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敏斯特教堂作文
在英国古老的建筑物威斯敏斯特教堂旁边

在英国古老的建筑物威斯敏斯特教堂旁边第一篇:在英国古老的建筑物威斯敏斯特教堂旁边在英国古老的建筑物威斯敏斯特教堂旁边,矗立着一块墓碑,上面刻着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们的国家,我的最后的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的确,在实现梦想的进程中,适当缩小梦想,轻装上阵,才有可能为疲惫的心灵注入永久的激情和活力,更有利于稳扎稳打。
世界著名撑竿跳高名将布勃卡有个绰号叫“一厘米王”,因为在一些重大的国际比赛中,他几乎每次都能刷新自己保持的记录,将成绩提高1厘米。
当他成功地跃过6.25米时,不无感慨地说:“如果我当初就把训练目标定在6.25米,没准儿会被这个目标吓倒。
”莱德是英国知名作家兼战地记者,二战结束后,他谋到了一个写广告剧本的差事。
出于信任,广告商也没有规定他一共需要写多少个剧本。
心平气和的莱德一直不停地写,竟然完成了2000个广告剧本,这个成绩后来连他自己都感到吃惊。
如果当初广告商与他签订合同的话,别说2000个剧本,就是1000个,他也未必敢揽这份差事。
分析:在现实中,多数人在实现梦想的路上之所以会半途而废,原因并不是完成梦想的难度过大,而是梦想太大,让自己感觉太遥远。
如果我们具有一点布勃卡和莱德那样的智慧,把梦想缩小到“1厘米”、“一个剧本”,也许会少许多上述碑文那样的懊悔和感叹。
纽约有一位心理医生,执业多年,成绩卓著,在他即将退休时,写了一本医治各种心理疾病的专著。
这本书足有1000页,书中有各种病情的描述及其治疗方法。
有一次,他应邀到一所大学讲学,在课堂上,他拿出厚厚的著作,说:“这本书有1000页,里面有治疗方法3000种,药物1万类,但所有的内容只有几个字。
【英伦之行】在西敏寺感受不列颠心脏的搏动

【英伦之行】在西敏寺感受不列颠心脏的搏动英国的心脏在哪里?真正的心脏在泰晤士河边上的西敏寺。
这个区域最重要的就要算议会大厦和威斯敏斯特教堂。
我喜欢把威斯敏斯特翻成西敏寺,更有我们熟悉的语感。
威斯敏斯特教堂就是西敏寺教堂,那里几乎记录了英国从王朝开始的整个君主体系。
议会大厦也叫威斯敏斯特宫,是早期的英国王宫。
现在它是英国议会的工作场地,只要是英国的重大决策我们都能从电视里看到政客巨头大咖们在那里喋喋不休。
这两个地方只相隔一条街,到了那里就真的能感受到曾经是日不落帝国的联合王国的心脏是怎么跳动的。
要去就要走进去参观,只在外面观看外景是不够的。
不过要到这两个地方参观还真要做好准备。
一定要提前在网上订好票。
其实我去白金汉宫的那天就去了那里,由于没有预约都没有参观成。
西敏寺教堂只要提前买票计划好参观的时间提前到就行,他们下午三点就结束参观,而且进门排队绝对超过一个小时。
议会大厦就必须预约具体时间了。
如果计划参观尽可能多的地方就基本只能选星期六了,差不多全年大部分时候都只有星期六开放参观,除了有几个特殊月份有其他日子会开放。
我的计划是上午先参观议会大厦,中午去西敏寺教堂。
争取一天参观两个地方,毕竟我们在伦敦的时间也不多,能紧凑就尽量紧凑些。
议会大厦每二十分钟一批,我们预定了十点的。
门票每人£17(老人优惠),提供语音导游机。
很遗憾的就是这两个地方都不能照相,是在订票时就在网上做了说明的。
不过参观的深度和广度相当全面,可能也是不让照相的原因。
让你享受真正的参观,了解英国的历史,了解国家做决策的地方有多么庄严,能够感受到英国曾经、现在和将来继续会有的辉煌。
议会大厦正式名称叫西敏寺宫,在十一世纪最早建造的时候是王室的住所。
由于英国的议会最早是从国王的御前会议演变过来的,所以在十三世纪末形成议会的时候就在西敏寺宫里举行。
古老的西敏寺宫在1512年和1834年两次发生大火灾,尤其是1834年那次几乎把西敏寺宫完全烧毁。
威斯敏斯特教堂遐思英语

威斯敏斯特教堂遐思英语教堂大家有去吗?那么大家对于教堂是有什么印象的呢?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威斯敏斯特教堂遐思英语,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威斯敏斯特教堂遐思英语Thoughts in Westminster AbbeyWhen I am in a serious humour, I very often walk by myself in Westminster Abbey, where the gloominess of the place, and the use to which it is applied, with the solemnity of the building, and the condition of the people who lie in it, are apt to fill the mind with a kind of melancholy, or rather thoughtfulness, that is not disagreeable. I yesterday passed a whole afternoon in the churchyard, the cloisters, and the church, amusing myself with the tombstones and inscriptions that I met with in those several regions of the dead. Most of them recorded