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ppt-3 e transd
合集下载
《植物生理学》PPT课件

五、学习植物生理学的意义
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六、学习植物生理学的要求和方法-怎么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相关的基础课程:
植物学、化学(有机无机、分析)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
2.注重理解基础上的记忆
植3物.加生强理动是一手门能实力验,性积很极强的参科予学实,验所有的规律都是从实
验得来的。 实验课有6-9个实验,是大家从事科研工作的第一步。 学会科学精神,从实际中发现问题,以实验数据说明问题, 解决问题。
1859年J.Von Sacks、W.Knop和W.Pfeffer等植物无土栽培技术 等,同时使植物生理学形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1864年,德国Julius Sachs:叶片照光时,叶绿体中淀粉 粒增大。
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进化论、能量守恒 定律
(四)、飞跃发展时期 20世纪 1920年,美国W.W.Garner和H.A.Allard: 光周期现象(促进了发育生理学的发展)
JULIUS v. SACHS (1832-1897)
W. Pfeffer
(二)动荡与分化阶段
1910年农业化学从植物生理学中分化出来。
1930年微生物、病毒学从植物生理学中分化出来。
特别是生物化学的分离,这个阶段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处于
低潮。
(三)更新与深入阶段
二十世纪初 —— 现在
1845年,J.R.Mayer:光合作用也遵守能量守恒定律
50年代,美国M.Calvin等: 光合碳循环(C3途径)。 60年代, M.D.Hatch和C.R.Slack: C4-双羧酸途径(C4途径)。
此外,光呼吸和景天酸代谢途径以及光 敏色素、钙调素等的发现;植物组织培养 技术的广泛应用;基因理论的揭示。
植物生理学ppt课件ppt

植物的生殖过程
植物的生殖过程包括配子形成、受精和 胚胎发育等阶段。在配子形成阶段,花 药和胚珠分别产生精子和卵细胞;在受 精阶段,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在胚胎发育阶段,受精卵经过一系列 细胞分裂和分化,最终形成成熟的种子 。
VS
植物的发育过程
植物的发育过程包括营养生长期、生殖生 长期和衰老期等阶段。在营养生长期,植 物主要进行细胞分裂和扩大,形成各种组 织和器官;在生殖生长期,植物进行开花 、结实等生殖过程;在衰老期,植物逐渐 失去生理功养的吸收与利用
矿质营养的种类
植物所需的矿质营养包括氮、磷、钾、钙、镁、硫等大量元素和 铁、锰、锌、铜、硼、钼等微量元素。
矿质营养的吸收方式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矿质营养,主要通过质流和扩散作用进 入根部细胞。
矿质营养的运输和利用
吸收的矿质营养通过木质部导管向上运输到叶片和其他组织,参与 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过程。
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能够通过生理调节来适应水分和 矿质营养的变化,以保证正常的生长和发育。
05
植物的生长与发育
植物生长的概念与特点
植物生长的概念
植物生长是指植物通过吸收和利用环境中的水分、养分和光照等资源,实现细 胞分裂、扩大和组织分化等过程,从而增加其体积和质量的过程。
植物生长的特点
植物生长具有持续性和阶段性,不同生长阶段具有不同的生长特点。例如,在 营养生长期,植物主要进行细胞分裂和扩大,而在生殖生长期,植物则主要进 行开花、结实等生殖过程。
根部吸收的水分通过木质部导管向上运输到叶片,同时水分也在其他组
织间进行横向运输。
02
水分吸收的主要方式
被动吸水和主动吸水。被动吸水是指在蒸腾作用下,水分通过渗透作用
植物生理学 光合电子传递 ppt课件

