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计算题经典例题电子教案
化学计算中的应用教学案(含解析)高中全册化学教学案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专题10守恒法在中学化学计算中的应用一切物质的组成与转化均遵循着“守恒〞规那么,守恒关系不随微粒的组合方式或者者转化历程而改变。
因此解题时可不追究中间过程,直接利用守恒关系列出等式求解或者者观察估算。
但是,有些题目中的守恒关系不明显,解题时要擅长发现题中特有的“恒等关系〞,有时还需打破常规思维才能挖掘隐含关系。
守恒法的主要类型有:一、质量守恒典例1在一密闭容器中有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响,测得反响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物质X Y Z W反响前的质量/g810121反响后的质量/g021待测9A.反响后Z的质量为9g B.反响中Y与W发生改变的质量比为1:1C.反响生成Y的质量为11g D.Z在该反响中作催化剂【答案】C【解析】X质量反响后减少,是反响物且参加反响的质量为:8g-0=8g,Y的质量反响后增加了,是生成物,且生成了21g-10g=11g,W质量反响后减少属于反响物,参加反响的质量为:21g-9g=12g,由参加化学反响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响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可知Z属于生成物,且生成的质量为:8g+12g-11g=9g,所以Z的待测质量为:9g+1g=10g。
二、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总数相等〔化合价守恒〕典例2生活中,菠菜和豆腐不宜同时食用,容易形成不溶性草酸钙〔CaC2O4〕在体内形成结石。
草酸钙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是〔〕A.+2 B.+3 C.+4 D.-2【答案】B【解析】在草酸钙〔CaC2O4〕中,钙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设:碳元素的化合价是x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2x+〔-2〕×4=0,那么x=+3价。
应选B 。
三、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电荷守恒〕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
即:阳离子物质的量(或者者浓度)与其所带电荷数乘积的代数和等于阴离子物质的量(或者者浓度)与其所带电荷数乘积的代数和。
高中化学计算题教案

高中化学计算题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化学计算中常见的计算方法以及应用技巧,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涉及化学计算中的质量、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以及计算等内容。
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复习物质的量、质量、摩尔的概念,引出化学计算的重要性和意义。
2.讲解化学计算中常见的计算方法,如质量与物质的量之间的转化、摩尔与物质的量之间的转化以及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等技巧。
3.练习:组织学生进行一定数量的化学计算题目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讲解题目解答:针对练习题目,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5.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化学计算题目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6.巩固: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继续进行化学计算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反馈:在下一节课中进行作业的批改和讲解,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重点:化学计算中的质量、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以及计算等内容。
教学难点:学生在化学计算中如何正确运用质量、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等知识,解题时如何准确判断控制变量与数据处理。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化学计算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
教学反思:在化学计算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和技巧,同时注重实际应用,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化学例题及讲解教案

高中化学例题及讲解教案
1. 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单位:mol/L);
2. 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
教案:
一、知识点概述
1. 氢氧化钠(NaOH)的化学式及摩尔质量;
2. 浓度和质量分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二、解题思路
