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案

合集下载

《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华夏文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华夏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华夏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华夏文化的重要性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华夏文化的定义与特点,讲解其重要性。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第二章:汉字与书法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让学生掌握书法的基本技巧,欣赏书法作品。

2.2 教学内容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书法的基本技巧与欣赏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实践法:指导学生进行书法练习,欣赏书法作品。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书法作品,评估其掌握书法技巧的程度。

第三章:传统音乐与舞蹈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的特点与形式。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的欣赏能力。

3.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的特点与形式传统音乐与舞蹈的欣赏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的特点与形式。

欣赏法:播放传统音乐与舞蹈视频,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第四章:传统节日与习俗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4.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庆祝方式传统习俗的含义与实践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庆祝方式。

实践法:引导学生参与传统习俗的实践活动。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第五章:传统绘画与雕塑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与雕塑的艺术特点。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与雕塑的欣赏能力。

5.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绘画与雕塑的艺术特点绘画与雕塑作品的欣赏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绘画与雕塑的艺术特点。

欣赏法:展示绘画与雕塑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共3篇

《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共3篇

《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共3篇《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1《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何为华夏文化,掌握相关知识及其价值观;2. 能够借助艺术形式,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3. 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融入自己的想法与感受,表达与分享。

二、教学内容:1. 华夏文化的概念、内涵与价值观;2. 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书法、绘画、剪纸、剪贴、民俗民风;3. 班内群众文化—学生们喜欢的表演、唱歌等。

三、教学重难点:1. 需要对华夏文化的认识有深入理解,理解到它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所包含的价值观;2. 如何将华夏文化的魅力展现出来,要注意所使用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是否合适;3. 班内群众文化的展示如何勾勒出班级文化的特点,如何体现同学们的个性和优势等。

四、教学方法:1. 任务型教学法:通过任务制定,引导学生探究华夏文化的内涵,以及展现华夏文化魅力的方法。

2. 合作学习法:搭建小组合作学习平台,每个小组分担任务、协作完成展示,提高团队意识。

3. 体验式学习法:通过亲身体验,如剪纸、剪贴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华夏文化的传统文化形式。

五、教学流程:【绪论】(10分钟)1. 首先向学生简要介绍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和体验的内容: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

2. 然后向学生提问:在你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能说说你接触到过哪些华夏文化的表现形式。

3.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文化表现形式,并思考这些表现形式所表现的华夏文化价值观。

【华夏文化的概念和内涵】(20分钟)1. 参考教材、课外图书或多媒体平台,让学生了解何为华夏文化、它的内涵及其价值观。

2. 引导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华夏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哪些方面,重要的文化内涵包括哪些,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3. 利用PPT和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感受华夏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书法、绘画、剪纸、民俗民风】(30分钟)1. 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介绍各种传统文化手工艺品及其制作方法。

七年级语文《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案

七年级语文《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案

七年级语文《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华夏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特点,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通过观察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创作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2)培养学生对华夏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的内容介绍。

2. 华夏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3.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解释和理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的朗读和背诵。

(2)华夏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特点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解释和理解。

(2)华夏文化的深层含义和价值观念的阐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中国文化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展示华夏文化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华夏文化的的好奇心。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鼓励学生背诵课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理解与讨论:(1)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华夏文化的理解和看法。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1)要求学生课后阅读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华夏文化的某个方面。

(2)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华夏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2. 评价:(1)通过课后作业的提交,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通过学生的短文,评估学生对华夏文化的认识和表达能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掌握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通过参观博物馆或文化景点,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感受和认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二、教学内容:第1课:《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1. 课文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知识。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对中国文化的基本了解。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和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组织学生进行背诵,加强记忆。

3. 课文理解:(1)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文化元素,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4. 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2. 准备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应,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反思和改进。

注意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内容:第2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1.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

《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在当前文化多元的大环境下,探究和传承中华文明和文化遗产的教育理念和思路越来越受到重视。

文化课程是承载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塑造学生丰富人文素质、培养综合文化素养的关键环节。

在语文教育中,课程设置不仅应当弘扬中华文化精髓,更要肩负起培养国民精神的使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潜能,使每一个学生在感受中华文化的同时,汲取其中优秀品质,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本节《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案属于苏教版七年级必修内容,旨在通过对中华文化的介绍和体验,让学生了解并敬仰多彩的中华文明。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中华文化悠久历史,开阔视野,增长见识;②熟悉中华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色,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和精髓;③掌握中华文化的一些基础知识,如“中国四大发明”、“中国的传统节日”等。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②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自信自主的人格;③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增强学生的交往和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①积极传递正能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②培养学生尊重和欣赏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的意识,发扬中华文化光荣传统;③提高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教学内容:1. 中华文化的基础概念2. 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主要发展阶段3. 中国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的历史渊源和应用现状4.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文化内涵(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5. 中国的传统习俗与礼仪(如古代婚礼、礼节会馈、餐桌礼仪)6. 中华经典文化表现形式(如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舞蹈等)安排:第一课时: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概念开学典礼观看节目、点燃纪念日、展示校园文化等活动,为课程铺垫。

