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荀子》练习题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荀子》练习题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荀子》练习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微然必以自省也。

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①必以自恶也。

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

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

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

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此之谓矣。

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

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②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

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

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节选自《荀子·修身》)文本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节选自《礼记·大学之道》)【注】①菑然:灾害在身的样子。

“菑”通“灾”。

①折(zhé)阅:低价销售,亏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B.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C.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D.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肖,字面意思是不像,常用来表达子不如其父,引申为不贤、不才。

浅谈《乐记》的乐教思想

浅谈《乐记》的乐教思想

浅谈《乐记》的乐教思想O范小烨(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8)摘要l乐记》讨论了音乐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的乐教思想是本文论述的内容,包括乐教的作用及其起作用的原理.关麓词l乐记》乐教‘乐记>是中国美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文献,其丰富的美学思想莫定了中国古典音乐美学的基础。

‘乐记)认为音乐的产生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一是人心,二是外物。

在心、物二者之中,‘乐记>更重视心的作用:“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意为情感发于外,便成为音乐.音乐有怎样的作用呢?烁记)首先通过性、情、欲三个范畴来说明了心性的问题.‘乐记·乐本'云:。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乐言’云:“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可见,‘乐记)对人性的看法和苟子相近,苟子认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苟子·正名))、“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苟子·性恶>),即认为性乃人的基本属性.以此为基础,‘乐记)展开了它对心性的论述。

性虽然是一种纯然之物.但它有一种向外“欲求”的本能,因此才有“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乐本')虽然欲和情不可分割,但它又不是情,而是性的一种向外感物的“欲求”本能,“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乐言').由此,导致了“心术”的形成.“情”是‘乐记》中的一个核心范畴,‘乐记》中的美学思想多围绕着“情”而展开。

情在‘乐记'中有多种表述,如哀、乐、喜、怒、敬、爱等等.‘乐本>云:“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如好恶之情。

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

”从而,‘乐记》对性的论述转到了对情的论述,情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虽然人本性“无哀乐喜怒之常”.但是又必然会产生“哀乐喜怒之常”.情受到物和欲两方面的推动.一方面,情受到欲的推动;另一方面.情受到物的推动而不断变化.所以.情必然会处于不断变动和难以控制之中,随着“物至知知”,就会导致“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

