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初三化学中考练习酸碱盐单元练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再探究研究课资料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探究

[查阅资料]CaCl2溶液、BaCl2溶液呈中性。
[进行实验]
步骤
取样滴加足量的 CaCl2溶液至不 再产生沉淀,向 上层清液中滴加 酚酞溶液
现象
没有沉淀产生, 溶液变为红色
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仍为无色
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变为红色
结论 猜想1成立 猜想2成立
2.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从哪几 个角度验证反应的发生? 3.实验室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应该如何保存?
【活动2】氢氧化钠溶液变质情况的探究
[情景再现]实验室中有一瓶忘记盖瓶塞的NaOH溶液, 该溶液是否变质?
[猜想假设] 猜想1:该溶液没有变质 溶质为 NaOH 猜想2:该溶液全部变质 溶质为 Na2CO3 猜想3:该溶液部分变质 溶质为 猜想3成立
[得出结论]该瓶氢氧化钠溶液为__部_分__变质
[反思与拓展] 1. 上述实验中能代替CaCl2溶液的是( ) A.稀硫酸 B.氢氧化钡溶液 C.氯化钡溶液
2. 要除去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碳酸 钠,可采用的方法是?
3. 举例说明在空气中会与空气成分发生反应 而变质的物质?
【活动3】谈一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还有什么疑惑?
【活动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探究 写出下列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出问题]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发 生了化学反应?
[猜想假设]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 学反应?
[设计实验] 讨论:如何验证二氧化 碳与氢氧化钠是否发生 了化学反应?
[交流与评价]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反思与拓展] 1.猜想如下两个实验可能产生什么现象?
中考化学专项复习训练: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探究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探究1. 对一瓶已变质的NaOH溶液进行如下实验,其中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案A证明溶液中存在Na2CO3取样,滴加无色酚酞溶液B除去溶液中的Na2CO3加入一定量的CaCl2溶液,然后过滤C证明溶液部分变质取样,加入过量呈中性的BaCl2溶液,振荡后滴加无色酚酞溶液D测溶液的pH用玻璃棒蘸取少许溶液涂在湿润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2. 在圆底烧瓶中充满CO2,通过注射器向瓶中分别加入等体积水和NaOH溶液。
利用传感器得到的气压变化如图1乙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图1A. 曲线②表示NaOH与CO2发生的反应B. 该实验不能证明NaOH与CO2发生了化学反应C. 刚开始压强增大是因为加入液体后气体被压缩D. 800 s时,曲线①表示的溶液显酸性3. [2020·河北模拟]小勇在化学晚会上观看了“瓶吞鸡蛋”的魔术(如图2甲),看到鸡蛋被吞进瓶内。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小勇思考:瓶能吞蛋,能不能吐蛋呢?他进行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结果鸡蛋吐了出来。
他加入的试剂P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吐蛋的原因是图24.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图3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先关闭止水夹,将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烧瓶中,充分吸收二氧化碳后,再打开止水夹。
图3(1)烧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2)根据上述现象能否得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的结论?,原因是。
(3)实验结束后,烧瓶内液体的溶质组成可能是。
5. [2019·石家庄十八县基模]为探究CO2与NaOH溶液发生的反应,某兴趣小组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实验。
查阅资料20 ℃时,几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见下表:物质Na2CO3NaHCO3Ca(OH)2Ba(OH)2溶解度/g21. 59. 60. 165 3. 89实验探究(1)实验一:小雨取一充满CO2的矿泉水瓶,加入一定量的水,立即拧紧瓶盖,振荡,发现瓶子变瘪;小雨另取一相同的充满CO2的矿泉水瓶,向其中加入与水等体积的NaOH溶液,立即拧紧瓶盖,振荡,得到溶液X,此时观察到的现象是(2)实验二:为检验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产物,小亮取实验一所得溶液X少许,向其中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实验中不宜将BaCl2溶液换成CaCl2溶液的原因是。
