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说课稿
高中音乐《黄河大合唱》说课稿

高中音乐《黄河大合唱》说课稿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音乐《黄河大合唱》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音乐《黄河大合唱》说课稿1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上午(下午)好!(鞠躬)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黄河大合唱》,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简单阐述我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作为一名老师,我认为对于教材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黄河大合唱》是人教版高中音乐全一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的一节欣赏课;作品分乐章包含F调、D调等作品,节拍包含4/2拍、4/3拍等,情绪慷慨激昂,旋律婉转动情,在中国抗日战争时起到鼓舞作用。
《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原名张光年)作词,冼星海作曲,1939年4月13日在延安首演,共八个乐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作品中热爱祖国、坚强不息的民族思想,提升音乐鉴赏能力。
二、说学情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较广的知识面,学习兴趣上升为乐趣,学习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不断从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
但是高中生在平时的音乐生活中多是盲目而随意的,缺乏引导性,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三、说教学目标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学情的了解,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1.通过欣赏《黄河大合唱》,体验慷慨激昂的气势,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聆听、比较、哼唱,提升音乐欣赏能力。
3.了解《黄河大合唱》创作的背景与表演形式,能够哼唱歌曲。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重点是了解《黄河大合唱》创作的背景与表演形式,能够哼唱歌曲。
难点是体验慷慨激昂的气势,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黄河大合唱》说课

《黄河大合唱》说课
一、教材解析
《黄河大合唱》既是歌曲名,也是课文课题名称。
《黄河大合唱》歌曲是由著名诗人光未然和音乐家冼星海合作的一部大型声乐作品,凸显了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精神和澎湃的革命斗志。
《黄河大合唱》文章是西师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作者魏钢焰于1941年在太行山的一座核桃林中,第一次听到了这首歌,看到了抗日军民在紧张而沉着地准备投入战斗,把自己当时的所见所闻和感受写了下来。
课文既写了演唱《黄河大合唱》的情景,又写了抗日部队奔赴前线的场面,表现了《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和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训练要求和本篇课文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和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
2、在理解课文中,领悟联想和想象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抓住重点,在作者的联想与想象中,感受《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和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
根据课标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说课专用音乐教案模板范文

一、说教材1.教材名称:《黄河大合唱》2.教材内容:本节课选自人音版高中音乐教材,是一首以黄河为主题的大型合唱作品,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精神。
3.教材分析: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黄河大合唱》,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同时,通过合唱练习,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团结协作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听赏、演唱、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合唱技巧。
3.知识与技能: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旋律特点,掌握合唱的基本技巧。
三、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黄河大合唱》的旋律,掌握合唱的基本技巧。
2.难点:理解歌曲内涵,感受歌曲的激情与力量,提高合唱的协调性和表现力。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黄河大合唱》的片段,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激情与力量。
(2)简要介绍《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作者。
2.新课讲授(1)分析歌曲旋律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的结构和节奏。
(2)讲解合唱技巧,如气息控制、音准把握、节奏感等。
(3)组织学生进行合唱练习,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合唱的基本技巧。
3.巩固练习(1)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组织学生进行合唱比赛,评选出优秀小组。
4.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合唱技巧。
(2)引导学生谈谈学习《黄河大合唱》的感受。
5.课后作业(1)回家后,与家人共同欣赏《黄河大合唱》。
(2)尝试用合唱的形式演唱《黄河大合唱》。
五、说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合唱表现等。
2.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黄河大合唱》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评价方式: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说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合唱水平。
黄河大合唱说课稿

黄河大合唱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作者以及作品的整体结构。
学生能够准确演唱《黄河大合唱》中的部分选段,并掌握其音乐特点和演唱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分析、演唱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和合作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培养学生对优秀音乐作品的欣赏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黄河大合唱》的音乐特点和艺术价值。
掌握《黄河大合唱》中重要选段的演唱技巧。
2、教学难点感受作品所表达的强烈情感,体会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引导学生在演唱中准确表达作品的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音乐特点等知识,为学生的学习奠定基础。
2、欣赏法播放《黄河大合唱》的音频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作品的魅力。
3、分析法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要素进行分析,深入理解作品的创作手法和表现意图。
4、练习法组织学生进行演唱练习,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和音乐表现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一段黄河奔腾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黄河的雄伟气势。
提问学生对黄河的印象,引出课题《黄河大合唱》。
2、知识讲解介绍《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冼星海。
讲解作品的整体结构,包括八个乐章的名称和主要内容。
3、作品欣赏依次播放《黄河大合唱》的八个乐章,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音乐特点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对每个乐章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讨论,如旋律、节奏、演唱形式等方面。
4、演唱实践选择《黄河大合唱》中的一两个选段,如《保卫黄河》,让学生进行演唱练习。
教师指导学生的演唱技巧,如发声方法、气息控制、情感表达等。
组织学生分组演唱,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5、拓展延伸让学生欣赏其他与黄河主题相关的音乐作品,如《黄河钢琴协奏曲》等,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
《黄河大合唱》

