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总复习一轮精品课件:《化学反应与能量》1
合集下载
一轮复习【07】化学反应与能量PPT课件

A.3.8×104kJ·mol-1
B.-3.8×104kJ·mol-1
C.3.4×104kJ·mol-1
D.-3.4×104kJ·mol-1
3.中和热: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
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5
三、燃烧热、中和热
4.中和热的表示:H+(aq)+OH-(aq)=H2O(l);△H=-57.3kJ/mol。 强酸强碱稀溶液反应,生成1mol水的反应热都是57.3kJ/mol
H2O2→H2O+O2+Q D.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2
二、吸热反应、放热反应
1.定义: 从能量高低角度理解: △H=E总(生成物内能)—E总(反应物内能) 从化学键角度理解:
△H=E总(反应物键能)—E总(生成物键能) 放热反应,△H<0;方程式+Q(Q>0)
旧键的断裂吸热,新键的形成放热。
①氧化物,如:C→CO2,H→H2O (l),S→SO2等。 化学/物理 ②燃烧热是物质的属性,与用量无关,可实验测得。 两个角度
③用热化学方程式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燃烧热时,燃料的系数为1,
其他物质的计量数常用分数。
(16海南)油酸甘油酯(M:884g/mol)在体内代谢时可发生如下反
应:C57H104O6(s)+80O2(g)=57CO2(g)+52H2O(l)已知燃烧1kg该化 合物释放出热量3.8×104kJ。油酸甘油酯的燃烧热△H为: D
④用弱酸/弱碱 反应热偏小。
8
六、盖斯定律
内容:反应热与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途径无关。
(16新课标Ⅱ节选) ①2O2(g)+N2(g)=N2O4(l) △H1 ②N2(g)+2H2(g)=N2H4(l) △H2 ③O2(g)+2H2(g)=2H2O(g) △H3 ④上2述N反2H4应(l热) 效+ 应N2之O4(间l)的= 关3N系2(式g)为+ △4HH2O4=(_g△_)_H_△4_=_H2_4△=__-H_13_0-_42_8△_._9H_k2-_J△_/_mH_o1l
一轮复习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PPT

成__稳__定_______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2)单位:__k_J_·m__o_l-1____。
(__3N_)_2 _燃__烧__产__物,必氢须元是素稳转定化的为氧_化__H物_2O_。_(_氮_l)_元_素_,转碳化元为素转化为 __C__O_2______,硫元素转化为___S__O_2_____。 (4)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燃烧热是以1 mol物质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因此在书写它的热 化学方程式时,应以燃烧1 mol物质为标准来配平其余物质的化学 计量数。 例如:C8H18(l)+25/2O2(g)=8CO2(g)+9H2O(l)ΔH=-5518 kJ·mol-1即C8H18的燃烧热为5518 kJ·mol-1。
× (4)所有的燃烧反应都是放热反应,所以不需要加热就能进行
2. 对下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反应热现象,不正确的说法是( C )
①放热反应发生时不必加热 ②化学反应一定有能量变化 ③吸热反应需要加热后才能发生 ④化学反应热效应数值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多少有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ΔH受何因素影响?与转化率有关吗?它与Q有何区别?
(2012·广 东质检题 组合 )下 列热化学方 程式或叙述 正确的是
________。
CD A.1 mol 液态肼在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 642 kJ 的 热 量 : N2H4(l) + O2(g)===N2(g) + 2H2O(g) ΔH = + 642 kJ·mol-1
B.12 g 石墨转化为 CO 时,放出 110.5 kJ 的热量:2C(石墨, s)+O2(g)===2CO(g) ΔH=-110.5 kJ·mol-1
⑤反应热(ΔH)与测定条件(T、p)有关,若不注明 则指在25 ℃和101 kPa(通常情况)时的数据。
(2)单位:__k_J_·m__o_l-1____。
(__3N_)_2 _燃__烧__产__物,必氢须元是素稳转定化的为氧_化__H物_2O_。_(_氮_l)_元_素_,转碳化元为素转化为 __C__O_2______,硫元素转化为___S__O_2_____。 (4)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燃烧热是以1 mol物质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因此在书写它的热 化学方程式时,应以燃烧1 mol物质为标准来配平其余物质的化学 计量数。 例如:C8H18(l)+25/2O2(g)=8CO2(g)+9H2O(l)ΔH=-5518 kJ·mol-1即C8H18的燃烧热为5518 kJ·mol-1。
× (4)所有的燃烧反应都是放热反应,所以不需要加热就能进行
2. 对下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反应热现象,不正确的说法是( C )
①放热反应发生时不必加热 ②化学反应一定有能量变化 ③吸热反应需要加热后才能发生 ④化学反应热效应数值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多少有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ΔH受何因素影响?与转化率有关吗?它与Q有何区别?
