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第3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3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新人教版06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秦岭淮河一条线 南方大米北方面
“南船北马”
我国的农业布局大体上是东耕、西牧、南稻、北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图文探究
知能演练
第1步 课前预习 激发兴趣 明确目标 梳理教材
情景诱思
陕西十大怪: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碗盆难分开 ,辣子也是一道菜,泡馍大碗卖,板凳不坐蹲起来,房子 半边盖,姑娘不对外,手帕头上戴,唱戏大声吼起来。
三、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开发早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农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3.现代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特别提示】 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需从两
个方向进行分析:横向和纵向。长江三角洲和松嫩
平原地理环境及影响差异的对比为横向法,主要从静 态方面加以比较;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 环境的影响比较为纵向法,沿着历史发展过程,从动 态方面加以分析。
水田耕作业 为主,水产 业发达
玉米 旱地耕作业 春小麦 为主,兼有
大豆 畜牧业
地理环境 影 响 区域发展
中国南北方气候要素差异对建筑的影响
光照
降水
气温
太阳高度小,光照 降水少。
季节变化大,
北 弱。
屋顶坡度小,房 冬季寒冷。
方
一般正南正北布局,檐窄 房屋高度与进深小
墙体严实厚重, 建筑成本高
且楼间距大
区域 要素
农业生产
工业生产 商业贸易
水热条件 水源条件
主要作物 作物熟制 耕地类型
农业地 域类型 交通条件 原料、燃料 工业类型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良好
河网密布,水产业发达
主要种植水稻,此外还有油菜、棉 花等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自然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耦合组成的整体。
)第一章绪论1.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环境+人为环境=自然综合体=景观研究范围: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下界——岩石圈上部;范围:对流层、沉积岩石圈、水圈及生物圈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同时存在气、固、液三相物质和三相圈层的界面。
(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通常称为表成体。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存在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
(6)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
1.2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学科地位:自然地理学友三个层次: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社会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各个部门的部门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位于第二层次,是该层次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在第三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同时也为第一层次的综合地理学提供基础。
之研究部分无法回答整体的综合特征,而要研究综合特征就要从研究部分着手,一方面分析每个组成部分在整体背景下的具体特征,另一方面又要着重研究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即研究其组成、结构、时空运动和地理分布规律。
如:水文学、地貌学气候学等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区域自然地理学: 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对区域的部门情况和区域的综合情况进行研究。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3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_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含解析鲁教版

第13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认识荒漠化[易错提醒] 荒漠化不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主要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但在一些半湿润地区甚至湿润地区也有发生,如我国华北地区的盐碱化、云贵地区的石漠化。
二、西北地区的荒漠化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易错提醒] 西北地区荒漠化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其中人为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自然因素为这一过程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大大加剧、加速了这一过程。
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2018·山西太原期末)我国荒漠化类型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四种。
以下为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的四类荒漠化比重表,读表完成1~2题。
1A.东部地区B.中部地区C.东北地区D.西部地区2.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方针,下列措施对该省级行政区荒漠化防治最有效的是( )A.禁止采矿B.建设防护林C.实施封沙禁牧D.实施生态移民答案1.D 2.B(2019·四川绵阳一诊)降雨侵蚀力是指由降雨引起土壤侵蚀的潜在危险性,是客观评价由降雨引起土壤分离和搬运的动力指标。
重庆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西北部和中部丘陵、低山为主,东部靠大巴山、武陵山山脉,长江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3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32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

3.全球定位系统图像及综合图的判读 (1)手持机界面图(如图 3):主要是判读界面上的地理坐标和海拔 高度。 (2)综合图(如图 4):常见的如某城市中心地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 意图,应借助于 GPS 和 GIS 制作。导航地图,需要运用 GPS 和 GIS。
