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真智慧写作教学论

合集下载

“真语文”理念下的作文教学策略研究 

“真语文”理念下的作文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深入理解并运用“真语文”教育理念,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此提升学生写作水平,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真语文”理念的内涵“真语文”理念强调在语文教育中,要着重培育学生真实、自然的语言表达技能以及深厚的文化素养,它倡导教育应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并致力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如阅读、写作、演讲等,引导学生表达真挚的情感和独到的见解,进而提升他们的沟通技巧和表达能力。

同时,“真语文”理念强调个性化教学,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习需求,设计差异化的学习任务和评估标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化的丰富内涵。

可见,“真语文”理念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真实表达和文化熏陶的语文教育思想,旨在通过全面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自主发展[1]。

二、“真语文”理念指导作文教学的意义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真语文”理念的指导下,作文教学不再仅仅关注文字的表面,而是深入到学生的思维内核。

通过引导学生对各类话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和表达,作文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思维导图、小组讨论、写作实践等,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探索新的思考维度。

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素材和情境是“真语文”理念下作文教学的又一重要特点,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获取写作的灵感和素材,通过观察、体验和感受,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使他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浅谈“本真语文”教学理念

浅谈“本真语文”教学理念

17语文教学本身丰富多彩,肩负着诸多责任和使命。

21世纪初的课程改革,轰轰烈烈,百花齐放。

语文教学,在这股改革的大浪潮中,自然是最活跃、最热闹的一门学科。

各种课改模式、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竞相登场,异彩纷呈。

客观冷静地观察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热闹现象,不难发现许多问题。

2011年,国家颁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首次明确了语文课程性质和特点。

2012年,我写了《追寻语文的本真》一文,正式提出了“本真语文”的教学主张。

2014年,我的专著《本真语文》正式出版。

[1]“本真语文”不是一种教学流派,也不是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教学主张,是一种教学理念。

本真,即本质、本相、本性、本体、纯真等,指本来的面目,也就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

“本真语文”,是要还原语文本相,揭示语文本源,回归语文本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由此可见,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就是语文课程的本相、本源、本性,就是语文课程所固有的根本属性,这是其他任何课程都不具备的。

基于这种基本理念,“本真语文”在教学研究方面有诸多实践。

曹公奇,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陕西省首届教学名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宝鸡市教育教学研究室教研员,宝鸡市教育学会会长,全国中语会理事,陕西省中语会副理事长。

一、抓住根本属性,兼顾其他属性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属性。

而思维能力的发展、审美品位的提升、文化精髓的传承等语文学科的其他属性,都要依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这个根本属性来达成。

也就是说,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是语文课程的根本所在,如果脱离了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而去单纯地追求语文学科的其他属性,那就是本末倒置。

所以,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就是语文课程的“本真”。

同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要通过“工具性”来实现,如果只讲“人文性”,忘了“工具性”,也就失去了语文的“本真”。

关于本真教育

关于本真教育

关于本真教育本真教育本真教育是教育者秉持尊重受教育者个性的原则,运用自然和谐、因势利导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营造自然生动、和谐共荣的校园教育生态,激活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以自觉的主体姿态参与各种教育活动,从而实现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充分和谐发展基础上的主动的个性化发展的教育。

词语解释1、《现代汉语词典》:【本真】(1)原来的面目;本相;本性;(2)符合本色而真实。

2、百度《查字典》:本真[汉语拼音]běnzhēn[解释](1) [the real look]:本源;真相;本来面貌。

如掩盖本真。

(2) [single and sincere] 〈方〉:纯洁真诚。

如为人本真。

详细解释(1)犹正道,准则。

汉扬雄《<法言>序》:“事有本真,陈施於意,动不克咸,本诸身。

譔《修身》。

”(2)真实情况;本来面目。

宋程大昌《考古编·诗论十四》:“古民陈诗以观民风,审乐以知时政。

诗若乐,语言声音耳,而可用以察休戚得失者,事情之本真在焉。

”(3)犹天性,本性。

明宋濂《报恩说》:“爱如魑魅,幻化不一,能迷惑一切修善之士,颠倒错繆,丧其本真。

” 清曾国藩《陈仲鸾同年之父母七十寿序》:“天之生圣人也,大抵以刚直葆其本真。

其回枉柔靡者,常滑其自然之性,而无以全其纯固之天。

”(4)质朴。

周立波《曾五喜》:“他为人本真、稳重,性情和睦,在生产上总是亲自带头干,并且吃得苦。

”理论依据1、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论述“本”,元气,乾坤,宇宙万物的根,属先天性的;“真”,真气,五行,金木水火土,宇宙万物生长、发展的元素,属后天性的;“本”与“真”相互作用,形成宇宙万物的兴衰。

