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精品教案带教学反思-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马诗/(唐)李贺课前: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好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导入:1.师:今天张老师和同学们共同上一节语文课,高兴吗?看到大家这么精神,老师决定给大家画一幅画,想知道是什么吗?(师画马)认真看黑板,对了是马。
没等老师画完,就看出来了,好眼力。
喜欢马吗?你们对马有哪些了解?谁来说说?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2师:马是六畜之首。
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古代战马的唐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感悟大意1.师:诗人李贺被称作“诗鬼”,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却遭小人迫害,只当过九品小官。
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63页,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并标出节奏。
(生自由读)师板书全诗。
2.师:因为这是一首五言诗,所以节奏应为二三停顿,谁愿意来读一读.3.想听听老师读吗?端好书:范读。
4.谁还愿意读一读?让我们有气势的读一遍吧!三、理解诗句,体会情感(一)前两句诗1.师:我们先来看古诗的第前两句,(幻灯)谁愿意来读一读。
2.出示幻灯,师:知道感悟故事的几种方法吗?(借助注释、插图、查找资料。
反复诵读)3.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一种你们喜欢的方法理解一下这两句诗的大意?(生汇报)4.师:同学们在汇报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能基本弄懂古诗的诗面含义,但还需更深的挖掘课本,理解诗意。
5.幻灯师:(幻灯片)是啊,这默默旷野,沙石像雪一样的晶莹洁白,燕山顶托着一弯金钩似的新月。
6.师画7.:“沙如雪”“月似钩”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边画)比喻的修辞手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8.出示图师:“大漠”“燕山”是古时候边塞之地,那里曾有过无数的战争,也曾有过无数征人的生命与鲜血在这里挥洒。
所以这行诗给人一种清冷而且悲凉的感觉,你能通过朗读读出这种感觉吗?(找六名学生)指导朗读(二)后两句诗1.师:如果有一匹矫健的骏马能在这样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腾跃,那该多么威武豪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020春季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目录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
(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
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月似钩金络脑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
(板书:沙如雪月似钩)(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
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板书:金络脑踏清秋)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赞美、喜爱之情。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可以看出来。
“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思想感情。
最新统编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与教学反思

3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7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1.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迢迢牵牛星》。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重点)3.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相关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难点)一、回忆交流,引出“牛郎织女”的话题1.学生通过背诵积累的古诗,回顾“七夕节”的习俗。
(1)引导学生回顾并背诵五年级上册学过的《乞巧》一诗。
(2)学生回顾五年级学过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并交流与七夕相关的节日习俗。
2.教师小结:课前大家查找了许多关于七夕节风俗的资料,刚才大家进行了充分地交流,让我们对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节的风俗有了更多的了解。
二、初读古诗,揣摩情感1.过渡:牛郎织女的故事家喻户晓,而一千多年前的一位诗人也以古诗的形式讲述了他们的故事,并流传至今。
2.理解诗题的含义。
(1)学生齐读题目,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迢迢”的意思。
(2)学生思考:“牵牛星”距离“谁”显得遥远?学生结合自己的思考发言:牵牛星距离织女星显得遥远。
教师小结:是啊,牵牛、织女相隔万里,这么远的距离会在他们心中激荡起怎样的思绪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3.初读古诗。
学生大声朗读,教师提示学生注意“皎”“纤”“擢”“杼”“脉”等字的字音和句子间有规律的停顿。
4.学习生字。
(1)点拨书写:“盈”字上半部分应先写“横折折折钩”,再写“撇”,里面的“又”最后一笔变形为“点”。
(2)课件出示“盈”的两种解释:①充满;②多出来,多余。
请学生根据不同意思进行扩词并造句。
三、熟读诗文,理解古诗大意1.教师在课件中标红“素、章、盈盈、脉脉”等字词,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这些字词的意思。
古诗三首《竹石》(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竹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竹石》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语言质朴、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它的人文主题是:抒发、坚定志向与心愿。