先秦君子风范尔雅满分答案

先秦君子风范尔雅满分答案

—————————————————————————————建构于贵族时代的人格理想(一)1哪本书中最早记载了商王盘庚为了迁都对殷民谆谆告诫?A、诗经B、礼记C、尚书D、周易正确答案: C2在中国历史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是A、陶渊明B、司马迁C、孔子D、鲁仲连正确答案: A3关于“先秦君子风范”的含义说法不正确的是A、时间是从西周初年到战国B、生活在贵族时期C、抱朴含真D、礼乐完备正确答案: A4先秦儒家在描述周胜商时没有突出强调的是A、周代的礼乐文明B、文化吸引C、文王的仁政D、商纣王的残暴正确答案: B5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谁A、鲧B、禹D、文王正确答案: B6禹治水多少年A、13.0B、12.0C、11.0D、14.0正确答案: A7谁为了百姓焚身祭天A、成汤B、文王C、尧D、舜正确答案: A8牧野之战中周武王要讨伐的是?A、夏桀B、商纣王C、周幽王D、秦始皇正确答案: B9“悠悠往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语出?A、陶渊明B、王维C、孟浩然D、谢灵运正确答案: A10“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语出?A、李白B、班固C、杜甫正确答案: D11领导牧野之战的是谁A、文王B、武王C、周公D、黄帝正确答案: B12赵敏俐先生认为中国的“君子风范”是在西周初年至春秋末期?正确答案:√13殷周的牧野之战大约发生在公元前845年?正确答案:×14为解除百姓疾苦遍尝百草的是黄帝正确答案:×15先秦君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批具有思想个性的人正确答案:√16三不朽是指立德立言立功正确答案:√17先民们认识到个体价值了正确答案:×建构于贵族时代的人格理想(二)1“九三,君子终日乾乾”语出?A、诗经B、尚书C、周易D、仪礼正确答案: C2子产的四条君子之道不包括A、恭B、敬C、义D、信正确答案: D3君子的具体含义不包含A、贵族男子的统称B、政治经济上有地位C、尊贵有修养D、做事认真正确答案: D4“君子所依,小人所腓”此语句出自A、《诗经采薇》B、《伐檀》C、《氓》D、1、《关雎》正确答案: A5宜民宜人受禄于天说的是谁A、尧B、舜C、周王D、周公正确答案: C6君子两个基本要求A、地位金钱B、礼貌恭敬C、忠心重义D、进德修业正确答案: D7下列不属于先秦君子人格对后世影响的是A、爱国主义B、英雄精神C、个人主义D、忧患意识正确答案: C8《说文解字》的作者是?A、郑玄B、马文通C、司马迁D、许慎正确答案: D9“驾彼四牡,四牡騑騑”语出《诗经》哪一篇?A、生民B、采薇C、七月D、桃夭正确答案: B10“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出自《仪礼》本书?正确答案:×11本课程中的君子是指周代才德出众和有特意节操的人?正确答案:√12要想达到君子的境界,必须博学,忠心为国,不断进步自新正确答案:√13“钟仪应对晋景公”中的钟仪后来被称为楚囚正确答案:√14君子有阶级性正确答案:√15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正确答案:√建构于贵族时代的人格理想(三)1周初立国的统治思想是?A、敬德和事农B、敬德和保民C、保民和征战D、征战和敬德正确答案: B2一出生就会种庄稼的是A、西伯B、谭公C、后稷D、古公正确答案: C3季历去世后继承王位的是A、虞B、昌C、旦D、召正确答案: B4周初立国的思想是A、敬德保民B、尊天事鬼C、重天D、重人正确答案: A5西伯是谁A、文王B、武王C、周公D、纣王正确答案: A6周人对朝代更替的反思不包括A、文王仁政B、爱民C、纣王荒淫D、周人善武正确答案: D7周公建构的思想体系是哪家的思想来源A、道家B、墨家C、儒家D、法家正确答案: C8传说中周人的祖先是?A、尧B、神农C、后稷D、大禹正确答案: C9周文王叫?A、伯夷B、叔齐C、姬发D、西伯正确答案: D10下列哪篇作品不是相传是周公所作?A、皇诰B、酒诰C、康诰D、大诰正确答案: A11周人世界观核心A、德B、文C、武D、乐正确答案: A12“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讲的是周文王的贤德?正确答案:×13周公是周成王的叔父?正确答案:√14在商人的文化中,可以看出天地神灵是主宰一切的正确答案:√15周人认为社会的进步在于人的素质的提高正确答案:√16周人主要靠武力征服商朝正确答案:√17周人称颂周人的勇武正确答案:×建构于贵族时代的人格理想(四)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语出?A、中庸B、大学C、论语D、孟子正确答案: C2“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语出?A、国语B、本答案由微信公众号:帮帮ING 制作获取全部300门尔雅选修课答案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帮帮INGC、B、左传C、尚书D、吕氏春秋正确答案: B3传说中杀死齐庄公的人是?A、晏婴B、邢蒯瞆C、太史D、崔杼正确答案: D4人生三不朽不包括A、立德B、立言C、立功D、立誓正确答案: D5周人立国,除了道德还注重A、圣君B、武力C、民众D、榜样正确答案: B6叔孙豹是哪国人A、宋国B、齐国C、鲁国D、晋国正确答案: C7周人把什么当做人生第一目的A、个体的道德完善B、个体礼乐修养C、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D、个人六艺学习情况正确答案: A8周人把什么当做人生最终价值A、个人六艺学习情况B、个体的道德完善C、个体礼乐修养D、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正确答案: D9耿介节操是谁提出的A、屈原B、孟子C、司马迁D、孔子正确答案: A10谁追求立言不朽A、屈原B、孟子C、司马迁D、孔子正确答案: C11周幽王死于哪个少数民族之手?A、犬戎B、肃慎C、东胡D、突厥正确答案: A12西周时期有很多为了追求人生理想而放弃生命的君子正确答案:√13通过崔杼弑君一事可以看出晏婴是一个明辨是非的君子正确答案:√14一般在古代把负责记载国家大事的人称太史?正确答案:√15《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记载晏婴杀了崔杼?正确答案:×16顾炎武关心天下兴亡正确答案:√17晏婴有独立人格正确答案:√风度翩翩的一代(上)新1“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出自《诗经》的哪一篇?A、淇奥B、终南C、硕人D、鹿鸣正确答案: A2“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