nothing else of the buried person, but that he was born upon one day, and died upon another: the whole history of his life being comprehended in those two circumstances, that are common to all mankind. I could not but look upon these registers of existence, whether of brass or marble, as a kind of satire upon the departed persons; who had left no other memorial of them, but that they were born and that they died. They put me in mind of several persons mentioned in the battles of heroic poems, who have sounding names given them, for no other reason but that they may be killed, and are celebrated for nothing but being knocked on the head. The life of these men is finely described in Holy Writ by “the path of an arrow,” which is immediately closed up and lost.Upon my going into the church, I entertained myself with the digging of a grave; and saw in every shovelful of it that was thrown up, the fragment of a bone or skull intermixt with a kindof fresh mouldering earth, that some time or other had a place in the composition of a human body. Upon this, I began to consider with myself what innumerable multitudes of people lay confused together under the pavement of that ancient cathedral; how men and women, friends and enemies, priests and soldiers, monks and prebendaries, were crumbled amongst one another, and blended together in the same common mass; how beauty, strength, and youth, with old age, weakness and deformity, lay undistinguished in the same promiscuous heap of matter.After having thus surveyed this great magazine of mortality, as it were, in the lump; I examined it more particularly by the accounts which I found on several of the monuments which are raised in every quarter of that ancient fabric. Some of them were covered with such extravagant epitaphs, that, if it were possible for the dead person to be acquainted with them, he would blush at the praises which his friends have bestowed upon him. There are others so excessively modest, that they deliver the character of the person departed in Greek or Hebrew, and by that means are not understood once in a twelve month. In the poetical quarter, I found there were poets who had no monuments, and monuments which had no poets. I observed indeed that the present war had filled the church with many of these uninhabited monuments, which had been erected to the memory of persons whose bodies were perhaps buried in the plains of Blenheim, or in the bosom of the ocean.I could not but be very much