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完整版)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目的: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重点: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1.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学过的“自然带”?针对我们国家来说.从东到西有哪些呢?(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这说明地理环境存在什么特征?(差异性)地理环境不仅有差异性,还有整体性,对于每个自然带内部来说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一致性,我们把这样的(具有整体性的)表达一定空间尺度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称为区域。
不同的地理环境会对人类的活动产生影响,而对于区域的发展同样有影响.二、讲授新课我们介绍自己家乡在某省某市,去过某风景区旅游等。
我们经常听到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术语.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一)区域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是我们人类活动的基础,也是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区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看地图册中国气候类型图,思考:此气候类型图划分出了几个气候区域?依据是什么?气候区的边界是明显的还是过渡的?同一气候区内部的气候特征有何特点?从而归纳出区域的特征。
2.特征:(1)层次性。
即区域是有等级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例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松嫩和辽河平原。
(2)整体性。
即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区域内各组成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并经过这种长期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如干旱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200毫米以下。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稠密的 水 网
耕地被分 割破碎
机械化 难推广
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
巩固练习:
松嫩平原是我国很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发 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是(C ) A 水源不足 B 地形崎岖 C 热量不足 D 土壤贫瘠
地理环境对松嫩平原农业生产的影 响,正确的是( ) A.水热条件好,种植棉花\甜菜
活动2:从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看地理 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 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 因为北方建筑主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 因此建筑墙体厚,用料相对较多,成本较高。 ——建同样高度的多层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因为北方的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影子长度大,为保 证楼房底层正午有太阳光照射,楼房间距较大;而南方纬度 较低,太阳高度角大,反之。
5、土地条件差异 思考比较: 长江三角洲: ①水稻土为主②耕地多为水田③土地较为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土地差异? 分散④人均耕地少 松嫩平原:①黑土分布广泛②多为旱地角洲:矿产资源贫乏 松嫩平原:石油资源丰富,有煤、铁等资源
长江三角洲 共性
1.一般年份,冬季羽绒服北方比南方畅销
2.南方以大米为主食,北方以面食为主食
3.从北到南,民居屋顶坡度逐渐增大
4.自古有南船北马之说
地理环境不仅影响人们生活,还影响区域的发展;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一)区域 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 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南 方 地 区 的 食 品
因为大体在秦岭-淮河以南,春 雨、梅雨雨量丰富,非常适合种植 需水多的水稻,因而南方历史上一 直以大米及其制品为主食,例如米 饭、米糕、米团等。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各种自然地理条件,如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态等因素。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重要影响,它既是人们生存和活动的基础,也对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产生影响。
首先,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体现在经济方面。
地形和气候条件不同,决定了不同区域的资源分布和发展方向。
例如,山地地形的区域往往适合发展林业、旅游等业态;沿海地区则更适合发展港口、航运、水产业等。
气候条件对农业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如温带地区适合发展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热带地区适合发展稻米、果树等。
此外,地理环境也决定了一些区域是否存在自然资源,如石油、矿产等,这些资源的存在对区域经济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其次,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还体现在政治和社会方面。
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影响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例如,平原地区人口相对集中,交通便利,易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权形式;而山地地区地势复杂,人口稀少,特权集团的形成相对困难。
此外,地理环境的差异还会影响区域的文化传承和道德观念,如沿海地区容易形成开放进取、海洋意识较强的文化,而内陆地区则更注重团结和守望相助。
再次,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还体现在生态方面。
地理环境的不同决定了不同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如,热带雨林地区由于气候条件湿润,土壤肥沃,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而冰川地区则较为贫瘠,生物种类较少。
地理环境的变化还会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如地震、洪水、干旱等,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和稳定。
最后,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还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上。
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塑造出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
例如,山区居民由于地形限制,生活方式通常以农牧业为主,注重家庭观念和传统文化;而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多样,注重个人发展和现代化思维。
此外,地理环境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还会产生习惯性的影响,如北方地区由于气候寒冷,人们更注重保暖和节水。
综上所述,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必修三1.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 油等矿产资源
5.地理环境对生产活动的影响
区域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耕作方式
熟制 工业类型
5.地理环境对生产活动的影响
区域
耕作方式 熟制 工业类型
长江三角洲
水田耕作 一年两——三熟 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
旱作农业 一年一熟 重化工业
6.地理环境对生活活动的影响
请看课本P4“活动”:
比较内容
差异: 1 地理位置 2 气候条件 3 土地条件 4 矿产资源条件 5、其他:河流 植被 地形 影响: 1 农业 2 工业
比较
1.地理位置差异: (1) 在中国的位置
1.地理位置差异: (2)纬度位置(3)海陆位置
2.气候条件差异
3.土地条件差异
4.矿产资源条件差异
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地理环境差异表
用案例说明: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镇江, 东到海边,包括江苏、浙江两省部分地区和整个上海市, 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只有少数小 山丘像孤岛一样矗立在平原之上。这里岸线平直,海水黄 浑,有一条宽约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潮间带浅滩。
