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注射干预效果评价

合集下载

安全注射现状分析及管理对策

安全注射现状分析及管理对策
据一项研究显示,由锐器伤引起的医务人员乙型肝炎和丙型 肝 炎 占 全 球 病 例 的 37%-39%[13]。Jahangiri 等 [14] 对 SMUS 的 某 医院不同病区的 168 名注册护士进行了针刺伤(NSI)横截面调 查,结 果 显 示 过 去 一 年 中 NSI 的 总 体 发 生 率 为 54%,大 多 数 NSI 发生在早班(57.8%),注射器针头是发生 NSI 最常见的损害来源 (85.5%),而 回 套 针 帽 是 发 生 NSI 最 常 见 的 原 因(41.4%),同 时 NSI 与性别、工作时间、轮班频率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关系。张浩军 等 [15] 对甘肃省 11358 名医务人员进行了锐器伤现状调查,结果发 现锐器伤发生率高达 9.87%(1 121 例 )。王庆妍等 [16] 对湖南省 30 所医院的 342 名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进行了锐器伤现状调查, 结果显示 288 名 (84.2%) 工作人员发生过锐器伤 ,274 名 (72.2%) 在调查前 1 年内发生过锐器伤 , 其中 93 名 (27.2%) 的锐器伤是被 患者血液或体液污染的针头或锐器引起的。可见,锐器伤的发生, 已经给医务人员带来了巨大影响,这一问题不容忽视,亟待解决。 2.4 医疗废物处置不合理
96
World Latest Medc Version) 2019 Vo1.19 No.37
·综述·
安全注射现状分析及管理对策
郭佳茹 1,商临萍 2(通讯作者 *)
(1. 山西医科大学,山西 太原;2.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山西 太原)
摘要:注射是全球用于管理药物的重要医疗保健程序,其不安全的使用可以传播各种血源性病原体。目前,不安全注射已经成为全球严重的 公共安全卫生问题。本综述简述了安全注射的概念及主要存在的问题,指出影响安全注射的因素主要与经济利益驱使,缺乏安全注射设备、方 法及监管体系,缺乏安全注射知识与意识等有关,并分析表明安全注射实践相对复杂,需要各利益相关者及政策制定者的共同参与,才能真正 地解决安全注射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保障患者安全。 关键词:患者安全;注射实践;相关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9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37.044 本文引用格式:郭佳茹 , 商临萍 . 安全注射现状分析及管理对策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9(37):96-98.

安全注射管理制度(精选指南)

安全注射管理制度(精选指南)

安全注射管理制度(精选指南)一、引言安全注射是医疗服务的基石,对于保障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安全注射管理制度也应不断完善,以适应新的挑战和需求。

本指南旨在为医疗机构提供一套全面、实用的安全注射管理制度,以降低注射相关风险,提高医疗质量。

二、安全注射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1.以患者为中心:安全注射管理制度应始终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需求和权益,确保患者在注射过程中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2.预防为主:安全注射管理制度应注重预防,通过规范操作、严格管理和持续改进,降低注射相关风险。

3.全员参与:安全注射管理制度应鼓励全员参与,包括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药品生产企业和政府部门等,共同推动安全注射工作的开展。

4.持续改进:安全注射管理制度应不断进行自我评估和改进,以适应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患者需求的变化。

三、安全注射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1.组织架构与职责划分(1)成立安全注射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安全注射管理制度、监督执行和持续改进。

(2)明确各部门和人员在安全注射管理中的职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3)建立安全注射管理培训制度,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注射意识和技能。

2.注射操作规范(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确保注射过程中无菌环境的维持。

(2)规范注射部位的选择,避免损伤重要组织和器官。

(3)合理选择注射器和针头,减少注射过程中的疼痛和不适。

(4)严格按照医嘱进行药物配制,确保药物浓度和剂量的准确性。

3.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1)建立严格的药品和医疗器械采购、验收、储存、发放和报废制度,确保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

