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内招生复习课
统计学原理复习大纲

统计学原理复习提纲第一部分考试方式及考试时间1.考试时间及题型单项选择(6题×2分=12分)多项选择(4题×2分=8分)判断正误(5题×2分=10分)简答题(2题×10分=20分)计算题(3题,5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闭卷考试,可以带计算器。
2.考试成绩:平时作业和期中测验占30%(中央电大四次作业和上课测评的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70%。
(100分*30%+ X*70%大于60分,X=?)把形考的比重加大,强调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而不是把所有的精力放到期末的死记硬背上。
形成性考核成绩不及格的学生不得参加本次终结性考试。
3.复习的时候如何利用资料进行复习。
教材是最基本的复习依据。
一定要根据教学大纲和考核说明当中所规定的考试的范围认真复习和理解教材的相关内容。
然后做学习指导书和作业的题目。
大家知道每一种指标的计算公式是固定的,但是出题的形式和类型是有所变化的,平时的形成性考核作业篇幅有限,同时考试到大家的实际情况,一些经典的题都是以作业的形式给大家了。
大家在复习中会发现总做练习的题练习的数量就不够,这样你反过来在学习指导书中做相应的题目,它有足够的数量的题帮助你练习。
最后我们下发的期末复习指导,它分为考核说明和各章的复习题。
考核说明规定了你所学的内容当中哪些是属于一般的了解的,哪些是掌握的,哪些是熟练掌握的。
这样你就用这这四种复习资料就完全够了。
另外,请大家注意:在试卷的后面我们把所有的课程所涉及的常用公式都附上去了。
实际上也是课程进行考试改革的一种尝试。
统计学原理课程有它的特殊性,既有概念的理解,也有方法的掌握。
学习中更重要的是要求大家掌握方法的应用,而不是死记硬背。
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很多时候都是落到指标的计算和分析上。
相关公式的记忆不是很关键的,而在于要根据资料和研究目的进行恰当的公式选择。
在平时的四次作业中每一章重点掌握的公式以名词形式出现,其目的就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同学们对公式本身的建立和应用的理解。
统计学原理复习资料复习课程

2015年统计学原理复习要点简答题1. 举例说明统计标志与标志表现有何不同?(在学习指导:P7。
解答要点:统计标志是总体中各单位共同具有的某种属性,如产量、职工数等,标志表现是标志特征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如产量标志,标志值为50件、70件等)201 2.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有什么区别?(在学习指导:P7。
解答要点:品质标志表明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无法量化,如职工的性别、文化程度、企业的经济成分,产品的品牌等。
数量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能够量化。
如职工的工资水平、工龄、企业的职工数、总产量、劳动生产率等。
)3.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包括哪些内容?(在学习指导:P12。
解答要点: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项目、调查表、调查时间和时限、调查的组织工作等)4.举例说明调查对象、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的关系。
(在学习指导:P13。
解答要点:调查对象是应搜集其资料的许多单位的总体,由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单位也就是总体单位,它是调查对象的组成要素,填报单位也是也是调查对象的组成要素,是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
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向谁调查?由谁来提供所需资料?例如:)5.某地区对占该地区工业增加值三分之二的10个企业进行调查,你认为这种调查方式是重点调查还是典型调查?为什么?(在学习指导:P17。
解答要点:该调查属于重点调查而非典型调查。
这两者虽然都是非全面调查,但重点调查在选择对象上具有客观性,在这个案例中就是“工业增加值三分之二的10个企业”,在总量指标中却占有绝大比重,典型调查在对调查单位的选择上具有主观性,对总量指标所占的比重并没有要求,只是根据调查目的选择出来的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
)6. 什么是统计分布?它包括哪两个要素?(在学习指导:P27。
解答要点:统计分布是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把总体的所有单位按组归类并排列,形成总体中各单位在各组间的分布,又称为分配数列。
它的两个要素是:总体按某标志所分的组和各组所占的单位数)7.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运用?(在学习指导:P23-P24。
统计学原理复习重点概述