松嫩平原位于东北腹地,东靠长白山地,西接科尔 沁草地,北枕大小兴安岭,南至辽河干流以北,跨黑龙江、 吉林、辽宁三省,共辖53个县(市)。土地总面积19.5万 平方千米,1990年年末人口3466万,分别占东北区的 20.4%和34.6%。
地理环境
农业生产 开发早期 发展方向 发展水平 区域 不同 发展阶段 农业社会
商业
工业生产
工商业社会 内涵和特征
干旱 区 半干 旱区
半湿 润区
高二地理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 气候条件 理 环 境 差 土地条件 异
矿产条件
①黑土分布广泛 ②多为旱地 ③集中连片 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地理环境差异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耕作业 区域 地理环境 土地类型 农作物 熟制 其他部门 良好的水 长江三角 热条件, 水田为主 水稻、油菜、 一年两 水产业较 河面水面 的耕地 棉花 洲 熟至三 发达 广 熟
长江三角洲 共性 地理位置
松嫩平原
①都是平原地区, 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位于北纬30°附近, 北纬43°~48°地处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 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部,长江入海口 亚热带季风气候 区夏季高温多雨 ①水稻土为主 ②耕地多为水田 ③土地较为分散 ④人均耕地少 矿产资源贫乏
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 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 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 及生长期都较短。
具有相同点吗??? 看景观图找出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 的差异(自然、人文)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
长江三角洲
32° N
长江 三角洲
黄 海
东 海
松嫩平原
小 兴 安 岭
大 兴
45° N
安 岭
松 嫩 平 原
长 白 山
东北肥沃的黑土
长江三角洲——
常绿阔叶林
两地存在什么不同?
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
总体地位 发展区位条件分析 ①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较 高的优势;②人口稠密,丰 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长江中下 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可以精 耕细作 ①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 国平均水平; ②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 割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 粮食商品率较低。
农业 社会
•我国粮食的主要 产地和主要的桑 蚕和棉花生产基 地。 全国“粮仓” 的地位和全国 棉花生产中的 地位下降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其次,气候条件对区域的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
气候条件直接影响着
农业生产和水资源利用。
一个地区的气候是否适宜农业决定了农产品的丰
收情况。
例如,气候温暖、降雨充足的地区适宜种植农作物,而气候寒冷
的地区可能更适宜畜牧业的发展。
此外,气候条件还决定了水资源的丰缺
情况。
气候干旱的地区可能面临水资源短缺,需要采取节约用水和开发其
他水资源的措施。
然后,自然资源对区域的发展影响巨大。
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森
林资源、水资源等。
一个地区是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直接影响了经济
的发展。
例如,拥有丰富矿藏的地区可以进行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从
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此外,森林资源和水资源对于发展能源、农业和
工业都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因此,自然资源的分布情况对区域的经济结
构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最后,人口分布对区域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人口分布决定了劳
动力资源的供给和市场规模的大小。
如果一个区域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就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发展产业。
此外,人口密集的地区往往消费能力
较强,市场规模大,有利于发展商业和服务业。
因此,人口分布对于区域
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地理位置、气候
条件、自然资源以及人口分布等方面都会对经济、农业、交通、贸易等方
面产生影响。
因此,了解和科学利用地理环境,可以更好地推动区域的可
持续发展。
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商业贸易 生活活动 衣、食、住、行
活动
1.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 不同。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 此。 (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 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 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 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搂的差异,分 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 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 ——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 距比南方大。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南充高中 岳鹏程
一、区域
1. 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
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 方法划分出来的。
2. 分类: 按划分标准不同,区域可分为各种类型。
(1)按性质划分的区域类型 自然区域 经济区域 社会、文化区域
(2)按方式划分的区域类型 区划区域 类型区域
开发早期
改造自然能力低下
水系成了交通阻隔 土壤黏重、开垦困难
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发展阶段 科技进步
船作为交通工 具被广泛使用 生产工具改进 生产技术改良 多水而黏重的土 壤适合种植水稻
稠密的水系成了 天然的水道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农业社会
粮食是重要影响因素
水稻单产高 地理条件适合种水稻 劳动力丰富 长江中下游平原成 为粮食主要产地
(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 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 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 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 午有阳光照射,房间距自南向北逐渐增大。
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练 习
• 关于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下列叙述不正 确的是: A.松嫩平原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温度高且 多雨,但是由于纬度位置高,所以热量条件 不如长江三角洲。 B.长江三角洲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 多雨,雨热配合条件好。 C.二者都是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 D.松嫩平原的温暖季节长,所以农作物的生 长期长
练 习
• 以下关于松嫩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条 件的比较,错误的是: A.松嫩平原黑土土壤肥沃,而长江中下游平 原是水稻土,不如黑土生产力高 B.松嫩平原人少地多,农业生产规模大,粮 食的商品率高 C.长江中下游平原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 发展水田耕作,一年两熟至三熟 D.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湖面积广,水产业比松 嫩平原发达
区域: 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在地 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 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1、气候区的边界是明显的还是过渡的?