1. 首先计算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摩尔数,再根据体积计算浓度;
2. 利用氢氧化钠的质量及水的质量计算质量分数。
三、解答过程
1. 氢氧化钠的摩尔质量为40 g/mol,因此5.0 g的氢氧化钠含有5.0/40 = 0.125 mol;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为0.125 mol / 0.25 L = 0.5 mol/L。
2. 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分数为5.0 g / (5.0 g + 250 g) = 0.0196,约为1.96%。
四、答案检查
1. 浓度计算结果符合题意;
2. 质量分数合理,氢氧化钠在溶液中占比较小。
五、知识延伸
1. 浓度的单位及换算;
2. 质量分数与体积分数的关系。
高三高中高考化学计算(学考)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试题卷案例练习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试题汇总化学计算一、阿伏加德罗常数及其计算1.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n表示物质的量,N表示微粒数。
下列各项正确的是A.标准状况下,22.4 L水中含有的水分子数是N AB.0.10 mol·Lˉ1 NaCl溶液中含有的Clˉ数是0.1 N AC.N A个O2分子的质量是16 gD.N=n·N A2.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N表示微粒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7.8 g苯含有碳碳双键的数目为0.3N AB.标准状况下,足量的Fe与2.24 L Cl2反应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3N AC.1.6 g CH4含有共用电子对的数目为0.5N AD.100 mL pH=2的新制氯水中:N(OHˉ)+2N(ClOˉ)+N(HClO)=0.001 N A3.设N A代表阿伏伽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0.9 g H2O中含有电子数为N AB.1 mol C2H6中含有6N A个共价键C.14.0 g由C2H4和C3H6组成的混合气体原子总数为3N AD.标准状况下,11.2 LCCl4所含的分子数为0.5N A4.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11.2 L H2O含有0.5 N A个水分子B.16 g O2含有N A个氧原子C.1 L 0.5 mo1・Lˉ1 BaCl2溶液中含有N A个ClˉD.标准状况下,22.4 L CO2中含有N A个碳原子5.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N A个氧分子与N A个氢分子的质量比为8∶lB.100 mL 1.0 mol·Lˉ1 FeCl3溶液与足量Cu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2 N AC.标淮状况下,11.2 L CCl4中含有C-Cl键的数目为2 N AD.N A个D2O分子中,含有10 N A个电子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标准状况下,22.4 L H2和O2的混合气体中所含的分子数为N AB.21.6 g X单质与Cl2完全反应,生成106.8 g XCl3,则X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7 C.浓度均为0.10 mol·Lˉ1的醋酸和醋酸钠溶液等体积混合后:c(CH3COOˉ)-c(CH3COOH)=2[c(H+)-c(OHˉ)]D.500 mL 0.10 mol·Lˉ1 FeSO4溶液中,Fe2+的物质的量浓度是0.10 mol·Lˉ1二、有机化学计算7.某有机物完全燃烧后,后成1 mol CO2和18 g H2O,该有机物不.可能..是A.CH2=CH2B.CH≡CH C.CH3CHO D.CH3COOH8.一定体积的某气态烃与过量氧气的混合物充分反应后恢复到原温度、压强(标准状况),混合气体体积缩小了二分之一。
人教高中化学第二册必修+选修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ppt)

B.大于0.2 g
C.小于0.2 g
D.不小于0.2 g
4. 现有氢气和氧气共10 g,点燃使之反应完全,得
到7.2 g水蒸气。则反应前氧气的质量可能是
A.0.8 g
B.3.6 g
( CD )
C.6.4 g
D.9.2 g
➢ 课时训练
5. 在托盘天平的左右两只托盘上各放盛有质量相同的
过量的稀硫酸的烧杯,天平平衡。现向左盘的烧杯中加
➢ 典型例题解析
【例1】 加热a g氯酸钾和 g氯化钾,根据质量守恒
定律可知,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 C)
A.(a+b)g
B.(a+b-c)g
C.(a-c)g
D.(b-c)g
【例2】 有A、B、C三种物质各15 g,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 应后只生成30 g D。若增加10 g C,A与C恰好完全反应。 则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为 ( A)
C.KCl
D.AlCl3
➢ 课时训练
7. 将铁、镁、铝三种金属分别放入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 放出的气体质量相同,其原因可能是
A.放入铁、镁、铝的质量相同,跟足量的盐酸反应( BD )
B.放入铁、镁、铝的质量比是28∶12∶9,跟足量的盐酸反 应
C.放入铁、镁、铝的质量比是56∶24∶27,跟足量的盐酸 反应
克?