高中音乐说课稿:《黄河大合唱》一、说教材:本课题选自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模块第十六单元第二十九节。
所教的内容为冼星海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二、说教学目的1、通过欣赏《黄河大合唱》,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爱国主义精神,并通过音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对学生实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2、通过欣赏及讲解,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大合唱,并对音乐家冼星海有所了解。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熟悉黄河大合唱了解大合唱形式2、教学难点:真正感受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时代精神。
四、课时数:1课时五、教学用具:音乐教室、钢琴、录音机、多媒体电脑、教学磁带、教学软盘。
六、教学过程1、歌曲的创作经过1938年冬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酝酿长诗《黄河吟》),1939年1月抵达延安后(在冼星海同志的建议下改为歌词),1939年3月26日冼星海抱病(开始谱曲),1939年4月13日抗敌演剧三队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首演),1941年冼星海在苏联增加一个序曲。
黄河大合唱九个乐章(序曲、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及怒吼吧!黄河)2、歌曲介绍歌曲的基本主题是抗日和爱国。
它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描述了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揭露了敌人的残暴,痛诉了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勾画了人民群众抗击敌人、保卫祖国的壮丽形象,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潮及坚定的革命信念:最后的胜利是属于中国人民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黄水谣》整体欣赏:《黄水谣》是一首歌谣式的三段体歌曲。
第一乐段是女声二部合唱,它描绘了黄河两岸的美丽风光,叙述了这里的人民世世代代开渠筑堤过着和平宁静的日子,旋律抒情婉转;第二乐段是混声四部合唱,它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的罪行,叙述了黄河两岸人民背井离乡、四处逃亡的悲惨生活。
《黄河大合唱》说课稿

精心整理《黄河大合唱》说课稿以下是高中说课稿《黄河大合唱》,欢迎阅读!一、教学背景教材分析《黄河大合唱》选自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第三单元第七课音乐与诗歌(二),作品气势磅礴、音调清晰、朴实优美, 学实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听三个乐章《黄河船夫曲》《河边对口曲》《保卫黄河》,引导学生欣赏分析《黄河大合唱》情感发展。
教学难点:知道常用的演唱形式都有哪些。
二、活动评价在教学当中,我会将音乐的实践,贯穿于整个音乐的教学过程,如提出问题——“为什么《保卫黄河》在第一段大合唱之后又要用轮唱这种形式呢?”,引导学生讨论探究,然后每小组学生根据老师的手势以此依次进入,进行轮唱。
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是最重要的,只要学生能够认真参与当中,我都会予以肯定与鼓励,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三、教学流程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实践的过程,重视艺术实践,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我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来进行教学:如,创设情景教学法能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对比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一)(二)2几个乐章?(三)12、欣赏《黄河船夫曲》这一环节,我会提问学生对歌曲的体裁是什么?速度与力度的变化使你联想到什么?船夫们不惧怕惊涛骇浪,勇敢顽强地一起与之搏斗,这表现出了一种怎样的精神?等问题,通过层层设问来推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歌曲的体裁入手,引导学生体会歌曲速度和力度的变化。
突出解决教学重点2,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并通过模唱把握歌曲的精神内涵。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3、欣赏《保卫黄河》这一环节,我会通过“讲、赏、唱”等教学环节的设计,给学生创造更多、更有趣的音乐实践体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在此环节开始时,我会先播放《保卫黄河》第一部分让学生聆听,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性。
音乐课欣赏黄河大合唱说课稿