《乐记》关于音乐本质和音乐美学思想的探讨

《乐记》关于音乐本质和音乐美学思想的探讨

?乐记?不仅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一部理论著作,还是一部关于中国艺术哲学、音乐美学和文艺理论的著作。

它记载了儒家对于音乐美学理论的论述,这在我国的音乐史上是第一次。

研究探讨儒家音乐美学思想,我们总逃不过对?乐记?的解读,如其所论述的音乐的产生、音乐的本质、音乐的社会作用等内容。

?乐记?的出现对我国古代音乐的开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丘琼荪先生认为:“历代音乐理论,多不出?乐记?一书之范畴。

〞?乐记?原书 23 篇,现存仅可见 11 篇,主要内容除了讲述音乐的本体,如音乐的根源、情感,还论述了音乐与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的关系,音乐的教育、教化作用,音乐的社会功能、审美特征、美感等。

当然,在我国古代音乐史上,关于音乐的社会功用问题一直以来就极受学界的关注。

对于?乐记?在我国音乐美学史乃至整个音乐史上的地位,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评价:“?乐记?提供了一部相当完整的体系,对后代影响极大。

〞一、关于音乐的本质的论述音乐通过声音传达情感,人们通过声音理解音乐。

声音作为音乐的介质,决不仅仅是物理学上的“物体振动而生〞,那么它究竟源自何处?“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这段话清楚地说明,音乐是由人的内心而生产出来的,是人情感表达的需求。

自然的声音经过艺术的加工处理而形成音乐所需要的“音〞。

“音〞再结合“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成为“乐〞。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音〞和“乐〞的形成都脱离不开人的情感,并且以表达人的情感为目的。

先秦儒家很早就明确说明了音乐可以表达人的情感的观点。

关于音乐与人情感的关系,?乐记?认为:“人情之所以不能免也。

乐必发于声,形于动静。

〞也就是说,音乐脱离不开人的情感,心情愉悦时的音乐更加欢快、喜庆;反之,郁郁寡欢时的音乐那么更显消沉、压抑。

“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人们在不同的情景心境下,对音乐的表达也就必然不相同。

《史记》:八书·乐书全文阅读

《史记》:八书·乐书全文阅读

【导语】⼋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律、历法、天⽂、封禅、⽔利、财⽤),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誉为“史家之绝唱,⽆韵之离*”,列为前“四史”之⾸,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

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章西汉两司马”。

⼋书·乐书 太史公⽈:余每读虞书,⾄於君⾂相敕,维是⼏安,⽽股肱不良,万事堕坏,未尝不流涕也。

成王作颂,推⼰惩艾,悲彼家难,可不谓战战恐惧,善守善终哉?君⼦不为约则修德,满则弃礼,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泽⽽歌咏勤苦,⾮⼤德谁能如斯!传⽈“治定功成,礼乐乃兴”。

海内⼈道益深,其德益⾄,所乐者益异。

满⽽不损则溢,盈⽽不持则倾。

凡作乐者,所以节乐。

君⼦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

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

天⼦躬於明堂临观,⽽万民咸荡涤邪*,斟酌饱满,以饰厥性。

故云雅颂之⾳理⽽民正,嘄噭之声兴⽽⼠奋,郑卫之曲动⽽⼼*。

及其调和谐合,鸟兽尽感,⽽况怀五常,含好恶,⾃然之势也? 治道亏缺⽽郑⾳兴起,封君世辟,名显邻州,争以相⾼。

⾃仲尼不能与齐优遂容於鲁,虽退正乐以诱世,作五章以剌时,犹莫之化。

陵迟以⾄六国,流沔沈佚,遂往不返,卒於丧⾝灭宗,并国於秦。

秦⼆世尤以为娱。

丞相李斯进谏⽈:“放弃诗书,极意声⾊,祖伊所以惧也;轻积细过,恣⼼长夜,纣所以亡也。

”赵⾼⽈:“五帝、三王乐各殊名,⽰不相袭。

上⾃朝廷,下⾄⼈民,得以接欢喜,合殷勤,⾮此和说不通,解泽不流,亦各⼀世之化,度时之乐,何必华⼭之騄⽿⽽后⾏远乎?”⼆世然之。

⾼祖过沛诗三侯之章,令⼩兒歌之。

⾼祖崩,令沛得以四时歌鳷宗庙。

孝惠、孝⽂、孝景⽆所增更,於乐府习常肄旧⽽已。

⾄今上即位,作⼗九章,令侍中李延年次序其声,拜为协律都尉。

通⼀经之⼠不能独知其辞,皆集会五经家,相与共讲习读之,乃能通知其意,多尔雅之⽂。

中国音乐史作业2

中国音乐史作业2

1,我国音乐文化有八九千年可考的历史,依据是:我国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贾湖古笛”。

