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共8个乐章
黄河大合唱课文赏析

黄河大合唱课文赏析导语:《黄河大合唱》通过讲述诗人光未然和作曲家冼星海创作大型名作《黄河大合唱》的经过及首次演出的成功,表现了他们旺盛的革命激情和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怀。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分享的黄河大合唱课文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黄河大合唱课文赏析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啊,星海!这就是你的《黄河大合唱》!那是1941年吧,我在太行山的一座核桃森中,第一次听到了这首歌。
好大的合唱队啊,足有三四百人!这是由几个根据地来会演的宣传队组成的。
他们从台上直排到台下,在核桃林那绿油油的屏风前,构成一个巨大的扇面。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穿过“刀山火海”走来的。
他们一个个目光闪闪,神情严峻。
乐队,也够奇特的:有洋油桶改制的大提琴,庙上摘下的古钟,两个人搂不过来的牛皮鼓,号兵连借来的马号……在林荫下排成了长阵。
从伸出来的丫杈上,吊下来一盏马灯,照着乐谱架和指挥台。
“朋友,你到过黄河吗?……”在森林的深处,一个声音深情地发问了。
这声音,把我带到了黄河畔,那里有枣花的淡淡清香,旋转奔流的雄浑河水,一个个穿着白布背心的船夫,紧握着桨,炯炯的目光射向蹲在船头的'老艄公,等他发出开船的手势……指挥,缓缓地举起了指挥棒,几千人的心都被提了起来!鼓手,捏紧了鼓槌;号兵,举起了系着红绸的马号;几千双眼睛凝聚在那个小小的棒头上。
他,将棒向下一劈,乐声像冲出闸门的洪水,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啊!指挥棒一跳一个巨浪,一甩一个浪花。
分不清乐声、歌声,台上、台下。
只感到扑面飞来的水珠,脚上滚滚的波浪;万千父老弟兄,盯着一个人的眼睛。
桨板,劈动了死寂的东海;号子,震醒了沉睡的山峰;中国号,乘驾着怒吼的黄河,向前冲去!直到乐声停止了,耳边还响着浪拍石崖的澎湃声。
大道上传来了沙沙的声响,仔细听去,才觉出是脚步声。
嗬,好一支精悍的队伍!几百个人,脚步轻得就像蚕咬桑叶。
小伙子们背着满袋手榴弹、鼓鼓的子弹袋,脖子上挂着一条干粮袋,皮带上系一双草鞋,一个个那么轻便、利落、敏捷。
黄河大合唱简介

黄河大合唱简介《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
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关于黄河黄河仅次于长江,是中国第二大河,干流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九个省及自治区,成“几”字形,向东注入渤海,沿途汇集了三十多条主要支流和无数溪川,流域面积达七十五万多平方公里。
中游段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许多支流夹带大量泥沙汇入,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河水呈黄色,因而得名。
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曲,海拔五千四百多公尺,四周高山终年积雪。
黄河源流段有星宿海,是一片无数小湖的沼泽。
出星宿海后进入鄂陵湖和札陵湖到玛多,绕过积石山和西倾山,穿过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长一千九百多公里。
黄河流域是我国文化的发祥地。
几十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踪迹。
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及黄河两岸、大河上下。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从秦汉大统一帝国的建立到北宋皇朝,黄河流域仍然是我国历代的都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生活在大河上下的各族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卓越才能,创造了更加绚丽多彩的文化。
音乐鉴赏——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赏析冼星海(1905-1945)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原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
发表音乐作品近三百件。
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乐曲诞生于战前最为惨烈的日子那是一九三八年武汉沦陷后的事,著名诗人光末然带着抗敌演剧三队撤退,经过黄河,引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抵达延安后写成黄河诗章,在农历大除夕做了朗诵演出。
此曲现在已成为中国合唱艺术之典范!全曲分八个乐章:作曲:冼星海;作词:光未然独唱:杨洪基,王秀芬;朗诵:瞿弦和指挥:严良堃乐团:中央乐团交响乐团,中央乐团合唱团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这是一首惊心动魄的合唱曲。
它以磅礴的气势、紧张的情绪、近似呼喊的音调,描绘了黄河船夫迎着惊涛骇浪顽强地驶向彼岸的动人画面。
音乐素材吸取了北方民歌和船夫号子的某些音调和节奏,经过独具匠心的艺术加工,提炼出了动作性很强、短促有力的主导动机。
这个动机贯穿全曲,经过发展、变化,使音乐具有坚毅、勇敢、奋进的特征。
在演唱上采用了领唱、合唱的形式,造成了一呼百应,锐不可挡的气势。
中间部分将此动机的节奏展宽,改为拍子,速度放慢,和声进行也很平稳;着意刻画了英勇的船夫们战胜风浪,终于登上了彼岸的胜利心情和自豪感。
