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复习纲要(老师) 2

合集下载

社戏学习要点参考资料

社戏学习要点参考资料

《社戏》学习要点《社戏》一文写于1922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够彻底,在封建军阀的统治下,封建教育的思想仍紧紧地禁锢着大家的头脑,封建的礼教制度牢牢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一切都没有进步,一切都没有朝气。

在这种气氛之下,儿童教育就更成为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了。

枯燥无味的教育内容,僵化呆板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身心都得不到健康发展,而且备受摧残。

少年儿童们渴望自由,追求发展,向往大自然的美好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融洽友爱互助的关系。

鲁迅先生的《社戏》,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以一个少年儿童观察社会,观察人情的角度,生动真切而又寓意深邃地发出了时代的呐喊:封建教育制度是非推翻不可的了!关于社戏:演社戏是我国浙东一带农村集镇过去的一种民俗。

旧时乡村里分为一个一个的“社”,每个社有社庙。

社庙大多临河而筑,前面留一大片空地,对面临河筑一个永久性的戏台。

台柱用石头做的。

戏台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河上。

演戏目的是祭天地、敬鬼社。

祈求全社太平、富足。

演戏时间一般在丰收后的农闲季节,各社出钱请戏班演戏,一连演好几天,非常热闹。

学习本文,首先朗读课文,了解内容,找出文中生字、生词,并逐一查字典注音、解释。

一、字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撺掇絮叨怠慢蕴藻纠葛凫水潺潺漂渺家眷皎洁2.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乐┍___()哄┍___()┕___()┕___()喝┍___()壳┍___()┕___()┕___()3.区分形似字。

┍掇___()┍惮___()┝缀___()┝蝉___()┕辍___()┕婵___()┍翘___()┍楫___()┕翅___()┕辑___()二、词1.解释下列词语。

乐土:快乐自由的地方。

撺掇:劝诱,这里是鼓动别人去做的意思。

怠慢:待客态度冷淡而考虑不周。

怠,轻慢;慢,态度冷淡。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

葛,葛藤,比喻纠缠不清的关系。

朦胧:月光不明。

本文中用作动词,是“模糊起来”的意思,用作形容词,泛指(光线、物体、思想、意识等)模糊,不清晰。

《社戏》复习纲要

《社戏》复习纲要

《社戏》复习纲要1.本文的主题是什么?2.请以四字短语概括本文中五个部分的情节。

3.平桥镇是个极偏僻的小村庄,为什么在“我”是乐土?4.文中双喜、阿发及六一公公的形象各是怎样的?5.“归航偷豆”这一情节充满情趣,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其中有哪些不同的乐趣?6.文章中为什么要写六一公公这个人物?7.社戏并不特别好看,豆子也并不特别好吃,为什么文章最后要说“我实在再没吃过那夜似的好豆,——也看不到那夜似的好戏了”?8.“我”差点没法去看社戏,后来情况出现了转机,这应归功于那些人做了哪些事?这体现了他们怎样的品质?9.第3段“高等动物”一词的作用是什么?10.第3段,“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念‘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一句有怎样的含义?11.分析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到说不出..了,身体也似乎舒展的大。

(第10段)(2)……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第10段)(3)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第10段)(4)……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兽脊似..的铁的的……(第11段)(5)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第11段)(6)那声音大概..是横笛……(第12段)(7)……满被红霞罩.着了。

(第22段)(8)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第38段)(9)我们一哄..的出了门。

(第9段)(10)……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第13段)12.第11、12段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江南水乡的夜景的?其作用如何?13.品读第12段的文字。

14.第22段的四个“又”有什么作用?15.赏析语句: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16.第23段为什么要写几个夜渔的老渔父的喝彩?参考答案1.对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的怀念,对自由快乐的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

2.初到平桥、遭遇波折、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

3.“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可以免念《诗经》之类的古书;不论行辈,可以与大家自由、轻松地相处;可钓虾、放牛,体验到许多乡间生活的乐趣。