《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案

《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案

《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华夏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使学生掌握华夏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如汉字、诗词、书法、绘画等;(3)培养学生对华夏文化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感受华夏文化的魅力;(2)采用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华夏文化;(3)利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华夏文化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华夏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3)提高学生全球视野下的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华夏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介绍华夏文化的起源,如古代文明、神话传说等;(2)讲述华夏文化的发展历程,如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等;(3)分析华夏文化发展的原因,如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等。

2. 第二课时:华夏文化的核心元素(1)汉字:介绍汉字的演变过程,如甲骨文、金文、小篆等;(2)诗词:选取代表性的古代诗词,让学生欣赏和品味;(3)书法与绘画:介绍书法和绘画的发展历程,欣赏经典作品。

3. 第三课时:华夏文化的艺术瑰宝(1)音乐:介绍古代音乐的形式和特点,欣赏经典曲目;(2)舞蹈:讲解古代舞蹈的起源和发展,欣赏舞蹈表演;(3)戏曲:介绍戏曲的种类和特点,欣赏戏曲片段。

4. 第四课时:华夏文化的民俗风情(1)传统节日:介绍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2)饮食文化:讲解华夏饮食的特点和地域差异;(3)民俗工艺:介绍剪纸、泥塑、刺绣等民俗工艺的制作方法和特点。

5. 第五课时:华夏文化的智慧与思想(1)儒家思想:介绍儒家的创始人、代表作品和思想观念;(2)道家思想:讲解道家的起源、代表作品和思想观念;(3)佛教文化:介绍佛教的传入、发展及其对华夏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资源1. 图片:华夏文化相关的图片,如古代建筑、艺术品等;2. 视频:华夏文化相关的视频资料,如传统技艺表演、节日庆祝等;3. 教材:选择适合的华夏文化教材或辅助材料,如《中国文化史》等;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如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

七年级语文下册《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课文所介绍的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提高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课文所介绍的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的内容。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中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描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教师讲解课文所介绍的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

4. 实践环节:(1)学生通过观察多媒体展示的我国传统文化的图片,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短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图片和视频,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3. 案例教学:选取典型的传统文化案例,分析其内涵和价值,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优秀13篇)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优秀13篇)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优秀13篇)展示华夏文化魅力篇一[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本课的训练要点定为:(一)速读练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二)复述训练,抓住文章的主要事件,分别按课文安排的顺序或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复述。

惦文课程标准》提出速读的要求,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阅读较长篇幅的文章,尤其是内容浅易的记叙文,可从训练默读入手,提高阅读速度。

养成较好的阅读习惯。

另外,《课标》对不同年段的学生把握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也有一定的要求。

复述训练则重在考查学生能否准确地把握阅读材料中的主要内容,提高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导语设计。

1.网上搜集贝聿铭在世界各地设计的优秀的建筑作品的图片,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然后,师生共同以尊敬的心情,走近世界建筑大师,了解他不平凡的一生。

2.在北京长安街,有一座雄伟的建筑引来了无数人的目光,它显示出的惊人气势和高贵气质令世人瞠口不已,这建筑便是出自贝聿铭之手的中国银行总部大厦。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建筑大师在设计方面还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3.在世界建筑历史的长廊中,—个中国人的名字被抒写在了顶级大师的行列中,他就是美籍华人贝聿铭。

1985年,他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和国家文学艺术学院联合膺选为研究院院士。

曾获美国总统授予的“自由勋章”及美国“国家艺术奖”,法国总统授予的“光荣勋章”、美国总统颁发的“全美十佳公民奖”……这样一位集无数荣誉于一身的艺术大师,却有着一颗深深的爱国之心。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他的伟大人格。

(三个导语的设计侧重点不同:第一个是从感官的刺激入手,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第二个和第三个导语都是以先“声”夺人的方法,引发学生对文中人物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学习本文。

)二、速读全文,归纳出各小标题的主要内容。

做快速阅读的指导,即:不指读,不出声,不回视,眼光沿书的中轴线左右移动,视幅要宽……三、速读全文后,复述每个小标题的主要内容,提出复述课文的要求。

可以大胆地剪裁,复述不是概括大意,也不是背诵课文,是把原有的材料取舍后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案
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
教学目标:
.自读、欣赏贝聿铭建筑设计的主要成就,感受大师风采。

