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尼采《论道的的谱系》
尼采谱系学

尼采谱系学
尼采谱系学(Nietzschean genealogy)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提出的一种研究历史和文化现象的方法论。
尼采在他的著作《权力意志》(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ity)中首次提出了这个概念。
尼采谱系学的核心理念是把现象的产生和发展看作是一个由权力、欲望和意志驱动的过程。
尼采认为,人类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文化观念都是在历史上深受权力和意志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因此,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出这些现象背后的真实动机和权力结构。
尼采谱系学与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不同,它不仅关注事实和事件的描述,更注重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深层次关系。
尼采认为,传统的历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当时的权力结构所塑造和操控的,因此需要透过现象背后的权力结构来理解历史的真相。
尼采谱系学对于理解人类文化和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它帮助我们认识到,人类的观念和价值观并不是来自于某种客观的真理,而是受到权力和意志的塑造和影响。
通过对这些塑造和影响的揭示,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待和理解历史和文化现象。
尼采的著作阅读顺序

尼采的著作阅读顺序(原创版)目录1.尼采著作的阅读顺序2.为什么要按照这个顺序阅读3.阅读尼采著作前的准备工作正文尼采的著作阅读顺序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尼采哲学思想的读者来说,阅读尼采的著作顺序是很重要的。
根据一些学者和评论家的建议,以下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阅读顺序:1.《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这是尼采全集 14 卷中最好读的一本,对于初次接触尼采的读者来说,可以从这本书开始。
2.《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本书是尼采中期作品的终结和晚期作品的开端,是他最知名也最重要的著作。
3.《悲剧的诞生》:这本书是尼采早期的代表作,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他的思想发展脉络。
4.《道德的谱系》:这本书是尼采关于道德观念的探讨,对于理解他的道德哲学很有帮助。
5.《权力意志》:这是尼采晚期著作中的一部分,阐述了他的权力意志观念。
6.其他作品:在阅读完以上著作后,可以尝试阅读尼采的其他作品,如《偶像的黄昏》、《不合时宜的考察》、《人性的,太人性的》、《朝霞》、《快乐的科学》等。
为什么要按照这个顺序阅读按照上述顺序阅读尼采的著作,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发展过程。
从早期的《悲剧的诞生》开始,读者可以看到尼采对于古希腊悲剧的探讨,以及他对于生命意志和理性的思考。
然后是中期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本书以哲学小说的风格呈现,象征着尼采思想的转折点。
最后是晚期的《权力意志》等著作,这些作品深入探讨了尼采的道德哲学和权力观念。
阅读尼采著作前的准备工作在阅读尼采的著作之前,建议先了解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
可以阅读海德格尔的《尼采》,这本书对于理解尼采的思想有一定的帮助。
此外,为了更好地理解尼采的著作,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哲学、历史和文学知识。
福柯经典论文:尼采、谱系学与历史

一、“尼采、谱系学、历史"1、谱系学是单调、琐屑的,又是耐心、实录性的。
它运作于纠缠不清的羊皮纸领域,并以爬梳、复制过多次的资料为依据。