(2)环式电子传递(cyclic electron transport)
PSⅠ→ Fd →PQ→ Cytb6f → PC → PSⅠ
(3)假环式电子传递(pseudocyclic electron transport)
H2O→ PSⅡ → PQ →Cytb6f → PC → PSⅠ→ Fd → O2
5
三、光合磷酸化
1、定义 指在光合作用中由光驱动并贮存在跨类
囊体的质子梯度的能量把ADP和Pi合成为 ATP的过程。 (由光照引起的电子传递与磷酸化作用相偶 联产生ATP的过程)
2、类型
非循环光合磷酸化(基粒片层) 循环光合磷酸化(基质片层)
7
(一)非循环光合磷酸化 (noncyclic photophosphorylation)
2、光照引起水的裂解,水释放出质子和电子,质子留 在膜内侧,电子进入电子传递链中的PQ。
3、PQ接受电子的同时也接受着膜外侧传来的质子,将 质子排入膜内侧,电子传给PC。
质子浓度和电位:膜内侧>膜外侧,产生质子浓度差和 电位差(质子动力),当H+沿着浓度梯度返回膜外 侧时,在ATP合酶的催化下,ADP和Pi脱水形成ATP。
光合电子传递方式
1
光合电子传递方式
1、概念:
指在原初反应中产生的高能电子经过一系列的电子传递体,传递给 NADP+,产生NADPH的过程。
光合链 类囊体膜上的PSⅡ(光系统Ⅱ)和PSⅠ(光系统Ⅰ)之间几种排列紧密 的电子传递体完成电子传递的总轨道。
• 各种电子传递体具有不同的氧化还原电位
负值越大 还原势越强 正值越大 氧化势越强
10
(四)ATP合酶(ATP synthase)
是一个大的多亚基单位的复合物。
PSⅠ→ Fd →PQ→ Cytb6f → PC → PSⅠ
(3)假环式电子传递(pseudocyclic electron transport)
H2O→ PSⅡ → PQ →Cytb6f → PC → PSⅠ→ Fd → O2
5
三、光合磷酸化
1、定义 指在光合作用中由光驱动并贮存在跨类
囊体的质子梯度的能量把ADP和Pi合成为 ATP的过程。 (由光照引起的电子传递与磷酸化作用相偶 联产生ATP的过程)
2、类型
非循环光合磷酸化(基粒片层) 循环光合磷酸化(基质片层)
7
(一)非循环光合磷酸化 (noncyclic photophosphorylation)
2、光照引起水的裂解,水释放出质子和电子,质子留 在膜内侧,电子进入电子传递链中的PQ。
3、PQ接受电子的同时也接受着膜外侧传来的质子,将 质子排入膜内侧,电子传给PC。
质子浓度和电位:膜内侧>膜外侧,产生质子浓度差和 电位差(质子动力),当H+沿着浓度梯度返回膜外 侧时,在ATP合酶的催化下,ADP和Pi脱水形成ATP。
光合电子传递方式
1
光合电子传递方式
1、概念:
指在原初反应中产生的高能电子经过一系列的电子传递体,传递给 NADP+,产生NADPH的过程。
光合链 类囊体膜上的PSⅡ(光系统Ⅱ)和PSⅠ(光系统Ⅰ)之间几种排列紧密 的电子传递体完成电子传递的总轨道。
• 各种电子传递体具有不同的氧化还原电位
负值越大 还原势越强 正值越大 氧化势越强
10
(四)ATP合酶(ATP synthase)
是一个大的多亚基单位的复合物。
植物生理学课件-PPT课件

产生与发展
农政全书
齐民要术
陈旉农书
Hale Waihona Puke 王祯农书农政全书齐民要术
陈旉农书
王祯农书
农政全书
齐民要术
陈旉农书
王祯农书
产生与发展
●植物生理学诞生的三大标志:
▲J.von.Liebig(1840):创立矿质营养学说 ▲J.von.Sachs(1882) :撰写《植物生理学讲义》 ▲W.Pfeffer(1904):出版三卷本《植物生理学》巨著
研究内容
●生长发育生理
▲植物营养生长 ▲植物生殖生长 ▲植物衰老与脱落生理
研究内容
●逆境生理(stress Physiology)
▲抗旱机理 ▲抗涝机理 ▲抗寒机理 ▲抗热机理 ▲抗盐机理 ▲植物与生态环境保护
三、植物生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植物生理学的奠基 ●植物生理学的诞生与成长 ●植物生理学的迅速发展
任务与展望
(二)植物生理学展望
(1)植物分子生理学(从生物大分子到复杂生命活动) (2)信号传递(实现生命整体性的重要环节) (3)代谢及其调节(生命活动的物质与能量基础) (4)植物环境生理(生命的协同进化与适应
五、学习植物生理学的方法