(2012·广 东质检题 组合 )下 列热化学方 程式或叙述 正确的是
________。
CD A.1 mol 液态肼在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 642 kJ 的 热 量 : N2H4(l) + O2(g)===N2(g) + 2H2O(g) ΔH = + 642 kJ·mol-1
B.12 g 石墨转化为 CO 时,放出 110.5 kJ 的热量:2C(石墨, s)+O2(g)===2CO(g) ΔH=-110.5 kJ·mol-1
⑤反应热(ΔH)与测定条件(T、p)有关,若不注明 则指在25 ℃和101 kPa(通常情况)时的数据。
2018届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课件第6单元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共547张PPT)

-1
三、燃烧热和中和热 1. 燃烧热
2. 中和热
3. 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1)装置
(2)50 m L 0. 55 m ol ·L N aO H 溶液和 50 m L 0. 50 m ol ·L 稀 盐酸混合反应。 (3)计算公式: ΔH =������. ������������������(������������ - ������������ ) ������. ������������������
3. 一次能源: 从自然界取得未经改变或转变而直接利用的能源。 如煤、原油、天然气、水能、风能、太阳能、海洋能、潮汐能、地 热能、天然铀矿等。 4. 二次能源: 由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以后得到的能源。如电 力、蒸汽、煤气、汽油、柴油、重油、液化石油气、酒精、沼气、 氢气和焦炭等。
-1 kJ·m ol
-1
-1
t t 反应过程中最高温度) 1 ——起始温度, 2 ——终止温度(
(4)注意事项 a. 泡沫塑料板和碎泡沫塑料(或纸条)的作用是 。 b. 为保证酸完全被 N aO H 中和, 可采取的措施是 。
1. 燃烧热是指 1 m 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 出的热量。如 C 生成的为 C O 2 , 而不是 C O , H 2 生成的是 H 2 O (l )而不 是 H 2 O (g)。 2. 中和热不包括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热、物质的溶解热、电 解质电离时的热效应。中和热是强酸、强碱的稀溶液反应生成 1
-1 m olH 2 O 时放出的热量, 其值为 57. 3 kJ·m ol 。弱酸、弱碱电离时
吸热, 放出的热量小于 57. 3 kJ, 浓硫酸稀释时放热, 放出的热量大于 57. 3 kJ。
3. 对于中和热、燃烧热, 由于它们的反应放热是确定的, 所以描 述中不带“- ”, 但焓变为负值。 4. 中和热测定时, 使用两个量筒分别量取酸和碱。用同一支温度 计, 先后测量酸、碱及混合液的最高温度时, 应在测完一种溶液温度 后, 用水冲洗干净并用滤纸擦干, 再测下一种溶液的温度。 5. 取多次实验 t 而不是多次结果的 1 、t 2 的平均值代入公式计算, 平均值, 计算时应注意单位的统一。
三、燃烧热和中和热 1. 燃烧热
2. 中和热
3. 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1)装置
(2)50 m L 0. 55 m ol ·L N aO H 溶液和 50 m L 0. 50 m ol ·L 稀 盐酸混合反应。 (3)计算公式: ΔH =������. ������������������(������������ - ������������ ) ������. ������������������
3. 一次能源: 从自然界取得未经改变或转变而直接利用的能源。 如煤、原油、天然气、水能、风能、太阳能、海洋能、潮汐能、地 热能、天然铀矿等。 4. 二次能源: 由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以后得到的能源。如电 力、蒸汽、煤气、汽油、柴油、重油、液化石油气、酒精、沼气、 氢气和焦炭等。
-1 kJ·m ol
-1
-1
t t 反应过程中最高温度) 1 ——起始温度, 2 ——终止温度(
(4)注意事项 a. 泡沫塑料板和碎泡沫塑料(或纸条)的作用是 。 b. 为保证酸完全被 N aO H 中和, 可采取的措施是 。
1. 燃烧热是指 1 m 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 出的热量。如 C 生成的为 C O 2 , 而不是 C O , H 2 生成的是 H 2 O (l )而不 是 H 2 O (g)。 2. 中和热不包括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热、物质的溶解热、电 解质电离时的热效应。中和热是强酸、强碱的稀溶液反应生成 1
-1 m olH 2 O 时放出的热量, 其值为 57. 3 kJ·m ol 。弱酸、弱碱电离时