《社戏》复习纲要

《社戏》复习纲要

《社戏》复习纲要一、文章文体:小说了解小说文体知识与小说三要素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从三要素把握文章二、本文的中心思想通过我和少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偷罗汉豆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生活,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展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友爱,善良,无私的美好品德。

三、文章内容的理解1、平桥镇是个极偏僻的小村庄,为什么在“我”是乐土?①“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②可以免念《诗经》之类难懂的书③与一群农村孩子一起钓虾、放牛,体验到许许多多乡间生活的乐趣。

2、社戏不好看,豆子也并不好吃,为什么文章最后要说“我实在再没吃过那夜似的好豆,——也看不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答:3、语句赏析(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10段)舒展是伸展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我和伙伴们一起去看戏时的欢喜轻松的心情。

与上文“我”以为无法看社戏的沮丧、压抑形成鲜明对比。

(2)我们已经点开船。

(10段)几个连贯的动词生动地写出小伙伴们撑船动作的松快、灵巧,表现他们驾船技艺的高超。

表现出我们心情的愉悦轻松。

(3)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形象生动地写出月光与水面相交融,进而表现“我”内心的飘渺、梦幻的感受。

(4)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修辞,词语)比喻,拟人“踊跃”把静物写活,生动地表现出连山的跌宕起伏以及穿行之快,进而表现出“我”看社戏愉快和急切的心情。

(5)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比喻,形象地写出船行之快以及小伙伴们驾船技艺的高超。

5、第11、12段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江南水乡的夜景?从视觉、触觉、听觉、嗅觉角度写出月夜的幽远、清新、飘渺。

6、人物刻画双喜的形象:聪明、可靠细心、热情、友爱、体贴、善解人意、为他人着想、考虑周全。

(结合课堂笔记,要明白哪个性格从哪些语句概括出来。

八下语文社戏复习案

八下语文社戏复习案

八下语文社戏复习案课内阅读社戏一、社戏❤(课文读2遍)作者:鲁迅——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阿Q正传》等皆收于《呐喊》中);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杂文集:《野草》、《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等18部。

字词梳理:钳(qian)撮(cuo)偏僻(pian pi)行辈(hang bei)照例(zhao li)欺侮(qi wu)宽慰(kuan wei)嘱咐(zhu fu)怠慢(dai man)礼教(li jiao)撺掇(cuan duo)凫水(fu shui)潺潺(chan chan)略写:我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六一公公送豆答案二:(1)平桥概括、伙伴游玩、无船可行、夏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行、停船吃豆、再谈吃豆(2)详写:无船可行、夏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行、停船吃豆略写:平桥概括、伙伴游玩、再谈吃豆2.既然西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真的再也没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呢?答案:“我”所难忘的是农村特有的风光。

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性格,对这段生活的回忆也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这篇小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小说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的怀念,特别是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谊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深层考点:1.本片以社戏为题,重在叙写去看戏,写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作用?答案一: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文章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突出“盼望的看戏”的乐趣;为看戏做了铺垫,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素材】《社戏》备课资料(部编) (2)

【素材】《社戏》备课资料(部编) (2)

《社戏》备课资料重点、难点:1、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3、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一、背景介绍(一)作者介绍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qiān)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1956年,党和人民政府在上海迁移并重建了鲁迅墓。

毛泽东亲自为鲁迅墓题字。

北京、上海、绍兴等地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二)关于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三)、关于课文有关内容本文的删节部分,是写看社戏之前,在北京戏园里看京戏的情景,意在用看京戏的令人生厌反衬社戏的令人神往。

欲扬先抑,增强小说的表现力。

比如:戏院里的场面是那样的嘈杂、混乱、龌龊,这恰好与看社戏时和谐、清新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

“我”在戏院里向坐在近旁的胖绅士请教,对方“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态度是那样的冷漠、傲慢,这恰好又与看社戏时小朋友们的互相友爱形成鲜明的对照。

如果作些引申,似乎还可以认为:看京戏和看社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京城生活和江南水乡生活的不同,显然,作者的感情是倾向于后者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社戏》复习学案2鲁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社戏》复习学案2鲁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社戏》复习学案2鲁教版社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惮、踱、棹、归省、行辈、撺掇、踊跃”等词语。