(2)定期对药品和医疗器械进行质量检测,发现不合格产品及时处理。

(3)加强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库存管理,防止过期和失效。

4.感染控制与职业防护(1)加强感染控制工作,严格执行手卫生、消毒隔离等措施,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2)为医护人员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减少职业暴露风险。

安全注射干预的实践与效果评价

安全注射干预的实践与效果评价

安全注射干预的实践与效果评价温帆吉林市中医院,吉林 吉林 132011【摘要】目的:安全注射干预的实践与效果评价。

方法:选择在我院工作的护理人员共计106名作为调研对象,此次调研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将参与调研的护理人员分为两组,每组53名。

对参与调查的护理人员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安全注射常识,对比组未进行干预,实验组根据调查结果实时现场指导以及培训干预,分析最终干预结果。

结果:干预后,实验组护理人员更加注重注射安全性,可以降低注射不良事件的发生。

结论:在注射中通过对安全注射细节干预,能够改善护理人员不良、不规范的注射行为,提高注射安全性,使注射更加规范。

【关键词】安全注射;实践效果[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07-0154-02在继往安全注射讨论中大多数医护人员更加关注于疫苗安全接种方面,就全球性的相关组织估计发布结果证实,全球注射率至少为每年160亿注射次数,其中96%以上注射用于治疗,仅有4%注射用于预防接种[1]。

我科室为了提高注射治疗安全性,就护理人员实施了调查与分析,并制定了培训方案,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工作的护理人员共计106名作为调研对象,此次调研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将参与调研的护理人员分为两组,每组53名。

对比组,参与调查的护理工作人员中男性护理人员共计2名,女性护理人员共计51名,年龄在20至45岁之间,平均32.5岁,职称为护士者共计46名,护师7名。

实验组,参与调查的护理工作人员中男性护理人员共计4名,女性护理人员共计49名,年龄在21岁至46岁之间,平均33.5岁。

两组护理人员一般资料均无差异,P值>0.05。

1.2方法 对参与调查的护理人员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安全注射常识,对比组未进行干预,实验组根据调查结果实时现场指导以及培训干预,具体情况如下:首先观察护理人员安全注射存在问题,并根据问题实施指导,此次培训时间为三天,培训包含了以下四个方面,即为应急演练、安全注射宣传、安全注射知识讲座、考核,具体情况如下:就目前国内国际安全注射要求以及安全注射护理基础知识,对于可能以及存在的不安全注射危险因素以及安全注射管理要求,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应急演练,在演练结束以后参与调查的护理人员应发表自己的见解;开展为期七天的安全注射宣传,以安全注射宣传单发放的方式为主,同时展开有奖竞答活动;举办安全注射知识讲座由我院相关部门;对护理人员穿刺操作技能进行考核,对于成绩优秀者给予奖励。

皮下注射评分标准

皮下注射评分标准
皮下注射操作技术质量评分标准
班级 姓名 学号
项目
操作流程
技术标准
分值
扣分标准
扣分


15

环境评估
病室是否整洁、宽敞
2
未评分不给分,评估不完全酌情扣分
温湿度是否适宜
病室内光线是否明亮
用物评估
恰当选择注射器、针头、检查灭菌时间、灭菌效果
1
准备时未检查扣1分
检查药物的质量、批号、有效期
1
准备时未检查扣1分
4
未告知扣4分
选择部位
上臂三角肌下缘、两侧腹壁、后背、大腿前侧和外侧
4
部位选择不正确、定
位手法错误扣4分
消毒皮肤
常规消毒皮肤,待干
5
未消毒或消毒不规范
扣5分
核对排气
再次核对药物
4
未核对或核对方法不
正确扣4分
排尽空气,不浪费药液
4
未排气或排气时药液
浪费扣4分
进针推药
一手绷紧皮肤,一手持注射器
5
手法不规范扣5分
2
态度不严谨扣2分
总分
100
注:扣分标准中累计扣分超过分值者以扣完该项分数为限。
用物齐全,摆放科学合理
1
摆放不合理扣1分
按照药液抽吸方法准备所需药液
3
抽吸药液时出现污染扣3分
病人评估
评估病人病情、治疗情况、意识状态、合作程度
1
未评估不给分,评估不完全缺一项扣1分
病人的肢体活动情况和注射部位的皮肤状况,注射部位皮肤无红肿、硬结、瘢痕
1
肢体活动情况、注射部位观察不到位不给分
病人明确操作目的,了解操作过程,能配合操作