【答案】生铁样品中含杂质4.8%, 生产100t生铁需要赤铁矿170t。
➢ 典型例题解析
【例7】 把一定质量的锌和镁分别投入足量的稀盐酸中,充
分反应后,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图中m表示氢气
的质量,t表示反应时间),则投入的锌与镁的质量比是
(
)
C
A.1∶1 C.65∶24
高中化学产率例题讲解教案

高中化学产率例题讲解教案一、例题:某实验中,化合物A 和化合物B 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产物C 和产物D。
已知在实验中,100g 的化合物A 和 150g 的化合物B 反应后得到 120g 的产物C 和 130g 的产物D。
求该反应的产率。
二、解题步骤:1. 计算产物C 的理论生成量:根据化学方程式,分子量可以得到单位物质生成物的质量。
由于题中已知的质量为120g,所以用120g 除以理论生成的质量,就可以得到反应的产率。
2. 计算产物D 的理论生成量:同理,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到实际产生的质量。
用这个质量除以理论生成质量,即可计算产率。
3. 根据实际反应的物质量和质量转化的产率,可以计算出反应的总产率。
三、详细解答:1. 计算产物C 的理论生成量:化合物C 的分子量为 M(C) = 28g/mol,产生1mol 的C 所需的物质为:M(C) = 28g/mol单位质量产生的C 为:1mol * M(C) = 28g/mol120g C 可生成的质量为:120g / 28g/mol = 4.29mol2. 计算产物D 的理论生成量:化合物D 的分子量为 M(D) = 35g/mol,产生 1mol 的D 所需的物质为:M(D) = 35g/mol单位质量产生的D 为:1mol * M(D) = 35g/mol130g D 可生成的质量为:130g / 35g/mol = 3.71mol3. 计算反应的总产率:化合物A 和 B 的总质量为 100g + 150g = 250g产生的总产物 C 和 D 的总质量为 120g + 130g = 250g反应的总产率为:(产生的总产物质量 / 反应物的总质量) * 100% = (250g / 250g) * 100% = 100% 四、结论:该反应的总产率为100%,即所有的反应物均被完全转化为产物。
高中化学练习课教案

高中化学练习课教案
主题: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概念,掌握平衡方程式的编写方法,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化学方程式平衡问题。
教学内容:
1.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概念
2. 平衡方程式的编写方法
3. 化学方程式平衡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过程:
1. 概念讲解:首先介绍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概念,让学生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在化学反应中的量之间的关系。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反应需要平衡,以及如何识别一个方程式是否平衡。
2. 编写方程式:教师示范如何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量来编写平衡方程式,引导学生一起练习编写一些简单的平衡方程式。
3. 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来解决一些涉及化学方程式平衡的问题,让他们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强化对平衡方程式的理解和掌握。
4. 总结复习: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让学生再次理清主要概念和方法。
课堂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评估方法:通过学生的练习题和课堂表现来评估他们对化学方程式平衡的掌握程度。
拓展延伸: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来观察和验证化学方程式平衡的规律。
以上是本节化学练习课的教案范本,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的教学实践。
祝教学顺利!。
化学计算教案科学版高中