在这一基础上,显而易见,根据线性发展来描述道德的历史时,保罗·雷2错误地遵循了英语地区的倾向,也即将其全部的历史和起源都还原为对实用性的绝对关注。
他认为,语词保存了意义,欲望仍然朝着个别的方向,观念则保持其逻辑。
他忽视了这样的事实:言语和欲望的世界已熟知侵略、斗争、掠夺、伪装、计谋。
不过,从这些成分里,谱系学又重新获得了不可缺少的约束:它必须在任何单调的终局范围之外,记录下事件的独特性。
它必须在最无望的地方,在我们易于感到无历史的地方,寻求它们。
也就是说,在情感、爱情、良心、本能之中,寻找它们。
对其反复出现,它必须表现得敏感。
这不是为了追踪其发展的渐变轨迹,而是要将其以不同角色介入的种种场合分离出来。
最后一点,谱系学必须界定其不露面的那些例子,也即未被意识到的时刻(柏拉图在希拉库司,并未变成默哈默德)。
3因此,谱系学需要耐心,以及有关细节的知识。
它取决于原始材料的大量积累。
“它的庞大纪念碑”建立于“审慎和微不足道的真理上,并遵循着严格的方法”。
它们不可能是“大量蓄意的错误”形成的产品。
简而言之,谱系学需要苛刻的学识。
谱系学家并不把自己和历史对立起来,而哲学家崇高、深刻的凝视也许可以和学者鼹鼠式的视角形成对照。
相反,对理想的意指方式和无限的目的论拒绝作元形而上学的处理。
它把自己和关于“起源”的追求对立起来。
2、在尼采那里,我们发现“起源"4一词的两种用法:第一种用法未得到强调,并且发现与”创始“、”世系“、”血统"“出身”之类的用语交替使用。
例如,在《道德谱系学》一书里,“创始”或“起源”被同样用来指义务或负罪之良心的起源。
在《快乐的科学》一书讨论逻辑或知识的时候,其起源被不加区别地表示为“起源”、“创始”或“世系”。
该词的另一用法得到强调。
自由的黄昏和黎明_比较_道德谱系_和_人类状态_中的自由观

!"#$$%年,在普法战争中惨败的普鲁士一步步走向帝国制度,病中的尼采发表《道德谱系》(&’(’)*+&,+-.+/)*0,下文简称《谱系》)。
时隔七十一年,两次大战浩劫之后,栖居纽约的德国学者汉娜・阿伦特写就了《人类状态》(12’23.)(4+(5616+(,下文简称《状态》)7#8。
这两部毁誉参半的作品,是关于“自由”的思想史中前后呼应的两个章节。
尼采和阿伦特试图从古典自由主义的困局中拯救“自由”,其目的在于拯救人自身、拯救危机中的民主和不民主的政治。
本文试就尼采和阿伦特在《道德谱系》和《人类状态》中所提倡的自由观、同启蒙哲学的关联、以及对当代学者的启示作一评析。
一、启蒙神话和价值重建关于自由的争论处在#9世纪以来东西方政治理论和实践的核心。
而尼采和阿伦特的个人命运和学术发展,也同当代哲学革命密切相关。
这场运动由费希特和黑格尔发端:对启蒙时代形而上的自我观进行了深刻反思。
自霍布斯以降,古典自由主义建立于一个哲学命题之上:你我是具有完全和独立理性的主体,社会乃个体自愿立约结合的产物。
正当的政治和社会选择,应该是由这样“形而上的自我”自愿、自主地运用理性的结果。
是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
这种社会观衍生出两种关于自由的理解:一种是英美自由主义方面以洛克为代表的权利说。
人身、财产和自由,是上帝给予人的神圣权利,个人通过集体所作的一切政治和社会选择都从保卫这些权利出发。
创建政制是为了保护个人避免在野蛮状态下自相残杀;在宪法框架内设立“极简政府”、“守夜人国家”是为了避免监守自盗。
另一种内容提要对于尼采和阿伦特,古典自由观表现了人类对生命世界的恐惧,结果导致人同真实世界的敌对和隔绝。
他们希望建立一种超越启蒙理性的自由伦理,使我们能够尽情拥抱世界之网,并为其中不能以简单因果论驾驭的行为之链承担责任。
尼采把自由的希望寄托在“大政治”中权力意志的自我超越,而经历二战劫难的阿伦特则寻求在大众民主社会中实现后形而上学的集体自由。
尼采的谱系学

尼采的谱系学
《尼采的谱系学》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在其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
尼采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谱系,从最初的野蛮时代到现代文明的发展,每一代人都在上一代的基础上发展和进步。
这种谱系是由强者和弱者之间的斗争所塑造的,而弱者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被淘汰,只有最强者才能生存下来并继续发展。
尼采强调个体的意志和力量,在他看来,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的意志和力量,并尝试超越自己的限制。
他认为,只有那些能够不断挑战自己、突破自己的人才能真正成为强者,对于那些无法超越自己的人,他认为他们应该被淘汰。
尼采的谱系学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批评,许多人认为他的理论过于极端和残酷。