delighted with several modern epitaphs, which are written with great elegance of expression and justness of thought, and therefore do honour to the living as well as to the dead. As a foreigner is very apt to conceive an idea of the ignorance or politeness of a nation, from the turn of theirpublic monuments and inscriptions, they should be submitted to the perusal of men of learning and genius, before they are put in execution. Sir Cloudesly Shovel’s monument has very often given me great offence: instead of the brave rough English Admiral, which was the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 of that plain gallant man, he is represented on his tomb by the figure of a beau, dressed in a long periwig, and reposing himself upon velvet cushions under a canopy of state. The inscription is answerable to the monument; for instead of celebrating the many remarkable actions he had performed in the service of his country, it acquaints us only with the manner of his death, in which it was impossible for him to reap any honour. The Dutch, whom we are apt to despise for want of genius, show an infinitely greater taste of antiquity and politeness in their buildings and works of this nature, than what we meet with in those of our own country. The monuments of their admirals, which have been erected at the public expense, represent them like themselves; and are adorned with rostral crowns and naval ornaments, with beautiful festoons of seaweed, shells, and coral.But to return to our subject. I have left the repository of our English kings for the contemplation of another day, when I shall find my mind disposed for so serious an amusement. I know that entertainments of this nature are apt to raise dark and dismal thoughts in timorous minds, and gloomy imaginations; but for my own part, though I am always serious, I do not know what it is to be melancholy; and can therefore take a view of nature in her deep and solemn scenes, with the same pleasure as in her most gay and delightful ones. By this means I can improve myself with those objects, which others consider with terror. When I look upon the tombs of the great, every emotion of envy dies in me;when I read the epitaphs of the beautiful, every inordinate desire goes out; when I meet with the grief of parents upon a tombstone, my heart melts with compassion; when I see the tomb of the parents themselves, I consider the vanity of grieving for those whom we must quickly follow; when I see kings lying by