统计学原理复习重点概述本课程主要包括三部分知识。
第一部分统计基础知识第一章和第二章数据收集部分。
第二部分描述统计第二章统计数据整理部分(表格和图形法)、第三章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静态数据描述法)和动态数据描述法,即第六章时间数列分析和第八章统计指数。
第三部分推断统计第四章抽样估计和第五章假设检验和方差分析。
第一章绪论。
本章介绍统计学及相关概念,勾勒了本课程的框架结构——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
是统计的三层含义,总体、样本及指标等概念。
统计的三层含义及相互关系统计学是一门关于数据的科学,是一门关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解释和推断的科学。
(一)统计工作(统计的基本含义)即统计实践活动,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工作活动的总称。
(二)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包括各种统计报表、统计图形及文字资料等。
(三)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描述、显示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论的科学,其目的是探索事物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四)三者关系统计学和统计实践活动的关系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理论源于实践,理论又高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统计工作和统计数据是工作和工作成果关系。
统计实践活动的产生和发展三个主要的统计学派1、政治算术学派代表人物:英国的威廉·配第(1623-1687)、约翰·格朗特(1620-1674)等。
威廉·配第的代表著《政治算术》对当时的英、荷、法等国的“ 国富和力量”进行了数量的计算和比较;格朗特写出了第一本关于人口统计的著作。
他们开创了从数量方面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先例。
可以说,威廉·配第是统计学的创始人。
2、记述学派(国势学派〕代表人物:德国的康令(1606-1681)阿亨瓦尔(1719-1772;1764年首创统计学一词)他们在大学中开设“ 国势学”课程,采用记述性材料,讲述国家“ 显著事项”,籍以说明管理国家的方法。
第二学期统计学原理考前辅导

第二学期统计学原理考前辅导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考前辅导资料一. 考试复习所用教材:《统计学原理》;吴妤编着兰州大学出版社二. 考试题型介绍1.不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2.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辨析题(共2题,每题6分,共12分)4.计算题(第一题10分,第二题12分,第三题18分,共40分)三. 复习资料主要知识点1.频数的基本概念2.统计总体的概念与基本特征3.理解总体、总体单位的概念,能够正确判定某一调查中的总体与总体单位及二者的相互转化4.统计表的种类5.平均指标的概念及种类6.掌握抽样估计的含义7.理解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的概念8.理解整群抽样的含义9.在编制变量分配数列中如何确定分组10.掌握平均发展速度、定基发展速度、定基增长速度、环比增长速度的概念11.综合指数编制的方法与特点12.能够理解并区分结构相对指标与比例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概念13.理解离散系数的含义14.相关系数与标准误差的含义15.重点掌握回归分析中的系数计算式16.时期数列与时点数列的特点,可以给出相应的例子17.能够正确计算销售额指数、销售量指数、单位价格指数等18.拉式指数与派氏指数典型例题选择题1.下列属于时期数列的是()A.某商店各月末的商品库存量B.某商店各月的商品销售额C.某地区历年的人口出生数D.某地区历年的工伤死亡人数E.某地区各年年底在册职工人数时期数列具有连续、可加的特点。
因此答案为BCD2.已知A、B两个企业职工工资水平的标准差分别为5元/人、6元/人,则A、B 两个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代表性是()A.一样的B. A大于BC. B大于AD.无法判断标准差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各标志值的差异程度,还取决于平均水平高低的影响。
统计学原理复习大纲

统计学原理复习大纲第一章总论第二节统计与统计学一、统计的三种涵义(P5)1、现代涵义的统计,大于是在(20世纪初)传到中国来的。
2、统计工作,即(统计时间活动,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有关社会现象的数字资料工作的总称)。
3、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活动过程所取得的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现象的数字资料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其他资料的总称)。
4、统计学是(研究如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调查、整理和分析的原理、原则和方式方法的科学)。
二、统计工作过程和统计基本职能(P5)1、统计工作过程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资料整理、统计分析、统计资料提供和管理)等。
2、统计工作对社会的三大职能:信息、咨询和监督。
1)统计信息职能:是指统计工作者根据统计方法制度,系统地搜集、整理、分析、存贮、和传递以数量描述为特征的社会经济信息。
2)统计咨询职能:是统计工作者利用已经掌握的统计的统计信息,再进行深入综合分析和专题研究,为提供咨询建议和对策方案。
3)统计监督职能:是根据已经掌握的统计信息,及时地、准确地反映社会、经济的运行状况,以确定其是否正常,有无警情,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平稳协调发展提供统计支持。
三、社会经济统计的基本方法(P8)1、(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和综合指标法)是最为基本的方法。
1)大量观察法:要对所研究的事物足够多的单位进行观察以达到认识总体的目的。
2)统计分组法:根据事物的特点和统计研究的目的,按照一定的标志,把所研究的现象划分为不同类型的组。
3)综合指标法:利用各种综合指标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综合、概括的分析方法,它是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一。
第三节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一、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P9)1、统计总体:简称总体,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单位)的整体。
2、总体单位: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
二、统计标志与统计指标(P10)1、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的属性特征的,总体单位是标志的载体。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一、统计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统计学是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解释和应用的一门学科。
它有两个基本的原理:总体与样本的关系原理和随机现象的规律性原理。
二、数据的搜集和整理数据的搜集方法分为两类:实验法和调查法。
实验法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实验;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式进行。
数据的整理包括数据的清洗、变换和归类。
三、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常见的统计指标包括均值、中位数、众数、标准差和相关系数等。
通过这些指标,可以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得出结论。
四、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概率论是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性的一门学科。
它研究的对象包括样本空间、事件、概率和随机变量等。
在计算概率时,可以利用排列组合、条件概率和贝叶斯定理等方法。
五、概率分布和抽样分布概率分布包括离散型和连续型两类。
离散型分布包括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和几何分布等;连续型分布包括正态分布和指数分布等。
抽样分布包括正态分布、t分布和F分布。
六、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参数估计是利用样本信息来估计总体参数值的方法。
常见的点估计方法有最大似然估计和矩估计。
假设检验是根据样本信息来判断总体一些未知参数是否满足给定假设的方法。
常见的假设检验方法有单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和两样本t检验等。
七、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研究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回归分析则通过建立回归方程来研究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回归分析方法有简单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
八、统计决策理论和抽样调查统计决策理论研究如何制定最优的决策方案。
抽样调查是利用小样本来推断总体特征的方法。
常见的抽样方法有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等。
九、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常见的统计分析软件有SPSS、R和Python等。
通过这些软件,可以进行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可视化等,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统计学原理是统计学的基础课程,主要涵盖数据搜集和整理、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分析、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概率分布和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理论和抽样调查以及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等内容。
统计专题复习教案