1.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2.学习作者根据中心的需要取舍材料,安排详略的方法。

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融情入景的,鉴赏细致逼真的图画美。

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多媒体AI、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

、1.学生默读,初步感知文意。

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多媒体显示:(1)注音。

篙(ā)?潺(hán)?蕴藻(ùnzǎ)?惮(dàn)踱(duó)归省(xǐn)?行辈(hán)?凫水(fú)棹(zhà)?撺掇(uāndu)?踊跃(ǒn)(2)释义。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踊跃:跳跃。

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

弥散:弥漫消散。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通常写作“缥缈”或“飘渺”。

惮:怕,畏惧。

2.学生听读文录音。

要求:听清语气,体会感情。

3.学生自由诵读,把握主要情节,多角度概括文内容。

教师在学生圈读文中,指导从“时间”角度,从“事情”角度,从怀念童年的“原因”角度概括全文内容,并指名学生口述。

4.学生精读文,合作探究:(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说“在我是乐土”?(2)作者写夏夜行船是怎样烘托急迫心情的?(3)作者急切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4)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赏析精段:积累美句,品味美词1.学生集体朗读“夏夜行船”和“归航偷豆”有关段落,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别摘出来并记诵。

2.请学生用“我认为________(美词)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或表现了)________”的形式,对以上摘录的美句中的美词进行品味、讨论,准备精彩发言。

社戏知识归纳提纲

社戏知识归纳提纲

《社戏》知识归纳提纲一、文学常识1、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2、作品介绍:本文选自《呐喊》。

《呐喊》收录了鲁迅1918—1922年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包含《狂人日记》《明天》《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小说。

这部作品真实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3、关于社戏:“社”,原指的是土地神或土地庙。

后来发展演变为以演戏的方式来酬神祈福的活动,活动中演的戏就叫“社戏”。

南宋诗人陆游就曾描写过社戏热闹的情景:“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

”后来,“社”演变成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

在绍兴,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4、背景资料:本文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农村看社戏。

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

鲁迅母亲的娘家在绍兴附近的平桥村,童年的鲁迅因此有机会与农民的孩子交朋友,并了解农民的生活。

他作品中有许多同情农民、歌颂农民的篇章,《社戏》就是这类作品中的名篇。

二、基础知识1、会读会写:钳撮偏僻行辈照例欺侮宽慰嘱咐怠慢礼数撺掇凫水潺潺踊跃家眷皎洁好歹2、会解释【怠慢】冷淡;客套话,表示招待不周。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而和谐。

【依稀】模模糊糊。

社戏复习提纲

社戏复习提纲

《社戏》复习提纲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归省.()行.()辈惮.()撺.()掇.()凫.()水旺相.()桕.()树撮.()豆棹.()着楫.()踱.()着xù( )叨jīn( )斗dài( )慢yǒng( )跃zhân( )作纠gã( ) 一撮()胡互相()流水chánchán( ) 2、解释词语:消夏:归省:行辈:惮:xù叨:撺掇:委实:凫水:依稀:宛转:自失:弥散:蕴藻:旺相:撮:棹着:楫:3、小说的故事情节分、、、。

4、小说的三要素是、、。

5、从文章题目可以看出,本文是围绕来组织材料的。

从时间角度来看,全文是按照、、行文的;从事情发展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随母归省、、、、、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几个阶段。

6、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7、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双喜:阿发、桂生:六一公公:8、填空:(1)我们年纪都相仿,()论起行辈来,()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我们是朋友,()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2)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开船,在桥石上一(),()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本段中对小伙伴撑船的动作描写有何作用?9、“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这一结尾有何巧妙之处?阅读: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戏》复习纲要1.本文的主题是什么?2.请以四字短语概括本文中五个部分的情节。