those who deposed them, when I consider rival wits placed side by side, or the holy men that divided the world with their contests and disputes, I reflect with sorrow and astonishment on the little competitions, factions and debates of mankind. When I read the several dates of the tombs, of some that died yesterday, and some six hundred years ago, I consider that great day when we shall all of us be contemporaries, and make our appearance together.。
威斯敏斯特教堂

历史渊源
威斯敏斯特的本义是西部大教堂的意思。由于这座教堂在伦敦城的威斯 敏斯特大教堂西部,便得此名。曾有过一座自东撒克逊王塞伯特在公元 7世纪建造后便长期矗立的教堂。威斯敏斯特教堂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 堂的现址上,当时,它本应建在托尼岛。该岛已经消失,因为泰晤士河 道变窄后它与岸地融为一体。这座教堂的建立似乎是遵循圣伯多禄的指 教,据说他曾在首位主教梅里图斯领行的封圣典礼上现身。从巴耶彩图 (彩织广景壁画,生动详细地记录了11世纪诺曼征服者威廉侵占英格兰 的过程。传说为威廉王后玛蒂尔达亲织,画中共有1152人和72幕场景) 上看,这座老教堂建有中心塔楼、交成十字横线的两侧耳堂和铅板屋顶。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由“忏悔者”爱德华(1042—1066年在位,因病未 能参加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封圣典礼。威斯敏斯特教堂既非大教区的主教 堂,也不是教区里的教堂,而是人们所知的王室专属的教堂,行使管理 的教长与其法规都要由王室决定。
威斯敏斯特宮钟塔
威斯敏斯特教堂侧门
威斯敏斯特教堂整体外观
主要由教堂及修道院两大部分组成。威斯敏斯特教堂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 主体部分长达156 米,本堂两边各有侧廊一道,上面设有宽敞的廊台。本堂宽 仅11.6 米,然而上部拱顶高达31 米,是英国哥特式拱顶高度之冠,故而本堂 总体显得比例狭高,巍峨挺拔。耳堂总长62 米,与本堂交会处的4 个柱墩尺 寸很大,用以承托上部穹顶。穹顶以西是歌唱班的席位,以东是祭坛。教堂西 部的双塔(l735~1740 年)高达68.6 米。平衡本堂拱顶水平推力的飞拱横跨 侧廊和修道院围廊,形成复杂的支撑体系。
威斯敏斯特教堂建筑特色
作为英国中世纪建筑的主要代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建筑风格和特点,虽然在马拉松式的建造 年代中不断地推移变化,从诺曼式、哥特式,一直到早期文艺复兴的式样,不过它 的基本特色 仍属于哥特式,所以历经700 多年的修葺而犹能保持原貌,实在多亏了斯科特这样的建筑师。 教堂建筑为哥特式,数个由彩色玻璃嵌饰的尖顶并列在一起,显得别致动人。教堂中间还有一 处拥挤的墓场,埋葬有诸多伟大人物。由于人数众多,不得不将棺停竖起来埋放在地下。最终 还是无处插针,才开始将伟人们向圣保禄教堂转移。祭坛前面的尖背靠椅,是历代帝王在加冕 时坐的,据说那是700年前一直使用至今的古董。椅子坐板下有一块大石头,被称为“命运之 石”(Scone),它是爱德华一世在13世纪掠夺来的。原来是苏格兰王登基用的,据说现今苏格兰 人中,还有人发起要把这块石头取回去的运动。在最里面的亨利七世礼拜堂中,并排陈放着悲 剧性的女王玛丽,以及在伦敦塔惨遭杀害的年幼的爱德华五世及其胞弟的墓葬。威斯敏斯特教 堂威斯敏斯特的本义是西部大教堂的意思。由于这座教堂坐落在100年前伦敦的西部,便得此名。 早在8世纪这里便有教堂了,但只是在爱德华忏悔王建立起这座教堂之后,这一带才成为身份不 凡的地区。在这座教堂建成之后不过几日,忏悔王便死去了,也没有王位继承人。正当皇亲国 戚为此争吵不休之际,诺尔曼人威廉从法国而来,并一举压制、征服了英格兰。可是,怎样才 能向公众展示自己是爱德华王的正当继承者呢?最终他决定在爱德华王建造的这座教堂内举行 盛大的登基仪式。于是1066年,威廉在此登上了英国王位。从那以后,共有40位皇帝在此登基。
一半秋凉一半春暖-英国游记【36】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下)

一半秋凉一半春暖-英国游记【36】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下)跟着讲解器的指引,进入了主殿周围的翼廊,翼廊里隔出很多礼拜堂那是历代英国国王与王后们灵魂安息的地方,讲解器会给你讲石棺里的国王和王后的前世今生。
礼拜堂大小不一,大一些的里面布置得很华丽,有的小一点的则布置也简单。
有些重要国王的“屋里”,挤了一堆人,进了几个礼拜堂后就晕菜了。
虽说英国的历史都藏在这些礼拜堂里,虽说英国的工艺大师让石棺上面的人像与里面的真身模样都差不多,虽说我来自东方古老的大国,用各自的历史长河来比较,英国的水流小多了,但是这个后来崛起,最火的时候疆域有全世界的五分之一的大英帝国的一千多年的帝王将相的事迹,让我在两个小时里实在是消化不了。