中考化学第十单元练习专项7: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

中考化学第十单元练习专项7: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例1 化学小组的同学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实验方案如下: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及操作实验现象①将注射器1中的溶液推入气球鼓起充有CO2的瓶中②……无明显现象③将注射器2中的溶液推入溶液中有气泡产生,气球变瘪瓶中④向外拉注射器3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1)步骤①中气球鼓起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②中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
(3)步骤④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4)本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实验设计的思路是,先将注射器1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注入烧瓶,由于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瓶内的气体减少,压强变小,所以位于瓶内的气球就鼓起,然后将注射器3往外拉,观察注射器内的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判断瓶内二氧化碳是否被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吸收,由表中记录现象分析,拉注射器3的活塞时,无明显现象,说明瓶内的二氧化碳已被完全吸收,然后将注射器2中的稀盐酸注入瓶中,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气球变得小,说明瓶内压强增大,然后再将注射器3的活塞往外拉,抽取瓶内的气体,观察到注射器3中的液体变浑浊,说明瓶内气体是二氧化碳,说明加入盐酸时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也说明加入氢氧化钠后,二氧化碳转化成了碳酸盐,证明了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例2 如图是小易同学设计的实验装置(铁架台等仪器忽略)制备CO2和验证CO2能与NaOH反应。
(1)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b(2)请补充画出装置C中a、b导气管。
E(3)小易同学分析实验后,发现此装置有明显不足,至少添加一个洗气瓶F,你认为应该在__________(填装置编号)之间加入装有_____________ (填试剂编号)的洗气瓶F。
a.浓NaOH溶液b.澄清石灰水c.饱和NaHCO3溶液d.饱和Na 2CO3溶液(4)打开止水夹K1,检查气密性。
2019年中考化学专项复习专项九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练习word版本

专项 ( 九)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响1.化学反响常常陪伴着一些现象发生 , 但 CO2与 NaOH溶液的反响没有显然的现象。
为了经过一些现象说明 CO2与 NaOH发生了反响 , 某班同学分组做了以下研究实验。
图 G9-2(1)第一组同学把一支采集有 CO2的试管倒立在装有饱和 NaOH溶液的烧杯中(如图 G9-2),看到试管内液面上涨。
发生这类现象是由于试管内外产生了。
, 并设(2)有同学怀疑, 以为上述实验设计没有清除二氧化碳溶解于氢氧化钠溶液的假定计了以下两个实验装置, 进行实验甲和乙。
图 G9-3分别向甲、乙两个瓶中注入少许等体积的两种溶液或液体, 察看实验现象。
①实验甲中若察看到U 形管左端液面(填“高升”或“降低” ),则证明溶液中的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与以上实验对比, 同学们以为实验甲更合理, 由于它清除对实验的扰乱。
③实验乙中说明CO2能与 Ca( OH)2反响的实验现象是。
④以下实验现象中, 必定能说明实验乙“CO2与 NaOH发生了化学反响”的是(填序号)。
a.U 形管中红墨水左低右高b.U 形管中红墨水左高右低c.U 形管中红墨水液面没有发生改变2.图 G9-4(1)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图G9-4 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装置气密性优秀), 先封闭止水夹 , 将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烧瓶中, 充分汲取掉二氧化碳后, 再翻开止水夹。
①烧瓶中察看到的现象是。
②依据上述现象可否得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响”的结论?,原由是。
③实验结束后,烧瓶内液体的溶质组成可能是。
图 G9-5(2)为证明 CO2和 NaOH能发生反响 , 小丁设计了图 G9-5 所示的方案 , 方案中所加的试剂 X应当是。
3. 学习小组用如图G9-6 所示装置研究CO2与 NaOH溶液反响。
图 G9-6查阅资料水的沸点与气体压强相关, 气体压强小 , 沸点低 ; 气体压强盛 , 沸点高。
九年级化学中考酸碱盐探究实验题人教版

酸碱盐化学实验题汇编1.CO2是初中化学重点研究的气体之一。
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来探究CO2的制取和性质:某兴趣小组同学将制得的CO2分别通人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他们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
