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半年中国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状况

合集下载

国内外食品质量安全标准比较研究

国内外食品质量安全标准比较研究

国内外食品质量安全标准比较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食品的进口和出口成为了常态。

但是,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

不同国家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有所不同,这给食品贸易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本文将从国内外食品质量安全标准比较的角度探讨这一问题。

一、国内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国内食品安全法于2015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该法规定了从产品设计、生产加工、销售、配送、加工、餐饮服务等各个环节对食品安全进行全面监管的责任。

同时,该法也规定了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要求,其中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1、物理指标标准:对于包括果蔬、肉类、鱼类等在内的各类食品的色泽、湿度、杂质、形态大小等物理指标进行规定。

2、化学指标标准:对于各类食品中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的含量做出严格规定。

3、微生物指标标准:对于各类食品中细菌、霉菌、酵母菌等的含量作出限制。

4、添加剂标准:对于各类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进行限制和规定。

二、国外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国外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也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但总体趋势是越来越趋向于“零安全问题”,其中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需要特别关注:1、重金属和有害物质标准欧盟、加拿大等国家对食品中的重金属和有害物质含量做出了非常严格的限制。

例如,欧盟针对鱼类中汞元素的含量做出了很严格的限制,只允许不超过每千克0.1毫克的含量。

2、食品添加剂标准美国对一些常见的食品添加剂,比如:防腐剂和色素都做出了详细的限制。

此外,美国还规定了可以在哪些食品中添加哪些添加剂,例如:甜味剂只能在特定的食品中使用。

3、GMO标准除欧盟之外,美国也开始逐渐将转基因食品纳入监管范畴,并做出相应规定。

例如,美国要求在食品标签上清楚地注明食品是否使用了转基因原料。

三、国内外食品质量安全标准比较从国内外食品质量安全标准来看,国外标准显然要比国内要严格。

对于一些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有害物质,国外标准的限制比国内更为细致和科学。

7年内850批次中国食品被美拒入境:疑含三聚氰胺

7年内850批次中国食品被美拒入境:疑含三聚氰胺

7年内850批次中国食品被美拒入境:疑含三聚氰胺资料图7年前,三聚氰胺事件席卷全国。

7年来,这场风波渐渐淡去。

但新京报记者统计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从2014年2月到2015年1月间公布的拒绝入境名单显示,一个年度内,FDA因为“疑似含三聚氰胺”而通报的中国食品[-0.37%]出口企业有38家,共113批次产品。

其中不乏福建银鹭、广东嘉士利等知名食品企业。

在这份名单上,饼干、面包、蛋糕卷等成为“疑似含三聚氰胺”重灾区。

这是美国一项针对中国进口食品的特殊检验政策。

事实上,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去年被通报的113项“疑似品”,无一被证实含有三聚氰胺。

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7年间,数百家食品企业出口到美国的近千种食品因“疑似含三聚氰胺”被拒入境。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项政策实际上是针对中国食品企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带有某种歧视性”。

新京报记者采访中,数家被FDA通报的中国食品企业抱怨“被疑似”三聚氰胺给企业带来了无端的损失和困扰。

但也有多家食品企业在“被疑似”的情况下,三缄其口,或者以前后矛盾的答复回复记者。

业内人士表示,这反映三聚氰胺事件后,中国食品企业认识到了食品安全风控的重要性,但企业维权意识,风险管理水平还亟待提升。

去年百批中国食品被美通报“疑似含三聚氰胺”新京报记者根据FDA官网统计了从2014年2月到2015年1月间公布的拒绝入境名单,“疑似含三聚氰胺”的中国食品出口企业有38家,共113批次产品。

被拒食品中,有糕点饼干、大米蛋白粉、黄豆粉、乳制品、焙烤食品、蛋糕、面包、虾条、米饼、年糕、鱼饲料、宠物食品等,其中饼干最多,达76批次。

38家企业主要来自广东、山东、福建、上海、云南、辽宁、北京、天津、河北、陕西、江苏、海南等地,广东最多,有12家;福建、山东次之,分别为6家和5家。

且多为中小型食品企业,但也不乏福建厦门银鹭、广东嘉士利、上海福生豆制品等知名食品企业。

FDA拒入境名单显示,2014年6月16日,厦门银鹭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出口到美国的1批次花生在纽约口岸被拒,原因标注为“疑似含三聚氰胺;含有毒有害物质;不适于食用”。

