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视域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消解

合集下载

浅谈传统文化的缺失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弱化的影响

浅谈传统文化的缺失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弱化的影响

浅谈传统文化的缺失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弱化的影响浅谈传统文化的缺失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弱化的影响由于商品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正面临着西方文化巨大冲击的考验。

传统文化观念的淡漠,文化发展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道德滑坡的现象。

这种情况反映在高校中,导致部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弱化:1.对传统文化中“立志”与“志向”认识的缺乏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较普遍的精神空虚与颓废现象。

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传统文化强调人要立志高远,如孔子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墨子的“志不强者智不达”。

多年来,由于传统文化的淡化,人文教育不被重视,一些大学生信仰迷失,理想淡化,缺乏应有的修养和情操,缺乏社会责任感,功利心理浓厚,重“自我设计”,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欠缺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的自觉,缺乏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青春力量的远大志向。

这样的大学生容易在现实中迷失方向,难以担当振兴中华之重任。

2.对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精神的缺乏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较普遍的承受“挫折”能力低和心理脆弱现象。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流为主导的,它铸就了一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如《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积极进取的精神。

大学生处于自我心理发展时期,他们中不少人存在着心理敏感、自卑或自大的情况,很难正确面对自己成长中的欠缺与不足。

此外,一些大学生面对各种竞争压力时缺乏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结果导致心理失衡、失常,乃至轻生。

3.对传统文化中“谦让”和“宽恕”知识的缺乏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较普遍的`“以自我为中心”和人际紧张现象。

谦让就是“谦虚、礼让”,我国传统文化素来就以谦让为美,以谦让为品德标准。

宽恕有两层含义,一是宽大仁恕,二是饶恕、原谅。

传统文化把宽恕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强调宽恕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后的文化转型时期,东西方文化交融带来的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使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日趋复杂,其人格特点与传统文化有许多不和谐的方面。

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道德教化的危机与消解

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道德教化的危机与消解
2 . 1道 德 教 育 的 方 法僵 化 、 理 念 教 条
原则 . 也是对古代“ 德育上” 等 教 育 思 想 的继 承 与 发 展 。今 天 .社 会 变革 多样 性 与 社 会 道 德 价 值 观 多 元 化 趋 势 越 来 越
明显 . 高 校 德 育 工 作 因此 面临 更 多 困难 和挑 战 。 而借 助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构建 高 校 德 育 体 系 , 发 挥其 道德 教化 的作 用 , 对 塑 造 和 健 全 大 学 生 的独 立 人 格 , 具 有 重 要 的 现实 意 义 。 1 . 当代 大 学 生 道 德教 化 的必 要 性 社 会 进 步需 要 高 素 质 的建 设 者 深 入 的 参 与 其 中 ,这 些 建 设 者 除 了 要 具备 推 动 社 会 发 展 的知 识 、 技能外 , 还 应 是 先
2 0 1 5年 第 1 O期
理 论 观 察
The or e ic t Obs e r v a io f n
No.1 0 ,2 01 5 Se r i a l No . 11 2
( 总第 1 1 2期)
传 统 文 化 视 域 下大 学 生 道 德 教 化 的 危机 与 消解
[ 关键 词 ] 道德教化 ; 传统 文化 ; 大 学 生
[ 中 图分 类 号 ] G6 4 1[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9— 2 2 3 4 ( 2 0 1 5 ) 1 O一 0 1 7 6— 0 2
从 古 至 今 .我 国学 校 教 育 都 十分 注重 道德 思 想 的传 播 和 灌 输 .由此 而 产 生 和 流 传 的 学 校 德 育 成 为学 生 了解 和践 行政治 、 道德、 法 纪 思想 的 重 要 途 径 , 也 担 负 培 养 学 生 完 善 的道 德 品质 与 独 立 人 格 的 时代 重 任 “ ] 。在 这 一 点上 , 与西 方 国家 的 “ 实 现 人 的 全 面发 展 ” 不谋 而 合 。 我国古代教育中, 德 育 是 至 高无 上 的 。 孔、 盂、 苟 等 著名 思 想 家 和 教 育家 , 都对 道 德 教 育 著 书立 说 。 即便 今 天 我 们 倡 导 的 “ 德育首位 ” 的教 育