★充分认识本课程的重要性 ★重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学习 ★理论联系实际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产生与发展
●植物生理学的奠基
▲Van Helmont(1577-1644):柳树生长实验 ▲J.Woodward(1699) :发现植物对矿质营养的需求 ▲Priestley(1776):发现植物可以改善空气 ▲Ingenhousz(1779) :发现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净化空气 ▲T.de.Saussure(1767-1845):植物在光下利用CO2进行光合 ▲voisier(18世纪80年代):发现呼吸作用
植物生理ppt课件

植物对盐碱环境的适应
植物对温度变化的适应
通过调节细胞膜流动性、增加热休克 蛋白合成等方式适应温度变化。
通过提高渗透压、积累有机酸、合成 抗盐蛋白等方式适应盐碱环境。
2023
PART 04
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 用
REPORTING
光合作用的过程与机理
总结词
光合作用是植物通过叶绿体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它分为光反应和暗反 应两个阶段。
增加细胞内糖分和脂肪含量
在寒冷条件下,一些植物会增加细胞内的糖分和脂肪含量 ,以提高细胞的抗冻能力。
调节膜脂组成
植物通过调节膜脂的组成来适应低温环境,如增加不饱和 脂肪酸含量、降低膜流动性等。
产生抗冻蛋白
一些植物在低温条件下会产生抗冻蛋白,这些蛋白能够与 冰晶结合,防止细胞内冰晶形成,从而保护细胞结构不受 破坏。
2023
PART 05
植物的生长与发育
REPORTING
植物生长的调控机制
激素调节
植物激素如生长素、赤霉素、细 胞分裂素等对植物生长具有重要 调节作用,影响细胞分裂、伸长
和分化。
营养物质
植物通过吸收土壤中的水分、矿物 质等营养物质,调节自身生长和发 育。
环境因素
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通过 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与代谢,进而 调控植物生长。
植物生理学的重要性
植物生理学是农业、林业、园艺等学 科的基础,对于解决粮食、环境、资 源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人 类健康和生态平衡也有重要影响。
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植物生长发育与调控、光合作用 与呼吸作用、水分和营养吸收与 运输、植物激素与信号转导等。
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数学建模、计算机模 拟、同位素标记等。
植物对温度变化的适应
通过调节细胞膜流动性、增加热休克 蛋白合成等方式适应温度变化。
通过提高渗透压、积累有机酸、合成 抗盐蛋白等方式适应盐碱环境。
2023
PART 04
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 用
REPORTING
光合作用的过程与机理
总结词
光合作用是植物通过叶绿体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它分为光反应和暗反 应两个阶段。
增加细胞内糖分和脂肪含量
在寒冷条件下,一些植物会增加细胞内的糖分和脂肪含量 ,以提高细胞的抗冻能力。
调节膜脂组成
植物通过调节膜脂的组成来适应低温环境,如增加不饱和 脂肪酸含量、降低膜流动性等。
产生抗冻蛋白
一些植物在低温条件下会产生抗冻蛋白,这些蛋白能够与 冰晶结合,防止细胞内冰晶形成,从而保护细胞结构不受 破坏。
2023
PART 05
植物的生长与发育
REPORTING
植物生长的调控机制
激素调节
植物激素如生长素、赤霉素、细 胞分裂素等对植物生长具有重要 调节作用,影响细胞分裂、伸长
和分化。
营养物质
植物通过吸收土壤中的水分、矿物 质等营养物质,调节自身生长和发 育。
环境因素