2024年进口食品安全常识(2篇)

2024年进口食品安全常识(2篇)

2024年进口食品安全常识进口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相关产品须符合什么标准并经检验合格方得进口?答:为了保证进口食品安全,我国对进口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相关产品实行严格的标准管理和进口检验检疫制度。

进口食品到达口岸后,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要依法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实施检验,只有检验合格后方允许进口,检验中发现食品有质量问题,立即依法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xx年,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在进口口岸共检验出不合格进口食品2458批,xx年上半年共检出896批,均依法作出退货、销毁或改作他用处理,确保了进口食品的质量安全。

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根据这个规定,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有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三种。

进口食品必须符合我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属于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强制性标准,是进口食品必须执行的标准,达不到这个标准的食品不得进口。

该条第二款规定,进口的食品应当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合格。

根据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进口食品检验程序主要包括4个环节:一是接受报检。

二是抽样。

三是检验。

四是签发证书。

向我国出口食品的出口商和代理商、有关境外食品生产企业是否需要向主管部门申请备案或者注册?答:需要。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五条的规定,向我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出口商或者代理商应当向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备案;向我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境外食品生产企业应当经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注册。

对于向我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出口商或者代理商实行备案制度,有利于加强对出口商和代理商的监督,在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时,及时找出原因、解决问题。

向我国出口食品的出口商和代理商应当提交资质证明等材料,并及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备案手续。

向我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境外食品生产企业应当经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注册,未获得注册的国外生产企业的食品,不得进口。

2015—2020年食品相关产品国家质量监督抽检结果分析

2015—2020年食品相关产品国家质量监督抽检结果分析

2015—2020年食品相关产品国家质量监督抽检结果分析孙荣旭
【期刊名称】《轻工标准与质量》
【年(卷),期】2022()2
【摘要】通过对2015—2020年食品相关产品国家质量监督抽检结果统计分析发现:2015—2020年食品相关产品共完成国家抽检17931批次,抽检合格率为96.2%,产品质量总体较好。

其中食品用塑料制品、食品用玻璃制品合格率较高,食品加工设备、食品用纸制品合格率偏低。

主要不合格项目为阻隔性能、溶剂残留总量、电气安全性能、总活性物含量、感官指标等。

建议相关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大对不合格率较高的产品和项目抽检力度,促进产品质量提升。

【总页数】3页(P55-57)
【作者】孙荣旭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07.7
【相关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2015年第三期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监督抽检合格信息
2.2015年第二期全国兽药质量监督抽检国家计划不合格产品
3.2015年第二期全国兽药质量监督抽检国家计划不合格产品
4.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公布2016年食品相关产品国家监督抽查实施细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2015年第29号——关于进口澳大利亚小麦大麦植物检验检疫要求的公告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2015年第29号——关于进口澳大利亚小麦大麦植物检验检疫要求的公告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2015年第29号——关于进口澳大利亚小麦大麦植物检验检疫要求的公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15.02.26•【文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2015年第29号•【施行日期】2015.02.2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动植物检疫正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2015年第29号质检总局关于进口澳大利亚小麦大麦植物检验检疫要求的公告根据我国专家对澳大利亚小麦大麦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结果,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经中澳两国检验检疫部门协商,双方修订并草签了《澳大利亚小麦大麦输华植物检疫要求议定书》,即日起,澳大利亚小麦、大麦输往中国按照新的《进口澳大利亚小麦大麦植物检验检疫要求》(见附件)执行。

附件:进口澳大利亚小麦大麦植物检验检要求质检总局2015年2月26日附件进口澳大利亚小麦大麦植物检验检疫要求一、法律法规依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三)《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四)《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澳大利亚农业部关于澳大利亚小麦大麦输华植物检疫要求议定书》。