化学计算教案科学版高中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将能够掌握化学计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化学实验操作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化学计算主要包括质量计算、浓度计算、反应物消耗量计算和反应产物生成量计算等内容。
在化学实验中,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可以得出丰富的化学信息。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试剂:硫酸铜、硫酸锌、硝酸铜、氢氧化钠、盐酸等;仪器:天平、容量瓶、试管、烧杯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必要的试剂和仪器。
2. 称取一定质量的硫酸铜和加入到烧杯中。
3. 用容量瓶称取一定体积的硝酸铜,并加入到硫酸铜中。
4. 观察并记录反应结果,观察是否产生沉淀等现象。
5. 计算反应的生成物的质量或体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物消耗量等数据。
6. 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
五、实验数据处理:1. 通过称量试剂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出反应生成物的质量或体积。
2. 根据反应方程式和已知数据,计算反应物的消耗量和反应产物的生成量。
3.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实验结果和涉及的化学原理。
六、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试剂的误触和飞溅。
2. 实验时要仔细操作,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3.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实验仪器和场地,保持实验室整洁。
七、实验延伸:1. 可以尝试不同试剂的反应,探索不同反应条件下的产物生成规律。
2. 可以利用化学计算方法预测反应结果,验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通过本实验的实践操作,学生将能够提高化学计算和数据处理的能力,同时培养实验观察和实验设计的能力,为深入学习化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计算例题与练习]一.化学计算的技巧一般指的是各种基本计算技能的巧用。
主要有?①关系式法,②方程或方程组法,③守恒法,④差量法,⑤平均值法,⑥极值法,⑦讨论法,⑧十字交叉法等。
一、关系式法关系式法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巧用,其解题的核心思想是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各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存在着最基本的比例(数量)关系。
【例题1】某种H和CO的混合气体,其密度为相同条件下再通入过量O2,最后容器中固体质量增加了 [ ]A.3.2 g B.4.4 gC.5.6 g D.6.4 g分析:此题宜根据以下关系式巧解:固体增加的质量即为H2的质量。
固体增加的质量即为CO的质量。
所以,最后容器中国体质量增加了3.2g,应选A。
解析此题估算即可。
解题关键是找出反应中量的关系。
【例题2】FeS2与硝酸反应产物有Fe3+和H2SO4,若反应中FeS2和HNO3物质的量之比是1∶8时,则HNO3的唯一还原产物是 [ ]A.NO2 B.NO C.N2O D.N2O3分析:此题运用氧化还原关系式计算。
反应中FeS2和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8,由于生成了Fe(NO3)3,则FeS2和被还原的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5。
设N元素的变价为x,可列以下氧化还原关系式并解析:该题关键是找出隐含的关系。
二、方程或方程组法根据质量守恒和比例关系,依据题设条件设立未知数,列方程或方程组求解,是化学计算中最常用的方法,其解题技能也是最重要的计算技能。
*【例题3】(MCE 1999—24)用惰性电极电解M(NO3)x的水溶液,当阴极上增重a g时,在阳极上同时产生bL氧气(标准状况),从而可知M的原子量为 [ ]分析:方程或方程组法是最常用最不易出错的化学计算方法。