然而,尼采的思想也为许多现代哲学家和文化人士提供了启示,他的理论对于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个体意志的重要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 1 -。
谱系学的“变奏”——从“道德谱系学”到“差异谱系学”

尼采论述了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的对立,以及奴隶道德如何反叛成功而将整个西 方历史道德化,据此容易产生他偏爱主人道德的印象,然而,我们还应该看到尼采同时 强调西方人是如何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深度自我与灵魂概念,而这要撇开基督教是完全 不可能的,他并未完全抹杀这一点。 关键不在于浪漫地抛开已经形成的自我理解回到 过去,而在于将这一深刻自我与“灵魂” 当作一种过渡,一种必须加以克服的东西。 要 解决的是:如何在这一有深度的奴隶道德基础上发展出更高形态的道德? 这是“ 超 人”形象指向的历史要求,也是他想在道德谱系学中给出的一种“ 道德自我克服” 的尝 试。 因此,我们没理由简单地回复到将主人道德看作尼采对于“ 超人” 道德的设想,作 为大地的意义的超人必然无法以前基督教的、前苏格拉底的模式来设想,但尼采所能 够给出的也只是一种“ 未来哲学的序曲”,垂钓未来真正的自由思想同路人才是其目 的所在。 因而,《论道德的谱系》 可以解读为以一种例证的方式说明应该如何设想自 己的历史,如何利用构建性方式完成具有借鉴意义的批判,以便在此过程中完成一次 道德的自我克服。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福柯接续了“ 序曲” 之后的工作,以其自身的方 式完成对尼采谱系学的一次“ 变奏” 。
海德格尔关于尼采艺术命题的论述

海德格尔关于尼采艺术命题的论述
海德格尔对尼采艺术命题的论述涉及到他对尼采的整个哲学体系的理解和批判。
在海
德格尔看来,尼采的艺术命题是他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一,是他对存在的一种探求和表达。
海德格尔将尼采的艺术命题分为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即“危险”和“永恒回归”。
下面将
对这两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海德格尔对尼采的艺术命题的“危险”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他认为,尼采的艺术命题
涉及到一种“超越性”的状态,即艺术家要超越现实,追求更高的境界和真理。
这种超越
性也带来了危险性。
海德格尔认为,这种超越性可能导致艺术家的脱离现实,使其陷入一
种虚无的境地。
尼采的艺术命题中的危险性体现在对现实世界的否定和对人类真实存在的
否定。
艺术家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现实和人类的根本。
这种危险性带来了对人
类生活的背离和破坏。
海德格尔指出,艺术家在追求卓越的同时也应该考虑现实的因素,
以及人类生活的根本需求。
海德格尔对尼采的艺术命题的“永恒回归”进行了分析。
他认为,尼采的艺术命题中
的“永恒回归”是一种对存在的肯定和回归。
海德格尔指出,尼采认为存在是无法改变和
逃避的,而艺术家要做的就是接受存在,回归到存在的本源。
尼采的艺术命题中的“永恒”指的是存在的真理,而“回归”则是指艺术家要回到存在的本源,感悟到存在的真理和本质。
海德格尔认为,尼采的艺术命题中的“永恒回归”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和肯定。
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表达存在的真理和本质,从而引导人们重新审视现实世界,并成为现
实世界中的伟大人物。
叶秀山尼采的道德谱系

叶秀山尼采的道德谱系•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03期•叶秀山•摘要:尼采根据他的“意志”的基本哲学思想,使经验的“道德谱系学”得到升华,进入哲学的层面。
尼采的“道德谱系学”一方面否定康德由“实践理性”悬设的绝对“善良意志”,揭示了“善—恶”的历史内容;另一方面强调“意志”作为价值的“创造者”,其本身就拥有“评判权”,而无待“上帝—神”的“最终审判”。
在这种意志哲学的基础上,尼采区分了“强者”与“弱者”两种不能转化、不能沟通的“意志”,它们具有不同的“道德谱系”。
尼采无情地鞭笞了欧洲“奴隶—弱者意志”的泛滥,揭示这种意志在“谱系”上之低下。