第三十六页,共43页。
【例】 (经典再现)下图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制作的某城市中心 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答案:A
第十五页,共43页。
4.(经典再现)在农业方面,运用遥感技术能够( )
①监测耕地变化 ②调查作物分布 ②估测粮食产量 ③跟踪
产品流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第十六页,共43页。
解析:遥感技术主要是获取信息,通过不同时期的遥感信息对比, 反映地理事物的性质和范围的变化。跟踪产品流向利用的是 GPS 技 术。
第三部分(bù fen) 区域 可持续发展
第十三章 地理环境(dì lǐ huán jìnɡ)与区域发展
学案32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 环境研究(yánjiū)中的应用
第一页,共43页。
考点一 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遥感(yáogǎn)(RS)的应
1.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1)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第八页,共43页。
考法一 遥感图像判读及应用 1.(2014·福建卷)下图示意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智慧城市。 读图,回答(1)~(2)题。
第九页,共43页。
(1)地理信息系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 )
A.分析、管理空间信息
B.跟踪动态定位信息
C.整合、集成网络信息
D.获取实时通讯信息
(2)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发展最重要的作用是( )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知识点总结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知识点总结
文章:
区域发展是指一个特定地区内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整体发展。
自然环境是区域发展的基础,对于了解自然环境的基础知识点对于
区域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自然环境基础知识点: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地形地
貌决定了土地的适宜利用方式,例如山地适宜发展旅游业和林业,
平原适宜发展农业和工业。
气候,气候对于农业、旅游业和能源利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了解气候特点可以帮助区域规划者做出合理的决策,例如在干
旱地区开展节水农业,或者在阳光充足的地区开发太阳能资源。
水资源,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对于区域发展至关重要。
了解地
区的水资源情况有助于合理规划农田灌溉、城市供水和工业用水等
方面。
土壤,土壤的肥力和适宜种植的作物对于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了解土壤的特点可以帮助农民选择适宜的耕作方式和作物种植。
生物多样性,了解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可以帮助保护和合理利用地区的生态资源,促进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的发展。
自然灾害,地震、洪水、飓风等自然灾害对于区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了解地区的自然灾害特点可以帮助规划者做出防灾减灾的决策。
综上所述,了解自然环境的基础知识对于区域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充分了解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地理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整体结构和思维导图(复习用)

7.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
8.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9.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概况。
10长江域的开发与整合。
11.长江三峡工程。
1.区域农业发展概况。
2.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3.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4.东北商品粮基地建设。
5.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1.区域。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3.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为例。5.区域差异。
6.日本和英国的区域差异。
6.美国农业生产条件。
7.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8.美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9.工业化、城市化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10.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背景和条件。
1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过程和遇到的问题和对策。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2.西气东输工程。
3.南水北调。
4.西电东送工程。
5.晋煤南运。
6.产业转移。
7.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8.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地理信息技术。
2.遥感。
3.全球定位系统。
4.地理信息系统。
5.3R技术之间的关系。
6.数字地球。
7.我国数字地球的组成。
7.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
8.我国三个经济地带。
9.西部大开发。
1.荒漠化的概念。
2.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3单元区域协调发展第1节流域内部的协作发展——以尼罗河流域为例课件(鲁教版48张

易错易混·再判断 (1)流域内部协作开发的首要条件是水资源的协调利用与合理分配。( × ) (2)尼罗河流域组织成立的目的是在尼罗河流域各国平均分配水资源。 (×) (3)尼罗河流域各国区域水电开发与电力联网建设可以协调利用尼罗河的 水资源。( √ ) (4)对尼罗河流域进行协作开发的目的是帮助流域内各国摆脱贫困,加快经 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 )
一般指地面集水区 1.尼罗河流域 (1)尼罗河发源于 东非 高原,流经非洲东部与北部,自南向北注入地 中海,全长6 670千米,是世界上最 长 的河流。流域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千 米,涉及11个国家。 (2)支流 ①白尼罗河:发源于 赤道 附近终年多雨地区。 ②青尼罗河:上游地处 埃塞俄比亚 高原,属热带草原气候区;下游流 经 沙漠 地区。 (3)资源状况:尼罗河流域属水资源 短缺 地区。
(2)读教材选择性必修2 P94图4-2-6“尼罗河流域开发中出现的问题”,探究 以下问题。 ①尼罗河上游维多利亚湖在开发中出现的问题是什么?