3.平桥镇是个极偏僻的小村庄,为什么在“我”是乐土?4.文中双喜、阿发及六一公公的形象各是怎样的?5.“归航偷豆”这一情节充满情趣,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其中有哪些不同的乐趣?6.文章中为什么要写六一公公这个人物?7.社戏并不特别好看,豆子也并不特别好吃,为什么文章最后要说“我实在再没吃过那夜似的好豆,——也看不到那夜似的好戏了”?8.“我”差点没法去看社戏,后来情况出现了转机,这应归功于那些人做了哪些事?这体现了他们怎样的品质?9.第3段“高等动物”一词的作用是什么?10.第3段,“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念‘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一句有怎样的含义?11.分析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到说不出的大。

(第10段)..了,身体也似乎舒展(2)……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第10段)(3)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第10段)(4)……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兽脊似的……(第11段)..的铁的(5)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第11段)(6)那声音大概..是横笛……(第12段)(7)……满被红霞罩.着了。

(第22段)(8)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第38段)(9)我们一哄..的出了门。

(第9段)(10)……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第13段)12.第11、12段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江南水乡的夜景的?其作用如何?13.品读第12段的文字。

14.第22段的四个“又”有什么作用?15.赏析语句: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16.第23段为什么要写几个夜渔的老渔父的喝彩?参考答案1.对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的怀念,对自由快乐的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

2.初到平桥、遭遇波折、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

3.“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可以免念《诗经》之类的古书;不论行辈,可以与大家自由、轻松地相处;可钓虾、放牛,体验到许多乡间生活的乐趣。

4.双喜:聪明、细心、热情、善于为他人着想;阿发:热情、纯真、大方;六一公公:热情、淳朴、善良。

5.①大家一起偷豆,有一种冒险的乐趣;②阿发让大家偷他家的豆子,很天真、淳朴;③大家一起剥豆、烧豆、吃豆,有一种合作的乐趣;④大家集思广益思考对策的乐趣。

6.内容上的作用:写六一公公表现了他的热情、淳朴、善良,表明平桥村的大人和孩子一样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交代了“我”喜欢平桥村的原因。

结构上的作用:写六一公公与前文偷豆的情节相呼应,使情节有波折。

7.社戏并不特别好看,豆也并不特别好吃,但看戏与偷豆代表的是对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的怀念,是对自由快乐的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所以“我”认为是好戏和好豆,并且难以忘怀。

8.转机的出现,一在双喜提议借八叔的航船;二在十几个别的少年的“撺掇”;三在双喜为“我”的安全“写包票”。

这些体现出小伙伴们热心、机智、细心、善于为他人着想。

9.风趣、幽默地写出黄牛、水牛不同于虾的呆,敢于欺生。

10.小朋友们因为“我”不敢骑牛而笑话“我”的书呆子气。

11.(1)与上文“我”以为无法看社戏的沮丧、压抑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我”能和伙伴们一起去看戏时的欢喜轻松的心情。