“三俗文化”冲击下大学生道德消解与重构

“三俗文化”冲击下大学生道德消解与重构

健 康优 秀文化 来充 实 大 学 生 的精 神 家 园 , 已成 为 当
前 大众文 化发 展亟 待解决 的问题 。


“ 俗文化 ” 击下 大 学 生道 德 消解 的 主要 三 冲
但 这些节 目所 传达 出的 文化 品味 不高 、 向偏 失 也 导 是 有 目共睹 的。参赛 选手 的迅 速走红 对青 少年 的影
处, 缺乏 集体 主 义精 神 。从 北 大 医学 院 的安 然 杀 人
在谨小 慎微 地 计算 。受 社会 不 良风 尚文 化 的影 响 , 大学 生 的社会公 德 意 识 有下 降趋 势 , 遵 守 交 通规 不
则 、 坏公 物 、 队加塞 、 破 排 乱扔 果皮 垃圾 、 说脏 话粗话 等不 文 明现象 时有 发生 。 古 人 云“ 廪 实 而 知 礼 节 , 食 足 而 知 荣 辱 ” 仓 衣 ,
响非常 明显 , 发 了年轻 人 的个 人英雄 主义 梦想 , 激 越
表 现
“ 德 ” 人类 社会 特 有 的社 会 现象 , 一种 特 道 是 是
殊 的社会 意识 形态 。它伴 随着 人类 理性 的成熟 而产
来 越多 的年轻 人踏 上选秀 的征程 。 当为 了博 取眼球 和成 风时 , 种文化 已经从 个 体 主义 走 向了极 端 个 人 主 这
案 到 云南 大学马 加 爵杀 人 事 件 , 复 旦 大学 女研 究 从 生 自杀到 北 邮男 博 士 生 自杀 , 生在 大 学 生 中 的数 发 不胜 数 的 自杀他 杀 , 无不揭 示 出他们 脆弱 的心 灵 、 超
d i 1 . 9 9 ji n 10 3 2 . 0 2 0 . 1 o :0 3 6 / .s . 0 8— 9 8 2 1 . 2 0 9 s

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道德教育

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道德教育

想为主流, 瑕瑜互见、 良莠并存 。本文从传统文化教
育价值观出发 , 着眼于扬长避短 , 寻求发挥传统文化 对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 。


重 新 审 视传 统 文 化对 当代 大 学生 道德 教 育

的功 能
I中国传 统文化 蕴含 的丰 富的 民族精神 有 利 于 . 提 高 大学生 民族 自尊心 和凝 聚力
神成果的浓缩 , 是进行道德教 育的 良好媒介 , 对于建构 当代大学生思 想政 治教 育体 系具 有重要 的指 向价值 。文章诠 释 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 剖析 了当代 大学生道德观 的缺 失, 通过传统文化探讨有效的大学生道德教 育方法。
关键词 : 传统文化 ; 大学生 ; 道德教 育 中图分类号 : 6 1 G 4 文献标识码 : B
维普资讯
20 0 6年 1 2月
连云 港师范 高 等专科 学校 学报
Ju a fLa y n a gT ah r olg o r lo in u gn ec esC l e n e
De e e , 0 6 c mb r 2 0
No. 4
第4 期
神, 刚毅奋 进 、 积极 进 取 的 人生 态 度 ,天 下为 公 、 “ 世
万邦 的宽容精神 ; 老有所终 、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 鳏 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人道主义精神等。正确地
介绍这些优秀的文化传 统必将对大学生 的思想、 认 识、 价值观念 以及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 3 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消除不规范的市场经济 .
收 稿 日期 "06 9 3 20 —0 —1
维普资讯
团体和个人立场上 , 容易诱发个人 主义、 已主义。 利 传统文化则鄙视只顾 自己利益 的行为 , 认为社会是