CO2和NaOH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①小明设计了甲、乙两个实验来验证C0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如右图所示。
实验现象为:甲——软塑料瓶变瘪,乙——“瓶吞鸡蛋”。
小虎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
其共同原理是。
小雯同学提出质疑,她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说明CO2和NaOH发生了反应。
其理由是。
小明同学针对小雯的质疑又补充了一个对照实验,这个实验是。
②小虎向甲实验后变瘪塑料瓶的溶液中加入,观察到现象,从而证明CO2与NaOH已经发生了反应。
2.同学们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8所示的实验。
(1)写出甲实验中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乙实验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3)丙实验中观察到试管内有白色沉淀产生。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甲、乙、丙三个实验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废液缸中,最终看到废液浑浊并呈红色,产生疑问。
【提出问题】废液中含有哪些物质?【交流讨论】①一定含有的物质:碳酸钙、指示剂、水和 (写物质名称) 。
②还含有能使废液呈碱性的物质。
能使废液呈碱性的物质是什么?同学们有如下猜想。
小云认为:只有碳酸钠小红认为:只有氢氧化钙小林认为: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你认为还可能是。
(写一种猜想)【实验设计】小方想用氯化钙溶液来验证小云、小红、小林的猜想。
查阅资料获悉氯化钙溶液呈中性,并设计如下实验。
请你将小方的实验设计补充完整。
实验内容预计现象预计结论图取少量废液缸中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氯化钙溶液,静置。
①有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的猜想正确。
② 。
的猜想正确。
③ 。
的猜想正确。
【反思拓展】 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 。
3.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通过查阅资料知道过氧化钠(Na 2O 2)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于是他们做了以下探究实验。
初三化学一模专题:验证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

初三化学一模专题: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
1、兴趣小组收集4瓶CO2气体,设计了如下图所示实验,探究CO2和NaOH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甲、乙两个实验的现象是甲软塑料瓶变瘪,乙瓶“吞了鸡蛋”。
有同学认为,根据甲、乙两个实验可以得出CO2和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他们共同原理是;还有同学提出质疑,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说明CO2和NaOH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
该同学设计了两种实验改进:①向甲实验后变瘪塑料瓶的溶液中加入,观察到有的现象,从而证明CO2与NaOH已经发生了反应。
②设计如丙装置图所示实验,在A、B两个集气瓶中盛等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再用注射器向A、B两个集气瓶中,分别注入相同体积的氢氧化钠溶液与,充分反应后观察U型管里红墨水,可看
到,则可证明CO2和NaOH发生了反应。
初中化学_CO2和NaOH溶液反应的再探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再探究--探究化学反应发生的证据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设计及实验分析,巩固碱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初步形成学科综合思想和科学的探究能力。
3、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设计实验,用实验现象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难点:科学探究思想与方法的初步形成。
三、实验准备:药品:碳酸钠、稀盐酸、氢氧化钙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氯化钙溶液、氯化钡溶液、硝酸银溶液、氢氧化钡溶液仪器:试管、滴管、具支锥形瓶、玻璃导管、胶皮管、止水夹、烧杯、橡皮塞、针管、药匙、试管架四、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演示实验:在锥形瓶中加入少量碳酸钠固体,并滴加二滴酚酞试液,塞好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用针筒向其中注入稀盐酸。
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学生活动:描述实验现象。