(2)连贯而生动地写出小伙伴们撑船动作的轻快、灵巧,进而表现出小伙伴们驾船技艺的高超。

(3)形象生动地写出月光与水面相交融,进而表现出“我”内心的飘渺、梦幻的感受。

(4)“踊跃”把静物写活了,生动地表现出连山的跌宕起伏以及穿行之快,进而表现出“我”看社戏愉快和急切的心情;“铁的”形象地写出连山淡黑的色彩。

(5)表明“我”对于是否听到歌吹并不肯定,突出了“我”内心对于看社戏急切的心情。

(6)写出“我”对于那声音是否是横笛听得并不真切,突出了笛声的隐约、飘渺,及内心的宁静。

(7)生动地写出了灯火光笼罩的戏台的朦胧、飘渺之美。

(8)突出了六一公公的感激使“我”十分吃惊,进而表现出六一公公的淳朴、善良与热情好客。

(9)突出了一同去看戏的孩子很多,动作又快又急,进而表现出孩子们的活泼以及一同去看戏的愉快和急切。

(10)细致、真实、生动地写出“我”内心对于看社戏期盼已久,对能看到社戏十分喜悦。

12.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多角度而又真切地写出月夜环境的幽远、清新、飘渺。

13.环境描写,以江南月景的幽远、清新,烘托出内心的宁静和飘渺的感觉。

14.突出了远处的戏台在月光下的朦胧、宁静之美,烘托出“我”的轻松愉快和对社戏的不舍,与前文月夜行船所感受的宁静、飘渺的环境相呼应。

15.比喻,形象地写出船行之快以及小伙伴们驾船技艺的高超。

16.侧面描写,以渔父的喝彩侧面烘托出小伙伴们驾船技艺的高超。

第16课《社戏》导学练测【字词综合运用】(1)注音潺潺(chán)絮叨(xù)撺掇(cuān duo)凫水(fú)桕树(jiù)蕴藻(yùn zǎo)惮(dàn)棹(zhào)撮(cuō)楫(jí)(2)多音字辨析(3)形似字区别(4)解词乐土:自由快乐的地方。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辈:排行和辈分。

潺潺:象声词,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絮叨:翻来覆去地说。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依稀:隐隐约约。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弥散:弥漫消散。

怠慢:冷淡。

怠,轻慢,不恭敬。

惮:怕,畏惧。

漂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重点句子分析】(1)理解《社戏》一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写法记叙性的文章,要根据写作目的选择材料。

详略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事件,更有效地表现中心。

因此,凡是对文章主题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要详写,而对主题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只作概括叙述就可以了。

阅读此类文章,就要注意材料的详略处理是如何为主题服务的。

次要材料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这涉及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

点(详写)体现文章的深度,突出中心意思;面(略写)体现文章的广度,使文章更全面、丰满。

《社戏》一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

为表达这一中心,作者在选材组材——即详略问题上是颇费一番心思的。

作者浓墨重彩地铺写行船、看戏、归航,是因为要表达农村这块自由天地生活的丰富多彩、充满情趣;之所以要略写放牛钓虾,是因为与伙伴们在一起玩耍,才有后面的想方设法寻船去看戏、偷豆、吃豆。

在详写看戏这件事上,作者经过了精心选材。

详写看戏前的波折:没船,借不到。

于是这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

总之,极力渲染“我”的沮丧。

终于,转机出现了,我“轻松了,舒展了”,于是我们“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作者饱含感情的笔墨详细地描写了那豆麦的清香,那起伏的连山,那几点渔火,那仙境般的戏台,那精彩的表演,以及归航的无限童趣,抒写了自己对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的向往,抒写了自己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而对看戏后的余波则一笔带过,因为它只是为了故事的完整服务的。

(2)《社戏》一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社戏》一文除了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详略得当地安排故事情节之外,景物描写也是这篇作品具有永久魅力的因素之一。

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幅画面,情景交融,描绘出江南水乡特有的秀美景色,对渲染欢快的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抒发感情起了重要作用。

比如“月夜行船”的描写,从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多方面着笔,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充满诗情画意,使人【课文背景知识】(1)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2)文学常识小说中的人物都是作者塑造的。

因此本文中的“我”(迅哥儿),不同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

这里的“我”是作者塑造的,而那个“我”就是鲁迅自己。

(3)背景知识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

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

【课文结构分析】(1)层次结构第一部分(1~3段),写在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参与人物。

第二部分(4~30段),写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三部分(31~40段),写看社戏后的余波。

(2)中心意思《社戏》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

(3)写作特点①温馨的风景美。

写意的笔法,抒情的笔调,情景交融,如梦如幻,散发着江南泥土的芬芳。

②淳厚的人情美。

在这临海的小渔村里,自然与人情融为一体,人情之质朴、淳厚如那里的山水一样令人沉醉、感动。

【课文写作特色】1.刻画人物,栩栩如生。

2.景物描写,烘托气氛。

3.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课本习题提示】一、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

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的美好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了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二、所见: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所闻: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月下归航写了众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

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欢畅。

三、1.“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2.以动词“踊跃”写山,把静物写活了。

这个词的含义与现在不一样,作者在这里是创造性地赋予了这个词以新的含义。

3.“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的心情。

“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4.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的豆子的夸奖。

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

四、略。

【同步达纲练习】(1)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án chán()()fú()水cuō()cuān duo()()zhào()着dàn()(2)解释下列每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写在后面的括号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