阴阳两极的电极反应:阴极:4Mx++4xe=4M阳极:4xOH--4xe=2xH2O+xO2↑设M的原子量为y正确答案是C。
【例题4】有某碱金属M及其相应氧化物的混合物共10 g,跟足量水充分反应后,小心地将溶液蒸干,得到14 g无水晶体。
该碱金属M可能是 [ ]A.锂B.钠C.钾D.铷(锂、钠、钾、铷的原子量分别为:6.94、23、39、85.47)分析:碱金属及其氧化物跟水反应的反应式关系分别是:2M+2H2O=2MOH+H2↑M2O+H2O=2MOH 此题有多种解法。
有以下特殊解法:设M的原子量为x解得 42.5>x>14.5分析所给锂、钠、钾、铷的原子量,推断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是B、C。
三、守恒法化学方程式既然能够表示出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物质的量、质量、气体体积之间的数量关系,就必然能反映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电荷数、得失电子数、总质量等都是守恒的。
巧用守恒规律,常能简化解题步骤、准确快速将题解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题5】某烃0.1mol,与在标准状况下为20 L的氧气(过量)充分反应后,迅速将混合气体通入足量Na2O2粉末中,在一定设备中使气体完全反应,此时粉末增重15 g。
经处理后得到气体14.4 L(标准状况)。
该烃能使溴水褪色,试通过计算求出该烃的分子式,并写出可能的结构简式。
此题解法颇多,运用守恒法妙解解:设该烃的分子量为M经分析可推断14.4 L气体均为氧气。
根据质量守恒:解得M=70所以该烃化学式为C5H10。
因为该烃能使溴水褪色,故为烯烃。
戊烯共有5种可能的结构简式:①CH2=CH—CH2—CH2—CH3②CH3—CH=CH—CH2—CH3*【例题6】酸雨是因为过度燃烧煤和石油,生成的硫的氧化物与氮的氧化物溶于水生成硫酸和硝酸的缘故。
某次雨水的分析数据如下:[Cl-]=6.0×10-6mol/L[Na+]=3.0×10-6mol/L则此次雨水的pH大约为 [ ]A.3 B.4 C.5 D.6此题结合环保考查化学计算,解题关键是我们应根据雨水中阴、阳离子所带负、正电荷守恒(溶液呈电中性)解析,建立解题思维根据电荷守恒:pH=-lg[H+]=5-lg8≈4此题的正确答案为B。
四、差量法找出化学反应前后某种差量和造成这种差量的实质及其关系,列出比例式求解的方法,即为差量法。
其差量可以是质量差、气体体积差、压强差等。
差量法的实质是巧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巧用。
此法的突出的优点是:只要找出差量,就可求出各反应物消耗的量或各生成物生成的量。
【例题7】(TCE 1995—15)加热碳酸镁和氧化镁的混合物mg,使之完全反应,得剩余物ng,则原混合物中氧化镁的质量分数为 [ ]此题宜用差量法解析:设MgCO3的质量为xMgCO3 gO+CO2↑混合物质量减少应选A。
【例题8】150℃时,将1L混合烃与9L氧气混合,在密闭容器内充分燃烧,当恢复至150℃,体积恒定时,容器内压强增大8%,则该混合烃的组成是 [ ]A.甲烷与乙烷体积比是1∶4B.丙炔与乙炔体积比是1∶4C.乙烯与丁烷体积比是1∶4D.乙烯与丁烯体积比是1∶4分析:此题考查思维的灵活性及严密性。
宜运用差量法解析。
应注意:①150℃时水呈气态,②容器内压强增大8%即为气体物质的量增大8%。
设此混合烃的平均分子组成为CxHy根据氢原子数判断,选项A、B可排除。
运用十字交叉法,推断C、D中哪个选项符合题意?此题正确答案为D。
运用差量法求出组成中平均氢原子数是7.2,是解题关键。
五、平均值法平均值法是巧解方法,它也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思维和解题断MA或MB的取值范围,从而巧妙而快速地解出答案。
【例题9】由锌、铁、铝、镁四种金属中的两种组成的混合物10 g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为11.2 L,则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 [ ]A.锌B.铁C.铝D.镁分析:此题可运用平均值法巧解。
各金属跟盐酸反应的关系式分别为:Zn—H2↑ Fe—H2↑2Al—3H2↑ Mg—H2↑若单独跟足量盐酸反应,生成11.2LH2(标准状况)需各金属质量分别为:Zn∶32.5g;Fe∶28 g;Al∶9g;Mg∶12g。
其中只有铝的质量小于10g,其余均大于10g,说明必含有的金属是铝。
应选C。
