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手术部位感染手卫生论文
规范手术室工作人员操作预防与控制手术部位感染论文

规范手术室工作人员操作预防与控制手术部位感染【摘要】目的:探讨总结规范手术室工作人员的各种操作在预防与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自2008年10月—2011年10月,临床科室发生的142例手术切口感染患者,从手术室环境准备、手术物品备用、手术室活动控制、合适的手术人员着装、严格的外科手消毒及合理的抗菌素的预防应用等几方面对比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142例手术切口感染患者中手术难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参观人员较多,感染率占66%;手术室流动人员较多和不必要的交谈、备皮时间距手术时间较长、手术技巧、不恰当预防应用抗生素以及违反着装规定(戴项链,穿毛衣等)、低体温及麻醉影响等其它因素占34% 。
结论通过加强手术室管理、规范手术室工作人员操作,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关键词】规范;操作;手术部位;感染率【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7-0037-02【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standard working staff of the operating room summarizes various operating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importance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methods: a retrospectie analysis of hospital since october 2008-in october 2011, the clinical departments of 142 cases of surgical incision happen infect patients, from theoperating room to spare, environment surgical items, the operating room, and the right operation activities control personnel, strict dress code of surgical hand disinfection and reasonable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 to prevent aspects of surgical incision infection occurred contrast related factors, 142 cases of surgical incision infection results in patients with difficult operation continues for a long time to visit personnel is more, infection rates were 66%; the operating room flow personnel is more and unnecessary talk, time for skin from operation time is longer, surgical skills, inappropriate use of antibiotics and prevent violation of dress code (wearing a necklace, wear sweaters, etc), low temperature and anesthesia and other factors affect34%.conclusion: through the strengthening operating room management, the standard operating room staff operatio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rates 【keywords】standard, the operation, the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rates手术切口感染是影响手术切口愈合的主要因素,一旦发生必然会导致病程延长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躯体痛苦和经济损失,甚至会导致死亡,本文就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患者方面、手术方面)中,在手术方面,通过规范手术室工作人员围手术期的操作,减少感染因素控制切口感染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自2008年10月—2011年10月,临床科室发生的142例手术切口感染患者,其中手术难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参观人员较多,感染率占66%;手术室流动人员较多和不必要的交谈、备皮时间距手术时间较长、手术技巧、不恰当预防应用抗生素以及违反着装规定(戴项链,穿毛衣等)、低体温及麻醉影响等其它因素占34% 。
手卫生在预防医院感染中重要作用论文

手卫生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重要作用【关键词】手卫生;预防;医院感染在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的手带有大量细菌,容易传播微生物而引起感染的情况发生。
故注重手部的卫生非常重要,其可有效预防感染,避免成为传播疾病的途径。
国家对医务人员的手部卫生情况也有明确的要求。
不良的手卫生是引起卫生保健相关性感染、促使耐药微生物的传播、导致传染疾病出现爆发的因素之一。
院内感染是一个众多学者比较重视的课题,而如何控制也是众多研究人员非常关注的课题。
有文献显示,美国各医院中有5%的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的情况发生。
我国此项数据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发展国家,其给患者带来很大影响和伤害,甚至致使300多万人出现死亡的严重后果。