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通过 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与代谢,进而 调控植物生长。
植物生理学的重要性
植物生理学是农业、林业、园艺等学 科的基础,对于解决粮食、环境、资 源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人 类健康和生态平衡也有重要影响。
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植物生长发育与调控、光合作用 与呼吸作用、水分和营养吸收与 运输、植物激素与信号转导等。
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数学建模、计算机模 拟、同位素标记等。
植物生理学ppt课件 植物的抗性生理

第十三章 植物的抗性生理
逆境(stress): 对植物产生伤害的环境称为逆 境(stress),又称胁迫。
地球上适宜于耕作的土地不足10%,其余 为干旱、半干旱、冷土和盐碱土。
我国有48%的耕地为干旱、半干旱地区, 约有465万km2。
图示为2019年 五月第一旬的 干旱指数图, 以百分数表示。
1.冷害发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① 胞质环流减慢或停止
冷害敏感的番茄、玉米、甜瓜在 10℃条件下1~2min时,胞质环流非常缓 慢,甚至完全停止,而胡萝卜等对冷害 不敏感的植物在0℃时仍然有胞质环流。
② 水分平衡失调
低温使水稻苗等植物的吸水能力和蒸腾速 率显著下降,其中吸水力下降更大,因为低温 使根部活力受到破坏,造成吸水困难,而蒸腾 仍能保持一定速率,所以最终造成蒸腾大于吸 水,水分平衡失调。尤其在天转暖后,叶温迅 速升高,地温升高得较慢,吸水跟不上蒸腾, 水分失调更严重。因此,寒潮过后植物叶尖叶 片能见到有干枯的现象。了特殊的方式以 适应冬季的低温。例如在生长习性方面,一年 生植物主要以干燥种子形式越冬,而大多数多 年生草本植物越冬时地上部死亡,而以埋藏于 土壤中的延存器官块茎、鳞茎等度过冬天。
在冬季来临之前,随着气温逐渐降低,植 物体内发生了一系列适应低温的生理生化变化, 抗寒力逐渐加强,这种提高抗寒力的过程称为 抗寒锻炼。
逆境条件下 ABA的增加发生在 细胞受害之前。
2)外施ABA对抗逆性的影响
有 实 验 表 明 , 外 施 适 当 浓 度 ( 10-6 -
10-4mol/L)的ABA可提高作物抗冷、抗旱
和抗盐能力。
Sugar maple
植物生长延 缓剂可提高内源
leaves from trees untreated (top) and
逆境(stress): 对植物产生伤害的环境称为逆 境(stress),又称胁迫。
地球上适宜于耕作的土地不足10%,其余 为干旱、半干旱、冷土和盐碱土。
我国有48%的耕地为干旱、半干旱地区, 约有465万km2。
图示为2019年 五月第一旬的 干旱指数图, 以百分数表示。
1.冷害发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① 胞质环流减慢或停止
冷害敏感的番茄、玉米、甜瓜在 10℃条件下1~2min时,胞质环流非常缓 慢,甚至完全停止,而胡萝卜等对冷害 不敏感的植物在0℃时仍然有胞质环流。
② 水分平衡失调
低温使水稻苗等植物的吸水能力和蒸腾速 率显著下降,其中吸水力下降更大,因为低温 使根部活力受到破坏,造成吸水困难,而蒸腾 仍能保持一定速率,所以最终造成蒸腾大于吸 水,水分平衡失调。尤其在天转暖后,叶温迅 速升高,地温升高得较慢,吸水跟不上蒸腾, 水分失调更严重。因此,寒潮过后植物叶尖叶 片能见到有干枯的现象。了特殊的方式以 适应冬季的低温。例如在生长习性方面,一年 生植物主要以干燥种子形式越冬,而大多数多 年生草本植物越冬时地上部死亡,而以埋藏于 土壤中的延存器官块茎、鳞茎等度过冬天。
在冬季来临之前,随着气温逐渐降低,植 物体内发生了一系列适应低温的生理生化变化, 抗寒力逐渐加强,这种提高抗寒力的过程称为 抗寒锻炼。
逆境条件下 ABA的增加发生在 细胞受害之前。
2)外施ABA对抗逆性的影响
有 实 验 表 明 , 外 施 适 当 浓 度 ( 10-6 -
10-4mol/L)的ABA可提高作物抗冷、抗旱
和抗盐能力。
Sugar maple
植物生长延 缓剂可提高内源
leaves from trees untreated (top) and
植物生理学植物的生长生理PPT.