*【例题10】含有杂质的乙烯2.8 g,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时,充分反应后用去氢气0.25 g,则乙烯中所含杂质可能是[ ]A.乙炔 B.1,3-丁二烯C.丙烷 D.甲烷分析:此题考查有机物分子式的确定,解析此题的思路是可运用反应量平均值法解析由于2.8 g纯乙烯加氢消耗氢气质量为0.20g,已知2.8g样品气体加氢用去氢气0.25g,说明2.8g杂质加氢消耗氢气质量必大于0.25g。
丙烷、甲烷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正确答案是A。
【例题11】现有某氯化物与氯化镁的混合物,取3.8g粉末完全溶于水后,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后得到12.4 g氯化银沉淀,则该混合物中的另一氯化物是 [ ]A.LiCl B.KClC.CaCl2 D.AlCl3分析:若3.8g纯MgCl2生成AgCl沉淀的质量为:说明3.8g纯净某氯化物所生成AgCl沉淀质量必大于12.4 g。
即1molCl-所结合其它金属阳离子质量应小于12 g(Mg2+质量)。
因为1molCl-所结合Li+、K+、Ca2+Al3+质量分别为7g、39g、20g、9g。
所以LiCl、AlCl3为可能。
选A、D不正确。
因为:1molCl-结合Li+、Al3+的质量小于12g并不是充分必要条件,还必须分别严密计算3.8gLiCl、3.8gAlCl3分别生成AgCl沉淀的质量是否大于12.4g。
3.8gLiCl生成AgCl沉淀质量为:3.8g lCl3生成AgCl沉淀质量为:所以只有A选项符合题意。
此题既考查思维的敏捷性,又考查思维的严密性。
六、极值法巧用数学极限知识进行化学计算的方法,极值法即化学与数学极限运算的结合的方法。
*【例题12】有一系列α-氨基酸按如下特点排列:该同系列中所含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值接近 [ ]A.32.0% B.46.6%C.85.7% D.92.3%分析:此题欲求w(C)的最大值,明显为求极值问题。
仔细审题,认真分析此一系列α-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此题可以用极限法求碳元素质量分数的最大值。
该同系列通式为:若n→∞正确答案为C。
七、十字交叉法若用A、B分别表示二元混合物两种组分的量,混合物总量为A+B(例如mol)。
若用xa、xb分别表示两组分的特性数量(例如分子量),x表示混合物的特性数量(例如相对平均分子质量)则有:十字交叉法是二元混合物(或组成)计算中的一种特殊方法,它由二元一次方程计算演变而成。
若已知两组分量和这两个量的平均值,求这两个量的比例关系等,多可运用十字交叉法计算。
使用十字交叉法的关键是必须符合二元一次方程关系,能列出二元一次方程。
它多用于下列计算?(特别要注意避免不明化学涵义而滥用。
)①有关两种同位素原子个数比的计算。
②有关混合物组成及平均式量的计算。
③有关混合烃组成的求算。
④有关某组分质量分数或溶液稀释的计算等。
【例题13】已知自然界中铱有两种质量数分别为191和193的同位素,而铱的相对平均原子质量为192.22,这两种同位素的原子个数比应为 [ ]A.39∶61 B.61∶39C.1∶1 D.39∶11分析:此题可列二元一次方程求解,但运用十字交叉法最快捷:【例题14】一定量的乙醇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燃烧,得到CO、CO2和水的总质量为27.6g,若其中水的质量为10.8g,则CO的质量是 [ ]A.1.4g B.2.2gC.4.4g D.在2.1g和4.4g之间分析:此题考查有机物的不完全燃烧,解析过程中可运用十字交叉法:(方法一)CO与CO2总质量:27.6g-10.8g=16.8g生成CO、CO2共0.2 mol×2=0.4 molm(CO)=28 g/mol×0.05 mol=1.4 g答案:A另一种解法:(方法二)列关系式C2H5OH——3H2O1mol54 gx10.8g解得x=0.2mol设0.2 mol乙醇不充分燃烧,生成CO、CO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y、z则CO质量为:28g/mol×0.05 mol=1.4g还有其他解法。
【例题15】右图中横坐标表示完全燃烧时耗用可燃气体X(X=A、B、C)的物质的量n(X),纵坐标表示消耗O2的物质的量n(O2),A、B是两种可燃性气体,C是A和B图6-1的混合气体,则C中n(A)∶n(B)为[ ]A.2∶1 B.1∶2C.1∶1 D.任意比分析:仔细地观察图示,认真地分析数据,分析图象可以看出:1molA完全燃烧消耗0.5 molO21molB完全燃烧消耗2 molO21molC(C是A、B混合气)完全燃烧消耗1molO2可以利用1mol气体燃烧耗O2进行十字交叉计算:应选A此题较全面地测试了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