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泵送混凝土在高温、远距离运输条件下防止裂缝的措施
谈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

谈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裂缝,这对混凝土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都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采取一些措施来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
1.合理设计合理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降低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应该考虑到零部件的尺寸、形状及荷载大小和方向,特别是对关键部位的做法应该格外注意。
例如,加强混凝土的受力结构,使用加筋板或改变结构形式等措施,以增加混凝土的承载能力,减小裂缝出现的可能性。
2.选用合适的材料选用合适的材料是减少混凝土裂缝的关键。
可以通过增加混凝土的韧性,减小混凝土的收缩率,采用合适的级配、水泥品种等方式来降低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同时,在选择钢筋时,应该选择质量好,硬度和强度高的钢筋,以避免钢筋出现断裂而影响混凝土的整体性和承载能力。
3.控制混凝土的温度温度是影响混凝土裂缝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夏季高温和冬季低温的情况下更为明显。
因此,通过采取合适的措施来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可以有效地减少裂缝的产生。
一种常用的控制方法是:对混凝土进行适当的加热或降温处理,以防止温度过高或过低,从而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压力。
混凝土的含水量是关键的控制因素之一。
水分含量过低或过高都会引起混凝土的收缩或膨胀,加速裂缝的产生。
因此,在混凝土施工前,应该进行充分的筛选和筛选,控制适当的水分含量,混合适量的水泥和砂浆,以确保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强度。
5.减少混凝土浇注速度混凝土的浇注速度是影响混凝土裂缝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浇注速度过快,则混凝土会在内部产生大量的孔隙和裂缝,影响混凝土的整体强度和承载能力。
因此,在浇注混凝土时,应该缓慢而平稳地进行,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和开裂现象,保证混凝土的整体性和耐久性。
在进行大型混凝土结构施工时,我们应该采用多种方法来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这些措施可以减少裂缝的产生,提高混凝土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从而实现高质量的混凝土施工。
大体积混凝土防开裂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防开裂措施大体积混凝土防开裂措施,哎呀,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话题。
说起混凝土,大家脑海中是不是会浮现出那种灰乎乎、沉甸甸的东西?没错,就是它。
混凝土是建筑中的“大块头”,可一旦它开裂,那可就真是“损失惨重”了。
想象一下,楼房的墙面上忽然出现几道“蜈蚣”,简直是让人心慌慌。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咱们得聊聊那些防开裂的绝招。
咱们得了解一下,混凝土之所以开裂,常常是因为温度变化和水分蒸发。
嘿,温度一高,混凝土就像个小孩子,脾气上来了,开始“哭闹”。
所以,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给它“降降温”。
怎么降?在浇筑的时候,可以撒点水,保持湿润。
别小看这个小动作,它可是个“保命符”。
如果你浇筑的天气热得像个蒸笼,那可得加点水,保持湿润就对了。
再说了,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也得控制好,水多了,混凝土就会变得稀稀的,强度也降低,开裂的几率自然就大了。
哎呀,真是“马虎不得”。
加入一些适当的添加剂,也是个不错的主意,像是聚合物乳液啥的,它们可真是“好帮手”,能有效减少开裂的风险。
再有,就是要选择合适的骨料,碎石、沙子搭配得当,才能让混凝土更坚固,真是一点都不能马虎。