与前段的情绪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为下段音乐的出现作了准备。
下一段音乐是在前段抒情性、平静的音乐之后展开的,它以雄健的气势、饱满的感情、斩钉截铁的力度和较快的速度把歌曲推向高潮,唱出了:紧接着,紧张的划船音调再次出现,并加进了喘气的声音,力度也逐渐减弱,给人以船夫们驾船破浪,冲向远方的联想。
这段尾声“象征着斗争的不断性”(冼星海语),预示着经过艰苦的奋斗,一定会到达胜利彼岸的前景。
第二乐章:黄河颂:这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歌曲。
歌曲以热情、自豪、悲壮的感情,抒发了“站在高山之巅”鸟瞰黄河时,感慨万千的情怀。
全曲由三个乐段构成。
《黄河大合唱》赏析

《黄河大合唱》赏析发表时间:2010-01-19T13:48:40.420Z 来源:《戏剧之家》2009年第7期供稿作者:徐亚娟[导读]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现代声乐史上著名的合唱曲目,在中外乐坛上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黄河大合唱》是我国现代声乐史上著名的合唱曲目,在中外乐坛上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时至今日,仍然是合唱的首选曲目。
因此,全面、正确地解读、赏析这部合唱曲,对于中国合唱艺术而言,至关重要。
一、《黄河大合唱》创作的时代背景《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1939年春天,同年4月13日首演于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由邬祈零指导),立即引起巨大反响,随即很快唱响全国,成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
词作者光未然(张光年),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建国后曾任《文艺报》主编。
曲作者冼星海,我国现代著名作曲家,广东番禺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的船工家庭。
中学时开始学习小提琴。
21岁入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学习小提琴与作曲。
23岁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钢琴,并参加了“南国社”。
24岁赴法勤工俭学。
26岁考入巴黎音乐院,并创作出《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音乐作品。
30岁归国,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创作出《战歌》、《茫茫的西伯利亚》、《救国军歌》、《热血》、《青年进行曲》、《夜半歌声》、《拉犁歌》等歌曲。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他参加了救亡歌咏运动的组织领导工作,并创作出《游击军》、《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做棉衣》等救亡歌曲。
1938年冬,他接受“勇艺”的邀请,赴延安任“勇艺”音乐系主任,创作出《军民进行曲》、《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等,1939年,创作完成《黄河大合唱》。
1940年因病赴前苏联医治,病中创作出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等。
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享年40岁。
由于他对中国革命音乐事业的巨大贡献,获“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张光年与冼星海1937年即已结识,并合作过许多抗日救亡歌曲,共同参加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大合唱》(共八个乐章)

黄河大合唱目录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 (1)第二乐章:《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 (2)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 (2)第四乐章:《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 (3)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 (3)第六乐章:《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 (4)第七乐章:《保卫黄河》(轮唱) (4)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4)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黄河船夫曲》朗诵词: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如果你已经忘掉的话,那么你听吧!歌词:咳哟!划哟……乌云啊,遮满天!波涛啊,高如山!冷风啊,扑上脸!浪花啊,打进船!咳哟!划哟……伙伴啊,睁开眼!舵手啊,把住腕!当心啊,别偷懒!拼命啊,莫胆寒!咳!划哟!咳!划哟!咳!划哟!咳!划哟!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行船好比上火线,团结一心冲上前!咳!划哟!咳!划哟!咳!划哟!咳!划哟!咳哟!划哟……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咳哟!咳哟!哈哈哈哈……我们看见了河岸,我们登上了河岸,心啊安一安,气啊喘一喘。
