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描写手法鉴赏教案 通用

合集下载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教案第一章:诗歌的基本概念与特点1.1 诗歌的定义:诗歌是一种以抒情为主的文学体裁,通过韵律、节奏、形象等手段,凝练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1.2 诗歌的特点:1.2.1 语言精炼:诗歌的语言经过精心挑选,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1.2.2 情感真挚:诗歌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2.3 想象丰富:诗歌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1.2.4 形式多样:诗歌有各种形式,如绝句、律诗、词、赋等。

第二章:古代诗歌的分类与历史背景2.2 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的诗歌特点和代表人物。

第三章:诗歌的表达技巧3.1 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单位,通过具体的事物描绘出抽象的意境。

3.2 比喻:比喻是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突出其中一个特点。

3.3 象征: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抽象的概念或思想。

3.4 拟人:拟人是将非人类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3.5 借代:借代是用一个与所要表达的事物有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第四章:诗歌的鉴赏方法4.1 了解诗歌的背景:研究诗歌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创作动机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

4.2 把握诗歌的主题:通过诗歌的形象、情感、思想等方面,提炼出诗歌的主题。

4.3 分析诗歌的结构:分析诗歌的起承转合,了解诗歌的组织结构和艺术构思。

4.4 品味诗歌的语言:关注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对仗等技巧。

第五章:诗歌鉴赏实践5.1 选取一首古代诗歌,分析其表达技巧。

5.2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鉴赏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六章:意象与意境的解读6.1 意象的构成:分析诗歌中意象的选取、组合和创造,理解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6.2 意境的营造:探讨诗人如何通过意象的叠加、空间的拓展和情感的渲染来营造意境。

6.3 案例分析:以具体诗歌为例,解读其意象与意境的关系,体会诗歌的美感。

语文教案古代诗词的表达与赏析

语文教案古代诗词的表达与赏析

语文教案古代诗词的表达与赏析教案主题:古代诗词的表达与赏析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2. 掌握古代诗词的韵律和节奏,并能正确朗读;3. 学会欣赏古代诗词,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4.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准备1. 课堂教案材料:包括选取的古代诗词和相关解读;2. 录音机或电脑,用于播放古代诗词的音频;3.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古代诗词的文字内容。

三、教学过程【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古代诗词的音频或展示一首古代诗词的文字内容,让学生感受古代诗词的音韵和韵律。

鼓励学生提炼出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发展】1. 分组朗读让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首古代诗词进行朗读,并注重语调、音韵和韵律的把握。

每组进行朗读后,与全班共同欣赏。

2. 诗歌解读选择一首古代诗词,展示相关的解读材料,并引导学生了解其中的艺术手法及意象,以及与作者时代背景的联系。

通过问题导向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3. 诗词创作让学生模仿古代诗词的格式和表达方式,创作一首自己的诗词。

可以给予一些主题或提示,例如:“秋天的美丽”、“友情”等。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表达出独特的情感和意境。

【拓展】通过播放音频或展示古代诗词的相关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代诗词的丰富内涵和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可以选择不同主题和风格的古代诗词,如田园诗、豪放诗等,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巩固】1. 诗词分享请学生依次分享自己创作的诗词,让全班学生欣赏和发表感想。

鼓励学生相互欣赏和交流,培养互相倾听和鉴赏他人作品的能力。

2. 诗词背诵选择一首经典的古代诗词,可以是学生已经熟悉的或是新学的,要求学生进行逐句背诵和朗读。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掌握古代诗词的韵律和节奏,并能正确朗读。

同时,通过诗词的解读和创作,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中国古代的诗歌鉴赏技巧教案

中国古代的诗歌鉴赏技巧教案

中国古代的诗歌鉴赏技巧教案一、背景介绍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通过学习古代诗歌的鉴赏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提升我们欣赏古诗的能力和享受诗歌带来的美妙。

二、鉴赏技巧之节奏感节奏是古代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使诗歌更具韵律和感染力。

在鉴赏古代诗歌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来感受诗歌的节奏感:1. 流畅的句子:古代诗歌的句子通常较短,句与句之间有着自然的脉络,顺畅而连贯。

2. 音律和韵脚:古代诗歌有律诗和绝句两种形式,它们通过音节和韵律的变化表现出独特的节奏感,如五言绝句的“短句长句”、“抑扬格”等。

3. 境界的转折:在古代诗歌中,往往通过境界的转折来展现节奏感。

比如,刘禹锡的《陋室铭》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通过转折展现出一种舒适宜人的节奏感。