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指标

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指标

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指标【原创版】目录1.疫苗免疫效果评价指标的重要性2.疫苗免疫效果评价指标的分类3.疫苗免疫效果评价的具体方法4.疫苗免疫效果的流行病学效果和免疫学评价5.疫苗免疫效果评价的实际应用和意义正文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指标是衡量疫苗保护效果和安全性的重要依据。

通过评价疫苗的免疫效果,可以科学地评估疫苗在预防疾病方面的作用,为疫苗的研发、生产和使用提供重要参考。

疫苗免疫效果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免疫学效果评价指标,另一类是流行病学效果评价指标。

免疫学效果评价指标主要评价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程度。

常用的免疫学效果评价指标包括疫苗接种后的抗体阳转率、抗体几何平均滴度和抗体持续时间等。

通过这些指标可以衡量疫苗接种者体内产生的免疫反应水平,从而判断疫苗的保护效果。

流行病学效果评价指标主要评价疫苗在实际使用中对疾病预防的效果。

常用的流行病学效果评价指标包括疫苗接种率、疫苗保护率和疫苗接种后的疾病发病率等。

通过这些指标可以评估疫苗在实际应用中的保护效果和安全性。

疫苗免疫效果评价的具体方法包括临床试验、现场试验和流行病学观察等。

在临床试验阶段,研究者会通过随机双盲实验来比较疫苗组和对照组的免疫效果和安全性。

现场试验和流行病学观察则通过对实际接种疫苗的人群进行观察和数据收集,以评估疫苗在实际使用中的效果。

疫苗免疫效果的流行病学效果和免疫学评价在疫苗的研发、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这些评价指标,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疫苗的保护效果和安全性,为疫苗的优化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疫苗免疫效果评价指标是评估疫苗保护效果和安全性的重要工具。

中药注射剂临床安全性评价方法比较与分析_阎博华

中药注射剂临床安全性评价方法比较与分析_阎博华
[收稿日期] 2013-05-24 [基金项目] 国 家“重 大 新 药 创 制”科 技 重 大 专 项 ( 2009ZX09502030) [通信作者] * 谢雁鸣,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医临床评 价,Tel:(010)64014411-3302,E-mail: datamining5288@ 163. com [作者简介] 阎博华,博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药注射剂不良 反应机制研究,Tel: 18011521921,E-mail:ybh612003@ 163. com
个例的安全性评价主要基于临床医生治疗过程中填写 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个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是最基本也 是最常见的获取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途径。《办法》规定药 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获知或者发现可能与用药有关 的不良反应,应 当 通 过 国 家 药 品 不 良 反 应 监 测 信 息 网 络 报 告;不具备在线报告条件的,应当通过纸质报表报所在地药 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由所在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代为
[关键词] 中药注射液;安全性评价
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广为应用,尤其在治疗心脑血管疾 病、急性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 重要作用。随着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范围的扩大,相关不良 事件的报道也日趋增多,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也引起管理 部门、医护人员和公众的重视[1]。2011 年 7 月 1 日起实施的 新版《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 法》) 是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主要依据,《WHO 药物警戒 体系草药安全性监测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是如何在药物 警戒体系内开展和实施草药安全性监测的技术指导[2]。但 《办法》和《指南》中涉及的安全性评价研究方法内容相对较 少。而如何合理的选择有效设计和评价方法开展临床试验 并准确评价中药安全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 现将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常用研究方法做一简要介绍和 分析,借以抛砖引玉。 1 个例评价

