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本是“虚妄”4页word文档

合集下载

虚妄

虚妄

现在所做是对是错,下一刻该有何做。

大概有一年没有写过日志了,最近发现自己对很多往日没有注意到过的细节渐渐有了关注,很多事我能看透本质,或许又是一次顿悟,也意味着我的再一次成长。

“人总要勇敢生存,我还是从新许愿。

”时过境迁,“医生”还是能唱进我灵魂,陈奕迅的歌陪我度过无数夜晚,我也无数次挣扎与徘徊。

“天气不似预期,但要走总要飞。

”心渐渐沉淀下来,有时候我会发现自己无事可做,并非真的无事可做,我仍然在理智与任性中选择了后者,实在令人失望。

相信自己无极限,我看过很多故事,自然也懂得未来在自己手中,无极限,我相信自己能看破虚实。

当我能控制自己是时候就是我成熟的时刻,也是我预见你的时刻。

虚妄,往往使自己脚尖离地,看破虚妄,稳稳地站在地面。

我不求飞翔,我宁愿不做翔鸟,也要走到终点。

早已不多愁善感,可我还是对爱情充满幻想,梦中那女郎,是我的方向。

阳光下大笑的女孩终究随阳光散失在天地间。

见得更多,看得更远,我为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标,一切一切都在为心中的伊甸园前进。

我不会为环境所变,我命由我不不由天。

“从来从来病床一张,就算已躺上,点滴再响,但意志高涨,虽已走向,那灭亡最终一章,全力多打漂亮一仗。

”我会做到,即使现在我不知你是谁,我会让你看到。

新的迈步,亦是新的希望,我不会失败,最后两年,摒弃以往,看破虚妄,我已成长。

为了曾经失败的我,为了一生中最爱,别无选择,唯有前进。

这是我对自己的承诺,将由我自己来见证。

缠在我颈背后,最美丽长发未留在我手,我也开心饮过酒。

很多人看了我的日志,不知所云。

间断的记忆,缠绕的灵魂。

我本不是为了让别人看懂,这是我对自己所写。

一切为了见证自己的道路。

然而我也为了让别人看懂,让我想的那个人看懂,我在等待。

我不再是裙下之臣,我不愿做k歌之王,我只想找到你,唯有的知己。

如果痴痴的等某日终于可等到一生中最爱谁介意你我这段情每每碰上了意外不清楚未来何曾愿意我心中所爱每天要孤单看海宁愿一生中都不说话都不想讲假话欺骗你留意到你我这段情你会发觉间隔着一点点距离无言地爱我偏不敢说说一句想跟你一起如真如假如可分身饰演自己会将心中的温柔献出给你唯有的知已如痴如醉还盼你懂珍惜自己有天即使分离我都想你我真的想你宁愿一生中都不说话都不想讲假话欺骗你留意到你我这段情你会发觉间隔着一点点距离无言地爱我偏不敢说说一句想跟你一起如真如假如可分身饰演自己会将心中的温柔献出给你唯有的知已如痴如醉还盼你懂珍惜自己有天即使分离我都想你我真的想你如真如假如可分身饰演自己会将心中的温柔献出给你唯有的知已如痴如醉还盼你懂珍惜自己有天即使分离我都想你我真的想你如果痴痴的等某日终于可等到一生中最爱2015.5.16 重庆,夜雨。

(完整word版)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完整word版)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前言抬头仰望星空,星河灿烂明月其中;再观苍穹,日出东方而落西方;观人之道,众人各有所归;观天之道,行事尽其善美。

幽幽兮,深邃兮。

夫何故?万物都有自己的归宿,众生都有自己的本命.宇宙从何处而来?我们的生命又从何处而来?万物是由谁在主宰?何谓真理?真理在何处?对于这种全人类的大智慧,必然是大智慧者才能解决的。

能够解决如此高深问题的人,那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够解决如此高深问题的人,悟道能力绝对的强于常人.甚幸有喜,就在中国的大地上,就有这样一位大智慧者,他就是大哲学家-—老子.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是道家文化的开创人,是道法自然哲学的祖师。