教师引导:像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溶液反应,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即我们可以根据生成沉淀作为该反应发生的直接证据。
而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这类没有明显现象的反应,我们如何判定反应的发生呢?(出示PPT,确认本节课核心任务)2、探究一:教师活动:请大家依据之前课上的演示实验,完成学案中的任务一:自行选择仪器并简要写出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完成学案并小组讨论,展示。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师生小结:装置不同,原理一样:密闭装置反应前后的压强差。
教师提问:以上的装置一定能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吗?学生思考:二氧化碳可以溶于水并与水反应。
教师点拨:对照试验,排除干扰。
活动小结:可以根据反应物的消耗证明化学反应的发生。
3、探究二:教师提问:探究一个无现象反应的发生证据,我们可以从反应物被消耗的角度设计实验验证该反应是否发生,那么能否从生成物的角度寻求证据呢?学生回答:可以,可以检验碳酸钠的存在。
教师活动:请大家完成学案任务2,选择合适试剂并简要写出现象。
2019年安徽省中考化学复习冲刺热点题型《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探究》(word版有答案)

2019年安徽省中考题型《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探究》1、化学反应中有些反应没有明显现象,需要设计实验证明化学反应是否发生。
中考前夕,勇往直前学习小组的同学们来到实验室,利用所学知识对“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能否发生反应?”进行再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能否发生反应?【猜想假设】小冰:不能发生反应。
小城:可以发生反应。
【实验探究】小冰同学设计实验如图1所示:【评价交流】(1)小冰的实验①(填“能”或“不能”)得出正确结论。
小城也选择了和小冰一样的实验装置,将药品“几滴酚酞溶液”换成了“足量稀盐酸”,实验过程中,刚开始注入稀盐酸一段时间内未观察到明显现象,请你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原因②。
小城的实验需要保证稀盐酸为足量,若将稀盐酸换为③,则不需保证加入的试剂为足量也可得出结论。
【改进实验】(2)同学们从装置上进行创新,已知实验前A、B装置底部液体体积、注射器内二氧化碳的体积以及气球的体积均相等,且装置气密性良好。
推尽CO2一段时间后,观察到两装置的变化情况如图2,请分析回答:①已知A、B装置底部分别盛有水和NaOH溶液中的一种,请你根据实验现象推测,盛有NaOH溶液的装置是(选填“A”或“B”);需要另一装置用等量的水做实验的目的是。
②两装置导管口气球都变得比实验前小的原因均是密闭装置内气体量减少,。
【拓展应用】(3)同学们又从数据表达的形式上进行创新,对另一个典型的没有现象的反应-“NaOH溶液和稀盐酸的反应”进行了再探究,绘制出如图所示的两幅曲线图3:由曲线可知,此反应是一个①(填“吸热”或“放热”)反应,曲线上A点所对应的溶液中的离子组成是②(填离子符号)。
【实验总结】要验证没有现象的反应确实发生了,除使用化学试剂外,还可以通过(4)的方法来得出结论。
本次实验加深了同学们对实验原理的认识,并提高了大家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得到了名师的好评。
【答案】解(1)①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的碳酸钠呈碱性,可使无色酚酞变洪,所以借助于无色酚酞不能判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否发生反应;②刚开始注入的稀盐酸被为反应的氢氧化钠消耗,所以无明显现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 ═NaCl+H2O;③若将稀盐酸换成足量的氯化钙溶液,则遇碳酸钠将会有白色沉淀生成,无需借助于其它试剂则可证明氢氧化钠是否变质;(2)①等体积氢氧化钠溶液比水消耗二氧化碳更多,由于B装置凹陷程度更明显,所以B中盛有NaOH 溶液;需要另一装置用等量的水做实验的目的是,排除二氧化碳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对实验的干扰;②两装置导管口气球都变得比实验前小的原因均是因为密闭装置内气体量减少,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3)①NaOH溶液和稀盐酸的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温度不断升高,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②曲线上A点时,pH大于7,说明此时溶液呈碱性,所对应的溶液中的离子组成是Na+、Cl-、OH-;(4)要验证没有现象的反应确实发生了,除使用化学试剂外,还可以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来获得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1:将饱和石灰水分别滴加到溶质质 量分数约为4% 和8% 的氢氧化钠溶液中,
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 方案
在试管中滴加
在试管中滴加
4% 的氢氧化钠溶液 8% 的氢氧化钠溶液
(1mL )再滴加 1滴 (1mL )再滴加 1滴
管饱和石灰水溶液 管饱和石灰水溶液
实验 现象
略有浑浊
明显浑浊
资料2:将10% 的CaCl 2溶液分别滴加到 不同浓度的NaOH 溶液中,实验记录如下:
基于核心物质核心反应的酸碱盐单元复习
CO2与NaOH反应的再探究
反应类型 物质的性质
制备
2NaOH + CO 2 = Na2CO 3+H2O
反应实质 实 验
应用
问题1: 证明一个无现象反应的发生你 有哪些思路?