——易经,道家“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中庸》“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2、中外学者的论述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人的本真和非本真存在)Ch﹒泰勒:《本真伦理学》亚伯拉罕﹒马斯洛:《人类激励理论》(基本需求层次理论)霍华德﹒加德纳:《艺术和人的发展》、《艺术、智能与大脑:对创造力的认识途径》(多元智能理论)3、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核心理念理解,尊重,解放,发展。

本真教育理论总结

本真教育理论总结

浅淡本真教育在农村中学的升展[摘要]:农村中学整体条件落后,但面对发展“本真教育”有局部优势,没有喧器浮躁尽是平静质朴,加之不断学习进步,可能如一条清流而过,只有以人为本,才是真教育。

关键词:人本逆袭蝶变农村中学整体条件落后,但面对发展“本真教育”有局部优势,没有喧器浮躁尽是平静质朴,加之不断学习进步,可能如一条清流潺潺而过,只有以人为本,才是真教育。

农村中学式一、以人为本,健全人格,至爱教育课堂改革,教材改革等许多教育改革仍改不了一个现实:都是围绕考试而进行的怎样应对考试的策略改革。

因为考试不能改变,当然其中就没人性之根本而求成绩之目的。

本真教育的提出刚好打破了人们的迷茫。

教育的根本不就是为人类成长服务吗,离开人性而强行得大家驱赶到一扇门中是多么的残忍恐怖。

只有是立于人类的发展进步,养眼于人格健全发展,就是此反看分数好的教育。

长久以来我们坚持以质量为中心,这毫无疑问是正确的。

但方向正确并不代表方法合适,更不能因为目的崇高就不择手段。

在杆大旗下,多少学生课上课下宵壤三别,回家来校迥然不同,“问题学生”能力超群,“好学生”却常性格乖张。

在学校“天天向上”出了门却一筹莫展。

原因在于我们过于关注成绩,却舍不得迂回,舍不得在教书时育会几人,没有真正考虑孩子们需要什么,此时应是什么样子,而直接把他们定为于必须是什么样子。

除了考试卷,也许他们不该有别的展示平台,我们匆忙行进,进行了太多的考试分析、教学反思却少有育人分析、育人反思,原本后者才是王道正统反而落为“非主流”,真是没办法,也许这种“功能无量”恰恰没法量化把。

本真教育不是对以质量为中心的冲击,它恰是对质量的一种稳健保证。

学生的学习方法很重要,同样我们的方法也很重要。

只要摘好了教育,教学上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以前打仗有大兵团大迂回,那些急功迈利直下王城的好事又有多少。

只有追求教育的本源和本质,才知道解放了思想把人的工作做通了什么都好办。

二、因人而育内引于心和谐教育搞教育绝对要坚守因材施教这个原则,只是放到现在它似乎只侧重于教学,在育人上还是应讲完因人而育更合适些,长久以来各学校拼命挤时间抓成绩,再个时间节点弄的像列车时刻表一样精雅,只是成绩还是不能如愿。

让作文教学回归本真

让作文教学回归本真

让作文教学回归本真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当下的教学环境中,作文教学似乎已经偏离了本真,更多地变成了填鸭式的教学和追求分数的游戏。

我们需要让作文教学回归本真,真正地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培养他们的思维习惯和情感表达能力。

作文教学要回归本真,就需要从教学目标上下功夫。

作文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写作,锻炼自己的思维逻辑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情感表达能力。

在设定作文教学目标时,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写作,写作的意义何在。

作文教学目标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作文教学要回归本真,就需要从教学内容上做文章。