老子的修道境界是明心见性。

老子所著之书之所以叫《道德经》是因为阐明了自然规律人之道的运作,是一部世出世间法的经典。

只有通达了世出世间法,境界达到了明心见性或明心悟性即可明白《道德经》所阐述的大道内理,即可行事经其时间磨炼而不磨灭。

万物是由本原所产生的,本原就是“心性”,所以叫“心性之道”。

从本原所产生出来的这一切就叫“相”,所以叫“相之道"。

把本原和从本原所产生出来的相用一个字来统称就叫作“道”。

而德是指在返璞归真的大道上运作,能够坚定不移的在归真返璞的大道上运作就是“德".而经是指万物之灵所写的著作,并能够经其时间磨炼而不磨灭.其实《道德经》并非是老子的个人主义思想。

以心性之道观之,老子述而不作;以相之道观之,老子很有智慧,大思想家,或大哲学家。

心性之道:老子本质与众不同,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境界从感悟修到渐悟,从渐悟再修到明悟,从明悟然后又修到了明心悟性,从明心悟性最后修到了明心见性,通达了世出世间法,精通大道内理。

老子者,心神复归于大道,本命复归于大道。

在大道中观察大道内理,以自己的表达方式进行阐述就成了《道德经》。

相之道:老子见多识广所以知识丰富,然后用自己的思想创造了一套哲学体系,创造出了自己的思想主义,《道德经》是老子如何所认为。

根本无我,走入灵明的觉知

根本无我,走入灵明的觉知

根本无我,走入灵明的觉知烦恼的瓶子假如有一只巨大的瓶子,里面装满了水:如果瓶子里的水变混浊了,瓶子不会说:“我里面怎么这么混浊?”如果瓶子里不断地生起了波浪,瓶子也不会说:“我里面怎么老是波浪不断?”为什么呢?因为瓶子没有自我意识。

如果是人,则就不一样。

如果他里面生起了持久的负面感受,他就会说:“为什么我那么阴沉灰暗?”如果他内在念头不断,他就会说:“为什么我老是妄念不断?”不管瓶子里装下什么,那所装之物如何,瓶子都不会因此烦恼。

但人却不同了,他会因此烦恼重重,烦恼种种。

如果你桌子上的一只瓶子,突然开口对你说:“我里面的水怎么这么混浊?我里面为什么老是波浪不断?”你会感到惊讶,你一定会认为这只瓶子疯了,你一定会说它是一只魔瓶。

不错,人正是这样一只魔瓶。

停止评判自己让你痛苦的,并不是你内在里生起有什么样的感受,而是你对感受的进一步评判和不接纳;让你痛苦的,并不是你内在生起什么样的念头,而是你对念头的进一步判断和不接受。

如果感受或念头生起——不管它们是什么样的,如果背后没有一个评判者,如果后面没有一个接纳或不接纳的人,会怎样?你将是一位如一只瓶子一样安静的人;因为你的无法撼动的宁静,迟早那瓶子里生起的一切混浊或波浪,都会静息。

你将是一只宁静的、优美的生命之瓶。

被我们称为有生命的人,并不比被我们说为无生命的瓶子高明和优越到哪里去。

你比一只瓶子高明和多的部分是“妄念”或“连续持久的妄念”——我们高唱它为我们的灵魂或呼为神识的东西;然而正是它,让你充满和进入毫无实性的各种虚幻的假象!大众们所赞美的人的灵魂,恰是诸圣所发现使我们陷入轮回和痛苦的根本。

这个虚妄之物、虚妄之结,是需要重新认识和理解的。

发现无我的真相如果你深入探索,便会发现,所谓识神或灵魂,只是一个像梦一样虚幻,像梦境一样变幻不居的非有非无之物。

它之所以给你一个主体感,是因为它的毫无间断的连续的变幻性;它的相似和相续的特性,让你认为它是一个不变的主体,居于你身体之内或你之外的某个地方。

2019年抚慰心灵的经典优美句子-实用word文档 (5页)

2019年抚慰心灵的经典优美句子-实用word文档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抚慰心灵的经典优美句子一、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二、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三、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四、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五、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六、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七、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八、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九、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十、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十一、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十二、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十三、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十四、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十五、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

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十六、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十七、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十八、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十九、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二十、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二一、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二二、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

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三、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二四、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二五、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二六、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二七、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二八、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

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二九、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

自我只是幻相,无我才是真相,更是修行!