提示 过度用水,湖水水位下降;过度捕捞,鱼的种类、数量减少;围湖造田,破 坏湿地;废水排入,造成水质下降、水体富营养化;水葫芦等大量繁殖,影响 生态环境。
②青尼罗河流域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提示 开垦耕地、过度放牧、过度砍伐,导致森林破坏,引发水土流失,青尼 罗河泥沙含量增加,流域旱涝灾害多发,部分地区造成荒漠化。
增素能 精准突破
考点 流域内部的协作发展
新教材动向
新高考趋势
新教材本部分内容变化很大,知 1.考查方式及内容:结合流域内的地理条
识体系差别很大,案例选取由“长 件,考查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结合
江流域”变为“尼罗河流域”。从 材料和流域开发状况,考查流域内部水资
高频考点01区域定位与区域认知(课件)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真题研习1】
【例1】(全国文综Ⅲ)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 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1~3题。
2.区域认知的基本思路
一个地区特定的地理位置,形成该地区特定的水热组合,即气候特征。气候进而影 响水文、生物、土壤等,这些要素便构成了区域自然特征。人类从自然环境中开发 和利用资源,发展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建设、交通运输、商业贸易等经济活 动,从而构成区域人文地理特征。
3.区域定位的方法和技巧
区域 定位
区域 特征 分析
读真题设问知高考考向
(2017·全国文综Ⅲ)1.上图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 分布于我国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3.该 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2021·全国文综乙,37)(1)推测该圩田区适宜围 垦的自然条件。(2)分析图示河流三河镇以下河段 的形成。(3)说明这些圩田易发水灾的原因。(4)有 人建议把这些圩田从种植庄稼转变为湿地发展水 产业。请从下列两方面选择其一作答,分析圩田 这种利用方式改变的作用。
●【真题研习2】
【例2】(2021·湖南卷,6~8)野火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火。近年来,世界各地野火频发,给 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蒙古东部地区(见下图)野火发生频率高且区 域差异大。据此完成(1)~(3)题。
(3)该地区野火发生最活跃的年份以3~4年为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目 录
ONTENTS
核心考点 分层突破 规范答题模板系列9 课堂巩固 跟踪检测
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 地理差异的基础上, 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 划分出来的。 2.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 和边界。 (2)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 深刻的影响。
1.区域的开放性
区域作为地球表层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 并不是孤立存在 的, 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 包括自然要素之间, 人与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使地球空间呈现出 开放性的特点。上图示意的是区域之间经济要素的流动。
2.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
不同区域之间因为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 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别,因此形成了显著的区域差异。区 域间的差异,首先表现为自然环境的差异,一般可从经纬度和 海陆位置入手,探寻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 不同。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人类的活动也会不同,一般来说, 可从农业生产类型(种植业、畜牧业等)和生产方式(包括耕地类 型、复种指数等)、工业发展特点和布局、人口、城市、交通等 方面进行比较。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比较
地理环境 相同点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 的平原地区 北纬30°附近,地处我 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 亚热带季风 气候 北纬43°~48°,地处 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温带季风气候 黑土 为主,耕地多为 旱地 ,人均耕地面积 多 石油 等矿产丰富
位置
不 同 点 气候 土地 矿产
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 水田 ,人均耕地面积 少
贫乏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区域 耕作类型 农 业
长江三角洲
水田 耕作业
松嫩平原 旱地耕作业
主要作物 水稻、油菜、棉花 玉米 、春小麦、大豆 耕作制度 一年 两熟至三熟 特色产业 工业 水产业
综合性 工业基地
一年一熟 西部畜牧业 重化工业基地 不发达
商业贸易
发达
特别提示
地理环境差异除了影响产业活动外,还对交通、建
筑、文化等也有影响,如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运便利,而松嫩平 原缺少水运;松嫩平原民居墙体严实厚重,屋顶坡度小,长江 三角洲则墙体轻薄,屋顶坡度大等。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 例)
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
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海拔高,第 一级阶梯, 有世界高大 山地 高寒,空气 稀薄,太阳 力大
海拔较低, 第二、 海拔较高,差别显 三级阶梯有三大 地 著,第二级阶梯, 平原、 两大高原, 自 貌 有高原、山地、盆 低地、丘陵、盆 然 地 地 因 干旱半干旱气候, 素 气 季风影响显著, 降水少,气温年较 候 夏季高温多雨 风天气多
差、日较差大,大 辐射强,风
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荒漠、草原 与高山草甸 灌丛 土层薄,发 育差 内外流河兼 有,东南部 是许多大江 大河的发源 地
因素
差异形成的原因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科
人口 技发展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人口规模、 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城市形态、 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交通方式、 通达度等差异
交通
[拓展延伸]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
(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
(3)进入 21 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 素是( A.市场 C.资金 ) B.技术 D.交通
规范审答
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1) C
(2) D
(3) D
对不同区域进行对比,找出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 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的分 析原则应从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别出发,同时注重要素间的 联系。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及其成因 (1)气候差异的形成
3.区域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化
区域在发展前期,以第一产业为主,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加 速,转变为以第二产业为主,当区域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 区域经济以第三产业为主。
核心考点 分层突破
淮河自洪泽湖向南 (2017· 高考全国卷Ⅱ)19 世纪 50 年代, 经长江入海❶;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 年, 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 1999 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 多座长江大桥❷。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 分❸(下图)。据此完成(1)~(3)题。
(4)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的气候, 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了土壤 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5)植被差异的形成 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因素造成植被数量、种 类、形态等方面的差异。
2.社会经济因素差异 因素 差异形成的原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作物种 农业 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社会条件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例如, 第(1)题所涉及的秦岭—淮河线的南北差异, 南侧为 亚热带季风气候,1 月平均气温在 0℃以上,年降水量在 800 毫米以上;北侧为温带季风气候,1 月平均气温在 0℃以下, 年降水量为 800 毫米以下。由此分析两侧农业生产、交通方式 等人类活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