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湖南省衡阳县第四中学高三11月月考(期中)语文试题(图片版)
湖南省衡阳县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衡阳县四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高三语文考试(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口述史料最广为人知的价值,就是可以作为文献史料的补充。
文字史料,包括官方文献和民间文书,历来是史家研究历史的主要凭据,但毕竟很多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文献记载或语焉不详,甚至付诸阙如,也有些只是一面之词,无法反映历史真相。
而且由于种种社会变迁和历史动乱,导致大量档案文献的散佚流失,更是常有的事。
当事人的口述,恰恰能弥补这些不足,对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所做的口述在这方面的作用尤著。
口述历史的价值远远不止于此。
它还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这是由口述史的性质决定的。
首先是口述史的平民性。
口述史学提倡创立平民化的历史,让不掌握话语霸权的人们,包括社会底层的百姓、少数裔族群和妇女都有发出自己声音的可能性,使这些人的经历、行为和记忆有了进入历史记录的机会,并因此构成历史的一部分。
近年来口述历史更进一步,不仅把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人的行为,而且还把他们的愿望、情感和心态等精神交往活动当作口述历史研究的主题。
这不仅使史学研究的视角产生了根本变化,也使史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拓展了。
其次是口述史特有的“个人性”。
就口述作为史料的价值而言,这一点甚至比第一点更重要。
口述史是最具“个人性”的一种呈现方式。
口述史以记录由个人亲述的生活和经验为主,重视从个人的角度来体现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和认识,这里所说的“个人”,可以是大人物,是名人,同样也可以是处于边缘的小人物。
对于同样的一段题材、一段历史,小人物也会有自己独特的个人感受,他们的人生受此事件的影响,未必就不如大人物、代表人物深刻。
而且,那些不仅来自领袖人物、也来自平民百姓和少数族群口述的人生故事,使史学家得以从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中,发掘出许多以往被忽略的侧面,或者为传统官私方文献遗忘的段落。
2019届湖南省衡阳县第四中学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衡阳县四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高三语文考试★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考查范围。
2、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 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3、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4、主观题的作答: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主观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7、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上交。
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口述史料最广为人知的价值,就是可以作为文献史料的补充。
文字史料,包括官方文献和民间文书,历来是史家研究历史的主要凭据,但毕竟很多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文献记载或语焉不详,甚至付诸阙如,也有些只是一面之词,无法反映历史真相。
而且由于种种社会变迁和历史动乱,导致大量档案文献的散佚流失,更是常有的事。
当事人的口述,恰恰能弥补这些不足,对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所做的口述在这方面的作用尤著。
口述历史的价值远远不止于此。
它还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这是由口述史的性质决定的。
首先是口述史的平民性。
口述史学提倡创立平民化的历史,让不掌握话语霸权的人们,包括社会底层的百姓、少数裔族群和妇女都有发出自己声音的可能性,使这些人的经历、行为和记忆有了进入历史记录的机会,并因此构成历史的一部分。
2019-2020学年衡阳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2019-2020学年衡阳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有时比花漂亮肖复兴草有时比花漂亮,这话其实并不准确,因为所有的草都应该也是开花的,只不过,它们大多数的花很小,我们几乎看不见,或者基本忽略掉了它们,甚至鄙夷不屑地认为:它们居然还会开花?对于我们这一代在北京四合院里长大的孩子,认识最早最多的草,是狗尾巴草。