自我只是幻相,无我才是真相,更是修行!

自我只是幻相,无我才是真相,更是修行!自我只是一个幻相,并不真实存在,宛如水中倒影一般。

从自我与世界的关系看,我们常把身体当成了一个独立存在的“自我”。

其实,“自我”片刻也离不开天地万物,也离不开芸芸众生,独立的自我并不存在。

把自我与他人或世界分离开来,才产生了“自我”。

这种人为意识的分离不是一种客观真实。

“自我”也只是一种意识存在,或是主观的幻相而已,无我才是自我的真相。

从历史角度看,百年前没有你,百年后也没有你,你在哪里呢,你又是谁呢?从宏观的宇宙角度看,自我几近虚无,好像不曾存在,无我更接近真实。

从科学角度看,我们生活在自我的主观世界里。

你看到的五颜六色只是你的感受,物体本身并没有颜色。

声音、温度等都是人的主观感受而已。

你看到的物质也并不实在,构成物质的所有粒子或量子具有波粒二象性。

由此,“自我”并不存在。

自我由身体器官与大脑意识组成,如果哪个器官换了还是你,所有器官换了还是你吗?你有记忆,还有自我意识,如果哪一天人脑接口技术实现了,把你的记忆及意识全部复制存储到硬盘里,这个意识还是你吗?“缸中之脑”的思想实验也告诉我们,人所经历感受到的一切可能是假的,所有的外界信息经过大脑处理,被继续各种刺激,让我们信以为真地感受到所谓的真实。

这是一个无法证伪也无法证明的假设,逻辑上几乎无懈可击。

“科技狂人”埃隆·马斯克也认为,“人类不是真实存在的可能性高达99%以上”。

从佛学角度看,自我也是幻相,是因缘所生法。

不论身,还是心,都是无常的暂时组合体,哪一个是你?根本没有一个独立不变的自我存在。

《金刚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没有自我,也没有相对待的客观对象,没有客体,也没有时间。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一切皆是过程,成住坏空。

记录过程的时间只是人的观念。

人活在观念里,而不是事实中。

自我只是一种幻相,时间只是一种错觉。

世界是虚拟的,认知是颠倒的,人生是烦恼的。

看破了虚妄之相,才能放下自我的执念,不思不虑,不分别,不执著,一切自然自在,无生无死,无古无今,无物无我!从道家哲学角度看,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一个单独的自我不过是另一种幻想罢了