相关数据显示控制医疗人员的手卫生情况可明显降低医院内的感染发生,其也比较直接,有效。
文献研究表面控制手卫生可降低25%-50%的患者发生感染。
故控制此举措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散发和流行暴发的重要措施,是具有很高成本效益与成本效果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1]。
因此美国在1997年制定了《手卫生指南》,我国也于2009年4月1日颁布了《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来具体指导手卫生的实施。
笔者现对手卫生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重要作用进行阐述,以全面提高所有医务工作人员的手卫生意识,从而有效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1 手卫生定义1.1 手卫生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1.1.1 洗手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1.1.2 卫生手消毒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1.1.3 外科手消毒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2]。
1.2 洗手的依从性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方便、最有效、最积极的方法是洗手,但非手姿式开关,洗手剂、速干手消毒剂等,实现这些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难。
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论文

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论文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性检查、治疗的增多,院内感染率也逐年上升。
院内感染影响患者原发病的治疗与康复,增加住院费用及死亡的机会。
研究表明,院内感染的发生与医护人员手卫生状况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加强医护人员的洗手消毒工作能够有效的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搞好医护人员的手卫生管理是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教授提出:手部卫生是关系到医患安全,提高医院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的大事。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卫生部门先后实施了一系列的手卫生条例,我国也于2009年4月颁布了《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以上事实均表明,手卫生问题值得关注,手卫生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医护人员的手卫生可以有效的降低手部带菌量,手卫生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医务人员双手的带菌数平均每分钟增加16cfu/m2,接触患者、处理呼吸道、体液、伤口、一般护理诊疗等操作后,手上污染的细菌量为103~105cfu/m2,换药后细菌量为109cfu/m2。
另有研究表明医务人员洗手前手部带菌率100%,洗手后为30.4%,且手部细菌多为院内感染的常见致病菌,表明手卫生状况与院内感染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可见医护人员的手卫生状况对医务人员和患者具有重要的影响。
然而,医护人员的手卫生现状却不容乐观。
很多研究表明医护人员的手卫生的依从性较低,且不同科室之间、医疗操作前后、不同岗位之间的手卫生依从性不同。
例如某些医院的整体手卫生依从率仅29.2%,且不同科室之间不同。
检验科等临床辅助科室的手卫生依从率较高,门诊等临床科室的手卫生依从率较低,很多门诊医师在上午或下午的诊疗过程中始终未曾洗手。
在临床中不同的医疗操作后的手卫生依从率均高于医疗操作前的手卫生依从率,很多医师在医疗操作前未曾意识到应该洗手,但在医疗操作后的手卫生依从性却明显增高,很多医师在查房过程中几乎从不注意手卫生,通常在查完所有的患者后也未意识到应该洗手,导致院内交叉感染的机会明显加大。
浅谈控制医院感染与手卫生

浅谈控制医院感染与手卫生摘要】目的: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院感染问题越来越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引起医院感染的因素很多,而手卫生是很重要的因素,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医务人员双手的细菌种类和数量往往较其它人群多,经常是通过医务人员的手污染不同的物体表面,患者再去接触这些物体表面,造成手直接或间接的传播疾病,从而引起医院感染的发生。
医务人员的手是造成交叉感染的重要途径,手卫生是一种最基本、最简单、最易行、最经济的有效预防病原微生物传播的手段,是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切实提高手卫生执行效率,降低医院感染率是当前迫切需要。
【关键词】医院感染;手卫生【中图分类号】R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8-311-01在我国由于许多医院没有完善的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医疗机构中医务人员手上携带的细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源,由于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造成医院感染约占30%。
医院感染在医院管理中占据重要位置,在一系列消毒隔离措施中手的清洗与消毒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医院感染往往通过医护人员的手直接或间接地解除病人和污染物品,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媒介。