临床研究中的疫苗安全性评价

临床研究中的疫苗安全性评价

临床研究中的疫苗安全性评价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疫苗研发和推广的过程中,疫苗的安全性评价显得尤为关键。

本文将探讨临床研究中的疫苗安全性评价相关内容,包括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以及评价结果的解读等。

一、疫苗安全性评价方法临床研究中,疫苗安全性的评价主要依靠三种主要方法:预致性试验、后致性试验和流行病学研究。

1. 预致性试验预致性试验是指在疫苗接种前对疫苗进行试验,在受试者中评估疫苗的安全性。

常见的预致性试验包括疫苗的动物试验和体外试验。

动物试验通过在动物模型中观察疫苗的毒副作用,评估其安全性。

而体外试验则主要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检测疫苗对细胞的毒副作用。

这些试验结果对于决定是否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至关重要。

2. 后致性试验后致性试验是指在疫苗接种后对疫苗的安全性进行评价。

这类试验通常包括疫苗的临床试验和大规模疫苗应用后的监测。

临床试验通过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比较,评估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发生程度,确定疫苗的安全性。

而大规模应用后的监测则是在疫苗推广应用后,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接种的人群数据,评估疫苗的安全性。

3. 流行病学研究流行病学研究是评估疫苗接种后的风险与效益的重要方法之一。

研究常常是基于人群的,通过比较已接种疫苗和未接种疫苗之间的发病率、死亡率和相关风险等指标,评估疫苗的安全性。

二、疫苗安全性评价指标在进行疫苗安全性评价时,常用的指标包括:不良事件报告率(AEIR)、不良事件严重程度分级、不良事件相关性评价、接种后过敏反应评估等。

1. 不良事件报告率(AEIR)不良事件报告率是指发生在疫苗接种后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通过对不良事件的收集和记录,计算出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进而评估疫苗的安全性。

2. 不良事件严重程度分级对于每个不良事件,应根据其严重程度进行分级。

常见的分级方法包括轻度、中度和重度。

这样的分级有助于评估疫苗引起的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从而更好地了解疫苗的安全性。

3. 不良事件相关性评价不良事件与疫苗之间的相关性评价十分重要。

20140804 国家主题行动计划-安全注射(征求意见稿)

20140804 国家主题行动计划-安全注射(征求意见稿)

医院感染防控国家主题行动计划行动起来,让注射更安全(2014年—2017年)安全注射是保障患者安全和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的基本路径和根本保障之一。

长时间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因不安全注射导致的医院或医源性感染问题一直存在,由此导致的具有严重后果和恶劣影响的不良事件也时有发生,无论是在医院感染防控领域,还是保护患者安全领域,不安全注射问题都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安全注射质量的持续改进,进而保障注射安全目标的实现已经成为全球医疗服务领域在思想认识与实践行动上的共识。

为推动和促进我国安全注射工作,更好保障注射安全,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推动《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和《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落实为主线,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行安全注射理念和实践,致力于减少因违反安全注射原则导致的医院或医源性感染,以及医务人员相关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与医疗安全。