那种草的生命力最顽强,属于给点儿阳光就灿烂,在大院墙角,只要有一点儿泥土,就能长得很高,而且是密密地挤在一起,就像我们小时候玩“挤狗屎”的游戏,大家拥挤在一起看谁把谁挤出人堆。
夏天,狗尾巴草尖上长出毛茸茸的东西,我不知道是不是它们的花,我们男孩子常常会揪下草尖探进女孩子的脖领里,逗得她们大呼小叫。
我对我曾经度过童年少年和整个青春期的大院的回忆,少不了狗尾巴草。
大院里,有很多色彩鲜艳芬芳四季的花木,但是,不能少了狗尾巴草,就像我们大院里那位老派的学究的桌前,少不了一盆蒲草。
蒲草,是他的清供,自是高雅;狗尾巴草,是我童年的伙伴,是如今老年回忆中少不了的一味解药。
离开大院,我到北大荒去了六年。
当地老乡常对我说去打羊草。
我不知道荒草甸子的草是不是大多属于羊草,用来喂牲口的,应该是那种叫作苜蓿的草。
野生的首蓿草,在北大荒很多,但一般不会生长在沼泽地里。
那些生长在沼泽地里的荒草,很长,很粗,韧性很强,不容易扯断。
当地的老乡和我们知青的住房,都是用这种草和上泥,拧成拉禾辫,盖起来草房,再在房子的里外抹上一层泥,房顶上苫上一层。
别看是草房,冬天却很保暖,荒原上的荒草,居然派上这样大的用场。
当年在北大荒的时候,并没有觉得什么,现在,看到公园里修剪得平整如地毯一样的草坪,再想起它们,贫寒的它们,没有草坪的贵族气息,却更接地气,曾经温暖过我整个的青春。
在北大荒,我见过最多的草,一种是乌拉草,一种是萱草。
夏天的时候,成片成片的萱草开着黄色的喇叭花,花瓣硕大,明艳照人。
湖南省2019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湖南省2019届高三月考试卷(四)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爱好和平,反对战争,是全人类的共同心声,但打仗的事却是经常发生的,歌舞升平的年代与战火纷飞的岁月相比非常短暂;,弥足珍贵。
可以说,人类是伴随着战争成长起来的,从原始社会人类为争夺猎物引发的部落火拼,到现代社会为争夺利益发生的局部冲突,战争从来就没停止过。
氏族部落也好,国家城邦也好,其所以能生存,离不开人口、地盘和资源,其所以能壮大,则须占有更大的地盘、更多的人口、更充沛的资源。
占有的手段无非是侵吞与兼并,侵吞与兼并的冲突加剧,战争则不可避免。
不论西方文明史还是东方文明史,都是血与火书写的,都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历史,大部分时间里历史的车轮是被战争驱动的。
回看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最典型的战争画卷当属春秋战国。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由此引出战争的性质问题:义与非义。
儒家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才是合乎义的,而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没有合乎义的战争。
可古代战争的历史告诉我们,交战双方并非都是以义与非义影响历史进程的,义与非义推定的是战争动因和过程的性质,很难臧否战争结局的性质。
事实是:野蛮摧毁了文明,文明又同化了野蛮。
战国七雄中,泰国地处边陲,开化较晚,直到公元前770年周室东迁时,秦襄公派兵护送有功,才被封为诸侯。
那些以仁治国、以德治民的诸侯一个个都灭亡了,唯独拥有“虎狼之师”的泰国,不喜“王道”,热衷“霸道”,奖励军功,变法图强,最终一统天下。
秦王扫六合之举,又如何给定义与非义?春秋时期的鲁国,是周公之后姬姓的“宗邦”。
周室衰微、被迫东迁之后,鲁国成为周礼的典藏者和实施者,是周朝文献典章最完备的诸侯国,时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但鲁国却经常遭受欺侮,不仅左邻右舍侵扰它,就是远在荆蛮之地的楚国,也不把它放在眼里。
楚王召集附属于楚国的诸侯会盟,并指定鲁君为他驾车。
湖南省衡阳县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扫描版)

湖南省衡阳县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扫描版)参考答案1.C 2.C 3.D 4. B5. ①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游戏,象征着爱情的美好;②对族里羊群数目的确认,表明物质上的贫穷;③戈桑失眠后的举动,暗示传统的草原生活方式在现代工业文明前的溃败与萎缩;④戈桑无绵羊可数而数汽车,包含着对草原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和其消逝的无奈。
6. 特点:①时间的突然跳转。
由讲述少年戈桑的故事,突然转到老年戈桑的画面。
②片段化。
只撷取爷孙睡前的细节进行描写。
表达效果:①时间跳转,交代草原毁灭的结局,使情节完整。
②用戈桑老年生活的片段与少年生活场景形成照应和对比,渲染忧伤的气氛,深化了主题。
③时间的突然跳转,打破了之前的线性叙事结构,带来一种新奇的阅读体验。
④片段化的描写,节省大量笔墨,言简义丰,耐人寻味。
7.C 8.A9.①走媒体融合的道路,借助“两微一端”等移动互联网平台打造自己的品牌。
②加强创新,形成特色,迎合受众对新闻信息精读的阅读需求,强化新闻信息引导。
③走专业化道路,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深读的需求,着力于深度报道、追踪报道、系列报道。
④借助权威性优势,重视受众对社会纷繁新闻信息的价值追索,深化报道的价值导向。
10.C 11.C 12.D13.(1)申屠致远审议此案,得知实情,姚溶服罪,杨玠节用财物作为酬谢,申屠致远生气地拒绝了他。
(谳、辜、贿、绝、句意通顺各1分)(2)属县中逮捕了十七个谋反的人,申屠致远审问他们,原来是因强盗兴起,他们拿兵器自卫,实际不是谋反的人,都获得了释放。