二、允许进境的商品名称非种用的小麦、大麦籽实,小麦学名:Triticu maestivum L.、Triticum durum L.、Triticum Tauschill L.,英文名wheat;大麦学名:Hordeum vulgare L.,英文名barley,不作种植用途,以下简称小麦大麦。

三、允许的产地澳大利亚全境。

四、关注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病害:(一) Barley stripe mosaic virus 大麦条纹花叶病毒;(二)Pseudocercosporella herpotrichoides (Fron) Deighton小麦基腐病菌;杂草:(三)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 豚草;(四)Avena ludoviciana Durien法国野燕麦;(五)Avena sterilis L. 不实野燕麦;(六)Bromus rigidus Roth.硬雀麦;(七) Centaurea repens(L).DC匍匐矢车菊;(八) Emex australis Steinh 南方三棘果;(九) Lactuca serriola L. 毒莴苣;(十)Loliumtemulentum L.毒麦;(十一) Sorghum halepense (L.)Pers假高粱(及其杂交种);(十二)Xanthium spinosum L.刺苍耳;蜗牛:(十三)Cernuella virgata Da Costa地中海白蜗牛;昆虫:(十四)Trogoderma spp.斑皮蠹属;(十五)Solenopsis invicta Buren红火蚁。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最新)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最新)

一、有关食品安全的概念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监管:指监视管理,本文所提的监管主要是指对农村食品安全经营户的监督管理,消除食品安全隐患,最大限度的保障食品安全。

二、近些年来我国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与我们的经济利益与身体健康利益息息相关,近些年新闻媒体曝光出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让我们触目惊心。

特别是重大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更是引起了政府、企业和人民的关注和深思。

2010年,山东媒體曝光出的“一滴香”事件,“一滴香”是一种食品添加剂,能够让汤品变得浓郁鲜香,它是通过化工合成的有毒物质,食用后会肝脏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而且是一种致癌物。

曝光后,大量带有“一滴香“字样的调料出现了大范围的滞销。

2011年“3.15”晚会上曝光出河南双汇集团使用“瘦肉精”事件,探其原因为河南双汇公司十八道检验中没有瘦肉精检验关键项,“瘦肉精”属于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其肉品可致使用者患瘤。

同年4月初,安徽“牛肉膏”事件,一种名为牛肉膏的添加剂,可让猪肉变“牛肉”。

这种牛肉膏过量食用的话会致癌,最终被该省工商部门查获。

2012年,央视媒体曝光河北“毒胶囊事件”,一些不良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这种胶囊含重金属铬超标,最终扩散至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经有关权威部门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其所用的胶囊铬含量超标。

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例如肯德基使用45天速成药鸡;小肥羊、呷哺呷哺使用假鸭血事件;“饿了么”实体店面无证无照经营,厨房环境脏乱差以及今年曝光出的山寨“核桃花生”等。

三、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源头控制力度不够农牧渔业是所有食品的来源之基,其质量最终决定着食品的质量情况。

但在的生产过程中,影响其质量的因素很多,农业方面包括环境污染,农药的使用过量、地膜回收率低、畜禽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偏低等;在牧业和渔业,生长环境污染、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和违禁药品的滥用,饲料添加剂管控不严等,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威胁着源头食品的安全。

大数据下进口预包装食品安全问题与对策

大数据下进口预包装食品安全问题与对策

大数据下进口预包装食品安全问题与对策作者:吕国荣郭善慧来源:《管理观察》2016年第31期摘要:依据国务院食品监管三定方案和新食品安全法规定,进口食品的监管由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

本文以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公布的进境不合格食品数据及进境标签系统信息数据为基础,深入剖析进口预包装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提升我国进口食品安全水平的举措和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进口预包装食品中图分类号:F745 文献标识码:A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食品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口食品行业已经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据统计我国近五年进口食品规模年均增长21%,进口食品品种和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2010-2015年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公布的进境不合格食品数据显示我国进口不合格食品批次逐年增多,进口不合格食品来自11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以台湾地区不合格批次最多,约占不合格批次的15%,其次为美国和法国,分别占10%和7%,欧盟、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也是进口不合格食品的主要来源。