回头来,再和那黄河怒涛决一死战!决一死战!决一死战!决一死战!咳!划哟……第二乐章:《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黄河颂》朗诵词: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象征着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崇高!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着我们的赞歌。
歌词: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黄河大合唱歌词打印版

黄河大合唱歌词黄河大合唱歌词如下: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齐唱)咳哟,划哟,划哟,妹哟,力哟,争哟,哼哟哼哟哼哟嘿,我们大家向前看哟,划哟!合唱)过黄河哦! 划哟……过黄河哟……船过如梭!滩多山又高,累死也不后退哦! 累死也不后退。
风啊! 吹散白绒腰巾哈狂飘荡。
第二乐章: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啊! 黄河! 你养育了我们万万千千! 你用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家园。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里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里诞生了中国的历史、文化。
黄河,黄河,带给我们勇敢、坚强,带给我们幸福、梦想!第四乐章:黄水谣(女声合唱)黄水谣,歌声荡漾在心怀,我们盼望河东的光荣再现,永远到底是什么?永远到底在哪里?起来!我们向西走!别让乡愁再一次地把他包围!走遍千山万水也要找寻它的根源! 为我们而走遍千山万水啊!一去不返啊!回来! 回来啊!你究竟何时才能回来?为什么永远都是期待?不变的黄河! 不变的乡愁! 是你的灵魂一直在我们的心中,一直在我们的身上。
所以让我们团结起来,再也不被遗忘!哦,黄河!你生生不息地奔腾着,浩浩荡荡的向前进。
向前进! 你把我们带走!带向何方?何方都能有我们的笑声,我们的欢歌, 我们的幸福和我们的梦想。
向前,向前,向着前方, 你永不停息地流淌着,永远到底是我们坚强的象征! 我们万众一心向着明天的太阳奋斗,奋斗,奋斗……永远到底是什么?永远到底在哪里?起来!我们向前走! 我们别让黄河空留恋, 别让黄河空等待。
黄河,你是我们的灵魂,你是我们的生命,你是我们的希望,你是我们的未来!你是我们的未来! 是啊,黄水谣的歌声依旧在回荡,我们的梦想也依旧在前方。
不管未来的路有多么艰难,我们都会坚定不移地向前走。
因为我们是黄河的孩子,我们有黄河一样的精神,我们有黄河一样的力量! 向前走! 为了我们共同的梦想,为了我们民族的未来,我们一定要向前走! 我们一定能够向前走! 向前走!向前走……(齐唱)咳哟,划哟,划哟……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男声对唱)咳咳咳咳哟……你划得筋疲力尽……我划得筋疲力尽……咳咳咳咳哟……你和我两个人一条船……要划就要齐心协力……齐心协力才能过难关……过难关……齐心协力过难关……(齐唱)咳哟,划哟,划哟……齐心协力过难关哟……第六乐章:保卫黄河(轮唱)风在吼,马在叫,河在咆哮,万众一心渡黄河。
黄河大合唱简介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共分八个乐章。
由光未然作词,冼海星作曲。
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
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原稿为男声合唱,片段1)2.《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片段2)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一般略去不演)4.《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片段3)5.《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片段4)6.《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片段5)7.《保卫黄河》(轮唱,片段6)8.《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片段7)《黄河大合唱》;在抗战烽火的洗礼下,迅速成长为中华儿女爱国救亡的号角;与此同时,以其所负载的精神力量和民族个性,在海外华人及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而到了和平年代,它犹如一位战功累累的元勋,继续驰骋在国内外乐坛,成为中华民族傲人的艺术财富。
《黄河大合唱》一问世,就迅速在中国大地上传唱,成为抗战救亡的精神号角。
并推动了团结抗日的形势发展。
首演时,乐队只有两三把小提琴,二十来件民族乐器,低音弦乐器是用煤油桶制成,打击乐器有脸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摇晃选成效果……这支原始的乐队烘托着40多位热血青年放声高唱,《黄河大合唱》从此传遍了延安,传遍了中国,飞向了世界,此起彼伏,回响不绝,震撼人心,经久不衰。
毛主席看了演出后,特别高兴,站起来使劲鼓掌,连声说:“好!好!好!”周总理也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此后的数十年来《黄河大合唱》一直作为正义力量的象征,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
《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课型:欣赏与合唱授课人:赵永玫授课年级:五年级教材分析:《黄河大合唱》的音乐以群众歌曲的音调作基础,同时吸取了民间音乐的因素,音乐语言通俗易懂,明快简练,使这部具有交响诗、史诗性的大合唱,既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有又群众性的特点。