三、鉴赏技巧之意象感古代诗歌擅长用浓缩的语言传达意象,这是古代诗歌独特魅力的体现。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中的意象,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技巧:1. 形象化的描绘:古代诗歌中经常使用富有感染力的形象来描绘景物、人物和情感,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让人感受到壮丽景色的同时也期待着未来的发展。

2. 比喻手法的运用:古代诗歌通过比喻等修辞手法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比如杜甫的《登高》中的“残云不尽山河在,天意君知否”通过将残云比作烦恼,表达了诗人的思索和愤怒。

3. 音乐化的表达:古代诗歌的意象往往和音乐紧密相联,如孟浩然的《春晓》中的“处处蚊子咬,雨声像蓬莱”,通过运用音乐化的表达,给人一种愉悦和欣慰的感受。

四、鉴赏技巧之情感共鸣古代诗歌传达着古人的思想情感,它们的内涵深远且丰富。

通过运用以下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1. 真实与自然:古人的情感常常表现为真实与自然,我们要通过诗歌中的直观语言和情景,与古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如岳飞的《满江红》中的“苍天如海,北风卷地,宅中残火衔愁翠”,通过真实而自然的情感表达,与古人情感共鸣。

古代诗词赏析案例分析教案

古代诗词赏析案例分析教案

古代诗词赏析案例分析教案【教案】古代诗词赏析案例分析教案目标:1.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欣赏能力;2. 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情感表达能力;3. 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1. 了解古代诗词的特点和艺术形式;2. 学习如何赏析古代诗词;3. 分析古代诗词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诗词中的意象和意义;2. 分析古代诗词中的修辞手法;3. 把握古代诗词的整体结构和篇章特点。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古代诗词的概念,与学生一起回顾古代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 播放一段优美的古代诗词朗诵,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古代诗词的形式特点和发展历程,包括五言诗、七言诗等。

2. 分析典型的古代诗词,解读其中的意象和意义。

3. 介绍古代诗词的韵律和押韵技巧。

三、案例学习(30分钟)1. 指导学生分组选择一首古代诗词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

2. 引导学生从意境、修辞手法、篇章结构等方面进行细致解读和讨论。

3. 让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对所选诗词的赏析成果。

四、拓展延伸(15分钟)1. 针对学生对古代诗词艺术的兴趣,推荐一些经典的古代诗词作品供学生自主学习。

2. 引导学生通过鉴赏名家诗词集锦、参观古代文化遗址等方式进一步感受古代诗词的魅力。

五、练习巩固(20分钟)1. 给学生准备一些关于古代诗词的选择题和简答题,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2. 开展一些小组或个人赏析比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六、总结反思(5分钟)1. 总结古代诗词赏析的要点和技巧,以及本节课的收获;2. 让学生思考古代诗词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资源:1. 视频资源:古代诗词的朗诵视频、古代文化遗址的介绍视频等;2. 书籍资源:古代诗词选、古代文学名家的作品集等;3. 练习题和讲解材料。

教学评估:1. 在小组讨论和展示环节中,评估学生对所选古代诗词的赏析能力。

2. 在练习巩固环节中,评估学生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古代诗歌描写方法鉴赏学案_8967

古代诗歌描写方法鉴赏学案_8967

古代诗歌描写方法鉴赏学案教学园地11-23 2135教学目标:鉴赏古典诗词的描写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与能力。

重点难点:通过例析了解古典诗词的描写方法,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例析与训练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考纲解读能力层级为E级,对于古代诗歌来说,该知识点主要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其中表达技巧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而以广义考查盛行。

所谓的广义的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修辞方法行文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所谓狭义的表达技巧,主要指具体的表现手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表达技巧中景物的描写手法。

二.导入教学内容以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导入学习。

三.高考导航08(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①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

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能答出一种修辞方法并能举例说明的,给1分;答成“排比”,并以前四句为例的,可给1分。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①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到傍晚,又由地面到天空。

语文课的教案标题古诗文鉴赏

语文课的教案标题古诗文鉴赏

语文课的教案标题古诗文鉴赏语文课教案:古诗文鉴赏引言:古诗文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承载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这节课上,我们将通过对古诗文的鉴赏,让学生领略古人的诗意境界,启发学生的文学情怀。

一、古诗文的意境表达1. 古代诗人通过婉约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景物的感悟和赞美。

请学生欣赏并默读《登鹳雀楼》。

2. 引导学生通过描绘细节,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表达。

3. 打开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进行个人的情感联想,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意境。

二、古诗文的修辞手法分析1. 介绍古代诗人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

2. 通过学习《静夜思》,请学生找出其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3.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分析不同古诗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三、古诗文的背景文化解读1. 介绍古诗文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如《春江花月夜》背后的唐代盛世和文化繁荣。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登鹳雀楼》的解读,了解南京的历史背景,并对古代朝廷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3. 鼓励学生从当代的视角来思考古代诗人的作品,以不同的视角去解读古诗文。