因此保持手卫生成为防止医院感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提高医护人员洗手效果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1、手卫生的定义与要求手卫生包括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
洗手是指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所分致菌的过程。
卫生手消毒是指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外科手消毒是指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按规范要求针对不同患者操作要洗手,医务人员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到清洁部位时,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要洗手,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要洗手。
2、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2.1洗手率低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医疗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洗手是常用的消毒方法,虽然绝大多数医护人员能认识洗手的原则,,但能坚持正确洗手的较少,仅有极少数医护人员在检查每一个患者后洗手。
手卫生在外科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

手卫生在外科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手卫生在外科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方法:抽取我院外科临床医护以及保洁工作人员20名作为实验对象,对比分析教育前后工作人员的洗手率和院内感染率。
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教育后工作人员的洗手率明显高于教育前,教育后医院感染率明显低于教育前,且数据差异较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借助培训、考核还有增加相关设施和环境氛围改造可以有效提高工作人员对洗手工作的依从度,并大幅度降低感染率。
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手卫生;外科感染;策略分析医护人员手卫生情况对感染发生的可能性有着巨大影响。
本文旨在分析手卫生在外科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详情可见正文。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实验抽取我院外科临床医护以及保洁工作人员20名作为实验对象,其中医生7名,护士10名,保洁人员3名;参与本次实验的工作人员年龄区间为20至53岁,平均年龄为(32.7±4.2)岁。
1.2方法当前部分医院工作人员对洗手这一环节重视程度不高,其反映了工作人员对手卫生认识程度不足。
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手卫生教育,并设计具体教育计划,计划需要根据教育流程、教育具体场地、教育时长以及知识内容方向和后期考核进行设计。
相关组织工作人员将定期举办外科医护和保洁工作人员接受手卫生相关知识培训,若不存在特殊情况,于每月15号左右对参与实验的工作人员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查考核,统计其洗手情况,并对比参与实验工作人员教育前后的洗手情况;同时对比分析教育前后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
具体教育内容如下:(1)强调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重要性,对参与实验的工作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教育,重点提高入职时间较短和实习人员对手卫生意识的认知程度,为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岗前知识培训,深化此类工作人员对手卫生相关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
部分工作人员手卫生意识有待提高,需要为此类工作人员准备重点培训和指导,结合实际工作需求对其进行教育。
强化医务人员手清洁和消毒 控制医院感染

强化医务人员手清洁和消毒控制医院感染1. 引言1.1 疾病传播与感染控制的重要性疾病传播与感染控制的重要性无可争议,疾病的传播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在医疗环境中,医院感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会给患者和医务人员带来巨大的危害。
随着细菌越来越具有抗药性,对医务人员手部清洁和消毒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医务人员的手部是最容易接触病原体的部位,如果不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很容易造成疾病的传播。
一些需要手术的患者,由于医务人员的不慎,可能会在手术中感染到细菌,导致手术失败甚至危及生命。
医务人员手部清洁和消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医疗安全的基础。
通过加强医务人员的手部清洁和消毒意识,可以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减少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感染风险。
只有认识到疾病传播和医院感染带来的严重危害,才能够更好地加强预防措施,保障医疗安全。
【字数已达要求】1.2 医务人员手清洁和消毒的关键性在医疗环境中,医务人员的手部清洁和消毒是非常关键的。
医务人员的手是最容易被污染的地方,也是最容易传播病原体的途径之一。
