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秦巴山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研究_以湖北省竹溪县为例_李胜坤

合集下载

竹溪县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及空间分布特征_李胜坤_张毅_闫欣_曹娟

竹溪县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及空间分布特征_李胜坤_张毅_闫欣_曹娟
湖北 省 水 土 流 失 面 积 广,鄂 西 北、鄂 西 南 山 区 尤 其 严 重 。 《竹 溪 县 土 地 利 用 总 体 规 划 》指 出 ,竹 溪 县 水 土流失问题趋于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16.9万 hm2, 占土地 总 面 积 的 51%。 水 土 流 失 会 使 土 壤 结 构 劣 化、肥力下降,同时 也 会 使 河 床 淤 高、库 塘 淤 塞,威 胁 城 镇 安 全 ,阻 碍 经 济 社 会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 本 文 运 用 景 观生态学理论与核密度估计方法对竹溪县农村居民 点空间分布特 征 进 行 研 究,结 合 GIS 技 术 着 重 分 析 影响农村居民点空 间 分 布 的 地 形、耕 种 环 境 因 素,以 期为该县的空间结构优化提供研究基础。
竹溪县2009年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1∶10 000)、 竹溪县数字高 程 模 型 (DEM)数 据、十 堰 市 统 计 年 鉴 (2010年)、《竹 溪 县 土 地 利 用 总 体 规 划 (2010—2020 年 )》等 。 1.3 研 究 方 法 1.3.1 景观生态学 方 法 景 观 生 态 学 中,景 观 指 数 是 指 能 高 度 浓 缩 景 观 格 局 信 息 ,反 映 其 结 构 组 成 和 空 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 简 单 定 量 指 标 。 [13] 本 文 运 用 景观指数来表征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格局特点。结合 前人研究 时 [7,9] 选取 的 景 观 指 数 并 结 合 竹 溪 县 实 际 , 选 取 斑 块 面 积 (CA)、斑 块 所 占 景 观 面 积 比 例 (PLAND)、斑 块 个 数 (NP)、平 均 斑 块 形 状 指 数 (MSI)、平 均 斑 块 面 积 (MPS)、斑 块 面 积 标 准 差 (PSSD)、面 积 加 权 平 均 斑 块 分 维 数 (AWMPFD)等 指 数 对 农 村 居 民 点 的 规 模 、形 状 进 行 分 析 。 景 观 指 数 的 计算公式和含义见资料 。 [14-15] 1.3.2 核 密 度 估 计 核 密 度 估 计 是 在 空 间 分 析 中 运

基于自然特征的湖北省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分析

基于自然特征的湖北省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分析

基于自然特征的湖北省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分析胡卫华;高涛【摘要】[目的]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分析对合理规划农村建设用地,布局农村居住点,指导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文章基于湖北省自然环境特征,从市域和县域尺度,采用平均最邻近比率、平均分布密度和乡村聚落平均人数系统分析该省乡村聚落格局分布特征.[结果](1)湖北省乡村聚落整体呈集聚分布,集中分布于中东部地区,交通便利,水域条件优越,气候温和的地区集聚,总体上呈现\"东密西疏\"的特征.(2)中东部地区主要分布在孝感市和黄冈市,孝感市云梦县、应城市、孝昌县,黄冈市团风县和浠水县的乡村聚落分布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各县.其中云梦县最高,为0.447个/km2.西部地区乡村聚落分布密度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其中老河口市分布密度最高,为0.21个/km2.(3)各省级直管地区乡村聚落分布密度差异较大,乡村聚落的规模各异.其中孝感市的分布密度最高为0.328个/km2,其次是天门市,平均分布密度为0.289个/km2,但聚落规模较小.神农架林区以发展林业为主,乡村聚落分布密度仅为0.021个/km2.[结论]基于湖北省自然地理特征,中东部地区乡村聚落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逐步向农业产业化迈进.针对乡村聚落规模比较小的地区,向中心村集聚,提高资源利用率.【期刊名称】《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年(卷),期】2018(039)010【总页数】6页(P143-148)【关键词】乡村聚落;自然特征;空间格局;湖北;资源利用率【作者】胡卫华;高涛【作者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武汉 430205;南京工业大学, 江苏南京 211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28.5;K901.80 引言建设美丽乡村,是党中央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陕南秦巴山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陕西省汉中市为例

