围。
3. 春秋战国时期。
- 政治:诸侯争霸,出现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和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 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 儒家: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 道家: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主张“无为而治”;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 法家: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4. 秦汉时期。
- 秦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小篆)、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度量衡等。
- 秦的暴政引发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九年级社会知识点精典版(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资料一、战后世界的新格局1.两极格局的形成:“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的标志。
2.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冷战结束,世界朝多极化发展。
二、共和国的风雨历程3.新中国巩固政权措施:抗美援朝(1950-1953)、肃清反革命、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
4.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三大改造: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失误与挫折:1)“大跃进”运动;2)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3)“文化大革命”。
6.两弹一星:1964年,原子弹;1967年,氢弹;1970年,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7.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8.外交成就:1)1971年,恢复联合国席位;2)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9.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
中国进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
10.改革开放:1)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A.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
A.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B.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C.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3)对外开放的作用: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
四、“一国两制”和台湾问题11.一国两制1)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一个国家”,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两种制度”,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维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初中人教版历史与社会知识点整理

初中人教版历史与社会知识点整理历史知识点整理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和研究,它不仅帮助我们了解过去,还有助于我们理解现在和未来。
初中历史课程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此整理了一些初中人教版历史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一、古代史知识点1. 旧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使用石器,学会使用火,从事狩猎和采集。
2. 奴隶社会:人类开始进入定居生活,按照劳动分工进行生产,形成了奴隶制度。
3. 商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商王通过朝贡贸易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4.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周天子实行封地制度,采用“宗法”制度统治。
5.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一段动荡不安的时期,各诸侯国割据争霸。
6. 秦朝:统一中国,恢复封建制度,开展大规模的修筑长城活动。
7. 汉朝:刘邦建立了汉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并开展了一系列改革。
二、现代史知识点1. 近代中国的社会改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康有为变法等一系列的变法运动,试图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2.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3. 中华民国:孙中山创建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国体为联邦制。
4. 五四运动: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5. 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共产党在上海成立,这标志着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开端。
6. 抗日战争:中国人民进行的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民族解放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7.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三、社会知识点整理1. 地理:中国的地理特点、地形、气候等与中国的区域发展有关。
2. 科技:科技的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如工业革命、信息技术革命等。
3. 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儒家、道家、佛教等的思想理念。
4. 经济:不同经济体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如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等。
人教版初中历史全册中考复习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初中历史全册中考复习知识点汇总
一、古代史
1.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的重要措施
3. 西汉、新莽、东汉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4. 三国时期的形成和魏、蜀、吴的发展
5. 隋唐时期的统一和辉煌成就
6. 五代十国和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7. 南宋、元朝和明朝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8. 进入近代的明末清初时期的历史变革
二、现代史
1. 清朝末年的崩溃和近代中国的百年变革
2. 辛亥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3. 五四运动的兴起和思想文化变革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
5. 的改革开放政策和中国的经济建设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7. 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8. 当代和发展挑战
三、世界史
1. 世界的大河流域文明及其交流
2. 埃及文明的兴起和衰落
3. 希腊古罗马文明的形成和影响
4. 欧洲中世纪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
5. 文艺复兴对欧洲的影响和启示
6. 近代欧洲的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
7.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影响
8. 当代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和重大国际事件
以上是人教版初中历史全册中考复习的主要知识点汇总。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中考知识点归纳历史与社会

中考知识点归纳历史与社会历史与社会是中考中的重要学科,它不仅涵盖了历史知识,还包括了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理解。
以下是中考历史与社会知识点的归纳:古代历史- 古代文明的起源:了解四大文明古国的基本情况,包括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
- 古代中国的朝代更替:从夏、商、周,到秦、汉,直至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变迁。
- 重要的历史事件: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开疆拓土、唐朝的盛世等。
中世纪历史- 欧洲的封建制度:了解封建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领主与农奴的关系。
- 宗教改革:包括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和宗教战争。
- 丝绸之路: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近现代历史- 工业革命:了解工业革命的起源、过程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 民族解放运动:包括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 两次世界大战: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社会知识点- 社会结构:了解不同社会的社会结构,包括阶级、阶层等。
- 社会问题:分析当前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如贫困、不平等、环境问题等。
- 社会制度:了解不同社会制度的特点,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
历史与社会的方法论- 历史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