温带季风 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原 山地 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过渡的
热带季风气候
2、同一个气候区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说一说,不同气候区的特点 温带季风 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原 高山 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长三角年降水量较多,受季风气候影响,呈现出由南向 北减少的分布规律;松嫩平原降水量较少,受季风气候 和地形的影响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减少的分布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河网密度差异,对农业会 产生哪些影响? 长江三角洲:水田耕作、分散 松嫩平原:旱地耕作、集中。
P3活动1:从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看 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全国粮、棉、桑蚕基地
③工商业大发展时期到现在
工商业的发展 城市稠密、 人均耕地少 水网稠密、 耕地破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阅读图1.3,思考: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理环境如何?
阅读课本4—5页的文字,思考:
• 在开发早期,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业发 展缓慢?
• 在发展阶段,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生产 会得到较快发展?
• 在农业社会时期,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平原能成 为我国粮食的主产地?从而促进该区域的发展?
傣族竹楼
陕西窑洞
蒙古包 广州骑楼
江南水乡 因纽特人的冰屋
【想一想】不同地区居住建筑景观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
一、区域
1、概念: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
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 法划分出来的。
2、划分:以某种指标为依据,既可以单 一指标,也可采用综合指标。
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区域
三、土地条件:
黑土 ①黑土分布广泛 ②多为旱地 ③集中连片 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松嫩平原
长水江稻三土角洲 ①水稻土为主 ②耕地多为水田 ③土地较为分散 ④人均耕地少
四、矿产资源条件: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矿产资源贫乏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性
①都是平原地区, 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位于北纬30°附近,
期 体发展 区域最先存在的优势已几乎 竭
剧
阶 呈现萎 丧失殆尽
段 缩阶段
分析我国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等商品粮基地下降的原因?
1、随着城市化、工业化以及交通的发展,大量耕地被 占用,使耕地面积减少。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耕地转向蔬菜、花 卉和乳牛等经济作物生产,使耕地面积减少。
3、生态退耕,使耕地面积减少。
1.地理位置:
经纬度位置:位于30°N, 120°E附近, 海陆位置:东部沿海地区 中部,长江入海口
经纬度位置:位于43°N~ 48°N, 125°E 海陆位置:地处东北地区 的中部
长江三角洲北起 通扬运河,南抵 杭州湾,西至镇 江,东到海边, 包括江苏、浙江 两省部分地区和 整个上海市,面 积约5万平方千 米,是一片坦荡 的大平原。
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 泛使用
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 术改良
稠密的水系成了天然 的水道
多水而黏重的土壤适合 种植水稻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工商业社会,全国“粮仓”的地位和全国 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下降
工商业的发展
城市稠密、人均耕地少
水网稠密、耕地破碎
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
生产规模小
商品率低
粮仓地位被取代
2、工商业发展以后-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
草原、荒漠 草原、荒漠
水文
外流河
内流河
西北内流河
东南外流河
农业 城市
耕作业为主
畜牧业为主 灌溉农业
高寒牧业 河谷农业
数目多,规模大 数目少,规模小 数目少,规模小
人口
95%
4%
1%
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区域
中国汉语七大方言区:社会文化区
3、区域特性
(1)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不同的区域,
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
资源状况
人地关 系
资源对生产来说 基本协 是充足的,环境 调 也没有受到明显 破坏。
成 区域的 初始阶段的个别经济增长点 区域内的资源不 已显现
长 中期发 或个别城镇向周边不断扩展, 断消耗,环境也 出不协
阶 展和成 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 受到了明显的破 调
段 熟阶段
坏。
后 区域整 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状态, 本地区资源的耗 矛盾加
内蒙古东部的锡林郭勒牧区: 温带草原 ,蒙古包 牧民
山西太原附近地区 :沟壑纵横的黄土 ,煤矿开采 ,窑洞
江苏南部平原地区: 河道纵横 ,小桥流水人家 ,鱼米之乡
江西井冈山地区: 低矮丘陵 ,砖红土壤 ,革命旅游景点
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热带雨林景观 ,亚热带雨林景观 ,竹楼 ,少 数民族风情
练习
• 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地理位 置差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松嫩平原位于东北地区的北部 B.松嫩平原位于大兴安岭的东南部 C.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流域 D.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南 部
总体地位 发展区位条件分析
农业 社会
工业 社会
我国粮食的主要产 地和主要的桑蚕和 棉花生产基地。
全国“粮仓”的地 位和全国棉花生产 中的地位下降
①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较 高的优势 ②人口稠密,丰富的劳动力 资源使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 稻种植业可以精耕细作
①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 平均水平 ②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割 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 商品率较低。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 的差异,人们生产、 生活特点差异
区域的发展 水平、发展 方向等差异
区域发展:
人口、产业活动(农业、工业)、交通、聚落、 文化等各要素的发展。
案例: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以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为例
松嫩平原
长江三角洲学
科网
•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图1.1、 1.2,图中所示地理环境 (条件)有哪些要素?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3)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
性质相对一致。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原高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2.区域特性
• 整体性(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区域 内部特征相对一致.)