(爱德华礼堂网)(网)(网)(网)(网)(网)(网)位于中轴线正中的最后方,是国王亨利七世的教堂和陵墓,占据了整整三分之一的面积。
头顶上是纤细华美的穹顶,墙上插着五彩缤纷的旌旗,我又眼花缭乱了。
(网)(网)唯独让我印象很深的是伊丽莎白一世的石棺,这个石棺明显级别高很多,伊丽莎白一世的雕像依然头戴宝石王冠,右手握着权杖,左手捧着代表王权的球,头卧高枕,身披斗篷,气势逼人。
据说雕像与女王本人去世时一模一样。
(网)(伊丽莎白一世网)而离得不过几英尺就是被她处死的貌美如花的表妹苏格兰女王玛丽的石棺,她被处死后,原本被安葬在剑桥郡的彼得伯勒大教堂中,她的儿子詹姆士一世登上英格兰王座以后,把老妈的墓迁进威斯敏斯特教堂,还就放在离伊丽莎白一世很近的地方,而且两个墓的外表也差不多。
其实苏格兰玛丽的政绩一塌糊涂,唯一让伊丽莎白羡慕和纠结的是:玛丽生下了儿子。
不列颠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并对后世影响巨大,秘诀之一是遵守规则。
她们俩的区别在于;一位是政治家,一位是母亲。
(苏格兰女王网)更令人称奇的是伊莉莎白一世的石棺是在她的姐姐血腥玛丽的石棺之上,这样的设计也是空前绝后了。
去过大教堂的朋友回忆在姐俩的石棺上刻着这样一段话(大意):无论在王位上还是坟墓里,我们姐妹在一起,伊丽莎白和玛丽。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无名墓碑上的话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无名墓碑上的话第一篇: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无名墓碑上的话人称奇其实这只是一块很普通的墓碑,粗糙的花岗石质地,造型也很一般,同周围那些质地上乘、做工优良的亨利三世到乔治二世等二十多位英国前国王墓碑,以及牛顿、达尔文、狄更斯等名人的墓碑比较起来,它显得微不足道,不值一提。
并且它没有姓名,没有生卒年月,甚至上面连墓主的介绍文字也没有。
但是,就是这样一块无名氏墓碑,却成为名扬全球的著名墓碑。
每一个到过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的人,他们可以不去拜谒那些曾经显赫一世的英国前国王们,可以不去拜谒那诸如狄更斯、达尔文等世界名人们,但他们却没有人不来拜谒这一块普通的墓碑,他们都被这块墓碑深深地震撼着,准确地说,他们被这块墓碑上的碑文深深地震撼着。
在这块墓碑上,刻着这样的一段话:When I was young and free and my imagination had no limits, I dreamed of changing the world.As I grew older and wiser, I discovered the world would not change, so I shortened my sights somewhat and decided to change only my country.But it, too, seemed immovable.As I grew into my twilight years, in one last desperate attempt, I settled for changing only my family, those closest to me, but alas, they would have none of it.And now, as I lie on my death bed, I suddenly realize:If I had only changed myself first, then by example I would have changed my family.From their inspiration and encouragement, I would then have been able to better my country, and who knows, I may have even changed the world.译文是: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像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威斯敏斯特教堂旁的墓志铭——改变自己

威斯敏斯特教堂旁的墓志铭——改变自己在英国最古老的建筑物威斯敏斯特教堂旁边,矗立着一块墓碑,上面刻着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们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威斯敏斯特教堂墓志铭英文版:When I was young and free and my imagination had no limits, I dreamed of changing the world. As I grew older and wiser, I discovered the world would not change, so I shortened my sights somewhat and decided to change only my country. But it, too, seemed immovable.As I grew into my twilight years, in one last desperate attempt, I settled for changing only my family, those closest to me, but alas, they would have none of it.And now, as I lie on my deathbed, I suddenly realize: If I had only changed myself first, then by example I would have changed myfamily.From their inspiration and encouragement, I would then have been able to better my country, and who knows, I may have even changed theworld.