这首诗写竹即写人,学文即学志,学托物可言志,学气节和风骨。
教学目标1.品悟竹之姿、竹之志,感悟气节对于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2.结合诗人生平、拓展阅读诗人作品,了解古诗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学习诗人作品,了解古诗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方法1.形式多样地读,学生反复与文本对话,感悟诗中意蕴。
2.品析关键词“咬、立、千磨万击”,理解竹之姿、竹之志。
3.对比竹、人的命运与历练,拓展阅读诗人写竹作品,感受诗人借竹写志,寓意深长。
教学基本过程一、“竹”之源,初闻君子之说课前暖场(3-5分钟)暖场内容:(梅、兰、竹、菊的古诗诵读)1. 刚才同学们温习了我们学过的“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的古诗句,读着读着,你读出了梅的什么品质?预设1:坚强、谦虚。
(它是是最坚韧的花。
)预设2:高洁。
(孤独的不与百花争春的高洁美。
)2. 读着读着你读出了兰的什么品格?预设1:廉洁、质朴。
(它不为黑暗污垢所染。
)(它被誉为花中君子、王者之香)预设2:清逸。
(它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历来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
)3. 读着读着你感受到了菊的什么精神?预设:坚强。
(不畏严寒、迎霜斗雪。
)4.你们猜猜竹代表什么?(PPT出示:?)预设:生说各种答案。
生1:坚韧挺拔。
(它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
)生2:奋发向上。
(竹虽有节,却不止步。
)(暑尽寒来,它仍绿荫葱葱。
)生3:简约淳朴。
(素面朝天,保持本色。
)生4:高风亮节。
(不求闻达于莽林,不慕热闹于山岭。
)生5:刚正不阿。
(不畏权势、不逢迎、不偏私。
)生6:专心致志。
(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雪打,它始终“咬定青山”。
)正直:虽不粗壮、但却正直。
无私奉献:它全身上下都是宝,竹杆可以做成竹椅、凉席等。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3.古诗三首寒食/(唐)韩翃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畔、御、侯”等3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侯、隔”等7个字。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标签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
(读后评读)(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精品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精品)10古诗三首1.会写本课“络、锤”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托物言志。
1.理解诗歌所表达诗人的志向。
2.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以及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分组准备)搜集边塞诗歌、郑板桥字画、于谦事迹。
3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亲爱的同学们,南宋民族英雄、爱国诗人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他那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
自古以来,多少和他一样的爱国将士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不怕牺牲、铁骨铮铮的民族气节让我们肃然起敬。
李贺、于谦、郑燮就是其中的几位,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诗歌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板书:古诗三首)。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轻声读诗歌,扫清生字障碍。
请同学们轻声朗读三首诗歌,注意平翘舌“锤”“凿”的读音;注意多音字“燕”“劲”的读音。
2.借助工具书、注释理解词语在诗歌中的意思。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马诗》1.了解作者。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马诗》是中唐诗人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中的第5首(共23首)。
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智、远大抱负以及生不逢时的感慨与愤懑。
下面我们就来理解一下诗歌的意思。
2.理解诗意。
(1)出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2)思考。
“沙如雪”“月似钩”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3)“大漠”“燕山”是古时候边塞之地,那里曾有过无数的战争,也曾有过无数征人的生命与鲜血在这里挥洒。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10《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是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写的事物抒发了作者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教学过程中遵循“整体感知—知人识文—分析品味—理解共鸣”的古诗教学程序,通过一个个层层推进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紧紧扣在理解作者思想情感上来推进课堂,放手给学生思考、讨论,教学秩序井然,教学收效良好。
但学生真正能感悟到作者心境,为什么?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来体会这首诗的感情的。
1、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
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
教学时,必须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3、反复吟咏,从感性意象到达理性领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象,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