陕南秦巴山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陕西省汉中市为例


要:以陕南汉中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 GI
S 空间分析和点模式分析等 方 法,研 究 了 陕 南 秦 巴 山 区 乡 村 聚 落 的 空
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自然因素和社会因 素 对 乡 村 聚 落 空 间 分 布 的 影 响。 研 究 表 明:汉 中 市 乡 村 聚 落 集 中 分 布 在 中
东部地区,呈西北—东南向的椭圆分布;聚落为集聚分布模式,且区域分异明显;聚落分布中部密,南北疏,呈现从中东
t
hane
l
l
i
t
i
c
a
ld
i
s
t
r
i
bu
t
i
onf
r
omno
r
t
hwe
s
tt
os
ou
t
he
a
s
t;t
hed
i
s
t
r
i
bu
t
i
onpa
t
t
e
rnwa
sc
l
us
t
e
ri
nt
he
p
spa
c
eandt
her
eg
i
ona
ld
i
f
f
e
r
en
t
i
a
t
i
onwa
sobv
i
ous;t
hedens
i
t
fs
e
t
t
l
emen
edby
ve
r
s,t
r
a
f
f
i
candcu

基于GIS的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亚者造祖村为例

基于GIS的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亚者造祖村为例

基于 GIS的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亚者造祖村为例摘要:运用ArcGIS10.5空间分析工具对亚者造祖村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情况与自然、区位、社会等方面的优势或劣势存在着凝聚或分散的关系。

关键词:亚者造祖村传统村落空间格局 GIS1、研究背景及相关概念近年来,国家对于传统村落方面的研究越来越重视。

2012年,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以彰显传统村落所蕴含的文明价值和传承意义。

传统村落,亦称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为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应予保护的村落[2]。

空间格局,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是人们对自然与人居环境的认知方式和改造方式的直接体现[3]。

2、研究对象及概况2.1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区域为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白马藏族乡下辖行政村亚者造组村(图1)。

2016年12月9日,亚者造祖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8年5月,被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中国传统村落[4];2019年12月31日,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0年6月10日,入选2020年四川省乡村旅游重点村[5]。

2.2研究区概况2.2.1地理条件亚者造祖村位于白马藏族乡西北部,距离乡政府20公里,隶属于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

该村位于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内,处于绵阳至九寨沟线路上,东临九寨沟,西接王朗自然保护区,南与黄龙接壤,村落与新省道205间有夺补河相连接,背山面水,环境优美,区域位置得天独厚。

2.2.2自然环境条件气候,该村地处高寒冷低温带气候,年平均气温约8至12摄氏度,全年无霜期短,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降水充沛,主导风向为西北风。

水文,该村水文条件较好,涪江源头“夺补河”自西向东从村落穿过,汇聚于水牛家水库[6]。

2.2.3社会发展亚者造祖村村域面积130平方公里,农村社(组)呈散点分布在夺补河周边,现有户数121户,总人口468人,该村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特色,为旅游开发重点村落,其主导产业为旅游业[5]。

【免费下载】华中师范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名单

【免费下载】华中师范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名单

13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蔡锦涛 男
14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林飞燕 男
15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李 伟 男
16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谢 圣 男
17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袁莉蓉 女
18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樊 勇 男