• 差异性(具有与其他区域不同的特点:南、 北方)
• 开放性(与其他区域有联系) • 层次性(区域具有等级:东北地区>东北平原
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 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
发展重工业,成为重要 资源,发展重化工业,
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成为重化工业基地
交通便利,对内对外联 处于内陆,对内对外
展 商业 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联系不便,商业贸易
相对落后
B C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阅读课本活动(P3—P4)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 诸多不同。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 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D 发挥( ) A.气候资源优势 B.动物资源优势 C.劳动力资源优势 D.土地资源优势
6.下列能够正确体现乙 图所示区域的特征的项
B 目是( )
①有广泛分布的黑土 ②雨热同期,大陆性气 候稍强 ③水稻土 ④水田 ⑤水稻种植业 ⑥综合 性工业基地 ⑦重工业 基地 ⑧旱地耕作业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⑤⑥⑦⑧ D.②⑦⑧
4、地价上涨,劳动力成本上涨,使粮食生产成本上升。
5、耕地破碎、人均耕地少,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生 产规模小。
地气土矿 理候地产 位条条资 置件件源
农业生产 商业
工业生产
地理环境差异
不同区域 发展(横向)
区域
区域发展 不同阶段 (纵向)
开发早期 农业社会 工商业社会
内涵和特征
读右图,回答1~3题。
• 在工商业发展时期,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平原粮 食、棉花的生产在全国的地位日益下降?
(1)开发早期,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开发早期 改造自然能力低下 水系成了交通阻隔 土壤黏重、开垦困难
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2)农业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生产得
到较快发展
——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和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科技进步
>三江、松嫩、辽河平原)
• 可变性(边界过渡性、同一地表空间不同区 划方案)
层次性特征
三江平原
东 北
东 北
松嫩平原
地平
区原
辽河平原
开放性特征
中西中中西中西部西部:部::
能源、原材料、矿产、特色金 属、廉价劳动力等
加强区域合作 实现优势互补
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南水北调 北煤南运
东部地区: 东部:
人才、技术、资金、 文教、资源密集型产 业等
3、 区域发展的阶段性
区域地理环境 随着社会、经 济、技术等因 素的改变而发 生变化
区域地理环 境对人类活 动的影响在 发生变化
区域发展具 有阶段性
划分: 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后期阶段
区域发展三个阶段的特点
概念
初 区域早 期 期发育 阶 阶段 段
形成
由个别的或几个组合的具有 集聚力量的因素,吸引某产 业或企业,形成个别经济增 长点或个别城镇。
昆仑山—阿尔金山— 祁连山—横断山 (3000米等高线)
大兴安岭—长城 (400㎜等降水量线)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北方
青藏高寒区
东 部 季 风 南方 区
秦岭—淮河
区域 气候
地形
东部季风区 季风气候
平原、丘陵 盆地、高原
西北干半干区 青藏高寒区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原气候
高原、盆地
高原、山地 盆地
植被与土壤 森林
3、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的淮安市于2008年8月 正式开工建设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图2为标志园内
C 分界线标志物模型。该标志物应位于图l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011·七台河模拟)读下图,回答4~6题。
4.甲、乙两图所示区域 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
B 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不同 B.热量不同 C.降水量不同 D.地形不同 5.甲图中P平原区域开发 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充分
松嫩平原位于东北 腹地,东靠长白山 地,西接科尔沁草 地,北枕大小兴安 岭,南至辽河干流 以北,跨黑龙江、 吉林、辽宁三省, 共辖53个县(市), 土地总面积19.5万 平方千米。
2.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水热组合状况不如长三角, 尤其热量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