2,音乐的起源是:关于人类社会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洪荒时代。

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

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

a、弦乐器起源的传说墨丘利(Mercury)是希腊神话中诸神的使神。

有一天他在尼罗河畔散步,无意中踩到一个东西,那东西发出了美妙的声音。

他拾起来一看,原来是一个空龟壳内侧附有一条干枯的筋。

于是墨丘利从中得到启发,发明了弦乐器。

后人考证弦乐器出现在墨丘利之前,但弦乐的发明有可能正是从此得到了启发。

b、管乐器起源的传说在中国古代,距今五千年前的黄帝时期有一位叫做伶伦的音乐家,传说中他曾进入西方昆仑山内采竹为笛。

当时恰有五只凤凰在空中飞鸣,他便合其音而定律。

虽然这一传说并不完全可信,但把它作为管乐器的起源也未尝不可。

原始时代的人类,他们的劳动生活,可以说是和音乐为伴而开拓发展,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音乐是直接从人类的劳动生活中产生出来的。

3,远古时期的乐器有敲击乐器:鼓、陶钟、石罄、陶响器、陶铃,吹管乐器:骨笛、古哨、陶角、陶埙、笛柄杯。

夏商时期的乐器:罄、编罄、埙、钟类乐器、铙、编铙、镛、铃、铜鼓、钟、鼓、龠、言、龢、竽、缶、乐。

4,原始古乐舞有:葛天氏之乐、伊耆氏之乐、阴康氏之乐、朱襄氏之乐、刑天氏之乐。

5,商代巫乐的特点:酣歌狂舞,漫无节制,华丽多姿、热闹非凡。

6,西周礼乐制度中音乐使用形式的具体规定:①乐悬、舞列:关于乐队、舞队的编制,按等级的不同,规定所实施的用乐规模。

②用乐:按场所、身份、步骤不同,规定所用的乐。

如《周礼.春宫.大司乐》的记载是“正乐悬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阅读答案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阅读答案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阅读答案阅读下文,完成第23-27题。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乐必发诸声音,形于动静,人道也。

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

故人不能无乐,乐不能无形。

形而不为道,不能无乱。

先王恶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纶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省廉肉①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②也。

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

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

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信,容貌得庄焉。

行其缀兆③,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

故乐者天地之齐,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注] ①廉肉:乐声的低沉短促与婉转圆润。

②方:原则。

③缀兆:指古代乐舞中舞者的行列位置。

23.《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24.本文认为,音乐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和。

2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音乐的产生源于感情的自然流露。

B.人们的感情变化可以通过音乐表现出来。

C.音乐应足以使人快乐,但不能流于形式。

D.音乐节奏可使舞者动作整齐、进退有序。

26.作者认为“乐”能带来“和”。

“和”具体表现在27.统治阶级企图把《雅》、《颂》确立为音乐的典范,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参考答案:23.汉书24.声音、动静、节奏25.C26.君臣和敬长幼和顺父子兄弟和亲。