通过手部清洁和消毒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医务人员的手部清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医疗工作中,医务人员接触患者、药品、器械等可能携带病原体的物品,如果不及时清洁双手,就很容易将病原体传播给患者或其他医务人员,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
保持双手清洁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基本措施之一。
医务人员的手部消毒也是至关重要的。
尽管洗手可以有效清洁双手,但只有通过消毒才能彻底杀灭病原体。
特别是在接触病例感染者或处理可能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后,必须进行手部消毒,以确保不会传播病原体。
医务人员手部清洁和消毒是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只有加强对医务人员手部清洁和消毒的重视,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确保医疗安全。
【字数:272】2. 正文2.1 医务人员手部清洁的重要性医务人员手部清洁是预防医院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麻醉医师手卫生现状与手术部位感染控制的研究进展

麻醉医师手卫生现状与手术部位感染控制的研究进展摘要】麻醉医师是手术室重要成员之一,麻醉医师决定患者的麻醉方式,临床上因患者病情程度的差异性,患者麻醉的方式和时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在操作中,麻醉医师往往需要与患者的体液和血液有之间和间接接触,研究主要分析和研究麻醉医师手卫生现状与手术部位感染控制情况。
【关键词】麻醉医师;手卫生;手术部位感染控制手术部位感染主要是指在围术期出现在切口和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是医院感染的重要方式,该感染方式占医院感染的第三位,且占院内感染人数的百分之14至16。
手术部位感染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表浅手术切口感染,另一种是深部手术切口感染[1]。
医院感染即院内感染,医院感染是临床影响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问题,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内部获得性感染疾病,手术环节中患者内部脏器及组织呈现出开放状态,手术室是医院的重要场所,具有流动性大且患者术中暴露程度大的因素,因此手术室是院内感染高发阶段。
1.手术部位感染主要危险因素1.1 手术室控制质量英国学者认为,患者术后感染与患者手术中切口周围的浮游菌浓度具有密切关系,浮游菌一旦达到每立方米700至1800cfu,就会提升手术患者的感染率,如果能够将浮游菌降到每立方米在180cfu之下,就会降低患者的感染风险。
根据研究发现,手术室控制质量的影响因素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人的因素,包括室内人数、室内个人卫生程度和人员活动量[2]。
另一方面,是手术过程中前门和后门是否处于关闭状态。
1.2 患者个人因素患者个人因素包括年龄、疾病、体重、生活习惯等等。
临床上,老年患者和婴儿的免疫功能相对较低,且切口感染情况相对敏感。
老年患者往往合并糖尿病,血糖较高会削弱机体的抗感染能力,且高血糖的微环境会促使细菌的生长与繁殖。
此外,肥胖和体重较轻均会增加感染风险[3]。
1.3 手术人员相关因素首先,手术前准备不当。
如果备皮时间与手术时间相距较长、备皮过程中出现皮肤损伤等均会增加感染风险[4]。
普外科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易感因素分析及其预防对策浅析

普外科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易感因素分析及其预防对策浅析摘要:近些年来,由于人们在饮食方面与生活习性上得到了较大的转变,使得各种疾病在发病机率上也不断的上升,大大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
当前,在普外科病房中,其患者大都运用外科手术切除治疗,而在手术部位中,切口感染情况在临床普外科病房术后中经常出现。
而且手术部位在切口感染方面经常有较多的危害性存在,它不但带给患者别的痛苦,而且还极大了患者在住院的时间,使其在住院治疗与护理方面的费用逐渐增多;并且还会对一些术后需辅助治疗患者在治疗时间上造成影响,进而较大程度的影响到其预后,通过有关调查显示可知,如果手术部位出现切口感染情况,既会使患者在住院方面的时间延长,加大了其经济压力,而且还给医院的医疗质量以及整体信誉方面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虽然当前的卫生部在对围术期抗菌药物方面的应用口控制的更加严格,但还是有手术切口感染的情况存在,这主要是由于手术切口感染有很多的影响因素,因此,要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策,以及在术前进行护理措施预防,从而大大降低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的情况出现,促使患者术后康复,减轻其经济压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据相关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手术部位感染属于术后常见手术并发症之一,在医院感染中位居第三位,占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病例约15%。
为了降低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风险,探索更加科学的感染防控路径。
笔者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了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原因及易感因素,并探究了相应的预防对策。
关键词:普外科;手术感染;因素;预防措施引文:外科手术治疗在我国医院的普外科治疗中属于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这一治疗方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