咱们说到混凝土的养护,哎呀,养护可不是“任其自然”,而是得好好照顾。
就像照顾小宝宝一样,要定时“喂水”,保持适当的湿度。
这样混凝土才能茁壮成长,不开裂。
可以在表面盖上湿麻袋、塑料薄膜,或者干脆喷点水。
这样一来,混凝土的强度提高了,开裂的几率自然就小了。
大家也别忽视了施工时的注意事项。
比如,施工时温度、湿度都得合适,别让混凝土在施工时“受寒”。
这样不但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还可能导致开裂,真是“得不偿失”。
再有,施工的时候一定要分层浇筑,太厚了容易出现“热胀冷缩”,最终开裂的风险也增加了。
咱们得给混凝土留点“呼吸空间”,让它“喘口气”。
说到这里,大家肯定觉得防开裂措施真是“麻烦多多”,但是“预防胜于治疗”嘛。
等到混凝土硬了,咱们可得用心维护,避免后续的“麻烦事”。
比如,定期检查混凝土的表面,发现裂缝及时修补,别让小裂缝变成“大问题”。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合理选择原材料:选用低水化热的水泥,如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等,以降低混凝土浇筑温度。
同时,掺加粉煤灰或高效减水剂等外加剂,减少混凝土的用水量,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可泵性,降低水灰比。
2.优化配合比:通过优化配合比,降低混凝土的收缩,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
例如,采用级配良好的骨料,控制砂率,掺加适量的膨胀剂等。
3.控制混凝土浇筑温度:在高温季节,应采取措施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如对骨料进行洒水降温,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浇筑等。
4.加强混凝土养护: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养护,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防止出现温度梯度引起的裂缝。
可以采用覆盖保温材料、洒水、喷雾等方式进行养护。
5.适当增加构造钢筋:在容易出现温度裂缝的部位,适当增加构造钢筋的数量和直径,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
6.施加外力约束:在混凝土表面施加外力约束,如加装钢板约束带、预应力钢筋等,限制混凝土的变形,防止裂缝的产生。
7.加强温度监测: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温度监测,及时掌握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变化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和调整。
综上所述,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原材料选择、配合比优化、施工方法、养护方式、构造钢筋增加、外力约束和温度监测等方面。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符合要求。
大体积砼控温措施及裂缝防治措施

大体积砼控温措施及裂缝防治措施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有很多行业都开始应用大体积混凝土来施工,但是由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温控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改善,所以阻碍了其发展脚步。
所以,施工企业要对施工材料的质量进行控制,尤其是水泥材料与粗细骨材料的质量要得到完全保证,在此基础上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裂缝出现,要注重混凝土内外温度,只有对其温度进行有效的控制,其他工作才能做的更好。
另外,施工企业要专注研究大体混凝土控温措施,为减少资源的浪费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控温措施;裂缝;防治措施1控制混凝土的出机温度和浇筑温度为了减低大体积混凝土总温升和减少结构的内外温差,控制出机温度和浇筑温度同样重要。
对于出机温度的控制,根据搅拌前混凝土原材料总的热量与搅拌后混凝土总热量相等的原理,得到的混凝土出机温度的理论计算公式可以得知,混凝土的原材料中石子的比热较小,但其在1 m3混凝上中所占的重量较大;水的比热最大,但它的重量在1 m3混凝土中只占一小部分。