27.3分:认识全面,分析具体,语言通畅。

2分:认识能体现思辨性,分析不到位。

1分:认识单一,缺乏思辨。

0分:答非所问。

先秦君子风范类知识竞猜题

先秦君子风范类知识竞猜题

1. 建构于贵族时代的人格理想1.1建构于贵族时代的人格理想(一)1 哪本书中最早记载了商王盘庚为了迁都对殷民谆谆告诫?C.尚书2. 在中国历史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是 A.陶渊明3. 关于“先秦君子风范”的含义说法不正确的是 A.时间是从西周初年到战国4.先秦儒家在描述周胜商时没有突出强调的是 B.文化吸引5.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谁 B.禹6. 禹治水多少年 A.13.07. 谁为了百姓焚身祭天 A.成汤8. 牧野之战中周武王要讨伐的是? B.商纣王9. “悠悠往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语出? A.陶渊明10.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语出? D.司马迁11. 领导牧野之战的是谁 B.武王12. 赵敏俐先生认为中国的“君子风范”是在西周初年至春秋末期?√13. 殷周的牧野之战大约发生在公元前845年?×14. 为解除百姓疾苦遍尝百草的是黄帝×15. 先秦君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批具有思想个性的人√16. 三不朽是指立德立言立功√17. 先民们认识到个体价值了×1.2建构于贵族时代的人格理想(二)1.“九三,君子终日乾乾”语出? C.周易2. 子产的四条君子之道不包括 D.信3. 君子的具体含义不包含 D.做事认真4.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此语句出自A,《诗经采薇》5.宜民宜人受禄于天说的是谁 D.周公是错的6. 君子两个基本要求 C.忠心重义是错的7.下列不属于先秦君子人格对后世影响的是 C.个人主义8. 《说文解字》的作者是? D.许慎9. “驾彼四牡,四牡騑騑”语出《诗经》哪一篇? B.采薇10. “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出自《仪礼》本书?×11. 本课程中的君子是指周代才德出众和有特意节操的人?√12. 要想达到君子的境界,必须博学,忠心为国,不断进步自新√13. “钟仪应对晋景公”中的钟仪后来被称为楚囚√14. 君子有阶级性√15.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1.3建构于贵族时代的人格理想(三)1. 周初立国的统治思想是? B.敬德和保民2. 一出生就会种庄稼的是 C.后稷3.季历去世后继承王位的是 B.昌4.周初立国的思想是 A.敬德保民5. 西伯是谁 A.文王6. 周人对朝代更替的反思不包括 D.周人善武7. 周公建构的思想体系是哪家的思想来源 C.儒家8. 传说中周人的祖先是? C.后稷9. 周文王叫? D.西伯10. 下列哪篇作品不是相传是周公所作? A.皇诰11. 周人世界观核心 A.德12.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讲的是周文王的贤德?×13. 周公是周成王的叔父?√14. 在商人的文化中,可以看出天地神灵是主宰一切的√15. 周人认为社会的进步在于人的素质的提高√16. 周人主要靠武力征服商朝√17. 周人称颂周人的勇武×1.4建构于贵族时代的人格理想(四)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语出? C.论语2. 传说中杀死齐庄公的人是? D.崔抒3. 耿介节操是谁提出的 A.屈原4.周幽王死于哪个少数民族之手? A.犬戎5.“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语出? B.左转6. 人生三不朽不包括 D.立誓7. 周人立国,除了道德还注重B,武力8. 周人把什么当做人生第一目的 A.个体的道德完善9. 周人把什么当做人生最终价值 D.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10. 谁追求立言不朽 C.司马迁11. 叔孙豹是哪国人 C.鲁国12. 西周时期有很多为了追求人生理想而放弃生命的君子√13. 通过崔杼弑君一事可以看出晏婴是一个明辨是非的君子√14. 一般在古代把负责记载国家大事的人称太史?√15.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记载晏婴杀了崔杼?×16.顾炎武关心天下兴亡√17. 晏婴有独立人格√2. 风度翩翩的一代2.1风度翩翩的一代(上)新1.“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出自《诗经》的哪一篇? A.淇奥2. “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23-27题。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乐必发诸声音,形于动静,人道也。

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

故人不能无乐,乐不能无形。

形而不为道,不能无乱。

先王恶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纶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省廉肉①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②也。

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

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

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信,容貌得庄焉。

行其缀兆③,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

故乐者天地之齐,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注] ①廉肉:乐声的低沉短促与婉转圆润。

②方:原则。

③缀兆:指古代乐舞中舞者的行列位置。

23.《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24.本文认为,音乐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和。

2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音乐的产生源于感情的自然流露。

B.人们的感情变化可以通过音乐表现出来。

C.音乐应足以使人快乐,但不能流于形式。

D.音乐节奏可使舞者动作整齐、进退有序。

26.作者认为“乐”能带来“和”。

“和”具体表现在
27.统治阶级企图把《雅》、《颂》确立为音乐的典范,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参考答案:
23.汉书
24.声音、动静、节奏
25.C
26.君臣和敬长幼和顺父子兄弟和亲。

27.3分:认识全面,分析具体,语言通畅。

2分:认识能体现思辨性,分析不到位。

1分:认识单一,缺乏思辨。

0分:答非所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