作文教学内容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科知识,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既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又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

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生活观察、阅读素材等方式,帮助他们积累写作素材,培养他们的写作观察力和写作想象力。

在作文教学中也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让学生了解古典诗词、古文经典,从而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

作文教学要回归本真,就需要从教学方法上下功夫。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他们的写作潜能。

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写作活动,如写作比赛、写作指导、写作分享等方式,让学生在写作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

也可以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写作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写作障碍,提高写作水平。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互相交流、相互批评,促进他们的写作交流和学习。

作文教学要回归本真,就需要从评价体系上做出调整。

作文的评价应该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是简单地以字数、篇幅、词汇量来评分。

评价体系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表达、思维逻辑、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学生的创作过程和思考过程。

写作:本真与技巧的结合——由一次日记写作引发的思考

写作:本真与技巧的结合——由一次日记写作引发的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写作目标有这样的两条建议:一是学生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二是学生要“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仔细揣摩这两句话,发现写日记的确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日记从作文角度来说,虽然不一定尽善尽美,但它来自学生每天的生活、发自学生内心、写的是个人独特的体验,可以说是原生态作文。

它不受题目的限制,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题材均可入文;家事、国事、事事可论;父母、老师、同学、陌生人桩桩可叙。

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素材,日记成了他们珍藏美好记忆的宝库。

写真话、抒真情,作文拥有了真实的生命。

但不可避免的,在日记写作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下面笔者将通过几个案例具体呈现日记写作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九月末,学校举办了运动会。

第二天学生交上来的日记很多都在书写这次运动会及其自己的感受。

学生作品一:“今天学校将举办运动会,随着广播里集合号的吹响,我们高兴的聚集到了操场上。

一个简短的运动会开幕仪式后,运动会就开始了。

首先进行的是100米预赛,和100米预赛同时进行的还有立定跳远比赛……然后进行了……”反思一:要有“一双慧眼寻景致”的剪裁运动会上那天的生活的确是丰富多彩的,100米、200米、400米、800米、跳高、跳远……该学生把他的一天观赛生活完整的再现出来了,但是是不是事写得越多越好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蜻蜓点水的一带而过就似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

真实之外,我们还要学会选材。

选材时要有“我”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都有自己的眼睛,都有自己的思维,都有自己的发现,需根据运动会这天你的身份角色,根据自己的文章中心,选取典型的人、事。

如果我是运动员,如果我是拉拉队,如果我是陪跑者……不同身份,你的观察点、感受点就会有所不同;如果你要表现运动员的拼搏,那就要选取运动员来特写;如果你要表现合作意识,那么你可以重点描写拔河比赛;如果你是要表现同学的互助友爱,可以重点描写长跑运动员长跑途中同学的鼓励……不同的中心也决定了你的选材。

本真语文课堂教学智慧例谈

本真语文课堂教学智慧例谈

教学•教研课堂经纬本真语文课堂教学智慧例谈■长春市九台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杨林林北京小学吉春亚老师的本真语文教学,带给孩 子们不一样的学习经历。

也为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 提供了优秀的学习、模仿的范本。

那么,何为本真? “本” “真”的内涵是什 么?“本”本义是树的根部引申为事物的根源、 基础或主体,也表示“中心的”“主要的” “原来 的”。

在本真中“本”指教育之本,学科之本,学 生之本。

“真”原指目光直视、正视。

吉老师以儒 释道传统文化中的“真”来诠释,在本真中指规律 之“真”,教育之“真”,“发展之真”。

吉老师 在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思 考,形成了 “本真”的教学风格。

吉老师自己的课 堂教学浸润着“本真味”。

一、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突显“规律”之真的智慧(一) 本真的课堂是学生、学生们、我、我们 一起狂欢的课堂,人人都在为自己的成长而努力。

吉老师本真的语文课堂不是几个人的狂欢,一群人寂寞,而学生、学生们一起狂欢。

人人都参与其 中,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人。

吉老师的语文课堂,总创 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自己的体验中说出 想表达的内容。