因此,对混凝土出机温度影响最大的是石子及水的温度,砂的温度次之,水泥的温度影响很小。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对混凝土进行保湿和保温养护是重要的,进行蓄水养护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混凝土终凝后,在其表面蓄存一定深度的水,具有一定的隔热保温效果,这样可延缓混凝土内部水化热的降温速率,缩小混凝土中心和混凝土表面的温差值,从而可控制混凝土的裂缝开展。
此外,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拆模后,宜尽快回填土,用土体保温避免气温骤变时产生有害影响,亦可延缓降温速率,避免产生裂缝。
2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裂缝产生原因可分为两类:一是由外荷载引起的结构性裂缝,包括常规结构分析中的主要应力和其它的结构次应力造成的受荷裂缝。
二是由温度应力和混凝土自收缩引起的非结构性裂缝,包括温度、湿度、收缩、膨胀和不均匀沉降等引起。
本文主要浅析非结构性裂缝形成的原因。
2.1 内部温度应力引起的裂缝(温度裂缝)大体积混凝土与地基浇筑初期,水泥水化产生大量的水化热,达到502.42 j/g,1}3天内放出的热量约是总热量的50%,因混凝土是热的不良导体,水化热积聚在混凝土内部,使其内部温度急剧上升,混凝土内部形成的中心温度高,热膨胀大,故靠近中心处产生压应力,远离中心处产生拉应力,这种温差引起的拉压应力一旦超过钢筋混凝土的极限抗拉或抗压强度就会产生裂缝;另外,在拆模前后,表面温度降低很快,造成了温度陡降,也会导致裂缝的产生。
大体积混凝土控制温度和收缩裂缝技术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控制温度和收缩裂缝技术措施1、降低水泥水化热和变形(1)选用低水化热或中水化热的水泥品种配制混凝土,如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水泥、复合水泥等。
(2)充分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减少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水泥用量。
(3)使用粗骨料,尽量选用粒径较大,级配良好的粗细骨料,控制砂石含泥量,掺加粉煤灰等掺和料或掺加相应的减水剂、缓凝剂、改善和易性、降低水灰比,以达到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的目的。
(4)在基础内部预埋冷却水管,通入循环冷却水,强制降低混凝土水化热温度。
(5)在拌合混凝土时,掺入适量的微膨胀剂或膨胀水泥,使混凝土得到补偿收缩,减少混凝土的温度应力。
2、降低混凝土温度差(1)选择比较时宜的气温浇筑混凝土,尽量避开炎热的天气浇筑,夏季可采用低温水或冰水搅拌混凝土,可对骨料喷冷水雾或冷气进行预冷,或对骨料进行覆盖或设置遮阳装置避免日光直晒,运输工具如具备条件也应搭设避阳设施,以降低混凝土伴和物的入模温度。
(2)掺加相应的缓凝型减水剂,如木质素磺酸钙等。
(3)在混凝土入模时,采取措施改善和加强模内的通风,加速模内热量的散发。
3、加强施工中的温度控制(1)在混凝土浇筑之后,做好混凝土的保温保湿养护,缓缓降温,充分发挥徐变特性,降低温度应力,夏季应注意避免暴晒,注意保湿,冬期应采取保温覆盖,以免发生急剧的温度梯度发生。
(2)采取长时间的养护,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延缓降温时间和速度,充分发挥混凝土的“应力松弛效应”。
(3)加强测温和温度监测与管理,实行信息化控制,随时控制混凝土内的温度变化,内外温差控制在25℃以内,及时调整保温及养护措施,是混凝土的温度梯度和温度不致过大,以有效控制有害裂缝的出现。
(4)合理安排施工程序,控制混凝土的浇注过程中均匀上升,避免混凝土伴和物堆积过大高差,在结构完成后及时回填土,避免其侧面长期暴露。
(5)采取分层、分块浇筑大体积混凝土,合理设置水平或垂直施工缝,或在适当位置设置施工后浇带。
防止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相关措施

防止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相关措施(通用版)防止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相关措施:1、设计措施1)跳仓施工最短时间间隔控制在7-10天之内。
2)分仓块的施工缝采用钢板止水带,严格确保施工质量,达到全长度的密实连接。
3)水泥成分应优先采用发热量少的品种,严格控制骨料的含泥量,在满足施工和易条件下,降低砼的单位用水量,严格控制水泥用量,可采用60天的强度。
4)施工中应控制拆模时间,一般来说越晚越好,拆模后应立即掩盖,防止暴晒和风吹,并要求不少于15天的湿养护期。
5)加强保温保湿养护,预防寒流袭击,采用塑料膜+土工布或棉毡的做法,每天降温1-2℃。