吸热, 放出的热量小于 57. 3 kJ, 浓硫酸稀释时放热, 放出的热量大于 57. 3 kJ。
3. 对于中和热、燃烧热, 由于它们的反应放热是确定的, 所以描 述中不带“- ”, 但焓变为负值。 4. 中和热测定时, 使用两个量筒分别量取酸和碱。用同一支温度 计, 先后测量酸、碱及混合液的最高温度时, 应在测完一种溶液温度 后, 用水冲洗干净并用滤纸擦干, 再测下一种溶液的温度。 5. 取多次实验 t 而不是多次结果的 1 、t 2 的平均值代入公式计算, 平均值, 计算时应注意单位的统一。
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第6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1讲化学反应的热效应课件

全部转化为电能,会有一部分损失,D错误。
针对训练
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铝热反应属于吸热反应
B.若某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则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C.H2→H+H的变化需要吸收能量
D.凡经加热而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答案 C
解析 铝热反应属于放热反应,A项错误;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
图中为各个中间反应的能量变化,由2H2(g)+O2(g) === 2H2O(l)
ΔH=-571.6
kJ·
mol-1可知,根据盖斯定律,ΔH4=ΔH1+ΔH2+ΔH3=-571.6 kJ·
mol-1,B正确;由
题中图示可知,H2O(g)转化为H2O(l)的过程中,能量降低,即2 mol水蒸气转
化为液态水能够释放出的能量为|ΔH3| kJ,C正确;该反应放出的热量不会被
C.主要有机产物是CH3CHClCH3
D.生成一氯代物的反应可能是吸热反应
答案 C
解析 由图中信息知,自由基的形成是丙烷与Cl·
作用的结果,原料中的Cl2转
化为Cl·
出的热量为a kJ
答案 C
解析 1 mol C(s)、1 mol H2O(g)变成1 mol C(g)、2 mol H(g)和1 mol O(g)吸
收b kJ热量,1 mol C(g)、2 mol H(g)和1 mol O(g)变成1 mol CO(g)和1 mol
H2(g)放出a kJ热量,则有C(s)+H2O(g) ══ CO(g)+H2(g)
应也不一定是放热反应。即反应放热或吸热与反应条件无关。
(3)有能量变化的过程不一定是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如水结成冰放热但不
针对训练
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铝热反应属于吸热反应
B.若某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则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C.H2→H+H的变化需要吸收能量
D.凡经加热而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答案 C
解析 铝热反应属于放热反应,A项错误;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
图中为各个中间反应的能量变化,由2H2(g)+O2(g) === 2H2O(l)
ΔH=-571.6
kJ·
mol-1可知,根据盖斯定律,ΔH4=ΔH1+ΔH2+ΔH3=-571.6 kJ·
mol-1,B正确;由
题中图示可知,H2O(g)转化为H2O(l)的过程中,能量降低,即2 mol水蒸气转
化为液态水能够释放出的能量为|ΔH3| kJ,C正确;该反应放出的热量不会被
C.主要有机产物是CH3CHClCH3
D.生成一氯代物的反应可能是吸热反应
答案 C
解析 由图中信息知,自由基的形成是丙烷与Cl·
作用的结果,原料中的Cl2转
化为Cl·
出的热量为a kJ
答案 C
解析 1 mol C(s)、1 mol H2O(g)变成1 mol C(g)、2 mol H(g)和1 mol O(g)吸
收b kJ热量,1 mol C(g)、2 mol H(g)和1 mol O(g)变成1 mol CO(g)和1 mol
H2(g)放出a kJ热量,则有C(s)+H2O(g) ══ CO(g)+H2(g)
应也不一定是放热反应。即反应放热或吸热与反应条件无关。
(3)有能量变化的过程不一定是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如水结成冰放热但不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专题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第1讲 化学能与热能课件

