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百度文库修订版参考资料

合集下载

晏殊《踏莎行》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晏殊《踏莎行》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晏殊《踏莎行》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踏莎行宋晏殊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 [7] 。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8] 。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 [9] 。

一场愁梦酒醒时 [10] ,斜阳却照深深院。

注释:[7]阴阴:树荫浓密貌。

[8]蒙蒙:本指细雨飞落的样子,此指杨花飞舞,如绵绵细雨。

[9]游丝:蜘蛛或青虫所吐之丝,飞扬于空中,俗称游丝。

卢照邻:《长安古意》诗:“百丈游丝争绕树。

”[10]酒醒(xīng):酒意消去。

译文: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渐凋谢,只剩细细碎碎几片残瓣儿;溪桥边的柳树却萌出了浅绿嫩芽。

暖暖的春风在大地上拂过,风中带了花草芳香,远行的人,也都在这时动身了。

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我也送走了你。

你渐行渐远,我的愁绪也渐生渐多,就像眼前这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

于是只好上楼远望你离去的方向,期盼能够早归。

然而,映入眼帘的,只是绵绵无绝的春草原野,原野尽处是隐隐青山。

而你,更在遥远的青山之外,渺不可寻!评析:这是一首深婉浓挚的爱情词。

上片借刻画春色将阑、红稀绿暗、漫天杨花飞舞的景象以兴起。

暮春的节候多阴雨,故有“高楼树色阴阴见”之语。

树色固已阴阴,而春风又“不解禁”杨花,任凭杨花如缠绵的细雨一样,飞扑在行人面上,隐含的意思是人生的无可奈何。

过片三句,极写傍晚时分的静寂,只有炉烟袅袅,和着空中的游丝飞动,象征着词人苦闷不平的内心。

一结最深婉。

梦断酒醒,唯有愁绪麾之不去。

只有那照进深宅大院的斜阳,才能代表我的心事吧!据《道山清话》:“晏元献公为京兆尹,辟张先为通判。

新纳侍儿,公甚属意。

先字子野,能为诗词,公雅重之。

每张来,即令侍儿出侑觞,往往歌子野之词。

其后王夫人浸不能容,公即出之。

一日,子野至,公与之饮。

子野作《碧牡丹》词,令营妓歌之,有云‘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之句。

公闻之怃然,曰:‘人生行乐耳,何自苦如此!’亟命于宅库中支钱若干,复取前所出侍儿。

古诗踏莎行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古诗踏莎行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古诗踏莎行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古诗踏莎行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篇一」晏殊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销魂处。

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①,天长不禁迢迢路。

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注]炷:燃烧1、“细草愁烟,幽花怯露”中哪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主要动用的手法古诗踏莎行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篇二」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欧阳修诗文向来注重炼字,请简要赏析欧阳修词开篇两句“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残”与“细”二字的妙处。

(2)“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用了《虞美人》中的哪两句?试比较两者在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上的异同。

参考答案(1)“残”写出了梅花之凋零,“细”写出了柳条之初生。

“残”“细”既交代了作者出行的时间——初春时节,又浸透着浓郁的凄凉之意,饱含着离别的浓浓愁情,为整首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2)化用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修辞手法相同: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都以水喻愁,将满腔愁绪比作江水,表现愁绪之多,绵延不断。

抒情效果不同:欧阳修词借迢迢春水表达了渐行渐深的离愁别绪,画面真切,意境优美;李煜词则借一江春水表达了国恨家仇的忧伤情感,境界开阔,意境深远。

【赏析】《虞美人》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串始终。

“春花秋月”是多么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起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感触,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