一切实现皆以修身为本,改变世界从改变自己开始。
威斯敏斯特教堂

威斯敏斯特教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坐落在伦敦泰晤士河北岸,原是一座天主教本笃会隐修院,始建于公元960 年,1045年进行了扩建,1065年建成,1220年至1517年进行了重建。
威斯敏斯特教堂在1540年英王创建圣公会之前,它一直是天主教本笃会(天主教的隐修院修会之一)教堂。
1540年之后,成为圣公会教堂。
威斯敏斯特的本义是西部大教堂的意思。
由于这座教堂在伦敦城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西部,便得此名。
曾有过一座自东撒克逊王塞伯特在公元7世纪建造后便长期矗立的教堂。
威斯敏斯特教堂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现址上,当时,它本应建在托尼岛。
该岛已经消失,因为泰晤士河道变窄后它与岸地融为一体。
这座教堂的建立似乎是遵循圣伯多禄的指教,据说他曾在首位主教梅里图斯领行的封圣典礼上现身。
从巴耶彩图(彩织广景壁画,生动详细地记录了11世纪诺曼征服者威廉侵占英格兰的过程。
传说为威廉王后玛蒂尔达亲织,画中共有1152人和72幕场景)上看,这座老教堂建有中心塔楼、交成十字横线的两侧耳堂和铅板屋顶。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由“忏悔者”爱德华(1042—1066年在位,因病未能参加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封圣典礼。
王后之兄哈罗德二世,成为末代撒克逊族英王。
)扩建,并于1065年被封圣。
亨利三世为了纪念爱德华,发誓建立一座哥特式更加威严的教堂,致使原来的结构所剩无几。
威斯敏斯特教堂从13世纪到16世纪,英格兰的国王们个个为其设计献力,结果把它弄成了各种风格的大杂烩。
如此观察,它与今日的英国王室倒是相配——他们也是出自大量不同的祖源,而长久以来都将威斯敏斯特教堂作为“教区本堂”来举办婚丧仪式和加冕典礼。
威斯敏斯特教堂既非大教区的主教堂,也不是教区里的教堂,而是人们所知的王室专属的教堂,行使管理的教长与其法规都要由王室决定。
虽说平面图上标明入口在堂前左侧,实际上它设在了教堂侧面的北耳堂。
英王“忏悔者”爱德华应教宗利奥九世之请求,将威斯敏斯特教堂敬献于圣伯多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择东山再起?他为什么不选择活下去?即使是忍 辱偷生那又何妨?认清自己,重新再来,改变自 己的孤傲,广纳良言,也许历史会因此改变。 • 楚霸王啊,若要让你重新来过,你是否会选 择改变自己? • 我知道你的懊恼,我明白你的苦衷,只恨自 己的狂妄,自己的无知,只恨最终还是把失败带 进了坟墓。 • 不管你是不是英雄,也不管你是不是曾试图 改变世界,我只想问你:你是否想过改变自己? 一个连自己是谁都搞不清楚的人,何以去改变别 人?,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自 己;然后,我可能会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 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 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 这是一段多么富有哲理的话啊!它告诉我们:在人生 的道路上,适当缩小梦想,从实际出发,让自己的心灵注 入永久的激情与活力,这样才能驶向成功的彼岸。 • 世界著名撑杆跳高名将布勃卡有一个绰号叫“1厘米 王”,因为在一些重大的国际比赛中,他几乎每次都能刷 新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将成绩提高微小的1厘米。他在 成功地跃过6.25米时,不无感慨地说:“如果我当初把训 练目标定在6.25米,没准儿会被这个目标吓倒。”
•
生活中,多数人在实现梦想的路上之所以会半途而废 ,并不是因为完成梦想的难度过大,而是梦想太大,让自 己觉得太遥远。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架天平, 得到什么,失去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命的趋于成熟 ,砝码会不停地调换。 生命有限,梦想无穷。我们不是蒙田,做不到“凭时 间的有效利用”;我们不是笛卡儿,无法在每天沉睡了十 几个小时后,还可以成为最伟大的数学家;我们也不是爱 因斯坦,不能够心无旁骛地专心研究…… • 我们只是平凡的人,明白梦想的路途艰辛难行,惟有 缩小自己的梦想,才能体验梦的飞翔。