①吸收或放出 ②恒压 ③ΔH ④kJ·mol-1 ⑤吸收 ⑥放出 ⑦> ⑧> ⑨< ⑩< 物质的量 反应热 放出 285.8 kJ 1 mol 稳定的氧化物 -1 kJ·mol 1 mol C CO2 C(s)+O2(g) CO2(g) Δ H=-393.5 kJ·mol-1 负 1 mol H2O kJ·mol-1 H+(aq)+OH-(aq) H2O(l) ΔH=-57.3 kJ·mol-1 小 环形玻璃搅拌棒 温度计 隔热、 保温,减少实验 过程中热量损失 碱稍过量 始态和终态 反应途径 煤 石油 天然气 可再生
3.已知氯气、 溴蒸气分别与氢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Q1、 Q2 均为正值): H2(g)+Cl2(g) 2HCl(g) ΔH=-Q1 kJ·mol-1 -1 H2(g)+Br2(g) 2HBr(g) ΔH=-Q2 kJ·mol 根据上述反应,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Q1>Q2 B.生成物的总能量均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 C.生成 1 mol HCl(g)放出 Q1 kJ 热量 D.等物质的量时,Br2(g)具有的能量低于 Br2(l)
三、燃烧热和中和热 1.燃烧热
2.中和热
3.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1)装置
(2)50 mL 0.55 mol·L NaOH 溶液和 50 mL 0.50 mol·L 稀盐酸混合反应。
0.418 (������ 2 -������ 1 ) (3)计算公式:ΔH=- 0.025
-1
-1
kJ·mol
1.物质能量与反应吸、放热之间的两个关系 (1)E(反应物)>E(生成物),放热反应,ΔH<0。 (2)E(反应物)<E(生成物),吸热反应,ΔH>0。 2.明确热化学方程式书写与判断的 4 点注意事项 (1)标明物质的聚集状态。 (2)ΔH 的符号与单位。 (3)ΔH 的数值与化学计量数是否对应。 (4)燃烧热、中和热等条件的限制。 3.运用盖斯定律求反应热的计算技巧——“三调一加” 一调:根据目标热化学方程式,调整已知热化学方程式反应 物和生成物的左右位置,改写已知的热化学方程式。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件-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1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E/(kJ·mol-1) 436 465 413 1 076
则反应CO(g)+3H2(g)====CH4(g)+H2O(g)的ΔH的值
为( )
A.-198 kJ·mol-1
B.267 kJ·mol-1
C.-298 kJ·mol-1
D.634 kJ·mol-1
【解析】选A。CO(g)+3H2(g)====CH4(g)+H2O(g)的焓变
(3)反应热。 指当化学反应在一定_____下进行时,反应所_____或
_____的热量,通常用符温号度Q表示,单位kJ·mol放-1。出
(对吸4于)收焓__变_与__反条应件热下的进关行系的。化学反应,如果反应中物质的
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有如下关系:ΔH=Qp。
等压
3.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 (1)从能量高低角度理解。
则可知C的燃烧热为110.5 kJ·mol-1
D.1 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热为285.8 kJ,则氢 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g)+O2(g)====2H2O(g)
ΔH=-285.8 kJ· mol-1
【解析】选A。根据中和热的含义判断,A正确;2 mol
H2O(l)完全分解的反应热应为ΔH=285.8 ×
ΔH1=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依据图表提供的化 学键的键能计算得到ΔH1=(1 076 kJ·mol-1+3×
436 kJ·mol-1)-(4×413 kJ·mol-1+2×465 kJ·mol-1) =-198 kJ·mol-1,故答案为A。
4.下列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世纪金榜导学号
ΔH=-2 165 kJ·mol-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离子反应
离子反应的定义:有自由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
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离子
反应的式子。
①表示某一个特定的离子反应;
② 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例:H++OH-=H2O表示:
強酸与強碱作用生成可溶性盐的反应
离子反应的本质
在水溶液进行的反应!
尽可能减小反应物的某些离子浓度!!