学院名称
19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黄学文 男
20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唐甲力 男
第 1 页 共 28 页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通保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资,配料不置试仅技卷可术要以是求解指,决机对吊组电顶在气层进设配行备置继进不电行规保空范护载高与中带资负料荷试下卷高问总中题体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中卷下,安与要全过加,度强并工看且作护尽下关可都于能可管地以路缩正高小常中故工资障作料高;试中对卷资于连料继接试电管卷保口破护处坏进理范行高围整中,核资或对料者定试对值卷某,弯些审扁异核度常与固高校定中对盒资图位料纸置试,.卷保编工护写况层复进防杂行腐设自跨备动接与处地装理线置,弯高尤曲中其半资要径料避标试免高卷错等调误,试高要方中求案资技,料术编试交写5、卷底重电保。要气护管设设装线备备置敷4高、调动设中电试作技资气高,术料课中并3中试、件资且包卷管中料拒含试路调试绝线验敷试卷动槽方设技作、案技术,管以术来架及避等系免多统不项启必方动要式方高,案中为;资解对料决整试高套卷中启突语动然文过停电程机气中。课高因件中此中资,管料电壁试力薄卷高、电中接气资口设料不备试严进卷等行保问调护题试装,工置合作调理并试利且技用进术管行,线过要敷关求设运电技行力术高保。中护线资装缆料置敷试做设卷到原技准则术确:指灵在导活分。。线对对盒于于处调差,试动当过保不程护同中装电高置压中高回资中路料资交试料叉卷试时技卷,术调应问试采题技用,术金作是属为指隔调发板试电进人机行员一隔,变开需压处要器理在组;事在同前发一掌生线握内槽图部内纸故,资障强料时电、,回设需路备要须制进同造行时厂外切家部断出电习具源题高高电中中源资资,料料线试试缆卷卷敷试切设验除完报从毕告而,与采要相用进关高行技中检术资查资料和料试检,卷测并主处且要理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秦巴山地乡土聚落及当代发展研究

秦巴山地乡土聚落及当代发展研究

秦巴山地乡土聚落及当代发展研究秦巴山地乡土聚落及当代发展研究1. 引言秦巴山地是中国的一个著名地理区域,以其独特的地貌、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多样化的民俗风情而闻名。

这片广袤的山地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众多聚落的所在地,许多乡土聚落至今完整保留着古老的建筑、道路和传统生活方式。

本文旨在通过对秦巴山地乡土聚落及其当代发展的研究,呈现这一地区的独特魅力与当代变迁。

2. 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的历史遗迹秦巴山地的乡土聚落历史悠久,许多聚落都能追溯到数百年前。

这些聚落通常由一些庄院、村庄或集市构成,人们在这里从事农业、手工艺和贸易等活动。

其中,秦巴山地最著名的乡土聚落之一是“木老房子”。

这是一座以木结构为主的传统建筑,坐落在山地之巅,由三栋主体建筑和多座附属建筑组成。

房子的结构紧凑、线条流畅,不仅兼顾了实用功能,更反映了古代建筑工艺的精湛。

通过这座房子,人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此外,秦巴山地还有许多其他有意思的乡土聚落,如金花村、石头城等。

这些聚落在设计、布局和建筑风格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反映了当地人们对生活环境的独特认知和审美追求。

3. 当代发展对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的影响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城市化的加速,秦巴山地的乡土聚落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许多人选择离开农村,迁往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

这导致农村人口减少,许多乡土聚落逐渐荒芜。

此外,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新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一些传统的乡土聚落被现代化的建筑所取代,传统文化在一些地方逐渐消失。

然而,也有一些人开始意识到乡土聚落的重要性,并开展了保护和发展乡土聚落的工作。

许多机构和个人积极参与到这一事业中,努力保留传统的建筑和文化,以确保乡土聚落的可持续发展。

一些乡土聚落也开始发展旅游业,将自然景观和传统文化作为吸引游客的资源,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4. 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的文化价值秦巴山地乡土聚落不仅仅是一个建筑群体,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

传统乡土聚落保留了古代建筑的形式和材料,体现了古代居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秦巴山区乡村建筑的生态设计研究

秦巴山区乡村建筑的生态设计研究

秦巴山区乡村建筑的生态设计研究许娟;霍小平【摘要】以秦巴山区乡村的建筑为研究对象,对乡村建筑设计的生态化进行探索,在满足当地村民住宅的安全、舒适、经济、美观的基本需求上,满足使用者更高一级的需求;同时提出生态化设计原则,采用适应地貌环境、适合农耕生产的建筑形式以及节能的建造技术,使住宅舒适、美观。

通过现状调研,剖析当地民居建设的经验与不足,归纳山区乡村建筑生态化的特征,提出考虑地理适应性、建筑适合性和技术适宜性角度的建筑生态化营造方法,该方法可为其他相似地区生态民居建设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指导。