- 社会分析:学会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社会现象,理解社会变迁。
结束语通过对历史与社会的知识点归纳,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而且能够培养我们的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深化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中考考点.pdf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中考考点.pdf《历史与社会》第一篇生活的时空专题一共有的家园,共同的岁月1.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其分布情况(a)2.描述世界地形、河流湖泊和气候类型的总体特征及其分布情况,列举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有重要影响的实例(b)3.描述世界人口、人种、语言的分布情况,列举人文要素对区域文化特色有重要影响的实例(b)专题二生活在不同的区域里4.描述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了解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a)5.概述中国地形、气候和主要河流(长江、黄河)的基本特征(b)6.描述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b)7.比较世界典型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特点(b)专题三相关信息的获取、表达和理解8.能够从不同类型的地图和图表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c)9.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c)10.熟知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或习惯用法,恰当运用它们表述、说明历史事件(b)11.知道获取历史信息的常用方法、途径,运用不同的资料有理有据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c)12.根据调查的实际需要,选用适当的社会调查方法(b)第二篇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专题一人类文明的发端与农业区域文明13.概述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列举古代希腊罗马重要的文明成就,知道它们对后世的影响(a)14.知道百家争鸣及其对早期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a)专题二中华文明的传承与中国古代历史进程15.列出夏朝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a)16.列举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为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评价他们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c)17.概述元、明、清时期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史实(b)18.列举秦汉以来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知道古代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a)专题三西方的兴起与近代世界的变迁19.列举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a)20.描述英国、法国、美国建立资产阶级国家的重大事件及其代表人物,说明它们对各自国家历史进程的影响。
人教版初中历史中考知识点总结全册

人教版初中历史中考知识点总结全册古代史知识点
- 人类的发展与文明起源
- 人类始祖与社会的起源
-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
- 农业时代的人类
- 城市文明的兴起
- 各类文明的交流与整合
- 黑死病的传播与影响
- 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 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 古代中国的崛起与辉煌
- 夏朝与商朝
- 周朝的兴起与分封制度
-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
- 统一秦朝与汉朝
- 三国时期与西晋
- 儒家文化与法家文化
-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 孔子与儒家学派的影响
- 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 韩非子与法家学派的影响
现代史知识点
- 近代中国的动荡与变革
-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 太平天国运动与战争
-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 反帝爱国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潮- 五卅运动与五卅惨案
- 长征与中国的发展
- 抗日战争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 中国人民获得解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
-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 与
- 文化大革命与四人帮的兴起
-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 世界的多极化与全球化
- 冷战与两个超级大国的竞争
- 世界经济的变革与发展
- 联合国的作用与国际组织的发展
- 互联网与信息时代的来临
以上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中的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归类一、“核心”类1.儒家思想的核心:“仁”。
2.依法治国的核心:依宪治国。
3.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4.“两弹一星”精神的核心:科技创新精神。
5.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人文主义。
6.启蒙运动的核心:自由、平等、民主等理性主义思想二、“中心”类l.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经济建设。
2.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有法必依。
三、“根本”类l.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植树造林,加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2.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宪法。
3.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
4.规定了国家生活中根本问题的法律是:宪法。
5.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
6.抗日战争胜利根本的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巩固(实行全民族抗战)。
7.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四、“基本”类1.实施可持续发展需要坚持的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2.我国基本国策: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对外开放。
3.我国基本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
4.我国基本治国方略:依法治国。
5.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乱。
6.人类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自然资源。
7.当今国际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经济全球化;国际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文化多元化。
8.WTO的基本职能:制定和监督执行多边贸易规则,组织多边贸易谈判,解决成员间贸易争端。
9.地图最基本的“语言”: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10.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
11.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前提),有法必依(中心环节),执法必严(关键),违法必究(必要保证)。
12.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最佳方式)五、“基础”类l.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基础的是:北宋平民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2.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环境。
3.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和依据:宪法。
4.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7.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中国。
8.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基础: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六、“原则”类发展区域经济中要遵循的原则:因地制宜、优势互补。
七、“实质(本质)”类l.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实质都是:发展问题。
2.宪法的本质特征:国家的根本大法。
3.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核心):人民当家作主。
4.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过剩”的危机(生产相对过剩)。
5.罗斯福新政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调整。
6.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八、“性质”类l.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是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2.法国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是规模最大、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3.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既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法西斯侵略和反法西斯侵略的战争,是邪恶和正义的战争。