一个单独的自我不过是另一种幻想罢了
开悟捷径:一个单独的自我不过是另一种幻想罢了!【阿底峡尊者的开悟】
“你太关心你自己的成就了。所有形式的自我关怀都无助于圆满证悟,并且所有的幻想、精神力量、专注的禅定、学问、辩论技巧甚至涅槃经验本身到头来都是毫无用处的。如果能坚持不懈地长养菩提心,发展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不是更好吗?忘却自己的利益,多关怀他人的福祉。视别人比你自己更重要。执着自我是不满足和痛苦的根源,你要征服自私自利的双面巨魔!一个单独的自我不过是另一种幻想罢了。”
“你太关心你自己的成就了。所有形式的自我关怀都无助于圆满证悟,并且所有的幻想、精神力量、专注的禅定、学问、辩论技巧甚至涅槃经验本身到头来都是毫无用处的。如果能坚持不懈地长养菩提心,发展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不是更好吗?忘却自己的利益,多关怀他人的福祉。视别人比你自己更重要。执着自我是不满足和痛苦的根源,你要征服自私自利的双面巨魔!一个单独的自我不过是另一种幻想罢了。”
翌日,阿底峡继续手持念珠缓缓地绕着圣殿。他看见一只小鸟栖息在观世音菩萨像的膝提心是圆满证悟的最好方法先考虑别人,把胜利与光荣归于他人,自己承担失败。”就在这一刻,阿底峡所有的疑惑都烟消云散了。
阿底峡独自伫立冥思,凝视着菩提树下金色佛像的宁静容颜,突然,他想起了苏门答腊岛上的金洲法称大师,那是一位真正护持珍贵菩提心的上师。为了达成小时侯度母在梦中授予他的使命,阿底峡决心去寻访金洲大师。后来,他在这位上师座下勤奋修学了12 年,成为他的法嗣。每当他提到尊贵上师金洲法称的名字,他总是合掌当胸,闭上双眼并微微行礼。阿底峡从这位慈悲的上师那里学到了独特的“自他交换”大乘修行法:那就是将自己置于他人的境地,把他人的负荷承担起来。这成为噶当派一个主要的特殊修持方法。
晚年时,阿底峡尊者在印度本土已是一位受欢迎的伟大上师,他住在超戒大学(戒香寺)。许多年后,几位西藏王室使者满载黄金来迎请他去他们的地区教学。阿底峡向观世菩萨和度母祈祷,请求指引,询问他到西藏能否真正利益彼邦。度母告诉阿底峡,如果他愿意去,将对这雪域大有裨益。不过度母又说,如果他前去西藏,将在72岁时死在那里;如果他不去那里,就可以活到92岁的高龄。阿底峡实践了无我的菩萨誓愿,长途跋涉来到西藏。

【精品文档】安陵容-精选word文档 (7页)

【精品文档】安陵容-精选word文档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安陵容篇一:安陵容安陵容她出身卑微势单力薄,为救父走上不归路她安陵容出生在一户寻常人家,祖上并无显赫家世,只是靠母亲接活刺绣攒了钱才为父亲谋得了芝麻小官,本有可能过一种小富即安的平淡生活,但却被皇上的一道选秀圣旨招至深宫之内,从此一生被彻底改变。

安氏在朝中无人,陵容自己除了芥蒂出身之外也缺了几分保全自己的心思,入宫初期时的步步退让会让人无意间忘却这个“小角色”的存在,而实际上她却为日后波涛汹涌的宫斗狠狠加了一把火。

父亲出事之后,陵容才突然明白了恩宠与地位在深宫之中的重要性,如果说当年她为救父投靠皇后一派实属无奈,可日后当她急功近利地追求权术之举可就是她自己的选择了。

当陵容决定要与后宫众嫔妃争宠之日起,就将自己推上了一条不归路,而所有的一切也都是覆水难收。

她生性自卑妒忌心强,姐妹情谊毁之殆尽初次入宫参加选秀,让安陵容、沈眉庄与甄嬛三人相识相知结为好姐妹;入宫之后,眉庄、甄嬛先后蒙圣宠日子纷纷过得蒸蒸日上,而陵容则因为第一次侍寝过于紧张被太监“原封不动”地抬回后宫,一度在宫中被传为笑柄。

在陵容的心中,总觉得甄嬛与眉庄之间的情谊远比她们与自己的感情要深厚很多,即使是甄嬛出谋划策助她第一次得宠之后,她也从未觉得甄嬛是看在姐妹情分上真心帮她。

陵容本性自卑,在她看来甄嬛什么都有,良好的出身、娇美的容貌、集各种宠爱于一身,而自己则出身贫寒饱尝世人冷眼,再加之妒忌心作祟,皇后的挑拨离间术在陵容身上屡试不爽。

从一开始只是为了赢得皇后的信任不得已而为之,到后来各种主动出击挑起事端,当年一段美好的姐妹情谊就这样一步步被尽毁,而事后证明宫中唯一曾真心待她之人都被她推向了深渊。