欧阳修的《踏莎行》

欧阳修的《踏莎行》

精选可编辑ppt
8
自从《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春草 生兮萋萋”,将春草与离思联系起来以后,诗人 便多以春草表现离情别绪。江淹《别赋》“闺中 风暖,陌上草薰”,芳草便牵动着离愁别恨。白 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 别情”,又是一例。
寓虚,富于联想,是这首词的一个艺术特点。 梅、柳、草,实景虚用,虚实结合,不仅表现了 春天的美好景色,而且寄寓了行人的离情别绪。 在古典诗词中,梅、柳、草就经常与离思相关
精选可编辑ppt
11
词的上片写行人在旅途上的离愁,下片写 想象中家室的离愁,两地相思,一种情怀,全 篇的中心意旨是表现离愁。这是一首写离情的 佳作。在抒写游子思乡的同时,联想到闺中人 相忆念的情景,写出了两地相思之情。
下片写闺中思妇。以抒情为主,情寓景中。 构成了清丽缠绵的意境。这首词表现出欧词深 婉的风格,是其具有代表性的一首。
最后两句写少妇的凝望和想象,是游子想 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现 在楼前的,是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 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在春山之外, 渺不可寻。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 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 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 向天涯。行者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 入到对方的心灵对自己的追踪。如此写来,情意 深长而又哀婉欲绝。
合。
精选可编辑ppt
9
赏析“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这明媚的春景并没有给旅人增添一点快乐, 相反,他离家越来越远,就越来越感到那一片离 愁的沉重,似乎在逐渐的扩散开来,变成了一片 无穷无尽、看不到头尾的绵绵不断的春水。抽象 的感情,在词人的笔下,变成了具体的形象,使 人容易感受,容易亲切。“离愁渐远渐无穷”这 七字,构思巧妙,着意在“远”与“无穷”的关 系上。离愁可以说轻重,而这里却说它无穷,而 且是越远越无穷。这就把旅人在路上走着的感觉, 形象而又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踏莎行》

《踏莎行》
2、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何酷似少游也? ——周辉评毛滂《惜分飞》 3、秦郎淮海领宗风,小阕苏门亦代雄。 等是百身难赎语,郴江北去大江东。 ——《瞿髯论词绝句》
拓展阅读: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③“闭”有何妙处? 锁住了料峭春寒中的馆门,也锁住了那颗希冀的心 灵。 一是衬托荒凉而又寂寞的环境。 二是逃避袭人的“春寒”,闭户不出。 三是企图借此阻止撞击心灵、触人心绪的杜鹃哀啼声。 四是企图阻挡映入眼帘的落山的夕阳。




④有人认为“斜阳暮”语义重复 ,你认为如何? 夕阳在渐渐西沉 人生在慢慢耗费 理想在缓缓磨灭 痛苦在时时滋长 这三字表明了时间的推移,为“望断”作注。“斜 阳”是日斜之时,夕阳偏西,慢慢沉落,始开暮色。 “暮”,为日沉之时,这时间的渐进,蕴含着词人 因孤寂而担心夜晚的来临会更添凄凉的心情。
其实正是这种重复,强化了感情的浓度,也真切地 表达出作者对渐次加深的黄昏阴影,心里愈加凄切 的感受。

杜鹃意象: 1、别名:子规(子归)、杜宇、 布谷 2、传说:古时的蜀王望帝杜宇,是一 个勤政爱民贤德的帝王。当时发了洪水,
望帝无能为力,就派宰相治水,消除了灾祸。望帝感到自 己的品德才能不及宰相,于是主动禅让,隐居于山中。当 望帝离开的时候,正值二月满山杜鹃悲鸣,声声啼血,蜀 人听到杜鹃鸟的啼鸣,就想起了望帝。后世便说杜鹃鸟是 望帝的魂魄所化,他在暮春的声声悲啼,仿佛是在说“不 如归去”,似乎对那故国难以忘怀。有“子规啼血”、 “血渍草木”之说 。 3、意象内涵:营造悲苦气氛。思念家乡。
1、词的主旨。 2、上阕与下阕分别写什么内容?

贺铸《踏莎行》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贺铸《踏莎行》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贺铸《踏莎行》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踏莎行 [6]宋贺铸杨柳回塘 [7] ,鸳鸯别浦 [8] 。

绿萍涨断莲舟路。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9] 。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

依依似与骚人语。

当年不肯嫁春风 [10] ,无端却被秋风误。

注释:[6]此词贺铸《东山词》中以有“红衣脱尽芳心苦”之语,亦名《芳心苦》。

[7]回塘:迂回曲折的池塘。

[8]别浦:小水流入大水的汊口叫别浦。

[9]红衣:红莲的花瓣。

[10]不肯嫁春风:指荷花不在春天开花。

张先《一丛花令》有“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之句,这里反用其意译文:杨柳围绕着环曲的池塘,一对鸳鸯在进水口处嬉戏。