%Taking the rural ecological building of Qinba mountains as a study object , the ecological design on rural building was discussed ,so as to meet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safe ,comfort ,economy ,beauty of local villagers’ residence ,and also meet the needs of users to a higher level .The ecological building design principle was put forward ,which should adapt to landscape environment , be suitabl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rchitectural for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energy-saving technology , and make it comfortable and beautiful . Moreover , through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local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and shortage ,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ctive mountainous rural ecological building were summarized . The geography adaptability , construction suitability and technical suitability of ecological building construction method were proposed . The method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other similar areas of ecological residence and prac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期刊名称】《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5页(P132-136)【关键词】乡村建筑;生态设计;秦巴山区;生态适应性【作者】许娟;霍小平【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 710061;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 71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41.50 引言人们对乡村生态建筑的认识往往局限于“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而且很多建筑师认为生态建筑是建筑技术解决的问题,脱离建筑设计本身。

211104635_GIS技术在传统村落数字化开发设计中的应用

211104635_GIS技术在传统村落数字化开发设计中的应用

GIS技术在传统村落数字化开发设计中的应用张倩倩(江西理工大学 江西赣州 415000)摘要:传统村落价值鲜明、空间格局完整,见证了当地文明演变与发展历程,面对新时期发展,需做好数字化开发设计工作。

该文以传统村落概述为切入点,简单阐述了传统村落融合历史、文化于一体,承载了丰富历史内涵,需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广西某传统村落工程,提出GIS技术在传统村落数字化开发设计中的应用措施,从而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村落 GIS技术 数字化开发设计 应用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3)06-0075-04Application of GIS Technology in Digital Development and Designof Traditional VillagesZHANG Qianqian(Jia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anzhou, Jiangxi Province, 415000 China)Abstract:Traditional villages have distinct values and complete spatial patterns, which have witnessed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civilization. Fa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 it is necessary to do a good job in digital development and design. Taking the overview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briefly expounds that traditional villages integrate history and culture, bear rich historical connotation, and need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On this basis, combined with a traditional village project in Guangxi,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application measures of GIS technology in the digital development and desig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evant workers.Key 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s; GIS technology; Digital development and design; Application从2004—2021年,我国连续18年提出以“三农”为主的一号文件,将发展农村农业问题,提高了战略高度,工作成效显著,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2.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23)基于GIS 的秦巴山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研究———以湖北省竹溪县为例李胜坤1,张毅1,闫欣2,牛利强1,汪洋洋1,曹娟1摘要:以2009年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和DEM 数据为数据源,运用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变差函数等方法,从分布、规模和形状3方面对秦巴山区的竹溪县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展开研究,并分析不同地形梯度下的乡村聚落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①竹溪县乡村聚落为集群分布,拥有多条核密度高值分布带,表现出“中东部密集、北部次密集、南部密集程度较低”的特征;②乡村聚落用地规模普遍偏小,呈现出“北部较大,中、南部偏小”的分布格局;③乡村聚落斑块形状的不规则程度较高,总体上看,中部和南部聚落斑块的不规则程度高于北部。

南—北方向上乡村聚落形态分布的均质性最佳,东—西和东南—西北方向上乡村聚落形态的差异程度相对较大;④地形位指数综合了高程和坡度的信息,1-4(0.2392-1.1615)级地形位是乡村聚落分布的优势区间,随着地形位指数的增大,乡村聚落用地规模不断减小。