一、我国进口食品安全问题分析2010-2015年我国进口食品不合格原因主要有微生物污染、品质不合格、食品添加剂不合格、标签不合格和证书不合格。

(一)进口预包装食品中文标签不符合要求主要分两种,第一种是进口预包装食品未加贴中文标签,另一种是中文标签标示不规范。

其具体情况有:食品名称不能真实反映产品的真实属性;配料清单不全;致敏成分故意不标注;净含量不准确;制造者的名称和地址不标注或不详细;生产日期不标注或任意篡改;营养标签表格样式不准确、营养成分含量单位使用不规范,具体情况有:5个主要营养素没有采取适当的形式使其醒目、无营养成分表或缺少基本项目等。

此外,还有些食品包装提供虚假保健信息,文字符号故意放大或缩小,误导消费者购买等情况时有发生。

尤其保健品类食品标签内容不全、缺项严重、宣传疗效、有误导或欺骗性内容、不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审批即投放市场等现象普遍存在。

食品安全贸易壁垒对我国食品出口的影响和对策

食品安全贸易壁垒对我国食品出口的影响和对策

食品安全贸易壁垒对我国食品出口的影响和对策袁 亚(成都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摘 要]近年来,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贸易壁垒对我国食品的出口造成了巨大影响。

其增加了我国企业的贸易成本,并能引发扩散效应,导致我国食品的出口锐减,亦加剧了国际间的贸易摩擦。

企业和政府作为最重要的应对主体,应积极配合,通过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共同推动行业科技,在此基础上完善食品风险评估制度等策略来应对贸易壁垒。

同时,企业还可采用恰当的市场手段,如参加认证、构建品牌等措施减少壁垒带来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食品安全贸易壁垒;食品出口;影响;对策[DOI]10 13939/j cnki zgsc 2017 05 191 食品安全是食品国际贸易的基础。

近年来,全球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引起了各国对食品安全的重视。

我国食品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各国日渐严苛的食品安全政策严重影响了我国食品行业出口贸易的发展。

这些以食品安全限量标准、认证制度等为表现形式的措施本意旨在降低发达国家本国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风险,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健康,但其同时加深了对他国的食品贸易壁垒。

食品安全贸易壁垒[1]是指寄生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通过制定食品生产技术、商品包装、标签等方面的强制标准,并实施不合理的认证及检验制度,从而达到严格限制或禁止国外食品进入本国的一种新型的、隐蔽性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其具有目的上的双重性、手段上的灵活性、结果的歧视性等特点。

随着社会对食品安全关注的上升,其将呈现范围不断扩大、形式更加多样、内涵越发严苛的发展趋势。

1 食品安全贸易壁垒对我国食品出口的影响随着我国食品科技水平的上升和监管力度的加强,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有所改善。

但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使得食品出口受阻情况依旧严峻。

如2016年第一季度,各国对我国食品进行了多达357批次的扣押/召回,具体原因包括疑含兽药、微生物超标、标签不合规定等。

以2012年到2015年为例,我国出口农食产品类在各国扣留(召回)的批次屡次居高不下,其中,被美国通报并退回/扣留的产品数量最多,从2012年的756件到2015年的941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上半年中国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状况
随着贸易全球化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进口食品已经成为我国消费者重要的食品来源,消费者对进口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多年来,质检总局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高度重视进口食品安全工作,不断完善进口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严格进口食品检验检疫监管,大力落实进口食品生产经营者责任,积极加强食品安全国际合作,保障了进口食品安全,没有发生重大进口食品问题,为保障我国消费者健康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2015年上半年我国进口食品贸易情况
(一)进口数量快速增长。

2015年上半年,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共检验检疫进口食品155.2万批(货物批,下同)、2035.2万吨、222.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9%、21.2%和减少10.8%。

2005-2014年的10年间,进口食品贸易额增长4.3倍,年均增长率达17.6%(图1)。

1食品包括:肉类及制品(含脏器)、水生动植物产品、乳及乳制品、蛋类及产品、蜂产品、肠衣、食用油、大米、花生、蔬菜及产品、中药材、罐头、食用蛋白及制品、面粉及粮食制品、杂粮、油籽油料类、干坚果、籽仁类、茶叶、咖啡可可原料、饮料、酒类、糖类、蜜饯类、调味品、糕点、特殊膳食用食品、保健食品、转基因食品等,但不包括作为食品原料的大豆、小麦等和作为饲料原料的玉米等农产品。