池塘水面布满又厚又密的浮萍,挡住了采莲的姑娘。

没有蜜蜂和蝴蝶,来倾慕幽幽荷香。

最后只能花朵凋敝,结一颗芳心苦涩。

夕阳的回光照着晚潮,涌进荷塘,流动的云层带来点点细雨。

随风摇曳的荷花,仿佛在向诗人诉说哀肠:当年不肯在春天开放,如今只能在秋风中受尽凄凉。

评析:这首咏荷之作,托物比兴,是以荷花自况,通过描绘花的幽独高洁的形象,表现出词人的孤高襟抱。

“当年”两句,流露出怀才不遇、自伤老大的苦恨。

清虚骚雅,深得屈子以美人、香草陶写怀抱的遗意。

作者简介:贺铸(1052—1125),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今河南汲县)人。

宋太祖后贺氏族孙,本以武职供奉朝班。

元祐间,苏轼等荐改文职,为承事郎。

历任泗州、太平州通判,以承议郎致仕。

退居吴中,筑企鸿居,藏书万卷,手自校雠。

卒于常州僧舍。

有《东山词》,一名《东山寓声乐府》。

内容丰富多彩,风格也能出清刚于秾艳,寓韶秀于雄豪,自成一家。

踏莎行

踏莎行

踏莎行此“行”非歌行之意,可解作“游”。

杨慎《词品》说:“韩翊诗:‘踏莎行草过春溪’,词名本此。

”是踏青游春的意思。

《湘山野录》云:“莱公因早春宴客,自撰乐府词(指<踏莎行>),俾工歌之”,《词律》以为乃寇准自度曲。

《钦定词谱》说:“曹冠词名宋体'; FONT-SIZE: 16pt; mso-spacerun: 'yes'">喜朝天>。

赵长卿词名<柳长春>。

《鸣鹤餘音词》名<<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t; mso-spacerun: 'yes'">踏雪行>。

”又贺铸词名<<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t; mso-spacerun: 'yes'">惜餘春>、<<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t; mso-spacerun: 'yes'">芳心苦>。

双调,五十八字。

前后阕相同,各五句,三仄韵,二十九字。

用韵,同部上、去声通押。

踏莎行·桂花境偕按:词谱中字略小处,指这里既可平也可仄,可做灵活变动。

仄仄平平句玉盏频传,平平仄仄韵中秋渐近,平平仄仄平平仄叶青辉流泻天边镜。

平平仄仄仄平平句月华生露露生寒,平平仄仄平平仄叶轻风拂面芳尘冷。

仄仄平平句水榭生香,平平仄仄叶月边弄影,平平仄仄平平仄叶蟾宫仙品无人省。

平平仄仄仄平平句清醇浑泛酒香酣,平平仄仄平平仄叶吴刚醉倒嫦娥醒。

注:此词前后阕首二句,多用对偶。

踏莎行春意晏殊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

踏莎行诗歌鉴赏

踏莎行诗歌鉴赏

踏莎行诗歌鉴赏
(实用版)
目录
1.踏莎行诗歌的概述
2.踏莎行诗歌的艺术特点
3.踏莎行诗歌的代表作品及作者
4.踏莎行诗歌的传承与影响
正文
【提纲】
1.踏莎行诗歌的概述
踏莎行,原为一种古代的乐曲名,取意于踏青时节,莎草蔓生的景象。

后发展为一种古典诗歌的体裁,主要流行于唐宋时期,以七言绝句为主。

踏莎行诗歌多以写景、抒怀、咏史为主,诗句优美,寓意深刻。

2.踏莎行诗歌的艺术特点
踏莎行诗歌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写景为主,注重自然描绘。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趣。

(2)以七言绝句为主,诗句优美。

踏莎行诗歌的句式独特,以七言绝句为主,诗句对仗工整,押韵和谐,形成了独特的韵律美。

(3)寓意深刻,富有哲理。

踏莎行诗歌往往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的咏叹,抒发诗人的感慨,寓意深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3.踏莎行诗歌的代表作品及作者
代表作品有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其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千古名句;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
萤”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秋夜景象;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达了诗人壮志豪情。

4.踏莎行诗歌的传承与影响
踏莎行诗歌作为古典诗歌的一种重要体裁,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诗人在创作中借鉴踏莎行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写景描绘、寓意抒怀等,使得古典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加丰富多样。

踏莎行

踏莎行

踏莎行·郴州旅舍朝代:宋代作者:秦观原文: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1.(1)写作背景此词为作者绍圣四年(1097)作者因坐党籍连遭贬谪于郴州旅店所写。

表达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绍圣四年,作者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又贬横州,此词作于离郴前,写客次旅舍的感慨。

元祐六年七月,苏轼受到贾易的弹劾。

秦观从苏轼处得知自己亦附带被劾,便立刻去找有关台谏官员疏通。

秦观的失态使得苏轼兄弟的政治操行遭到政敌的攻讦,而苏轼与秦观的关系也因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有人认为,这首《踏莎行》的下阕,很可能是秦观在流放岁月中,通过同为苏门友人的黄庭坚,向苏轼所作的曲折表白。