思路一:反应物的减少或消失
问题2:
反应物CO 2气体的减少,可通过
怎样变化体现出来?
反应实质 实 验
应用
问题线索
证明一个无 现象反应的 发生你有哪 些思路?
反应物CO 2 气体的减少,
O 2 减少了,
变化体现出 它到底去哪
来?
儿了?
要想检验生 成碳酸钠, 你选择的X 溶液是什么 物质呢?
请思考CO 2与 NaOH 固体实
验是否可以 证明有新物
Ca(OH)2溶液 观察法
CaCl2溶液
稀HCl
定性
定量实验
定量
探究精神
反应物的减少或消失 新物质生成
CO 2
NaOH
H2O
氢氧化钠固体
加热接触 后混合物
酚酞 溶液
Na2CO 3 H2O
Ca(OH)2溶液 观察法
CaCl2溶液 定量实验 稀HCl
“小零件”发挥着大作用
可鼓可瘪
K1
可开可关
取少量CO 2与NaOH 溶 液充分接触后的溶液于
作 中,滴加足量的稀盐 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
酸。
盐酸。
现 象
在表面冒出少 量细小气泡 对
比
产生大量气泡
问题5: 请思考CO2与NaOH固体实验是 否可以证明有新物质水生成。
充分振荡
缓缓通入适 量的 CO 2
ag NaOH 溶 在bg H 2O中
缓缓通入适 量的 CO 2
编号
1
NaOH 的 0.4% 质量分数
实验现象 几乎 不浑 浊
23 0.5% 1%
略有 明显 浑浊 浑浊
4
5
2% 4%
明显 明显 浑浊 浑浊
加入一滴管稀盐酸(一次性挤 入),放在眼前观察现象
加入足量 稀盐酸
加入足量 稀盐酸
H2O
学生实验
实验 1 实验 2
操
取少量CO 2与水充分 接触后的溶液于试管
反应物的减少或消失 新物质生成
CO 2
NaOH
H2O
氢氧对化比钠固体
加热接触 后混合物
对比
酚酞 溶液
Na2CO 3 H2O
Ca(OH)2溶液 观察法
CaCl2溶液 定量实验 稀HCl
对比
反应物的减少或消失 新物质生成
CO 2
NaOH
H2O
氢氧化钠固体
加热接触 后混合物
定性
酚酞 溶液
Na2CO 3 H2O
质水生成。
学会排除干扰
反应物的减少或消失 新物质生成
CO 2
NaOH
排除水 的干扰 H2O
氢氧化钠固体
加热接触 后混合物
碳酚酸酞钠在 溶干液扰
Na2CO 3 H2O
CCOa(O2 、HN)2a溶OH液 观察法 干扰
CNaaCOlH2溶干液扰
排除定空量气实中验 水对实验测
稀HCl 定的干扰
对比实验,科学严谨
ag NaOH 溶 质量为 cg
在bg H 2O中
K2
K1
ag NaOH溶 在bg H 2O中
通入干 燥N2 K2
排除空气中水对 实验测定的干扰
H2O
d -c >b
加热蒸发 质量为dg
再思考: 设计一个实验从定量角度证明这个 反应的发生。
反应类型 物质的性质
制备
2NaOH + CO 2 = Na2CO 3+H2O
密闭装置中气压变化
H2O
等体积
均需与水做 对比实验
排除水的
NaOH 溶液
干扰
CO2与NaOH固体反应
充分振荡
问题3:
CO 2与NaOH 溶液接触后, CO 2 减少了,它到底去哪儿了?
小资料: 碳酸钠受热稳定
H2O
水灰石清澄入通 水灰石清澄入通
思路二:新物质的生成
问题4: 要想检验生成碳酸钠,你选择 的X溶液是什么物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