6)施工全过程应加强技术管理,应有详细的施工记录,实行严格责任制。
7)构件中埋设管线的部位,应在与预埋管线相垂直的上下两面布置8-12@200的钢筋网片带作为抗裂构造要求。
2、原材料与配合比控制措施1)选择良好级配的骨料,严格控制砂石含量,砂石含量超标的严禁使用。
2)严格按配合比施工,所有商品砼必须使用同一品种、同一标号的水泥、外加剂和掺合料也要使用同一品种。
砂石料也要尽量统一。
3)应选用质量稳定、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4)混凝土拌合物的稠度,应在搅拌地点和浇筑地点分别取样检测,每个台班不应少于1次,评定时应以浇筑地点的为准。
3、施工技术控制措施1)所有承台与底板交界处,应做成大圆弧角或小斜坡,以此来减小应力集中对底板的影响。
2)浇筑砼之前,模板(砖胎模、预制板)内的各种垃圾和钢筋上的油污等杂物,应全部清除干净。
3)木模板(砖胎模)应浇水加以湿润,但不允许留有积水;若有积水,应实际进行清理。
木模浇水湿润后,模板中尚未胀密的缝隙应贴严,施工缝接头处的钢丝网及孔洞应做到事前检查补漏,以防漏浆和炸模。
金属模板中的缝隙和孔洞也应予以封闭。
4)对于有预留洞、预埋件和钢筋密集的部位,应预先制定好相应的技术措施,确保顺利布料和振捣密实。
在浇筑砼时,应经常留心观察,当发现砼有不密实等现象,应立即采取相关措施,保证构件中砼的密实度。
如何预防大体积混泥土裂缝

如何预防大体积混泥土裂缝引言混泥土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但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裂缝的问题,尤其是大体积混泥土结构。
本文将介绍如何预防大体积混泥土裂缝的方法,以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1. 控制混凝土的收缩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会发生收缩,这是导致混凝土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控制混凝土的收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使用含有减缩剂的混凝土,减少混凝土的收缩 - 在混凝土表面覆盖塑料薄膜,防止水分蒸发过快,减缓混凝土的干燥收缩- 在混凝土浇筑后及时进行养护,保持适当的湿度,减少混凝土收缩的幅度2. 控制温度变化温度变化也是导致混凝土裂缝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温度变化会引起混凝土的体积变化,导致应力集中,从而产生裂缝。
为了控制温度变化:- 在混凝土浇筑前,考虑结构的设计,合理设置伸缩缝和控制缝,以允许混凝土在温度变化时进行自由膨胀和收缩 - 采用保温措施,如在混凝土表面覆盖绝热材料,减缓温度的变化 - 在混凝土浇筑后,及时进行养护,防止混凝土表面过快的温度变化3. 加强结构的支撑和抗压能力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加强结构的支撑和抗压能力是预防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方法和注意事项: - 在混凝土模板中设置足够的支撑和脚手架,确保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支撑 - 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混凝土配合比,以提高混凝土的抗压能力 -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可以考虑采用钢筋加固的方法,增强结构的承载能力4. 检测和修复裂缝即使采取了预防措施,有时仍然无法完全避免混凝土裂缝的发生。
及早检测和修复裂缝,可以防止裂缝进一步扩大,并保持结构的稳定性。
以下是一些建议: -定期检查混凝土结构,特别是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注意观察是否出现裂缝 - 对于发现的裂缝,及时进行修复,可以采用填充、修补和加固等方法 - 如果发现裂缝较大或结构受到严重影响,应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进行详细的评估和修复结论预防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是建筑施工中的重要任务之一,不仅关系到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还可以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如何防止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如何防止裂缝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要求比较高,特别在施工中要防止混凝土产生裂缝。