(1)种子发芽力
指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芽并长出正 常幼苗的能力,通常用种子发芽势和发芽 率来表示。
一般以芽长超过种子长度的1/2为发芽 标准。国家规定作物种子的发芽率要在 85%以上,低于85%不得出售。
目前我国还没有对各种种子发芽率、 发芽势的测定天数做出全面统一的规定。
发芽率=发芽7d全部正常发芽的种子数/供试 种子数× 100% 发芽势=发芽3d正常的发芽种子数/供试种子 数× 100%
发芽指数=∑Gt/Dt =∑当天的发芽种子数/发芽日数 =2/1+8/2+22/3+25/4+26/5+26/6+26/7 =32.83
种子生活力常用标准条件下测得的种 子发芽用发芽百分率表示,快速检查种子 生活力的方法主要有三类: 1)利用组织还原力 2)利用原生质的着色能力:靛蓝、红墨水、 蓝墨水 3)利用细胞中的萤光物质
三、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水分
1)使种皮变软,氧气易于通过种皮,胚根易于突 破种皮。
2)使原生质由凝胶转化为溶胶状态。 3)保证细胞分裂和伸长正常进行。 4)水分促进可溶性物质运输到正在生长的幼芽、 幼根,形成新细胞结构。
5)促使种子内束缚态植物激素转化为自由态,调 节胚的生长。
干燥种子最初的吸水是依靠吸胀作用进 行的。无论种子是否有生活力都可进行最初 的吸胀作用。不同农作物种子,在萌发过程 中吸水量不同。豆科植物的种子吸水量大。
种子是否耐脱水与LEA蛋白基因的表达有 关。这一基因在种子发育晚期表达,其产物被 称 为 胚 胎 发 育 晚 期 丰 富 蛋 白 ( late embryogenesis abundant protein,LEA)。
LEA蛋白的特点是具有很高的亲水性和热 稳定性。LEA蛋白在种子成熟脱水过程中大量 表达,在正常种子中含量很高,如在棉花成熟 种子中,约占贮藏性蛋白的30%,起到保护细 胞免受伤害的作用。
植物生理学专题PPT课件

③ 基因产物不明,但知道基因突变后的表型,可用转 座子标签法分离基因。
×
显性纯合子 隐性纯合子
隐性 突变子探针
杂合子 显性表型
杂合子 突变表型
带转座子 DNA片段
亚克隆探针
完整目的基因
④ 利用RFLP图谱,找出与所要克隆基因紧密连 锁的分子标记,用染色体步行法找到所要克隆的基因。
遗传物质单元,在染色体上占据特定位置、具有某种 特定遗传功能的 DNA 序列。
编码一个完整mRNA的一段DNA序列。
基因可分为:
① 结构基因: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包括编码酶和结构 蛋白的基因;
② 调节基因:编码作用于结构基因的阻遏蛋白或激活 蛋白的基因;
③ 没有翻译产物的基因:RNA基因,转录成为 tRNA和 rRNA基因;
某种生物全部基因的克隆总体——基因组克隆与基因组的构建cDNA
文 库 的 构 建构建基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直接从基因组中分 离目的中“钓出”目的基因。
利用“探针”分子钓取目的基因
两条来源不同的具有一定同源性(即具有碱基互补 关系)的DNA单链分子或DNA单链与RNA分子经退火形 成双链DNA分子或DNA-RNA异质双链分子的过程称为 核酸分子杂交。
拟南芥mtDNA 376kb ,人mtDNA为,前者比后者 RNA基因多1个,蛋白质基因27:13。
在同一细胞 中可有不同长度的mtDNA。
mtDNA有分子内、分子间重组,也可与核、叶绿休 基因组DNA重组。因此mtDNA的重排、序列加倍、与外 源DNA整合的几率很高,由此产生新的嵌合基因。细胞 质雄性不育就是由于新的嵌合基因导致的。
植物细胞内的三类基因组存在着广泛的相互作用。 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蛋白多数由核基因组编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合体III (细胞色 素c还原酶):
多蛋白复合体,含cyt b、 cyt c和Fe-S中心; 复合体III起还原cyt c 的作用,即把e传递给 cyt c ;并具有跨膜转 运H+的 功能。
细胞色素c (Cyt c):
为一种球形蛋白,位 于内膜靠膜间空间一 侧; 为一种可移动的载体, 将e由复合体III传递 给复合体IV
电子传递链小结
二、氧化磷酸化
NADH和FADH2脱下伴随着生物氧化(H+和e的传递), 而发生的磷酸化作用(形成ATP)。
释放能量=220 KJ
根据Mitchell的化学渗透学说: 每个e从NADH传递到O,就有4个H+从基质中被转运到膜间 空间,形成跨膜的H+梯度(质子驱动力,pmf),驱动内膜 上的ATP合酶合成ATP(在基质中)