音乐课欣赏黄河大合唱说课稿音乐课欣赏黄河大合唱是一堂充满激情和艺术魅力的课程,通过欣赏这首经典的合唱作品,旨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提升他们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意识。
本节课将通过整体欣赏、解析歌词、分析曲式等环节,让学生对作品的音乐性、艺术形式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
以下将具体介绍本课的内容安排。
一、导入(约5分钟)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好奇心,我将通过播放一段黄河大合唱经典片段的视频,渲染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这首作品的磅礴气势和催人奋进的力量。
二、整体欣赏(约10分钟)接着,我将放一遍完整的《黄河大合唱》。
学生可自由欣赏,并在听完后表达他们的感受。
我会引导他们关注曲调旋律的流畅性、合唱团的声音融合度以及音乐所传递的情感。
三、歌词解析(约10分钟)黄河大合唱以其激昂的音乐,脍炙人口的歌词成为了中国经典音乐作品之一。
通过分析歌词,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合唱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我将逐句解读歌词的意义,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用词的巧妙之处。
四、曲式分析(约15分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了解曲式结构对于理解作品的内涵至关重要。
我将简要介绍《黄河大合唱》的曲式结构,并帮助学生理解不同部分的特点和作用,例如开头的磅礴主题、转折的作曲手法以及高潮的气势恢宏等。
五、文化背景介绍(约10分钟)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我将简要介绍黄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以加深学生对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情感背景的理解。
六、个人感悟分享(约15分钟)学生们将被鼓励就所学内容展开思考,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通过口头表达来进一步理解并加深对黄河大合唱的认识。
七、课堂小结(约5分钟)在课堂即将结束之前,我将对课堂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并强调黄河大合唱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通过课后的个人实践来深入感受音乐的魅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欣赏《黄河大合唱》,同时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意识。
《黄河大合唱》说课稿