你说、他说、我说,说着说着思维被 开启,越说越有深度,越说越有创意。

在教学整本书 阅读指导课《亲爱的汉修先生》时,吉老师从目录人 题,生通过观察指出都是以“书信和日记”为题目。

学生从信中知道了 “我”的变化,学生会说出自己想 知道什么?就是这样让学生喜欢的书,喜欢的语文 本真课。

致使到了下课,同学们还不愿意离开课堂。

多么有魔力的课堂。

学生们不仅仅是想读到这本书,而是精神世界的愉悦、能力的提高。

(二) 本真的课堂是创设合适的情境,顺应学 生发展的天性而进行的课堂。

吉老师本真语文课堂 总是心中有学生,以学生为本,顺应儿童的天性, 而不是强加给学生。

创设适合学生的情境,让学 习自然而然地发生。

在教学习作指导课《掌声的魔 力》时,吉老师创设真实情境:让一名同学到教室 门外去等候,吉老师在教室时藏好物品,然后让学 生进来,根据同学的掌握来判断寻找物品。

本真语文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

本真语文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的杰出教育家,他的语文教育思想深具 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语文教育思想体系涵盖了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 学内容和方法等诸多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三点是:“教育即生活”、“学校即 社会”和“从做种学”。
内容摘要
首先,“教育即生活”是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之一。他认为,教育本 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 是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这种思想 指导下,叶圣陶强调语文教学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 习中更好地生活。
内容摘要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具有鲜明的民族 特色。叶圣陶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认为语文教育应该弘扬中华 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结合时代的特征,为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 信做出贡献。其次,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具有显著的时代价值。
内容摘要
他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提倡语文教学要注重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这对于当前和未来语文教育的发展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
一、语文学科的性质和重要性
叶圣陶认为,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到语言、文字、思 想、文化等多个方面。因此,语文教学应当注重整体性、全面性和综合性。他主 张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结合起来,使学生得到全面的训练。
一、语文学科的性质和重要性
同时,叶圣陶也强调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他认为,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学 科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只有学好语文,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他学 科的知识,更好地进行社会交往。
内容摘要
总的来说,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注重实用性和综合性,强调培养学生的实 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价值,为当前和未来语文 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在当今社会,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 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发掘其更多的教育价值和启示, 为推动中国语文教育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真智慧写作教学论中学写作教学的地位突出。

“作文(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应当十分重视。

”[1]然而,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在我国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即使在《课程标准》实施多年的今天,我们的语文课也仍然没有实质意义上的写作教学。

反思我国当今的高中写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方向迷失,没有合理的目标定位。

写作教学依旧是一切为了应试,目标趋向功利,培养的不是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和素养,而仅仅是一种写作的“应试技能”。

人们对写作教学的基本目标也缺乏起码的认识。

二是教学“反规律”,背离写作学习之道。

平时充斥课堂的大多是应试写作训练,这种应试训练除脱离学生的生活、思想与情感实际外,在写作时间和内容上具有“限制性”,在完成目标与任务上又具有“强制性”,因而客观上使得大多数学生自主话语的权利被剥夺,在“被写作”,没有写作的自由与尊严。

相当一部分课堂,写作的指导或重理论轻实践,或重技巧轻思维,或重训练轻阅读。

尤其是在操作层面上,又往往是“理论先导”、“结论先行”,而不是把写作实践放在首位,有违认知规律。

在写作教学的行为方式上,又常常出现严重偏差:过于强调技能、模式,而忽视了学生的内在修养;注重语言的训练,但偏废了思维的参与;存在随意性及命题中的霸权行为,却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2],如此等等。

三是教学乏“术”,缺少富有智慧的方法和策略。

由于受诸如教学理念、教材体系、训练模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目前中学写作教学领域多数老师处于“难作为”的尴尬境地。

大多数老师上作文课,除了布置写作任务,提写作要求,课后简单批阅之外,几乎“不作为”,而即使“有作为”,也还存在三大病根:伪主体观,其自主精神和内在创造精神的丧失。

主要表现在命题中无“我”,导致学生“我不愿写我”、“我写的不是我”,或虽然让学生自由地抒写,但教师的批改却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3]。