因此需要从原材料、施工技术等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大体积混凝土顺利施工。
现将工作中的做法和措施介绍如下:一、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1.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热量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量,当混凝土内部与表面温差过大时,就会产生温度应力和温度变形,当这种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内外的约束力时,就会产生裂缝。
2.内外约束条件的影响大体积钢筋混凝土与地基浇筑在一起,当温度变化时,受到下部地基的限制,因而产生外部约束力。
当混凝土温度下降,会产生较大的拉应力,若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混凝土会产生垂直裂缝。
3.外界气温变化的影响混凝土浇筑温度与外界气温有直接关系。
外界气温越高,浇筑温度也越高。
当外界温度下降快时,会大大增加外层与内部混凝土的温度梯度。
从而产生温差和温度应力,使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
4.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在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随着混凝土的继续干燥会出现干燥收缩。
而表面比中心干燥的快,因而在表面产生拉应力而出现裂缝。
二、为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应采取如下措施1、泵送混凝土水灰比控制在0.6以下,混凝土塌落度应根据配合比要求严格控制,塌落度的增加应通过调整砂率和掺用减水剂解决,严禁在现场随意加水来增加塌落度,塌落度应控制在100~140㎜为宜。
2、搅拌后的混凝土及时运抵现场并入模浇筑。
在运送过程中,要防止混凝土离析、塌落度变化等现象,如发生离析现象,必须进行人工二次拌和后方可入模。
3、混凝土振动棒的操作要做到“快插慢拔”,在振捣过程中,宜将振动棒上下略有抽动,使上下振动均匀。
每点振动时间一般为20~30s为宜,但还应视混凝土表面呈水平不在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及表面泛出灰浆为准。
分层浇筑时,振动棒应插入下层50㎜左右,以消除两层之间的接缝。
4、混凝土的养护。
为了保证新浇筑的混凝土有适宜的硬化条件,防止在早期由于干缩而产生裂缝,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要在12h内加以覆盖,并蓄水20㎝养护不少于3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体积泵送混凝土在高温、远距离运输条件下底板施工
防止裂缝的措施
基础底板泵送商品混凝土在夏季高温施工、远程运输(≥35km)条件下,通过严格控制混凝土温度、降低内外温差等技术措施,可以预防收缩缝,减少坍落度损失、延缓凝结时间,确保顺利泵送和浇筑质量。
1 、工程特点
①一次连续浇筑,不留施工缝。
②混凝土运输距离远。
从搅拌站到施工现场≥30km,且道路交通拥挤,时有道路堵塞,在通行相对正常的情况下,混凝土运达现场约需1.0~1.5h。
③施工期间环境温度高(日最高温度达33℃)。
④结构体积大,施工技术要求高。
根据这些特点,除必须满足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要求外,关键是确保混凝土的可塑性,控制混凝土的最高温升及其内外温差,防止结构出现有害裂缝。
2、施工技术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由外荷载引起的裂缝的可能性很小,而混凝土硬化期间水化过程释放的水化热和浇筑温度所产生的温度变化和混凝土
收缩的共同作用,由此产生的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是导致结构出现裂缝的主要因素。
因此,主要采用减少水泥用量以控制水化热,降
低混凝土出机温度以控制浇筑温度,并采取保温养护等综合措施来限制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升及其内外温差,控制裂缝并确保高温情况下顺利泵送和浇筑。
2.1 限制水泥用量降低混凝土内部水化热
(1)选择水泥。
选用水化热较低的P.S.42.5矿渣硅酸盐水泥。
其早期的水化热与同龄期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相比,3d的水化热约可低3 0%。