图1. 2005年-2015年上半年我国进口食品贸易额(二)进口来源范围广泛。

近年来,我国进口食品来源地更加国际化。

2015年上半年,我国从179个国家或地区进口食品,其中进口食品贸易额列前10位的分别为:欧盟、东盟、美国、新西兰、巴西、澳大利亚、俄罗斯、加拿大、乌克兰和韩国,共177.0亿美元,占我国进口食品贸易总额的79.6%(图2)。

图2. 2015年上半年我国进口食品来源地情况
(三)进口种类十分齐全。

近年来,我国进口食品的品
种几乎涵盖了全球各类质优价廉的食品。

2015年上半年,我国进口食品贸易额列前10位的食品种类分别为:油脂及油料类、乳制品类、水产及制品类、肉类、粮谷及制品类、酒类、糖类、饮料类和其他加工食品类和干坚果类,共208.7亿美元,占我国进口食品贸易总额的93.9%(图3)。

其中:植物油、乳粉、肉类、水产品等大宗食品的进口量分别达到339.6万吨、98.7万吨、132.5万吨、200.6万吨,进口食品安全与消费者健康安全越来越息息相关。

图3. 2015年上半年我国进口食品种类情况
(四)进口口岸相对集中。

近年来,我国进口食品的口岸越来越多,但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

2015年上半年,我国有287个口岸进口食品;进口食品贸易额列前10位的口岸分别是:上海、天津、青岛、深圳、大连、广州、厦门、烟台、南通、北京,共160.3亿美元,占我国进口食品贸易总额的72.1%(图4)。

图4. 2015年上半年我国进口食品口岸情况
二、2015年上半年我国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状况
(一)进口食品安全状况稳定。

多年来,我国进口食品质量安全总体情况一直保持稳定,没有发生过重大进口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2015年上半年,国家质检总局进一步加大对进口食品的检验检疫力度,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从57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口食品中检出不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要求的进口食品共1255批、4960吨、1452万美元,不合格进口食品批次同比减少12.3%,进口食品质
量安全水平稳中有升(图5)。

图5. 2010年-2015年上半年我国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批次情况(二)不合格进口食品的主要种类。

2015年上半年,几乎所有种类的进口食品均有检出不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要求的情况,其中不合格进口食品批次列前10位的种类分别为:饮料类、糕点饼干类、粮谷及制品类、糖类、其他加工食品类、水产及制品类、酒类、乳制品类、调味品类、干坚果类,占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总批次的
90.1%(图6)。

图6. 2015年上半年我国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种类情况
(三)不合格进口食品的主要来源地。

2015年上半年,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从57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口食品中检出不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要求的进口食品,其中不合格进口食品批次列前10位的来源地分别为:欧盟、中国台湾、东盟、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挪威、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占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总批次的91.5%(图7)。

图7. 2015年上半年我国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来源地情况
(四)不合格进口食品的主要原因。

2015年上半年,不合格进口食品涉及19类不合格原因,列前10位的不合格原因分别为:食品添加剂不合格、微生物污染、品质不合格、标签不合格、证书不合格、污染物超标、货证不符、包装不合格、非食用添加物、转基因成分等,占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总批次的97.4%(图8)。

安全卫生问题中,食品添加剂超标、微生物污染、污染物超标较为突出,占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总批次的48.0%;非安全卫生问题中,品质不合格、标签不合格、证书不合格较为突出,占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总批次的43.6%。

图8. 2015年上半年我国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不合格原因情况
不同种类进口食品的不合格原因有所不同,饮料类、糕点饼干类和糖类等进口食品不合格主要原因是酸性红、苯甲酸、硅铝酸钠等食品添加剂超标或超范围使用,酒类和粮谷
制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铜、铁等重金属超标,进口水产及制品不合格主要原因是单增李斯特菌、沙门氏菌等有害微生物污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