概言之,写作教学本真迷失,智慧缺失。

因此,写作教学收效甚微。

有鉴于此,我们主张在写作教学上要回归本真,彰显智慧。

其核心要义是,尊重规律,返朴归真,激发潜能,讲究艺术。

“本真”强调对写作教学规律的尊重,“智慧”突出对写作教学艺术的彰显。

“本真”是写作教学的根本,而“智慧”则是提升写作教学效率的关键,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返朴归真,给写作教学以一个合理的目标定位我们认为,写作教学的基本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写作素养,提高学生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而不止于应试高考。

写作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为生命的,一种是为生存的。

为生命的写作,更多的是一种自主、自由;而为生存的写作,更多的是一种指令性,是为了某种特定目的和需求的写作。

国外写作教学,教师大多关注的是为生命的写作;而在我国,多数教师关注更多的是为生存的指令性写作。

其实,无论是为生命的、自由的写作,还是为生存的、指令的写作,都是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组成部分。

但如果将写作教学窄化为单一的“应试技能”训练,甚至将之异化为以应试为唯一的指向,目标趋向功利,这显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

因为这样的写作,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受到抑制,没有写作的快乐与尊严,培养的只是嫁接文章的高手,滋生的是虚假的文风,这不仅违背了写作的基本规律,也背离了最起码的写作教学原则和宗旨。

为此,我们需要尊重规律,回归理性,努力克服应试弊端,消除其功利影响,从而使写作教学步入正途。

其实,对写作教学目标的认识,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早就十分富有见地作了这样的阐述:“中学写作教学所要培养的,是一个青年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须具备的一般的写作能力,也就是内容正确,文从字顺,条理清楚,明晰确切,能够如实地表达自己的有用的知识见闻,健康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这无疑也是对中学写作教学目标作的一个基本定位。

二.回归本真,遵循写作之道和教学基本规律1.给学生以写作的自由和尊严。

写作从本质上说是学生心灵的一种释放,极富精神独创特质。

写作的本色是什么?北师大中文系刘锡庆教授说得极是:“作文,其实是写作主体写他的自得之见,抒他的自然之情,用他的自由之笔,显他的自在之趣。

”所以,写作教学应努力营造自由写作的生态环境,“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让学生“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一句话,给学生以写作的自由与尊严。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表达真情实感,并“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也才能“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4],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叶圣陶语)。

在平时的写作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学生应尽量少采用一些封闭型的命题作文形式的训练,而多一些开放性的自由写作实践。

最大限度的给学生自主写作的时间与空间,真正意义上把写作的自由和自主话语的权利还给学生。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积极倡导以生为本,尊重学生个体生命,保护学生自主写作权利的写作教学,让学生享受自由写作的快乐与尊严,这理应成为我们语文同仁努力践行的写作教学理念和恪守的基本准则。

2.坚持实践第一的路径取向。

写作最基本的特征是它的实践性,写作教学应坚持实践第一的路径取向。

实践出真知,写作的真知无疑也源于实践。

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习写作,从写作实践中来到写作实践中去,这是提升写作能力和水平的不二法门。

当然,我们并不否定写作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这虽然是个常识,但我们至今似乎仍没有形成共识并努力去践行。

从目前的写作教学实际来看,不少课堂基本背离这一常识,是反其道而行之的。

突出的表现是,写作课堂是先指导后写作,亦即“理论(知识)先导”、“结论先行”,由写作理论(知识)到写作实践,于是也就形成了”先教后写”的教学程式。

表面看来,“先教后写”似乎无可非议。

但只要认真审视一下,就不难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

每次写作,在学生尚未进行写作实践之前,我们所作的一番作前指导往往是灌输式的,或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规定必须“怎么写”;或偏重于构思、章法乃至模式等技法的传授,强调应该“怎么写”。

于是“限制”不少,“框框”也多了。

对于前者,在没有考虑学生获取写作知识、探索写作规律的求索过程的情况下,便把必须“怎么写”的结论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结论先行”的做法,不仅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索求知的价值;而后者,则又易使学生在写法上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甚至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从而落入“八股”式的怪圈。

相反,倘若是“先写后教”,效果则截然不同。

实践也表明,“先写后教”比“先教后写”更为有效。

3.将思维训练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

写作能力的核心是语言和思维,除语言外,写作教学应紧紧围绕思维这一核心,将思维训练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防止写作教学中单纯的技术主义倾向。