4、注重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能够自学简单的古诗。
5、从本节课来看,总体效果还可以,可以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下册第3课《古诗三⾸》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3 古诗三⾸【教学⽬标】1.知识与能⼒(1)指导学⽣朗读并背诵这三⾸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法(1)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2)理解“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思乡之情。
3.情感与价值在品读第⼀⾸古诗的同时,体会⼥主⼈公因爱情受阻⽽痛苦和哀怨的情感。
【教学重点】品味语⾔,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朗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前查阅⼀下关于这三位诗⼈的资料——他们⽣活时代的情况,以及写传统习俗的古诗。
【课时安排】3课时第⼀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导⼊新课寒⾷节是古代的⼀个传统节⽇,在清明节前1~2天,古⼈从这⼀天起,三天不⽣⽕做饭,所以叫寒⾷。
我们⼀起来看看当年寒⾷节时的长安城是什么样的。
⼆、整体感知1.知诗⼈,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
天宝进⼠。
官⾄中书舍⼈,“⼤历⼗才⼦”之⼀。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辑有《韩君平集》。
寒⾷节是我国古代的⼀个传统节⽇,⼀般在冬⾄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
古⼈很重视这个节⽇,按风俗家家禁⽕,只吃现成⾷物,故名寒⾷。
2.读诗句,明诗意。
师:⾃由读诗,结合注释试着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处不飞花,寒⾷东风御柳斜。
”诗⼈⽴⾜⾼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语,⾼度凝练⽽华美。
“春”是⾃然节候,城是⼈间都⾢,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限美好的景观。
“⽆处不飞花”是诗⼈抓住的典型画⾯。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般性的概括,⽽说“⽆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加强了肯定的语⽓,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不说“⽆处不开花”,⽽说“⽆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感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机外,还说明了诗⼈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素材托物言志诗的鉴赏知识储备1、概念: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
3、分类(1)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托物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让我们先来看看白居易的《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1.根据语境,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一群小燕.(yān yàn)子飞过燕.(yān yàn)山山脉,飞向梦想起航的地方。
(2)战士们锻炼起来劲.(jìn jìng)头十足,将来一定是一支劲.(jìn jìng)旅。
2.比一比,组成词语。
络()捶()凿()焚()洛()锤()函()烫()3.给下面的诗句选择正确的修辞手法。
A.拟人B.比喻C.夸张D.排比(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4.品读诗句,完成后面的练习。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何当”的意思是()。
A.何时将要B.什么时候C.当时(2)这两句诗中的“”表达了作者无限的企盼之情。
“”象征受到了重用,“”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由“千磨万击”想到了成语。
(4)诗句的意思是(5)诗句赞美竹子的精神品格。
A.无私奉献B.坚韧顽强C.硬骨头5.比较阅读古诗,选择恰当的诗句填空。
《马诗》《石灰吟》和《竹石》三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远大的志向。
但表达的情感却又不同。
表现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诗句是;表现诗人在困难和打击面前毫不动摇的诗句是;表现诗人坚守高洁情操的诗句是。
A.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B.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C.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6.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回答问题。
石灰吟,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1)把诗句补充完整。
这首诗的作者是(朝代)诗人。
(2)诗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好像B.等闲:平常C.浑:浑浊(3)诗句写出了石灰的特点。
(4)这首诗吟的是石灰,表达的是作者怎样的志向?请用一个四字词语说明这种写法。
(5)在括号内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 )千锤万凿,( )烈火焚身,( )粉骨碎身,我( )要留清白在人间。
A.即使B.不管C.无论D.也阅读能力大提升7.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房兵曹胡马(1)解释词语:【唐】杜甫锋棱:堪: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2)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后四句写马的。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A.精神 B.形态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3)分析画线诗句,完成练习。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这两句诗描写了胡马的和。