她哀己不幸怒己不争,繁华如梦悲剧收场其实陵容何尝不知道自己在后宫的地位,她没有皇后无人能及的尊贵地位,也没有华妃飞扬跋扈的资本、更没有甄嬛的缜密心思,她有的只是表面温顺柔婉的性子,而日子长了她怕也是忘了自己的真性情,被皇后捏成了一肚子邪恶计谋的毒女子。

迷惑自己

迷惑自己

迷惑自己
期望,然失至极,吾本存依腹之心,不曾动摇,而今乃生之所迫,无胡口之本,另烦他人之意,故叹三番,还心知觉以,痛吾心头,此乃吾之过也,无涉他人,如梦如同今朝,唯己身尔和,初梦待醒时,说明初始错,当令则改之,皆百变异同,学之时,未曾明,而后以己为主,凡事不三思量,武断而为之,果为己受,不值怜悯,时以至今,耗时以一年有余,穷途以是常有之事,每况痛心。

依稀春色泽于地,
满目苍宜恋晨夕。

顾盼瓶中花一笑,
岂叹夕阳不留情。

人生何谈几杯醉,只因杯中满愁情。

生离别恨代代回,何愁心中无法度。

今日乐呼笑他人,何之明日他人笑。

水养心,气养体,生活在于养身体。

命里没有水,所以我缺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本是“虚妄”
一引言
《吉姆爷》(Lord Jim)是英国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 1857—1924)的一部经典作品,讲述的是一个年轻水手吉姆的故事。

他在一次海难中跳入救生艇逃生,置800名香客的生死于不顾,心理上备受道德与良知的拷问,经历了心灵的苦难历程。

在与文明隔绝的荒远小岛帕图森的生活使他得到当地人的信任与爱戴,重新建立起自信心,找回“自我”。

但在与海盗布朗为首的一伙侵入者的斗争中,由于放走了布朗导致帕图森岛上马来人部落头领多拉明爱子的死亡,吉姆主动走到多拉明的枪口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阅读小说后,读者很容易产生这些疑惑:吉姆为什么总想当个英雄?他为什么在敌寡我众的情况下放走了布朗?
最终又为什么自愿赴死?……一直以来,众多评论家从道德、人性、理想等角度对吉姆的英雄情结进行阐释。

本篇论文则从心理分析角度出发,借助拉康的镜像理论,走进吉姆的内心世界,解开迷津。

二拉康的镜像理论
拉康是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家,他的镜像理论认为,6—18个月的幼儿会将镜子中自己的映像当作自己本身,有了“这就是我”,“我就是这个样子的”想法,人是通过认同于某个形象而产生并建立“自我”的。

镜像认同虽然发生在幼儿时期,但人生各个阶段都存在镜像认同现象,无论是幼儿最初在世的心理“自我”的建构,还是成年人在复杂的社会中通过自己及他人的语言确立主体性,都是一种幻想式的镜像自欺。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认同——转换过程,这个过程使人的“自我”得以形成并
不断变化。

用镜像理论来分析《吉姆爷》,我们可以看到吉姆短暂的一生就是这样:他不断以别人为镜,反观、调整“自我”。

三以英雄为镜——吉姆理想“自我”的建立
吉姆小时候的认同对象是正直、诚实的父亲,然后是书中的英雄,然后是海员学校那个舍己救人的水手,作为主体的吉姆以这些镜像来要求自己,希望自己成为同样的人,正如拉康所说,“主体幻象中的躯体的完整形式是在一种外在性中获得的……”依照这些镜像,吉姆建立起来一个理想的“自我”形象,这种形象从吉姆的言行举止中可窥一斑。

当满载一船香客的“帕特纳”号即将沉没时,以船长、轮机长等为首的官员拼命去争夺几只救生艇,而吉姆却决意和一船香客共患难,但在一刹那间他被恐惧和混乱吓破了胆,在本能的驱使下跳到救生艇上逃生。