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应用论文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应用论文摘要: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需求改变,大学生德育教育显得越发重要。

对于大学生德育教育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极其丰富和珍贵的教学资源。

教师应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人文精神,以此对大学生展开德育教育。

目前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展开尚浅,其中存在的问题较多。

本文立足于大学生德育教学现状,结合多方实例,逐一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重大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德育教育;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其底蕴之深厚,内容之丰富,是世界其他文化所不能比拟的。

大学生德育教育也已成为大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做好大学生德育教育,已经得到了许多教师的认可。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德育教育不仅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更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指路明灯。

只有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才能使大学生德育教育正确有效的进行。

1大学生德育教育现状简述当前大学生德育教育现状不太乐观,很多高校德育教育的相关工作进展十分缓慢滞后,德育教育的质量也不高,大学生德育教育成果很差。

具体来说,高校相关部门或领导对于大学生德育教育认识不够彻底,对德育教育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导致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忽略了学生的德育教育,无法从政策体系上保证德育教育相关工作的展开和实施。

部分老师对于德育教育也没有正确认识,教学活动始终按照教学大纲在进行,以教学为策略、考试为手段、分数为目的在对学生进行教学,完全忽略了应该具有的德育教育。

一些学生也没有注意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受到老师或是家庭的影响,只看重分数,不注意素质培养,导致德育教育工作难以取得应有的成果。

所以,综合来看目前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2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积累沉淀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儒家文化为主的有机统一的整体,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和精神食粮。

2.1内容丰富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内容极其丰富。

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与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探析

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与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探析

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与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探析摘要:传统美德所体现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的核心,是中国生存和发展的思想武器,作为当代中国的重要建设者,大学生这一个群体传承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教育当代大学生传统美德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大学生;道德教育前言:中华传统思想是中华民族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开放性。

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中华传统思想都保持一定的活力,不断吸收扬弃世界文明,丰富自身,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它是中华民族伟大繁荣的精神保障。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今天,特别是从“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在教育上摒弃中国传统的思想,全盘西化,按照西方的道德价值体系教育评判中国的各行各业。

可以说,西方道德观念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这里边包括一些优秀的因素,但是也混杂着一些糟粕。

中国在使用这些具有西方道德价值观的伦理思想和美学评价体系审视和改造中国的教育体系教育国人的时候,经过长期的试用,现在也出现了若干的问题,特别是在大学生道德教育方面。

具有高等技术和道德修养的人群对这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大学生这个群体。

现如今,大学生群体无论是在学校的生活,还是走向社会,都出现了很多严重的问题,已经不能作为孤立的个案。

传统的师生关系以及为人处世所要求的个人德性在当代的大学生群体身上已经已经非常少见了。

比如现在的学生称呼老师为“老板”。

中国的社会关系已经非常物化了。

中国道德的评价体系特别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已经从家庭社会的五种伦理关系异化到物与物的关系甚至是单纯的以经济为基础的通过社会分配方式形成的政治地位。

以上的现象不仅反应了当代的社会教育的缺陷,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

特别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知识群体,对于整个社会思考方式以及产业结构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渗透作用,因此,系统地梳理和探究中国传统道德,针对当前大学生道德思想的现状和高校德育缺失的现状,借鉴传统美德教育理论和方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浅析中国优秀传统道德在大学生德育中的缺失

浅析中国优秀传统道德在大学生德育中的缺失

浅析中国优秀传统道德在大学生德育中的缺失作者:寇玉达来源:《科教创新》2013年第06期摘要:中国优秀传统道德对于大学生德育有重要的作用,但事实上,传统道德在大学生德育中缺失现象严重。

本文从我国优秀传统道德在大学生德育中缺失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其缺失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优秀传统道德大学生德育缺失原因一、中国优秀传统道在大学生德育中缺失的现状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几千年的文明中,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作出了贡献。