6.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7.中国同盟会的性质: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8.辛亥革命的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9.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10.五四运动的性质:全国性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
11.抗日战争的性质: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12.人民代表大会(人大)的性质:国家权力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的性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13.(1842-1901年)我国社会性质: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南京条约》至《辛丑条约》)。
14.1901-1949年我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5.1956至今我国社会性质:社会主义社会。
九、“标志”类1.清朝瓦解的标志(结束我国2000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标志):辛亥革命胜利或武昌起义的胜利。
清朝灭亡或结束的标志为1912年宣统帝下诏退位。
2.中国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戊戌变法。
3.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4.中国进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的标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5.“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时间和标志:1976年,粉碎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
十、“开端、序幕”类1.世界近代史的开端: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2.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端: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
4.法国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开端: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5.揭开美国独立战争序幕的是:来克星顿枪声(波士顿倾茶事件是导火线)。
6.拉开维新变法(戊戌变法)序幕:1895年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
7.新文化运动的开端: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8.拉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的是:五四运动。
9.拉开冷战序幕的是: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十一、“特点(特征)”类l.中国的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分布不平衡,以黑河—腾冲为界,东密西疏。
2.中国的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边疆地区。
3.中国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4.中国的地势特点: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降低,大致呈三级阶梯分布。
5.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间断;中国历史上有过分裂,但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6.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7.我国西部地形特点:山地、高原面积广大。
东部以平原丘陵地形为主。
8.我国北方气候特点:1月平均气温低于0℃,年降水量少于800毫米。
9.我国北方河流水文特点:河流少,水量小,冬季结冰。
10.我国北方农业生产特点: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小麦,耕作制度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14.我国南方气候特点:1月平均气温高于0℃,年降水量多于800毫米。
15.我国南方河流水文特点:河流多,水量大,冬季普遍不结冰。
16.我国南方农业生产特点: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甚至三熟。
17.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
18.中国人口特点:人口数量大、人口素质低;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
19.中国资源的特点:①自然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②分布不平衡;③质量不高;④利用率低,破坏与浪费严重。
20.中国资源的基本特征: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
21.长江水文特点:中国第一长河,干流江阔水深,终年不冻,宜宾以下可四季通航,是最重要的内河航运大动脉,被誉为“黄金水道”。
22.黄河水文特点: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
十二、“分界线(点)”类l.我国著名的人口分布界线:黑河—腾冲一线。
2.我国地势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4.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5.长江上、中游分界处:湖北宜昌。
长江中、下游分界处:江西湖口。
6.黄河上、中游分界处:内蒙古河口。
黄河中、游分界处:河南孟津。
7.大洲和大洋分界线:略十三、“途径”类1.人民代表的选举途径(方式):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2.公民行使批评建议权的渠道或途径:①向人大代表反映;②向有关部门反映或举报:③向新闻媒体反映。
方式:可采用打电话、写信、发电子邮件、走访等方式。
3.从根本上提升人民的综合素质和国家的综合国力的途径: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途径: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这一点是关键)。
十四、“前提”类1.依法治国的前提:有法可依。
2.“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中国。
3.发展两岸关系(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十五、“目的”类略十六、“关键”类1.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者的关键因素:人口。
2.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四者协调发展的关键:提高人口素质。
3.“开源”与“节流”的关键:科技。
4.依法治国的关键:执法必严。
十七、“地位”类1.同其他国家机关相比,全国人大的地位:地位最高、权力最大。
2.宪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3.人身自由权的地位: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
十八、“最(第一、首先、首要)”类l.地图上最常用的定向方法:一般定向法。
2.地图上最准确的定向方法:经纬网定向法。
3.世界上最大(小)的大洋:太平洋(北冰洋)。
4.世界上最大(小)的大洲:亚洲(大洋洲)。
5.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
6.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
7.中国最大的岛屿:台湾岛。
8.我省少数民族最集中分布的省(多民族省份):云南省。
9.我国面积最大、最小的地形分别是:山地和丘陵。
10.世界上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澳大利亚。
1l.世界最高的高原(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12.中国海拔最高的盆地(位于第一阶梯):柴达木盆地。
13.中国面积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
14.治国最具权威的标准是:法律。
15.中国最重要的内河航运大动脉(黄金水道):长江。
16.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一条河流:黄河。
17.中国第一大河:长江。
18.中共二大重申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19.我国最早创立丞相制度、废除丞相制度的朝代分别是:秦朝和明朝。
20.明朝皇权高度强化最突出的标志是:厂卫特务制度的建立。
21.最早让负责保护皇室的锦衣卫兼做秘密警察的皇帝是:朱元璋。
22.最早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英国。
23.最早建立民主共和制的国家:美国。
24.规模最大、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
25.洋务派创办的最大的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地点在上海)。
26.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同文馆(洋务派创办)。
27.中国近代最早的正式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
34.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28.秦朝首创制度: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丞相制度、郡县制度、皇帝制度。
30.最早(首先)改革的地区:农村。
31.最早推行开放的地区:沿海地区。
32.我国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荒漠化。
33.当今世界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政治、经济组织:欧盟。
34.当今世界最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
35.在制定国际关系规则方面最具权威性、广泛性的组织是:联合国。
36.目前世界市场上应用最广泛、最具权威性的规则是WTO制定的。
37.解决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严格控制人口数量。
38.发展区域经济首先应该干什么:分析地区发展的条件、主导因素、优势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