•
没有人能承诺我们一生永远是晴天,也没有 人能勾勒出命运的风刀霜剑,没有人可以掐算出 何时将至大限。 • 外界难以改变,内心却可以调适,也许我们 也不知道,命运将在急转弯处踉跄跌倒,但我们 可以确信,即使匍匐在地,也依然坚韧地准备爬 起。 • 我们永远是自己生命舞台上的主角,我们有 能力改变世界,但我们必须首先改变自己
4 改变自己
• 我不敢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但是,他的选择让我 钦佩。在封建统治下的人们,早已把等级制度看作是至高 无上的权力,而衣装则是身份的象征,他们穿着宽大的衣 袍,那是身份,那是权力,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会脱下那 显示着权贵的袍子。是赵武灵王,他首先认清了自己,他 意识到穿胡服打仗更方便,他选择了改变自己,于是他打 破了这封建的枷锁,消除了封建的束缚,于是出现了“胡 服骑射”,于是出现了一个繁盛的国家。 • 我知道他的选择是对的,历史证明他是正确的,他改 变了自己,也改变了整个国家。 • 我不敢说楚霸王是一个枭雄。但是,他的“乌江自刎 ”令我遗憾。固然无颜见江东父老,但选择生命的结束无 疑是一个懦弱的表现。他也许忘记了虞姬玉颈上的那一抹 鲜红的刀痕,不然他为什么不带着爱妃的嘱咐与良苦用心 选
• 在英国古老的建筑物威斯敏斯特教堂旁边,矗立 着一块墓碑,上面刻着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当我 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 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 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 ,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 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 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 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 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 能改变这个世界。
• 在梦想面前,我们总是激情昂扬,豪情万丈,可 是在现实面前,我们难免忧心忡忡,黯然神伤。缩 小梦想,需要一种勇气。面对遥远的彼岸,面对 心中的伤痕,缩小梦想,需要一种忍辱负重毁誉 不惊的精神,更需要一种正视现实,直面人生的 豪迈。 • 记住,梦想是人生的羽翼,通向幸福天空的道 路不止一条,降低飞翔的高度,绝不是拒绝蓝天 的邀请,而是为了更好地与白云拥抱,与成功握 手。
•
是啊,一个人最伟大之处在于他懂得如何有步骤地迈 向成功,然后为之付出努力。梦想的成功没有捷径,当有 一天,你回首过往,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去面对回忆,你会 发现,那些闪闪发光的东西,不是头顶上的光环,而是你 洒在一个个脚印上的汗珠与泪水,是它们见证了你的成功 ,让你明白实现梦想首先要缩小自己的梦想。 • 当红影星王宝强在未成名之前,经常在剧场旁边等戏 ,无论遇上什么角色,卑微的,危险的,他都会欣然接受 ,终于,在16岁时被导演李扬挑中,主演独立电影《盲井 》,从此真正打开了演员生涯的大门。此后,陆续在《天 下无贼》《暗算》《士兵突击》等电影亮相,赢得观众一 阵阵喝彩。如果当初他看不上小角色,别说主演影视大片 ,就是一般的影片他都未必能演好。
•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 缩短了一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暮年以后,我发 现我不能够改变我的国家,我最后的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 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了。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 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 己,然后,作为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 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 ?我甚至可能改变世界。 • 的确,在飞向梦想的过程中,我们顶烈日,战霜雪,我们 咬牙告诉自己,坚持,执著,终会飞翔到充满鲜花和掌声 的蔚蓝下。殊不知,降低飞翔的高度,可以更好地为沉重 的羽翼增加张力,为疲惫的心灵注入激情。
可用材料及简析
要达到目标,就像上楼梯一样,一步一个台 阶,把大目标分解为多个易于达到的小目标,脚 踏实地向前迈进。每前进一步,达到一个小目标 ,就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种“感觉”将 推动我们充分调动自己的潜能去达到下一个目标 。 • 在现实中,我们做事之所以会半途而废,这 其中的原因,往往不是因为难度较大,而是觉得 成功离我们较远,确切地说,我们不是因为失败 而放弃,而是因为倦怠而失败。在人生的旅途中 ,我们稍微具有一点山田本一的智慧,一生中也 许会少许多懊悔和惋惜。