二、行动主题行动起来,让注射更安全。

三、工作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健全、完善安全注射制度规范,加强安全注射相关教育培训与质量控制,全面强化安全注射理念树立与规范执行,探索我国实现安全注射目标的最优模式和最佳实践,实现安全注射质量的持续改进,确保注射安全,并以此带动和促进医院与医源性感染防控相关规范的执行与落实,进而推动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基本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二)具体目标1.通过开展基线调查,掌握我国医疗机构中安全注射的基本情况;2.健全、完善安全注射规范,着力推进安全注射相关制度、规范的落实;强化安全注射标准化流程管理与关键风险点质量控制,防范因违反安全注射原则导致的医院或医源性感染的发生;3.加强医务人员安全注射知识宣传教育与技术能力培训,提升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安全注射的意识、知识和技能;面向患者普及安全注射常识,鼓励患者参与其中并适时监督;4.探索安全注射最优管理模式和最佳实践,制定符合国情实际的安全注射质量持续改进长效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疆医学第49卷第49卷第7期2019年7月新疆医学XINJIANG MEDICAL JOUR NAL Vol.49No.7July.2019基金项目:第六师医院2017院级科技项目(项目编号:DlsyyKy1703)。

作者简介:董雪梅,女,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医院感染与控制。

·护理栏目·安全注射干预效果评价董雪梅1,吕菊英2,尹文新3,葛永梅1,黄润枝1,刘红云4,马芳5,李寒6,张莉7,王华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医院1院感办,2心血管科,3口腔科,4重症医学科,5肾病科,6呼吸科,7妇产科,新疆五家渠831300)摘要:目的通过对安全注射操作过程的干预,为提高安全注射正确率、实现安全注射持续改进提供参考。

方法选择第六师医院包括外科、内科、妇产科、儿科等相关临床科室562名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

成立安全注射品管圈,对品管圈人员先期培训。

进行安全注射基线调查,然后对所选研究对象进行安全注射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及注射现场的实践指导干预,12个月后进行干预调查,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干预后医护人员安全注射知晓率由52.49%提高到98.58%,医护人员安全注射操作正确率由57.83%提高到91.99%,注射使用后的医疗废物规范化处理率由75.44%提高到98.5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针刺伤发生率由2017年7.65%下降到2018年的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以强化安全注射意识,提高安全注射正确率,有效防范因非安全注射导致的医务人员职业伤害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安全注射干预效果评价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83(2019)07—732—03Effect evaluation of safe injection interventionDONG Xuemei 1,LV Juying 2,YIN Wenxin 3,GE Yongmei 1,HUANG Runzhi 1,LIU Hongyun 4,M A Fang 5,LI Han 6,ZHANG Li 7,WANG Hua 1(1Department of Infection Office;2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vision;3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4Department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5Department of Nephrosis;6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7Department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The Sixth Division Hospital of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Wujiaqu,Xinjiang 83130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hrough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safe injection operation process,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correct rate of safe injection and realizing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safe injection.Methods A total of 562medical staff from the departments of surgery,internal medicine,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and pediatrics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Safety injection quality control circle was established to train the personnel in advance.A baseline safety injection survey was conducted,and then the selected subjects were trained in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safe injection and given practical guidance and intervention on injection site.The intervention was investigated after 12months,and then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was evaluated.Resul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 awareness rate of safe injection of medical staff increased from 52.49%to 98.58%,the correct rate of safe injection of medical staff increased from 57.83%to 91.99%,and the standardized treatment rate of medical waste after injection increased from 75.44%to 98.58%,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01).The incidence of needle puncture decreased from 7.65%in 2017to 4.09%in 2018,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Conclusion Effective intervention measures can strengthen the awareness of safe injection,improve the correct rate of safe injection,and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occupational injuries of medical personnel caused by unsafe injection.Key words :Safe Injection;Intervention;Effect Evaluation 注射是医院感染传播的重要途径,安全注射是阻断医院感染传播,保障患者安全和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的基本路径和有效措施,而安全注射是指注射不伤及接受者和提供者,并且保障所产生的废物不对社会造成危害的注射[1]。

为落实《阻断院感注射传播,让注射更安全(2015-2018年)》专项工作,有效第7期董雪梅,等;安全注射干预效果评价阻断临床工作中经注射途径传播感染,推行安全注射理念和实践,减少因非安全注射导致的医院感染和医护人员相关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安全和医护人员职业安全,第六师医院于2017年由院感办在医院成立了安全注射品管圈,开展对安全注射知识及细节的干预,分析干预后医务人员安全注射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外科、内科、妇产科、儿科等相关临床科室562名医护人员。