四、古诗文的个人创作1.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鉴赏技巧,写下自己的古诗文。

2. 引导学生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3. 分享学生的个人作品,让他们互相欣赏、评价以及互相学习。

结语: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文的韵味与美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同时,也希望他们能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古代诗词鉴赏与赏析备课教案

古代诗词鉴赏与赏析备课教案

古代诗词鉴赏与赏析备课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词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学习古代诗词的鉴赏与赏析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清楚掌握古代诗词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古代诗词的鉴赏与赏析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学生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培养。

四、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古代诗词的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带领学生一起欣赏一首古代诗词,如《静夜思》。

Step 2:诗词分类介绍教师向学生介绍古代诗词的分类方法,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七言律诗等,并结合示例进行讲解。

Step 3:诗词鉴赏与赏析方法教师向学生介绍古代诗词的鉴赏与赏析方法,包括韵律、意象、格律、内涵等方面的分析和理解。

Step 4:案例分析教师给学生提供几个古代诗词的案例,让学生按照学到的鉴赏与赏析方法进行分析和解读,并进行讨论与交流。

Step 5: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词创作,要求学生在自主选取题材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鉴赏与赏析方法写出一首古代诗词。

Step 6:总结与展示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展示学生创作的诗词作品。

同时,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与欣赏古代诗词。

五、教学评估根据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创作的诗词作品的质量,进行课堂实时评估。

六、拓展延伸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研究与欣赏古代诗词,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料或推荐一些经典的诗词作品给学生。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分类介绍、鉴赏与赏析方法介绍、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手段,旨在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同时,通过学生自主创作的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诗词欣赏水平。

古典诗词描写手法鉴赏教案

古典诗词描写手法鉴赏教案

古典诗词描写手法鉴赏教案古典诗词描写手法鉴赏教案一松柏古典诗词描写手法鉴赏教案规范描写手法答题步骤:第一步,先准确指出诗歌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描写了什么内容,是如何进行描写的;第三步,简析这各手法的作用,即有效塑造出了怎样的形象,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或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常考描写手法:一、正面侧面二、虚实相生三、动静结合四、渲染烘托五、细节白描六、视角变化七、色彩对照主要手法讲解:一、侧面烘托:用对其他事物的描绘来烘托所要着力表现的对象。

从而使这一对象的特点更加形象突出。

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与联想能力。

例:1、《陌上桑》:对秦罗敷美貌的描写2、《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二、虚实相生(请参阅《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虚实相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也是诗词重要的表现手法。

诗词中的“虚”,是指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来的,眼前看不见、摸不着而又从字里行间能体味出空灵境界中的虚物、虚象、虚景、虚境,也即心中之景、想象之景;诗词中的“实”,是指描写客观世界中实实在在存在的实象、实物、实景、实境,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

觉见虚景:纯粹想象之景,此是虚景之根本。

后三者也均从想象出发,但相对特殊。

鬼怪世界,仙府梦境:李白《梦游》往昔未来: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苏轼《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描写手法鉴赏教案规范描写手法答题步骤:第一步,先准确指出诗歌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作者描写了什么内容,是如何进行描写的;第三步,简析这各手法的作用,即有效塑造出了怎样的形象,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或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常考描写手法:一、正面侧面二、虚实相生三、动静结合四、渲染烘托五、细节白描六、视角变化七、色彩对照主要手法讲解:一、侧面烘托:用对其他事物的描绘来烘托所要着力表现的对象。

从而使这一对象的特点更加形象突出。

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与联想能力。

例:、《陌上桑》:对秦罗敷美貌的描写、《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二、虚实相生(请参阅《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虚实相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也是诗词重要的表现手法。

诗词中的“虚”,是指作者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来的,眼前看不见、摸不着而又从字里行间能体味出空灵境界中的虚物、虚象、虚景、虚境,也即心中之景、想象之景;诗词中的“实”,是指作者描写客观世界中实实在在存在的实象、实物、实景、实境,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

觉见虚景:纯粹想象之景,此是虚景之根本。

后三者也均从想象出发,但相对特殊。

鬼怪世界,仙府梦境:李白《梦游》往昔未来: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苏轼《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 泛菊:指饮菊花酒。

吹梅:吹奏《梅花落》()“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伤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承上启下。

()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云,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从对方写: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杜甫:《月夜》:“今夜鄜(ū)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三、动静结合:、以动(声)衬静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山涧中。

”《山居秋暝》、动静结合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弯,月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以静写动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庐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化静为动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摩天。