(械、反者十七人、盖、以兵、句意通顺各1分) 14.C15.①漂泊思归之情。
(1分)“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1分)“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
(1分)②忧国伤时之情。
(1分)“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1分)“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
礼是有秩序的爱。
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在漫长的进程中,以“地缘”关系为依据,以“亲族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宗族——家族共同体,以及根深蒂固的宗族宗法文化心理。
古代的“宗族”,是指有宗子、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缘——政治”团体。
宋代程颐倡导士大夫阶层的宗族祭祀,范仲淹、司马光等大儒们都在思考着同一个问题,即通过哪种方式重建社会。
到南宋,朱熹制作《家礼》,提出了“祠堂”这一名词,确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
以程、朱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确定了家礼构想,目的是复兴宗子法,使朝廷有“世臣”。
程子所立祭祀之法的本意是,祭祀的主体是士大夫的宗子,不是庶人。
一个家族祭祖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叫敬宗;一个家族由宗子率领祭祀共同的祖先,即收族。
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
一个同族同姓的村落,尽管没有“宗”,仍然可以被称为“宗族”,这个时期的宗族制度,就成了“血缘——社会”团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宗族大家族乃至族内小家庭之间的“亲亲”要求,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在这种“亲亲”的基础上,通过祭祀共同的祖先,达到凝聚人心,团结族人,互爱互助的效果。
这样,敬宗收族,使得宗法不仅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共同体,而且成为生者与死者交通的人神共同体,成为维持社会稳定、一统天下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因而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功能。
2019-2020学年衡阳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衡阳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
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
衡阳县第四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衡阳县第四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期中)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总结近年来的文化潮流,绝对绕不开“国风崛起”。
从汉服热“破圈”,到音乐创作刮起古风,从“李子柒们”走红全网,到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大受追捧,传统文化正在深刻影响着当代人的审美与生活。
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语言作为文化最重要的载体,社会上对汉语传承的担忧却不减反增。
最近看到有媒体盘点汉语字词章句之美,不由得产生联想,今天需要以怎样的方式打开汉语,如何重拾汉语之美?抛开人文底蕴,汉语之美无从谈起。
很多古风歌曲不知所云,更像是在堆砌辞藻,却偏偏能够受到追捧。
还有不久前,网上盛传一首“杜甫笔下最美唐诗”,其中不乏“你我暮年,闲坐庭院”等现代表述。
类似的伪诗博得大量点赞转发,通过对比,伪诗与杜诗笔力和意境相去甚远。
更令人怀疑,读者是不是从未接触过杜甫暮年坦陈心迹的《秋兴》《阁夜》,抑或是温馨闲适的《江村》《江畔独步寻花》,在探索美的过程中错过了太多更美、更值得推敲品鉴的锦绣文章。
换言之,如果不辨妍媸不分朱紫,那么所谓的推崇传统文化,只会让人们离传统文化之美越来越远,使创作日益虚浮。
要让更多人理解汉语之美,还是要通过自身与外界的努力。
看到文言文就犯怵,其实是把它想得过于复杂了。
好比钱镠墓被盗时,一提钱镠写过“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大家都耳熟能详,这句话一点也不难理解。
或许今天人们可以更进一步,试着理解这句话美在何处,钱镠是在何种背景下写出来的。
当看到《洛神水赋》的表演,大家都知道灵感源于洛神的传说与曹植文采飞扬的《洛神赋》,但不妨找来原文,看看“八斗之才”究竟是如何施展的,这背后又对家与国怀有怎样的情感寄托。
读书的乐趣往往就在于,从一处联系到另一处,从一点推开一面,最后塑造起人的知识架构与审美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