马洛第一次见到他是在法庭上,吉姆那种“默然和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气”与船长等人的龌龊形象成了鲜明对比。

“他站在那里,四肢匀称,脸盘白净,一动不动”,马洛觉得他“简直是阳光沐浴过的最有希望的小青年了”。

即使在这样饱受良心折磨、接受审判的难堪时刻,吉姆也保持着自尊,向别人呈现出堂堂男子汉的形象,因为他内心认同的就是这个形象。

在“帕特纳”号船失事之前,吉姆以他人为镜照出的“自我”是光彩的。

如果把“自我”分成两方面来看,这是理想的“自我”。

吉姆那弃船一跳使他开始意识到“自我”卑微的一面。

但他还是想维持他那理想的“自我”,在潜意识中他不断压制那个卑微的“自我”,两个“自我”不断斗争。

在帕图森岛上的生活使他重新建立起统一的“自我”感,他的痛苦的心路历程慢慢结束了。

然而这一切很快又随着布朗的到来而结束了。

四以海盗为镜——吉姆卑微“自我”的再现
小说中的白人布朗,是澳大利亚沿海臭名昭著的海盗。

当布朗一伙来到帕图森岛时,贫困交加,可以说吉姆轻而易举就可以将其歼灭。

一直以来,评论界对吉姆放走布朗的动机众说纷纭。

让我们看看在他们首次相遇时发生的一幕:
“你是谁?”吉姆终于发问,声音一如往常。

“我叫布朗,”布朗高声回答,“你叫什么?”吉姆却置若罔闻,停了一停,继续安详地问道:“你是为什么到这儿来的?”“你想知道吗,”布朗怨毒地说,“这很好回答。

饥饿。

你又是为什么到这儿来的呢?”
令布朗不明白的是,他这一问使吉姆突然激动起来,吉姆脸涨得通红。

布朗又说,“我不是为自己求活命,而是为了我那帮人……我不是那种跳出是非圈,弃其他人于该死的危难中不管不顾的人。

”吉姆听到这话,“像个木桩子似的呆呆站在那里”。

布朗觉察到吉姆“悲哀的,半是怨恨半是无奈的心情”。

从这个场面我们可以看出,布朗的咄咄话语直扎到吉姆心里最薄弱的地方,毫不留情地触到他的灵魂深处,血淋淋,但醍醐灌顶,吉姆不再陶醉在开始复苏的理想“自我”的构建中。

布朗实质上是吉姆的另一个自我,是吉姆的“自我”镜像,吉姆在布朗这面镜子里照到了自己丑陋的一面。

也许正是吉姆心里的这种认同感,才是他放走布朗的真正原因。

康拉德让笔下的人物吉姆与布朗的第一次见面发生在一个特别的地方,小说的这一设计可谓良苦用心。

全小说是围绕吉姆的“两次跳”展开的,“第一跳”是指吉姆从“帕特纳”船跳到救生艇上逃生,吉姆从英雄
变成懦夫,理想“自我”沦落为卑微“自我”,“第二跳”是吉姆被凶狠的土著头领囚禁了三天后决定逃生时发生的,这一跳使他跳进了马来人部落中,在此他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他的卑微“自我”又开始逐步让位于理想“自我”。

然而,就在吉姆找到自信与“自我”的关键时刻,康拉德却安排了布朗这个角色来阻止与破坏,并且二人的见面就是在“第二跳”发生的地方,我们或许可以推断出康拉德是在向读者传达这样的信息:无论吉姆以正面还是反面形象为镜都建构不出真正“自我”,因为这些形象都是他者,“自我”就是一个把“他者”内化的产物。

正如拉康所说,“镜像阶段是场悲剧……导致了对自我的验证的无穷化解。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上帝说:你要什么便取什么,但是要付出相当的代价。

2、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

没有它,天才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

3、当你无法从一楼蹦到三楼时,不要忘记走楼梯。

要记住伟大的成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学会分解你的目标,逐步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