(2)掺加磨细粉煤灰。
在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掺加粉煤灰75kg,改善了混凝土的粘聚性和可泵性,还可节约水泥50kg。
根据有关试验资料表明,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每增减10kg,其水化热引起混凝土的温度相应升降1~1.2℃,因此可使混凝土内部温度降低5~6℃。
(3)选用优质外加剂。
为达到既能减水缓凝,又使坍落度损失小的要求,经比较,最后选用了上海产效果明显优于木钙的E.A—2型缓凝减水剂,可减少拌和用水10%左右,相应也减少了水泥用量,降低了混凝土水化热。
(4)充分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
实践证明,掺优质粉煤灰混凝土后期强度较高,在一定掺量范围内60d强度比29d约可增长20%左右。
同时按《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GBJ 146— 90 )》,地下室内工程宜用60d龄期强度的规定。
为了进一步控制温升,减少温度应力,
根据结构实际承受荷载情况,征得设计单位同意,将原设计混凝土2 8d龄期C30改为60d龄期C30(即用28d龄期C25代替设计强度),这样可使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减少50kg,混凝土温度相应随之降低5~6℃。
(5) 综合上述因素,考虑高温和远距离运送造成的坍落度损失较大,取出机坍落度18±2cm,水泥用量控制在370kg/m.3以下。
降低水泥用量可降低混凝土温度16~18℃。
2.2 用原材料降温控制混凝土出机温度
根据搅拌前混凝土原材料总热量与搅拌后混凝土总热量相等的
原理,可求得混凝土的出机温度T,说明混凝土的出机温度与原材料的温度成正比,为此对原材料采取降温措施:①将堆场石子连续浇水,使其温度自浇水前的56℃降至浇水后的29℃,且可预先吸足水分,减少混凝土坍落度损失;②黄砂在钱塘江码头起水时,利用江水淋水冷却,使之降温。
③虽混凝土中水的用量较少,但它的比热最大,故在搅拌用水内预先加入冰块,使水温由30℃以上降到20℃左右。
这样一来,经计算出机温度T为32.8℃,37次实测的平均实测值33.2℃,送达现场的实测温度为34.60℃,从而使入模温度大为降低。
2.3 保持连续均衡供应控制混凝土浇筑温度
(1)为了紧密配合施工进度,确保混凝土的连续均匀供应,经过周密的计算和准备,可以安排两个搅拌站同时搅拌,并配备足够数量
的运输车和两只移动泵,在施工期间始终保持了稳定的供应强度,基本上做到了泵不等车、车不等泵,未发生过一次由于相互等待而造成堵泵现象。
(2)为不使混凝土输送管道温度过高,在管道外壁四周用麻袋包裹,并在其上覆盖草包并反复淋水、降温。
(3)考虑混凝土的水平分层浇筑装拆管道过于频繁,施工组织工作难于实施,故采取斜面分层浇筑,错开层与层之间浇筑推进的时间以利下层混凝土散热,但上下层之间严格控制,不得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不得出现施工“冷缝”。
由于泵送混凝土的浆体较多,在浇筑平仓后用直尺刮平。
约间隔1~2h,用木蟹打压两次,以免出现表面收水裂缝。
(4)若施工面积较小,可在上方搭设凉棚,避免阳光直晒。
2.4 加强混凝土保湿保温养护
混凝土抹压后,当人踩在上面无明显脚印时,随即用塑料薄膜覆盖严实,不使透风漏气、水分蒸发散失并带走热量。
且在薄膜上盖两层草包保湿保温养护,以减少混凝土表面的热扩散,延长散热时间,减少混凝土内外温差。
经实测混凝土3天内表面温度在48~55℃之间,且很少发现混凝土表面有裂缝情况。
2.5 通过监控及时掌握混凝土温度动态变化
(1)温度监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掌握混凝土内部的实际最高温升值和混凝土中心至表面的温度梯度,保证规范要求的内部与表面的温差小于25℃及降温速率。
(2)温度是直接关系整个混凝土基础质量的关键。
为了客观反映混凝土温度状况,进行原材料温度、出机温度、入模温度、自然温度、覆盖养护温度、混凝土内部温度等6个项目的测试,便于及时调整温控措施。
(3)基础的混凝土按不同平面部位和深度均匀布置测温点,由专人负责连续测温一周,按不大于规范规定每4h测1次的频度连续测温。
3、效果及结论
(1)由于采用了“双掺技术”(缓凝减水剂和磨细粉煤灰),延缓了凝结时间,减少了坍落度损失,改善了混凝土和易性和可泵性。
使得混凝土在高温、远距离运送条件下仍能顺利泵送,也未发生堵泵。
(2)混凝土出机温度和入模温度共实测37次,原材料温度测试2 0次,混凝土内外温度连续测一周,混凝土中心最高温度出现在浇注后的3~4d之间,与文献介绍的一致。
内外温差仅为1 5℃,且低于规范规定不得大于25℃的要求。
(3)经各有关单位的严格检查和近年来的使用,未发现有害裂缝(仅表面有个别收水裂缝)。
混凝土密实平整光洁,无蜂窝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