病人在进行手术治疗之后切口发生感染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
第一,病人自身的体质原因。
第二名医院普外科手术医生的手术操作与手术之后的护理水平。
所以,特别是老年人的普外科手术,由于起自身的俄身体功能比较差,其棉衣系统也出现了减退。
极易出现手术切口感染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SI与手卫生
HAI(包括SSI)的病原学与耐药谱,存在地域性 特点,而国际指南的修订出台,并非基于我国特 色,仅供参考 研究显示,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可显 著降低SSI的发生率 应全面考虑影响 SSI发生率的诸多因素,并综合 处理。包括:手卫生依从性、术前术中氧供应、 血糖控制、手术种类、术前准备(最大限度改善 病人基础状态)、无菌观念与操作技术、围手术 期抗生素策略等
相关概念
SSI与手卫生
SSI定义:
参照WHO标准:术后30天内手术部位发生的感染,如存在 植入物,则是术后1年内手术部位发生的感染 据CDC分类标准:SSI包括3类感染,即浅表感染、深部感 染、器官腔隙 浅表感染 仅累及皮肤或皮下组织的感染,且具备下列 情况之一者 ⒈切口浅层出现脓性分泌物 ⒉切口浅层分泌物培养出细菌 ⒊切口局部红肿热痛而开放切口 ⒋外科医师诊断为浅表感染
SSI与手卫生
近年来,随着手术种类与难度不断增加、糖尿病 等基础疾病居高不下、免疫抑制剂广泛应用及抗 生素的不合理应用等,SSI日益严峻 随着微创外科、加速康复外科的普及与实施,SSI 防治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围绕术前准备、术中监测、术后处理多层面的防 治,有关SSI的国际指南包括:CDC、英国国家卫 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美国医疗保健流 行病学会(SHEA)、2016年WHO新版国际指南等
SSI与手卫生
手术部位感染(SSI)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包括疾病、病人基本状况、无菌操作、手术种类 与难度、手术技术、围手术期管理等等 手卫生是无菌操作的第一步,无论手术科室或者 非手术科室,无论医生或是护士,手卫生不同程 度关系到病人的治疗安全。输液反应、污染反应、 交叉感染、SSI等,均与手卫生存在一定关系 研究发现,医院各科室SSI发生率与3种手卫生产 品消耗量显著负相关(尤其洗手液)
基本要求
一、内容务求全面系统。
目的是为了搜集尽可能完整的客观资料,也是为了 完成住院病历的需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对于应重点深入检查的内容应做到心中有数,也就 是说在全面系统的基础上有所侧重
基本要求
二、从头到脚分段进行
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证体格检查的效率和速 度,而且也可不必要的体位更换
为了检查的方便,某些器官,如皮肤、淋巴 结、神经系统,采取分段检查,统一记录。
SSI与手卫生
“手卫生”是常规洗手、卫生手消毒、外科手消毒 的统称,是控制医院获得性感染( HAI)的一项 重要措施 HAI(包括SSI)的病原菌及其耐药谱具有显著的 种族性和地域性差异;发达国家大型临床研究所 得循证医学证据(指南)显然不能准确指导我国 的临床实践 我国至今缺乏大陆的原始病原学数据
SSI与手卫生
SSI发生率:有研究显示,SSI总发生率1.00% 以科室分 普通外科:2.14%,病种多且涵盖消化道 妇产科:1.93% 神经外科:0.14% 心胸外科:0.15% 其它科室:0.3%~0.5%
SSI与手卫生
以切口类型分:
清洁切口(Ⅰ类):0.78% 清洁-污染切口(Ⅱ类):0.75% 污染切口(Ⅲ类):9.27% Ⅰ、Ⅱ类切口中,SSI以浅表感染为主 Ⅲ类切口则以深部感染为主
SSI与手卫生
以致病菌分
大肠杆菌,最常见,35.8% 金黄色葡萄球菌,13.0% 粪肠球菌,7.84% 铜绿假单胞菌,5.89% 肺炎克雷伯菌,4.9% 阴沟肠杆菌,4.41%
SSI与手卫生
总体耐药率
鲍曼不动杆菌,50.0%(其它低于25.0%) 阴沟肠杆菌,22.0% 肺炎克雷伯菌,20.0% 大肠埃希菌,17.8% 金黄色葡萄球菌,11.0% 提示 经验性抗感染药物选择,应覆盖常见阴性杆 菌,并兼顾革兰氏阳性杆菌(尤其金葡菌);病 原学培养——靶向抗感染好!
SSI与手卫生
深部感染 累及切口深部筋膜及肌层的感染,且 以下情况之一 ⒈切口深部出现脓液 ⒉切口深部自行裂开,或由医师主动打开,且体温 >38℃ ⒊经影像学、手术、病理学等检查,证实切口深部 存在脓肿 ⒋外科医师诊断为深部感染
SSI与手卫生
器官腔隙感染 累及手术涉及部位器官或腔隙的感 染,经手术处理后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 ⒈放置于器官或腔隙的引流管出现脓性分泌物 ⒉器官或腔隙的分泌物培养出致病菌 ⒊经手术或病理学等检查,证实手术涉及器官或腔 隙有脓肿存在 ⒋外科医师诊断为器官或腔隙感染
SSI与手卫生
手卫生实施原则 参照WHO相关指南:当手腕部存在肉眼可见的病人 血迹或体液时,推荐使用洗手液洗手,并用擦手 纸擦拭;手腕部不存在肉眼可见污染时,推荐使 用免洗手消毒液(不需水冲洗,包括水剂、凝胶 和泡沫型) 常用手卫生用品:3种类型,即含70%(w/w)乙醇 的免洗手消毒液(速干手消毒剂)、含抗菌成分 的消毒液、一次性高温灭菌的擦手纸
基本要求
三、遵循全身体格检查内容和顺序基本原则 的前提下,允许形成自已的体检习惯。
四、应特别注意原则的灵活性。急、重症病 人简单体检后即行抢救和治疗,检查生殖器 应注意保护患者陷私。
基本要求
五、检查顺序 卧位患者:一般情况和生命征→头颈部 → 前、侧胸部→(然后取坐位)后背部 (肺、脊柱、肾区、骶部) →(卧位)腹 部 →上肢、下肢 →肛门直肠 →外生殖器 →神经系统(最后站立位)
手术部位感染
目录
手术部位感染(SSI)与手卫生
手术部位感染(SSI)与营养支持及相
关措施
一、手术部位感染 与手卫生
概
述
SSI与手卫生
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SI)是最常见、 最主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 HAI),也是医生面临的外科古老三大难题(感染、 出血、疼痛)之一 SSI将显著延长住院时间、阻碍功能恢复、加重社 会及经济负担;美国疾控中心(CDC)及世界卫生 组织(WHO)均发布了相应国际性指南,其中“手 卫生”(hand hygiene)作为防治SSI核心手段,受到 重点推荐
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