可以说,《黄河大合唱》是一部表现革命内容,反映时代精神,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大型音乐作品。
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有八个乐章的大型声乐名曲:包括《黄河船夫曲》(齐唱与合唱)、《黄河颂》(男中音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朗诵歌曲)、《黄水谣》(齐唱)、《河边对口曲》(男声对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轮唱)、《怒吼把黄河》(合唱)。
教学要求:1、通过欣赏《黄河大合唱》,感受作品中磅礴的气势,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生平及事迹,和这部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社会意义。
2、通过对《保卫黄河》中轮唱的练习,进一步感受革命队伍千军万马势不可挡,像黄河滚滚洪流,把侵略者淹没在人民斗争的汪洋大海之中的气势。
教学重点:通过对轮唱的感受,体会它所带来的艺术效果。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大歌片、钢琴。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走近黄河、远望黄河、感受黄河的雄伟与磅礴1、走进黄河:《黄河船头曲》(齐唱与合唱)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到过黄河吗?你们渡过黄河吗?你们真正地感受过黄河的雄伟吗。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从昆仑山下浩浩荡荡地奔向黄河。
五千年来她奔流不息。
人们常把黄河比作母亲。
黄河两岸的人民在她的哺育下生活得非常幸福。
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遍了中华大地时,她却经历了一场劫难。
那是一段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日子。
人们流离失所,四处逃亡。
正是这个时候,我们的爱国音乐家冼星海在外留学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来到延安,用自己的音乐投入到了革命斗争当中。
《黄河大合唱》诞生了,让我们在他的音乐里感受黄河的伟大,了解黄河的历史!(聆听《黄河船夫曲》)提出前两个问题,带着问题去聆听(欣赏音乐可采用先听后讲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乐章《黄河颂》(男中音独唱)
第四乐章《黄水谣》(齐唱)
第五乐章《问边对口曲》(男声对唱)
第六乐章《黄河怨》(女声独唱)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轮唱)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合唱)
贝多芬的五首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热情》《月光》《黎明》《悲怆》。
贝多芬的交响曲3-5-6-9《英雄》的《命运》到,《田园》里去《合唱》。
《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光未然,曲作者冼星海。
共分八个乐章,其中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段配乐诗朗诵。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齐唱、合唱)
第二乐章《黄河颂》(男中音独唱)
第四乐章《黄水谣》(齐唱)
第五乐章《问边对口曲》(男声对唱)
第六乐章《黄河怨》(女声独唱)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轮唱)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合唱)
贝多芬的五首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热情》《月光》《黎明》《悲怆》。
贝多芬的
第二乐章《黄河颂》(男中音独唱)
第四乐章《黄水谣》(齐唱)
第五乐章《问边对口曲》(男声对唱)
第六乐章《黄河怨》(女声独唱)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轮唱)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合唱)
贝多芬的五首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热情》《月光》《黎明》《悲怆》。
贝多芬的交响曲3-5-6-9《英雄》的《命运》到,《田园》里去《合唱》。
《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光未然,曲作者冼星海。
共分八个乐章,其中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段配乐诗朗诵。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齐唱、合唱)
第二乐章《黄河颂》(男中音独唱)
第四乐章《黄水谣》(齐唱)
第五乐章《问边对口曲》(男声对唱)
第六乐章《黄河怨》(女声独唱)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轮唱)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合唱)
贝多芬的五首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热情》《月光》《黎明》《悲怆》。
贝多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