本文努力从哲学理论的层面,阐述尼采“道德谱系学”的内容实质,并试图指出这个学说在理论上存在的问题。
道德问题自斯宾诺莎、康德以来,进入西方哲学的核心,奥古斯丁所强调的“意志自由”得到进一步的阐发,尤其是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将“意志自由”置于他的哲学的宝塔尖上,使“意志”在哲学理论上彻底摆脱“情感—欲求”的制约,成为纯粹理性的形式,对于进一步阐发“意志”的“主动性—能动性”极具启发作用,这我们从以后叔本华、尼采的哲学思路中,已经有了深刻的印象。
“意志”具有“纯粹主动—能动性”,这是叔本华哲学的基本立足点,而在这一点上,尼采和叔本华是完全一致的,也是和康德一脉相承的。
然则,“意志”和“道德(之善)恶”又是什么关系,尼采有自己的视角。
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感到,在这个问题上,尼采比康德和他的老师叔本华推进了一步,只是他的基本思想常常为他的情绪式的挖苦讽刺,甚至义愤填膺的谩骂所掩盖,不容易清理出头绪。
这里需要冷静的分析思考,以及连贯的历史推论,才能走出他无意中设置的“迷宫”。
一道德问题的定位——道德谱系学康德把“道德”和“意志”等同起来,“善”—“恶”为“意志”的特性,而不是一种经验的“评估”。
人世间的道德评价都是相对的,只有理性的意志才是绝对的。
由意志的绝对自由,推出道德评价的意义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尼采《论道的的谱系》
【摘要】尼采用他惯用的的格言警句风格探讨了道德偏见的起源,说明了他认为的“好”“坏”的价值判断起源,批判了基督教,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等等,但我认为有些观点过于极端,也许仍存在争议,并不能被更多人接受。
但也可能有更为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尼采;道德起源;批判;宗教;现代文明
尼采,弗里德里希·威廉,19世纪末德国哲学家。
我认为,尼采不愧是一位诗人、散文家,他的语言总是充满毫无顾忌的甚至是肆无忌惮的表达,就像译者说的总是带着他惯用的格言警句的风格,这让他的哲学语言也带上了诗样的色彩,批判的的色彩,他的表达没有丝毫的保守,不像我认为的枯燥的哲学文章那样,他自信的、傲慢的、酣畅的表达着自己的观点,没有任何谦虚、谨慎。
一、尼采“好”的价值判断来源于“好”人自己
首先,尼采说写《论道德的谱系》是来探讨“我们道德偏见的起源”,他认为之前英国心理学家初探道德发生史的尝试本身就是个疑点,尼采认为他们将道德起源的地方找错了,“人们发现他们总是有意或无意的做着同一件事:就是把我们内心最龌龊的地方暴露出来,从中寻找积极的、先进的、于人类发展有决定作用的因素”。
这些英国心理学家认为“好”的价值判断来源于“好”的受益者,而非“好人”自己。
而尼采这位自信的哲学家认为“好的判断来源于“好”人自己,也就是说那些高贵的、有力的、上层的、高尚的人们判定他们自己和他们的行为是好的,意即他们感觉并且确定他们自己的行为是上等的。
”
而我认为,尼采并没有很好的在他文章中充分论述为什么“好”的价值判断是来源于“好”人自己。
他在之后的文章中则再次对英国心理学家的“好”的价值判断源于“好”的受益人的这种说法进行了否定,说它在心理分析方面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不自私的行为的功利”根本就不会被遗忘,而是越来越清晰。
但对自己的“好”的价值判断源于“好人”本身的说法只从词源学方面进行了论述,他说“最初的“好”由“高尚”“高贵”一词转化而来,而“坏”和“简朴”通用,“坏”这个字起初就是这样不屑一顾的径直把简朴的,普通的人置于高尚的对立面。
根据词源学,拉丁文中,“好”字最初用来标志贵族的、黄头发,而“坏”字最开始是用来指深肤色、黑头皮的人,、粗俗的人”。
尼采只是对自己观点从词源学方面证明“好”这个词是创造权和话语权贵族们根据自身的特征发展而来的。
因此,他认为人对“好”与“坏”价值的判断是出自对自己的社会地位等方面对自己做出的肯定判断,与他人无关。
尼采的这一论述“好”的价值判断源于好人自己,而非他人的观点没有形成理论上的有效论证。
二、人是不平等的道德哲学出发点
尼采的道德出发点是人的不平等。
这一点也是我们这些与生俱来认为人生而平等的人所不赞同的。
尼采“所有高贵的道德都产生于一种凯旋式的自我肯定,而奴隶道德则起始于对“外界”,对“他人”,对“非我”的否定:这种否定就是奴隶的创造性行动······高贵的价值评定方式则相反:这些价值是自发的产生和发展的,它只是为了更心安理得、更兴高采烈地肯定自己才去寻找其对立面”,通俗点说,即尼采认为贵族的“好”“坏”的价值判断是源于对自身高贵的肯定;奴隶“善”“恶”的价值判断源于他们对贵族的怨恨。