关键词: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核密度估计;空间变差函数;竹溪县中图分类号:K928.5;K90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275(2014)06-0780-06Using GIS techniques to assess spatial pattern of rural settlementsin Qinba Mountainous region:a case study in Zhuxi County,Hubei Province LI Sheng-kun 1,ZHANG Yi 1,YAN Xin 2,NIU Li-qiang 1,WANG Yang-yang 1,CAO Juan 1(1.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79,China;2.Colleg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23,China )Abstract :Qinba Mountainous Region i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of China,it refers to the area of the Qinling and Daba mountains.Rural settlements ’layout in this area lacks of a comprehensive planning.Based on the second landuse survey data in 2009and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data,this paper analyzed rural settlements ’spatial pattern of Zhuxi County,Hubei Province by using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and semi-variance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ural settlements in Zhuxi were clustered in the space,there were many high kernel density rge kernel density values were mainly found in the east and middle of the study area.Medium kernel density values were mainly found in the north;the lowest kernel density values were found in the south.Furthermore,the size of rural settlements was generally small,63.51%of rural settlements ’size was less than 1hm rger rural settlements were mainly found in the north and smaller ones in the center and south.In addition,rural settlements ’shape was irregular on the whole.Rural settlements ’shape was relatively uniform in the south-north direction.In contrast,rural settlements ’shape homogeneity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 east-west and southeast-northwest stly,the terrain niche index was introduced,it was a comprehensive index of elevation and slope information.Rural settlements ’distribution got the advantage on this terrain niche index range (0.2392-1.1615).When the index arose,rural settlements ’size gradually reduced.We got the conclusion that terrain (elevation and slope)impacted the distrib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a certain extent.Key words :rural settlements;spatial pattern;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semi-variance function;Zhuxi County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GL155)。

作者简介:李胜坤(1989-),男,山东微山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生态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E-mail :sklee1990@ ;通讯作者:张毅(1966-),女,湖北襄阳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环境生态、环境演变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E-mail :hbdeng@ 。

收稿日期:2014-02-24,修回日期:2014-08-15DOI :10.13872/j.1000-0275.2014.0056李胜坤,张毅,闫欣,牛利强,汪洋洋,曹娟.基于GIS 的秦巴山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研究———以湖北省竹溪县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35(6):780-785.Li S K,Zhang Y,Yan X,Niu L Q,Wang Y Y,Cao ing GIS techniques to assess spatial patter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Qinba Mountainous region —a case study in Zhuxi County,Hubei Province[J].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2014,35(6):780-785.聚落是人类各种居住地的总称,是人口空间分布的载体[1-3]。

2012年中国约有6.42亿人居住在农村[4],乡村聚落仍然是我国人口的主要聚居形式。

当前,我国城乡差距持续扩大[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展开,乡村聚落的研究具有现实需求。

另一方面,乡村聚落研究对合理规划农村土地、布局农村居民点、揭示聚落形式与环境和生产之间的关系大有裨益[6]。

近年来,我国乡村聚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35卷第6期2014年11月Vol.35No.6Nov.,2014农业现代化研究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第6期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格局[7-8]、乡村聚落空心化[9]、乡村聚落景观与生态环境[3,10]和空间格局优化等[11]方面;研究方法上,核密度估计[11-12]、Voronoi图[13]以及地统计学方法[14]等被广泛使用。

国内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相对滞后,相关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研究多是静态的描述与归纳,缺乏动态的思考[15],主要原因在于乡村聚落规模较小、数量多,分辨率较低的遥感影像难以满足研究要求,研究缺乏数据支撑;理论研究进展比较缓慢[3];对较大时空尺度聚落演化关注不足[12];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定量研究仍显不足[16]。

秦巴山区位于我国中西部,泛指秦岭和大巴山山区,经济极端贫困,属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区。

该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形条件复杂,分布其中的乡村聚落缺少整体上的规划指导。

对秦巴山区的竹溪县乡村聚落展开研究基于以下思考:①竹溪县水土流失严重,为应对水土流失,需要适度调整分布其中的乡村聚落以减少景观的破碎化,促进生态环境整体、协调发展[17],研究具有现实需要;②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及类型研究是当前乡村聚落研究的重要内容[18],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14]。

文章以村域作为研究单元,从分布、规模、形态3方面对竹溪县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展开分析,并对不同地形位条件下乡村聚落的分布特征进行探讨,旨在为竹溪县乡村聚落的合理布局提供研究基础。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区概况竹溪县地处秦巴山区,湖北省西北部,介于109°29′-110°08′E、31°31′-32°29′N之间。

它西接陕西省平利、镇坪、旬阳三县,南邻重庆市巫溪县,东连竹山县,是华中连接西南、西北的重要通道。

该县地势南高北低,海拔多在450-1500m之间,境内有25座海拔1500m以上的山峰。

竹溪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1000-1100mm,年平均气温在12-16°C之间,全年无霜期约为238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