其中“”一词写出了马的疾驰。
在这两句中,是静态描写,是动态描写。
(4)诗的后四句与李贺的《马诗》中的诗句:,。
都表现了诗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5)这首诗和李贺的《马诗》在表达方法上的相同点是()。
A.比喻的手法B.托物言志C.以景写情思维创新大拓展8.结合下图,展开想象,把古诗《竹石》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参考答案1.(1)yàn yān (2)jìn jìng2.联络洛阳捶打锤子开凿信函焚烧烫人3.(1)B(2)A4.(1)B(2)何当金络脑踏清秋(3)千锤百炼(4)千万次捶打至今还非常坚韧,任凭你东南西北风。
(5)B5. B CA6. (1)千锤万凿出深山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2)C(3)要留清白在人间(4)托物言志(5)AAAD7.(1)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 甚至可以(2)B A(3)动作两耳四蹄轻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4)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5)B8. 在山上,竹子紧紧咬定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原来是它的根深深扎进石缝中。
千万次捶打到今天身骨仍然很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对于它来说,都是无济于事的。
这竹子好坚强啊,好执着!解析:这是把《竹石》改写成一段话的训练。
首先要理解古诗句的意思,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并联系作者生活的背景,写成一段通顺的话。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内阅读专项练习(一)家乡的特产我住在安溪的一个小农村里。
在我们安溪有很多特产,比如:安溪铁观音、莲美豆干、湖山面线……很出名,然而在我们村最有名的是山珍豆签。
豆签主要是由比黄豆小的米豆所制成的,它营养丰富,不论是老人和小孩都合适。
山珍豆签历史悠久,是当代地群众招待客人的一不可缺的特色食品。
它具有清凉可口、解暑祛热、四季皆宜等功效。
豆签它制作的过程很多,而且无法用机器来操作完成。
在我们村,一个手艺娴熟的师傅一天最多也只能制作十多公斤的豆签。
豆签的煮法它不像其他食品有那么多的做法它只有一种做法——做汤。
先将水烧开,然后依次放下豆签、虾米、或肉,芹菜、姜丝等调味品。
熟了之后就可以食用了。
你如果哪天有空到我们村走走,我会请你尝尝我们的特产——豆签。
(作者:黄含静)1. 小作者介绍了哪些家乡特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画“”的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你的家乡特产有哪些?请你说一说。
(至少写3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春天热爱生活的人,对待春天就像珍惜自己的生命般真挚而执著。
一丝毫不起眼的绿,一抹微不足道的青,都会使他眸子闪亮,盈满青春的光彩;心潮生辉,荡漾幸福的涟漪。
春天对于热爱它的人,无时地刻不在散发着股股神奇的魔力和生命力。
春在田畴,松软的泥土散发着清新湿润的气息,冬憩后醒来的麦苗儿精神焕发,展现出一派蓬勃盎然的生机;渠水欢唱,如母爱的乳汁,与土地和麦苗的血液水乳交融。
春在河畔,碧波清荡,鱼虾畅游,蛙鼓抑扬弄喉嗓,柳丝婆娑舞倩影,阳光水波交相辉映,洒落捧捧金和银。
春在天空,燕语呢喃,蝴蝶翩跹,风筝高飞,浓浓春意弥漫洁白的云朵间,甜脆笑声穿梭浩淼九天。
春在果园,红杏流火,桃花漫霞,梨树飞雪,蜂蝶追逐喧嚷,酝酿生活的甘甜和芬芳……春天是一缕轻轻吟唱的和风,一捧温暖明亮的阳光;春天是声声婉转清脆的鸟语,片片馥郁醉人的花香;春天是青春草尖上的一颗露珠,红红花朵上的一抹彩霞;春天是种子破土而出时拱动的力,树木拔节时喧响的节奏;春天是透明纯净的梦,火热沸腾的歌,灵感流溢的诗;春天是孩子脸蛋上的天真无邪,姑娘面颊上的秀美羞怯;春天是我们用汗水、勤劳和智慧栽种的一茬茬的希望、梦幻和理想。
1.第2段文字中作者描绘了哪几幅春光图?(1)()春光图(2)()春光图(3)()春光图(4)()春光图2.从内容上看,第2段与第一段中用那句话相照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对比《春》这篇课文,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长江之歌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1.你从文中读到了长江的哪些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用你称呼长江合适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你赞成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夏天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空气很凉爽,草上还挂着露水(蜘蛛网上也挂着露水),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凡花大都是五瓣,栀子花却是六瓣。
山歌云:“栀子花开六瓣头。
”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我的家乡人说是:“碰鼻子香”。
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
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人们往往把栀子花和白兰花相比。
苏州姑娘串街卖花,娇声叫卖:“栀子花!白兰花!”白兰花花朵半开,娇娇嫩嫩,如象牙白色,香气文静,但有点甜俗,为上海长三堂子的“倌人”所喜,因为听说白兰花要到夜间枕上才格外地香。
我觉得红“倌人”的枕上之花,不如船娘髻边花更为刺激。
夏天的花里最为幽静的是珠兰。
牵牛花短命。
早晨沾露才开,午时即已萎谢。
秋葵也命薄。
瓣淡黄,白心,心外有紫晕。
风吹薄瓣,楚楚可怜。
凤仙花有单瓣者,有重瓣者。
重瓣者如小牡丹,凤仙花茎粗肥,湖南人用以腌“臭咸菜”,此吾乡所未有。
马齿苋、狗尾巴草、益母草,都长得非常旺盛。
淡竹叶开浅蓝色小花,如小蝴蝶,很好看。
叶片微似竹叶而较柔软。
“万把钩”即苍耳。
因为结的小果上有许多小钩,碰到它就会挂在衣服上,得小心摘去。
所以孩子叫它“万把钩”。
我们那里有一种“巴根草”,贴地而去,是见缝扎根,一棵草蔓延开来,长了很多根,横的,竖的,一大片。
而且非常顽强,拉扯不断。
很小的孩子就会唱:巴根草,绿茵茵。
唱个唱,把狗听。
最讨厌的是“臭芝麻”。
掏蟋蟀、捉金铃子,常常沾了一裤腿。
其臭无比,很难除净。
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
天下皆重“黑籽红瓤”,吾乡独以“三白”为贵:白皮、白瓤、白籽。
“三白”以东墩产者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