我认为,可能是尼采本性中有一种不平等的观念,也可能是他对社会历史的背景研究了解过分深刻,也可能是他所生活的启蒙运动后期社会并不十分民主和平等等诸多原因让他以一种人性最恶劣的底层的思考角度来做出这样的评价。
他写道“不能因为猛兽捕食羔羊而责怪猛兽”,因为那是强者的参保天性使然,这里有明显的不平等观念,我认为甚至是对“猛兽”的纵容。
他认为,弱者也希望有朝一日成为强者,但是他厌恶弱者使自己成为强者所使用的手段。
他带有讽刺意味的批判弱者想成为强者的方式,“那些被压迫者、被蹂躏着、被战胜者,他们出于无能者渴求复仇的狡猾在窃窃私语:“我们要和那些恶人有所区别,让我们做好人!所有不去侵占、不进攻、不求报的人,所有把报复全交给上帝的人,所有像我们这样隐蔽自己、避开一切罪恶,甚至很少有求于生活的人,像我们这样忍耐、谦恭、正义的人都是好人。
”“我们这些弱者的确弱,但是只要我们不去做我们不能胜任的事,这就是好”文章中尽是大篇幅的文字对这种他认为的“奴隶”“下等人”价值判断的批判嘲讽。
我认为,这也是与他的人的不平等的道德哲观点为出发点的。
译者说,尼采虽然偏袒贵族的“主人道德”,但他并不是像一向被解释的那样意在恢复“主人道德”,但我并不能完全确定这句话是真实的,因为在第一章的最后,尼采这样写道,“到此为止了吗?那些重大的理想对抗就这样被永久的搁置起来了吗?还是只不过是推迟了,长时间的推迟了?······是否有朝一日那古老的、憋闷已久的火势必会复燃成可怕得多的火焰,这难道不正是有人全心全力渴望的吗甚至有人要求,以致努力促使这一天的到来”,虽然尼采在文章中承认是基督教的奴隶道德统治世界的势力更猛,时间更长。
但从尼采讽刺的、不满的、傲慢的语言上并没有看出他是不希望贵族的“主人道德”统治世界。
三、尼采对宗教的无情批判
尼采认为的基督教是产生于“弱者”对“强者”的怨恨的,源于怨恨精神,而并非积极善意的,也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产生于“圣灵”。
尼采不仅评价基督教时采用这种强烈批判态度,对于佛教也同样如此。
“人类自身仍然在受着那些教士们的医疗方式的后果的煎熬!让我们试想某种饮食方式,试想斋戒、节制性欲、向沙漠逃循孤立······再试想,教士们的全部敌视感官的和懒惰而诡诈的形而上学,他们依据苦行僧的和使用玻璃扣而且观念固执的婆罗门的方式实行自我催眠术,以及对其根治术——虚无的、最后的、非常可以理解的普遍厌倦(或者对上帝的厌倦——渴望和上帝结成一种神秘联盟是佛教徒所渴望的虚无,涅槃——仅此而已)”在尼采的文章中可以轻而易举的看到他对任何事情的毫无顾忌及其讽刺的的批判,在上述尼采论述道德起源的过程中他同时批判了教士与佛教徒。
我认为尼采是在对古老传统的东方佛教并没有充分认知的的情况下进行批判的,只能说基督教教士是在没有完全了解佛教徒的修行方式情况下挪用了佛教徒的其修行方法,是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出现偏差。
但不能否定佛教的斋戒等修行方式。
所谓“渴望和上帝结成一种神秘联盟”,佛教中是不存在上帝的,佛教徒没有将乔达摩·悉达多神话,而认为他仍然是普通的人,只不过是证悟后的人。
四、尼采对现代文明社会的批判
尼采的讽刺与批判无处不在,他不仅批判基督教、教士,还批判启蒙运动、现代文明社会、民主。
“因为事实是欧州人正在变得渺小和平均,因为看到这种情况就感到厌倦······我们如今已不能再看到任何更伟大的东西,人还在继续走下坡路,还在变得更仔细、更温和、更狡黠、更舒适、更平庸、更冷漠、更中国式、更基督化······这是欧洲的劫难”“民主的偏见对所有追根溯源的工作施加了障碍性的影响,甚至连那个最客观的自然科学和生理学领域也不例外”。
他认为现代社会里,尽管物质财富日益增多,但人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现代文化显得非常颓废。
尼采一再用他的非理性的讽刺的诗样的语言批判一切他可以批判的东西,是纯粹的批判,并没有理性的原因分析及论述过程,他也曾说过,也许只有多年以后人们才有可能真正理解他的思想,但就我个人而言,他的批判描述实在太过激烈和抽象(但这才是他的风格所在),未能完全理解。
但也许,尼采的批判是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高尚思想境界,他的
激烈的讽刺只是为了给现代文明以警示。
对《道德的谱系》有细致的阅读,对尼采相关的思想也有较准确的理解。
行文流畅,对尼采思想的梳理尤为清晰,虽然一旦开始批评就显得单薄。
另外,尼采的思想可以说是西方思想史上首先以非理性的意志凌驾于理性之上,因此Nietzsche所作出的善与恶的判断本身是较理性论证更优先的,不宜指责尼采的观念缺乏理性辩护。
遗憾没有对众多的引述加注解标明出处,以及提供参考文献;另外,写作有几处错别字,有潦草之处。
分数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