在历史的沉积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诸多传统美德。

这些优秀道德思想在今天大学生德育中可以提炼出很多值得传承的内容,比如爱国主义精神、群体意识、团结和谐的人际观、注重孝道等。

然而,当代大学生生长在改革开放后的转型时期,文化的交融造成价值取向多元化,学生的精神世界变得复杂,人格特点与传统道德相比存在许多不和谐的表现。

传统道德中所提倡的俭以养德、温恭谦让等准则更多的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利益至上、自由主义等意识所侵蚀。

另外,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也使一些学生沉醉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不遵守现实的道德准则,更有一些人把虚拟的空间当成了社会,造成了个人与社会脱节的问题。

同时,不少学生受到社会普遍逐利思潮的影响,开始过分注重实用、重视现实。

在公私问题上,一些大学生甚至形成了先己后公的想法,认为大公无私不符合现在的社会实情,自私自利是人的本性。

对于个人理想,大学生看到社会上出现的“富二代”“官二代”的现象之后,开始放弃对于理想的追求,认为家庭出身决定了自己的命运,于是开始懈怠,随波逐流。

此外,由于大学生还处在成长时期,不够成熟,部分大学生对学校和家庭充满了抵触情绪,希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希望自己能够做自己的主任,渴望得到理解、认可、尊重、信任。

并且有些大学生内心十分脆弱,抗压能力不高,心理问题突出,对生命的认识和珍爱程度不够,这就导致了当前高校出现了不少安全问题。

二、中国优秀传统道在大学生德育中缺失的原因1.历史原因(1)封建历史时期传统道德经历着变化和融合我过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传统道德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也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

浅析大学生德育视域下的传统道德教育

浅析大学生德育视域下的传统道德教育

浅析大学生德育视域下的传统道德教育摘要: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大学生德育工作提供丰厚的教育资源与行之有效方法,确保为社会输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要求的有德之才。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生德育中存在失位现象。

本文梳理传统道德在大学生德育中的重要意义,就高校德育工作中传统道德教育的失位导致的学生不良表现展开分析,提出促使传统道德在高校德育中回归本位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德育,传统道德,失位一、传统道德对大学生德育的重要意义传统道德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起源于先秦诸子百家,融合各家思想,逐步形成了成熟和完备的道德体系,有其独特的价值标准,是中华文化的内在支撑。

传统道德教育在改善大学生知识与品德结构的同时,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传统道德教育是大学生德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为大学生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厚的思想理论基础与方法素材。

1、传统道德教育是现代大学生德育重要的思想来源现代德育并不是新兴的理论学说,尤其是就中国而言,德育工作与中国的传统道德教育存在着一脉相承,发展延伸的关系。

中国的传统道德经历几千年的发展与沉淀,有着完备的伦理道德体系和价值标准,从精神上哺育了中国人。

传统道德是现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思想源泉,上千年的文明长河中我们涌现出孔子,墨子,朱熹,王阳明,黄宗羲等等不同时代的精英思想家、教育家、伦理学家。

他们提出了或一脉相承或截然不同的的德育思想和理论,道德修养论,人性论,政治教化思想。

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如“悬梁刺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独立不惧”的进取精神,如“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准则,又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大义等等。

这些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儒”“墨”“法”“道”“释”等传统精华的道德理论,经过甄别和发展,都可以体现神会主义时代精神,成为社会主义建设重要的理论源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视域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消解
作者:王大永
来源:《知音励志·教育版》2016年第11期
摘要在全国经济发展良好势态下,个别人的思想道德却出现滑坡。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思想精髓,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意义重大。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1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思想精髓分析
道德教育需要道德方法,古代大儒提出了形式多样的德育方法,时至今日对当代道德教育工作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古代先哲的教育方法颇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一是,启发诱导法。

其中典型的是“循循善诱”,不简单机械的告知学生应该怎样做,而是以学生为出发点,针对其行为进行一层层诱说,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身行为。