”四、渲染烘托演染:通过对景物或环境的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表现力。

重在氛围的营造。

烘托(衬托,映衬):即为“烘云托月”“众星拱月”“绿叶红花”,最主要的是有主有次。

“云”“月”“绿叶”只是陪衬,以此突出主体事物。

重在心情的曲达。

烘托与一般衬托有一定的区别:侧重在气氛上的衬托。

渲染与烘托不同。

但诗歌中往往先渲染出气氛,再以此烘托出情感;局部描绘一般是渲染,全局描绘一般是烘托,渲染是手段,烘托是目的,是通过渲染而达到烘托的目的。

即直接用描写景物来渲染,然后烘托出作者的心情。

因此高考诗歌鉴赏题与现代文阅读题中一般连用。

它们的作用一般表述为:“渲染了……氛围,烘托了……心境”。

典型类型:正衬:乐景衬乐情,哀景衬悲情。

反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

例:李白《蜀道难》:“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前例《陌上桑》属衬托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属渲染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属烘托(托体能反映主体,但托体并不是主体的表现形态,二者既不相似,也不相属)五、细节白描细节可以更加具体、生动、鲜明的反映人或物的外在的特征及其内在本质,增强情节发展的真实性,强化作品的主题,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往往从人物形象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描摹。

崔颢在《长干曲》(其一):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白描:用最精练、最节省、最的文字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不事雕琢,不加渲染铺陈,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的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要避免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

如: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鲁迅说:“白描却没有秘诀。

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作文秘诀》)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六、视角变化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视角:远近,高低,视觉,听觉,触觉等变化。

层次:由远及近,由上到下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天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水北流。

”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天津凉州词(其一)张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生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本诗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解析:此诗首句写的是远景,显得阴沉抑郁,次句写的是近景,情调昂扬。

以上两句一抑一扬,一暗一明,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第三句听觉、视觉、意觉沟通起来,描绘了色彩厚重的西北边塞风光,第四句全是虚景,一个“应”字凝聚的是辛酸而沉痛的感情。

()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写为主,虚中有实。

七、色彩对照:明暗对比,红绿搭配,冷暖色调等。

如《沁园春长沙》又如陆游的《好事近》,向子諲的《减字木兰花》古典诗词描写手法鉴赏教案教学目标:鉴赏古典诗词的描写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与能力重点难点:通过例题了解古典诗词的描写手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方法:例析与训练结合教学课时: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与内容一、导入新课情景设入法:播放林海的《琵琶语》同学们听了这首曲子的感觉是――①蕴含着一种凄清哀婉的情绪②缠绵悱恻,欲说还休③淡淡忧伤,如歌如泣此乃天籁之音!看着如此唯美的画面,听着此曲,大家想到了什么?——琵琶女,《琵琶行》《琵琶行》中作者描写了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分别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展现琵琶女技艺之高超?——侧面烘托与正面描写相结合。

第一次是: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侧面烘托琴技)第二次是: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正面描写技艺高超)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侧面烘托琴技)第三次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琴技)在这里作者用侧面烘托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描写手法来展现琵琶女技艺之高超。

其实在古代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中,包括多种描写技巧,今天我们针对高考,一起来学习几种主要的描写技巧。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描写手法一、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

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例.阅读长诗《陌上桑》的开头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这段描写突出了罗敷的美丽动人,诗歌是怎样体现的?运用了什么手法?【诗歌分析】《陌上桑》是汉代乐府诗中一首著名的叙事诗,它描写了一个名为罗敷的女子巧妙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

全诗集中笔墨,塑造了一个美丽、机智、坚贞的农家女子的形象。

《陌上桑》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影响着后来的诗歌创作,也是其他艺术形式学习的榜样。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突出人物的美丽动人。

极力描写罗敷的衣着打扮,属正面描写;极力描写行人的痴态,是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了罗敷的美丽非凡。

二、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看似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诗人精心是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

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接受主题思想等的作用。

例.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闲敲棋子”虽是诗人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将诗人的心理刻画的细致入微。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的赏析。

【诗歌分析】与人约会而久候不至,难免焦躁不安,这大概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经验。

然而赵师秀这首小诗却写得神韵含蓄,余味无穷。

诗的前两句是写景,既交代了时令,又描写了约会的环境。

第三句是点题,同时引出下文对诗人动作的描写。

第四句意蕴丰富的句子,历来为人所称道。

【参考答案】末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

诗人约客下棋,可是时间已过夜半,客人还未到来,诗人百无聊赖之际,有意无意地拿起棋子,将灯花都震落了。

这一细节貌似闲暇,实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烦闷。

三、动静结合客观事物有动有静,动和静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和转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