2.感悟、学习贝聿铭情系华夏的爱国情怀。

3.理解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详写和略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重点语句,感受贝聿铭的一片爱国之心。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时安排:1时
教学互动设计:
一、情境导入
【展示】
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
李政道
(美籍)
诺贝尔化学奖李远哲
(美籍)
海外华人“艺术三宝”
赵无极
(法
画家)
周至中
(美
作曲家)
贝聿铭
(美
建筑)
……
同学们,我们看到这样一份名单时,会发现他们都是——(华人)。

炎黄子孙,我们共同的名字,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已经被永远镌刻在人类历史的画卷中。

面对他们,我们心中怎能不激起对祖国、民族的热爱?在他们当中,有一个人,一个世界顶极建筑大师,此刻,正向我们走来,他就是——(贝聿铭)
二、检查预习
词语积累
奠定(diàn)
跻身(ī)
剔透(tī)
抉择(ué)
聘用(pìn)
遴选(lín)
勘察(ān)
轩然大波(xuān)
三、整体感知
自读,理清思路:

发现:“大师”一生的建筑代表作。


思考:如何让这么多的成就浓缩在XX字的通讯中。

【明确】详略安排: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表现人物成就。

【明确】结构
开头语:描写中银总部大厦的惊人气势和高贵气质。

第一部分:在美国的建筑界初露头角。

第二部分:在非议之中屡创建筑奇迹。

第三部分:多变的设计,不变的中国心。

2本文写作顺序:
【明确】由国外到国内,由初期到后期。

3开头两段并不见贝聿铭本人,为什么要放在这里?
【明确】体现贝聿铭价值的最好方式莫过于他设计的建
筑。

通过描述中银总部大厦,激发读者思考:如此宏伟建筑是出自谁手呢?从而引出设计者,本文的主人公。

四、合作、探究、解读
欣赏“建筑风采”
①自读,发现:这座建筑的独特之处。

【明确】“惊人的气势”:两个非常宽阔的入口。

“高贵的气质”:内部巨大的园林空间。

【展示】中银总部大厦的内外景观。

“大师”落笔不俗,作品非同凡响,让我们继续欣赏。

②讨论,发现:其他作品又独特在哪里呢?别人又是怎么评价的?
【明确】【展示】
肯尼迪图书馆: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

杰奎林:“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可与之相比”。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楼:与周围环境高度协调,运用了创造性的设计,变幻莫测。

卡特:“不可多得的杰出建筑师”。

巴黎罗浮宫玻璃金字塔:别具匠心,当代建筑艺术最伟大的奇迹。

人们:“罗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③思考:这样的描写方法是什么?都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明确】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记叙、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

④欣赏、品味:
【展示】三座代表性建筑各典型角度的图片。

2感受“大师情怀”
①以上三座建筑的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找出原句)
【明确】在“非议”中诞生,又屡屡成为“奇迹”。

在设计肯尼迪图书馆时,贝聿铭只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初生之犊”,启用他,必然招来其它建筑师的非议。

贝聿铭设计的巴黎罗浮宫玻璃金字塔,也曾引起轩然大波,……毁了金字塔。

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贝聿铭的什么品质?
【明确】勇于创新、挑战传统。

第一部分又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优秀品质呢?
【明确】学有专长,极富创造力;关心平民利益。

③“创造性”不能凭空产生,它总是于生活。

贝聿铭的灵感大都来自何处呢?
【明确】中国文化。

④思考:我们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贝聿铭有一颗“不变的中国心”?
【明确】生活习惯、设计理念、实地勘察、真诚建议、感慨万千。

【展示】香山饭店和中银大厦的图片。

思考: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贝聿铭的“中国情”?
【明确】“我的根在中国”。

⑤探究:“我的根”、“中国建筑的根”、“老根”中的“根”分别是什么含义?
【明确】生命之源、民族之本;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⑥小结:贝聿铭是一个怎样的建筑大师?
【明确】植根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上、创造性运用现代建筑艺术的杰出建筑家。

五、堂小结
通过这堂,我们领略了贝聿铭这位世界顶极建筑大师的风采,并享受了最优秀建筑的独特美感。

在对大师本人的记述、对杰出建筑的描写和他人对建筑的评价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拥有独立人格和创造力的建筑家,一个始终不忘祖国灿烂文化的优秀子孙,他是炎黄子孙的骄傲,他所创造出来的建筑艺术是世界华人和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作业:了解建筑艺术,查阅相关基础知识,欣赏世界建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