《黄河大合唱》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题选自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模块第十六单元第二十九节,所教的内容为冼星海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以音乐课程标准的定位为依据,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黄河大合唱》,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等音乐表现要素及演唱形式去感受、体验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以及所塑造的音乐形象,了解《黄河大合唱》的音乐特点,提升学生感受、表现、分析、鉴赏音乐作品的水平。
2、通过欣赏《黄河大合唱》使学生理解这部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大合唱,并知道大合唱中常用的演唱形式都有哪些?三、说教学重点:重点欣赏《黄河船夫曲》《黄水谣》《河边对口曲》《保卫黄河》去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和塑造的艺术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说教学难点: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感受作品的内涵,使之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五、说学法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生不再仅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集体演唱小组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思考、来提升理解,获得知识。
六、说教法根据新的课程标准,采用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师的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
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形式:1、创设情景教学法能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对比式实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协助学生真正的理解作品和掌握知识。
3、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视、听结合起来,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幅度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并增大课堂的信息容量。
七、说教学流程(一)、情景导入:1、播放《黄河大合唱》组乐2、黄河景色图片联播(以这种方式导入是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并发展音乐智能)(二)、话说黄河: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大合唱说课稿
教材版本
本课是现行湘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五单元:音乐的体裁当中的内容,第一节中学生学习了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在小学和初中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了解了声乐体裁,在本课中,通过学习《黄河大合唱》中的几首歌曲,体验大合唱这一大型的声乐作品丰富的表现力和强烈的震撼力。
《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
[教学目标]
1、知识:创作背景,曲作者冼星海,大合唱定义。
2、能力:培养学生感受,体验,理解音乐的能力及朗诵能力。
3、情感:通过对作品的赏析,演唱及朗诵,充分调动学生的民族情感,从而达到爱国主义和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而奋发学习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1、分析讲解作品的思想和艺术内涵,并通过聆听、朗诵、演唱等形式使学生能理解与感化。
2、排练《保卫黄河》的轮唱,使学生基本掌握轮唱的基本要点。
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主要通过聆听作品,小组合作、探究,朗诵、演唱作品旋律等方法,领会大型声乐作品的丰富的表现力和声乐体裁的多样性,学习正确使用声乐体裁。
说教法
1、创设情景教学法能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等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真正的理解作品和掌握知识。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视、听结合起来,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
课件结构
1、作品创作过程及作品主题内容
2、通过《黄河船夫曲》、《黄水谣》、《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四首歌曲的赏析,基本理解作品的精神和艺术内涵。
3、了解什么是大合唱,感受大合唱的丰富表现力及强烈震撼力。
歌曲的创作经过
二、作品的内容与主题:
这部作品以黄河两岸人民的英勇斗争为题材,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
歌颂了伟大的祖国和勤劳勇敢的人民。
作品气势恢宏,音调清新、朴实,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
作品用朗诵作为主线连接起来,它的主题是:抗日救国。
黄河船夫曲
这首合唱曲以民间劳动号子为素材,以一唱众和为演唱形式而创作的,它勾画出黄河的船夫们拼着性命与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
音调粗犷,气势磅礴,充满着战斗的力量。
问题设计:作者为什么要在黄河大合唱中描写黄河船夫,这有什么象征意味?歌曲中船夫的开怀大笑又表现了什么?
它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坚忍不拔,团结奋战的精神。
船夫们齐声大笑,这也表现出我们的人民在困难面前毫不畏惧,乐观豁达的精神。
黄水谣
问题设计:结合歌词大意再仔细欣赏歌曲,看看这首歌曲可以划分为几段?每一段的情绪有什么不同之处?
黄水谣
黄水奔流向东方,
河流万里长。
水又急,
浪又高,
奔腾叫啸如虎狼。
开河渠,
筑堤防,
河东千里成平壤。
麦苗儿肥啊,
豆花儿香,
男女老少喜洋洋。
自从鬼子来,
百姓遭了殃!
奸淫烧杀,
一片凄凉,
扶老携幼,
四处逃亡,
丢掉了爹娘,
回不了家乡!
保卫黄河
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
他们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从四面八方掀起复仇的巨浪,把侵略者淹没在人民战争的大海汪洋之中。
歌曲采用了齐唱及二部、三部轮唱的演唱形式,情绪坚决而振奋。
在三部轮唱之后,有一大段器乐曲,它把情绪进一步升华,从而形成歌曲中新的高潮。
这段音乐,不仅有自己鲜明的形象及个性,而且为最后的齐唱部分做好了转调准备,使歌曲在高亢而激越的情绪中结束。
[轮唱]
由两个、三个或四个声部演唱同一个旋律,但不是同时开始的齐唱,而是先后相距一拍或一小节出现,形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效果,称之为“轮唱”。
属于多声部音乐,各声部既演唱同一个旋律,而又形成互相对比、交叉的效果。
怒吼吧,黄河
该曲是一首混声合唱。
作者运用主调与复调混合的手法,以号角性与战斗性的旋律,象征东方巨人为最后的胜利在发出呐喊。
歌曲具有十分强烈的感人力量。
音乐语言通过不断反复、加快、再加快、再加强,最后达到了一个战鼓雷鸣、号声震天、急流澎湃,不可阻挡的高潮。
最后一个乐段伟大而庄严:“向着全中国受难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这两句,既展现了中国人民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誓死战斗的决心,也是《黄河大合唱》主题思想的最后总结。
大合唱
大合唱是大型的、多乐章的声乐套曲。
从内容上看,各乐章间有内在的联系,但每个乐章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从演唱形式上看,它包括独唱、重唱、对唱、齐唱、轮唱、合唱等;
从伴奏形式上看,多用管弦乐队、民族管弦乐队或钢琴作伴奏。
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瞿希贤的《红军根据地大合唱》。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原籍是广东番禺。
自幼酷爱音乐。
1918年入广州岭南大学附中读书。
1926年到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学习。
1930年初,到法国半工半读,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指挥。
1935年夏回国,不久即投入抗日救亡歌曲创作和救亡音乐活动。
1937年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赴内地宣传抗日。
1938年11月应聘赴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1939年任音乐系主任。
1940年赴苏联莫斯科。
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莫斯科。
毛泽东同志作了“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的题词。
冼星海的主要代表作有: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四部;交响曲《民族解放交响曲》、《神圣之战交响曲》;管弦乐《中国狂想曲》及歌曲《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数百首。
此外,还有一些独奏曲及音乐论文。
想一想,谈一谈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大型声乐作品里一个非常成功的典范,也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创作史上一座光辉的里程碑!
问题设计: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谈一谈你欣赏完了这部《黄河大合唱》从中获得了什么样的感受?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可分组讨论再各派一名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可以提示:可以从音乐本身来谈,也可以从由欣赏音乐而引发的联想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