统计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数据、变量、概率分布等;(2)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等;(3)学会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2)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引导学生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展示。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2)使学生认识到统计学在科学研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3)激发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方法;(2)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3)统计软件的使用。
2. 教学难点:(1)概率分布的计算和应用;(2)假设检验的原理和方法;(3)回归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回顾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如数据、变量、概率分布等;(2)引导学生思考统计学在科学研究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3)激发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复习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复习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方法;(2)学生自主复习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如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等;(3)学生自主学习统计软件的使用方法。
3. 课堂讲解:(1)讲解概率分布的计算和应用,如均值、方差等;(2)讲解假设检验的原理和方法,如t检验、卡方检验等;(3)讲解回归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如线性回归、多元回归等。
4.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一组数据的变化趋势;(2)学生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展示;(3)学生互相交流心得,讨论解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复习内容进行总结,梳理知识点;(2)强调统计学在科学研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3)引导学生课后继续复习和巩固统计学知识,拓展学习相关书籍和资料。
《统计学原理》复习课内容

x x
(x x)
2
f
-21 -11 -1 9 19
解:列表计算如下:
成绩(分) 人数 组中值
f
50 ~60 60 ~ 70 70 ~ 80 80 ~ 90 90以上 合计 5 9 18 12 6 50
x
55 65 75 85 95
xf
275 585 1350 1020 570 3800
x x
工人数(人)f 5 10 15 12 8 50
xf
解:列表计算如下:
产量(件) 工人数
离差
xf 250
离差平方×权 数
x 50 60 70 80 90 合计
f 5 10 15 12 8 50
解:列表计算如下:
产量(件) 工人数
离差
xf 250 600 1050 960 720
离差平方×权 数
x 50 60 70 80 90 合计
f 5 10 15 12 8 50
解:列表计算如下:
产量(件) 工人数
离差
xf 250 600 1050 960 720 3580
离差平方×权 数
x 50 60 70 80 90 合计
f 5 10 15 12 8 50
四达摩托车有限公司完成平均产量为:
x
xf f
358 0 50
71.6 ( 件 / 人)
x x
(x x)
2
f
B班英语考试平均成绩为:
x
xf f
3800 50
60 ( 分 )
解:列表计算如下:
成绩(分) 人数 组中值
f
50 ~60 60 ~ 70 70 ~ 80 80 ~ 90 90以上 合计 5 9 18 12 6 5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指标概念和作用 平均指标的种类
2、算术平均数
基本计算公式 简单算术平均数的计算 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 根据单项数列计算 根据组距数列计算
3、调和平均数
加权调和平均数的计算
4、几何平均数
简单几何平均数的计算 加权几何平均数的计算
5、众数与中位数 掌握单项数值数列的众数和中位数的含义 6、算术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的关系,会通过这个关系来判断数据的分布形态
12
第9章 相关与回归
1、相关的概念与种类
函数关系与相关关系的联系与区别 相关关系的种类和判断
2、会根据简单相关系数的数值和符号判断变量之间相关关 系的种类和程度。 3、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区别与联系; 4、拟合优度的计算:可决系数R2的含义及其计算公式; 5、最小平方(和)法:回归模型参数估计的思想; 6、回归方程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F检验和t检验)判 断; 7、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系数的解释; 重点掌握如何根据Excel回归结果分析回归方程,并利用回 归方程进行点预测。 13