(2)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人,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居士。

北宋文学家、词人,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

曾任太学博士(即国立大学的教官)、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

政治上倾向旧党,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

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号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

秦观生性豪爽,洒脱不拘,溢于文词。

他十五岁丧父,自幼研习经史兵书。

代表作品:《鹊桥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2.注释津渡:渡口。

可堪:那堪。

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中有“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鱼传尺素:《古诗》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幸自:本自,本来是。

为谁:为什么。

3.译文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踏莎行”教案诸城市繁华高中王泰娥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语文3.课时:1教案内容:一、学习目标:1、了解欧阳修词风及其在北宋词坛的地位。

2、把握诗词中的意象以及艺术手法,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3、通过诵读感受词的感情,并进行相应的评价,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促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

二、学习重、难点1、通过诵读感受词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

2、把握诗词中的意象以及艺术手法,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备课时,利用百度文库查阅了“踏莎行”教学的相关教学资料如参考百度文库教案/view/338c9d10a2161479171128b1.html/view/e78 e2c2eb4daa58da0114aab.html?from=rec&pos=0&weight=53&lastweight=6&count=5http://www. /knxx/kn06/news.asp?id=180并利用百度搜索教案/knxx/kn06/news.asp?id=180等确立教学的基本内容,根据语文诗歌学习的特点,利用百度搜索了相关的朗诵音频资料/yinyue/696905/三、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创设语文学习的情境。

让学生自主学习——有感情朗读诗歌,体会诗词大意,此基础上体会本词所传达出来的离愁别恨,并进行相应评价,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2、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本首词用到的艺术手法,学会鉴赏诗歌。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用直观形象创设情境,用大屏幕展示一张故乡的图片,辅以蒋亭叶的一首诗歌:“游子的愁,很近,徘徊在心底;游子的愁,很远,牵挂着远方;游子的愁,很小,只是那一方土地;游子的愁,很大,还有那土地上的点点滴滴……游子啊!游子,你,到底在愁什么?”师:对呀,游子到底在愁什么呢?是藏于心底的一方柔情,还是惧怕面对未知的痛?是对生于斯长于斯大地的眷恋,还是放不下故乡某个温馨的角落?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欧阳修笔下踏莎行,一起去感受游子心中的痛。

图片:/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9%CA%CF%E7&i n=7795&cl=2&lm=-1&st=&pn=473&rn=1&di=26647290675&ln=2000&fr=&fm=hao123&fmq= 1331454563750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473 &-1&di26647290675&objURLhttp%3A%2F%%2Fphoto%2F2648%2F2660%2F20090217213847600547.JPG&fromURLhttp%3A%2F%%2Fphotovie w.asp%3Fid%3D25337%26xcid%3D2660%26ownerid%3Dyangxh1&W2048&H1536&T7668&S908&TPjpg蒋叶婷诗歌/knxx/kn06/news.asp?id=1802、目标引入: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⑴、了解欧阳修词风及其在北宋词坛的地位。

⑵、通过诵读感受词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

⑶、把握诗词中的意象以及艺术手法,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预习检测: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⑴、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______。

他是北宋诗文革新的领袖,一代文宗,散文名列“唐宋八大家”。

文风平实。

曾与宋祁同修____,独力完成《新五代史》。

他善论诗,他的______ 开了诗话这一新的文学形式。

(答案:六一居士《唐五代史》《六一诗话》)(2)古人写梅的诗词如林逋《山园小梅二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古人写柳的诗词:《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最早的源头)参考:/view/338c9d10a2161479171128b1.html(二)自主学习:三读诗词1读诗词悟基调:根据自己体会大声朗读诗词,选择2-3名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

2读诗词找差距:播放泛读,注意体会句读、重音、节奏等朗读技巧,改进自己的朗读。

/yinyue/696905/3读诗词明词意学生自己朗读全词,边读边体会词意,用最精彩的语言把词意准确地表述出来。

(可对课前预习内容再做修改,完善补充之)学生自由展示后,对其作点评,出示参考:/question/23121678.html,稍加润色师: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刚抽出细嫩的枝芽,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芬香,远行的人就在这美好的环境中摇动马缰,赶马行路。

这离愁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肝肠寸断,粉泪洗面。

别上楼去倚着那高高的阑干痴望,人已经走得太远,望不着了,能望到的,只不过是一片长满青草的草地。

在草地的尽头,又有春山挡住了视线,而人又在春山之外,如何看得见呢?(三)合作探究1、上阕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拓展:这样的写作手法哪些诗词还用到过?)2、分析词的下阕是从何角度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妙处?(拓展:以前学过的哪些诗词中还用到过这种写法?)讨论要求:1、2、8组抢答1题、7组补充。