教育部《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2002年4月版)在谈教学应重视的问题时强调指出:“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这是写作教学的第一要著。

中学写作教学,应努力革除应试写作中那种禁锢思想、固化思维,让学生言不由衷,把学生的脑袋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将写作程式化、模式化乃至套路化等弊端,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写作素养。

当然,在语言和思维训练的关系处理上,两者要和谐发展,切不可偏废。

在平时的写作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把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放在应有的位置,也要努力摈弃重视语言训练而忽视思维训练,或重视思维训练而忽视语言训练的那种走极端的做法。

其实,思维训练无处不在,随时可行。

即令是应试写作,也可化腐朽为神奇,通过有效的思维训练,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比如,在审题能力训练中,提高学生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和敏捷性;在立意能力训练中,提高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在构思能力训练中,提高思维的清晰性、灵活性和广阔性,如此等等。

三.彰显智慧,寻求写作教学的有效路径、方法和策略对于写作教学,我们通常需要关注的是两点:“教什么”和“怎么教”,两者的关系是“道”与“术”的问题。

写作教学应两者兼顾,以力求标本兼治。

写作教学的路径、方法和策略属于“怎么教”这一“术”的范畴,其探索与实践需要富有智慧。

写作教学的效率取决于写作教学的路径、方法和策略。

因此,充分发挥写作教学机智,重视对写作教学路径、方法和策略的探索与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1.建立科学的训练体系。

写作教学要有效,应首先重视训练的科学性,而科学的训练应该是系统有序的。

缺乏系统有序的训练,过于盲目随意的写作乃是稳步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大忌。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的写作教学,较为突出的问题是,从高一到高三,学生能力的提升不是循序渐进,拾级而上,而是急功近利甚至拔苗助长。

有的在高一阶段便开始对学生进行高考应试训练,而根本不顾及能力提升的梯度。

为此,我们认为高中写作教学应首先考虑的是整体目标以及阶段(学段)目标的合理定位,在此前提条件下,进而以写作能力诸如立意、构思和谋篇等训练为经,文体训练为纬,纵横交织,从而构成一个既有助于发展思维,又能提升和完善表达能力的系列化训练体系。

在这方面,我国著名语文教育改革家周正逵先生集中研究了写作能力训练的“能级递进”问题,探寻到五个层级:“文字书写―造句用语―辞章构段―布局谋篇―思辨立意”。

据此,他提出了从小学到高中按学段分步实施的写作能力训练规划[5]。

这对写作教学训练体系的构建,给我们极其有益的启示。

2.构建理想的写作教学模式。

实事求是讲,目前中学写作教学领域理想的教学模式以及具有普适性的可资借鉴的成功范例并不多见。

一般而言,对学生的写作指导通常有这几种模式:(1)以阅读为凭借的“经典范例-借鉴”式;(2)以理论为指导的“写作知识-传授”式;(3)以实践为基础的“写作能力-训练”式。

这几种模式虽各具千秋,不是相互彻底的对立排斥,但又并非尽善尽美。

如何综合这几种模式的优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超越,构建一个“写作素养-养成”的理想模式,从而体现课标对写作教学的要求,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和素养的有效提升,无疑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有待进一步实践和探索。

3.融“读”、“写”、“思”三位于一体。

在写作指导的方法和策略上,我们要坚持将“读”、“写”、“思”三者结合。

阅读本身自有相对独立的功能,我们不必过分强调阅读是为写作服务,但阅读毕竟是写作的基础。

因此,我们要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努力克服写作教学中“重训练,轻阅读”的倾向。

当然,事物总是辩证的,阅读之于写作,关系较为复杂,有时大量的阅读对写作水平的提高未必能够奏效。

因为这种阅读通常不是真阅读,而是“伪阅读”。

真正的阅读不只是“读书本”、“读经典”,更要“读生活”,这“生活”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生,毕竟生活才是写作的源泉;不仅如此,要想有利于写作,不仅要“读”、“写”结合,而且要“读”、“写”、“思”三位一体[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