2 缩小梦想,收获成功
• 有人说,梦想是随着无数个小梦想的实现而最终实现的。 我很同意这句话,梦想自然是多少有点超乎现实的东西, 几乎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所以说,要把梦想缩小成若干 份,有计划地去实现它。 • 美国总统贝拉克· 奥巴马何尝不是凭借着缩小梦想而成功 的呢?8岁时,奥巴马曾在一篇作文中写道:我长大后想 当总统。看哪,好大的一个梦想。你知道他是怎样将它缩 小的吗?1983年,奥巴马从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专业毕 业,两年后他成为芝加哥黑人社区的一名组织工作者。 1988年,奥巴马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三年后取得“极优 等”法学博士学位。1996年,35岁的奥巴马成为伊利诺 伊州参议员,步入政坛。2004年11月当选为联邦参议员 。在同年7月的
全面理解材料,选准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拟定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内涵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 议论类 • 找中心句 • 关键词:梦想、改变
审题立意
• • • • 符合题意 树立小志 定低目标 理想 • • • • • 切合题意 缩小梦想 实现大理想 切分目标,由小到大 空想与脚踏实地 创大境界需从小目标 出发 • 改变我,走向成功
3 缩小梦想
• 《於陵子· 人间》中有这样一则寓意深刻的故事:中州 有一只蜗牛,想振奋起来干一番大事,却又时时责备自己 软弱无能。想向东攀登泰山,计算一下,却要走三千多年 ;又想向南去涉长江汉水,计算一下,也要走三千多年。 再想想自己的寿命,不过朝暮之间而已。于是,不胜悲痛 ,枯死在蓬蒿杆上,而被蚂蚁嘲笑。 • 蜗牛的梦想可谓高远矣,然而最终一无所成,原因何 在呢?原来是它不懂得缩小梦想,步步为营,循序渐进。 蜗牛遗憾地死去令人痛心,也让我们得到诸多启示。 • 英国古老的威斯敏斯特教堂旁边有一块墓碑,上面刻 了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 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 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了暮年以后 ,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
• 还在为梦想没有实现而抱怨吗?试着把梦想缩小 吧。如果你想今后找到一个好工作,那么现在就 要好好学习,先完成考大学的梦想。如果考大学 的梦想仍然太大,那么进一步分解,找到你的弱 势学科,集中主要力量攻克它。如果还嫌它大, 将它无限分解下去,落实到每一天,每一小时, 甚至每一分钟。 • 梦想的实现也许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可将 它缩小后,你就会发现,梦想正随着无数小梦想 的实现而实现着。 • 所以,把你的梦想缩小,成功就在不远的前方
• 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奥巴马发表了题为《无畏的希望 》的演讲,一夜之间成为美国政坛的一匹黑马。2008年6 月27日,奥巴马与希拉里在提名战后首度同台亮相。经过 半年多的激烈角逐,奥巴马成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2008 年11月4日,奥巴马击败对手麦凯恩,当选美国第44任总 统,并于2009年1月20日宣誓就职,入主白宫。就这样缩 小梦想,一步步地努力,奥巴马之梦终完美实现。 • 还记得北京残奥会在游泳项目获得一金两银一铜的何 军权吗?他也是在无形中缩小梦想后取得成功的。3个月 的封闭训练,你知道他游了多少米?100万米!连他自己 都无法相信。他笑着说:“如果一开始就给我定下这个目 标,我肯定早完了。”可他就是将梦想缩小,分成若干个 ,保证每天训练达到1万米,日积月累,终于走向了成功 。
• 改变自我
可用材料及简析
• 世界著名撑竿跳高名将布勃卡有个绰号叫“一厘米王”, 因为在一些重大的国际比赛中,他几乎每次都能刷新自己 保持的记录,将成绩提高1厘米。当他成功地跃过6.25米 时,不无感慨地说:“如果我当初就把训练目标定在6.25 米,没准儿会被这个目标吓倒。” • 莱德是英国知名作家兼战地记者,二战结束后,他谋到了 一个写广告剧本的差事。出于信任,广告商也没有规定他 一共需要写多少个剧本。心平气和的莱德一直不停地写, 竟然完成了2000个广告剧本,这个成绩后来连他自己都感 到吃惊。如果当初广告商与他签订合同的话,别说2000个 剧本,就是1000个,他也未必敢揽这份差事。 • 分析 • 在现实中,多数人在实现梦想的路上之所以会半途而废, 原因并不是完成梦想的难度过大,而是梦想太大,让自己 感觉太遥远。如果我们具有一点布勃卡和莱德那样的智慧 ,把梦想缩小到“1厘米”、“一个剧本”,也许会少许 多上述碑文那样的懊悔和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