4、5、6组抢答2题、3组补充。

每组A层学生负责拓展展示要求:A2学生负责抢答问题。

小组交流展示分享成果后教师点拨(ppt展示):1、以乐写愁,托物兴怀。

这种手法运用得很巧妙。

在这画面里,残梅、细柳和薰草,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点缀着候馆、溪桥和征途,表现了南方初春融和的气氛。

这美妙的春景,这和煦的春风,引诱着多少人携眷踏青游春来欣赏!这“良辰美景”,对于满怀离愁的行人来说,却如同虚设;不仅成了虚设,而且因为远游他乡,不能偕同家室饱览春光,甚至于要引起怅帐的离情别绪。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这首词以春景写行旅,以乐景写离愁,从而得到烦恼倍增的效果。

/view/338c9d10a2161479171128b1.html第2、3页类似这样的句子还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2巧于设喻。

愁是——抽象的感情,春水是——客观事物,化虚为实,将抽象的离愁比喻成“迢迢不断”的“春江水”,写出了离愁的深度和广度,让读者感受到这种情绪。

这点是相同的,还有不同的呢?路程,长了,时间,久了,是否把离愁冲淡?不!离得越远愁绪越浓,正如春江水无穷无尽,眼前所见何心中所感吻合,增强了离愁的艺术感染力。

/knxx/kn06/news.asp?id=180其他以水写愁的诗词/view/35b7630316fc700abb68fc8a.html幻灯片93、两面兼写、对照映射。

上片写游子的离愁,下片为居者(送行者)设想,或叫从对方写起。

实虚结合,兼写两面,一是丰富了词的内容,二是使感情更加细腻更加深沉。

因春色无限而生离愁,这是实写。

下片写居妇,思念行者,这是推想出来的情境,这同上片写行人思念居者相比,描写角度发生了转变,由行人思念居者转为被思念的居者思念行人,使情感更进一层。

/knxx/kn06/news.asp?id=180这种写法《春江花月夜》《燕歌行》等诗词也用到过。

4、感情上层层深入。

居者目之所穷——春山,心之所系——行人。

行人在春山外,这种更进一层的写法揭示现实与愿望的巨大反差,使人更加深切地感到希望破灭的愁苦。

同时,思妇的失望,又从另一个侧面更进一步表现了行人离愁的无穷无尽。

/knxx/kn06/news.asp?id=180四、谈谈你对本词抒情男主人公的看法.1.细腻,真正懂得女子内心的情感。

2.有情有义,“重别离”的男子/view/35b7630316fc700abb68fc8a.html幻灯片15五、畅所欲言师:北宋初期词继承唐五代的花间传统,虽然格调上比较高雅,但是在词的内容上仍然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不免显得“儿女情长,英雄气短”,也真是如此,后代的词论家更加推崇苏轼、辛弃疾等词人所写的国仇家恨、荡气回肠、慷慨激昂的豪放词。

青少年是祖国之栋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你是如何看待词中传达出的儿女情长?学生回答后,教师做点评并出示自己的观点;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项羽一把利剑斩天下,却无法斩断对虞姬的丝丝情愫;苏武一杆旄节不屈辱,却也日日垂头思故乡;辛弃疾一骑快马战边陲,却也留下了“独倚危楼,不信人间别有愁”的词句,铁汉柔情,纵使英雄如项羽者,也逃不开对故乡、对爱人的思念,也正是有了这种儿女情长,才有了“虞姬虞姬奈若何”的挽歌,才有了破釜沉舟的传奇,正是有了这种儿女情长,才有了持节不辱的信念,才有了誓死卫国的决心,所以说,儿女情长,不是意味着沉沦,更多的是意味着一种牵挂,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儿女情长的牵挂,才有了保家卫国的责任,才有了奋斗不息的动力。

四、踏莎行小结这首词是经常为人们所称道的名篇,写的是早春南方行旅的离愁。

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想即思妇的别恨,从游子和思妇两个不同的角度深化了离别的主题。

全词以优美的想象、贴切的比喻、新颖的构思,含蓄蕴藉地制造出一种“迢迢不断如春水”的情思,一种情深意远的境界。

/view/e78e2c2eb4daa58da0114aab.html幻灯片21五、当堂检测(一)、默写本首词(二)、默写名句(A层学生完成)1、庭院深深深几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池上碧苔三四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燕子来时新社,__________________。

4、泪眼问花花不语,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无正文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