循环波动
不规则变动
2、了解长期趋势预测的方法:时据扩大法; 移动平均法;最小平方法 3、了解时间序列的季节变动分析
15
第12章 指数
1、狭义指数与广义指数的含义 2、指数的分类 3、综合指数:
综合指数的含义 指数化因素和同度量因素
4、拉氏指数的特点,拉氏价格综合指数以及拉氏 数量综合指数的计算 5、派氏(帕氏)指数的特点,派氏价格综合指数 以及派氏数量综合指数的计算 6、指数体系和因素分析法,总量指标的因素分析 7、指数数列的含义及换算。
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和超几何分布);常见的 连续型分布及其期望方差(正态分布与标准正态分布) 会计算不同随机事件的概率
2、极限定理(了解)
大数定律 中心极限定理
10
第7章 抽样与参数估计
1、抽样调查的概念及特点; 2、总体、样本;总体指标(参数)与样本指标(统计量); 3、样本量和样本可能数目; 4、重复抽样与不重复抽样; 5、抽样分布:样本统计量的概率分布; 6、样本均值、样本比例、样本方差的抽样分布; 7、参数估计的一般问题:估计量估计值;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估计量优良的标准; 8、总体均值、总体比例和总体方差的区间估计; 9、影响置信区间宽度的因素分析; 在置信水平固定的情况下,样本量越多,置信区间越窄。
3、时间序列的速度分析指标
发展速度:定基与环比; 增长速度:定基与环比;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平均发展速度几何平均法求法(水平法)
14
4、计算和运用速度指标应该注意的问题:增长1%绝对值。
第11章 时间序列预测方法
1、时间序列的各个影响因素的含义
长期趋势 季节变动
第10章 时间数(序)列分析指标
1、时间序列的概念
时间序列的含义 时间序列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 时间序列的种类
2、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指标
发展水平与平均发展水平 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 时期指标的序时平均数计算;时点指标的序时平均数计算;相对数序
列和平均数序列的平均数计算
增长量与平均增长量
暨南大学内招生 《统计学(原理)》复习课
1
期末考试题型
一、判断题,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二、单项选择题,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三、填空题,10空白,每空白1分,共10分。 四、简答题,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五、计算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六、软件应用分析题,1小题,共10分。
置信区间变窄的速度不像样本量增加的速度那么快,也就是说并不是样本量增加一倍,置 信区间也变窄一半
在样本量相同的情况下,置信水平越高,置信区间越宽。 10、必要样本量的计算; 11、抽样极限误差与抽样平均误差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区别 与联系;
11
第8章 假设检验
1. 原假设与备择假设的建立; 2. 显著性水平与P值,与第一类错误的关系, 以及如何利用P值来进行决策; 3. 1-a,a,b,1-b的含义及关系; 4. 假设检验的思路和程序; 5. 双侧检验与单侧检验的判断和执行; 6. 一个总体均值、比例的单侧与双侧检验
3、统计表的含义 、结构及其种类 4、统计图的含义及其类型
6
第4章 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
1、总量指标
总量指标的含义。 总量指标的分类: 总体总量与标志总量; 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
2、相对指标:
相对指标的概念;
相对指标的表现形式; 相对指标的种类及各自最基本的计算公式。7源自第5章 平均指标和变异度指标
8
第5章——变异度指标
1、变异度指标的概念、作用和种类 2、变异度指标的计算
全距
标准差和方差
变异系数的含义、种类及计算
3、了解偏度和峰度的判断准则
9
第6章 概率与概率分布
1、概率基础(是理解后面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的 基础)
概率基本性质与基本运算 概率分布:常见的离散型分布及其期望和方差(两点
2
考试成绩计算
期末卷面成绩 x 70%+平时成绩 x 30%
考试时间是110分钟,请大家务必携带科学(学生) 计算器 结合教材全面复习,以下内容重点掌握
3
第1章 绪论
1、统计的含义 2、统计的特点 3、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
总体与总体单位;总体的特征;
总体的分类:有限总体与无限总体 标志、变异与变量 连续型变量与离散型变量联系和区别 指标与标志
4、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 5、调查误差:含义与分类;产生原因;防止和减少调查误 差的方法
5
第3章 统计整理
1、统计整理的意义和程序
统计整理的含义 统计整理的程序和过程
2、统计分组
统计分组的概念 统计分组的种类 组数与组距 数值型数据的统计分组:等距分组与异距分组,组限 与组中值计算,开口组的组距计算等
16
预祝大家考试顺利!
17
4
第2章 统计调查
1、统计调查的含义及其在统计工作中的地位 2、统计调查的基本原则 3、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
普查:含义、优缺点,适用场合;
随机抽样调查:含义以及具体的抽样方法 (简单随机、分层抽样、
整群抽样、系统抽样、多阶段抽样)及适用场合 ; 非随机抽样:含义以及具体的抽样方法(重点抽样、典型抽样、 任意抽样、配额抽样)及适用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