复合体IV (细胞色素c氧化酶):
含Cyt a、Cyt a3和Cu的多蛋白复合体; 接受Cyt c 传来的e (即氧化Cyt c ),将e 传递给分子 O (还原O分子生成水 ) ; 跨膜转运H+ 。
复合体 II (琥珀酸脱氢酶): 唯一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TCA循环中的酶, 全名为琥珀酸-UQ氧化还原酶; 多蛋白复合体,含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FAD)、数个非血红素Fe蛋白和Fe-S中心; 接受 琥珀酸上脱下的e,并把e传递给UQ
糖的分解途径(有氧呼吸)小结
第三节 呼吸链和氧化磷酸化
EMP和TCA途径中形成的NADH和FADH2,在线粒 体中进一步被氧化,并伴随着ATP形成的过程
一、呼吸链(电子传递链)
NADH和FADH2脱下H+和e,其e由线粒体内膜上按顺序 排列的e 传递体传递到分子O的总轨迹
Complex II
• 4个大的多分子复合体: Complexes I - IV • 2个移动的载体: 泛醌(辅酶Q,ubiquinone, UQ),细 胞色素C (Cytochrome C, Cyt C)
• 从NADH脱下的e不通过复合体IV传递给O,因此该途径不 受CN-(N3- or CO)的抑制,即对CN-不敏感,故又称抗氰呼 吸 • e沿交替途径传递时,跨膜转运的H+要比细胞色素氧化酶 途径少得多,产生的pmf要明显降低。 e传递释放的能量主 要是热量的形式,故该途径又称放热呼吸
天南星科植物的佛焰 花序
• UQ:
• 高度脂溶性分 子,可在膜内 自由扩散; • 很多UQ分子 组成可以移动 的e受体库; • 在复合体I和 复合体III之间 传递e
复合体 I:NADH-UQ氧化还原酶:
含多个蛋白,具有1个紧密结合的FMN和数个非血红素Fe-S 中心 ; 接受 NADH上脱下的e,并把e传递给UQ;同时将H+由基质 跨膜转运到膜间空间。
呼吸链和氧化磷酸化小结
呼吸途径总结
呼吸代谢途径的部位
植物呼吸代谢的多样性(多条途径)
1 呼吸底物(糖)的多条代谢途径:
EMP, TCA, PPP Nhomakorabea2 电子传递的多条途径:
细胞色素氧化酶途径、交替氧化酶途径、 其他途径
3 末端氧化酶的多样性:
细胞色素氧化酶、交替氧化酶、其他氧化酶
• 植物靠多条呼吸代谢途径的相互联系和制约,构 成一复杂的、且调节自如的物质代谢网,使植物 在多变的环境条件下,顺利地氧化呼吸基质来提 供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由此:呼吸代谢 的多样性是植物对环境适应的突出表现
附 属 体 (上部佛焰花序)
焰花苞
美洲观音莲与乌独百合等 肉穗花序顶端附属体类似 棍棒状,附属体外层组织 含有的线粒体数远远超过 其他组织。
花 室
• 开花时,附属体中的 线粒体通过交替途径 高速呼吸,以热量形 式释放的自由能使组 织的温度比环境温度 高10-20℃,由此使 一些有气味的化合物 挥发(常带有腐烂尸 体气味),以引诱昆 虫传粉。
四、电子传递的多条途径
• 在植物和微生物中,除了上述e传递主路(★) 之 外,还存在其他的e传递途径(支路☆)
☆
☆ ☆
★ ★
交替呼吸途径(Alternative respiratory pathway):
由复合体I或II脱下的e,从UQ经由交替氧化酶(alternative oxidase)最终传递给分子O
海芋属植物花中间的 佛焰花序 • 除了植物外,一些真 菌、苔藓、藻类及极 少数细菌和动物中, 也存在抗氰呼吸
• 交替途径与植物抗病 性的关系? • 通常,交替氧化酶对 O的亲和力低于细胞 色素氧化酶,e传递 以主路进行
五、末端氧化酶的多样性
位于e传递链末端,将e传递给分子O 使其活化,生成H2O的酶 1 细胞色素氧化酶(复合体IV): 与O的亲和力最高,占一般呼吸中耗O量的4/5 2 交替氧化酶: 对CN-不敏感,放热 3 抗坏血酸氧化酶 4 乙醇酸氧化酶 5 黄素氧化酶 6 酚氧化酶(*)
化学渗透学说:
利用总的pmf,通过 ATPase,把e传递和磷酸化 偶联起来
• ATP合酶 • 偶联因子 • F0-F1 - ATPase
三、破坏呼吸链和氧化磷酸化的物质
• 电子传递抑制剂:通过对e传递的抑制来抑制磷酸化
∥
∥
鱼藤酮 杀粉蝶菌素 阿米妥
∥
N3-
• 解偶联剂: 对电子传递没有抑制作用,但能抑制由ADP合成 ATP的过程。典型物质为DNP 将e传递的放能过程与ATP形成的贮能过程 分离开来,即解除e传递与磷酸化的偶联; 破坏跨膜的pmf,但对e传递表现出促进作用, 其现象是促进对O2的消耗,能量白白消耗; 不良环境,如干旱、寒冷、缺K等,亦会破 坏磷酸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