1.2调查方法1.2.1培训观察员2017年10月,成立安全注射品管圈活动小组。

采用多媒体、现场观察等方式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培训后对每位成员都进行了试讲与提问,均达到了本研究对培训的要求。

1.2.2基线调查根据国家卫健委医院感染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发布的《阻断院感注射传播,让注射更安全(2015 -2018)专项工作指导方案》,兵团质控中心制定的安全注射相关知识知晓调查表和安全注射操作现场观察表,在科护长的配合下,将品管圈人员分组,统一于2017年12月对所选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现场观察注射操作并记录。

1.2.3实验性干预(1)安全注射知识与技能的培训:2018年1月开展理论知识讲解:包括安全注射概念,无菌操作环节、锐器防护方面、医疗废物处置方面等内容。

(2)注射现场的实践指导:集中培训后,每个月安全注射品管圈活动小组到临床科室对注射现场及与注射有关的场所进行现场观察和指导。

1.2.4干预评价用与基线调查相同的问卷由品管圈人员统一于2018年12月对所选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现场观察注射操作并记录。

1.3观察指标医护人员安全注射知识知晓率、安全注射操作正确率、注射使用后的医疗废物规范化处理率及医护人员注射相关锐器伤发生率。

1.4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用频数和率对计数资料进行描述;干预前后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干预前后效果比较通过安全注射操作过程干预,干预后医护人员安全注射知识知晓率由52.49%提高到98.58%,医护人员安全注射操作正确率由57.83%提高到91.99%,注射使用后的医疗废物规范化处理率由75.44%提高到98.5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2.22018年与2017年医护人员发生针刺伤情况比较在调查的562名医护人员中,2017年发生针刺伤43例,发生率为7.56%,2018年23例,发生率为6.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3.1注射是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中最常使用的技术手段,而安全注射是保障患者安全和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的基本路径和根本保障之一[2]。

当前普遍存在着不安全注射的问题,医务人员对安全注射的知识、不安全注射的细节行为、手卫生等方面的意识不够,通过成立安全注射小组,进行调查、指导,针对存在的不安全注射的行为及隐患给予重视,进行安全注射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安全注射风险,提高安全注射技术[3,5]。

在成立安全注射品管圈实施干预后,医护人员安全注射知识知晓率由52.5%提高到98.5%,安全注射操作正确率由57.8%提高到92%,注射使用后的医疗废物规范化处理率由75.4%提高表1安全注射干预前后情况对比项目干预前(n=562)P值例数正确处置医疗废物424<0.001知晓安全注射295<0.001正确安全注射325<0.001率(%)75.4452.4957.83χ2值332.94174.51133.03干预后(n=562)例数554517554率(%)98.5891.9998.58表22017年与2018年医护人员发生针刺伤情况对比年份例数P值2018232017430.01率(%)4.097.65χ2值6.44733新疆医学第49卷(上接第748页)参考文献[1]曹琦,沈慧,王虎峰.国内外医院绩效评价及评价体系述评〔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5,31(7)):482-486.[2]陈海涛.分级诊疗模式下新疆兵团医保支付方式探讨〔J 〕.新疆医学.2018,48(2):225-227.[3]刘达灏.多元绩效考核方法在公立医院的实践与探讨〔J 〕.中国医院管理.2016,36(6):66-67.[4]王建国.公立医院绩效分配探索与思考〔J 〕.现代医院管理,2011,42(3):16-18.[5]仲理峰,时堪.绩效管理的几个基本问题〔J 〕.南开管理评论,2002,5(3):15-19.[收稿日期:2018-10-27](本文编辑:吐尔逊娜依·买买提力)!!!!!!!!!!!!!!!!!!!!!!!!!!!!!!!!!!!!!!!!!!!!!到98.6%,效果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