在启发诱导下,青年对道德逐渐有一定的认知,并将这种道德认知付诸于实践活动,进而形成一种道德习惯。

二是,因材施教法。

社会个体都是独立的,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不同的个体所需要的德育方法也不尽相同。

有的学生需要较为严格的道德教育,有的学生则需要宽容的道德教育,虽然德育方法大不相同,但针对不同的学生德育要求和德育目的却是相同的。

三是,礼乐结合法。

儒家主张音乐与德育相结合,通过音乐的美育功能,提升道德教育的质量。

礼乐结合法对现代道德教育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学校可以将音乐带入德育课堂,让学生在音乐的陶冶下提升对道德认知的认识,构建自身道德思想。

四是,以身作则法。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镜子,要想使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情操,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必须达到一定境界,以此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获得学生的尊敬。

2 传统文化视角下提升青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
2.1 修身正心——树立符合时代的德育理念
儒家学说认为,人性是道德发展的基础,为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需要培养理性人格,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在当下的社会大环境下,人们将过多的精力关注在金钱与权力上,而忽视了自身内在的精神世界,长期作用下,人的精神世界被金钱和权力填满,那他的灵魂就会逐渐丧失,最终成为金钱和权力的奴隶,所谓的道德底线也便荡然无存。

可见,尊重个体的思想道德,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在个体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在当下环境中,道德教育工作者要重视自身的责任使命,激发学生的自我道德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根据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水平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为学生营造有意义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环境中提升自身思想
道德水平。

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这需要教育工作者兢兢业业、勇于创新的工作,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教育青年,使得他们真正理解思想道德,并树立自身思想观,在思想的指导下规范自身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道德行为规范。

2.2 知行合一——系统化的德育内容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灿若明珠,道德教育内容异彩纷呈,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孝节义”等都是我国传统道德思想,这些道德思想主张提升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维护人间道德。

青年良好思想道德的培养需要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努力,若单一依赖学校的道德教育,青年难以具有完善人格以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若单一依赖家庭思想道德教育,青年的思想道德修养难以内化为个人思想。

因而,家庭与教育要共同肩负起培养青年思想道德的责任,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抓住细节,对青年进行及时有效的道德教育,使青年在生活中培养好的的道德行为,进而内化为个人良好的道德修养。

2.3 多管齐下——形式丰富的德育方法
我国古代先哲高度重视道德教育,其在道德教育方法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时至今日仍对现代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直以来,我国道德教育方法普遍采用灌输法,教师通过语言将抽象的道德思想简单机械的传递给学生,学生死记硬背道德理论,从精神领域而言,学生领悟不到思想道德的内涵,久而久之,学生对思想道德的学习产生厌倦,德育工作的开展也产生困难。

在当前德育背景下,我国要从传统德育方法中汲取营养,积极把道德思想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校园内开展丰富有趣的德育活动,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道德学习氛围,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与此同时,我们要正确对待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积极挖掘其对学生人生价值观树立的积极作用。

在现代教学中,采用灌输式教学法的教师要注意,所传授的知识一定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教师对课程环节的设定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如此,便能提升学生道德学习的积极性,德育工作的开展继而取得成功。

总之,道德教育要想实现其预设目标就必须多管齐下,采用丰富灵活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展开多方面、全方位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进程的推进,一方面,现代人性道德对传统道德文化呈现出排斥态势,另一方面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其文化惯性影响着人们思想价值观的树立。

面对两种极端,我们要坚持辩证唯物观,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传统文化塑造现代道德人。

参考文献
[1]魏忆南.注重人文教育,呼唤传统回归[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03).
[2]胡文芳.试论我国目前学校德育对传统道德文化的承袭[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02).
[3]辜伟节.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德育现代化的现实转换[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
[4]陈国光.让彝族传统道德文化进课堂[J].中国民族,2009(04).
作者单位
华北理工大学迁安学院河北省迁安市 0644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