高三化学复习
基本概念
五、化学反应与能量 1
考纲要求
(1)理解氧化还应反应,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概念。
(2)掌握重要氧化剂、还原剂之间的常见反应。能判 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能配平 反应方程式。
(3)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 判断
(4)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放热反 应;理解反应热、燃烧热和中和热等概念。 (5)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H+常温
氧
化
SO32-、S2O32-、S2-、I- 、Cl- 、Br-
离子能否共存判断规律
均不能共存: (1)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或挥发 性物质。 (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3)发生双水解反应
“四反应”:如果离子间能发生下列四种反应中的任一种,
(4)发生络合反应
(1)I-、ClO-、NO3-、H+ (2)K+、NH4+、HCO3-、OH-
+
AlO2- NO3- OH-
C.H+ NH4+ Al3+ SO42- D.H+ Cl- CH3COO- NO3-
√
D.Fe2+ Mg2+ Cl- SO42-
√
Exe5:某溶液中含有大量Ag+、 NH4+、 Al3+ 、Fe2+四种离子。 往该溶液中加入足量Na2O2,充分搅拌后,再加入过量稀盐酸, 此时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存在的离子是( ) A. Na+ NH4+ OHB. Fe2+ Al3+ ClC.. Na+ Fe3+ Al3+ D. Fe3+ Ag+ NH4+ Exe6: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且加入氨水后也不 产生沉淀的是( ) A.Na+ Ca2+ Cl- SO42B.K √
“三特”:判断离子共存应注意下列三种特殊问题: 判断离子共存应注意下列三种特殊问题:
① AlO2-和HCO3- 、 HSO3-不能大量共存。
∵AlO2-+2H2O=Al(OH)3+OH- , AlO2-水解能力很强, OH-浓度较大,∴HCO3-+OH-=CO32-+H2O, 即 AlO2-+ HCO3- +H2O= Al(OH)3↓ + CO32-
√
Exe3:在强酸性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A.K+ Al3+ MnO4Cl - ; B.Fe2+
) SO42-
C.Ca2+ Fe3+ SO42- I- ;
√
Cu2+ NO3-
D.Cu2+-
√
Exe4:常温下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氢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1× 10-13mol/L,该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K+ Fe2+ NH4+ NO3- ; B.K+ Na+ SO42- NO3C.Ba2+ ClK+ NO3 - ;
②Mg2+、Ca2+、Ba2+和HCO3- 、HSO3- 等可以 大量共存,不考虑它们之间的双水解。
③离子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受溶液酸、碱性影响
NO3-、ClO3------- S2-、Fe2+、 I在非酸性溶液里可以大量共存, 在酸性环境中会发生氧还反应。
MnO4MnO4-
OH-常温
氧
化
SO32-、S2O32-、S2-、I-
√ √
(3)SO32-、SO42- 、Cl-、OH- (4)Fe3+、Cu2+、SO42- 、Cl- (5)H+、K+、AlO2-、HSO3(6)Ca2+、Na+、SO42- 、CO32-
在水溶液中 能大量共存 的是( )
Exe1:在强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离子 组是( ) A.NH4+、 Al3+、SO42- 、NO3- ; B.K+、Na+、 AlO2- 、NO3C.K+、 NH4+、MnO4-、SO4 2 - ;D.Na+、K+、NO3- 、HSO3Exe2:下列离子在溶液中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 存的是( ) A. H+ Cu2+ SO42- Cl- ; B.Al3+ Ba2+ S2NO3C.K+ Na+ OH- AlO2 - ; D.H+ Fe2+ MnO4- SO42-
离子间能否反应的判据
(1)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难溶的物质? 难电离的物质? 挥发性物质?
(2)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3)能否发生双水解反应 Fe2+、NH4+ ---- AlO2Fe3+ ---- AlO2- 、 CO32-、HCO3Al3+ ----AlO2- 、CO32-、HCO3-、S2-、HS-、SO32(4)能否发生络合反应 Fe3+ 与SCN-; Fe3+与C6H5O-; Al3+与F- ; Ag+与NH3·H2O
离子反应专题复习
(一).強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比较项目
电离程度 溶液中溶质微 粒的存在形式 表示方法 化合物类别
強电解质
完全电离
只有阴、阳离子 没有分子 用 “=” 例:H2SO4=2H++SO42-
弱电解质
部分电离
既有阴、阳离子 又有分子 用 “ ”
例:HF
H+ + F-
弱酸、弱碱、H2O及极少 強酸、強碱、绝大多数 数盐类﹝如:HgCl2、 盐类、活泼金属氧化物 (CH3COO)2Pb﹞
Fe2+(淡绿)、 MnO4-(紫)、 Fe(SCN)2+(血红)、 Fe(C6H5O)63-(紫)等有色金属离子、酸根离子和非金属单质分 子如Br2、I2 等均不能大量存在。
“一色”:若要求是无色溶液,则Cu2+(蓝)、 Fe3+(黄)、
“二性”:指溶液的酸性(pH<7) 、碱性(pH> 7)
若显酸性:一切弱酸根离子,如CO32-、SO32-、S2-、FAlO2-、SiO32-、CH3COO- 、C6H5O-以及OH-离子不能 大量共存。 若显碱性:一切弱碱阳离子,如NH4+、Al3+、Fe3+、 Fe2+、 Cu2+、Mg2+以及H+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弱酸酸式根离子,如HCO3-、HS-、H2PO4-、HPO42-、 HSO3-等在酸碱性溶液中都不能大量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